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戲曲曲史研究不應忽視孟說虞集與《十花仙》雜劇_第1頁
晚近戲曲曲史研究不應忽視孟說虞集與《十花仙》雜劇_第2頁
晚近戲曲曲史研究不應忽視孟說虞集與《十花仙》雜劇_第3頁
晚近戲曲曲史研究不應忽視孟說虞集與《十花仙》雜劇_第4頁
晚近戲曲曲史研究不應忽視孟說虞集與《十花仙》雜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晚近戲曲曲史研究不應忽視孟說虞集與《十花仙》雜劇

北曲雜劇在元朝非常流行,并成為一代藝術(shù)的典范。然而,由于傳統(tǒng)文學的偏見,這個新興的文藝風格也被稱為“傳奇變遷”。很多元代文人稱贊當時的“新樂府”,大抵只指散曲,諸多朝仕大臣可以紛紛寫作散曲,卻不染指雜劇。元末鐘嗣成編寫《錄鬼簿》,為雜劇作家立傳,“得以傳遠”,原為功德盛事,卻說“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以為得罪于圣門者,吾黨且啖蛤蜊,別與知味者道”,實際上吐露了對傳統(tǒng)主流文化偏見的不滿乃至憤慨?!朵浌聿尽肪硎组_端,也曾列出多位“前輩公卿大夫居要路者”的姓名,按諸本《錄鬼簿》綜合統(tǒng)計,共有四十多位,著者說他們“皆高才重名,亦于樂府用心”,此處所說“樂府”指散曲。當然,四十多位中列于首位的董解元屬例外,他寫有《西廂記諸宮調(diào)》,已屬曲藝伎劇作品之列。這四十多位“亦于樂府用心”的“公卿大夫”中幾乎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知的散曲作者中的所有朝臣名宦,如劉秉忠、商挺、不忽木、楊果、胡祗遹、姚燧、盧摯、趙孟和貫云石等等,但他們又幾與雜劇創(chuàng)作無緣。元劇研究者曾經(jīng)注意到,在鐘氏《錄鬼簿》所列的四十多位“公卿大夫”中,有幾位曾論說雜劇有益于忠孝大義,有益于道德禮教。較早發(fā)表此種言論的是鐘氏所言的“胡紫山宣慰”,即胡祗遹,他在《贈宋氏序》中說:樂音與政通,而伎劇亦隨時所尚而變。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變而為雜劇。既謂之雜,上則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則閭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厚薄,以至醫(yī)藥、卜筮、釋道、商賈之人情物性,殊方異域風俗語言之不同,無一物不得其情,不窮其態(tài)。以一女子而兼萬人之所為,尤可以悅耳目而舒心思,豈前古樂女之所擬倫也。胡祗遹還在《優(yōu)伶趙文益詩序》、《朱氏詩卷序》和《黃氏詩卷序》中對雜劇和表演藝術(shù)發(fā)表了不少看法,特別是在《黃氏詩卷序》中提出的“九美既具,當獨步同流”的觀點更具有系統(tǒng)性和理論色彩:女樂之百伎,唯唱詳焉。一、姿質(zhì)濃粹,光彩動人;二、舉止閑雅,無塵俗態(tài);三、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四、語言辨利,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圓轉(zhuǎn),累累然如貫珠;六、分付顧盼,使人解悟;七、一唱一說,輕重疾徐,中節(jié)合度,雖記誦嫻熟,非如老僧之誦經(jīng);八、發(fā)明古人喜怒哀樂、憂悲愉佚、言行功業(yè),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惟恐不得聞;九、溫故知新,關鍵詞章時出新奇,使人不能測度,為之限量。九美既具,當獨步同流。胡祗遹是元初中統(tǒng)、至元年間的名臣,《元史》本傳誤記他卒于至元三十年(1293),20世紀50年代孫楷第《關漢卿行年考》中已予訂正,考為元貞元年(1295)卒。他正是在雜劇初盛時發(fā)表以上種種見解的。當雜劇發(fā)展進入元貞、大德、皇慶和延祐年間,被后人稱為雜劇的黃金時代之際,又有一位朝廷大臣為之揚聲贊稱,他就是被后人稱為“元詩四大家”之首、“一代文宗”和“理學名儒”的虞集。元人孔齊在《至正直記》中記虞集言論云:嘗論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絕藝足稱于后世者,漢之文章,唐之律詩,宋之道學,國朝之今樂府,亦開于氣數(shù)、音律之盛。其所謂雜劇者,雖曰本于梨園之戲,中間多以古史編成,包含諷諫,無中生有,有深意焉,是亦不失為美刺之一端也。20世紀初,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點。王氏之前將近六百年,虞集提出“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絕藝”,同時又把他所說的“絕藝”——元散曲與雜劇相緊密聯(lián)系,誠為有識之見。虞集晚年還曾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作序,序中說道:余昔在朝,以文字為職,樂律之事,每與聞之,嘗恨世之儒者,薄其事而不究心,俗工執(zhí)其藝而不知理,由是文、律二者,不能兼美。每朝會大合樂,樂署必以其譜來翰苑請樂章。唯吳興趙公承旨時,以屬官所撰不協(xié),自撰以進,并言其故,為延祐天子嘉賞焉。及余備員,亦稍為隱栝,終為樂工所哂,不能如吳興時也。當是時,茍得德清之為人,引之禁林,相與討論斯事,豈無一日起余之助乎?惜哉!余還山中,眊且廢矣;德清留滯江南,又無有賞其音者!方今天下治平,朝廷將必有大制作,興樂府以協(xié)律,如漢武、宣之世,然則頌清廟,歌郊祀,攄和平正大之音,以揄揚今日之盛者,其不在于諸君子乎?德清勉之。前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書。虞集序文所說“余昔在朝,以文字為職,樂律之事,每與聞之”,其間包括傳統(tǒng)祭孔禮樂之事,據(jù)趙汸《虞公行狀》載,至大年間(1308—1311),“大成殿賜登歌樂”,教師來自江南,而學生都是河北田里之人,“不能成音”,于是虞集親自教之,“然后成曲”。但這篇序文所說“朝會大合樂”,卻就涉及“新樂府”了,所以他是那樣地稱贊周德清和《中原音韻》,還為當年未能把周德清“引之禁林”視為遺憾。虞集序文中所說“吳興趙公承旨”即趙孟。序中透露了當年趙孟和他都曾參與“朝會大合樂”時參與樂章的撰寫事。序中說趙孟“自撰以進”,而說他自己“稍為隱栝”,是謙虛之語,那些樂章是要在宮廷御前演唱的,所以曾經(jīng)博得仁宗皇帝的嘉賞。趙、虞二人所撰“樂章”是劇曲還是散曲,序中未見明言。今知明代內(nèi)廷演戲事宜隸歸鐘鼓司,元代禁中演劇當由仙音院、教坊司承應,但翰苑人物也嘗參與演劇事,明初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曾引趙孟言:“良家子弟所扮雜劇,謂之行家生活;倡優(yōu)所扮者,謂之戾家把戲?!庇盅?“雜劇出于鴻儒碩士,騷人墨客所作,皆良人也。若非吾輩所作,娼優(yōu)豈能扮乎?”這番語言與上引胡祗遹的言論相比,揚抑分明,看來趙氏陷入傳統(tǒng)偏見過深。趙氏作為鴻儒碩士,也未見他有雜劇傳世,他進呈的樂章也未見流存。倒是虞集寫過雜劇之說曾有聞傳,可惜今見文字材料已晚,已經(jīng)到了明代中晚期。明末著名曲家孟稱舜在其所編《古今名劇合選·柳枝集》的批語中據(jù)《雍熙樂府》記載,說到虞集作有《十花仙》,并認為朱有燉(周憲王)的《風月牡丹仙》實是據(jù)虞作改編而成。自那時而來,曲學研究者大都不予重視,唯有孫楷第先生肯定此說,孫著《戲曲小說書錄解題》(撰于1934—1938年間)中兩處述及此事,其中《誠齋傳奇二十四種》中云:此本《牡丹仙》、《牡丹品》皆記花事……考憲王嗣封開封,時當承平清暇,有牡丹之好,故其散套、雜劇以詠牡丹者為多。牛恒《周王宮詞》:“蕭蕭修竹映池寒,分汲銀瓶灌牡丹。報道花朝開內(nèi)宴,競持金剪繞朱欄?!币嗟榔鋵嵰?。其《牡丹仙》劇以宋歐陽修串入,文甚俊麗。孟稱舜《柳枝集》謂元虞伯生有《詠十花仙》曲,載于《雍熙樂府》。此劇出虞作無疑,斷此本為憲王改本,則與《辰鉤月》、《曲江池》等同例。然文人撰作斗勝爭奇,即元劇亦多次本,固無妨也。又在《柳枝集二十六卷》條云:《風月牡丹仙》頭折批云:“古質(zhì)俊麗,與憲王他劇氣味稍別。若詠眾花仙折(按:第三折)出元人虞伯生筆,而劇中略同。意元人原有此曲,此特是其改本耳?!钡谌叟?“《雍熙樂府》載虞伯生《十花仙》。此劇俱出虞作無疑?!?按:《永樂大典》目五十四載雜劇有《十詠水仙子》)今佚。稱舜所云虞伯生《十花仙》,見《雍熙樂府》卷六。核其文與《牡丹仙》第三折全同。《牡丹仙》凡四折,《雍熙樂府》全引。其引他折或依原名題《牡丹仙》,或私標題目曰《嘆賞》(筆者按:應為《歡賞》)。獨于此折題“虞伯生詠《十花仙》”。疑《雍熙樂府》此折據(jù)虞本錄出,故仍其舊題。稱舜之言殆不誤也。此二事,世人不盡知,賴此本發(fā)之。孫楷第先生又有《跋孟稱舜編柳枝集》文,見《滄州集》,文中說及《風月牡丹仙》與“虞伯生詠十花仙”事,與以上兩條解題之文內(nèi)容全同。將孫著所言,核以今存《周憲王樂府》、《雍熙樂府》和《古今名劇合選》,除個別判斷外,相契無誤。據(jù)孫著所言,不妨疏解成如下說法:一、明初朱有燉作《風月牡丹仙》,共四折,第三折襲用元人虞集詠《十花仙》,但未注明出處。劇前引言中也只說“編制傳奇一帙,以為牡丹之稱賞”。二、明嘉靖年間刊刻的《雍熙樂府》按套數(shù)分別于四處收錄了《風月牡丹仙》,第一折[仙呂]套題為“牡丹仙”,第二折[南呂]套題作“歡賞”,第四折[雙調(diào)]套題曰“風月牡丹仙”,惟獨在中呂套(第三折)注明“虞伯生詠十花仙”。三、明末孟稱舜編纂《古今名劇合選》,分《酹江集》和《柳枝集》兩集,后者收錄《風月牡丹仙》劇,孟氏在該劇首折的批語中指出它與朱有燉其他劇作“氣味稍別”,疑是據(jù)元人作品的改本。又在第三折的批語中明確指出“此劇俱出虞作無疑”,因為他發(fā)現(xiàn)該折與《雍熙樂府》收錄的標明“虞伯生詠十花仙”的中呂套“略同”。四、孫著認同孟氏的元人改本之說,并說朱有燉也曾修改《辰鉤月》和《曲江池》等劇,他修改虞集《十花仙》也就不奇怪,并說當年元劇也有“次本”現(xiàn)象,“固無妨也”。按朱有燉《曲江池》第四折確有蹈襲元人石君寶《李亞仙詩酒曲江池》第二折和第三折關目的明顯痕跡?!冻姐^月》則據(jù)元人吳昌齡《張?zhí)鞄煍囡L花雪月》雜劇改編而成。此外,研究者還懷疑朱有燉的《繼母大賢》、《豹子和尚》和《義勇辭金》等劇也都有藍本參照乃或據(jù)他本改編。當然,朱有燉劇作曾風行一時,體制有所創(chuàng)新,文詞清麗,音律和諧,明人李夢陽和祁彪佳都予贊譽。孫楷第先生以“次本”來為朱有燉的蹈襲、改編文筆回護,當也出自對明人所謂“齊唱憲王新樂府”的歷史現(xiàn)象的通達理解和公允肯定。孟稱舜關于《風月牡丹仙》的批語中曾稱贊第一折的[油葫蘆]曲和[青哥兒]曲,對第三折[耍孩兒]以下九支曲尤為激賞,說是“支支婉麗”?!妒⒚麟s劇》的編者認為《風月牡丹仙》在朱有燉作品中屬“命意選格尤不尋?!敝?編輯付刻時并有“急為壓卷”之說,而所作批語施之于第三折者尤多。今天我們?nèi)绻氉x《風月牡丹仙》,或許也能覺出其中第三折與一、二、四折“氣味稍別”。第三折的曲文尤為光昌流麗,如與“元曲四大家”相類比,更接近于白樸、鄭光祖的曲文風格?!队何鯓犯返木庍x者當是行家里手,當時的有關劇曲積累廣多,與我們今天見到的不可同日而語,真可謂之“多多許”,他們從中發(fā)現(xiàn)疑竇并找出來龍去脈并非大難事。我忝為主編的《中國古代戲曲文學辭典》述說《雍熙樂府》特點云:明郭勛選輯。此書以《詞林摘艷》為基礎,收錄其北曲331套,另外又增加《西廂記》、《梧桐雨》、《誠齋樂府》等有傳本的元明雜劇曲文,以及《鴛鴦?!?、《芙蓉亭》、《販茶船》、《范蠡歸湖》等18種元明雜劇的佚曲,還從元楊朝英的《太平樂府》與《陽春白雪》中輯補了不少散曲。元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diào)》亦賴本書保留50余套。此書對輯佚和??睒O有價值,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郭勛是明朝開國功臣郭英的裔孫,襲封武定侯。此類書籍實際上當出自他的門客之手,那些門客中又當有戲曲行家。此書大多數(shù)曲文,不標撰人姓氏,卻于[中呂粉蝶兒]“月姊風姨”套明標“虞伯生詠十花仙”,自非虛言,當有實據(jù)。又此書卷六和卷七專收[中呂]套曲,朱有燉劇曲的[中呂]套都集中在卷七,計有七套,而那套“虞伯生詠十花仙”[中呂]套卻錄收在卷六,也可見出它自有來歷。上述孫著疑《雍熙樂府》編者選錄此折直接據(jù)自虞本。那末這個虞本是四折本,還是一折本呢?從孫著同意孟氏的改本說,當認為是四折本。我的推測是,即使虞集原有四折本的《十花仙》,到了明代嘉靖年間,郭勛的門客們未必能夠見到,很可能他們只見到這中呂套的第三折。不然何以只選這一折呢?還有一種可能,虞集當年只撰寫了一折《十花仙》,雖似散套,卻有人物表演,實屬雜劇,也未可知。我忝為主編的《中國古代戲曲文學辭典》敘述朱有燉《牡丹仙》劇情梗概云:牡丹仙雜劇名。全稱《洛陽風月牡丹仙》?!哆h山堂劇品》著錄。明朱有燉撰。本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增飾敷演。歐陽修過洛陽,借宿張家園,時逢春三月,牡丹盛開,因請司馬光、邵雍飲宴賞花,并作《牡丹記》。夜間,牡丹仙女與風姨、月姊前來相謝,海棠、菊花和桂花等九仙女亦至,各請歐陽修作文,遂引出評論花事,終謂各花不及牡丹之美。最后西王母賜福歐陽修,眾仙女歌舞祝賀、助興。本劇情節(jié)簡單,當以歌舞吸引觀者。今存明宣德年間原刊本。這類情節(jié)簡單,而以歌舞吸引觀者的雜劇自成一格,也屬“以歌舞演故事”,它更適宜作宴客戲、壽慶戲和供奉戲。當年虞集撰寫的《十花仙》實也屬慶賀劇,或許正是“朝廷大合樂”時自撰以進的慶賀“樂章”。至于他為什么把歐陽修串入劇中,當同歐陽修寫作《洛陽牡丹記》有關,那是一篇唐宋古文家描寫牡丹花最有名的篇章之一,從牡丹的最早來歷、地區(qū)分布和各個品種一直寫到為何洛陽牡丹最為盛觀,洋洋灑灑,真乃大觀之作。據(jù)說虞集三歲時即讀歐、蘇文,歐陽修無疑是虞集崇拜的古文大家,他寫作事關牡丹花仙的慶賀劇,以歐陽修入劇,并在劇中贊揚歐文,也非偶然。即使他當時只寫了一折,卻被朱有燉納入《牡丹仙》劇中,使之流存長遠。20世紀30年代中期,先師趙景深教授撰寫《雍熙樂府探原》,未曾確認卷六的“虞伯生詠十花仙”為元雜劇,故未收入他編輯的《元人雜劇輯逸》和增訂本《元人雜劇鉤沉》。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輩學人隋樹森先生出版《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也未確認“寄生”在《風月牡丹仙》中的“虞伯生詠十花仙”系元曲。皆屬千慮一失。我在主編《元代文學史》時,曾擬對虞集作雜劇說考索究竟,卻延至今日才撰此文。在這篇小文寫作過程中,我得到王小巖學人的協(xié)助,我請他做了一份《牡丹仙》??庇?他做得很認真,我從這個??庇浻形妩c重要或比較重要的發(fā)現(xiàn):一是發(fā)現(xiàn)《牡丹仙》的第三折是全劇的關鍵,在全部一百四十條校記中,這一折占了一半以上,計八十三條(49—131)。這表明正文差異之多,在很大程度上恰又表明正文來歷不同。二是它證明《雍熙樂府》中標明“虞伯生詠十花仙”的那一折,與朱有燉《周憲王樂府》本《牡丹仙》第三折并不如孟稱舜所說“略同”,而有諸多看似“細微”,實則又屬重要的差別,這正好證明它自有來源。孫著所說“核其文與《牡丹仙》第三折全同”,“全同”云云更不確切,但孫著所說“疑《雍熙樂府》此折據(jù)虞本錄出”,宜乎有見。三是從“細微”差別中可發(fā)現(xiàn)一個明人改筆的重要證據(jù),那就是把[八煞]至[一煞]改作[八轉(zhuǎn)]至[一轉(zhuǎn)]。原來此折屬借宮,本為[中呂]宮,自第六支曲[耍孩兒]起轉(zhuǎn)為般涉調(diào),到了末支[尾聲]又返歸[中呂],因般涉調(diào)的[尾聲]全同[中呂]宮的[尾煞],《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于般涉調(diào)[尾聲]下都有注文:“與中呂煞尾同?!痹谠膶嶋H寫作中,般涉調(diào)的[煞]曲可多可少,馬致遠的[般涉調(diào)耍孩兒]《借馬》用了七個[煞]曲,自[七煞]至[一煞]。杜仁杰的[般涉調(diào)耍孩兒]《莊家不識勾欄》用了六個[煞]曲,自[六煞]至[一煞]。劉時中的[正宮端正好]《上高監(jiān)司》后套末尾借宮[般涉],竟用十三支[煞]曲,所謂[耍孩兒十三煞]。以上都是散套,在雜劇作品中[般涉]借入[中呂]時,[煞]曲常用五支以下,如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第二本第二折、第三本第二折、第四本第三折、第五本第二折,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和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等?!坝莶伿ㄏ伞边B用八個[煞]曲,看似散套路數(shù),但從其內(nèi)容來看,人物眾多,十來個腳色登場,有花神仙女,有月姊、風姨,還有塵世“秀才”,劇中寫月姊、風姨到“書幃”去謝“秀才”吟題寫記,這里“秀才”意謂文士,劇中又有“俺是閬苑神仙,你自是瓊林俊偉”之言,“瓊林俊偉”即是“秀才”。故這折《十花仙》當為雜劇。而且,大凡雜劇作品中[般涉]被借入[正宮]時,[煞]曲設置可超過五支?!妒ㄏ伞反苏垭m入[中呂],但其間[煞]曲用來一一稱美多個花仙,增至八[煞],也順理成章。由于[般涉]調(diào)都用于散套,在雜劇寫作中大抵被借入[中呂]或[正宮],元末明初陶宗儀《輟耕錄》中簡列的“雜劇曲調(diào)”中遂把[般涉]并入[南呂]。借宮的曲調(diào)又可稱轉(zhuǎn)調(diào),但體式大抵有變異,如[正宮]的[貨郎兒]曲借入[南呂]后,即成[轉(zhuǎn)調(diào)貨郎兒],但元人一般并不標明“轉(zhuǎn)”字。明人李開先評馬致遠[般涉·哨遍]“半世逢場作戲”短套,指出其中的[二煞]與他煞不同,屬變體,“變而不失其?!?卻也無“轉(zhuǎn)”調(diào)之說。即以“虞伯生詠十花仙”中八支[煞]曲而言,借入[中呂]后,體式無有變化,也不轉(zhuǎn)韻,但卻被朱有燉改稱為“轉(zhuǎn)”,完全離開元人習慣,個中原因,已難索解,或者僅是出自朱有燉和其他明人的新的寫作習慣而已。從??庇浿蝎@得的第四個發(fā)現(xiàn)是《周憲王樂府》本《牡丹仙》四折末尾較《雍熙樂府》所收此折多了一支獻壽頌圣曲,是后者作了刪節(jié)呢,還是另有根據(jù)?曲名[轉(zhuǎn)調(diào)青山口過清江引],這屬套外曲,或叫贈曲,元雜劇中常見。既是套外曲,當然要轉(zhuǎn)調(diào),但這個轉(zhuǎn)調(diào)帶過曲較奇特,[青山口]屬越調(diào),[清江引]屬雙調(diào),不知如何“帶過”?或者此處“轉(zhuǎn)調(diào)”云云,指[青山口]與[清江引]之間轉(zhuǎn)調(diào)。只是此種“帶過”不符元人習慣,如果虞集《十花仙》確為一本四折,其第四折也不可能有此“帶過曲”。朱有燉劇曲時有“異調(diào)”和“變體”,例如他把元人總是分用的同宮調(diào)曲改為帶過曲置之于套末,乃還使之成為楔子用曲,如此等等。明高儒《百川書志》說朱氏或改正前編,或自生新意,是其特點。明末曲家祁彪佳《遠山堂劇品》中也多有列舉,如說他的《煙花夢》多用“異調(diào)”,“皆元人所無”。甚至說從朱氏的改編之作《曲江池》可發(fā)現(xiàn)他是“法勝于才者”。所以上述此類“帶過曲”當是朱氏或其門客所為,說到底,又是明人習慣,是朱氏改編元劇時所作的改動添加之筆。從??庇浿蝎@得的第五個發(fā)現(xiàn)是第一折中關于“圣主”與牡丹關系的不同文字?!队何鯓犯反苏勰档は勺铀猍混江龍]曲有云:“感東皇造化有余工,荷圣主栽種多臨幸?!薄吨軕椡鯓犯繁景选笆ブ鳌备淖鳌爸魅恕?。兩者句意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