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_第1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_第2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_第3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_第4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1.學會區(qū)別駁論文中對方錯誤論點和作者的論點。

2.學習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的批駁方法。

3.體會本文尖銳犀利,帶有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

駁論文

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zhì),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jù)、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駁論是跟立論緊密聯(lián)系著的,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論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論點,以便徹底駁倒錯誤論點。

駁論文是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文體,在對一些社會丑陋現(xiàn)象的批判與揭露上價值尤為突出,但學生在寫作中往往感到不知從何駁起,無從下筆。其實,這類文章寫作有一個思路,那就是:(1)列現(xiàn)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

搽(chá)

玄虛(xuán)

省悟(xǐng)

渺茫(miǎo)

脊梁(

誆騙(

kuāng

慨嘆(kǎi)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省悟:醒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舍身求法:為了真理和正義而犧牲自己。光耀:文中指光輝,光大。也可以指光輝照耀(多用比喻)。前仆后繼: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就緊跟上去。形容踴躍前進,連續(xù)不斷。摧殘:(使政治、經(jīng)濟、文化、身體、精神等)蒙受嚴重損失。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話或手法來欺騙別人;既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一)整體感知

1.本文批駁了什么論點?作者的論點是什么,在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個怎樣的結論?

2.這篇文章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1.本文批駁了什么論點?作者的論點是什么,在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個怎樣的結論?答案示例:批駁的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結論: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這篇文章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jù)。第二部分(第3~8段):反駁對方的論點。第一層(第3~5段):直接反駁。第二層(第6~8段):間接反駁。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jù),要看地底下”。你認為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批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個論點?

答案示例:在國家困難當頭的情況下,強調(diào)民族自信力,喚起民族自豪感,是當時思想戰(zhàn)線上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魯迅先生心懷民族、國家,所以要批駁錯誤的觀點,鼓舞民族自尊心。(1)作者是怎樣直接批駁敵人錯誤論點的?

答案示例:第3至5段,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jù)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它們不能證明論點。他們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經(jīng)有過“他信力”,現(xiàn)在發(fā)展著“自欺力”,因此現(xiàn)在叫嚷“中國人失掉自信力”,只是為了掩蓋自己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的心態(tài)。這是直接批駁。(2)作者是怎樣間接批駁敵人錯誤論點的?

答案示例: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個與對方論點對立的論點: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第6段承上啟下,正面立論,第7至8段熱情歌頌富于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梁”,文中有許多語句有深刻含義,請大家反復品讀語句,聯(lián)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國人”的含義。

(1)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3)中國人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jīng)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lián)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答案示例:(1)“中國人”的含義是指極少數(shù)頑固分子以外的中國人民。(2)“中國人”的含義是指廣大人民。(3)“中國人”的含義是指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者及其御用文人。(4)“中國人”的含義是指所有的中國人。(5)“中國人”的含義是指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這篇雜文的語言尖銳犀利,富于戰(zhàn)斗性,帶有嘲諷意味。請品讀文章,找出能體現(xiàn)這些特點的語句。

答案示例:在文章開頭,“總自夸著‘地大物博’”“只希望著國聯(lián)”“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著嘲諷意味?!翱偂?,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這些尖銳潑辣的語言,栩栩如生地漫畫式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