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訴訟調解機制創(chuàng)新_第1頁
關于推進訴訟調解機制創(chuàng)新_第2頁
關于推進訴訟調解機制創(chuàng)新_第3頁
關于推進訴訟調解機制創(chuàng)新_第4頁
關于推進訴訟調解機制創(chuàng)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關于推進訴訟調解機制創(chuàng)新構建兩段式訴訟調解模式的調研作者單位∶珠海市香洲區(qū)人民法院課題主持人∶羅魏斌課題組成員∶林碧娜龐博二0一四年三月

摘要調解制度作為我國民事訴訟一項重要的制度,在化解民商事糾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對調解功能與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化,訴訟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調解優(yōu)先理念逐步樹立。但是由于我國民事訴訟法對訴訟中調解只做了原則性的規(guī)定,各地法院在實踐中何時開展調解、如何展開調解、如何把握調解與判決的關系等等做法不一,出現(xiàn)了“和稀泥”、“以判壓調”、“以勸壓調”、“久調不決”等現(xiàn)象,限制了調解作用的發(fā)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公信力。故對訴訟調解模式進行調研和改革十分必要。本次調研從案件審判流程現(xiàn)狀出發(fā),通過理論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調查問卷等方式對影響調解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構建“兩段式”訴訟調解模式設想。調查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調解的現(xiàn)狀、沿革及現(xiàn)行的調解模式進行分析;第二部分是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調查結果分析等對影響調解的主要因素進行研究;第三部分是提出“兩段式”訴訟調解模式的構想。關鍵詞∶訴訟調解調解模式兩段式

一、訴訟調解的定義及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 訴訟調解,亦稱法院調解,是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解決民商事爭議的活動和結案方式。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等非訴訟調解方式不同之處在于:第一,主體不同。訴訟調解的主體是法院及其審判人員,非訴訟調解的主體是法院以外的第三人。第二,性質不同。訴訟調解是人民法院一種重要結案方式,非訴訟調解是法院以外其他機構處理糾紛的方法。第三,調解協(xié)議的法律效力不同。法院作出的調解書經雙方簽收后即具法律強制執(zhí)行力,而通過非訴訟調解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依靠當事人自覺履行,如一方不按照協(xié)議履行仍需尋求法院的裁判?,F(xiàn)行《民事訴訟法》關于訴訟調解規(guī)定了自愿原則、合法原則、事實清楚、分清是非原則及先行調解原則。第九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jù)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钡诎苏拢ǖ诰攀龡l至第九十九條)又對訴訟調解設專門一章進行規(guī)定。其中第九十三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jù)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一百二十二條較修訂前增加了先行調解的規(guī)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第一百四十二條規(guī)定:“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二、我國訴訟調解的歷史沿革及對現(xiàn)行訴訟調解模式的分析(一)制度背景及歷史沿革調解被譽為東方經驗,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古代解決糾紛的首選。根植于“以和為貴”的傳統(tǒng)文化,訴訟調解也成為人民司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將調解作為審理民事糾紛的主要方式,到第一次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提出“調查研究、調解為主、就地解決”的十二字方針,再到我國第一部《民事訴訟法》確立著重調解的基本原則,訴訟調解較之判決一直處于更為優(yōu)越的地位。1991年《民事訴訟法》修改時改為“自愿、合法調解”原則,訴訟調解制度在民事審判方式中出現(xiàn)下滑局面。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重視調解的審判理念逐步恢復并發(fā)揮作用。針對近年來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突出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又提出了“調解優(yōu)先、調判結合”的工作原則。隨著對調解功能與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化,訴訟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調解優(yōu)先理念逐步樹立。以香洲區(qū)法院為例,對以調解方式結案和以判決方式結案的案件數(shù)量統(tǒng)計(詳見表一),通過比較可以分析,可以得出以調解結案的比例越來越大,調判比例從2005年以前1∶5提高到2013年的1∶3。表一:香洲區(qū)法院調解與判決比例圖表調解結案的價值優(yōu)勢也逐漸顯現(xiàn),從法院綜合業(yè)務系統(tǒng)導出基本數(shù)據(jù),用結案日期減去立案日期,得出香洲區(qū)法院2012-2013年各類調解、判決案件的具體審理時間(詳見表二)。2012-2013年,以判決方式結案的案件9175件,平均審理時間134.2天;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案件2747件,平均審理時間74.2天,調解結案耗時遠低于判決結案。由此觀之,調解結案方式適用的增減、調解結案周期的長短,對整體審判效率具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表二:2012-2013年香洲區(qū)法院調解、判決審理周期年份調解(件)調解平均審理時間(天)判決(件)判決平均審理時間(天)整體平均審理時間(天)2012150670.64825130.21162013124177.84350138.2124.7合計274774.29175134.2120.4因此,面對案件井噴式增長,我們不能讓訴訟調解制度“美人遲暮”,應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構建和創(chuàng)新調解模式,進一步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使訴訟調解這一人民司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放異彩。(二)關于現(xiàn)行訴訟調解模式的分析目前各國的訴訟調解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模式:一是“調審分立式”模式,把訴訟調解置于訴訟審判程序之前作為獨立的調解程序進行,調解無效后再啟動審判,一旦進入審判就不再進行調解,如日本等;第二種是“調審合一”模式,即將訴訟調解和審判可以動態(tài)轉換、交替進行,調解可以在訴訟過程中的任何階段提出并進行,如中國、德國等;第三種為“調審分離”模式,把訴訟調解程序從審判程序中完全分離出來,作為處理民事糾紛的另一種完全獨立的訴訟模式,兩個訴訟解決糾紛的方式不發(fā)生任何關系,甚至法官都不同,如美國等。參見黃金迪:《淺析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完善》/public/detail.php?id=1392縱觀我國訴訟調解制度的變革,不同時期對于調解的價值和功能的重視程度有別,但“調審合一”的模式萬變不離其宗。其主要特點在于:1、 調解與審判在同一訴訟程序中并列存在我國的民事訴訟“調審結合”的模式中,調解貫穿于訴訟的整個過程,作為不同的糾紛解決方式,調解過程與訴訟程序相互融合。訴訟調解是一項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工作,具有靈活性、簡便性的特征;而審判具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以追求程序公正為目的。調解的目標定位于為糾紛尋找符合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法,往往以當事人的合意為基礎;而審判在于尋求法律規(guī)范作為正確判決的依據(jù)?,F(xiàn)代民事訴訟的目的趨向于兼顧保護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將兩種截然不同的糾紛處理方式規(guī)定于同一程序中,調解必然要服從于訴訟程序整體上的嚴格要求。而實際上為促成調解,卻是訴訟調解軟化了訴訟程序的嚴格性。實踐中仍存在“以判壓調”、“以調拖判”等情形,勢必影響訴訟效率和司法公正的真正實現(xiàn)。2、審前調解、庭后調解未作為訴訟程序的必經階段課題組以開庭為節(jié)點,按照訴訟調解的不同階段,分為課題組以開庭為節(jié)點,按照訴訟調解的不同階段,分為審前調解、庭后調解。在我國民事訴訟程序設計中,開庭審理則分四個階段: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法庭調解、宣判。在一般情況下,法庭調解是開庭審理的必經階段。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雖增加了先行調解的規(guī)定,但前提是適宜調解和當事人同意。對于庭后調解,也僅限于“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實踐中,由于庭審時間有限,審判人員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法庭調查及法庭辯論上,使法庭調解有“走過場”之嫌。因此,深入挖掘審前調解、庭后調解的價值和功能,對于促進調解的達成,實現(xiàn)案結事了大有裨益:一是可以充分發(fā)揮調解靈活性的特點,廣泛吸納審判者以外的人員,如專門調解的法官或社會工作者參與和主持調解,加大訴訟調解的廣度。二是可以將事實爭議不大的糾紛及時化解在開庭審理前,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三是可以將審判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對復雜案件的庭審上,有利于優(yōu)化司法資源的配置。四是在開庭審理后再次進行調解,可以使當事人經庭審的調查和辯論,對案件事實和證據(jù)有所掌握后,進一步縮小分歧,從而提高調解的深度。將審前調解、庭后調解作為訴訟程序的必經階段,并以一定的程式加以規(guī)范,可以有效提高調解成功率、提升審判效率。3、當事人處分權的行使與法官審判權的運行相結合調解建立在當事人自愿的基礎上,只要結果不逾越當事人處分權行使的界限,只要內容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就有法律效力。參見楊勇軍著:《論我國訴訟調解制度的重構》,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2006級碩士論文。自愿原則是訴訟調解原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訴訟調解的啟動、進行和終結均應取決于當事人的基于自愿的處分權。審判權的根本特點是強制性,可以直接決定當事人程序上以及實體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審判權的運行對當事人具有強制性的效力。在我國“調審結合”的訴訟調解模式中,法官基于審判權的強制性而處于主導地位,可能使得當事人的以自愿為基礎的處分權不得不作出讓步,容易造成違背自愿原則的局面。參見楊勇軍著:《論我國訴訟調解制度的重構》,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2006級碩士論文。4、法官既為審判者又為調解人在我國訴訟調解實踐中,主審法官兼具審判者和調解人的雙重身份。這種身份上的競合可以使法官因了解案情而比一般訴訟外的調解人更容易促成調解,但同時又可能使調解自愿原則不能真正得到落實,導致調解協(xié)議的達成并非基于當事人合意。其弊端在于:一是主審法官可能因為調解任務與個人考核掛鉤或出于調解方式的選擇可以節(jié)約工作量等考慮,而不顧及當事人的本意,根據(jù)自己的意愿盡量選擇調解的方式處理案件,使調解工作帶有盲目性;二是由于法官掌握審判權,當事人不得不迎合法官的意見,或將法官提出的意見作為重要參考標準,使調解工作帶有強制性;三是承辦法官在調解過程中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臆斷,一旦調解不成轉為判決時,會影響裁判的公正性。而借助訴訟外的調解人主持或參與調解,則可較好避免上述缺陷。通過上述分析,課題組在構建訴訟調解模式方面提出了如下四個問題:一是調解與審判在程序上的分與合,以及由此引申的時間節(jié)點的選擇問題。二是如何充分發(fā)揮審前調解、庭后調解的功能運用。三是如何在當事人的處分權與法官的審判權中間找到平衡點。四是如何在調解人員的選擇上使司法資源配置達到最優(yōu)化。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對影響調解的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三、影響案件調解因素調查分析在第一部分分析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課題組采用數(shù)據(jù)分析、理論研究、調查問卷等方式對影響案件調解的因素進行調查分析。調查問卷以香洲區(qū)法院從事民商事審判的法官為問卷調查對象,共40人交回問卷,占民商事審判法官人數(shù)的89%。從從事審判工作的時間看,3年以下的4人,3-10年的16人,10年以上20人,其中90%的法官從事民商事審判工作3年以上,他們審判經驗豐富,審判風格相對穩(wěn)定,具有相當?shù)拇硇?。經過調查分析,影響民商事案件調解的主要因素有:(一)案件類型的不同選擇民商事案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婚姻家庭糾紛、勞動爭議糾紛、機動車交通事故糾紛、民間借貸糾紛、物業(yè)服務糾紛、買賣合同糾紛、銀行卡糾紛、房屋買賣合同糾紛等八類案件作為研究樣本,從法院綜合業(yè)務系統(tǒng)導出基本數(shù)據(jù),對已經結案的2012-2013年度上述五種類型案件的結案方式進行比較分析(詳見表三)。對比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案件與以判決方式結案的案件的比例,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案件的調判比例相差很大,婚姻家庭糾紛大約為1:1,勞動爭議糾紛大約為3:1,機動車交通事故糾紛大約為2.8:1,民間借貸糾紛大約為4:1,物業(yè)服務糾紛約為8:1,買賣合同糾紛大約為3:1,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大約為2.4:1,銀行卡糾紛大約為45:1。表三:不同類型糾紛調解和判決案件數(shù)量案件類型年份判決(件)調解(件)撤訴(件)判決調解比例婚姻家庭糾紛20122812901570.97:120132972771581.07:1勞動爭議糾紛20126552221082.95:120135901961693.01:1機動車交通事故糾紛2012437176542.48:12013449142473.16:1民間借貸糾紛2012403102763.95:120134551031164.42:1物業(yè)服務糾紛2012251292398.66:12013199253187.96:1買賣合同糾紛20122931111242.64:12013239731123.27:1銀行卡糾紛20128601937145.3:120136281414844.9:1房屋買賣糾紛2012297135362.2:1201312745502.8:1(二)案件難易程度不同案件的難易程度對案件的調解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簡單的案件較疑難復雜案件更容易調解。簡單的案件,雙方當事人爭議較小、標的額較小,一般雙方調解的意愿較強,因此可以快速做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實現(xiàn)高效調解結案;而疑難的案件,雙方當事人都認為自己有勝訴的機會,而不急于接受調解,因此都傾向于讓法院判決,在這種情況下,法官的調解工作比較難做,一旦調解失敗而必須判決時,其持續(xù)的時間已比較長。(三)法官參與調解的主動性不同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法官對調解的主觀認識、調解方式及對調解的顧慮決定了法官調解的主動性,也是影響調解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在選擇結案方式上,大部分法官主觀上都傾向于以調解的方式結案。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62.5%法官認同調解方式結案,理由是可以案結事了,達到化解矛盾的作用,有利于社會和諧,同時法官也可以省去寫判決的煩惱。32.5%法官認為調解費時費力,不能體現(xiàn)法律的威信,傾向以判決方式結案。各年齡段,傾向調解的法官與傾向判決法官的比例為2∶1。(詳見表四)表四:從事民商事審判工作時間與結案方式選擇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部分法官希望案件能夠以調解方式結案,但到具體做調解工作時,調解主動性卻沒有預期的高。只有62.5%的法官是每一個案件都會做調解,其他的視案件類型決定是否做調解工作。而影響法官是否做調解工作的原因主要取決于法官對調解和判決工作量的認識及對調解存在的顧慮。其次,在對調解與判決關系的認識上。通過調查法官對調解和判決工作量的認識(詳見表五),只有30%的法官認為調解結案的工作量會少于判決結案的工作量,大部分法官認為做調解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增加工作量,過早進行調解的成功機會不大,所以多選擇在一方或雙方有調解意愿時才開始做調解工作。而且在調解方式上,62.5%是以當事人自己協(xié)商為主,法官只適當?shù)奶岢稣{解方案建議。以法官為主導,由法官提出明確的調解意見的只有12.5%。表五:法官對調解與判決工作量認識再次,法官對調解的顧慮也成為影響調解的一個因素。法官為什么不主動提供調解意見,這與法官的顧慮有關。在調解過程中,法官最擔心的問題是當事人認為法官借調解偏袒另一方;其次是擔心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意識到對自己的不利后果,轉而糾纏法官;最后是擔心調解會損害當事人的利益。如果調解意見是由當事人自己協(xié)商,法官只提供適當?shù)囊庖?,則可以避免當事人因調解工作對法官的不滿。(四)調解的時間節(jié)點不同不同的法官對案件開始調解的時間節(jié)點不同,成為影響調解的因素之一。調查結果顯示,有42.5%的法官在接到案卷后就開始做調解工作,52.5%的法官是在當事人提出要求后才做調解工作(詳見表六)。調查的結果說明,在民商事審判中,全程主動地進行調解的并不是主流,調解工作多數(shù)是在當事人的要求下啟動。表六:法官開始調解的時間節(jié)點實踐中,為提高調解成功率,法官一般階段性地開展調解工作,其中開庭審理對調解工作有重大的影響,法官普遍感覺開庭審理后調解率高,10%的法官認為開庭前調解成功率高,57.5%認為開庭審理后高,25%認為開庭審理中高。通過開庭審理,案件事實、法律關系、爭議焦點逐步清晰,有利于法官就案說法,發(fā)表法律意見,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協(xié)議。(五)其他因素影響審判政策及調解激勵機制、當事人對爭議的認識等因素也對調解產生影響,由于本文主要針對訴訟中調解模式的構建進行探討和研究,故對此些原因在此不做深入探討。通過上述調查分析,課題組認為有必要對案件流程進行重構,主要從案件類型和繁簡程度、調解人員與法官的身份是否同一和調解的時間節(jié)點三個方面來考慮,構建訴訟調解模式。為此課題組構建了“審前調解”加“庭后調解”的兩段式調解模式,將在下一部分詳細論述。四、構建兩段式調解模式設想目前,對訴訟調解改革有兩種主張,一種主張完全建立在當事人自愿和解基礎之上,法官不主動做調解工作,法官對和解協(xié)議的內容、和解的方式、條件不干預,只是審查當事人的和解協(xié)議是否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和解協(xié)議給予確認,以當事人訴訟和解代替訴訟調解。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xiàn)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尊重當事人對訴權的處分,認為訴訟和解可以避免出現(xiàn)法官干涉和解內容和條件的現(xiàn)象,克服無視當事人自愿原則以拖促調、以壓促調、以誘壓調等種種弊端。另一種主張調審分離,將訴訟調解與審判從制度上進行分離,調解與審判由不同的法官分階段進行,把訴訟調解作為一種單獨的訴訟方式。當事人選擇調解方式的,適用調解的程序解決糾紛,當調解不成功時,終結調解程序后進入審判程序。認為這樣將調解權與審判權分離,可以有效保障當事人的合意自由,使合意不受審判權的干涉。課題組認為,兩種模式都不能適應當前法院訴訟調解工作的需要。前一種模式等于否定訴訟調解,不可取。第二種模式人為將調解和裁判割裂成兩個不相關的程序,調解不成功后還要重新進行審判程序,可能導致案件審理過程冗長,無法提高效率,也不可取。當前調審不分的模式已在我國法院進行了數(shù)十年,雖然問題不少卻也不乏優(yōu)點,沒有必要全盤否定現(xiàn)行模式。調解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當事人的矛盾不可能通過一、兩次簡單的調解就可以化解,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xiàn)行模式中強調把調解貫穿于立案、審判和執(zhí)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案件審理的全過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調查發(fā)現(xiàn),調解工作并沒有真正貫穿案件審理的全過程,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調解工作在開庭審理后就停止了。本來經過開庭審理,當事人爭議的焦點更突出、法律關系更清晰,已能基本分清是非曲直,是一個十分有利于開展調解工作的階段。但現(xiàn)在的司法環(huán)境造成法官顧忌重重,一般開庭后都在埋頭起草判決書,極少愿意繼續(xù)做調解工作,這無疑是放棄了最佳的調解機會。因此,將庭后調解作為案件的一個必經階段,從調解程序設計上加以固定十分必要。目前,訴訟調解缺乏嚴格的程序性規(guī)定,做不做調解、花多少時間做調解全憑法官喜好,既可以全程調解,也可以一點調解也不做。因此,有必要案件流程進行重構,規(guī)定案件必須經過調解階段。通過調研,課題組構建了“審前調解”加“庭后調解”的兩段式調解模式。這一模式是對現(xiàn)在通行調解模式的適當改進,使案件從流程上經過審前調解、審理、庭后調解三個階段,在“審前”和“庭后”構建單獨的人員和程序對案件進行調解。這種兩段式調解模式,因為適當分離調解和審理,可以減輕法官的顧忌,消除當事人的疑慮,許多目前調解模式中的弊端也可以得到有效克服,能夠促進調解率的提高。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構建的兩段式調解模式是針對已經立案案件的調解模式,區(qū)別于“大調解”工作體系中的訴前調解和對人民調解協(xié)議進行司法確認。(一)調審適當分離的原則我們構建的兩段式調解模式,借鑒了調審分離的原則,通過人員、程序和場所的適當分離,解決由同一位法官既調又判的角色沖突,使法官在調審的矛盾和沖突中解脫出來,同時也消除當事人的擔憂。首先是調審人員分離。調解和審理裁判由不同的法官負責。調解人不參與案件開庭審理和裁判,不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只專注于調解,就爭議焦點問題主持當事人進行協(xié)商,可以大膽發(fā)表調解意見。主審法官不參與審前調解和庭后調解,將精力集中于查清案件事實、辯法析理,一般情況下不做調解,只在開庭審理或者雙方當事人共同請求下做調解工作,從而避免裁判者的角色沖突。其次是程序上的分離。將審前調解和庭后調解作為案件審理的兩個必經階段,一個案件經過審前調解、審理、庭后調解三個階段,使每個案件都經過兩次專門的調解過程,提高調解深度和廣度,從而提高調解成功率。第三是場所分離,調解和審理裁判分由兩個部門負責,立案庭調解中心負責審前調解和庭后調解,審判業(yè)務庭負責案件審理和裁判,這樣可減少當事人的心理壓力,有利于消除當事人擔心調解意見被用于判決的憂慮。(二)“兩段式”調解模式運作流程在立案庭設立調解中心,主要是考慮,可以充分利用立案窗口“第一時間接觸當事人、第一時間了解案情”的優(yōu)勢,及時引導當事人選擇訴訟調解解決糾紛。立案后,由立案窗口向原告發(fā)送審前調解通知書,告知調解程序、權利義務等內容,將案件移交立案庭調解中心進行審前調解。調解成功的,由調解中心制作民事調解書發(fā)送當事人。在規(guī)定時間內無法調解成功的,告知雙方當事人停止審前調解,將案件移交審判庭審理。進入審理的案件,在開庭審理結束時,由主審法官當庭告知雙方當事人到調解中心進行庭后調解,并向調解中心發(fā)送調解通知。調解中心調解成功的,由調解中心制作調解書發(fā)送當事人。調解不成功的,告知主審法官作出判決。調解中心開展庭后調解的同時,主審法官即可以起草判決,以便在調解不成功后,盡早作出判決。(三)調解組織和調解時間調解工作由立案庭調解中心的法官或者特邀調解員負責,審判庭法官一般不再做調解工作。調解人可以是法院的法官,也可以是法院特邀的具有法律知識的專業(yè)人士。調解一般由法院指定一名調解人進行,還可以允許當事人雙方各選擇一名調解人組成合議庭進行調解。調解的時間不能太短,以免沒有充分的時間做工作,使調解流于形式,同時還要考慮訴訟效率,不能太長。我們認為總的調解時間控制在30天以內為宜。其中,審前調解時間為20天,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再延長10天。這主要是考慮案件之初,當事人心理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一時難以配合法院的調解工作,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做工作才能有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法院2010年6月《關于進一步貫徹“最高人民法院法院2010年6月《關于進一步貫徹“調解優(yōu)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的若干意見》提出,適用簡易程序的一審民事案件,立案階段調解期限原則上不超過立案后10日;適用普通程序的一審民事案件,立案階段調解期限原則上不超過20日,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再延長10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無法調解成功的,必須移交審判庭審理或者作出判決。(四)審前調解指在案件立案后移送審判庭審理前,由專門的人員適用專門的調解程序進行調解。在立案庭設立調解中心,配備3至5名法官和若干特邀調解員,在立案階段進行為期20天的調解。調解不成功的,移交審判庭審理。調解過程中的陳述,不得作為任何一方當事人請求、抗辨和反訴的理由。審前調解采用當事人意見主導,調解人引導的調解方式,調解人不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允許調解人背靠背地做調解工作,通過解釋法律,幫助當事人了解訴訟中的問題,減少分歧,以促成和解為目的。(五)庭后調解指在案件開庭審理結束后,由主審法官以外的其他專門人員再次進行調解。庭后調解仍然由立案庭調解中心負責,調解時間控制在10天以內,調解不成的,由主審法官作出判決。庭后調解采用調解人主導,面對面的方式,禁止背靠背地做調解,調解必須召集雙方到場。調解人可以結合庭審中雙方共認的案件事實,對當事人的請求,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當場作出評價,糾正當事人對法律理解偏差,分析訴訟風險,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協(xié)議。調解人在主持調解時發(fā)表的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