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總復(fù)習(xí)84423_第1頁
文言文總復(fù)習(xí)84423_第2頁
文言文總復(fù)習(xí)84423_第3頁
文言文總復(fù)習(xí)84423_第4頁
文言文總復(fù)習(xí)8442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新課程文言文總復(fù)習(xí)七年級上冊:1、童趣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項為之強(qiáng)項:頸,脖頸。強(qiáng):通“僵”,僵硬。

2、徐噴以煙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鶴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鳥鳴

4、以從草為林把。。。看作

5、興正濃興:興趣

6、方出神方:正

7、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鞭:用鞭子打,抽打。驅(qū):趕

8、必細(xì)察其紋理細(xì):仔細(xì)。察,觀察

9、昂首觀之昂:抬。首:頭。之:它,代蚊子

10、為之怡然稱快怡然:愉快的樣子

二、譯句

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飛鳴聲像雷聲一樣,(我)私下把它們比作鶴群在空中飛舞。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qiáng)。2、仰起頭來觀察這種景象,脖頸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下,驅(qū)之別院3、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三、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1、寫了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蝦蟆三件事

2、“余時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見藐小之物必察其紋理。

3、本文有哪些詞語作為成語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3、明察秋毫、怡然稱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開篇用“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xì)察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總領(lǐng)全文或引起下文。

5、“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指癩蛤蟆是否恰當(dāng),為什么?5、恰當(dāng)。這時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聯(lián)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實物已經(jīng)被放大千倍萬倍,與蚊蟲相比,癩蛤蟆自然成了“龐然大物”。它的突如其來,即被形容為“拔山倒樹而來”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級上冊:《論語》十則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慍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1、同“悅”,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2、多次進(jìn)行自我檢查

3、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3、罔:迷惑。殆:危害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4、齊:相同

5、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5、女:通“汝”,你。是,這。知,通“智”,聰明。

6、溫故而知新6、故,舊的知識

7、士不可以不弘毅7、弘毅:寬廣,剛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寫出這課至今還用的成語。溫故而知新、任重道遠(yuǎn)、死而后已、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三.填空。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孔子說:學(xué)習(xí)知識,進(jìn)而按時溫習(xí)它,不也是高興的事嗎?

2、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笨鬃诱f:光讀書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讀書學(xué)習(xí),就什么都學(xué)不到。

3、子曰:“見賢思齊焉,?!笨鬃诱f:看見賢人就要想著向他學(xué)習(xí),看見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沒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笨鬃诱f: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dāng)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供自己學(xué)習(xí),發(fā)現(xiàn)自己也存在著他們有的缺點時,就應(yīng)該注意改正。

5、子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復(fù)習(xí)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可以做老師了。

6、子曰:“歲寒,?!笨鬃诱f: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7、子曰:“其恕乎,

,??鬃诱f: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討厭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8、子曰:“由,誨女知乎!

是知也?!笨鬃诱f:仲由,教導(dǎo)你的話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級上冊:3、山市

一、解釋加點詞語義。答案

1、數(shù)年恒不一見數(shù),幾。恒,經(jīng)常。

2、層層指數(shù)數(shù),數(shù)數(shù)

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樓,像樓一樣,堂,像堂一樣,坊,像坊一樣。歷歷在目: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

4、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5、而樓上人往來屑屑屑屑,忙碌的樣子

6、或憑或立,不一狀不一狀

7、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相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譯句子。

1、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公子孫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樓上喝酒。

2、或憑或立,不一狀有的靠著,有的立著,形狀不一。

3、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但是這幾年總不出現(xiàn)一次。

三、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觀察描寫山市的?1、借孫禹年和他朋友的觀察來描寫山市的。

2、由本文的內(nèi)容及“危樓”一詞,你能聯(lián)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詩歌?2、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3、為什么蒲松齡時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3、當(dāng)時的人們不能對“山市”這種自然現(xiàn)象作出正確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學(xué)的說法來解釋

4、出自本文的成語有哪些?4、子虛烏有、歷歷在目、直沖霄漢、風(fēng)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繪山市的關(guān)鍵詞語,體會山市形成的過程5、孤塔—宮殿—城市—危樓

6、請你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山市的特點奇異、奇妙、神秘、瑰麗、變化多端、

七年級上冊:4、《世說新語》兩則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1、俄而:片刻。驟:急速。欣然:高興的樣子

2、撒鹽空中差可擬2、擬:比,比擬

3、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4去:離開。乃:才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5、期:約定。委:舍棄

6、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6、引:拉。顧:回頭看

7、尊君在不?7、“不”通“否”

8、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8、集:集會

二、寫出《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闡述的是為人處事一定要忠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三、閱讀《世說新語》回答問題答案

1、《詠雪》一文營造了一種怎么樣的家庭氣氛?你對此有何感受?營造了一種溫暖、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和諧、平等、寬松的家庭氣氛對于開發(fā)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處。

2、為什么樣“公大笑樂”?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公大笑樂”是因為孩子們的比喻生動、形象。我們應(yīng)該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想像力。

3、你認(rèn)為陳紀(jì)這個孩子怎么樣?他有哪些特點?你受到什么啟發(fā)?陳元方是一個聰穎機(jī)智,有禮有節(jié)的兒童。待人接物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級上冊:5、智子疑鄰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天雨墻壞雨:下雨壞:毀壞

2、智子疑鄰智:以……為聰明

3、不筑筑:修補(bǔ)

4、其鄰人之父亦云亦云:也這樣說

5、暮而果大亡其財暮:晚上果:果然亡:丟失

6、其家甚智其子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鄰》的寓意是?凡事要尊重事實,不能憑主觀感情去判斷是非,聽意見只應(yīng)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1、塞翁失馬

一、解釋加點的詞的含義答案

1、馬無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2、人皆吊之吊:慰問

3、此何遽不為福乎何遽:為什么就,怎么就。為:是。

4、居數(shù)月居:過,經(jīng)過

5、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將:帶領(lǐng)

6、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大:大規(guī)模

二、中心思想這則寓言以“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故事,說明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教育人們要順應(yīng)自然,不可過分計較得失。

三、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zhuǎn)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人們看問題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世隸耕屬于

2、未嘗識書具曾經(jīng)

3、父異焉對……感到詫異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是:從此。就:完成

5、邑人奇之對……感到奇怪

6、稍稍賓客其父把……當(dāng)作賓客

7、父利其然也認(rèn)為……有利可圖

8、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牽、引。謁:拜訪

9、不使學(xué)使:讓

10、不能稱前時之聞相當(dāng)

11、泯然眾人矣完全

12、賢于材人遠(yuǎn)矣比

13、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14、傷仲永哀傷、傷感

15、養(yǎng)父母贍養(yǎng)

16、或以錢幣乞之有人

17、從先人還家跟從

18、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19、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20、固眾人本來

21、即書詩四句寫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

二、翻譯下列句子答案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乞之。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

于邑人,不使學(xué)。他的父親認(rèn)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3、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眾人矣。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5、余聞之也久。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以前的名聲相稱。

三、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天資聰慧“即書詩四句”。

“指物作詩立就”。第二階段:才能漸退,“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泯然眾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笆苡谌恕庇种甘裁??指人后天學(xué)習(xí)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樣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學(xué)”,把仲永當(dāng)作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xué)業(yè),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xué)習(xí)上。作者認(rèn)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jìn)行后天學(xué)習(xí)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jié)果將更不可設(shè)想的感觸。

4、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不與作者觀點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畹嚼?,學(xué)到老?!薄疤觳攀前俜种坏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級下冊:3、孫權(quán)勸學(xué)

一、解釋加點的詞答案

1、卿今當(dāng)涂掌事當(dāng):掌管。當(dāng)涂:當(dāng)權(quán)

2、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治:研究

3、但當(dāng)涉獵,見往事耳但:只。當(dāng):應(yīng)當(dāng)。見:了解

4、孰若孤孰:誰

5、蒙乃始就學(xué)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事:認(rèn)清事物

二、翻譯下列各句答案

1、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1、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jīng)書當(dāng)博士嗎?

2、但當(dāng)涉獵,見往事耳2、只是應(yīng)當(dāng)瀏覽群書,了解歷史罷了。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見事之晚乎4、長兄怎么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

5、蒙辭以軍中多務(wù)5、呂蒙總是以軍中事多來推辭。

三、寫出自本課的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開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要想讓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學(xué)習(xí),并學(xué)有所成。

2、孫權(quán)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勸學(xué)。

孫權(quán)用什么方法勸呂蒙學(xué)習(xí)的?用自己的讀書的體會現(xiàn)身說法。

找出魯肅贊揚(yáng)呂蒙的語句,并指出這里是什么描寫?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這是側(cè)面描寫。作用是:突出表現(xiàn)呂蒙修業(yè),學(xué)有所成。

七年級下冊:2、口技

一、解釋加點的詞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長

2、會賓客大宴會:適逢。宴:舉行宴會

3、施八尺屏障設(shè)置:安放

4、少頃少頃:一會兒

5、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但:只聞:聽見

6、其夫囈語囈語:說夢話

7、滿坐寂然“坐”同“座”

8、婦撫兒乳撫:撫摸。乳:喂奶

9、眾妙畢備畢:全

10、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漸漸

11、中間力拉崩倒之聲間:夾雜

12、雖人有百手雖:即使

13、不能名其一處也名:說出

14、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股:大腿。走:跑

15、群響畢絕畢:全。絕:盡、消失

二、翻譯下列各句答案

1、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處出。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問題答案

1、歸納文章的主旨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贊揚(yáng)了口技藝術(shù)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2、文多處描述聽眾的反應(yīng),

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課文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yīng):一是“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伸頸”“側(cè)目”說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表演心領(lǐng)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tài)。二是“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與“伸頸”“側(cè)目”對照?!吧陨浴笔恰爸饾u”“漸漸”的意思,細(xì)致地表現(xiàn)了賓客情緒由緊張到松弛的漸變過程。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寫賓客驚慌欲逃的神態(tài)、動作,說明口技表演達(dá)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這三處側(cè)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xì)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xiàn)了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七年級下冊:4、夸父逐日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夸父逐日賽跑

2、河、渭不足黃河

3、棄其杖自己的、他的。

4、化為鄧林成為

二、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遠(yuǎn)古時人們同大自然競勝的精神。

三、本文為我們編織造就了一個怎樣的既悲壯又輝煌的結(jié)局?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四、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夸父逐日》這則神話故事的內(nèi)容要點。談?wù)勀銓涓高@一神話人物的認(rèn)識。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鄧林。

夸父是個有英雄氣概的神話人物。

七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遠(yuǎn)以:認(rèn)為。去:距離。

2、及日中則如盤盂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湯湯:熱水。

4、孔子不能決也。決:判斷。

5、孰為汝多知乎。孰:誰。為:認(rèn)為。汝:你。知:通“智”,聰明。

二、譯句

1、孔子不能決也。1、孔子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2、孰為汝多知乎。2、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三、兩小兒“辯斗”的是什么事?他們?yōu)槭裁磿贸霾煌慕Y(jié)論?爭辯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yuǎn)這件事。因為他們判斷太陽遠(yuǎn)近的標(biāo)準(zhǔn)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fā),一個從肌膚感覺出發(fā),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

四、這則故事給你什么啟示?用自己的話回答。2、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xué)無止境。

3、反映出古人為認(rèn)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膽質(zhì)疑、獨(dú)立思考的精神。

4、反映出古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可貴精神。

5、人類認(rèn)識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時標(biāo)準(zhǔn)、方法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也會不同。

七年級下冊:5、狼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止有剩骨止:通“只”

2、顧野有麥場。顧:回頭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蓋。

4、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犬一樣坐著

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6、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圖、打算。隧:鉆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裝睡覺。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敵敵:攻擊。

10、止增笑耳止:通“只”。耳:罷了。

二、譯句

1、投以骨。1、把骨頭投向(狼)。

2、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2、一只狼徑直走開,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3、場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蓋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們增添點笑料罷了。

三、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闡述本文主旨。1、本文敘述了屠戶與狼斗爭的故事,揭露了狼貪婪、兇狠和狡詐要本性,贊揚(yáng)了屠戶的機(jī)智、勇敢。

2、文中是怎樣寫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現(xiàn)狼狡猾的語句有:“綴行甚遠(yuǎn)”、“一狼得骨止,……而兩之并驅(qū)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薄耙焕嵌雌渲?,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薄扒袄羌倜拢w以誘敵”等。

3、結(jié)尾一段是什么表現(xiàn)手法?結(jié)尾一句話是對狼及像狼一樣的惡勢力的諷刺嘲笑,但換個角度,它又告訴“人”什么呢?是議論。它告訴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幻想妥協(xié),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八年級上冊:14、《桃花源記》

一、詞語解釋

緣溪行沿著落英繽紛落花

甚異之以。。。為異豁然開朗開闊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黃發(fā)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悅的樣子

具答之詳盡咸來問訊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fù)出焉再無論魏晉更不必說

延至其家邀請?zhí)幪幹局鳂?biāo)記

欣然前往高興的樣子無問津者渡口

二、翻譯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芳香的野草鮮艷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帶領(lǐng)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這個人詳細(xì)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6、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边@里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7、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尋找以前做的標(biāo)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8、后遂無問津者。此后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9、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10、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1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三、課文分析

本文虛構(gòu)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借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fēng)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四、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寫出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用原文)1、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寫出描寫挑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用原文)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并怡然自樂。

3、寫出本文中出現(xiàn)的三個成語3、豁然開朗、世外挑源、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4、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4、甚異之

5、文中描寫挑花源人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是(用原文)5、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6、描寫桃花源生活環(huán)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7、表現(xiàn)“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現(xiàn)“村人”都來關(guān)心漁人的句子是?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9、“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0、“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八年級上冊:6、陋室銘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出名靈:成為靈異的水

2、斯是陋室斯: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

5、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譯句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1、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主人卻有美好的德行。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3、談笑的是淵博的學(xué)者,往來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4、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問題

1、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點睛之筆是哪句?何陋之有。

3、本文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志趣(情懷)?表達(dá)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4、表現(xiàn)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語句的是什么?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5、表現(xiàn)主人生活環(huán)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八年級上冊:7、愛蓮說

一、指出加點詞的意義答案

1、可愛者甚蕃蕃:多。

2、濯清漣而不妖。濯:洗。妖:美麗而不端莊。

3、不蔓不枝。蔓:長枝蔓。枝:長枝節(jié)。

4、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褻:親近而不莊重。

5、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鮮:少。

6、宜乎眾矣。宜:應(yīng)當(dāng)。

二、譯句

1、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1、我唯獨(dú)喜愛蓮從污泥中長出卻沒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2、蓮,花之君子者也。2、蓮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愛,陶后鮮有聞。3、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

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4、像我一樣喜歡蓮花的還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愛,宜乎眾矣。5、喜愛牡丹的人當(dāng)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問題

1、文中最概括蓮花高貴品質(zhì)的語句是什么?蓮,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予他怎樣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與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潔風(fēng)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蓮”的美好形象和高潔品質(zhì)的描寫,表達(dá)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tài)的鄙棄和厭惡以及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八年級上冊: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選賢與能與:通“舉”舉薦,選拔

2、故人不獨(dú)親其親親:以……為親。親:親人、父母

3、不獨(dú)子其子子:以……為子。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歸分:職分、職業(yè)

5、貨惡其棄于地也惡:憎惡

6、盜竊亂賊而不作亂:造反。賊:害人。作:興起

7、是謂大同是:這。大同:理想社會

8、女有歸歸:女子出嫁

二、譯句答案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1、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

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2、所以人們不單純只是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也不單純只是撫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歸3、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適時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4、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共有的。

八年級上冊:三峽

一、解釋答案

1、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上

3、乘奔御風(fēng)奔:這里指快跑的馬

4、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

5、不見曦月曦:陽光,這里指太陽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飛漱沖刷

8、屬引凄異屬引:接連不斷

9、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10、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雖:即使

11、良多趣味良:真,實在

二、回答以下問題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現(xiàn)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現(xiàn)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現(xiàn)春冬清流緩的句子是

表現(xiàn)秋季凄清蕭瑟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3、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jié)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兇險和疾速的特點。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dú)夥铡?/p>

4、文章結(jié)尾引用了漁者的歌詞,有什么作用?襯托“晴初霜旦”之時“林寒澗肅”的凄涼情景,渲染蕭瑟的氣氛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fēng),也沒有這樣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

4、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

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實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每當(dāng)?shù)搅顺跚缁蚪Y(jié)霜的早晨,

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8、常高猿長嘯,屬引凄異有時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xù)不斷,

異常凄涼。

9、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

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

八年級上冊:10、答謝中書書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四時:四季。俱:都

2、曉霧將歇歇:消散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頹:墜落。競躍:爭著跳躍

欲:將要。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4、未復(fù)有能與奇者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二、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達(dá)的思想感情)本文表達(dá)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3、書是一種怎樣的體裁?書即書信,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

可具有文學(xué)性。

三、填空答案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表現(xiàn)了之美。山水相映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表現(xiàn)了之美。色彩配合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表現(xiàn)了晨昏變化之美

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游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到。遂:于是。至:

2、相與步于中庭相與:共同,一起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交橫:交錯,縱橫。蓋:原來是

5、月色入戶戶:窗戶

二、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三、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并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第一層記事,交代了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寫景,寫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抒情,抒發(fā)了對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觸。

五、全文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心境?表達(dá)了作者曠達(dá)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本文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dá)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八年級上冊:11、觀潮

一、指出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既望:農(nóng)歷十六

2、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方:當(dāng)……時

3、倏而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略:一點點

4、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逝:去,往

5、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文:畫著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盛萬仞中溯迎:逆流迎著潮水

7、吞天沃日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間干:岸

二、閱讀第二自然段后回答問題答案

1、寫參演艦之多的句子是1、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

2、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2、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寫水兵在船上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3、如履平地

4、寫雙方習(xí)戰(zhàn)之激烈的句子是4、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寫聲勢之大的句子是5、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三、閱讀第一自然段后回答答案

1、解釋下列詞語

(1)既望(1)農(nóng)歷十六

(2)既而(2)不久

2、作者對潮水的描寫由而,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jìn)行描繪,請用原文回答:遠(yuǎn),近。

(2)寫“形“的句子是

(3)寫“色”的句子是

(4)寫“聲”的句子是

(5)寫“勢”的句子是(1)僅如銀線

(2)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3)如雷霆,震撼激射

(4)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3、作者引用楊誠齋的詩句有什么作用?這兩句詩從側(cè)面對潮水的形象做了補(bǔ)充,同時也與段首“天下之偉觀”照應(yīng),以此加強(qiáng)了讀者對海潮之雄偉壯觀的強(qiáng)烈印象,并為下文作鋪勢。

八年級上冊:12、湖心亭看雪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答案

1、是日更定是:這。定:完了,結(jié)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爐火拿:撐,劃。毳:鳥的細(xì)毛

3、霧淞沆碭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還

5、余強(qiáng)飲三大白而別強(qiáng):盡力。白:指酒杯

二、譯句答案

1、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1、(我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

2、余強(qiáng)飲三大白而別2、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后(和他們)道別。

3、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3、不要說相公癡迷,還有比相公更癡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問題答案

1、文中具體描寫雪景句子是哪些?1、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文中在敘寫湖心亭奇遇時運(yùn)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達(dá)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運(yùn)用了神態(tài)、語言、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喜悅之情,特別是“強(qiáng)飲”表現(xiàn)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八年級下冊:與朱元思書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答案

1、風(fēng)煙俱凈俱:全,都

2、從流飄蕩從:隨著

3、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過奔:飛奔的馬

5、負(fù)勢競上負(fù):憑依

6、蟬則千轉(zhuǎn)不窮轉(zhuǎn):通“囀”叫

7、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經(jīng)綸:經(jīng)營反:通“返”返回

9、橫柯上蔽柯:樹干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那天空的煙霧都消散了,天和山呈現(xiàn)相同的顏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飛箭還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飛奔的馬。

3、負(fù)勢競上,互相軒邈。(那一座座高山)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爭著向高處和遠(yuǎn)處伸展。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極力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5、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忙于經(jīng)營俗務(wù)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樹木枝條相互交叉掩映,有時偶爾也見到(一絲)陽光

三、閱讀課本,回答問題答案

1、本文總領(lǐng)全文的句子是奇山異水,天下獨(dú)絕。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勢湍急,《三峽》一文中的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dá)了作者怎么樣的思想感情?表達(dá)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請找出文章里具體描繪富春江的“異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從聽覺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體語句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6、鳶飛戾天者息心和經(jīng)綸世務(wù)者忘反的原因分別是什么?望峰

窺谷

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答案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致:得到

2、援疑質(zhì)理援:提出質(zhì):詢問

3、益慕圣賢之道慕:仰慕

4、俟其欣悅俟:等到

5、滕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湯:熱水覆:蒙蓋

6、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再:兩頓

7、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走:跑逾約:超過期限

8、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9、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著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家里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收藏書籍的人家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子按時歸還。

2、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溝中趕路。嚴(yán)冬刮著猛烈的風(fēng),大雪深積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學(xué)生都穿著繡花綢緞衣服,戴著綴有紅纓帶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腰刀,右邊掛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我站著陪侍在老師身邊,提出疑問,詢問道理。

6、以衾擁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將全身)蒙蓋好,好久才暖和過來。

7、、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卻一點也沒有羨慕的心思,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也就不感覺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8、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大概我求學(xué)時的辛勤與艱苦就是如此罷。

9、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究獲得了學(xué)識。

10、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又苦于沒有大師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經(jīng)跑到百里外,捧著經(jīng)書向當(dāng)?shù)赜忻那拜呎埥獭?/p>

三、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本文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xué)習(xí)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艱苦的學(xué)習(xí)過程和端正的學(xué)習(xí)態(tài)度。

2、作者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表現(xiàn)了什么?勤奮學(xué)習(xí)的謙虛求學(xué)的態(tài)度。

3、用一句話概括第二段的內(nèi)容敘述了作者奔走求學(xué)之苦。

4、作者在寫自己的清苦生活時,為什么要寫同舍生奢華的生活?通過對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貴,專心學(xué)習(xí)的思想品質(zhì)。

5、圍繞“嗜學(xué)”二字寫了哪兩件事?借書之苦。

求教之難。

6、“卒獲有所聞”這里的“聞”

指什么?得到知識,明白道理。

7、讀完全文;你覺得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質(zhì)?不畏艱苦,刻苦勤奮的求學(xué)精神和堅守信約,謙虛有禮的美好品質(zhì)。

8、與作者當(dāng)年的學(xué)習(xí)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yōu)越的地方?說說現(xiàn)代中學(xué)生有怎樣的苦樂觀?吃穿無憂,國家、學(xué)校、家長、老師的全力支持,設(shè)備先進(jìn),資源廣泛,信息靈通等。

珍惜時間,虛心善學(xué),苦中作樂,以苦為樂。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答案

1、造飲輒盡造:來

2、簞瓢屢空,晏如也如:若

3、其言茲若人之儔乎儔:類

4、不戚戚于貧賤戚戚:憂愁

5、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許:地方

6、每有會意會:領(lǐng)會

7、親舊知其如此舊:朋友們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歡讀書,(卻)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dāng)對書中意旨有所領(lǐng)會的時候,就高興得忘了吃飯。

2、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樂。

三、閱讀課本,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愛好是指什么?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好讀書;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娛。

平和、曠達(dá)的性格。

2、文中哪句話是陶淵明歸隱形象的總體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隱世名士飄然而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3、“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北憩F(xiàn)了五柳先生怎么樣的性格特點?自得其樂,淡泊名利。

八年級下冊:五柳先生傳

八年級下冊:馬說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策:駕馭道:方法

2、執(zhí)策而臨之策:鞭子臨:對著

3、其真無馬邪其:難道

4、其真不知馬也其:恐怕

5、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6、食之不能盡其材食:通“飼”,喂材:才能

7、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是:這樣

8、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樣

9、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出來

10、故雖有名馬雖: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所以雖有好馬,也只好屈辱在做賤役的(養(yǎng)馬)人的手里。

2、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棚里,不能用“千里馬”(的稱號)去稱呼它。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據(jù)它的食量)喂養(yǎng)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駕馭千里馬而不采用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yǎng)它(又)不讓它吃飽以充分發(fā)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圖。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識(千里)馬吧!

山水篇

八年級下冊:小石潭記------唐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詞語: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道:道路。見:出現(xiàn)。

3.為坻,為嶼,為嵁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

4.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大約。

5.佁然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隸而從者隸:跟從。

8.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見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無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斗:像北斗星一樣。蛇:像蛇那樣。

13.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

14.似與游者相樂樂:逗樂。

15.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凄:使-----凄涼。寒:使-----寒冷。

16.記之而去去:離開。

二、句子翻譯。

17.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

18.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19.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fēng)飄動。

20.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

2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

2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23.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24.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dāng)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三、

25.課文按什么順序?qū)??游覽順序。

26.課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點?幽靜。

27.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涼。悲哀深沉。

28.本文通過寫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從不同角度描繪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fā)了自己有寂寞處境中的悲涼、凄愴的情感。

29.文中的“對比”和“烘托”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tài)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shù),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范仲淹(宋)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謫:封建官員降職或遠(yuǎn)調(diào)

2)越明年越:到了

3)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乃:于是。制:規(guī)模。

4)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屬予作文以記之予:我;以:來。

6)予觀夫巴陵勝狀夫:那。勝狀:勝景。

7)銜遠(yuǎn)山,吞長江銜:銜接。

8)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涯:邊。暉:日光。

9)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大觀:雄偉景象。

10)前人之述備矣述:描述。備:詳盡

11)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然則:既然這樣,那么……。極:盡。

12)遷客騷人遷客:降職遠(yuǎn)調(diào)的人;騷人:詩人。

13)霪雨霏霏霪雨:連綿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14)連月不開開:放晴。國:京城。

15)薄暮冥冥;去國懷鄉(xiāng)?。浩冉?。去:離開。

16)春和景明;沙鷗翔集景:日光。集:棲止。

17)岸芷汀蘭;此樂何極芷:小草;汀:小洲。極:窮盡。

18)寵辱偕忘寵:榮耀。偕:一起。

19)把酒臨風(fēng)把:持。

20)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21)或異兩者之為或:或許。為:指兩種心情。

22)廟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微斯人(登斯樓也),吾誰與歸微:沒有;斯:這。歸:歸依。

25)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乎:唉。

26)不以物喜以:因為。心曠神怡怡:愉快。

27)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

28)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被降職外調(diào)的官員和不得志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登上這座樓,就會產(chǎn)生被貶離開京城,懷念家鄉(xiāng),擔(dān)心遭到誹謗和諷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的景象,必將感慨橫生而十分悲傷的了。

30)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風(fēng)吹拂中舉杯痛飲,高興到了極點。

3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兩者之為,何哉?我曾經(jīng)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xiàn)不同,這是什么緣故呢?

3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退處江湖就替君主擔(dān)憂。

34)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大概人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

35)【通假字】(1)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托。(2)百廢具興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dá)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dá)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fù)。

①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②作者寫本文的原因是:屬予作文以記之。

③表現(xiàn)洞庭湖“勝狀”或“岳陽樓大觀”的句子是: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④前人之述備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賢今人詩賦。

⑤“遷客騷人”覽物之情有兩種:悲和喜;作者認(rèn)為覽物之情應(yīng)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樓也中的“斯樓”是指“岳陽樓”。

⑦在句子“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之為”是指:一、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

⑨在句子“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中,“進(jìn)”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yuǎn)。

⑩在句子“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中,“進(jìn)亦憂”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指: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闊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政治抱負(fù)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⒀、句子“微斯人,吾誰與歸”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⒂、《岳陽樓記》中最能表達(dá)作者政治見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⒃、“遷客騷人”抒發(fā)“覽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

八年級下冊:醉翁亭記------歐陽修(宋)

一、詞語解釋:

1.環(huán)滁皆山也;環(huán)而攻之環(huán):環(huán)繞。環(huán):包圍。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樣子。秀:秀麗。

3.瀉出于兩峰之間者瀉:飛瀉。

4.翼然臨于泉上者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臨:靠近。

5.名之者誰名:給……命名。

6.飲少輒醉輒: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9.云歸而巖穴暝歸:聚集。

10.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歸:回家。從:跟從。

11.吾誰與歸歸:歸依。

12.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芳:香花。秀:繁榮滋長。

13.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負(fù)者:背著東西的人。

14.休于樹于:在。

15.山肴野蔌肴:野味。蔌:菜蔬。

16.宴酣之樂酣:盡興的喝酒。

17.非絲非竹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18.弈者勝弈:下棋。

19.觥籌交錯?。壕票;I:酒籌。

20.頹然乎其間者頹然:醉醺醺的樣子。乎:于。

21.樹林陰翳翳:遮蓋。

22.鳴聲上下上:樹的上部。下:樹的下部。

23.太守謂誰謂:是。

二、句子翻譯:

1)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順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這就是釀泉。

2)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繞過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邊上,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

4)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太守跟賓客到這里來喝酒,他喝得很少卻總是喝醉,年紀(jì)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

6)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內(nèi)心領(lǐng)會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像那太陽出來了,林間的霧氣逐漸消盡,暮云四合,巖谷洞穴變得昏暗起來國。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早晨進(jìn)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9)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射的射中了目標(biāo),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籌碼雜亂交錯,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嘩——這是賓客們歡樂的圖景。

10)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發(fā)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不久,太陽落在西山,人影散亂,這是賓客們跟著太守回去了。

12)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這時樹林里變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鳥啼聲,游人離去后,鳥兒歡樂起來。

13)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人們只懂得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樂趣。

14)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樂,酒醒后又能用文章來表述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內(nèi)容理解:

《醉翁亭記》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fēng)光,并勾勒出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前人說本文“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

1.全文的主旨是:與民同樂。“樂”字貫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緣由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②、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

④、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歸而巖穴暝;

⑤、寫春景的句子是:野芳發(fā)而幽香;

⑥、寫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陰;

⑦、寫秋景的句子是:風(fēng)霜高潔;

⑧、寫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寫游瑯琊山的情形,一共寫了四個場面:1、滁人游,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

⑩、表現(xiàn)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⑾、表現(xiàn)禽鳥樂的句子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⑿、照應(yīng)“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⒀、從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個成語: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現(xiàn)在通常用來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⒂、太守之樂其樂中的太守的“樂”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之樂?!?/p>

⒃、對聯(lián):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范仲淹以天下為憂。

滿井游記

1.惡能無紀(jì)惡:怎樣。紀(jì):通“記”,記載。

2.凍風(fēng)時作作:起。

3.局促一室之內(nèi)局促:拘束。

4.波色乍明,鱗浪層層乍:初。

5.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突然。

6.柔梢披風(fēng)披:分散。

7.毛羽鱗鬣之間鱗:指魚類和爬行類動物。鬣:指馬一類動物。

8.夫能不以游墮事墮:耽誤。

9.麥田淺鬣寸許鬣:像獸頸上的長毛一樣。

1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著酒杯。蹇:騎驢。

11.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12.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鴿。高大的柳樹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濕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籠子里逃出的天鵝。

13.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fā)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層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剛剛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

14.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fēng),麥田淺鬣寸許。柳條將要舒展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頭在風(fēng)中散開,麥田里低矮的麥苗才一寸左右。

15.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游人雖然不多,但是汲泉水來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紅裝騎驢的,也經(jīng)常有。

16.風(fēng)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汲水的魚兒,都悠閑自在,羽毛鱗鬣中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

17.這篇游記通過對滿井早春二月自然風(fēng)光的描繪,表達(dá)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時舒暢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對官場沉悶生活的厭倦。

九年級上冊:《陳涉世家》------史記(司馬遷)

詞語解釋

少時年輕的時候嘗與人傭耕曾經(jīng)

輟耕之壟上停止;去、往悵恨失望

茍富貴如果若為傭耕你

太息長嘆安知怎么

適戍強(qiáng)迫去守邊。適通謫屯大澤鄉(xiāng)停駐

皆次當(dāng)行編次;當(dāng)在征發(fā)之列會天大雨適逢

度已失期估計;誤期乃謀曰于是、就

亡亦死逃走等死同樣

吾聞二世少子也聽說數(shù)諫故屢次;緣故

上使外將兵皇上;帶領(lǐng)今或聞無罪有人

楚人憐之愛戴今誠以吾眾如果

為天下唱通“倡”,首發(fā)以為然對的

乃行卜去、往卜者知其指意意圖

足下事皆成指對方,古人對別人的敬稱念鬼考慮卜鬼的事

威眾威服眾人丹書帛曰用朱砂;寫

陳勝王稱王所罾魚腹用網(wǎng)捕

得魚腹中書字條固以怪之矣本來;通“已”認(rèn)為奇怪;

間令暗使。間,私自,偷著之次所旁叢祠中往,到

旦日第二天指目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

素愛人向來廣故數(shù)言欲亡故意;屢次

令辱之使笞廣用鞭、杖或竹板打

陳勝佐之幫助并殺一齊

召令徒屬號令;所屬的人公等你們諸位

藉第令毋斬即使、假若寧有種乎難道

詐稱假裝袒右露出右臂

為壇而盟筑;盟誓蘄下攻克

徇蘄以東攻占比至陳等到

數(shù)萬人幾弗勝不

豪杰指當(dāng)?shù)赜新曂娜藭嫾瘯套h

身被堅執(zhí)銳親自;通“披”;緊握著;鐵甲;武器伐無道攻打

誅暴秦消滅社稷國家

刑其長吏懲罰

句子翻譯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年輕年輕時,曾經(jīng)同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適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jīng)誤了時期。誤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殺頭。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現(xiàn)在逃走也是死,發(fā)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

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統(tǒng)治)很久了。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扶蘇因為屢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F(xiàn)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導(dǎo),應(yīng)當(dāng)(有)很多響應(yīng)的人。

此教我先威眾耳。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

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詫怪這事了。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又暗使派吳廣往駐地旁邊的叢林里的神廟中,夜間用篝火裝作“鬼火”,又裝狐貍叫,喊道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wù)摚荚谥钢更c點地看著陳勝

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吳廣故意屢次揚(yáng)言要逃走,使尉惱怒,讓他責(zé)辱吳廣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僅能免于斬刑,可是守衛(wèi)邊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況且大丈夫不死便罷,死就要干出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

數(shù)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幾天后,(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來集會商議大事。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將軍親自披著堅固的盔甲,手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昏君,消滅暴虐的秦王

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各個郡縣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懲罰當(dāng)?shù)乜たh長官。

關(guān)鍵問題

本文選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誰?《史記》;司馬遷

陳涉起義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別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天下苦秦久矣。

陳涉為起所作的兩方面輿論閥準(zhǔn)備是?丹書魚腹;篝火狐鳴

陳涉是怎樣一個人?有遠(yuǎn)大的理想和抱負(fù),有卓越的組織和領(lǐng)導(dǎo)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膽識。

文中能體現(xiàn)陳涉少時就有遠(yuǎn)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既表明陳涉對統(tǒng)治階級無比憤恨又表明其偉大抱負(fù)的動員群眾的名言是?王候?qū)⑾鄬幱蟹N乎!

九年級上冊:《唐雎不辱使命》----戰(zhàn)國策

詞語解釋

不辱使命辱沒、辜負(fù)易安陵交換

其許寡人答應(yīng)大王加惠給予恩惠

甚善好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這樣

弗敢易不;交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故不錯意也所以;錯通“措”請廣于君擴(kuò)充

逆寡人者違背輕寡人與輕視

非若是也像;這樣雖千里不敢易即使

豈直五百里哉難道;只,僅僅怫然怒盛怒的樣子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經(jīng)聽說布衣平民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著腳以頭搶地耳撞;罷了

庸夫之怒平庸無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倉鷹通“蒼”休祲吉兇的征兆

若士必怒如果縞素穿喪服

色撓變了臉色;撓,屈服謝之道歉

寡人諭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句子翻譯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生,愿終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貴國的)大面積的土地來換(敝國)小面積的土地,很好;雖然這樣,我從先王那里繼承了這塊土地,(我)愿意意始終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來交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國。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kuò)大他的領(lǐng)土,然而,安陵君違背我的意見,(這)不是小看我嗎?

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只(換)面積為五百里的(土地)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老百姓發(fā)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這三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膽識的人啊。(他們)心里的憤怒還沒有迸發(fā)出來,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現(xiàn)在立刻)倒下兩具尸體,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的人將會因此而穿上喪服,今天的情況就是樣。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

關(guān)鍵問題

本文選自哪部作品?《戰(zhàn)國策》

秦王是怎樣一個人?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qiáng)中干

唐雎是怎樣一個人?從容鎮(zhèn)定、不畏強(qiáng)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

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吏實有什么用意?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xùn),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本文最后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tài)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從側(cè)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文末說秦王“色撓”,“長跪而謝”,并且請?zhí)砌隆白?,秦王真的屈服了嗎?為什么?這是秦王的權(quán)宜之計,表現(xiàn)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雎“坐”,是坐下來談,不是放棄吞并。文中所說,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當(dāng)時秦在軍事的占壓倒優(yōu)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

九年級上冊:《隆中對》-----陳壽

詞語解釋

亮躬耕于隴畝親自好為《梁父吟》喜歡

身長八尺身體時人莫之許也承認(rèn)、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只有謂為信然說;確實這樣

屯新野駐扎先主器之器重

謂先主曰對……說,告訴此人可就見接近、趨向

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宜枉駕顧之屈尊;拜訪

先主遂詣亮于是;拜訪凡三往總共

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漢室傾頹崩潰、衰敗

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計欲信大義通“伸”,伸張

遂用猖獗因此;失敗然志猶未已仍、還;止

君謂計將安出計策;怎樣;產(chǎn)生自董卓已來通“以”

非惟天時只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已經(jīng)

此誠不可與爭鋒的確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可以憑借;謀取

利盡南海物資;全部取得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大概;資助、給予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興旺富裕;愛撫、愛惜帝室之胄后代

總攬英雄廣泛地羅致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友好

命一上將將荊州將領(lǐng);率領(lǐng)將軍身率益州之眾親自

百姓孰敢簞食壺漿誰;用簞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