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18(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18(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18(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18(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18(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魯國,被封賜給魯公的“殷民六族”與周族共同居住在魯城之內,都成了魯國的新住民。此外,魯國還擁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國,它們作為“附庸”依附于魯國,與周室的關系便不那么直接。這表明西周(

)A.列國紛爭局面出現 B.封國帶有地緣組織性質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權威遭到諸侯挑戰(zhàn)2.漢初,為了解決物資匱乏、通貨膨脹的問題,政府實行了“令民鑄錢”的政策。而到武帝時期,國家不僅壟斷了主要鑄幣材料銅,還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負責鑄錢。漢代貨幣政策的調整(

)A.立足于國家財政的需要 B.反映了均輸平準的特點C.遏制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D.有利于民間財富的增長3.唐代,官學教育鼎盛,私人辦學也因政府鼓勵而得到發(fā)展。地處“荒服之表”的海南所在的嶺南州,“縣學僅四五十人”,見諸史籍記載的第一間黎族子弟學校,也于貞觀末年在儋州吉安(今昌江縣境內)由當地縣丞設立并主持講學。由此可見,唐代興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

)A.敦行社會教化 B.推廣詩詞歌賦 C.促進民族交融 D.擴大科舉規(guī)模4.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會在金明池舉辦各種水戲表演,吸引了眾多市民觀賞《東京夢華錄》載“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將平架,筋斗擲身人水”(如下圖所示)。這反映了北宋(

)A.城市市民豐富的娛樂生活 B.崇尚力量成為社會的風尚C.市民熱衷于進行體育運動 D.城市娛樂功能進一步突出5.明代前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貢本地土特產,朝廷“厚往薄來”,給予大量賞賜。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土司雖繼續(xù)上貢,而朝廷卻不再賞賜。這表明西南邊疆地區(qū)(

)A.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B.突破了傳統(tǒng)的朝貢體系C.經濟結構有所變化 D.與內地一體化趨勢加強6.張之洞素來支持康有為變法,曾資助康有為創(chuàng)辦《強學報》。但當康有為在上海創(chuàng)辦《強學報》創(chuàng)刊號上大書“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時,立即引起了張之洞的強烈不滿??怠埗说姆制?,本質上是(

)A.變法策略的差別 B.宣傳途徑的不同C.階級立場的差異 D.紀年方式的變化7.晚清時期,地方督撫不設屬官。曾國藩、李鴻章等出于地方軍務需要,自設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員、幕友入局辦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漸掌握了部分軍事權、財政權和人事權,實際上行使省一級政權的職能。這一現象(

)A.遏制了列強侵略的勢頭 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現代化C.推動了科舉制度的變革 D.體現了政治權力結構變動8.20世紀初某知識分子曾說:“我們在這黑暗的中國,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線,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個小小的明星,照見新人生的道路……努力前去為人類活動,做出一點有益人類的工作?!边@段材料可以說明(

)A.辛亥革命導致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 B.國人從俄國十月革命中受到啟發(fā)C.民主價值觀的重建獲得廣泛認同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已經明確9.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準頒布《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規(guī)定:“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與文藝運動,歡迎科學藝術人才,保護流亡學生與失學青年?!?942年,奔向延安的人流源源不斷。據此可知,《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的頒布(

)A.確立了“雙百方針”的政策 B.改變了根據地極度困難局面C.有利于延安文化觀念多元化 D.推動解放區(qū)文藝科學的發(fā)展10.1980年初,中國首次派專家小組考察西方國家小水電建設。同年,水利部開啟籌建亞太地區(qū)小水電研究培訓中心,并于1981年在杭州正式成立。1978~1991年,有關部門組織興建小水電援外工程水電站12座。這些做法(

)A.得益于國家政策的調整 B.改變了對外技術援助的方式C.有利于全國電力的普及 D.拓寬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11.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到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隨著許多人被逐出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他們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過去在舊城邦,生活比較簡單,法律、道德、宗教和義務全有明確規(guī)定,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現在,城市居民發(fā)現自己處于一個無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軍事征服(

)A.推動了區(qū)域文明一體化 B.鞏固了馬其頓帝國統(tǒng)治C.沖擊了當地居民的心理 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融12.在7—9世紀的拜占庭帝國,隨著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在境內大量定居,斯拉夫人習慣法、羅馬—拜占庭法以及伊斯蘭教法相互影響,出現了《農業(yè)法》《海商法》等一批新法律。這(

)A.完善了封建莊園自治體制 B.著眼于用市民法代替萬民法C.催生了《羅馬民法大全》 D.有利于提高帝國的治理水平13.荔枝原產于中國。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對荔枝已有記載。1637年,英國旅行家蒙迪在澳門品嘗過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這說明了(

)A.洲際間飲食習慣同化 B.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C.宗主國經濟結構改變 D.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14.1871年3月,由市民選舉產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權,隨之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頒布保護勞工法令,將逃亡業(yè)主的工場交由工人協作社管理,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等。這反映了當時的巴黎(

)A.具有人民掌握政權的特點 B.城市自治符合社會各階層訴求C.依法治國已成為全民共識 D.工廠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人待遇15.1934年,美國政府實施“公共藝術作品項目”,雇用了3749位藝術家,為全美各處的政府建筑創(chuàng)作了15663幅繪畫、壁畫、版畫、手工藝品和雕塑;報酬總計118.4萬美元,平均每件作品75.59美元。該項目的實施(

)A.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 B.基本消除了經濟危機C.發(fā)展了資本主義經濟 D.推動現代派藝術盛行16.美國的《新聞周刊》曾生動地描述了“新殖民者”的形象,他們手拿的是計算器而不是槍支,他們穿的是上班的服裝而不是戰(zhàn)斗服裝,他們宣傳的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福音而不是傳教的福音。“殖民者”形象的轉變是由于(

)A.舊國際秩序的長期存在 B.兩極格局的形成與瓦解C.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D.歐美國家實力普遍衰落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學者圍繞“近代荷蘭經濟的發(fā)展”這一主題展開研究。下表是關于能源與近代荷蘭經濟發(fā)展關系的觀點。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觀點史實泥炭說

16—17世紀上半期,荷蘭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使得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

17世紀后期,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

18世紀,荷蘭經濟出現衰退時,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泥炭、煤炭混合說

17世紀,荷蘭每年進口的煤炭平均數是65000噸。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紀,荷蘭的泥炭產量逐步減少,泥炭價格穩(wěn)定上升,煤炭競爭力加強,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

1863年,荷蘭煤炭消費稅被廢除后,泥炭總消費量從1863年占全國能源消費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獡鸬聽柌瘛妒澜缃洕詸啵?500—1990)》等指出材料中兩種觀點的共性,并分別概括兩種觀點的論據。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國際法”一詞最早是18世紀末英國哲學家、法學家邊沁提出來的,他所指的“國際法”是在此之前一個多世紀就已形成的一種源于歐洲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律規(guī)則體系。這樣的國際法最初出現于17世紀的歐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體現出來的以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為基礎的歐洲國際法。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后來成為國際法的普適性基礎。但們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適性。國際法在其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伴隨著殖民主義和所謂文明優(yōu)越的原罪。在殖民時代,歐洲列強不僅對所謂的未開化地區(qū)實行直接殖民統(tǒng)治,否認其國家與歐洲圈的“文明”國家之間存在著平等關系,無視或貶低其主權,甚至以“歐洲中心論”否認非歐洲文明和國家權利、如印度這樣的古代文明,歐洲就實行完全剝奪其主權的做法?!院瘟Α度祟惷\共同體視角下的國際法史與文明互融》材料二

清末民初關于中國古代國際法的研究,以時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審視中國古史。宋育仁不僅以“春秋公法”比擬西方公法,更利用國際法的規(guī)則與概念,如“身治”“實際”等,來論證《春秋》具備適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價值:《春秋》經世先王之志,實歷四交公法,即萬世之公法。如會盟朝聘、侵伐平亂、行成存亡、繼絕滅亡、會盟班次,無事不備,無義不特·此類皆西書公法所斤斤聚訟訖無定論者。《春秋》三傳各有義例,合之乃成完備。如自治境內,義在《谷梁》;交際禮儀,例在《春秋》;駕馭進退,權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導源》對包溶于禮、伏筆于傳的中國古代外交思想進行挖掘和重新闡釋,從《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與近代國際法規(guī)范相匹配的知識資源,實現了中西法系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越瓞帯稏|方國際法譜系的重新發(fā)現》材料三

20世紀下半葉、非洲國家開始在國際舞臺上自由表達主張、開展法律實踐。1960年,22個非洲國家聯同部分亞洲國家向聯合國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過《關于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的宣言》,民族自決的原則得到落實。1964年,非洲統(tǒng)一組織通過了《關于非洲國家之聞遭界爭端的決議》,首次在國際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員國保證尊重國家獨立時業(yè)已存在的邊界。經非洲國家廣泛實踐,該項內容被奉為國際社會處理邊界問題的圭臬,并由國際法院確立為一項國際慣例。1972年,塞內加爾首任最高法院院長凱巴·姆巴耶首次將發(fā)展權定義為人權。發(fā)展權自此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被1979年聯合國《關于發(fā)展權的決議》確立為一項基本人權?!院橛兰t《試論非洲國家對國際法發(fā)展的貢獻》(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國際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清末民初中國古代國際法研究。(6分)(3)根據材料三,歸納非洲國家在國際法發(fā)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歷史意義。(8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在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以下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導致中國在族群融合的基礎上走向集權并日臻完善:商朝和西周時期華夏族群從黃河中游向東、向南擴張,形成華夏文明核心地帶;秦朝,華夏國家持續(xù)向南擴張,并以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取代分崩離析的封建體制;儒家世俗說教在漢代上升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此后在歷代封建王朝依然保持其正統(tǒng)地位,教義也日趨復雜;唐朝及此后歷代封建王朝均主要采用科舉考試制度,使得士人地位上升,主導了地方社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在1651~1751年的一個世紀里,英國人口從522萬增加到577萬。18世紀40年代以后,英國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41~1751年人口增長率約為3.5%,1751~1761年人口增長速度為7%,之后一直保持這一增長速度。1780~1790年,英國人口增長速度為11%,19世紀20年代人口增長速度達到16%的高峰。特別是從18世紀8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這一階段,英國人口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呈突飛猛進之勢,尤其是1811~1821年,英國人口增加了18%。這種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速度被稱為英國的“人口革命”。——摘編自傅新球《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人口增長的幾個問題》材料二——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庫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初英國“人口革命”出現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變化的特點,并綜合材料說明影響人口增減的根本原因。(6分)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魯國,被封賜給魯公的“殷民六族”與周族共同居住在魯城之內,都成了魯國的新住民。此外,魯國還擁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國,它們作為“附庸”依附于魯國,與周室的關系便不那么直接。這表明西周(

)A.列國紛爭局面出現 B.封國帶有地緣組織性質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權威遭到諸侯挑戰(zhàn)【答案】B【詳解】根據“都成了魯國的新住民?!薄芭c周室的關系便不那么直接”等信息可知,被分封的諸侯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區(qū)域統(tǒng)治,形成了自己封國的民眾,與周天子的聯系逐步削弱,說明封國有一定的自身地緣政治的性質,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到一個諸侯國,沒有與其他諸侯國紛爭,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不能說明失去作用,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諸侯國的狀況,體現不出挑戰(zhàn)王室,排除D項。故選B項。2.漢初,為了解決物資匱乏、通貨膨脹的問題,政府實行了“令民鑄錢”的政策。而到武帝時期,國家不僅壟斷了主要鑄幣材料銅,還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負責鑄錢。漢代貨幣政策的調整(

)A.立足于國家財政的需要 B.反映了均輸平準的特點C.遏制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D.有利于民間財富的增長【答案】A【詳解】由所學可知,漢初經濟凋敝,財政有限,為恢復和發(fā)展經濟,實行了貨幣自由鑄造政策;武帝時期,隨著積極有為政策的開展,漢武帝為解決財政問題,加強中央集權,為此實行了國家控制鑄幣權的政策,A項正確;均輸平準是指針對貨物運輸和物價管理而提出的思想和政策措施,材料主旨與此明顯不符,排除B項:漢代貨幣政策由漢初貨幣自由鑄造到漢武帝統(tǒng)一鑄造五鐵錢,在當時起到了穩(wěn)定幣值,規(guī)范貨幣流通,促進經濟發(fā)展的作用,遏制商品經濟發(fā)展與史實明顯不符,排除C項;武帝時期的一系列措施其實是與民間爭奪財富,排除D項。故選A項。3.唐代,官學教育鼎盛,私人辦學也因政府鼓勵而得到發(fā)展。地處“荒服之表”的海南所在的嶺南州,“縣學僅四五十人”,見諸史籍記載的第一間黎族子弟學校,也于貞觀末年在儋州吉安(今昌江縣境內)由當地縣丞設立并主持講學。由此可見,唐代興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

)A.敦行社會教化 B.推廣詩詞歌賦 C.促進民族交融 D.擴大科舉規(guī)?!敬鸢浮緼【詳解】根據材料“由當地縣承設立并主持講學”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海南地區(qū)少數民族聚居,文化水平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qū),由官方主導,地方官員親自設立并講學授課,可見當時興辦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敦行教化,強化當地民族的政治認同,A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唐代興辦教育的目的,并未涉及學校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科舉規(guī)模,排除B、D兩項;從材料中的辦學規(guī)模看,唐代教育對民族交融的影響非常有限,排除C項。故選A項。4.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會在金明池舉辦各種水戲表演,吸引了眾多市民觀賞《東京夢華錄》載“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將平架,筋斗擲身人水”(如下圖所示)。這反映了北宋(

)A.城市市民豐富的娛樂生活 B.崇尚力量成為社會的風尚C.市民熱衷于進行體育運動 D.城市娛樂功能進一步突出【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根據“各種水戲表演”“又有兩畫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將平架,筋斗擲身人水”可得出宋代城市經濟發(fā)展繁榮,民眾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A項正確;宋代并不崇尚“力量”,而是重文,排除B項;材料中的表演是供民眾觀看的,并不能說明民眾熱衷于體育,排除C項;城市突顯的是經濟功能,而不是娛樂功,排除D項。故選A項。5.明代前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貢本地土特產,朝廷“厚往薄來”,給予大量賞賜。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土司雖繼續(xù)上貢,而朝廷卻不再賞賜。這表明西南邊疆地區(qū)(

)A.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B.突破了傳統(tǒng)的朝貢體系C.經濟結構有所變化 D.與內地一體化趨勢加強【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土司向朝廷上貢本地土特產,朝廷“厚往薄來”,給予大量賞賜,二者關系帶有一定的宗藩性質,統(tǒng)屬關系較弱,而雍正在西南大規(guī)?!案耐翚w流”后,西南邊疆與內地一體化趨勢加強,朝廷和西南土司成為中央和地方關系,中央自然不再“厚往薄來”,對土司進行賞賜,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央和西南邊疆關系的變化,和社會矛盾緩和與否無關,排除A項;中央和西南本就不屬于朝貢關系,不存在突破一說,排除B項;經濟結構指的是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材料沒有體現這一點,排除C項。故選D項。6.張之洞素來支持康有為變法,曾資助康有為創(chuàng)辦《強學報》。但當康有為在上海創(chuàng)辦《強學報》創(chuàng)刊號上大書“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時,立即引起了張之洞的強烈不滿???、張二人的分歧,本質上是(

)A.變法策略的差別 B.宣傳途徑的不同C.階級立場的差異 D.紀年方式的變化【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維新運動。根據材料“張之洞素來支持康有為變法,曾資助康有為創(chuàng)辦《強學報》。但當康有為在上海創(chuàng)辦《強學報》創(chuàng)刊號上大書‘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時,立即引起了張之洞的強烈不滿。”可知,張之洞雖然支持康有為變法,但是其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而康有為代表的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利益,在同一個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深層次原因是階級立場的不同,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說明變法的策略問題,排除A項;材料中也沒有體現宣傳途徑的問題,而且宣傳途徑做為變現而非本質,排除B項;紀年方式的變化是分歧產生的表現,而非本質,排除D項。故選C項。7.晚清時期,地方督撫不設屬官。曾國藩、李鴻章等出于地方軍務需要,自設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員、幕友入局辦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漸掌握了部分軍事權、財政權和人事權,實際上行使省一級政權的職能。這一現象(

)A.遏制了列強侵略的勢頭 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現代化C.推動了科舉制度的變革 D.體現了政治權力結構變動【答案】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晚清時期,原本地方督撫沒有屬官,但是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實力派漢族官僚督撫的幕府卻擁有類似省級政權部分職能,這實際上反映了清朝中央權力的下移,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列強侵略的信息,因此無法據材料得出遏制列強侵略的認識,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晚清時期,中央權力下移的現象,不能反映晚清政治的現代化,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科舉制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8.20世紀初某知識分子曾說:“我們在這黑暗的中國,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線,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個小小的明星,照見新人生的道路……努力前去為人類活動,做出一點有益人類的工作?!边@段材料可以說明(

)A.辛亥革命導致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 B.國人從俄國十月革命中受到啟發(fā)C.民主價值觀的重建獲得廣泛認同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已經明確【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20世紀初”“黑暗的中國”“分得那曙光的一線”“新人生的道路”等信息可知,材料闡述的是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國人受到啟發(fā),“努力前去為人類活動,做出一點有益人類的工作”,B項正確;“辛亥革命導致清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闡述的只是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統(tǒng)治,沒有說開創(chuàng)新的道路以及對人類的貢獻,而且最終它失敗了,不符合“新人生的道路”“為人類活動”,排除A項;“廣泛認同”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是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明確的,排除D項。故選B項。9.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準頒布《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規(guī)定:“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與文藝運動,歡迎科學藝術人才,保護流亡學生與失學青年?!?942年,奔向延安的人流源源不斷。據此可知,《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的頒布(

)A.確立了“雙百方針”的政策 B.改變了根據地極度困難局面C.有利于延安文化觀念多元化 D.推動解放區(qū)文藝科學的發(fā)展【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規(guī)定尊重和幫助知識分子,鼓勵科學與文藝發(fā)展,吸引了知識分子來延安,促進了邊區(qū)科學文化的多元發(fā)展,C項正確;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排除A項;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根據地極度困難局面主要在經濟和軍事上,而非科學文藝上,排除B項;《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的實施主要影響陜甘寧邊區(qū)而非解放區(qū)文藝科學的發(fā)展,排除D項。故選C項。10.1980年初,中國首次派專家小組考察西方國家小水電建設。同年,水利部開啟籌建亞太地區(qū)小水電研究培訓中心,并于1981年在杭州正式成立。1978~1991年,有關部門組織興建小水電援外工程水電站12座。這些做法(

)A.得益于國家政策的調整 B.改變了對外技術援助的方式C.有利于全國電力的普及 D.拓寬了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時間可知,當時是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結合所學可知,新時期鄧小平作出了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論斷,我國外交政策也作出了巨大的調整,外交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減弱,緩和了和西方國家的關系,大國擔當意識加強,而材料“考察西方國家小水電建設”“組織興建小水電援外工程水電站12座”正是國家政策調整的結果和表現,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組織興建小水電援外工程水電站12座,并沒有強調之前的外援情況,不能得出B項結論,排除B項;C項“全國電力的普及”的說法過于絕對,不能僅憑小水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得出“全國電力的普及”的結論,排除C項;經濟體制改革指的是改革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材料并不涉及經濟體制改革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11.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到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隨著許多人被逐出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他們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過去在舊城邦,生活比較簡單,法律、道德、宗教和義務全有明確規(guī)定,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現在,城市居民發(fā)現自己處于一個無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據材料可知,亞歷山大軍事征服(

)A.推動了區(qū)域文明一體化 B.鞏固了馬其頓帝國統(tǒng)治C.沖擊了當地居民的心理 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融【答案】C【詳解】據材料中“由于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臘文化普及到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隨著許多人被逐出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和“城市居民發(fā)現自己處于一個無定型的世界之中”可知亞歷山大的軍事征服沖擊了被征服地區(qū)的傳統(tǒng)和習慣,沖擊了當地居民的心理,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古典希臘文化對中東地區(qū)的影響,但沒有體現趨于文明的一體化,排除A項;亞歷山大的軍事征服,強制推行古典希臘文化,容易引起被政府民族的反抗,沒有鞏固馬其頓帝國的統(tǒng)治,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古典希臘文化的東傳,并未體現東方文化對亞歷山大帝國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2.在7—9世紀的拜占庭帝國,隨著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在境內大量定居,斯拉夫人習慣法、羅馬—拜占庭法以及伊斯蘭教法相互影響,出現了《農業(yè)法》《海商法》等一批新法律。這(

)A.完善了封建莊園自治體制 B.著眼于用市民法代替萬民法C.催生了《羅馬民法大全》 D.有利于提高帝國的治理水平【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拜占庭帝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根據“斯拉夫人習慣法、羅馬—拜占庭法以及伊斯蘭教法相互影響,出現了《農業(yè)法》《海商法》等一批新法律?!笨傻贸鲭S著不同族群的增多,拜占庭帝國融合了各地區(qū)的法律,制定了新的相關的法律,有利于維護帝國的統(tǒng)治,提高了國家治理水平,D項正確;拜占庭帝國并不實行莊園自治,排除A項;這些法律是萬民法,而不是市民法,排除B項;《羅馬民法大全》6世紀已經頒布,排除C項。故選D項。13.荔枝原產于中國。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對荔枝已有記載。1637年,英國旅行家蒙迪在澳門品嘗過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這說明了(

)A.洲際間飲食習慣同化 B.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C.宗主國經濟結構改變 D.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荔枝原產于中國,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洲際之間的聯系加強,促進了食物物種的交流,說明殖民擴張影響物種交流,D項正確;洲際間飲食習慣不可能同化,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荔枝在洲際間傳播不會影響各洲的生物多樣性,排除B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宗主國的經濟結構是否已經發(fā)生改變,排除C項。故選D項。14.1871年3月,由市民選舉產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權,隨之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頒布保護勞工法令,將逃亡業(yè)主的工場交由工人協作社管理,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等。這反映了當時的巴黎(

)A.具有人民掌握政權的特點 B.城市自治符合社會各階層訴求C.依法治國已成為全民共識 D.工廠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人待遇【答案】A【詳解】材料體現巴黎公社由市民選舉產生,且維護工人利益,具有人民掌握政權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僅體現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無法代表“各階級訴求”,也不是“全民共識”,排除BC項;工廠制度與工人待遇提高與否并無直接的必然聯系,且D項說法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5.1934年,美國政府實施“公共藝術作品項目”,雇用了3749位藝術家,為全美各處的政府建筑創(chuàng)作了15663幅繪畫、壁畫、版畫、手工藝品和雕塑;報酬總計118.4萬美元,平均每件作品75.59美元。該項目的實施(

)A.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 B.基本消除了經濟危機C.發(fā)展了資本主義經濟 D.推動現代派藝術盛行【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4年(美國)。結合所學知識,1934年是經濟危機時期,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美國政府實施“公共藝術作品項目”,是為了拉動藝術家就業(yè),體現了羅斯??偨y(tǒng)“以工代賑”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A項正確;基本消除經濟危機的說法存在絕對化和夸大化傾向,排除B項;材料中這些藝術家主要是為政府建筑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并不能直接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排除C項;材料未說明這些繪畫作品的內容,看不出作品流派,排除D項。故選A項。16.美國的《新聞周刊》曾生動地描述了“新殖民者”的形象,他們手拿的是計算器而不是槍支,他們穿的是上班的服裝而不是戰(zhàn)斗服裝,他們宣傳的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福音而不是傳教的福音?!爸趁裾摺毙蜗蟮霓D變是由于(

)A.舊國際秩序的長期存在 B.兩極格局的形成與瓦解C.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D.歐美國家實力普遍衰落【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殖民者的形象由“槍支”、“戰(zhàn)斗服裝”、“傳教的福音”,轉變?yōu)椤坝嬎闫鳌?、“上班的服裝”、“自由市場經濟的福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殖民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西方強國對非西方國家實施的一種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運動的打擊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強權已經被國際社會所唾棄,西方發(fā)達國家被迫改變了直接的殖民統(tǒng)治的舊方式,而采取更隱蔽的、間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們充分利用其經濟優(yōu)勢,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必要時也使用軍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置于它們的控制之下,以使這些國家繼續(xù)充當其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財富。國家政權和跨國公司是新殖民主義侵略滲透的兩大支柱,所以造成“殖民者”形象轉變是由于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C項正確;二戰(zhàn)后的亞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獲得獨立,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所以舊國際秩序在二戰(zhàn)后已經瓦解,并未長期存在,排除A項;新殖民主義侵略政策的推行,并不是兩極格局形成與瓦解的原因,排除B項;二戰(zhàn)后,西歐國家實力普遍衰落,而美國實力增強,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學者圍繞“近代荷蘭經濟的發(fā)展”這一主題展開研究。下表是關于能源與近代荷蘭經濟發(fā)展關系的觀點。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觀點史實泥炭說

16—17世紀上半期,荷蘭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使得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

17世紀后期,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

18世紀,荷蘭經濟出現衰退時,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泥炭、煤炭混合說

17世紀,荷蘭每年進口的煤炭平均數是65000噸。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紀,荷蘭的泥炭產量逐步減少,泥炭價格穩(wěn)定上升,煤炭競爭力加強,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

1863年,荷蘭煤炭消費稅被廢除后,泥炭總消費量從1863年占全國能源消費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據金德爾伯格《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等指出材料中兩種觀點的共性,并分別概括兩種觀點的論據。【答案】共性:能源結構影響17-19世紀荷蘭經濟發(fā)展狀況。(2分)支持“泥炭說”的論據:在17至18世紀的荷蘭,當17世紀上半期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時,荷蘭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17世紀下半期以后,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連帶荷蘭釀酒、蒸餾、制陶等制造業(yè)成本上升,商品價格上升,影響這些工業(yè)品的銷售和市場競爭力;到了18世紀,即使荷蘭經濟出現衰退,荷蘭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遞進論證)。所以,泥炭是影響17至18世紀荷蘭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能源?!澳嗵空f”運用正反論證與遞進論證相結合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3分)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說”的證據有三個:17世紀時,除了使用泥炭,荷蘭還使用進口的煤炭,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到18世紀,荷蘭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到19世紀中期,煤炭消費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費比重下降。17至19世紀,荷蘭能源結構,主要是消費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時期,兩者比重不同。這是一種按時序并列論證的方法。(3分)【詳解】共性:根據材料可知,使用泥炭、煤炭作能源,都是為了經濟發(fā)展,只是不同時期兩種能源物質使用的比例不同,因此可知共性是能源結構影響17-19世紀荷蘭經濟發(fā)展狀況。支持“泥炭說”的論據:根據材料“16—17世紀上半期,荷蘭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使得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可知,在17至18世紀的荷蘭,當17世紀上半期埋藏較淺的泥炭被大量開發(fā),且運輸便利時,荷蘭釀酒、蒸餾、制陶等工業(yè)能夠充分發(fā)展;根據材料“17世紀后期,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和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下半期以后,較深層泥炭開采的成本上升,連帶荷蘭釀酒、蒸餾、制陶等制造業(yè)成本上升,商品價格上升,影響這些工業(yè)品的銷售和市場競爭力(;根據材料“18世紀,荷蘭經濟出現衰退時,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可知,到了18世紀,即使荷蘭經濟出現衰退,荷蘭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資源可供開采。所以泥炭是影響17至18世紀荷蘭經濟發(fā)展的主要能源?!澳嗵空f”運用正反論證與遞進論證相結合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說”的證據有三個:根據材料“17世紀,荷蘭每年進口的煤炭平均數是65000噸。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可知,17世紀時,除了使用泥炭,荷蘭還使用進口的煤炭,這些進口的煤炭約占國內泥炭提供能耗的2/5;根據材料“18世紀,荷蘭的泥炭產量逐步減少,泥炭價格穩(wěn)定上升,煤炭競爭力加強,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可知,到18世紀,荷蘭煤炭的使用和泥炭變得大致相等;根據材料“1863年,荷蘭煤炭消費稅被廢除后,泥炭總消費量從1863年占全國能源消費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笨芍?,到19世紀中期,煤炭消費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費比重下降。17至19世紀,荷蘭能源結構,主要是消費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時期,兩者比重不同。這是一種按時序并列論證的方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國際法”一詞最早是18世紀末英國哲學家、法學家邊沁提出來的,他所指的“國際法”是在此之前一個多世紀就已形成的一種源于歐洲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律規(guī)則體系。這樣的國際法最初出現于17世紀的歐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體現出來的以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為基礎的歐洲國際法。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后來成為國際法的普適性基礎。但們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適性。國際法在其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伴隨著殖民主義和所謂文明優(yōu)越的原罪。在殖民時代,歐洲列強不僅對所謂的未開化地區(qū)實行直接殖民統(tǒng)治,否認其國家與歐洲圈的“文明”國家之間存在著平等關系,無視或貶低其主權,甚至以“歐洲中心論”否認非歐洲文明和國家權利、如印度這樣的古代文明,歐洲就實行完全剝奪其主權的做法?!院瘟Α度祟惷\共同體視角下的國際法史與文明互融》材料二

清末民初關于中國古代國際法的研究,以時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審視中國古史。宋育仁不僅以“春秋公法”比擬西方公法,更利用國際法的規(guī)則與概念,如“身治”“實際”等,來論證《春秋》具備適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價值:《春秋》經世先王之志,實歷四交公法,即萬世之公法。如會盟朝聘、侵伐平亂、行成存亡、繼絕滅亡、會盟班次,無事不備,無義不特·此類皆西書公法所斤斤聚訟訖無定論者?!洞呵铩啡齻鞲饔辛x例,合之乃成完備。如自治境內,義在《谷梁》;交際禮儀,例在《春秋》;駕馭進退,權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導源》對包溶于禮、伏筆于傳的中國古代外交思想進行挖掘和重新闡釋,從《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與近代國際法規(guī)范相匹配的知識資源,實現了中西法系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摘自金瑤《東方國際法譜系的重新發(fā)現》材料三

20世紀下半葉、非洲國家開始在國際舞臺上自由表達主張、開展法律實踐。1960年,22個非洲國家聯同部分亞洲國家向聯合國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過《關于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的宣言》,民族自決的原則得到落實。1964年,非洲統(tǒng)一組織通過了《關于非洲國家之聞遭界爭端的決議》,首次在國際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員國保證尊重國家獨立時業(yè)已存在的邊界。經非洲國家廣泛實踐,該項內容被奉為國際社會處理邊界問題的圭臬,并由國際法院確立為一項國際慣例。1972年,塞內加爾首任最高法院院長凱巴·姆巴耶首次將發(fā)展權定義為人權。發(fā)展權自此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被1979年聯合國《關于發(fā)展權的決議》確立為一項基本人權?!院橛兰t《試論非洲國家對國際法發(fā)展的貢獻》(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國際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清末民初中國古代國際法研究。(6分)(3)根據材料三,歸納非洲國家在國際法發(fā)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歷史意義。(8分)【答案】(1)特點:源于歐洲,歐洲國家主導形成;以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為基礎;伴隨殖民擴張擴展到世界,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guī)в忻黠@的不平等性。(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2)評析:清末民初中國古代國際法研究是近代中國面對西方國際法沖擊的一種回應,是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重構世界圖景的理論嘗試。通過引入西方國際法知識與理論,幫助國人樹立國際法觀念,加深對國家、主權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通過中西互證,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豐富了國際法的思想內涵。但由于近代中國國際地位地下,中國國際法理念的影響有限。(6分)(3)貢獻:推動民族自決原則的發(fā)展和落實;創(chuàng)新和完善了領土法、邊界問題的法律;推動發(fā)展權確立為基本人權。(每點2分,答出2點即可)意義:維護了非洲國家的主權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區(qū)的國際影響力;豐富了國際法的內涵,推動國際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發(fā)展。(每點2分,答出2點即可)【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他所指的“國際法”是在此之前一個多世紀就已形成的一種源于歐洲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律規(guī)則體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體現出來的以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為基礎”可知,近代國際法源于歐洲,歐洲國家主導形成;以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為基礎;根據材料一“國際法在其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伴隨著殖民主義和所謂文明優(yōu)越的原罪”可知,近代國際法伴隨殖民擴張擴展到世界,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guī)в忻黠@的不平等性。(2)評析:根據材料二“從《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與近代國際法規(guī)范相匹配的知識資源,實現了中西法系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笨芍?,清末民初中國古代國際法研究通過中西互證,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豐富了國際法的思想內涵;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民初中國古代國際法研究是近代中國面對西方國際法沖擊的一種回應,是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重構世界圖景的理論嘗試。通過引入西方國際法知識與理論,幫助國人樹立國際法觀念,加深對國家、主權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由于近代中國國際地位地下,中國國際法理念的影響有限。(3)貢獻:根據材料三“1960年,22個非洲國家聯同部分亞洲國家向聯合國提案,民族自決的原則得到落實?!笨芍?,非洲國家推動民族自決原則的發(fā)展和落實;根據材料三“首次在國際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員國保證尊重國家獨立時業(yè)已存在的邊界?!狈侵迖覄?chuàng)新和完善了領土法、邊界問題的法律;根據材料三“1972年,塞內加爾首任最高法院院長凱巴·姆巴耶首次將發(fā)展權定義為人權”可知,非洲國家推動發(fā)展權確立為基本人權。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非洲國家在國際法方面的貢獻維護了非洲國家的主權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區(qū)的國際影響力;豐富了國際法的內涵,推動國際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發(fā)展。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在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以下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導致中國在族群融合的基礎上走向集權并日臻完善:商朝和西周時期華夏族群從黃河中游向東、向南擴張,形成華夏文明核心地帶;秦朝,華夏國家持續(xù)向南擴張,并以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取代分崩離析的封建體制;儒家世俗說教在漢代上升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此后在歷代封建王朝依然保持其正統(tǒng)地位,教義也日趨復雜;唐朝及此后歷代封建王朝均主要采用科舉考試制度,使得士人地位上升,主導了地方社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就材料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