教案藝術美學_第1頁
教案藝術美學_第2頁
教案藝術美學_第3頁
教案藝術美學_第4頁
教案藝術美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案藝術美學緒論一、教學過程㈠引入導課:藝術是什么?藝術的本質是什么?藝術美是怎樣產生的,有什么特征?藝術審美是怎樣進行的,依靠怎樣的生理機制和心理基礎?為什么會形成藝術美學學科

藝術美學學科形成的現實基礎一、豐富多彩的藝術現象。二、藝術現象的多層性。表面的“形式”,形式上的“意蘊”,“意蘊”后面的“存在”。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形式:詞、音樂。意蘊:相思存在:青春、愛情與悵惘。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李白,《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瀟灑無羈,天真放逸的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形式:寫意人物意蘊:積極、樂觀的理想主義精神。存在:生命價值的充分一定和儒、道互補的人生存在。三、審美主體的差異性層次上的差異:形式上的快感意蘊上的理性認知生存層面上的生命實踐個體的差異:個性氣質修養(yǎng)決定了審美偏好四、藝術審美實踐的復雜性靜觀、對話、境界蘇軾《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碧K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笨拖捕Γ幢K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靜觀:清風、明月、長江對話:人生之悲境界:超越之樂。五、藝術是人生基本活動模式人在自然中:認知——求真(物質性生存)人在社會中:倫理——求善(精神性生存)人在生命中:審美——求美(理想性生存)六、藝術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自然、社會、藝術(三)概念分析第一、藝術美學學科性質(一)什么是藝術美學1、藝術美學是美學的重要分支2、藝術美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

藝術美學與哲學、心理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如教育學、倫理學等等)、特別是藝術科學之間,既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又有確定的區(qū)別。藝術美學與哲學有著最為直接的聯(lián)系。美學的基本問題--美的本質、審美意識與審美對象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在藝術美學中的具體表現。美與善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這決定了美學與倫理學的密切關系。美學與心理學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人對客觀世界的美的主觀反映,即審美意識,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心理學—審美心理—美學。藝術學—創(chuàng)造美—藝術美學。3、藝術美學是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古老藝術陶器

伴隨人類意識而產生的審美意識與生存實踐而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

人的意識——審美意識——初級審美意識、高級審美意識——美學思想是思想主體較自覺地對藝術、美或相關問題進行思考的成果——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美學是有意識地對藝術現象作整體性、系統(tǒng)性美學思考所獲得的系統(tǒng)理論。藝術美學的獨立緣于美學的誕生?!懊缹W之父”: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A?G?Baumgarten,1714—1762)1750年正式提出“美學”這個名稱以及“美學”的第一個較完整的理論。

萊布尼茨:知識是理性認識的“完善”形式。沃爾夫:理性認識與感覺能力。鮑姆加登:感性知識的完善就是美學鮑姆加登:這門學科“作為由藝術的理論、低級認識論,美的思維的藝術和與理性類似的思維的藝術是感性認識的科學?!笔恰皩σ悦赖姆绞剿季S過的東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論考察?!逼浜蟮乃枷爰叶汲姓J這門學科,并因而對“美”作更加專題、系統(tǒng)的思考,自此,“美學”這門學科產生了。(二)藝術美學的學科性質1.藝術美學是關于藝術現象的人文學科(1)研究對象性質的獨特性1)藝術與社會具有既內在又外在的雙重關系。

2)藝術具有精神性。3)對藝術的研究是將研究主體卷入的。(2)研究方法、思想方式上的獨特性研究方法:觀察、體驗、闡釋、追問。思想方式:洞喻、頓悟。2.藝術美學是關于藝術現象的綜合性人文學科3.藝術美學的研究方法1)藝術美學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2)藝術美學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學方法[圖例]哲學的思辯方法3)哲學方法的基本組成部分:觀察、了解、分析,體驗、追問、對話、解釋、感悟與建構。第二、藝術美學的研究對象(一)藝術美學的基本原理藝術美的本質藝術的審美與美感藝術美的審美形態(tài)(二)藝術及藝術的規(guī)律1.藝術的發(fā)生發(fā)展3.藝術門類4.藝術創(chuàng)作5.藝術作品6.藝術接受第三、學習藝術美學的意義(一)藝術是一種人生實踐。1.藝術活動起源于生存。2.藝術活動為生存所需要。3.藝術活動在生存中獲得內涵。4.藝術活動的結果使自我和現實更“痛切”地出現。

(二)藝術美是一種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三)怎樣學藝術美學1、在案例分析中學2、實踐創(chuàng)作中學3、博覽群書、向藝術大師學

本課小結

藝術美學是美學的重要分支,是關于藝術現象和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美學理論,是綜合性人文學科。學習藝術美學是涵養(yǎng)人生境界,提高修養(yǎng)進階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專業(yè)的提高和發(fā)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向藝術大師學習的方式,能夠運用藝術美學的原理指導學習、工作和生活。

作業(yè)1、什么是藝術美學?為什么說藝術美學是美學的重要分支?2、美學正式產生的標志是什么?為什么說藝術美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

第一章藝術的本質(一)引入藝術無處不在,到底什么是藝術?關于藝術的紛紜眾說1.從藝術起源角度來定義1)游戲說。康德,席勒,斯賓塞藝術是由游戲發(fā)展而來的,有虛構的力量,拓展性和能動性。產生忘我超脫的快感。2)集體無意識說。榮格。人類普遍必珠潛藏于意識深處的朦朧精神。在此意識驅動下進行藝術任憑,體現出人類群體的超時空界限的心靈。2.從藝術本質角度定義3)模仿說模仿說。古希臘時人們界定藝術的普遍觀點。A亞里士多德,賀拉斯,17世紀,藝術模仿自然?,F實主義。B柏拉圖:美是理念?,F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念,藝術又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C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4)表現說西方:18世紀以后,浪漫主義思潮興起表現說??档拢核囆g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和表現。柏格森:詩意是表現心靈狀態(tài)的。克羅齊:藝術是抒情的表現。中國:言志說,心生說(樂記),緣情說。5)有意味的形式說20世紀克萊夫·貝爾: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6)符號說。20世紀蘇珊·朗格: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是一種非邏輯、非抽象的符號,具有表現情感的功能。這種情感是人類的普遍情感,表現人的經驗的、情感的、內心生活的動態(tài)過程,即人的“生命形式”。3.從藝術功能角度定義7)載道說。儒家學說8)娛樂說。自娛與娛人。古希臘繆色奧:令人怡悅,莫如歌詠。藝術是什么,還要從藝術是如何發(fā)生的來追根溯源。

第一節(jié)藝術的發(fā)生發(fā)展

一、藝術發(fā)生的幾種重要理論游戲說。(18-19世紀)席勒——斯賓塞理論:藝術發(fā)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觀為目的的游戲沖動。游戲是精力過剩的發(fā)泄。(超功利、愉悅、假定性)巫術說20世紀)泰勒:人類的原始宗教觀使然。弗雷澤:順勢巫術、模擬巫術、接觸巫術。雷納克:巫術的效果。勞動說。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節(jié)奏產生于勞動。節(jié)奏產生音樂和舞蹈。二、藝術發(fā)生的根本動力1.生產勞動實踐為藝術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前提:手、語言、工具。2.生產勞動實踐推動著思想與感情的產生:思想:靈——萬物有靈——圖騰與巫術——儀式與崇拜——敬畏與征服——自由與夢想3.生產勞動實踐失去著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功利意識——功利+審美——審美意識4.生產勞動實踐是藝術發(fā)生的直接動因建筑、造型、裝潢、舞蹈、音樂、詩歌藝術發(fā)生于人類的生存勞動實踐,由此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地認識藝術的本質。

第二節(jié)藝術的本質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從如下三個方面來認識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社會本質藝術的認識本質藝術的審美本質一、藝術的社會本質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為經濟基礎所決定1、藝術是社會意識形式石器、巖畫、動物裝璜、植物裝璜、青銅時代、宣傳畫、文人畫,藝術是一種特殊意識形式。

1)藝術反映政治的狀況永陵壁畫、紅衛(wèi)兵、格爾尼卡、自由引導人民、毛澤東開國大典2)藝術反映道德向背《三國演義》3)藝術反映宗教觀、哲學觀圖騰巫術、青銅藝術、教堂建筑、石窟藝術

2、藝術與社會生活(1)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摹仿、再現;師法造化。(2)藝術反映全面的社會生活反映經濟基礎,反映其意識形態(tài)社會生活:人際關系、生產勞動、戰(zhàn)爭、政治變革等等。自然風光社會關系:經濟關系、生產關系、階級關系。精神生活:政治觀點、法律觀點、道德觀念、宗教觀念、哲學思想、文藝思想。夢想、幻想、情感、情緒、在技術上、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3、藝術與社會生產藝術是社會生產人的精神需求要求藝術生產藝術是特殊的社會生產具有商品屬性和審美屬性二、藝術的認識本質1、藝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立象以盡意象:意象與典型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象的真實性:客觀再現的真實與主觀表現的真實八大山人的畫羅中立的父親中國山水以上可以得出結論:藝術美的本質反映了美的本質,藝術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三、藝術的審美本質藝術反映美。藝術創(chuàng)造美藝術的審美本質決定于美的本質藝術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三、美是人的社會本質的對象化1.人的本質力量:對自由自覺的活動的需要。2.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的需要是社會性需要(1)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種超出了機體限制的社會性需要。(2)人的需要具有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3)人既有物質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3.審美需要是人的本質的內在的規(guī)定性(1)審美需要是人所獨有的一種具有內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是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動本身的獨特性質。(2)審美需要屬于人的一種高級的精神追求,是人類渴望發(fā)展自己、一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現自己生命活動的需要。從根本上說,所謂審美需要,就是指人作為一種有生命、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所內在具有的一種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人在對象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實現自己、一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發(fā)展自己的獨特的精神要求。

四、美是自然的人格化

審美活動是人與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種交往與對話。只有在審美活動中,通過主體積極的參與和能動的創(chuàng)造,某種客觀事物才能作為審美對象現實地向人顯現出來。在審美的世界中,物體不再是作為一個孤立的實物而存在,而是作為具有自身豐富意義的符號對象而存在。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之間在當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開的一種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與溝通,它既是主體得以能動地表現自己本質力量的一種獨特方式,也是對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現自身的一種生動過程。

梵高《農鞋》

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聚積著那寒風陡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鞋皮上沾滿濕潤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底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鞋里,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的谷物的寧靜的饋贈,表征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冥。這器具浸透著對面包的穩(wěn)靠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zhàn)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zhàn)栗。五、美是人類主體性的社會實踐的創(chuàng)造物1.審美活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最具本質性的存在方式。2.人在本質上是實踐著的存在物。3.人是通過對自然的改變,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生活世界中來表現自己的。

4.審美活動集中表現著為人所專有的一些本質屬性(1)人在審美活動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方式。(2)人在審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異化活動中的存在,它是一種自由的存在方式。(3)人在審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現實存在,它是一種應然的存在方式。

第三節(jié)藝術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藝術發(fā)展的他律性藝術發(fā)展的自律性藝術發(fā)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一、藝術發(fā)展的他律性——經濟的他律經濟是藝術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和終極原因經濟決定藝術的發(fā)生經濟決定藝術的性質經濟決定藝術的發(fā)展藝術與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政治的他律政治對藝術的發(fā)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響藝術是政治的晴雨表政治代表統(tǒng)治階級的精神力量,對藝術發(fā)生推動和阻礙作用?!诮痰乃勺诮虒λ囆g發(fā)展的推動和阻礙作用

——道德的他律道德對藝術的巨大影響伍舉論美《國語·楚語上》

靈王為章華之臺,與伍舉升焉,曰:“臺美夫!”對曰:“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

先君莊王為刨居之臺,高不過望國氛,大不過容宴豆,木不妨守備,用不煩官府,民不廢時務,官不易朝常。問誰宴焉,則宋公、鄭伯;問誰相禮,則華元、駟騑;問誰贊事,則陳侯、蔡侯、許男、頓子,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亂克敵,而無惡于諸侯。今君為此臺也,國民罷焉,財用盡焉,年穀敗焉,百官煩焉,舉國留之,數年乃成。愿得諸侯與始升焉,諸侯皆距無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啟疆請于魯侯,懼之以蜀之役,而僅得以來。使富都那豎贊焉,而使長鬛之士相焉,臣不知其美也。

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則德義鮮少;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天子之貴也,唯其以公侯為官正,而以伯子男為師旅。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遠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樂,而有遠心,其為惡也甚矣,安用目觀?故先王之為臺榭也,榭不過講軍實,臺不過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臺度于臨觀之高。其所不奪穡地,其為不匱財用,其事不煩官業(yè),其日不廢時務。

瘠磽之地,于是乎為之;城守之木,于是乎用之;官僚之暇,于是乎臨之;四時之隙,于是乎成之。故《周詩》曰:‘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驗榕_榭,將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匱之也。若君謂此臺美而為之正,楚其殆矣!”墨子:先質而后文孔子:盡善盡美孟子:“充實之謂美”荀子: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哲學的他律哲學對藝術的巨大影響哲學觀決定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段以現代西方藝術為例: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二、藝術發(fā)展的自律性——藝術發(fā)展的歷史繼承性藝術作品思想內容的繼承藝術作品形式的繼承藝術種類和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的繼承——藝術發(fā)展的革新性革新是藝術的任務所決定革新是藝術的本性所決定革新是欣賞者的審美需求所決定革新是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和思想感情的獨特性所決定三、藝術發(fā)展的地域性與民族性民族性:表現民族的本質特點所形成的藝術上的特殊性。各民族藝術的相互影響與融合。海倫與紅顏禍水十日談與金瓶梅個人英雄與群策群力

藝術的定義是復雜的。藝術的本質可以從社會本質,認識本質和審美本質三個層面來理解。藝術的審美本質決定于美的本質。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藝術的發(fā)展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第二章藝術的審美形態(tài)藍色萊茵河美,萬里長城美,羅歐的命運感動我們,趙本山讓我們快樂不已,達利讓我們錯愕不已,歐米哀爾令人沉吟良久中國的寫意山水與西方的油畫如此不同又都如此絢麗,它們的美的特質如此不同又都如此迷人,這樣表現表現如此矛盾卻都帶給我們不同的美的享受,為什么?這就是我們本章要深入研究的藝術美的形態(tài)。

萊茵河長城賣拐歐米哀爾

藝術審美形態(tài)的內涵審美形態(tài)是人在藝術實踐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感性形式與存在狀態(tài),及其在邏輯上的歸類和總結。東西方的總結歸類有所有同。先看西方歸納的審美形態(tài):第一節(jié)西方審美形態(tài)悲劇與喜劇一、教學目的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掌握悲劇與喜劇的本質、特征,悲劇的審美作用。掌握悲劇與喜劇的幾種主要類型。喜劇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可引導學生通過對相聲、小品、漫畫等喜劇形式的鑒賞來加深對喜劇特征的理解。二、教學難點悲劇的幾種類型,悲劇的審美作用,喜劇的本質。三、知識重點悲劇的本質,悲劇的幾種類型,喜劇的本質,喜劇的特征。

四、教學過程㈠引入。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普羅米修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神,他智慧敏捷,教給人類觀察星辰、預言未來、使用語言、掌握生活和生產技能,深得人類的喜愛。宙斯神不滿普羅米修斯對人類的袒護,拒絕給人類達到文明所需要的火。但機敏的普羅米修斯擷取一支茴香枝,走到從天上馳過的太陽車那里,將茴香枝伸到它的火焰里燃著,把火種帶到人間。宙斯為此大怒,他為發(fā)泄對普羅米修斯的仇恨,命手下人將普羅米修斯拖到下界兇險危谷的斯庫提亞荒原,又用堅固粗大的鐵鏈將他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絕壁上,筆直地吊著,永遠不能入睡,永遠不能彎曲他的疲憊的雙膝。宙斯每天派一只兇惡的騖鷹啄食他的肝臟,肝臟被吃掉復又長成。普羅米修斯卻未屈服,他大聲悲吼,呼叫河川大地之母來為他作證,并展示了堅強的意志。普羅米修斯的偉大與善良引來了廣泛的同情??耧j為之呼嘯,山河大地為之震蕩,海神溫柔的女兒們圍繞著他為之作伴普羅米修斯的故事后來被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創(chuàng)作成了著名的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為歷代廣泛傳頌。這個故事蘊含著偉大的悲劇性的美。

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就是滑稽可笑,反映到文藝作品中來所表達的是一種喜劇效應。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河德》就反映了這種現實。堂吉河德本是一個窮鄉(xiāng)紳,他讀騎士傳奇入了迷,一心想當游俠騎士去“建功立業(yè)”,于是拼湊了一副盔甲,騎上一匹瘦馬,而且效仿騎士的傳統(tǒng)做法,物色了鄰村一個養(yǎng)豬女郎為自己的意中人,給她起了個貴族的名字,決心終身為她效勞。他第一次出游是單槍匹馬,受傷而歸。后來,他找了鄰居桑丘·潘沙作待從一同出去。他滿腦子都是騎士傳奇的古怪念頭,認為處處是妖魔鬼怪,都是他冒險的機會。于是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理發(fā)師的銅盆當做魔法師的頭盔,把羊群當軍隊,把皮酒囊當作巨人頭,不顧一切地挺矛殺去,結果鬧出無數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這些行動不但害了別人,也使自己挨打受苦,搞得頭破血流。但他執(zhí)迷不悟,直到幾乎喪命,才被人抬回家。堂吉訶德這種耽于幻想,脫離實際,在現實面前處處碰壁的情形,構成非常出色的喜劇藝術。

㈡概念分析何為悲劇、何為喜劇一、什么是悲劇。悲劇是通過呈現人類生活中各種沖突來激起悲情,從而使人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進而戰(zhàn)勝或化解現實的苦難。

《安提戈涅》

劇情:描寫了俄狄浦斯的女兒安提戈涅不顧國王克瑞翁的禁令,將自己的兄長,反叛城邦的波呂尼刻斯安葬,而被處死,而一意孤行的國王也遭致妻離子散的命運。劇中人物性格飽滿,劇情發(fā)展絲絲相扣。安提戈涅更是被塑造成維護神權/自然法,而不向世俗權勢低頭的偉大女英雄形象。

思考與討論:戲劇悲劇與美學悲劇?,F實生活悲劇與美學悲劇。

現實生活中的悲劇與文藝美學的悲劇在內涵上是不等同的?,F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悲劇”一詞,人們也常常把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稱作“悲劇”,然而嚴格說來,這只是一些“悲慘的事件”,不屬于美學意義上的悲劇。

第一、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概念是極廣泛的、不嚴格的、零散的,它與“悲慘的事件”等同。而藝術中的悲劇卻是一個非常嚴格的審美形態(tài),其首要任務是描寫尖銳激烈的社會沖突,并且代表進步正義的一方暫時毀滅,激發(fā)人們崇高的審美感。第二、現實生活中的悲劇可以是必然的,但絕大多數是偶然的,一般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發(fā)生。但藝術中悲劇都涉及人與人或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悲劇的發(fā)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第三、現實生活中的悲劇可以以丑為對象。但藝術中的悲劇主人公必然代表正義的力量,策略上可能有缺陷,但倫理人格上必須是完善的。

各藝術種類里都可以具有一定的悲劇因素,例如《紅樓夢》、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蘇里可夫的《近衛(wèi)軍臨刑前的早晨》等等。歷史上的各種悲劇藝術,反映了各個社會歷史階段上的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沖突。古希臘悲劇反映了古代奴隸制社會的矛盾沖突,社會歷史必然性與自然界威力作為一種不能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命運與人相對立,導致悲劇的結局(《俄狄甫斯王》)。但在古希臘悲劇中,仍然反映出了人抗拒自然和社會惡勢力的英勇斗爭(《普羅米修斯》)。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封建制度、宗教迷信等壓制著爭取民主、自由、解放的新生力量,這種斗爭產生了許多令人驚心動魄的深刻的悲?。ā端疂G全傳》《竇娥冤》《紅樓夢》《羅米歐與朱麗葉》)。賈寶玉、林黛玉、哈姆雷特等悲劇性格,反映了封建社會內部滋長的民主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這些人物雖然代表歷史必然的進步要求,但是卻在封建勢力和周圍環(huán)境的強大壓力與摧毀下遭到悲劇的滅亡,他們的悲劇是對舊制度的尖銳揭露與憤怒控訴。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了冷酷無情的金錢關系,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尖銳化,也造成了某種悲劇沖突(如巴爾札克的《高老頭》、易卜生的《人民公敵》、俄國十九世紀文學中“多余的人”的悲劇等)。但這些悲劇人物多半束縛在對個人的境遇、情感的哀傷悲嘆,沉溺在內心矛盾的糾葛中,喪失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只有反抗資本主義制度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才提供了產生真正英雄悲劇的現實基礎。

2.悲劇類型

(1)命運悲劇:神秘力量左右現實人生。索??死账埂抖淼移炙雇酢罚?)性格悲劇:性格內在矛盾沖突。《奧賽羅》中奧賽羅、《日出》中陳白露。

俄狄浦斯王奧賽羅陳白露

(3)歷史悲劇:社會不平等、不合理造成人生悲劇、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仲馬《茶花女》、巴爾扎克《高老頭》

4、倫理悲?。簹v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的矛盾沖突《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桃花扇》3.悲劇的本質魯迅:悲劇把人生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恩格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實現之間的矛盾。揭示強大的丑惡力量,激起對美好理想的向往,給人勇氣和力量。

悲劇體現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其中,“歷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代表民意的正義、進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的杰出代表,就是那種既符合真、又體現善的崇高勢力。

“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舊勢力暫時占據優(yōu)勢,阻止代表“歷史必然要求”的理想的實現與追求,并使它們遭受暫時的挫折與失敗,使其合理要求得不到實現。由于矛盾的主導方面不同,悲劇沖突大體有兩種情形。(1)一種是新事物、新生力量的悲劇。這主要在于新生事物在誕生時還不夠強大,它雖然代表了歷史必然的進步要求,但不能在現階段實現這一要求。從普羅米修斯到《青年近衛(wèi)軍》或《紅巖》中的英雄們,其行為具備了啟發(fā)人們奮勇前進的力量。悲劇通過丑對美的暫時的壓倒,卻強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終的和必然的勝利。這種悲劇的審美特性實質上是一種崇高的美,在這里,崇高所帶有的實踐斗爭的艱苦性,表現得最為震撼人心(往往是悲劇英雄的犧牲)。

(2)另一種是舊事物、舊制度的悲劇。這主要是由于在一定歷史階段上,曾經是先進的、合理的社會力量、社會制度開始轉化為舊的力量,而與社會歷史進程相矛盾,但是,它還沒有完全喪失自己存在的合理根據,因而代表人物的毀滅,也有一定悲劇性。

4.悲劇的特征第一個特征,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正面人物。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悲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這就規(guī)定了悲劇主人公善的品格。這里所說的“正面人物”,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無聞的平凡的小人物(祥林嫂)。

正面人物是多種多樣的,其內心世界也是豐富多彩的。有的悲劇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觀眾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質去引起觀眾的同情與憐憫。如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以死殉情,用人文主義克服家族封建意識;還有的悲劇主人公內心深處充滿了真理與謬誤、進步與落后的激烈斗爭,斗爭的結局是:主人公內心深處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惡,美戰(zhàn)勝了丑,然而卻在這一刻遇到失敗或毀滅。如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中的奧賽羅、《李爾王》中的李爾等。之所以悲劇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這主要原因是為了喚起人的同情感,產生悲劇效果。

根據悲劇人物的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英雄悲?。合冗M力量與反動勢力的矛盾沖突。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第二類是善良人的悲?。荷屏既宋锱c黑暗邪惡勢力的矛盾沖突。如《竇娥冤》《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三類是有缺陷的好人的悲?。汉萌伺c自己某方面缺陷的矛盾沖突。如《奧賽羅》《日出》的陳白露。

第二個恃征,表現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如魯迅《祝福》祥林嫂與《狂人日記》狂人的悲劇,充分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在悲劇沖突的展開中,用美的毀滅來否定丑的存在。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充滿了善與惡、進步與落后的斗爭,新生力量在強大的邪惡勢力之下暫時毀滅了,失敗了,造成了悲劇,但是,悲劇可以摧毀一個崇高偉大的人,卻不能摧毀一個人的崇高偉大,美的被毀滅只是具體形式,其精神卻完全戰(zhàn)勝了丑和邪惡勢力。如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鎖在懸崖絕壁上被兇鷲啄食肝臟,豈不悲壯!然而他的精神之壯美卻永遠存留天地之間,并徹底戰(zhàn)勝了宙斯的兇殘。

5.悲劇美感

悲劇能產生積極的美好情感。從悲劇效果來看,憐憫、恐懼、陶冶、凈化、提升——這是欣賞悲劇逐步展開的心態(tài)感受。這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悲劇必然首先要喚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進一步在領略悲劇美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心靈得到陶冶和凈化?!翱謶帧保且驗槊赖臍缍鸬捏@駭之情,但這種恐懼要適度,過多或不足,都可能影響悲劇的效果。由于悲劇的特殊性,它不但給人莫大的審美愉悅,還會給人以真的啟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滿了艱辛曲折;要實現理想目標,必須經受住挫折,準備付出代價,以贏得更加光明的未來。同情主人公(不幸)——憎恨丑惡勢力——歌頌正義精神如抗日戰(zhàn)爭的“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從以上我們看出,生活中哪些純粹偶然的、表面的、天災及“狗咬狗”的都不是美學意義上的悲劇。真正的悲劇有這么一個過程:悲痛—悲壯—振奮—力量。

二、喜劇

1、什么是喜劇喜劇是呈現那種荒謬背理的人物及其行動,使人們認清他們的行動是無根據的,通過笑直接否定他們的合理性。它指的是社會生活和藝術領域中一切喜劇性的審美現象。是以倒錯、乖訛、自相矛盾的形式顯示生活的本質的一種美學藝術形式。

喜劇在通常情況下被當作戲劇的一種類型,同悲劇一樣,現實生活中的喜劇與藝術美學中的喜劇也不能等同,其區(qū)別是:第一、現實生活中的喜劇現象較為廣泛零散,沒有一定的集中形態(tài),因之不一定具有審美價值。而藝術中的喜劇則具有強烈的審美形態(tài),既表現了現實中的喜劇性沖突,又表現了主體的審美態(tài)度。

第二、現實中的喜劇現象可以是必然的本質的,但大量卻是偶然的(如善意的挖苦、譏笑),但在藝術中,喜劇必然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現喜劇性本質。第三、現實中的喜劇缺乏鮮明的否定性,有時還可以偽善的面目出現,但藝術中的喜劇具有鮮明的否定性與批判性,它是美對丑,善對惡的徹底勝利。2、喜劇類型歷史喜劇現實喜劇輕喜劇正面人物的喜劇3、喜劇的特征(1)滑稽:夸張、失諧、乖謬、失常、感官化(2)幽默:含蓄、智慧、超脫、溫和、輕度嘲弄、理性化(3)諷剌:否定、暴露、銳利、深刻、強烈愛憎褒貶、道德化

滑稽的主要對象是人,這是許多美學家都曾經揭示過的現象。他們認為動物在觀眾的想象中被擬人化了的時候顯得滑稽;植物或無機物,一般并沒有滑稽的性質。在原始狩獵社會,野獸作為勞動對象具有嚴肅的實用意義,而且常常威脅著人的安全;只有當人在勞動之后模仿野獸時(模擬舞蹈),人才感到滑稽可樂,因而,模仿有時帶有“戲弄”的意思。這種對野獸的戲弄,反映了實踐對自然的支配力量,從而人才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把自然對象加以夸大和變形,這種夸大了的、機械笨拙的形式,成為滑稽的藝術。在各類藝術中(如漫畫、相聲)都有滑稽的因素,而比較集中的形態(tài)則是作為戲劇類型之一的喜劇??鋸堃彩窍矂〉闹匾憩F形式。如堂吉訶德的形象便融入了許多夸張手法,卓別林的喜劇動作也是通過變形夸張進行的。但是夸張要抓住實質,表現要適度,否則就引不起喜劇性美感,反而可能生厭、流于淺薄。“寓莊于諧”喜劇在其具體形式上,主要表現為名實不符、以假亂真、當眾出丑等。小品的喜劇特征

短小精悍,情節(jié)簡單。這是小品與其它藝術作品和藝術表現形式最基本的區(qū)別。小品屬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鍋大燴菜。幽默風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藝術。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夠的笑料,讓人在笑聲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雅俗共賞,題材廣泛。小品反映的小題材、小事件源于基層和老百姓中間。人世冷暖、世相百態(tài)都是小品描寫的對象,都可以通過小品這種形式在藝術上得到升華,在舞臺上進行演出。

貼近生活,角度新穎,語言精練,感染力強,這是小品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貼近生活的作品,群眾才喜聞樂見,才易于接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適度夸張,事例典型,這是成功小品的要領。針砭時弊,內含哲理。透過表面現象,諷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樂。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人民群眾對它的進一步要求。4、喜劇的本質魯迅:喜劇是把無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馬克思:歷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世界歷史形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喜劇。

第一、揭穿舊勢力、舊世界的內在空虛本質和無價值形式,以激起人們最后埋葬它的勇氣和力量,這是喜劇的最基本特征。魯迅先生在講了“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之后,緊接著又說:“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喜劇的真正本質就在于,當丑的惡的東西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據,但仍與善進行掙扎,并以美的形式來掩飾其空虛、愚蠢的內容,因而呈現出種種可笑的丑態(tài),使審美主體在自由、輕松的感性形式中,以笑來嘲笑、揶揄丑。人們在嘲弄丑時,看到了惡的渺小與空虛,因而體現出告別舊勢力的自豪、優(yōu)越、愉快的審美感。5、喜劇的美感特征嘲諷、鄙夷、批判、凈化、提升笑快感——優(yōu)越感——超越能引人發(fā)“笑”笑是喜劇的最基本的表現形式,笑也是喜劇性在欣賞者生理上的集中反映。喜劇來自笑,通過笑的形式才得以實現人格的輕松。也只有當笑用于否定丑、一定美時,才構成喜劇。什么是笑?美學史上,許多美學家對此作過有意義的探討。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币驗樗J為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憾動人心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種荒謬悖理的東西存在著。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喜劇性的笑是“感性形式壓倒理性內容,從而表現其空虛?!卑馗裆瓘娬{“笑是處于內在矛盾對立的對象中的機械性壓倒生命性的結果”。馬克思認為笑首先是人對社會或藝術中的喜劇現象所處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是對丑的東西的一種情緒上的反映,因此笑的內容是社會性的。

通過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笑與人的不正常的語言、行為等因素相聯(lián)系,也與日常生活中的背離情理的現象有關,如成年人頭上戴一頂嬰兒帽,一個現代裁縫扮演一個羅馬大將去演悲劇,一個猴子穿上一件上衣等都會令人發(fā)笑。喜劇大師卓別林在《摩登時代》里扮演的工人擰螺絲的動作,是機械的生產動作形成的。后來,成了習慣動作,見了什么都想擰,便十分滑稽可笑了。

三、悲劇與喜劇的關系悲劇是通過對美的優(yōu)勢暫時喪失而表達人生的嚴肅,并揭示美的理想;喜劇則是通過對丑的徹底否定和批判,來表達人們對美的理想追求,并體驗勝利后主體人格的愉悅與輕松??傊?,悲劇是對美的間接一定,喜劇是對丑的直接否定?,F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曾不可避免地從悲劇向喜劇轉化。悲劇向喜劇的轉化,揭示了他們之間本來的相互滲透和內在聯(lián)系。

由于要求藝術真實地去反映復雜多樣的社會矛盾,形成了悲劇和喜劇在近代資產階級各種藝術里的廣泛的結合。這種悲劇和喜劇的結合作為一種傾向出現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魯迅在《祝?!贰陡呃戏蜃印返茸髌分猩羁探沂玖松钪械谋矂?,而阿Q這一不朽的典型形象更是悲喜劇因素結合的范例。

㈢課堂小結一、何為悲劇、何為喜劇二、悲劇、喜劇的類型悲劇的類型1、命運悲劇:神秘力量左右現實人生。2、性格悲劇:性格內在矛盾沖突。3、倫理悲劇:社會不平等、不合理造成人生悲劇、理想與現實的矛盾。4、歷史悲劇: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的矛盾沖突。5、英雄悲?。河⑿鄣臓奚蜁簳r失敗但因代表歷史前進方向最終取得勝利。喜劇類型:歷史喜劇、現實喜劇、輕喜劇、正面人物的喜劇。

三、悲劇、喜劇的特征

1、悲劇的特征第一、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正面人物。第二、表現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第三、悲劇能產生積極的美好情感。

2、喜劇的特征

滑稽:夸張、失諧、乖謬、失常、感官化幽默:含蓄、智慧、超脫、溫和、輕度嘲弄、理性化。諷剌:否定、暴露、銳利、深刻、強烈愛憎褒貶、道德化能引人發(fā)“笑”??鋸堃彩窍矂〉闹匾憩F形式。四、悲劇與喜劇的美感特征五、悲劇與喜劇的本質悲劇本質:魯迅—悲劇把人生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恩格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實現之間的矛盾。揭示強大的丑惡力量,激起對美好理想的向往,給人勇氣和力量。喜劇本質。魯迅:喜劇是把無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馬克思:歷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世界歷史形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喜劇。揭穿舊勢力、舊世界的內在空虛本質和無價值形式,以激起人們最后埋葬它的勇氣和力量,這是喜劇的最基本特征。六、悲劇與喜劇的關系㈤課堂練習1、如何理解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契訶夫的作品中的"含淚的笑"2、魯迅的"阿Q正傳"是一部什么作品?悲劇還是喜劇?為什么?㈥本課作業(yè):什么是悲劇、喜?。?/p>

優(yōu)美與崇高

一、教學目的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優(yōu)美與崇高的不同表現特征及美感差異。理解崇高的根源是社會實踐。本章要求學生結合具體的藝術作品來把握優(yōu)美與崇高的基本特征,在比較中把握兩者的不同特點。二、教學難點優(yōu)美與崇高的對比三、知識重點優(yōu)美與崇高的不同表現特征及美感差異

四、教學過程

㈠引入無論在現實美或藝術美中,人們都可以分別出具有不同狀態(tài)、面貌和特征的兩種美的形態(tài)。例如山高嶺峻與山明水秀的景色;工地上勞動大軍的形象或幼兒園兒童游戲的情景;屈原、杜甫的慷慨悲歌的長篇巨著與王維、柳宗元的短小雋雅的輞川小詩、永州八記。貝多芬與莫札特、米開朗基羅與拉菲爾等人的作品;它們作為審美對象,美學特征是有所不同的,給人們的審美感受也是不相同。維納斯與擲鐵餅者維納斯和擲鐵餅者之美的比較(兩雕像的不同韻味)⑴寧靜、安詳強烈富于動感。⑵體態(tài)優(yōu)美、線條舒展柔和,展現了女性的嫵媚和優(yōu)美彎腰曲腿、線條緊張而充滿力量,顯露出男性的剛健與雄渾。⑶造型諸因素和諧完整,講求變化中的統(tǒng)一。造型諸因素則傾向于強烈的對比,因而構成一種緊張。⑷美和愉悅充溢著力的較量和命運的苦痛⑸秀美優(yōu)美壯美崇高江南園林與古羅馬角斗場美的對象所引起的是快感,崇高的對象所引起的則是一種由痛感轉化而來的快感。蘇軾與柳永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柳永詞《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毫無疑問,這兩首詞都很美。然而我們又明顯感受到,這兩首詞所傳達的審美情調是不同的:東坡的詞鏗鏘有力,展示了奔騰洶涌的長江壯景。全詞從形式到內容,從眼前的自然風光到追想的歷史往事都是豪放激越的;而柳永的《雨霖鈴》則與此不同,它以一幅冷落凄清的秋景來襯托與親人難分難舍的依依離情,風格是幽婉纖柔的。這兩首詞為我們展示了美的兩種境界和兩種形態(tài),兩種不同的美學特征,一雄壯、熱烈、豪放,一柔婉、淡雅、清幽。這兩種美的形態(tài)就是“崇高”和“優(yōu)美”。

一、優(yōu)美1、何謂優(yōu)美優(yōu)美:它是主客體相統(tǒng)一、內容和形式相協(xié)調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寧靜和諧的美。指充滿和諧、明麗、柔媚的形象魅力的審美形態(tài)。2、優(yōu)美的本質

康德:優(yōu)美是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理想與現實,個體與社會及自然、自由與自在、主觀的合目的性與客觀的合規(guī)律性的和諧統(tǒng)一。3、優(yōu)美的形態(tài)和美感特征形態(tài):和諧、精致、優(yōu)雅。特征:給人以親切、柔和、愉悅、舒適、感傷。

優(yōu)美的特點是:處于矛盾的相對統(tǒng)一和平衡狀態(tài)。它形式上的表現特征為柔媚、和諧、安靜與秀雅的美。如風和日麗、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鏡、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等,這些境界都是優(yōu)美。從美感受上看,優(yōu)美給人以輕松、愉快、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從根本上說,優(yōu)美體現了作為實踐的主體和客體處于相對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使人產生和諧與愉悅的美感。

二、崇高

1、何謂崇高崇高是主客體矛盾、內容突破形式,表現出的一種不和諧的沖突美。指審美主體的精神在與客體對象構成的矛盾沖突或張力中獲得升華,表現出人類的生命實踐的偉力和高尚的永恒的倫理價值的一種審美形態(tài)。2、崇高的本質

康德:有兩種意義的形式:一種是我們憑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外一種是我們無法把握的同時也無法與之較量的無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了優(yōu)美,后者則屬于崇高。崇高首先是引起人們生命力阻礙的感覺,接著是更強烈的生命力的爆發(fā),從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礙。

3、崇高的形態(tài)和美感特征規(guī)模宏大、聲勢浩大、氣勢磅礴、痛楚、驚贊、敬畏。崇高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美處于主客體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種壓倒一切的力量和強勁的氣勢。在形式上表現為粗獷激蕩、剛健、雄偉的特征。從美感受上看,它給人以驚心動魄、激奮昂揚的審美感受。從根本上說,崇高(壯美)體現了實踐的主體與客體處于激烈矛盾狀態(tài)所顯示的偉大精神和力量。

三、藝術中的優(yōu)美與崇高比較藝術中的優(yōu)美主要體現“秀”和“婉”?!靶恪敝卦趦?yōu)美的外在表現形式,一般具有小巧、光潤、纖細、明凈等特色。“婉”偏于藝術內在的精神氣質,多指一種溫柔、平和的心緒,優(yōu)雅閑靜的情致。藝術中的崇高,往往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崇高的體現。

優(yōu)美和崇高在藝術世界中被表現得尤其突出、鮮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米蓋朗基羅的繪畫、雕塑作品如《大衛(wèi)》《摩西》;19世紀德國貝多芬的《英雄》《命運》《歡樂》交響曲,中國宋代豪放派詞人蘇東坡、辛棄疾的詞,明代歷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中國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七律·長征)等,這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作品,其內容和風格是壯美和崇高的;拉斐爾的油畫如《椅中圣母》、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中國宋代婉約派詞人張先、晏殊的詞、清代小說典范《紅樓夢》、民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二泉映月》等,其內容風格則是清心、流暢、婉轉、優(yōu)美的。藝術優(yōu)美與崇高的比較優(yōu)美與崇高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對美學范疇。弱小、緩慢、陰柔的事物所呈現的偏于靜態(tài)的和諧就是優(yōu)美;強大、疾速、剛勁的事物所呈現的偏于動態(tài)的和諧就是崇高。1、外在形態(tài)之別小/大小夜曲/交響樂小泉/壺口瀑布柔/剛男性/女性2、本質之別整體和諧(靜)/兩極沖突(動)彩虹與梅杜薩之筏3、美感之別純粹愉悅/間接愉悅{經歷痛感}藍色多瑙河/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四、優(yōu)美與崇高的互補性:優(yōu)美與崇高是全然不同的相對立的審美形態(tài),同時,這兩者又不是各自孤立的或相互排斥的。如山高水秀男性的陽剛美與女性的陰柔美輕歌曼舞與金鼓轟鳴㈢課堂小結一、何為優(yōu)美何為崇高二、優(yōu)美與崇高的特征1、外在形態(tài)之別2、本質之別3、美感之別三、優(yōu)美與崇高的體現四、優(yōu)美與崇高的互補性本課作業(yè)1、什么是優(yōu)美、崇高?它們在藝術中的表現是怎樣的?2、怎樣理解優(yōu)美與崇高的互補性?丑與與荒誕三、丑與荒誕1、何謂丑與荒誕;丑與荒誕代表了社會人生的負面價值,是對于美好事物。2、丑與荒誕的特征;丑與荒誕的共同特征:表里不一,內外不符,荒唐矛盾。3、丑與荒誕內涵的復雜性;丑與荒誕的內涵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是特定歷史條件造成的。4、丑與荒誕成為特殊審美形態(tài)的基本原因;1)廣義的美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應包括作為審美;2)丑與荒誕是異化勞動的感性存在。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大工業(yè)流水線的生產方式,金錢與個人的價值,科技的雙刃劍。3)丑與荒誕是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和思辯美學地位的動搖,非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實用主義、心理分析等哲學基礎的建立的結果。詩意世界(理性)與現實世界(非理性的理性)。傳統(tǒng)理性哲學、西方現人文主義美學。

把黑格爾之前的理性的社會的人改造為非理性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個人,把人的本質等同于“自我”的生命或者其他一切非理性的心理功能,如叔本華、尼采的唯意志論、克羅齊的直覺論、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弗洛依德的泛性欲論以及薩特、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和美學。并使現實世界的猙獰面目在哲學和美學的層面上凸現出來。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傳統(tǒng)西方現代科學主義哲學。美學主要以主觀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為思想基礎,實質上否定的是沿著自然主義、實用主義和分析哲學等方向前進,以否定前黑格爾時代的先驗論和統(tǒng)一性。叔本華:上帝拋棄了人。尼采:上帝死了弗洛姆:十九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二十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褪澜缡チ撕椭C與美,丑成為審美形態(tài)。4)藝術創(chuàng)作中大量對于丑和荒誕的描寫和創(chuàng)造文學:《惡之花》《變形記》《百年孤獨》等音樂:瓦格納新浪漫主義音樂德彪西印象派音樂(以自然瓦解人為)十二音音樂,序列音樂(抽象的音響)戲?。夯恼Q派《等待戈多》等美術:《漏斗》四、審美形態(tài)的對立、轉化和結合悲劇與喜劇,崇高與優(yōu)美,美與丑、荒誕都是歷史地互相對立、轉化和結合的。

本課小結1、何謂丑與荒誕2、丑與荒誕的特征3、丑與荒誕內涵的復雜性4、丑與荒誕成為特殊審美形態(tài)的基本原因5、審美形態(tài)的對立、轉化和結合悲劇與喜劇,崇高與優(yōu)美,美與丑、荒誕都是歷史地互相對立。

第三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形態(tài)教學目的: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和、意境、氣韻幾個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形態(tài)的內涵、形式特征和美感特征,體會東西方審美形態(tài)的異差。教學重點:中和、意境、氣韻的內涵和形式。知識難點:中和、意境、氣韻的內涵。教學步驟:

一、導入從前幾節(jié)課中我們已經感受到,東西方藝術都存在上述審美形態(tài),但中國傳統(tǒng)藝術更注重藝術的內在精神的審美形態(tài)。我們人中國藝術創(chuàng)造中體會到其內在精神的美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中和(一)基本內涵:對立因素的外在的統(tǒng)一和內在的融合(二)中和的文化淵源和思想基礎多種區(qū)域文化匯聚交融和陰陽五行觀念(三)審美特征1.適中(情感的適中,人格精神的和諧)2.多樣統(tǒng)一(平和、寧靜和漸進)3.天人合一(生命觀念、思想意識、審美理想)(四)中和之美在人生與美學上的雙重意義:1.審美和倫理的理想和標準2.生存的智慧:不斷調和對立和差異3.整體和諧

紫禁城、江南園林

氣韻(一)基本內涵:人的生命狀態(tài)和生命活動的性格、情感以及氣質、風度,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規(guī)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二)審美特征:生命的活力及自然形成的韻味(三)氣韻在中國審美文化中的體現和發(fā)展1.氣韻的萌芽(先漢:氣)2.氣韻與文氣、風骨(魏晉)3.氣韻與老莊、自然、人物(魏晉)4.氣韻在繪畫理論中確立為審美形態(tài)(魏晉)(顧愷之:傳神寫照,謝赫:氣韻生動)5.氣韻在唐詩中達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6.氣韻的消解(宋:韻,雅文化與俗文化)古代對藝術的品評,如《詩品》《畫品》《書品》等,都是從藝術風格上研究美的。文品:銜華佩實;形神兼?zhèn)鋭③摹般暼A佩實”(《征圣》),“舒文載實”(《明詩》),“為情而造文”(《情采》)宋初歐陽炯:“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于文;有形似而無氣韻,則華而不實”。畫品:形神兼?zhèn)?。晉代顧愷之“以形寫神”。音樂:聲情并茂。白居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聲。詩品:唐朝司空圖廿四《詩品》,論述詩歌的風格美,分為雄渾、沖淡、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廿四目。如描述“洗煉”的特征是:“猶礦出金,如鉛出銀”。描述“含蓄”的特征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等。

書品:“如清風出神,明月入懷”,“如松巖點黛,蓊郁而起朝云;飛泉漱玉,灑散而成暮雨”。“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敖罟鞘嫱?,體勢勁媚”。“吾師醉后倚石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

意境

(一)基本內涵: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觀照外界對象,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領域里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二)“意境”的發(fā)展。《易》:立象以盡意。《老》《莊》:象、言、意佛:境,境界唐代:意境(王昌齡?《詩格》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嚴羽《滄浪詩話》。明清:王世貞、王夫之、王士稹等。(三)審美內涵與審美特征:主客統(tǒng)一;情景交融;時空轉換;有無相生。(四)王國維意境說1.意境中的“真景物、真感情”。2.意境中的優(yōu)美與壯美。3.意境與“三種境界”A、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C、眾里尋他千百度,驀人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四節(jié)形成中西審美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

一、審美形態(tài)形成和發(fā)展的現實和歷史根基中國:內陸農業(yè)文明-四季輪回,回歸自然-時間意識-詩樂文明,自然倫理。西方:海洋商業(yè)文明-海洋氣候,四季不明-空間意識-空間藝術,物我二分。二、審美形態(tài)與人的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中國:神與物游,天人合一,體驗感悟。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言(比興)。西方:抽象邏輯,主客二分,認識對象世界。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三、審美形態(tài)與語言的關系中國:表意,重詞匯-想象力,詩性的力量。西方:表音,重語法-(是)哲學本體論-邏輯性的力量。

四、審美形態(tài)與文化精神的關系

中國宗教:世俗化(上帝與祖靈合一),現世化。哲學:中和。西方宗教:上帝、理性與現實世界對立。哲學:上帝一元論-人的理性-非理性。本課小結中和(一)基本內涵:對立因素的外在的統(tǒng)一和內在的融合(二)中和的文化淵源和思想基礎(三)審美特征氣韻(一)基本內涵:人的生命狀態(tài)和生命活動的性格、情感以及氣質、風度,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規(guī)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二)審美特征:生命的活力及自然形成的韻味。(三)氣韻在中國審美文化中的體現和發(fā)展。意境(一)基本內涵: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觀照外界對象,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領域里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二)“意境”的發(fā)展。(三)審美內涵與審美特征:主客統(tǒng)一;情景交融;時空轉換;有無相生。

第三章藝術的存在形態(tài)教學目的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藝術的存在方式,藝術品的定位,藝術品的層次結構,藝術作品的形態(tài),藝術形態(tài)的劃分標準。學會在多個層次上分析藝術美,了解各類藝術的審美特征,掌握藝術美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形式美的概念和法則,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對獨立性。掌握形式美的主要法則。

教學重點:藝術品的層次結構,藝術美的存在形態(tài),形式美的特征,形式美的構成要素,形式美的主要法則,各藝術門類的審美特征。知識難點:分析藝術美的存在形態(tài)。藝術美的規(guī)律。形式美的主要法則。教學步驟(一)引入上一章我們探討了藝術審美形態(tài),則我們是通過什么來領會審美形態(tài)的存在的?是通過具體的藝術實踐活動,通過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品和欣賞的過程領會的。這一章研究藝術的存在形態(tài)。藝術是如何存在的呢?

第一節(jié)藝術的存在方式藝術在體驗中體現真態(tài)。藝術在藝術品中獲得鮮明顯現。藝術現實地存在于人的審美活動、審美經驗中。藝術整體上存在于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品——藝術接受的動態(tài)流程中。提問:什么是藝術品?藝術品的定位。藝術品定位之難。(美學史上三大難題:美、藝術、藝術品)藝術品的本義藝術品應是人工制品藝術品應是精神性的人工產品藝術品應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產品因此,藝術品具有多個層次

第二節(jié)藝術品的層次結構物質材料層符號形式層意象世界層超驗意境層1、物質材料層藝術作品賴以存在的物質實體和媒介。不同的藝術門類需要不同的物質媒介。物質材料的審美特性。2、符號形式層各種藝術都有指向意象世界的獨特的符號形式,如色彩、線條、形體、音符、旋律、詞語等。藝術品的符號形式具有審美特性。3、意象世界層意象世界是指建立在前兩個層面基礎上的、非現實的、展現人類審美經驗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層次。審美意象是藝術品的核心。審美意象是精神性的,超越物理時空的。4、超驗意境層超驗意境層是審美意象背后所蘊涵著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審美意象具有的崇高、悲劇、神圣、悲憫等形而上質。藝術與人生,人生與自然的高度統(tǒng)一和諧。對宇宙人生的體悟。關于善惡、美丑、生死等終極意義的思考。

民族樂曲《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流水似的琵琶音,幽咽的簫聲,沉靜的鐘鼓聲,讓聽眾想象起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等優(yōu)美情景。體味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見月。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感慨。

第三節(jié)形式美及形式美的構成㈠引入中國結的欣賞購買茶具,為什么挑來挑去?不是挑容量大小,而是挑茶具的形式。㈡概念分析一、形式美的幾個概念1.內容與形式。內容是構成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是內容諸要素的結構方式和外部表現形態(tài)。2.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藝術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聲音)及其規(guī)律的組合所具有的美。簡單地說形式美指的是客觀事物外觀形式的美。形式美是人類符號實踐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是從具體美的形式中抽象出來、由自然因素及其組合規(guī)律構成的、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符號體系。形式美:綠色意味著寧靜,不管是綠色的湖水,綠色的樹木,還是綠色的草原,綠色的建筑物,都可產生大致相同的審美效應.3.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體審美對象的感性形態(tài),是同美的內容直接相聯(lián)系的。如花之容,山水之聲,樂之節(jié)奏,舞之形態(tài)。

4形式美與美的形式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區(qū)別:形式美屬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體審美對象的感性形態(tài),是同美的內容直接相聯(lián)系的;而形式美則是從各個具體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的美。

聯(lián)系:一方面,形式美總是從各個具體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來的共同法則;另一方面,形式美又總是滲透在各個具體的美的形式之中,通過它們體現出來。形式美與美的形式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抽象與具體、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二、形式美的特征1、形式決定于內容2、形式美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⑴當形式為內容所制約時,表現出來對內容的反制約性。

比喻形式“比喻”是一種形式,李煜那些哀嘆亡國之恨的詩詞,就內容本身而言并無多少價值,但因為有了精巧卓絕的比喻而顯魅力:“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表現形式同樣是一部《紅樓夢》,有小說原著、有白話本、有漫畫、有卡通、有電影、有電視、有戲劇、有影視城中《紅樓夢》的場景。

⑵當形式遠離內容時,其自身所體現的形式美形式美不是具體的美的客觀事物的形式,不直接體現美的形式的內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是在人們長期的審美實踐和創(chuàng)造美的實踐過程中高度抽象出來的形式特征,它已遠離了美的具體內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特定的抽象意義,如紅色具有“熱烈、活潑”的抽象審美意義;銳角直對上方的三角形具有“昂然向上”的審美意義等。

非藝術品的形式美的獨立審美價值比藝術品突出。在藝術品中,非語言藝術的形式美的獨立審美價值又比語言藝術更突出。

外表與內在形式差異

書籍裝幀設計(屬于生活美),就同書中的插圖(屬于藝術美)的要求不同。前者主要是裝飾性,不一定要考慮書的內容(只要同書的內容不悖謬),封面愈漂亮,裝幀愈講究,對讀者愈有吸引力。

后者首先要考慮同內容細節(jié)的吻合,然后才能求其形式完美。

不同藝術形式書法、舞蹈、音樂、繪畫、雕塑、建筑、電影等用來塑造形象的工具是線條、形體、色彩和聲音。

3、美感的不確定性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體現的內容是間接的、朦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質屬性、規(guī)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三、形式美的構成(一)形式美的自然因素形式美的構成,需要一定的自然物質因素作為其存在和被人感知的基礎。構成形式美、同時也構成人借以感知形式美的自然物質基礎的要素是線條、形體、色彩和聲音。⑴線條直線挺拔、剛勁。《擲鐵餅者》

運動員右手握鐵餅,猛然向后伸得逼直,再以青筋突起、彎曲的右腿,表現出一觸即發(fā)的巨大力量。曲線流暢、柔和。

壁畫《飛天》

用各種圓潤多變的曲線勾畫出仙女的衣裙、飄帶,恰當地表現了遨游太空的運動感。

波紋線輕快、優(yōu)雅垂直線莊重、嚴肅水平線安靜傾斜線動蕩輻射線奔放

建筑線:希臘式建筑多用直線,羅馬式建筑多用弧線,哥特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線。

⑵形體。形體是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形體是物體存在的空間形式,它是構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形體的基本特性包括:構成的層次性,線條的重要性,審美意味的豐富性。圓形體柔和方形體剛強立三角安定感倒三角傾危感三角頂端轉向側向前進感高而窄險峻感寬而平平穩(wěn)感

太極圖:首尾相銜、互相連貫,彼此包容,給人以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的無盡感。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上句正是一平一直,兩條直線,下句則是曲線和圓圈,一線一圓,在人的視覺上構成幾何形的形式美.

⑶色彩。色彩是構成形式美和獲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三點:表情性,象征性,審美意味的復雜性。氣息:而當隊員準備上場作最后的鼓勵講話時,則讓隊員們走進涂著紅色的接待室,以便創(chuàng)造出一種振奮人心的背景。⑷聲音。聲音也是構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質因素。聲音是表情性最強的情感符號,如G弦上的詠嘆調。

(二)形式美的組合規(guī)律色、形、音這些形式美的自然因素根據一定的結構原則加以組合,就構成了形式美的組合規(guī)律。形式美的組合規(guī)律主要包括整齊一律、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勻稱、節(jié)奏韻律、多樣統(tǒng)一。這當中,整齊一律、對稱均衡、比例勻稱(包括黃金分割)和節(jié)奏韻律都比較容易理解,在日常的審美實踐中比較好應用。關于多樣統(tǒng)一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則,要特別注意它是具有差異的各個部分彼此形成協(xié)調關系的狀況,它最完美、最理想的表現形式是和諧;而它的基本形態(tài)是對比與調和。

1、整齊一律人類對形式美的認識和創(chuàng)造、運用,是逐步從簡單發(fā)展到復雜的。單純齊一是最簡單的形式美?!皢渭凖R一”是指按“一生一”的結構構成的形式規(guī)律?!皢渭儭笔侵冈谛问街幸姴坏矫黠@的差異和對立的因素,如單一色調等?!褒R一”是一種整齊劃一的美,即形式是以特定形式因素組成一個單元,按照一個統(tǒng)一規(guī)律反復重復組成的。按照“單純齊一”法則構成的形式能夠給人以次序感受、條理感。軍隊操練和儀仗隊表演、體育運動會上千人的舞蹈。2、對稱均衡“對稱均衡”是指一種“一生二”的對稱結構形式規(guī)律,其特點體現為“在差異中保持一致”?!皩ΨQ”指相同的形式因素一分為二,以一個形式因素(線段、音符、色調等)為中介,前后(或上下)等同?!熬狻笔菍ΨQ的變體,其特點是對立的兩面不必嚴格等同,可有變化,但從整體上給人平衡對等之感。人們把“對稱”比作天平秤的平衡(因為天平秤的兩邊等同,把“均衡”比作桿秤的平衡(桿秤的一頭是秤砣,另一頭是所稱的物品)。對稱:莊嚴、穩(wěn)定、安靜人的五官、四肢均衡:兩側形體不必等同,但體量上要相當?!度罚荷倥蠹缈钢邏貎A倒泉水,既寓少女之潔靜樸素,又起均衡畫面的作用。運動平衡: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

3、調和對比“調和對比”反映了矛盾的兩種狀態(tài)。調和:是在差異中趨向“同”。調和是把相近似的東西并列,使人在微小變化中看到統(tǒng)一,感到融合協(xié)調。

繪畫中的相鄰色對比是在差異中趨向“異”。對比是把兩種鮮明對立的東西并列在一起,使人在鮮明對比中看到變化,感到醒目、振奮、活躍。色彩的對比色、線條的長短、形體的大小、聲音的強弱。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作橋(色彩對比)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聲音對比)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時間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明暗對比)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空間對比)

4、比例勻稱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比例關系。形式美中的“比例”法則,要求人們在美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按照事物的內在尺度來確定比例關系,同時根據創(chuàng)造意圖突出個別比例關系。同時,人們總結概括出了人們最為習慣的、具有一般意義美感的“黃金分割”比例,即a:b=(a+b):a=1.618:1(a代表長度,b代表寬度)?!包S金分割”比例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生活中沒有特殊形式要求的許多制作品。5、節(jié)奏韻律“節(jié)奏韻律”指在形式中體現的運動節(jié)奏和規(guī)律?!肮?jié)奏”主要是由兩個因素構成的:一是時間關系,指必須包含運動過程。二是力的關系,指必須包含強弱的變化。把運動中的強弱變化有規(guī)律地組合起來加以反復,便形成了節(jié)奏。節(jié)奏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活和藝術等領域中,它是客觀規(guī)律的一種表現形式?!绊嵚伞笔峭ㄟ^在節(jié)奏的構成因素基礎上附加其他起襯托作用的形式因素,在節(jié)奏感之外更增加一種韻味和情調。兩幅畫:多面雙雄的節(jié)奏

6、多樣統(tǒng)一多樣事物個性的千差萬別。多樣:事物個性的千差萬別統(tǒng)一:各個事物的共性和整體聯(lián)系

大合唱、男女聲二重唱、器樂演奏

“多樣統(tǒng)一”是形式美的高級法則,我們通常把多樣統(tǒng)一的結果叫做“和諧”。它是一種體現“三生萬物”的形式美?!岸鄻咏y(tǒng)一”是指形式美中由多種形式因素按照富于變化的而又具有規(guī)律的結構組合的法則。它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多種因素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tǒng)一的和諧整體。

“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個性的千差萬別,“統(tǒng)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lián)系。這一法則在現實生活與藝術創(chuàng)造中被廣泛運用著,尤其在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中起著重要作用。

要使多種多樣的形式因素達到“統(tǒng)一”,需要以下條件:(1)確立主從關系。即在許多形式因素中要有一個中心,使各種形式因素組成圍繞這一中心的、有秩序的結構。這種有中心、有主次、有規(guī)律的結構方式能夠使紛繁多樣的形式因素中心突出、秩序井然、整體感強地統(tǒng)一在一起。這樣能夠使形式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