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三家子滿語傳承人調查_第1頁
富裕三家子滿語傳承人調查_第2頁
富裕三家子滿語傳承人調查_第3頁
富裕三家子滿語傳承人調查_第4頁
富裕三家子滿語傳承人調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富裕三家子滿語傳承人調查

清朝時,政府的頒布、文件的書寫和文化交流主要采用滿語。滿語對清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發(fā)展做出了不可彌補的貢獻。目前,曾作為“國語”的滿語,隨著其社會功能的衰弱,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滿文主要用于歷史文獻研究,滿語口語只在部分地區(qū)得以保留。隨著熟練使用者的高齡化,正漸成為人們記憶中的語言瀕臨消亡。齊齊哈爾市富??h達滿柯友誼鄉(xiāng)三家子村是目前滿語口語保存較好的地區(qū)。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滿族人口位列第三,逾千萬,但是能熟練掌握滿語的人口不足百人,這樣巨大的落差,使得滿語的傳承引起眾多學者尤其是語言學者和民間文學研究者的關注。2010年赴三家子進行短暫調查后,筆者意識到搜集完善滿語傳承人的檔案資料的重要性。2012年,本人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創(chuàng)新工程的資助,與石君廣共同完成子課題“黑龍江省富裕縣滿達柯友誼鄉(xiāng)三家子村滿語口頭傳統(tǒng)遺存檔案”,共采訪16位傳承人,錄音資料一千多分鐘。本文就是基于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完成的。2012年,三家子村共有327戶1098人,其中滿族659人,占全村人口的60%1。據(jù)了解,達斡爾族在黑龍江省是六小民族,在考學等方面都會受到照顧,因此當?shù)貪M族和達族通婚孩子都改為達斡爾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滿族人口的比例。一、持續(xù)學習的地方1961年夏,金啟孮跟隨內蒙古大學滿語調查組來到三家子村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語言調查。調查中他們發(fā)現(xiàn),村里老年人的滿語都說得很好,漢語說得反而笨些;中年人滿漢兩種語言都會。20年后,據(jù)此調查形成的《滿族的歷史與生活——三家子屯調查報告》一書出版。書中提到:三家子屯,系由滿語“伊蘭·孛(ilanboo)”意譯而來,舊名“上三家子”(因齊齊哈爾南的三家子,舊稱“下三家子”)。現(xiàn)屬黑龍江省富??h富裕鎮(zhèn)公社所轄的生產(chǎn)大隊中的一個大隊。三家子屯距離富裕車站四十多里,距中和車站十二里,距齊齊哈爾市九十五里。東鄰黑崗、五家子等村(距離較遠),北鄰東極村、大登科、小登科村,西臨嫩江江套,南臨十五里崗、大馬蹄崗子、小馬蹄崗子(現(xiàn)簡稱大馬崗、小馬崗)等村。22三家子屯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從長白山移到齊齊哈爾一帶的?!叭易油蜐M族原是清初薩布素部下的水師之后,當他們的先人移居到齊齊哈爾并分住到三家子屯時,還不懂漢語,因為作為清代的‘披甲’,生活接觸面比較狹小,除去巡邊、操練和捍衛(wèi)北疆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外,基本上可以說沒有別的其他工作,而當時北疆軍隊中的叫操和口令全部都用滿語,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義和團運動時也沒有大的變化?!?11689年,中俄簽定《尼布楚條約》,劃清國界,跟隨首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移駐黑龍江的八旗官兵返回寧古塔、吉林烏拉遷戶,分別駐扎到黑龍江城、墨爾根城?!爱敃r黑龍江一帶地曠人稀,允許戰(zhàn)士家屬選擇水土豐腴的地方自由居住,但不能離開所駐重鎮(zhèn)一百里以外。這時駐齊齊哈爾的戰(zhàn)士計(計布出哈拉)、陶(陶克羅哈拉)、孟(墨爾哲勒哈拉)三家就選擇了此地,因為只有三家,滿語便把這三家住的地方叫做‘伊蘭孛’(ilanboo),譯成漢語就是‘三家子’了。但是這個地方還不是今天三家子屯所在地,而是離今天三家子屯尚偏西七里,滿語地名‘珠利約姆’(juleama,后來漢譯作‘南北溝子’)即今天叫做‘大泡子’的地方。其后因大泡子一帶積水,才移到現(xiàn)在的三家子,仍叫三家子。計、孟、陶三家,除計姓是佛滿洲外,陶、孟兩姓都是伊徹滿洲。其后三家,子孫繁衍,人口漸多,遂成村落。于是又有關、吳、富、趙、白等姓搬入屯中居住。這些后搬來的住戶除關、趙、富三姓是佛滿洲外,其余也都是伊徹滿洲?!?3-24這就是三家子的建屯歷史。雖然三家子的滿族多習滿語,但滿文、漢文的學習略晚于他們定居的時間?!褒R齊哈爾一帶滿族學習漢文開始于1796年(嘉慶元年),永琨任將軍時曾設立漢官學,獎勵八旗子弟學習漢書。最初學的人很少,后來日漸增多。三家子屯滿族,清末已開始學漢文,但先生仍多系滿族,后來也有關內的先生。初學先教《千字文》《百家姓》,后來再教《四書》和《詩經(jīng)》。此外還學清朝皇帝的《圣訓》。直到現(xiàn)在三家子屯五、六十歲的人,識漢字的還很多。但他們對滿文來說卻多是文盲,只能說話,并不識字?!?8金啟孮經(jīng)過調查認為三家子屯滿族至今仍能保持說滿語、聽滿語,并不是偶然的事,是有種種原因的,主要有聚居、交通不便、受蒙漢各族的影響較少、較遲等原因55-56:第一,三家子屯是滿族集中居住的屯落,它和附近的大馬岡、小馬岡、大高良、小高良等滿、漢或滿、達斡爾雜居的屯落不同,具備保持使用滿語的條件。第二,因為系滿族聚居的屯落,直到民國為止很少與其他民族結婚。清代原則上滿族可與蒙古、達斡爾、漢軍通婚。但三家子屯距離蒙古族住區(qū)太遠,距達斡爾族雖近但通婚的也只是少數(shù)。清末移民實邊漢人多遷入遼、沈,移至黑龍江的仍是少數(shù)。因此該屯除去滿人與滿人結婚外,只有個別人與漢軍(早已滿族化的漢人)或達斡爾族通婚。家庭中的語言,兒童又受母親影響要比受父親影響大得多。母親多習滿語,兒童自然也相沿而用滿語講話。第三,三家子屯距齊齊哈爾市九十五里,路既遙遠交通又不方便,在鐵路鋪設之前,很難受到大城市影響。所以齊齊哈爾北關滿族以及鄰近齊齊哈爾的大高良等屯都已放棄使用滿語之后,而三家子屯卻能繼續(xù)保持使用滿語。第四,清代對滿族限制最嚴,當兵是唯一出路。當時滿語是軍隊中用語,而在東北不會滿語不許當兵(屯中傳說如此)。當時又不許滿族經(jīng)營其他生業(yè),只有當兵才能得到錢糧,使生活有保障。因此能否講滿語、聽滿語是和生活直接有聯(lián)系的一件大事(北京火器營、健銳營并不如此)這也可能是當?shù)貪M族能夠長期保持說滿語的另一個原因。自20世紀60年代對三家子村的首次調查成果發(fā)表后,國內外學術界開始關注這一地區(qū),不斷有學者前來調查研究,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調查頻率明顯提高,調查深度有所增加,研究內容更加深入。1986年,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劉景憲、黃錫惠與中央民族學院季永海的調查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三家子村的滿語使用情況。此時與內蒙古大學在該村考察時的情況相比,滿語狀況已大不如前。當年的老年人相繼故去,中年人也已成了老年人,他們雖然還會說滿語,但說得好的已不普遍了。這時的中年人絕大多數(shù)能聽懂滿語,會話就困難了,只能說些日常生活用語,個別少年僅能聽懂簡單的生活用語。當時全村共有229戶,1000余人,其中滿族121戶,滿族人口約占一半?!叭易哟逯谐龓孜焕夏陭D女能聽懂漢語而不能講外,大部分老年、中年及部分青年能用滿漢兩種語言交流,約占滿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由于滿族內部主要用滿語交流,大部分青年和一些兒童能夠聽懂滿語,有的還能講一些。”2據(jù)調查時與村民們的交流,他們認為三家子村滿語急劇衰退期是20世紀60—80年代。一方面隨著山東移民的大量遷入,滿語被逐漸同化;另一方面,滿語和滿族風俗的保護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采訪中,孟淑靜、趙鳳蘭等一些高齡老人也提到滿語受沖擊的另一個原因。偽滿時期,日本占領了三家子村,他們燒毀了一些滿文書籍,在村里推行日語,從那時起,三家子村的滿文書籍就所剩無幾了。1997年12月,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劉景憲、吳寶柱、蔣理對三家子村滿語進行了考察。此時,三家子村無論在人口構成上還是滿語的使用上都有較大變化。從1986-1997年的11年之間,三家子村的滿語使用情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出滿語已經(jīng)處于瀕危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其一,滿語整體水平大幅度下降,下降的程度要遠高于1961-1986年間的幅度。絕大多數(shù)人(320人)已“基本不懂滿語,或只記住一點有限的滿語詞匯”,還有一部分人(81人)的滿語程度也已非常低了,甚至只能聽懂一些或一點,與1986年的“能聽但說不好”和“能部分聽懂”相差很多。其二,三家子村基本上完成了由滿漢雙語到單一漢語的語言轉用,滿語已不再具有交際功能。盡管仍有43人尚能進行滿語會話,但在全村444名滿族中只占不到10%,而在全村的1016人當中只占4%略強。因此,即使他們用滿語對話,也只能在十分有限的范圍內,經(jīng)常發(fā)生的場所可能只有那些家中至少有2名滿語說得好的家庭中。進而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對外交流已經(jīng)是發(fā)展的需要,滿族居民已從觀念上放棄了滿語。2002年7月,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趙阿平、郭孟秀、唐戈一行三人對三家子村的滿語使用狀況進行了調查。三家子村戶籍登記人員總數(shù)為1034人,滿族、漢族是該村的主體民族,占全村總人口的88.3%。他們對全村的滿語會話程度進行了全面而具體的調查,發(fā)現(xiàn)滿族人口中能夠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滿語的有186人,只占滿族總數(shù)的42%,約占全村總人口的18%。通過對比可以看出,1961-1986年之間,滿語整體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有部分人在使用,變化相對不大,滿語仍具有一定的交際功能;1986-1997年之間變化最大,不僅滿語水平下降,而且只有少數(shù)人在少數(shù)場合使用,滿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1997-2002年,由于滿語已經(jīng)無人使用了,所以這一階段的變化只能體現(xiàn)在滿語水平的進一步下降上了。這也表明滿語在三家子村的徹底消失只是個時間問題。2005年,劉正愛調查的時候該村有300多戶,總人口1031人,平均每戶3.3人。其中滿族210戶,漢族132戶,達斡爾族25戶,蒙古族3戶,柯爾克孜族2戶,滿族約占全村人口的60%,漢族約占42%。二、為什么要樹立教育對象的“活化基地”滿語的魅力就如專家們所言:“黑龍江省富??h三家子村,是世界上惟一的語言活化石基地。為什么說是活化石基地呢?如果說這個村的老人一旦故去了,語言消亡了,可能再拯救滿族的語言或者說再想挖掘這個語言就不可能了,這個語言就可能會在地球上消失了?!币虼伺c三家子有關的事件皆與其滿語有關。1.民國時期語言文化研究近年來,國外一些研究機構加大了對滿語的研究力度。目前世界上有23個國家的學者在研究滿語,《滿德詞典》《滿俄詞典》《滿英詞典》《滿日詞典》和一些相關研究成果陸續(xù)在各國出版。尤其是日本文部省設立大型課題“環(huán)太平洋瀕危語言搶救調查”,每年有專家到我國東北實地考察。韓國首爾大學也為此設立了5年課題。國外從20世紀末開始將滿語文化研究列為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并專門培養(yǎng)高層次后繼人才,日本、韓國、美國、意大利、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都有博士生專修有關課程。國內唯一專門研究滿—通古斯語言文化的科研機構——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于1983年成立,1985年創(chuàng)辦了專業(yè)刊物《滿語研究》,1999年該所遷入黑龍江大學,組建了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經(jīng)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研究中心設立滿族語言文學碩士學位點,面向國內外招生,目前,此專業(yè)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多屆碩士研究生。2.加大對三家子拾遺的保護力度滿語研究進入官方話語體系,伴隨著一系列的活動:2008年4月,富??h三家子村滿語被納入齊齊哈爾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0年8月3日,接待“中國·三家子滿族語言文化論壇”與會專家。富裕縣委、縣政府對保護三家子滿語十分重視,多次組織教育、文化、民族宗教等主管部門,到三家子村就滿語的保護與傳承問題進行調研。還責成有關部門拿出具體意見,撥付專項資金,加大保護傳承力度,力爭不讓滿語消失??h委據(jù)此提出,要把這項工作作為一份重要的民族責任,一項神圣的歷史使命,盡最大努力讓活的滿語在富??h,在三家子村繼續(xù)保留傳承下去。2010年,為了鼓勵在滿族語言文化傳承人繼續(xù)為滿族語言文化傳承發(fā)展做出貢獻,推動滿族語言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富??h人民政府授予了16位資深的滿族語言文化傳承人并頒發(fā)了證書,并每人每月給與200元的補助。當然,從這16位滿語傳承人的價值來看,應將其影響值擴大,如條件成熟可申報成為省級乃至國家級傳承人。3.創(chuàng)造一個熱情高漲的保護方式1987年8月,三家子小學滿語班正式開班,由趙金純3任教;2006年,成立滿語小學;2006年2月15日,三家子小學開設滿語課,石君廣和趙瑩瑩被正式聘為滿語教師。該小學一到五年級的學生現(xiàn)在都要學習滿語。他們每周兩節(jié)課學習基礎滿語會話和書寫。由于大部分學生的父母都不會滿語,在家里沒有語言環(huán)境,因而石君廣認為學校教授這些學生是滿語傳承的關鍵。三家子小學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專門編寫了滿語教材。趙金純先后編寫初級滿語教材(1—5冊),并與他人合作寫成《滿語研究通論》;石君廣整理編寫了適合三家子學校不同年級學生使用的滿語教材《小學滿語口語教材》;另外還編寫了很多教學資料,如《滿語字母字帖》《滿族知識手冊》《小學滿文教材》(共六冊)等。為了提高學生們學習滿語的興趣,石君廣還經(jīng)常給學生們講滿語故事,教孩子們唱滿語歌曲。我們認為,滿語教育的持續(xù)實施是一切的基礎,“從娃娃抓起”才能使?jié)M語傳承人成為長效機制,也才能使得三家子滿語的優(yōu)勢持續(xù)下去。當然,老一代滿語操演者的多年堅守為三家子固守了獨特的滿語講述環(huán)境。三、金啟對傳承人的身份金啟孮接觸到的滿語較好的人有:計常義、計春生、陶來永、孟昭祥、陶金壽、趙喜慶、計海生、計德煥、計臥生、陶成富。聽說好的有陶振民、陶成顯、計常明、陶芝蘭、孟蓮瑞。其中孟昭祥是村里的大薩滿。2010年,富??h認定的16位滿語傳承人為孟淑靜、孟憲連、孟憲孝、孟憲義,陶純榮、陶玉華、陶青蘭、陶云、陶云慶,計福慶、計金祿、計萬才,吳賀云、關鳳義、趙鳳蘭和趙金嶺。因各種原因,我們這一次沒有調查到陶云、孟憲義和計萬才三位傳承人4,但是滿語好的還有幾位,我們選擇了陶淑琴、吳鳳珍和石君廣補入其中。金啟孮調查的滿語講得比較好的滿族人與此次調研傳承人的關系,計常義是計金祿的爺爺,計金祿和計福慶在輩分上是兄弟;計春生的兒子是計成甲,能說滿語;陶來永的孫子是陶雙祥,滿語不會,是陶玉華的叔輩爺爺;孟昭祥是孟憲孝和孟淑靜的父親,是孟憲連的叔叔;趙喜慶是陶云的丈夫,是趙金嶺和趙金純的父親,是趙鳳蘭的叔伯兄妹;計海生是計有才的爺爺,是計福慶的大爺;計德煥的兒子是計艷榮,滿語不會。5這16位傳承人中,計金祿、孟淑靜、孟憲連、孟憲孝在村中滿語水平較高,自2000年開始就先后接待了很多專家學者和記者。學者主要有劉厚生、肇子瑜、閻崇年、趙志忠、張奎良、郭孟秀等。16位傳承人主要為計姓、孟姓、陶姓,還有吳姓、關姓、趙姓,這與金啟孮的調查是一脈相承的。1.個工分值的錢這次調查的計姓有兩位,計福慶、計金祿。計福慶和計金祿都為男姓,佛滿族,正黃旗,滿族老姓是計布出哈拉。計福慶1951年10月11日出生于三家子村,因為小時候家里父母都說滿語,所以從小就學會說滿語。初中在富??h農(nóng)業(yè)學校學習,后來文化大革命,天天搞運動不學習,十五歲就回家,開始在生產(chǎn)隊干活。剛開始“半拉子”,掙半人的工分。17歲才成整勞力,在生產(chǎn)隊干活干一整天可以記工分8分,干不了一天的就計件,工分多少不一。年終核工分,一年能得二千來分。一個工分值八分錢,一年才能核一百多塊錢。在扣除吃糧錢,訂完吃糧錢后,若是剩了錢的話,才能開出來。有的人家工分掙得少,掙的錢還不夠訂吃糧錢,成為“超支戶”,這樣記上帳,明年再還。24歲結婚,去過大慶。1978年在村機耕隊干了七八年,直到生產(chǎn)隊結束。計金祿1946年3月13日出生,滿語會話程度較高,在三家子村出生,因為小時候家里父母都說滿語,所以從小就學會說滿語了。初中在富??h哈川農(nóng)機學校學習,十七歲回家,開始在生產(chǎn)隊干活。年終核工分,一年能得二千來分。鏟了一年地之后就安排給生產(chǎn)隊趕馬車,活計輕了許多。有時候還能出車到縣里,一天能掙12個工分還給一元伙食費,到縣里能吃上一頓好的。1968年和石雅琴結婚,和父母過了一年后就出來單過,栽點煙,又養(yǎng)了頭豬。沒有糧食,每天都要走十多里路去剜旱沓,扛回來烀熟喂豬。一九八幾年生產(chǎn)隊解散,后來生產(chǎn)隊結束了,每家都分到了地,一口人二畝地,日子才好過點。后來慢慢就開始養(yǎng)牛養(yǎng)馬,有馬車和馬犁杖了。大兒子小學就不念了,21歲結婚,花了八千多元,沒有拉饑荒。二兒子初中畢業(yè),22歲結婚,花了2萬來元,抬了四千塊錢。孩子結婚后就和老伴兒單過直到現(xiàn)在。計金祿跟隨生產(chǎn)隊到哈爾濱參觀農(nóng)業(yè)種植,曾去加格達奇送人。2.把三家子作為東南角的人孟姓有孟淑靜、孟憲連、孟憲孝,孟憲孝老人是孟淑靜老人的弟弟,他們都是伊徹滿族,正黃旗,滿族老姓是墨爾哲勒哈拉。孟淑靜,女,1926年11月13日三家子出生,滿語會話程度高。老人口述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小時候沒有讀書。十七歲嫁到富裕縣塔哈鄉(xiāng)小哈柏村和石萬生結婚,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開始生活條件還可以,家里養(yǎng)了十來頭牛還有兩輛牛車,但后來成立了生產(chǎn)隊,成立初級社收走了一些牛,后來又成立了高級社,車和牛都被收入了高級社,就給核幾個錢,還不給現(xiàn)錢。然后就開始生產(chǎn)隊干活,天天去干活掙工分。過年了生產(chǎn)隊有錢就多少給開點兒,沒錢就拉倒了,自己家怎么生活自己去想辦法,后來生活越來越艱難。后來全家人商量決定回三家子村生活,因為三家子村打草好打,資源比小哈柏村豐富,生活要好過些。就這樣在1957年年末,全家由小哈柏村搬到三家子村,從此定居下來?;貋碇?除了在生產(chǎn)隊干活外,就在院子里栽一些煙,或是挖草藥。到了秋天就扛著煙葉和草藥,步行十五里到中和火車站,坐火車到齊齊哈爾市去賣,賣點兒錢補貼家用。1960年,趕上了“吃待食”,秋天生產(chǎn)隊拉回來的糧食,公社派人看著,打完就全部拉走一點兒不留。然后公社給發(fā)甜菜和甜菜櫻子,把甜菜切成片鍋上烙著吃,或是放在灶坑里燒著吃。冬天沒有一點兒糧食,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就把甜菜櫻子剁碎了,放在鍋里煮,再撒上一把糠,就那么吃。到地里去刨凍土豆,若是刨著了,那就成了一家豐盛的一餐。沒有吃的,就把黃豆皮磨成面,蒸餑餑,真是難吃死了。再不到黃豆地里撿豆粒,上麥草堆上撿麥粒,谷草堆上撿谷?!^年了公社總算給發(fā)了一點兒糧食,三斤面、三斤小米子,又發(fā)了一點兒死豬死牛肉,這才見著點兒糧食,過個年。那時候一個人一個月只發(fā)二兩油。春天剜柳蒿菜、擄榆樹巧兒,走十多里地剜旱沓、割野韭菜扛回來在鍋里煮完當飯吃。1967年,“文化大革命”以后公社就不讓栽煙了。誰家要栽煙,當煙長一尺來高時,就全部砍了,這叫“割資本主義尾巴”,也不讓出去挖草藥了,那時候的日子就更難了。后來生產(chǎn)隊結束了,每家都分到了地,一口人二畝地,日子才好過點。孟憲連,男,1932年8月23日三家子村出生,滿語會話程度較高。孟憲連經(jīng)歷比較豐富:小時候就上一年學就不念了。12歲放了一年的豬。13歲和父親放了一年的牛,大概一百多頭。那時候家里窮,沒有鞋穿,到了秋天,天冷凍腳,牛一拉屎撒尿,就站在屎尿上取暖。14歲就開始干農(nóng)活,當時不分家,家里幾輩人二十多口一起生活,種五六坰地。當時自家的大爺是家里的掌柜的,鋪蓋穿戴整齊,而別人連被褥都沒有。15歲土地改革分了家,分到一所草房、三頭牛、兩坰地、一副牛犁杖,日子才好過些。17歲結婚,媳婦是村里老師的女兒。23歲村里成立初級社,成立互助組,一起種地。27歲成立高級社,家里的牛、馬、車全都核價歸了生產(chǎn)隊,價核的很低,但到現(xiàn)在錢也沒給,就那么拉倒了。年終核工分,一年能得二三千來分。一個工分值八分錢,一年才能核二百多塊錢。當時按人口分糧,一口人一年500斤糧食,不管幾個勞力,都按家里人總數(shù)分糧。孟憲連20歲當過村代表,1953年至1957年當村長兼團支部書記。1958年大躍進,村民都到富??h的小榆樹挖運河,后來回來當一隊隊長。1969年去過哈爾濱,參觀農(nóng)業(yè)種植。他還去過海拉爾、滿洲里買馬。孟憲孝,男,1932年8月12日三家子出生,因為小時候村里滿族老人都說滿語,所以從小就學會說滿語,滿語會話程度高。孟憲孝簡略介紹了自己的經(jīng)歷:小時候讀書讀到五年級的時候,那時候是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東北解放,當時滿洲國在三家子村設立的國民藝術學校停課了,書不念了。15歲當兒童團長,18歲參加民兵,19歲當兵,在黑龍江省公安直屬隊富??h中隊當了二年兵。21歲轉業(yè)后在村里當團支部書記,當時是1952年。1953年普選當行政村副村長,后來擔任村長。合作化運動建初級社、高級社,擔任高級社社長。1956年調到縣移民墾荒辦公室,當時山東等地移民在富??h建55個新村,就擔任22號新村富義新村主席。1957年調回友誼鄉(xiāng)和富裕鎮(zhèn)工作十年。期間下派到中和管理區(qū)當書記一年。后又分別在五一大隊、三家子村擔任書記各一年。1962年又調回友誼鄉(xiāng)公社在鐵木農(nóng)具廠任書記。1963年分配到富裕鎮(zhèn)廣播站當站長。由于家中人口多,工作工資太低,1965年代職回家任三家子黨支部副書記?;貋砗笊?結核病開放,三年才痊愈。1979年退休不再擔任三家子黨支部副書記職務。又被調到河道管理站工作,當了五年站長,負責三家子防水大壩修建。1983年回家務農(nóng),由于子女太多,從1983年到1993年放了十年牛,掙錢給四兒子、五兒子娶了媳婦,又聘了一老姑娘。1993年,62歲才算正式退休了,兒女的事全部完成。1996年,老伴生病,得了半身不遂,照顧八年,2003年過世。以后就和老兒子生活,一直到現(xiàn)在。3.陶云慶、陶青蘭、子的歷程陶姓傳承人此次調查的有四位,男性兩位,為陶純榮、陶云慶,女性兩位陶青蘭、陶玉華,伊徹滿族,滿族老姓是陶克羅哈拉。陶純榮1935年6月20日在三家子出生。因滿族人不分家,小時候,爺爺奶奶滿語精通,漢語差,大人都用滿語交流,所以陶純榮小時候就說滿語,上小學才學漢語。陶純榮上了六年學,當時這在三家子就算知識分子了。22歲時結婚,同年開始在大隊當干部,當過村主任兼團支部書記,當隊長時曾去過哈爾濱參觀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1958年入黨,黨支委委員,又兼二隊隊長。在村部當干部四十余年直到退休。陶云慶,男,1929年1月18日在三家子出生。因家中大人都用滿語交流,陶云慶小時候就說滿語,后來才開始學漢語。他19歲結婚后入伍,當兵時曾去過沈陽、長春、哈爾濱,當了四年兵轉業(yè)回來,在家務農(nóng)。陶青蘭,女,1946年10月22日在三家子出生,滿語會話程度中等。小時候,爺爺奶奶精通滿語,平常生活中都用滿語交流,所以小時候就學會了一些滿語。陶青蘭簡述自己的經(jīng)歷:上了八年學,初中差一年沒念完,就回家了。1964年,縣里招社教(社會主義教育)員培訓后回三家子在村里上班,宣傳社會主義。1966年調到鄉(xiāng)里婦聯(lián)當干事,同時把自己的丈夫托關系調到友誼中學當舍務老師,卻受到公公婆婆的極力反對,被婆婆罵了兩年。1968年夫妻商量后,決定辭去工作回三家子務農(nóng)?;氐郊液?就和公公婆婆分了家,到鄉(xiāng)里弄來木料,自己蓋了新房子。1972年到村部當婦女主任,農(nóng)村計生工作非常難干,到1982年就不干了。1989年,村里競選,又被選為婦女主任,在村書記和村長的多次家訪下,只好回村部又當起了婦女主任,直到2005年。在此期間為了計生不知得罪了多少鄉(xiāng)親,但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不能違背,計生工作真是把自己難壞了。2001年,兒子在農(nóng)忙時,在車禍中身亡,兒媳婦也受了重傷,雙重打擊,無法承受。經(jīng)過不懈努力,兒媳婦總算治愈了,幸好兒子還給自己留下個孫子。直到現(xiàn)在自己還是難從那場惡夢中醒過來。陶玉華,1938年5月7日在三家子出生。因小時候大人都用滿語交流,所以從小就說滿語,后來才開始學漢語。上了兩年學,因為要看護弟弟妹妹,就輟學不念了。20歲結婚,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直到公公婆婆過世,始終在三家子村務農(nóng)。因弟弟陶春悌在北京工作,曾去北京看過弟弟。4.情況2:初,主被動,錯誤生活趙姓有趙金玲和趙鳳蘭,都是佛滿族,正黃旗,滿族老姓是愛新覺羅哈拉。趙鳳蘭,女,1926年8月23日在三家子村出生,滿語會話程度高。老人的經(jīng)歷如下:小時候沒有讀書。16歲和陶成奎結婚,當時一大家子人十幾口。后來丈夫出去當兵,一當就是八年。和公公婆婆一起住了五六年,就分家了,當時還小,就和二伯哥、二嫂生活在一起。等孩子大些就幫二哥二嫂干活。后來丈夫轉業(yè)回來,轉業(yè)費大部分都給家里人花了。剩下的錢加上一些借來的錢,買了個房子。丈夫在當兵時累傷了,干不了重活,只能在家看家、看孩子、做點飯。農(nóng)活、重活全都由自己干。住這個買的房子不吉利,兒子河里淹死了,又死了兩頭豬。兩口就又決定蓋了個新房子。后來老兒子陶寶彤在齊齊哈爾市里工作,有孩子了,就把我們接到市里住,邊看孩子,在市里住了10年。70歲老伴過世,才從市里回來,和大兒子陶寶珍一起生活。趙金玲:男,1943年10月26日三家子村出生,滿語會話程度中等。因為小時候家里老人都說滿語,所以從小就學會說滿語。他自述其個人經(jīng)歷:1946年父親趙喜慶就當兵走了,在遼寧鐵嶺、鞍山當了八年兵,才轉業(yè)回家。自己10歲上小學,上了六年小學,然后到富裕鎮(zhèn)農(nóng)業(yè)中學讀書。20歲回家干活,在村里當了一年統(tǒng)計,又當了四年團支部書記。后來成立生產(chǎn)隊,當生產(chǎn)隊隊長,直到1982年生產(chǎn)隊結束。小時候父親在鐵嶺、鞍山當兵,自己去過這兩地看父親。趙金玲在村里也算是有些文化的老人了,憑著他對滿語的熱愛,早在2005年開始就整理三家子滿語口語,用漢字標音,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整理了兩千來個詞匯、短語。5.有個人的家庭和年齡關鳳義,男,佛滿族,正黃旗人,滿族老姓是瓜爾佳哈拉。1938年8月6日三家子村出生,因為小時候家里父母都說滿語,從小就會說滿語,到上小學才學說漢話。關鳳義上了十二年學,小學六年,中學三年,北安中專讀了三年。上完中專后,分配到縣財政科當科員。當時正鬧反右派運動,有文化的人天天被批斗。關鳳義怕自己被批斗,干了兩年多就回三家子村務農(nóng)了。27歲和計翠梅結婚。次子關力小時得過小兒麻痹,一條腿殘疾,至今未婚,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到現(xiàn)在還由關鳳義和老伴照顧。吳賀云,女,1929年10月25日在崗屯村出生,滿語會話程度偏低。小時候沒有讀書,15歲嫁到三家子村和孟憲民結婚。吳賀云講述自己在三家子當媳婦的經(jīng)歷感受:當時不分家,家里幾輩人二十多口一起生活。滿族規(guī)矩多,滿族媳婦難當,每天早早起來燒火做飯,一天給家里的老輩人裝三次煙,當時家里的老輩人有奶奶、婆婆、大娘、嬸婆。要是忘了給裝煙,長輩就要用燒火棍打。21歲分家了,和公公婆婆一起過,30多歲公公婆婆過世,自己開始單過。當時自己的丈夫孟憲民懂薩滿,和村里的孟昭祥老人經(jīng)常給人家請神治病。孟昭祥是大薩滿,孟憲民是二神。就這樣現(xiàn)在自己還多少會哼唱一點薩滿神歌,不過年紀大了,很多神歌都想不起來了。當時丈夫的大哥孟憲忠在齊齊哈爾建華中學當校長,嫂子在齊齊哈爾長庚小學當老師,生了三個姑娘、二個小子??僧敶蠊媚锊啪艢q時,夫妻二人雙雙過世。那時候,二姑娘才七歲、三姑娘五歲,小子一個三歲、一個一歲。孟憲民就把孩子都接了回來,當時正趕上吃“待食”,生活非常困難。兩個小子后來都死了,三姑娘也快餓死了,沒辦法就送了人,才保住了命??姑涝瘯r期,自家的丈夫孟憲民還當了三年兵,70歲過世。現(xiàn)在和二兒子孟德林一起生活。陶淑琴、吳鳳珍、石君廣雖然沒有被列入這十六個傳承人名錄,但都年輕,而且滿語不錯。他們與16位滿語傳承人都有關系,陶淑琴是傳承人趙鳳蘭的女兒,石君廣是傳承人孟淑靜的孫子,吳鳳珍的父親和母親都會說滿語。吳鳳珍,女,1944年5月7日于三家子村出生。吳鳳珍的父親是大哈州人(富??h友誼鄉(xiāng)大哈州村),達斡爾族,精通達語和滿語。母親是三家子村人,只會說滿語,不懂漢語。當年吳鳳珍的母親結婚后就和丈夫回到三家子村定居。吳鳳珍從小受長輩影響就會說滿語。陶淑琴,女,1948年3月17日出生,三家子出生。小時候爺爺奶奶精通滿語,都用滿語交流,所以從小就學會了一些滿語。1947年,父親陶成奎當兵走了,八年后轉業(yè)回來。陶淑琴個人經(jīng)歷也頗為豐富:上了八年學,高小念完了考上了衛(wèi)校,因沒錢念,就讀了初中,在富裕農(nóng)業(yè)學校讀書,成績優(yōu)異。父親當兵回來后得了肺結核,咯血,不能勞動,只有母親趙鳳蘭一人勞動,家里實在困難,就只好輟學,差一年沒念完,就回家了。當時教她的兩位老師要供他考大學,但被性格倔強的她婉言謝絕了。14歲開始在家務農(nóng),在生產(chǎn)隊干活,只能掙半個人的工分;16歲在生產(chǎn)隊成為正式勞力;17歲在三家子村夜校當老師給村民掃盲;18歲參加民兵當民兵副連長,又當婦女主任;19歲結婚,嫁到齊齊哈爾;1970年在齊齊哈爾布鞋廠當臨時工,因為工作成績卓越,1972年轉成正式工人;1984年就開始負責跑業(yè)務,全國各地都去過;1992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優(yōu)秀供銷員標兵,被提升為業(yè)務科科長,廠工會委員;1999年退休,協(xié)助社區(qū)工作;2009年回三家子村照顧母親趙鳳蘭。石君廣,男1977年9月20日生。石君廣詳細自述了他的經(jīng)歷:我從小在三家子長大,小時候奶奶就教我滿語,那時候我學習了一些簡單的滿語。后來上小學,到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們開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