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民間卡爾與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_第1頁
阿里民間卡爾與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_第2頁
阿里民間卡爾與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_第3頁
阿里民間卡爾與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_第4頁
阿里民間卡爾與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阿里民間卡爾與藏民間傳統(tǒng)音樂

據(jù)普遍認為,這是西藏的民主改革(1959年)之前傳播到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和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西藏宮廷音樂。其實,卡爾過去不僅在拉薩地區(qū)流行和日喀則作為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禪會議堪布廳的宮廷音樂,而且也在西藏阿里地區(qū)的日土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以民間歌舞音樂形式在流傳。特別是阿里地區(qū)的卡爾很早就得以流傳和盛行,其藝術形式豐富多彩,并且至今仍廣為流傳。阿里民間卡爾也是拉薩、日喀則的宮廷卡爾的主要源頭。一、保持“保持生物解釋”的民間用舞內(nèi)涵“卡爾”一詞在藏文中意為舞蹈,多指在慶典和儀式場合由男性表演的歌舞。西藏山南澤當鎮(zhèn)的卡爾、巴諧瑪?shù)目?、桑日縣的耐龍卡爾、林芝地區(qū)的頓多卡爾、佛教寺院的多吉卡爾羌姆(金剛神舞)等都具有此種涵義。阿里地區(qū)流傳的卡爾在普遍意義上與西藏各地流傳的卡爾是相同的,是一種民間的慶典歌舞。阿里民間有一個口頭禪,叫“頗卡爾莫鮮”,其意為卡爾是男子舞;鮮(阿里地區(qū)非常古老的歌舞,在象雄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由女子跳.不同點在于阿里的民間卡爾超越了單一歌舞種類稱謂的界限,它不僅僅指某一種歌舞,而是對傳自拉達克等地的具有伊斯蘭歌舞音樂風格的所有舞蹈、民歌、器樂、歌舞等藝術形式的統(tǒng)稱。二、拉達克和爾巴蒂文化的傳統(tǒng)影響阿里民間卡爾(包括西藏的宮廷卡爾)是藏族文化同伊斯蘭文化長期相互碰撞的產(chǎn)物,是藏民族積極吸收、融合周邊伊斯蘭文化藝術(包括歌舞音樂),并不斷創(chuàng)新,使之逐漸演變成為本民族傳統(tǒng)歌舞音樂藝術的結晶。7世紀初,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產(chǎn)生,7世紀中葉至8世紀初,阿拉伯伊斯蘭的倭馬王朝統(tǒng)治了中亞大部和阿富汗,并把勢力擴展到印度河流域。“西藏第一饒迥鐵龍年(北宋仁宗趙禎寶元三年,1040年)阿底峽進藏后,阿拉伯大食的軍隊侵入中印度,占領南部以外的大半個中印度,伊斯蘭教也在中印度發(fā)展起來……過了一百六十來年,到藏歷第三饒迥鐵雞年(南宋寧宗趙擴嘉泰年,1201年),大食軍隊占領了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痹谝了固m帝國統(tǒng)治的地區(qū),佛教逐漸衰落,伊斯蘭教取而代之.13世紀末,定居在中亞的蒙古人的后裔也普遍信仰了伊斯蘭教。至此,西藏阿里的東、西、南部周邊地區(qū)成了一片伊斯蘭文化的世界。16世紀,蒙古人的后裔率莫臥兒軍從阿富汗侵入北印度,占領德里,建立了伊斯蘭的莫臥兒帝國,后將勢力擴大到了南亞次大陸的整個北半部。在這一區(qū)域,藏傳佛教文化圈內(nèi),最早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是當時西藏的周邊國拉達克和有西藏血統(tǒng)的巴爾蒂。拉達克東部與西藏阿里相連,東南部與克什米爾為鄰,西南方與巴基斯坦白沙瓦山區(qū)相接,北部是巴爾蒂,現(xiàn)為印屬克什米爾的一個縣,首府為列城。巴爾蒂東部與中國西藏阿里和新疆隔喀喇昆侖山脈相望,東南方為拉達克地區(qū),西南方與克什米爾為鄰,西部與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相連,現(xiàn)歸屬巴基斯坦,首府為斯卡杜。拉達克和巴爾蒂早期屬于象雄,象雄是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高原上的一個強大的部落聯(lián)盟,鼎盛時期包括西藏的西部、北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qū)?!按笱蛲瑖?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至于闐,東西千余里,勝兵八九萬。”漢文史籍中的大小羊同指的就是象雄。象雄是西藏古老的苯教文化的發(fā)源地,拉達克和巴爾蒂的先民們信仰苯教,崇尚苯教文化,至今在拉達克和巴爾蒂普遍、大量的存在和使用苯教“雍仲”符號,說明早期象雄苯教文化的傳統(tǒng)影響依然還在延續(xù)。7世紀初,吐蕃王松贊干布打敗象雄最后一位首領李米加,719年,吐蕃滅象雄,拉達克和巴爾蒂一帶納入了吐蕃的轄區(qū)。846年,吐蕃最后一位贊普朗達瑪被佛教僧人拉隆貝吉多吉用袖箭射死,衛(wèi)松和永丹兩個王子為爭奪王位內(nèi)戰(zhàn)不休,接著,吐蕃各地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吐蕃王朝覆滅。吐蕃王朝消亡后,巴爾蒂逐漸脫離了西藏。吐蕃最后一位贊普朗達瑪之孫貝果贊(衛(wèi)松之子)被起義軍在江孜城擒拿殺死后,其子吉德尼瑪袞帶領部下100多名輕騎向西潰逃至象雄札布讓(今阿里札達縣境內(nèi)),娶普蘭王扎西贊的女兒薩廓爾瓊,并統(tǒng)一了處于土王割據(jù)狀態(tài)的象雄全境。晚年,將3個兒子分封3處:“大兒子貝吉袞賜封芒域;次子扎西袞賜封普蘭;三子德祖袞賜封象雄(即象雄古格)?!泵⒂蚓桶ń裉斓睦_克、日土等地,以列城為中心。自此才有了阿里三圍之稱呼,其意為吐蕃王室后裔之領地三部。長子貝吉袞占據(jù)的芒域后稱為拉達克。拉達克王朝歷經(jīng)30多個首領的統(tǒng)治,延續(xù)了900多年,直到1842年才在查漠道格拉政權的不斷侵略下,成為印度查漠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拉達克至今一直保持著與西藏相同的宗教信仰、文化、語言文字、種族等特點,直到近代在拉達克官方和民間,宗教信仰主要是藏傳佛教竹巴噶舉派的教法。拉達克的文化藝術雖然也受到了周邊伊斯蘭國家和地區(qū)的影響,但基本上還是屬于西藏文化的范疇,在更多的、本質(zhì)的方面表現(xiàn)出藏族文化藝術的特性;西藏衛(wèi)藏地區(qū)盛行的扎念琴歌舞、藏戲、民歌等在今天的拉達克依然在普遍流傳;宗教藝術、繪畫、音樂、舞蹈等與西藏衛(wèi)藏地區(qū)基本相同;雖然拉達克現(xiàn)歸屬克什米爾,但在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歌舞藝術等方面更接近于西藏。而巴爾蒂則與之有很大的不同,自吐蕃王朝崩潰后,巴爾蒂就進入了長期的各部落分治時期。14世紀,伊朗傳教士來到巴爾蒂傳教,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伊斯蘭教在巴爾蒂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巴爾蒂開始稱之為巴爾蒂斯坦,巴爾蒂斯坦的人種、文化、藝術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伊斯蘭宗教、文化的廣泛吸收和傳播,使巴爾蒂在16世紀至18世紀基本結束了藏族文化和宗教的傳統(tǒng),這一地區(qū)逐漸伊斯蘭化了。1840年被查漠王古拉柏·辛格的道格拉政權所滅亡,成為查漠克什米爾的一部分。上世紀中葉,巴爾蒂與吉爾吉特一道取得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加入巴基斯坦。伊斯蘭的宗教、文化藝術通過克什米爾、巴爾蒂斯坦、印度北部地區(qū)直接傳入藏族文化范圍的拉達克地區(qū),從拉達克地區(qū)又傳入西藏阿里的普蘭、札達、噶爾、日土等地,對當?shù)氐奈幕囆g產(chǎn)生了影響。這種影響雖然對西藏阿里、拉達克的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等方面微乎其微,但是在藝術上的影響卻是相當大的。特別是卡爾歌舞音樂藝術經(jīng)周邊伊斯蘭國家和地區(qū)全面?zhèn)魅氩貍鞣鸾淌⑿械睦_克、西藏阿里地區(qū),并且與當?shù)馗栉枰魳方涣?、融合。所以現(xiàn)代的很多卡爾歌舞音樂藝術家、專家學者及相關的史書專著都認為卡爾是從拉達克地區(qū)傳入西藏的。伊斯蘭的歌舞音樂傳入拉達克、西藏阿里地區(qū)以后,由于這些歌舞音樂中舞蹈所占的比重較大,且大都由男性表演,因而在拉達克和西藏稱其為卡爾,舞蹈的歌唱部分則稱為卡爾魯(舞蹈歌),舞蹈的樂器伴奏部分稱卡爾瑞(舞蹈音樂),音獨的器樂演奏則稱為“配阿(迎請樂)”、“甲木瑞”(宴會樂)。在拉達克、巴爾蒂斯坦、西藏阿里地區(qū),當?shù)氐乃嚾擞謩?chuàng)作出很多這一類體裁風格的歌舞音樂。在這一過程中,自然溶入了很多當?shù)馗栉枰魳返娘L格和特點,歌詞內(nèi)容無疑反映了當?shù)厝水敃r的思想、情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西藏阿里還把當?shù)毓爬细栉琛磅r”和有些民歌也融進卡爾歌舞中,作為卡爾歌舞節(jié)目表演。卡爾歌舞音樂在血緣相同、語言相近、地理相接,以及在文化、宗教方面有傳統(tǒng)淵源關系的拉達克、巴爾蒂、西藏阿里流傳,并且與當?shù)氐母栉枰魳废嗳诤?致使在傳承、延續(xù)的漫長歷史過程中該藝術逐漸本地化。它既保持了伊斯蘭歌舞音樂的基本形式、特點,又融入了很多藏族歌舞音樂風格和內(nèi)容,逐漸形成了一種既有別于中南亞伊斯蘭歌舞音樂,又不同于西藏傳統(tǒng)歌舞音樂的藝術傳統(tǒng)。根據(jù)《意、目、耳之喜宴》所記載的情況看,在藏巴第司(后藏王)統(tǒng)治西藏時期(16世紀后半葉至17世紀初)和五世達賴時期(17世紀),卡爾歌舞和卡爾音樂在阿里和拉達克地區(qū)非常興盛,并一直流傳至今。三、表演的人員及管理民間卡爾現(xiàn)主要流傳在阿里的日土縣、札達縣、噶爾縣、普蘭縣等地的農(nóng)區(qū)??柛栉栌腥胀量h的亞巴亞瑪(諧巴諧瑪);普蘭縣科迦、辛巴區(qū)等地的卡爾。札達縣和噶爾縣過去也有卡爾,只是到了近期才消失。日土縣日土鄉(xiāng)的亞瑪是卡爾歌舞和阿里古老的民間歌舞“鮮”結合起來的歌舞,男跳卡爾女舞鮮。普蘭縣的辛巴鄉(xiāng)、科加等地還流傳一種稱之為“塔爾鮮”的歌舞,表演時不分男女,其表演方式、樂器伴奏、歌舞風格等與卡爾歌舞非常相似,甚至“塔爾鮮”的有些曲目也與卡爾歌舞的曲目相同,是結合卡爾和鮮而形成的類似于卡爾的一種慶典歌舞。當?shù)胤浅?粗剡@個歌舞,在大的喜慶場合,首先要表演塔爾鮮,而后才按順序表演卡爾、鮮等??柶鳂分饕翘K爾奈和達瑪鼓合奏曲,還有少部分的蘇爾奈和達瑪鼓的獨奏曲。蘇爾奈、達瑪鼓的合奏曲和獨奏曲由擔任卡爾歌舞伴奏的藝人演奏,因此,卡爾器樂的流布基本上與卡爾歌舞的流布是一致的。據(jù)阿里札達縣知名學者、縣藏醫(yī)院醫(yī)生班丹益西先生說:“在阿里,卡爾最早是從札達縣流傳到日土、普蘭等地的。”阿里民間卡爾的伴奏樂器主要是蘇爾奈和達瑪鼓這2種樂器,個別地方也使用一種稱為“江江”的兩面蒙皮的長桶大鼓。這些樂器的演奏者都是祖?zhèn)鞯乃嚾?如日土縣日土鄉(xiāng)蘇爾奈藝人邊巴次仁、普蘭縣喜德鄉(xiāng)蘇爾奈演奏者旺堆、達瑪鼓演奏者斯達次仁等都是藝人世家出身,各自都能說出父輩3、4代藝人的姓名。這些藝人一般都從十幾歲開始隨父或其他長輩、親人學習演奏樂器。經(jīng)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學習,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后,經(jīng)父輩、老師或其他資深藝人的推薦,通過卡爾本(卡爾歌舞隊負責人)和宗本(相當于縣級行政長官)的嚴格考試,方能成為宗政府和寺廟的專職演奏藝人,為各級地方政府和大寺院的喜慶儀式活動、新年、宴請、迎送、賽馬、羌姆神舞等場合奏樂、伴奏卡爾歌舞。過去,卡爾歌舞藝人和卡爾器樂藝人的表演和演奏都是支差性的,他們的表演時間、曲目、服飾、場合、人數(shù)都是固定的,都要按照規(guī)定嚴格表演,否則要受到懲罰。如日土縣亞巴亞瑪1年只表演1次,在藏歷12月28日那天,到宗本官邸表演亞巴歌舞片斷,稱之為“諧配”,意為歌薪(品歌),不表演亞瑪。隨后至宗府前廣場亞巴亞瑪一同正式表演所有節(jié)目。亞巴(男)演員13人,亞瑪(女)13人,亞巴頭戴“波多”帽,胸前佩帶護身符和綠松石,背后帶銀飾,耳帶金耳環(huán),著長袖藏服,上套披蓬,穿五色襯衣,腳穿“夏鞋”(一種凹底鞋),身披鎧甲,手持利劍,等等。亞瑪?shù)拇┲愃契r舞女服飾的裝束。觀看表演的有宗本、日土縣隆珠曲德寺(拉薩色拉寺的分寺)堪布(住持)、僧俗民眾及拉達克等各地來的觀眾。作為犒勞,表演完后宗府要給藝人賞賜酥油、茶葉、哈達等??枠烦藶榭柛栉璋樽嘀?還要在各種固定和不固定的迎送、宴會、賽馬等場合演奏。在日土縣,新年、慶典及各種喜慶儀式上首先要演出卡爾,然后按順序表演鮮舞、柴魯(室內(nèi)坐在左右兩排卡墊上演唱的一種古老的喜慶歌)、爬魯(婚禮歌)等。在達札縣,主要在藏歷新年、藏歷元月舉行的托林寺大法會、8月夏住儀軌等大的慶典、佛事活動都要表演卡爾歌舞。宗本、寺院堪布來回迎送時要演奏蘇爾奈和達瑪鼓樂曲。普蘭縣在藏歷新年、科迦寺和喜德鄉(xiāng)賴德寺的跳羌姆神舞等場合與塔爾鮮、鮮、羌姆等一起表演卡爾歌舞。蘇爾奈、達瑪鼓則在宗本和宗府的宴會、僧俗官員的迎送、望果節(jié)、婚禮等各種場合演奏。在阿里,民間卡爾主要分為卡爾歌舞和卡爾器樂演奏2個部分,這2個部分的演出場合和功用也有所區(qū)別,卡爾歌舞在大的慶典、寺院的儀式活動、大的民俗活動時表演,如藏歷新年、寺院的羌姆神舞、法會、望果節(jié)等。表演次數(shù)少,場地與時間固定,規(guī)模比較大,氣氛隆重熱烈。而卡爾器樂演奏主要在地方政府官員和大的寺廟堪布及僧俗人士的迎送、宴請、賽馬、武士表演等場面演奏。1年中演出次數(shù)較頻繁,場合與地點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規(guī)模大小不一。蘇爾奈、達瑪鼓藝人的演奏技藝、曲目都是靠祖?zhèn)鳌⒖趥鳌⑿氖诘姆绞絺鞒邢聛淼?都要按照傳統(tǒng)的傳授方式嚴格學習。先學會正確的吹奏和敲打,而后學習曲調(diào)的演唱(蘇爾奈和達瑪鼓樂曲一般都有歌詞,可以演唱),再按照曲調(diào)練習指法和鼓點,并背誦下來,最后在樂器上實際操作練習,直到練熟為止。他們所演奏的樂器大都是從拉達克購進的。蘇爾奈與寺院宗教樂器“甲林”()形制大致相同,但蘇爾奈的管身粗一些、短一些,管身與喇叭用1根整木連起制成,喇叭口上套一銅皮,銅皮上有飾紋。而寺院的“甲林”則管身為木,喇叭口為銅制,套起合成。達瑪鼓鼓身有銅制的,也有木制的。在阿里流傳卡爾的地區(qū),都把演奏蘇爾奈和達瑪鼓的藝人視為低賤的人。在日土等地把蘇爾奈和達瑪鼓藝人稱為“百熟”,一般由“卡夏”人(印度的一個種性)演奏。據(jù)當?shù)厝苏f,日土縣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卡夏人的后裔。達瑪鼓演奏藝人更受人歧視,現(xiàn)有阿里各地演奏達瑪鼓的藝人大都是鐵匠出身,鐵匠在西藏舊的傳統(tǒng)等級觀念中被視為最低等的人種,稱為黑骨頭,這顯然是伊斯蘭傳統(tǒng)觀念和西藏的傳統(tǒng)等級觀念結合的結果。在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人們稱那些專門使用東方樂器為婚禮和割禮演奏的人為“樂器階層”。最初,由于這個階層社會地位低下,文化知識、藝術知識貧乏,收入很少?!睋?jù)班丹益西先生說:“達瑪鼓由鐵匠敲打是在底雅(札達縣邊境區(qū))一帶最初形成的。過去歷史上沒有這種習慣,由誰敲打都可以,現(xiàn)在雜讓(札達縣另一邊境區(qū))一帶仍由群眾隨意敲打?!笨枠返难葑嗨嚾艘搽S同卡爾這種伊斯蘭國家的藝術形式來到西藏后,受到了藏族傳統(tǒng)歌舞藝術、傳統(tǒng)觀念、風俗習慣的很大影響。四、用卡舞表演情感阿里民間卡爾中曲目數(shù)量最多的是卡爾歌舞曲。日土縣日土鄉(xiāng)的亞巴亞瑪歌舞中亞巴(男子歌舞即卡爾歌舞)有7首曲目,其中3首只有歌舞,無蘇爾奈、達瑪鼓伴奏;1首無歌只有舞蹈和樂器半奏;其余3首有歌、有舞、有樂器伴奏。亞瑪(女子鮮舞)有曲目9首,都為歌、舞、樂綜合型。普蘭縣有卡爾歌舞18首之說。札達縣則有卡爾歌舞13首之說。雖然在普蘭縣流傳有18首卡爾,但這個縣的鄉(xiāng)與鄉(xiāng)之間、村與村之間這18首卡爾歌不一定都相同。在札達縣也存在相同的情況。在普蘭縣有塔爾鮮、卡爾、鮮等喜慶歌舞種類,但是,在曲目方面劃分較復雜,有些曲目在每種歌舞形式中都出現(xiàn),同一首曲目在卡爾歌舞中出現(xiàn),又在鮮舞中出現(xiàn)。同樣,相同的曲目在卡爾歌舞和鮮舞中都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在普蘭縣比較普遍。串曲目的現(xiàn)象是由于這些喜慶歌舞長期在一起表演,在風格上相互融合,甚至曲目上相互直接借鑒、吸收后形成的。過去,在阿里農(nóng)區(qū)和半農(nóng)半牧的地區(qū)表演卡爾歌舞和演奏卡爾器樂曲相當普遍?,F(xiàn)在由于社會制度的變遷,過去演唱、演奏的主要服務對象和很多儀式活動不復存在,同時,老藝人的不斷過世使卡爾樂曲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現(xiàn)在真正能演奏全部卡爾歌舞曲的藝人很少,最多的也只能演奏8、9首,一般能演奏7、8首。卡爾器樂曲一般都專曲專用,迎送、賽馬、宴請等場合都有各自固定的曲目,不能亂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民間現(xiàn)還在流傳著少量的蘇爾奈獨奏曲和達瑪鼓獨奏曲,這在西藏宮廷卡爾樂中是沒有的。演奏卡爾歌舞曲時,蘇爾奈和達瑪鼓演奏者坐在歌舞表演者的兩側伴奏,有時也在中間或前面坐著演奏。在迎送、望果節(jié)轉田地、賽馬時,蘇爾奈、達瑪鼓藝人站著演奏。宴會上演奏用坐姿,并且要求蘇爾奈和達瑪鼓輕聲演奏,樂聲要柔和。宴會上演奏的曲目稱之為“甲木瑞”,意為“柔和之樂”或“輕音樂”。五、音樂形式、結構特點對惡意應用于西藏的古舞活動阿里民間卡爾樂的藝術特點非常突出,與西藏大多數(shù)民間音樂相比較,卡爾音樂在音調(diào)、結構、形式,樂器等方面形成很大的差別,明顯感覺出一種異域音樂文化的特點。但與阿里和西藏其他地方的古老慶典歌舞音樂相比較,如鮮、塔爾鮮、柴魯、諧欽等,在音樂速度、風格等方面又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卡爾歌舞和卡爾樂從拉達克傳入阿里之后,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保留了不少拉達克和巴爾蒂曲目的基礎上,當?shù)赜謩?chuàng)作出很多具有卡爾風格的歌舞曲和器樂曲?,F(xiàn)在阿里地區(qū)流傳的大部分卡爾歌舞曲和器樂曲明顯是屬于阿里本地的,只有少部分保留有較明顯的中亞伊斯蘭和印度、尼伯爾等國的音樂風格,從曲目名稱和歌詞內(nèi)容也能確定這一點。這表明卡爾歌舞音樂已基本上本地化、西藏化了。卡爾音樂速度比較緩慢,格調(diào)比較莊重、肅穆,甚至還有些冗長,這與西藏有些古老喜慶歌舞的特點是相近的。調(diào)式大多為5聲調(diào)式,還有少部分6聲調(diào)式和7聲調(diào)式,也有個別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