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家坡漢簡《歷日》編排及時間考述
《隨州孔家本叢漢》是學術界的杰作。該書分上卷《隨州孔家坡漢墓發(fā)掘報告》、下卷《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兩部分,簡牘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北郊孔家坡八號漢墓(孔M8)。整理者根據內容性質將簡牘分類定名為竹簡《日書》、《歷日》及木牘《告地書》三部分,其中《告地書》載有年名(“二年”),《歷日》(舊稱歷譜)保存有一年內十個月的朔日干支,以及冬至、立春、夏至等歷注,為簡牘的準確斷年提供了科學依據。在發(fā)掘報告整理過程中,承蒙發(fā)掘領隊及報告整理者張昌平先生以《告地書》及《歷日》釋文見示,并告知學者對其年代有不同意見。我初步復原《歷日》后認為當是漢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的歷譜。報告正式出版后又蒙昌平先生以新書見贈,囑我將孔簡年代的意見寫成文章發(fā)表,以資學界討論。因茲撰成此文,申述我判斷孔墓簡牘年代的基本依據,并對《歷日》的編排方式提出個人意見,以就正于方家。一、月名的排列方式及歷譜排列孔簡《歷日》的編排方式為前此出土歷譜所未見,它以最簡潔的方式、最少的文字將一年內的歷日干支全部排出:以日為經,以月為緯—在60支竹簡的簡頭各著一干支以為經,其下橫列六欄為緯,橫欄、豎列共分出360格;每欄容前、后兩月,將月名及其大小填入朔日格中,歷注則填入相應的歷注格內。朔日格在某干支簡,則表示該月朔某干支,如簡文“正月大”在甲辰簡,表示正月甲辰朔;“二月小”在甲戌簡,表示二月甲戌朔等。歷注同此,如冬至在甲辰簡的十月欄,表示十月甲辰冬至;立春在庚寅簡的十二月欄,表示十二月庚寅立春;夏至在丙午簡的五月欄,表示五月丙午夏至等。《歷日》雖然沒有勾出橫欄線,但巧妙利用中間的緯編線將上三欄與下三欄顯著分開,橫欄豎列360格一望可知。秦漢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把閏月置于年末稱“后九月”,若無閏月則360格可以排滿一個陰歷年。一個陰歷年包含六個小月、六個大月共354天(不含閏月),如果年內出現(xiàn)連大月或連小月則共355或353天,360格比陰歷年天數多出若干格。把多出的空格置于年首前還是置于年尾后,涉及歷譜的排列方式及整體效果。整理者以十月為歲首排列歷日是非常正確的,遵循這一原則符合秦漢顓頊歷的實際,但采用年首無空格的作法,將空格一律置于尾后,這樣排列的效果并不好。其一,導致第一欄排入三個月名,而最后一欄只有一個月名,使《歷日》在排列形式上不齊整。其二,“十二月大”原簡本來在第二欄,釋文將其排入第一欄后,其下的雙月二、四、六、八月均應上移一欄,因此整理者認為“《歷日》的‘十二月大’、‘二月小’、‘四月小’、‘六月小’、‘八月小’等項在抄寫時均各自下移了一欄的位置?!边@等于說簡文抄寫者抄錯了位置,實際上原簡歷譜排列非常整齊規(guī)范,不必做任何移動即可圓滿解釋。其三,釋文的排列方式導致大約將近總數一半的、同一月內的日干支與其月名不在同一欄,立春、臘、初伏、中伏等歷注與其所屬月名不在同一欄;雙月月名除十月外都不靠近欄首反而靠近欄尾,查對歷日、歷注所屬月名十分不便等。筆者采用在年首前置空格的方法,空格多少以最后一欄的月名朔日格居于欄首為限,其余空格置于年尾,得歷譜如表1。這樣排出的歷譜,月名朔日格分布在欄首及欄中附近,最大限度地保證同月干支、歷注與其月名在同一欄;使查看某月之月名、日序、干支、歷注等,一目了然。二、第二,是因朔干涉錯誤,縣丞為執(zhí)行該機關的日干法孔家坡八號墓出土鼎、盒、鈁仿銅陶禮器組合,在湖北云夢、江陵等地出土同類組合漢墓的年代都在文景時期??譓8木牘《告地書》云二年正月壬子朔,甲辰,都鄉(xiāng)燕佐戎敢言之……正月壬子,桃侯國丞萬移地下丞此條具備年序、月名、朔干支等三要素,本是利用歷朔斷代的理想材料,但不幸的是本條朔干支有誤。這是很容易證明的:命起甲子算外(干支序數以甲子為0,乙丑為1,丙寅為2…),得甲辰為40,壬子為48;如果“正月壬子朔”(正月初一為壬子)則月內必無甲辰,因自壬子至甲辰跨52日,大大超過一個月的長度;反之若月內有甲辰,則必非“壬子朔”,因甲辰在壬子前8日。如果“壬子朔”是正確的,則甲辰必在上月的22、23日或者下月的23、24日。因此簡文“正月壬子朔甲辰”是自相矛盾的,不是朔干支有誤,就是朔后的日干支有誤,二者必居其一。據牘文云“正月壬子”桃侯國丞移書地下丞,可知正月內有壬子,按已往出土的“告地策”文書,地上丞一般不在朔日移書地下丞,可知正月非朔壬子。我提出一種可能:即《告地書》的抄寫者可能將朔干支與日干支的順序顛倒了,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二年正月甲辰朔壬子”,與《歷日》中的“正月大”朔日格在甲辰簡相合,壬子為正月初九日。于是整個歷譜當為“二年《歷日》”。查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漢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正月甲辰朔,故《告地書》“二年”當為漢景帝后元二年。三、在第二、日期方面,把“二年”與歷譜相聯(lián)系,將其與“春季”作《歷日》沒有年序,《告地書》有年次,但與《歷日》并無直接聯(lián)系,尤其是在朔日可能出錯的情況下,將《告地書》的“二年”與歷譜相聯(lián)系,只是基于一種可能的假設,證其必然有賴于其他證據。此證據就是歷注“十二月庚寅立春”。推證如下。1.《東南角》記載“推動甲酉”,為“己酉合朔立春”的上元,其又分以下步驟秦及漢初施行《顓頊歷》,為傳世典籍及出土文獻記載所證明,故用《顓頊歷》進行推證。推算方法本于“四分術”,起算點為《顓頊歷》的近距歷元。《宋書·律歷志下》載祖沖之謂“古之六術,并同四分”。先秦古六歷及后漢《四分歷》以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太陽日行一度,故一年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因有余數(日法)四分之一,故稱之“四分術”?!额呿湚v》是先秦古六歷之一,屬于古四分歷?!八姆中g”以十九年為一“章”,十九年七閏稱為“章法”;四章為一蔀,二十蔀為一紀,三紀為一元。一元4560年,氣、朔、年干支復原?!额呿湚v》的上元為“正月己巳合朔立春”,這樣的記載見于《淮南子·天文訓》、《尚書·考靈耀》、劉向《洪范五行傳》、《續(xù)漢書·律歷志》、唐《開元占經》、《新唐書·律歷志》載僧一行《大衍歷議·日度議》等處?!额呿湚v》以立春為歷法年的年始,各項周期都以立春為起算點,因此在歷法推算過程中須“命算己巳”,即以己巳為起始點對六十干支進行編號,以己巳為0編序,稱為“己巳算外”;以己巳為1編序稱為“己巳算盡”。下文計算均起己巳算外。實際上“己巳”只是《顓頊歷》的一個蔀首,歷元名稱用歲星紀年法為甲寅元,用干支紀年法為乙卯元(因歲星超辰所致)。唐《開元占經》載《顓頊歷》至開元二年(714年)的上元積年為2761019算外,減605元(605×4560=2758800年)得到距離當時最近的歷元為公元前1506年。即前1506年是乙卯元己巳蔀首:年名乙卯,己巳合朔立春,氣、朔齊同。《開元占經》所載上元積年使《顓頊歷》近距歷元與歷史年代對應起來。這樣的記載還有《新唐書·律歷志》載一行《日度議》:“魯宣公十五年丁卯歲,《顓頊歷》第十三蔀首,與《麟德歷》俱以丁巳平旦立春。至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凡三百八十歲,得《顓頊歷》壬申蔀首。是歲秦歷以壬申寅初立春。”以《開元占經》所載上元積年驗算得:魯宣公十五年(前594)為《顓頊歷》丁巳蔀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為壬申蔀首,《開元占經》與《新唐書》所載互相吻合?!独m(xù)漢書·律歷志》載《殷歷》甲寅元與《顓頊歷》乙卯元的冬至、立春干支,并“課兩元端”得其“閏余差”、“朔小余”及“中節(jié)之余”諸數據等,嚴敦杰先生命算己巳(以己巳為0),依據“四分術”驗算,所得皆與《續(xù)漢書·律歷志》合,因謂“《開元占經》所引歷元數字,可為信史?!?.立春點分布與年代茲命算己巳(以己巳為0),孔簡《歷日》庚寅立春,得干支序數為21。按“四分術”,自歷元起第T年的立春干支序數是式中r表示六十甲子周期的整數倍;T是自近距歷元(前1506年)起算的積年,可換算為公元年數依上式算得《顓頊歷》自壬申蔀首(前214年)至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前110年內的立春干支與公元年份,列如表2。將表2中的立春干支序數轉換為散點圖(圖1),檢視立春點分布,見其整齊規(guī)則,可知表中數據無誤。十分顯著地可見,在長達110年的時距內,只有三次“庚寅立春”:⑴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八年;有三種途徑可以唯一確定孔簡《歷日》“庚寅立春”的年代:其一,根據陶禮器組合的特征,將年代限制在文景時期(前179—前141)或略晚,則可唯一確定在公元前142年;其二,根據《告地書》的“二年”,可唯一確定在漢景帝后元二年;其三,對照朔日干支,可唯一確定在前142年、景帝后元二年(詳下)。再以立春干支序數為起點,計算前142年的冬至和夏至干支,看是否與孔簡《歷日》相合:冬至在立春之前三個平氣,其干支序數為大余35是甲辰序數,與孔簡《歷日》甲辰冬至合。夏至在立春之后九個平氣,其干支序數為大余37是丙午序數,與孔簡《歷日》合(此處不用“借半日法”)。查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可知漢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正月甲辰朔,實歷冬至在癸卯14時21分,立春在庚寅4時05分,夏至在丁未20時44分??缀啞稓v日》的立春與實歷合,冬至甲辰在癸卯后一日,夏至丙午在丁未前1日。二至歷日與實際天象誤差在±1日左右,這樣的精度是比較好的。因為古人得到冬、夏至日主要通過晷影觀測,如果實際立竿測影,由于影端比較模糊,所測與真正的冬、夏至日相差一兩天,是很難發(fā)現(xiàn)的。3.月間平朔干法按“四分術”,自歷元起第T年的立春平月齡(立春時刻離開立春月平朔時刻的距離)是第T年的立春月平朔干支序數為立春月平朔干支=立春干支-立春平月齡如果立春干支數小于立春平月齡,則加六十后減之。其他自立春月后第N月的平朔干支為第N月平朔干支=立春月平朔干支依此式算得公元前142年各月平朔干支與《顓頊歷》合,其他立春干支合者,朔干支不合。茲將前142年歷推平朔大小余及“借半日法”所推干支、孔簡朔干支等列如表3。孔簡《歷日》十月、十二月的朔干支缺失或不清楚,釋文將其補齊。其中十二月甲戌朔可確定,因簡文明載十一月小、乙巳朔,自乙巳順數29天,次日十二月必朔甲戌無疑;又正月朔甲辰,則十二月必為大月;釋文在甲戌簡朔日格中補上“十二月大”是正確的;只是它應排在第二欄靠近欄首的位置,而不應排在第一欄的欄尾。十月?lián)媳硭飘斔芬液?為大月,釋文在乙亥簡所補“十月大”正確。根據表3所列公元前142年的平朔干支大小余數據,如果只取大余配屬干支,那么歷法所推與孔簡《歷日》朔干支有一半不合;如果按照“借半日法”,小余超過“日法(940)”一半以上(即小余≥470)則進位加一日,那么《顓頊歷》與孔簡朔干支完全符合。這再次證明前輩學者關于漢初《顓頊歷》在計算朔干支時踐行“借半日法”的論斷,是正確的。4.月日:二月,立春最大的時間秦漢《顓頊歷》以立春為正月,以十月為歲首,可稱為“亥首寅正”歷,楚歷才是標準的“亥正”歷??缀啞稓v日》的立春干支庚寅,距離立春月的朔干支甲戌十六日,按四分歷當年立春應在正月,而孔簡《歷日》的立春卻在十二月,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此與《顓頊歷》改變閏法有關??缀啞稓v日》證明景帝后元元年確實設置了閏月,使原十月變成后九月,原十一月變成十月、原十二月變成十一月,原正月變成十二月等。因此孔簡十二月立春相當于未變閏法以前的正月立春??缀啞稓v日》的出土可以終止對《史記》年表景帝后元二年資料的懷疑,使《顓頊歷》改變閏法得到更早的實物驗證。再以孔簡《歷日》的安排,來看看改變閏法是否合理。立春一般在正月上中旬,當立春月齡≥18又612/940日則置閏,使立春不超出正月,即立春不能延遲到二月是置閏的目標。公元前143年按歷推乙酉立春,月齡4又623/940日,按歷推不當置閏;設置后九月則使前142年變成十二月十七日庚寅立春(立春月齡15又510/940日,合借半日法),比往年正月立春提前一個月份。設置閏月的目的是避免節(jié)氣延后,為此而適當提前是允許的。因此前142年提前至十二月立春是允許的,而且這樣處理的積極效果十分明顯--閏后的孔簡《歷日》標明夏至在五月五日,冬至在十月晦(緊貼十一月朔日)。一般情況下,夏至為五月中氣,冬至為十一月中氣,置閏可使夏至、冬至適當提前。如果前143年不置閏,那么次年夏至在六月五日,冬至在十一月底。兩相比較,變法者更加合理,因為不變閏法會使夏至延后出現(xiàn)在六月,不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這是《顓頊歷》自身的問題,容俟專門討論,此處不贅。綜上所述,孔家坡漢簡《歷日》是漢景帝后元二年(前142)的歷譜,氣、朔、閏與《顓頊歷》吻合;年序與《告地書》吻合;冬、夏至干支與實歷密近等,殆無可疑。⑵公元前142年,漢景帝后元二年;⑶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额呿湚v》置閏規(guī)則原本十分簡單而有規(guī)律。據“十九年七閏”法,一章之內立春月齡按大小依次為0、1521940、3102940、4623940、6204940、7725940、9306940、10827940、12408940、13929940、15510940、1791940、18612940、20193940、21717940、23295940、24816940、26397940、2791894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辣椒紅中蘇丹紅檢測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 果園避障割草清掃機的設計與試驗
- 2025年氟炭漆項目建議書
- 垃圾運輸應急預案合同
- 2025年低碳小鎮(zhèn)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板翅式換熱器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衛(wèi)星數字電視綜合接收解碼器(IRD)合作協(xié)議書
- 個人兼職在線課程銷售合作協(xié)議
- 家庭農場與電商平臺產銷對接協(xié)議
- 2025山東省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
- 防水補漏工程合同(合同版本)
- 鐵路局中間站管理手冊
- 監(jiān)理日志表(標準模版)
- H3C-CAS虛擬化平臺詳細介紹
- 小學生韻母in、ing常見漢字與區(qū)分練習
- 藥房品種類別及數量清單
- 大學生安全教育課件(ppt共41張)
-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第1節(jié)牛頓第一定律 課件
- 網站培訓內容trswcm65表單選件用戶手冊
- 連續(xù)平壓熱壓機 三篇 俞敏等
- 打印版-圓與二次函數綜合題精練(帶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