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史學的興起與興衰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1.gif)
![戲曲史學的興起與興衰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2.gif)
![戲曲史學的興起與興衰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3.gif)
![戲曲史學的興起與興衰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4.gif)
![戲曲史學的興起與興衰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b9f3fec275a9e04c65e2cd156684eca8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戲曲史學的興起與興衰
19世紀末,在梁啟超和社會學理論的影響下,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現(xiàn)代史學的思想,特別是文明史的概念。中國人的歷史觀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歷史的視野開闊。在此基礎上,現(xiàn)代意義的古典戲曲史學應運而生?!靶率穼W”的代表人物梁啟超在其1901年完成的《中國史敘論》、1902年完成的《新史學》中,提出了新的史學理論:一是要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整體,探索其間發(fā)展的規(guī)律。歷史不但要記載事實,而且要說明事實間的關系,與其原因結果。而這種歷史因果是與歷史進化的觀念結合在一起的。二是歷史不僅要記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而且要寫國民全部之經歷,要寫出國民史、文化史,及其相互關系。三是歷史有公理公例。他說:史也者,記述人間過去之事實者也。雖然,自世界學術日進,故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前者史家,不過記載事實,近世史家,必說明其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果。前者史家,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歷,及其相互之關系。(P1)歷史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吨袊窋⒄摗肥橇簡⒊媱澴珜懙闹袊ㄊ返睦碚摌嬒?書中指出,歷史應該包括五個方面,即智力、產業(yè)、美術、宗教、政治。(P1-2)他把中國古代社會劃分為上世、中世、近世三個階段,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銜接起來,考察其從低級向高級逐漸進化的過程和因果關系。他的《新史學》清了舊史學的弊病,以進化論批評歷史循環(huán)論。不但如此,梁啟超更在報刊上發(fā)表《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1902)、《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1902)、《格致學沿革考略》(1902)等一系列體現(xiàn)新史學觀的文章。梁啟超的理論與實踐直接影響了當時的歷史研究及整個學術界。夏曾佑在梁啟超之后運用進化史觀,在1904年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章節(jié)體的《中國古代史》。同時代的許多文人,也從新的史學觀出發(fā),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廣泛的課題。史學的重點轉移到以社會制度、社會生活及相關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歷史為主要內容,如民族史、語言文字史、經濟史、政治史、學術思想史、宗教史、文藝史、風俗史等等。此時,文學藝術領域在新史學觀的影響下,亦表現(xiàn)出重視歷時性研究的傾向。在《國粹學報》的許多文章中,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羅■■的《文學源流》(第二年第四號1906年5月)、劉師培的《論近世文學的變遷》(第三年第一號1907年3月)、《中國美術學變遷論》(第三年第五號1907年6月)、《舞法起于祀神考》(第三年第四號1907年5月)、《原戲》(先刊于1904年12月的《警鐘日報》,又刊于《國粹學報》第三年第九號1907年10月)等文。而黃人在他的《中國文學史》中也表示:文學史要“就既往之因,求其分合沿革之果,俾國民有所稱述,學者有所遵守”(P39),認為中國以往無文學史,認為列傳、目錄、選本、批評不能對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作出客觀的描述,各守門戶,畫地為牢。也不能在世界文學的背景下,進行探討,有己無人,無世界之觀念、大同之思想。由于新史學的崛起,戲曲研究也進入了史學的研究范圍。新史學觀,為古典戲曲研究,提供了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寫作方式,從此,戲曲史學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科,古典戲曲研究取得新的進展。一“巫”與“古樂”戲曲起源研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戲曲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中國戲曲的起源,古代曲論中每每談及。但是因為戲曲地位低下,文人不專注于此,故而少有詳盡、準確、系統(tǒng)的論述。在古人關于戲曲起源的討論中,樂府—詩余—曲,是一種極有影響力的意見。但人們在言由詩余而曲時,往往不再深究這中間導致變化的原因。最有代表性的陳述是: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P25)三百篇亡而后有騷、賦,騷、賦難入樂而后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絕句為樂府,絕句少宛轉而后有詞,詞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后有南曲。(P27)“故事”是戲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有的人以此為出發(fā)點,探尋戲曲的起源。元人陶宗儀說: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戲曲繼。金季國初,樂府猶宋詞之流,傳奇猶宋戲曲之變,世傳謂之雜劇。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編《西廂記》,世代未遠,尚罕有人能解之者,況今雜劇中曲調之冗乎!(P222)“傳奇作而戲曲繼”的“傳奇”,學者一般認為指傳奇小說;后一“傳奇”則是指元雜劇劇本。此外,關于戲曲與古代樂舞、與搬演、與宗教的關系,前人也曾經有所觸及。王陽明說:“古樂不作久矣!今之戲子,尚與古樂意思相近”,“《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戲子,《武》之九變,便是武王的一本戲子”。(P74)王陽明本意在說古代圣人以自己一生實事,播在樂中;而當時的戲子無益風化。若去掉妖淫詞調,便于風化有益。但陳述中注意到了樂舞與戲劇的共同點。明代的胡應麟曾從搬演的角度討論過戲曲的發(fā)生,認為優(yōu)孟衣冠是戲曲的濫觴:優(yōu)伶戲文,自優(yōu)孟抵掌孫叔,實始濫觴。(P5)關于巫與戲劇的關系,明代的楊慎說:女樂之興,本由巫覡,《周禮》所謂以神任者,在男曰巫,在女曰覡。巫咸在上古已有之?!都弛V軙匪^“神巫用國”。觀《楚辭·九歌》所言巫以歌舞悅神,其衣被情態(tài),與今倡優(yōu)何異。(P331)已經注意到女樂之興,本由巫覡,注意到了巫與倡優(yōu)的相似之處。20世紀初年,西方社會學理論的輸入,打破了人們舊有的思維習慣,為戲曲起源研究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在當時相繼出版的一系列社會學譯著中,以斯賓塞和甄克思的學說影響最大。斯賓塞的《群學肄言》(1904年翻譯出版)、甄克思的《社會通詮》(1903年翻譯出版)均以進化論為指導,但又各有特點。斯賓塞的《群學肄言》意在探討研治社會學的方法,而甄克思的《社會通詮》則描述了古今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隨著交通的發(fā)達和世界范圍的殖民浪潮,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仍處于圖騰社會的人種。許多學者深入其中,探尋人類原始的真相。這種人類早期社會的狀況,在西學東漸中,由社會學諸書介紹進中國,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中關于上古的神話,打破了上古是理想社會的成見。使人們對先民的生活、對上古社會有了客觀的認識。于是文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先秦時期的文學藝術與思想。戲曲的起源也因此得到真正科學的考察。其中非常突出的便是劉師培。劉師培是本世紀初學術轉型期一位重要的學者。其著述時間,始于1903年,終于1919年。在這17年中,因見解的不同,又可分為前、后二期。前期為1903—1908年,共6年,后期為1909—1919年,共11年。“前期以實事求是為鵠,近于戴學,后期以竺信古義為鵠,近于惠學;又前期趨于革新,后期趨于循舊?!?冊一,P27)而劉師培有關戲曲的著述,全部發(fā)表于前期。劉師培的《原戲》、《舞法起于祀神考》,是戲曲起源研究中兩篇非常值得注意的論文(《古樂原始論》發(fā)表于1905年12月16日的《國粹學報》。文章著重討論樂舞的起源,發(fā)古人歌舞并崇之旨。其中涉及戲曲起源的部分,或是《原戲》一文的重申,或在《舞法起于祀神考》中有更詳盡的闡釋,故本文不準備詳細加以討論)。兩篇文章相互補充,共同探討戲曲的起源,取得了超越時人的成績。劉師培對戲曲起源研究的貢獻,首先在于他不僅看到了巫的“衣被情態(tài)”,“與今倡優(yōu)何異”,而且把社會學理論運用到戲曲起源的研究中,關注巫、先民重祀祖與樂舞、與戲曲的關系,通過對巫與古代社會生活關系的分析,為“戲曲起源于巫”,為戲曲與降神、祭祀的關系,作出了更深入的、全新的理論闡釋。換句話說,劉師培在對戲曲起源的研究中,不僅注意到了戲曲的發(fā)生與巫、與降神緊密相連,而且對“戲曲起源于巫”從社會學角度作出了理論解說。劉師培的學術研究,深受西方社會學理論的影響,他自己即認為“予于社會學研究最深”(P83)。從劉師培這一時期發(fā)表的論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對西方社會學、政治學的涉獵。比如在《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系》(1904年)一文中,劉師培除引用甄克思和斯賓塞的相關論述外,或注或引的著作還有《泰西新史攬要》、《政治學及國家學》、日本岸本氏的《社會學》、高田氏的《國家學原理說》、那特■的《政治學》諸書,等等。他接受西方的社會學理論,“用中國文字證明社會學者所闡發(fā)古代社會之狀況”(冊一,P28);他認為古代的宗教是“一切學術之祖”(冊三,P279)。也是基于這一認識,劉師培進而留意中國的巫:上古之時,學術之權操于祭司之手,以巫官為最崇,醫(yī)卜二官,皆巫為之。(冊三,P287)并把這種觀察帶入他的古典戲曲研究。在劉師培關于古典戲曲的著述中,《原戲》、《舞法起于祀神考》兩篇論文在探討中國戲曲起源時,均表現(xiàn)出對社會學理論的自覺運用,給后來的研究者以諸多啟示。劉師培《原戲》、《舞法起于祀神考》兩篇論文的理論核心是:上古之時,最崇祀祖之典。欲尊祖敬宗,不得不追溯往跡。這一認識正源自社會學學說。在社會學理論引入后,人們即以唐虞以下為宗法社會(參見嚴復《社會通詮序》)。關于宗法社會,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云:“宗祀其先之禮”,“為宗法諸制之綱維”。(P31)斯賓塞《群學肄言》云:歲時之會,為之夷歌,為之蠻舞,凡以貌其種之戰(zhàn)功,而存其古人之武烈于無已也。歌曲傳記,口口相傳,凡關于其種之存亡興廢者,必詠嘆淫■,致無窮之慕思。此誠后世禮祀樂舞,俳優(yōu)詩詞,乃至表銘史冊,一切文辭之興之所由■也。(P23)聯(lián)系甄克思所述圖騰社會,“其眾以歲時舉神■之會”,其中一事便是頌嘆先靈,“有舞蹈之節(jié),為歌詩,狀述太古之事”,且神■之會之事,“皆大巫之事”。(P9-10)他們談到祀祖在宗法社會的崇高地位,談到頌嘆先靈的歌舞為后世一切文辭的起點,談到巫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這種論述深深影響了劉師培。劉師培的《原戲》一文,運用“先民重祀祖”的社會學理論,由先民的重祀祖,祀祖用樂歌樂舞,樂歌樂舞中包含戲曲的分子,推導出戲曲源于古之樂歌樂舞的結論。他的《舞法起于祀神考》則偏重于探討巫、降神與樂舞的關系:“古代之舞,以樂舞為最先”;“古代樂官,大抵以巫官兼攝”;“掌樂之官,即降神之官”;“樂舞之用,雖曰宣導其民,實則仍以降神為主”;“樂舞之職,古代專屬于巫”;“三代以前之樂舞,無一不屬于祭神”;“古人之樂舞已開演劇之先”;“古代用舞法以降神”。綜括《原戲》、《舞法起于祀神考》兩篇論文,劉師培由中國戲曲中歌舞的特質溯源于古之樂歌樂舞,由樂舞之職,古代專屬于巫,把巫與戲曲的生成間接聯(lián)系了起來。結論雖然依然是戲曲起源于巫,但劉師培的研究揭示了戲曲生成與社會的存在狀況、人類的精神生活的關系。其有關戲曲起源的論述,把斯賓塞和甄克思的學說與古典戲曲研究融合在一起,運用古籍中的材料,以之與社會學相印證,以對古代社會形態(tài)的認識為基礎,討論巫與社會、巫與樂舞、戲曲與樂舞的關系。劉師培起源研究中對西學的借鑒,使其研究超越了以往的結論。他對于古代樂舞、巫與戲曲的探討,使人們對戲曲起源的思考,進入了一片新的天地,戲曲與降神的關系不再停留于表面形態(tài)的比較,而是進入到形式的背后,從理論上探討了這種形態(tài)產生的社會根源。此后,王國維在他的《宋元戲曲史》中再次談到戲劇與巫的關系:“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之世”,“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古之所謂巫,楚人謂之曰靈”,“是則靈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后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冊九,P495、496、498)其意見基本承繼古人之說,所不同的,是王國維對巫與戲劇的關系作出了更清楚、正面的闡述。相比之下,應該說,劉師培對戲曲起源的研究較王國維更具理論色彩、也更有深度。其次,劉師培進一步討論了戲曲的發(fā)生與古代樂舞的關系。這一論點雖然古人已經談到,并非劉師培首次提出,但劉師培在談論古代樂舞與戲曲的關系時,不是簡單地指出二者的類似,而是將這一論點充分展開,以大量的史料來說明戲曲與古代樂舞的承繼淵源。在《原戲》一文中,他從中國戲曲歌舞并重的特點入手,揭示戲曲與古代樂舞的關系:“戲為小道,然發(fā)源則甚古。遐稽史籍,歌舞并言?!薄案枰詡髀?舞以象容。歌舞本于詩,故歌詩以節(jié)舞。”上古樂舞“以歌節(jié)舞,復以舞節(jié)音”,“猶之今日戲曲,以樂器與歌者舞者相應也”。他仔細分析古代樂舞與戲曲表演的關系:《象》、《武》,陳武王伐紂之功。……猶之后人戲曲,侈陳古人戰(zhàn)跡耳?!吨倌嵫嗑印菲?“下而管象,示事也。”示事者,有容可象之謂也。此即古代戲曲之始。觀《樂記》之言《大武》也,謂先鼓警戒,三步見方。再使著往,復亂飾歸。奮疾不拔,極幽不隱。至推之君子好善,小人取過?!稑酚洝酚衷?“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行列得正,進退得齊焉。”非即戲曲持器操械之始乎?……又《樂記》載孔子告賓牟賈云:“夫舞者,象成者也。總干山立,武王之事也。發(fā)揚蹈厲,大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又考之《尚書大傳》,則古制樂歌,皆假設賓主?!渫蹩艘?亦雜演夏廷故事?!羌磻蚯鷬y扮人物之始乎?舞者殊形詭象,……猶之后世伶官面施朱墨也。從內容、表演、人物、化妝諸方面,對戲曲與古代樂舞的關系進行追索,使之得到更具體的呈現(xiàn)。在逐一比照中說明“戲曲者,導源于古代樂舞者也”。劉師培的分析深化了古人的觀點,使戲曲與古樂舞的關系得到鮮明、清晰的剖析。而其在論證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戲曲搬演、表演特性的認識,也凸顯了對戲劇是綜合藝術的初步體認。此外,1906年3月淵實在《新民叢報》的“譯述”欄發(fā)表《中國詩樂之遷變與戲曲發(fā)展之關系》一文(淵實,為廖仲愷的筆名(P197))。梁啟超的跋文認為淵實此文“殆譯者十之七八,而譯者所自附意見,亦十之二三”(此句第一個“譯者”應是翻譯之意,第二個“譯者”指翻譯者),并贊其“誠可稱我國文學史上一杰構”。這篇文章從詩樂傳統(tǒng)討論戲曲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因果的、發(fā)展的眼光重審傳統(tǒng)的話題,雖然有的地方所論過于籠統(tǒng),不夠充實嚴密,文章的著眼點仍在詩樂傳統(tǒng),但卻能在描述變化的同時,注意探討樂府、詩余、雜劇傳奇這一生成過程的更深一層的原因,即音樂的生滅變化,其中對動機的關注無疑已包含著新的史學意識。其探討的深度也較古人有所前進。文章自《詩經》而下逐一探討中國音樂的變遷,并力圖說明其中的原因,其中關于由詩余而戲曲的發(fā)展,作者是這樣分析的:雖然,物極必變。及趙宋南渡之后,作者輩出,中間有味于曲譜者,時亦仿為之,體裁漸壞,成為一種之段物。段物者何,無他,聯(lián)續(xù)斷填詞之數(shù)曲,敘述一事為一種之長歌,如宋人趙德鄰所作之《商調蝶戀花》之詞,及金人董解元所作之素弦《西廂》,即是也?!说戎畯椩~與諢詞實為后時元代崛然興起雜劇及傳奇之發(fā)端也。元代文化東漸,希臘戲劇輸入,然在中國,恰好唐宋以來之填詞,漸生變化,所謂為諢詞、為彈詞,將開一進轉機之時也,故此希臘演劇之新型,與填詞之破體之段物,亦如唐時之五七言絕句,與諸外國之樂律相結合者,同其趨向,俄然而相結合,以作一種幼稚之相和歌辭,此即所謂雜劇及傳奇之始也。與前人多描述少分析的做法不同,《中國詩樂之遷變與戲曲發(fā)展之關系》一文對由詞而曲的過程詳加討論,認為填詞中詞譜的破壞,產生新的彈詞、諢詞,而此時又有希臘演劇的輸入,兩相融合,遂產生中國的戲曲。中國戲曲是否受希臘演劇影響,尚待研究,但在作者的這一番論述中,我們看到了對“為什么”的關注,對由詞而曲變化原因的重視。這樣一種努力正顯示著西學東漸時代的新的史學特色。二元劇發(fā)達的原因戲曲在元代得到極大的發(fā)展,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極顯明、重要的事實,也得到歷來文人的認同與注意。在歷史上,曾有不少曲論家對元代雜劇發(fā)達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些意見概括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一是不屑仕進說(朱經《青樓集序》:“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留戀光景,庸俗易之,用世者嗤之。三君之心,固難識也?!?;一是沉抑下僚說(《真珠船》:“蓋當時,臺省元臣、郡邑正官及雄要之職,中州人多不得為之,每沉抑下僚,志不得伸,……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聲歌之末,以抒其拂郁感慨之懷,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一是以曲取士說(臧懋循《元曲選自序二》:“元以曲取士,設十有二科?!?;一是業(yè)有專門說(王驥德《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上:“蓋勝國時,上下成風,皆以詞為尚,于是業(yè)有專門?!?;一是音樂變化,作者富于才情,兼喜音律說(王世貞《曲藻序》:“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而諸君如貫酸齋、馬東籬、王實甫、關漢卿、張可久、喬夢符、鄭德輝、宮大用、白仁甫輩,咸富有才情,兼喜聲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長?!?。其中尤以前三說影響為大。1898年以后,文人繼承前人的論述,加以發(fā)揮,但在對因果關系的追尋中,對元代戲劇發(fā)達原因的探討取得了很大進展。當時關于元劇發(fā)達的原因,梁啟超等人繼續(xù)堅持以曲取士說;淵實《中國詩樂之遷變與戲曲發(fā)展之關系》一文則從統(tǒng)治者的好尚及創(chuàng)作主體兩方面歸納、探求元劇發(fā)達的原因:認為元人據有中原,“安宅于文物光華之域,眼之所觸,耳之所接,心醉于虞夏殷周以來,經數(shù)千年之星霜,完成優(yōu)美之風化,其性情,其志氣,均起一大變化,于往時勤儉力行之反動,增長奢華淫侈之風,現(xiàn)出鉛粉營花之地,自可供其耳目之娛樂材料之必要上,促唱曲之發(fā)展。加之中國人民,則以元人入主,新建胡國,文物制度,蕩焉無存。且九世不共,不立其朝。才智之徒,既不能馳騁中原,滅此朝食,又不復躬行實踐,天命斯乘。郁郁不得志,流極之余,一以抒其性情,一以應時俗之要望。漓淋揮灑,慷慨激昂,遂以促此長足之進步,為千古不朽者,非歟?”一方面突出元蒙統(tǒng)治者對聲歌之愛好對元劇發(fā)達的作用,一方面采納不樂仕元、不得志之說,指出元人作劇一以宣泄自己的內心,一以滿足娛樂的需要。文章注意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統(tǒng)治者的好尚所帶來的創(chuàng)作需求以及創(chuàng)作主體的狀況。突破古人或關注主體,或關注音樂變化,或注目于某一外因的狹隘,對元劇發(fā)達原因進行了一番較為全面的討論。在這一時期有關元劇發(fā)達原因的討論中,王國維是一個頗為重要的人物。關于元劇發(fā)達的原因,王國維結合史實,從當時社會的狀況、文人的處境來思考,跳出成見,超越古人、時人,慧眼獨具地指出“元初之廢科目,卻為雜劇發(fā)達之因。蓋自唐宋以來,士之競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廢之,彼其才力無所用,而一于詞曲發(fā)之?!钟幸欢觳懦鲇谄溟g,充其才力,而元劇之作,遂為千古獨絕之文字”(冊九,P614)。王國維注意到元劇作家“大抵布衣”,“否則為省掾令史之屬”,從元代長期停開科舉這一特殊的歷史事實出發(fā),以文人階層為一個整體,以文人地位的變化為切入點,探求文人參與戲劇寫作的原因。所論觸及時代氛圍、社會心理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這一意見成為后來有關元劇發(fā)達原因的一個頗具代表性的看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研究,已被認為是不爭之論。此時,對戲曲在清代走向衰落原因的探討成為另一個重要話題。在當時清朝衰落、革命云起的背景下,在輕視花部的觀念下,清代為戲曲的衰落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意見。淵實的文章探求清代戲曲衰落的原因,將其歸結為文字獄的壓迫;漢人的朝不保夕之虞和不暇一商量于美學;清人的不懂音樂美術和對藝術的輕視。這番意見充滿種族革命的色彩,且不說花部的狀況,即古典戲曲——雜劇傳奇衰落的原因,亦未能真正觸及。梁啟超同樣視清代為戲曲的衰落期,但他對其中原因的討論,卻頗有可取之處。他認為清代戲曲的衰落,由四種因素造成,一是八股取士,其性質與詩樂最不相容;二是程朱之學,“實兼采墨道”,影響及清,士大夫與樂劇分途;三是考據箋注之學,與樂劇適成反比例;四是雍正七年,“改教坊之名,除樂戶之籍,無復所謂官妓;而私家自蓄樂戶,且為令甲所禁”,“音樂一科遂全委諸俗伶之手”。(P79-80)與淵實富于種族偏見的批評相比,梁啟超的意見顯得客觀而富于深度。他所談論的四種因素,涉及取士制度、統(tǒng)治思想、學術取向、演員狀況,這樣一些影響戲曲發(fā)展的根本因素,結合清代實際,從創(chuàng)作和演出兩方面尋找答案,顯示出更多的理性,更全面的把握。三對其對中國古典戲曲研究的初步總結在20世紀初的古典戲曲研究中,王國維超越時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宋元戲曲史》是中國各體文學史著中最早出現(xiàn)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它的產生標志著近代意義的古典戲曲史學的形成。對于中國戲曲發(fā)展歷史的探索,應該說并非始于王國維。但只有到了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對中國戲曲發(fā)展歷史的描述才真正具備了系統(tǒng)性、嚴密性與科學性。在新的史學觀點、治史方法和編史體例的沖擊下,面對中國戲曲史的闕如,王國維開始了他的工作,《宋元戲曲史》應運而生。我們注意到,王國維擔任編輯的《教育世界》雜志,在1901—1907年間曾連續(xù)發(fā)表體現(xiàn)西方近代史學觀的文章,而王國維本人亦翻譯有這一類的文章,如:1903年在《教育世界》上發(fā)表譯文《西洋倫理學史要》;1907年在《學部官報》上發(fā)表譯作《歐洲大學小史》,此文由第十五期斷續(xù)連載至第三十四期;1909年在《學部官報》發(fā)表譯作《世界圖書館小史》,此文連載至1910年。這種學術經歷,進一步證明王國維在開始其戲曲史研究前,已經注意到這種新的敘述方法,并在翻譯中受到具體的學術訓練。比如像《西洋倫理學史要》中對倫理學歷史的分期,《歐洲大學小史》中對“大學”一詞的探究,對其起源、含義變化等的敘述,包括文章開始時先對所論述概念進行澄清的行文方法,都對王國維后來作《宋元戲曲史》產生了影響。我們還注意到,王國維從1907年來到京師,旋即充任京師圖書館編譯,使他有理想的條件梳理戲曲文獻,而且在這時,他又結識了元史專家柯紹、版本目錄學家繆荃孫。正是這種對學術界研究取向的敏感,加上治學條件的變化,才有了王國維對古典戲曲研究的開拓。王國維曾為科學、史學、文學定義,稱:“凡記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謂之科學;求事物變遷之跡而明其因果者,謂之史學;至出入二者間而兼有玩物適情之效者,謂之文學?!倍膶W有“文學之學”,有“文學之史”。(冊三,P202-203)我們看到王國維所認識的史學,正與新史學觀相吻合。他將這樣一種史學觀運用于戲曲研究,寫作戲曲的歷史。他的《宋元戲曲史》便可視為新的史學觀的結晶。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真正建立了中國的戲曲史學。此前雖有陳家麟用英文寫成的《中國戲劇史》2,有英人瓦兒特博士的《中國戲曲》(全書分唐、宋、金元、明四期,并對《琵琶記》等劇加以評論)、德人哥沙爾的《中國戲曲及演劇》(全書分“中國國民精神與其戲曲”、“中國之劇詩”、“戲劇之種類”等八章)(P345-346)諸著作,但對中國的古典戲曲研究影響不大。王國維的古典戲曲研究,尤其是他的《宋元戲曲史》,首次在一個理論框架下,分析史料,系統(tǒng)梳理宋元戲曲乃至中國戲曲的發(fā)展歷史,使有關中國古典戲曲發(fā)展歷史的研究,第一次在某一理論觀點的指導下展開,并因對邏輯推理的關注而使論述更加嚴密和富于條理性。在《宋元戲曲史》中,王國維首先弄清戲曲的本質,確定戲曲的概念,在對戲曲生成發(fā)展的探討中,沒有局限于已有的出于古樂,出于巫,或古優(yōu)孟這樣的意見,而是從戲曲的本質出發(fā)來衡量、探究中國戲曲的起源和發(fā)展。在《宋元戲曲史》中,王國維按照時間順序,以十六個段落,論述戲曲的形成與發(fā)展。既對元代以前的戲曲發(fā)展歷史進行梳理,也對元以后的戲曲有所評價,尤其著重于宋元兩代的戲曲狀況,使中國的古典戲曲獲得較系統(tǒng)的歷史性描述,完整地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文學史觀,把戲曲研究,也把中國文學史研究,帶上一個新的起點。《宋元戲曲史》的出現(xiàn),啟發(fā)影響了此后的治古典戲曲者,產生了諸如日人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盧前《明清戲曲史》、許之衡《戲曲史》等一批著作。人們的思路為之轉變。在王國維有關古典戲曲的論述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新史學觀的痕跡,比如他對元雜劇的發(fā)展,力圖作出階段性的分析。依據鐘嗣成的《錄鬼簿》,王國維把元代的雜劇創(chuàng)作分為三個時期:(1)蒙古時代,自太宗取中原至至元一統(tǒng)之初;(2)一統(tǒng)時代,自至元后至至順后至元間;(3)至正時代。其作法直接影響后人。雖然今天的研究者已經看到,根據鐘嗣成所講的“前輩已死”、“已亡名公才人,與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方今才人”來劃分創(chuàng)作的階段,并不能客觀地反映當時的狀況,因為鐘嗣成的“前輩”、“方今”并非嚴格地按照作家的輩分來劃分,而是依據去世的先后作出的排列,同輩之人有可能會因去世時間的差異而被分在不同的時代。但王國維的意見仍把對元代戲曲發(fā)展的研究推進了一步,使元代雜劇發(fā)展歷史的階段性首度得到清晰的表現(xiàn)。在此后的研究中,除三期說外,又有二期說等的提出。戲曲腳色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對戲曲腳色的討論,一向是古典戲曲研究中的重要話題。王國維在對戲曲腳色的研究中亦能以發(fā)展、變化的眼光廣泛搜證、加以分析,做出判斷。在王國維有關古典戲曲的論述中,論及腳色問題的有《錄曲余談》、《古劇腳色考》和《宋元戲曲史》中的“古劇之結構”、“元劇之結構”、“元院本”等章節(jié)。王國維在對腳色的研究中,注意對腳色的淵源流變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并對腳色命名的意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關于“參軍”,古人曾談到“參軍”一詞的來源,但對“參軍”何時成為腳色名稱卻鮮論及,王國維則通過對材料的梳理,明確指出:“唐以前已有此戲,但戲名而非腳色名也”,唐肅宗時“則似已為腳色之稱。至五代猶然”,“北宋則謂之參軍色,為俳優(yōu)之長?!渌嵫?無非官吏,猶即唐之假官戲也”。(冊十,P119、120)關于“副凈”,古人一再重復的觀點是:“副凈,古謂之參軍”、“副凈色發(fā)喬”;關于“凈”,古人或從腳色之名緣于俗語的觀點出發(fā),認為“凈曰凈兒”;(P40)或從俳優(yōu)如獸說出發(fā),認為“凈,猙也”(P40);或以為“靚,付粉墨者,謂之‘靚’,獻笑供諂者也?!n’,粉白黛綠謂之‘靚妝’,故曰‘妝靚色’;呼為‘凈’,非也”(P53);或認為“凈者,靜也,言其鬧中取靜,靜中取鬧,故曰凈”(P10);或稱“即古‘參軍’二字,合而訛之耳?!薄氨眲〔蝗?……凈曰‘’(律蛇切,小兒也),亦曰‘凈’,亦曰‘邦老’”。(P245、246)王國維不但以宋人所紀參軍事與《輟耕錄》、《太和正音譜》所言副凈事相對照,證明副凈即為參軍,而且提出“凈即參軍之促音,參與凈為雙聲,軍與凈似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成都房產預約買賣居間服務合同
- 2025年公司租賃共享協(xié)議模板
- 2025年報廢汽車收購與再利用諒解協(xié)議
- 2025年建筑工人雇傭合同樣本
- 2025年建設銀行二手住房貸款合同
- 2025年全球研發(fā)合作與專利授權合同范本
- 2025年工程退款協(xié)議書模板下載
- 2025年專業(yè)清潔服務勞動合同范本
- 2025年分公司之間業(yè)務合作與分工的策劃協(xié)議
- 2025年交通工具抵債協(xié)議
- 2025檢驗檢測中心年度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
- 2024年總經理助理年終工作總結(3篇)
- 2024年考研英語(二)真題及參考答案
-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物理試題(含答案)
- 幼兒園園安全培訓
- 沖突礦產課件教學課件
- 三甲醫(yī)院臨床試驗機構-44 V00專業(yè)組SOP目錄
- 酒店工作安全培訓(共60張課件)
- 2024年委托招商代理合同經典版(三篇)
- 03S702鋼筋混凝土化糞池-標準圖集
- 自我保護-保護自己勇敢說不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