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和他的時代_第1頁
沈青和他的時代_第2頁
沈青和他的時代_第3頁
沈青和他的時代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沈青和他的時代

世界上的一些東西總是井然有序。這不,沈青和沈小峰父子,原本是科技工作者,卻“正著”了餐飲這一行。一個“扒豬臉”專利,名振京城,享譽海內外。又誰說外行不能干內行?兩個門外漢,把個酒家搞得熱氣騰騰,在業(yè)內一領風騷。這由外行變內行的奧妙,蘊涵的辯證哲理,得從頭說……“科技之路”:沈青沈青父母那一輩,家境貧寒,從湖北天門市的鄉(xiāng)下,闖關東,來到黑龍江省的東寧縣。1935年,呱呱墜地的沈青,正趕上那艱苦的歲月。缺衣少食,沒能困住自幼勤奮好學的沈青。小小年紀他便把那算盤打得滾瓜爛熟,并精通其絕竅。鄰居的孩子貪玩,他把自己關在家中做功課,立志要做個科學家。小學畢業(yè)名列全校第二名,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中學。為了學費,他每逢寒暑假就“打工”,賣柿子、賣地瓜、賣大蔥……他全干過。為了不給父母增添負擔,也為了攢錢養(yǎng)家,他舍棄了還差半年就能拿到的初中畢業(yè)文憑,于1952年在125人中摘冠,考進了東北電影公司牡丹江分公司,當上了會計。風華正茂的沈青,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算頭一筆帳,差了一分錢,他三天三夜沒合眼,硬是查個水落石出。這股子認真勁頭兒,奠定了他工作嚴謹、扎實的基礎。他沒被學歷低所困擾,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反復琢磨、推敲,先后發(fā)明了《珠算速算法》、《掃除文盲教學法》、《漢語拼音教學法》。1955年,年僅21歲的沈青,被評為“黑龍江省青年向科學進軍的積極分子”。以后的日子里,沈青先后辦過磚機廠、校辦工廠、搞過基建,當過炊事班長、干過木工……轉輾10多個單位,調換了數(shù)十個工種,樣樣干的出色。正是這10多年的長期基層磨練,鋪平了沈青日后的科技之路。在動蕩的1969年,沈青的小兒子沈小峰來到人世。不能說天生的聰慧,也有其父母的遺傳基因吧,還是孩童的沈小峰,就被鄰居的小朋友叫上外號“沈萬能”、“沈萬知”。你看他身上挎著鉗子、扳子、螺絲刀,挺神氣,像個“小工程師”!小學、中學,沈小峰都任學生干部。80年代初,國內剛剛興起電腦,沈小峰就鬧著要學,母親徐桂秋借來電腦,借來有關書籍,他通宵達旦地學習,硬是自己鉆進去了,真有點“無師自通”。在全國中學生微機比賽牡丹江賽區(qū)獲第二名;之后,又在全國青年微機大賽上,榮獲三等獎。沈小峰于1989年畢業(yè)于哈爾濱機械學院經濟管理系。再往后,就投入了他父親創(chuàng)立的事業(yè)中。從“掌握余熱”到“引導”沈青最初和節(jié)能環(huán)保結緣,是1967年。那時他在一家變壓器廠工作。廠里搞“憶苦思甜”教育,到一個落后的小礦井參觀。這是沈青平生頭一遭下礦井,環(huán)境的艱苦,工作的辛勞,讓他目瞪口呆?;貋砗?他像得了“魔癥”,逢人便說:“采煤那么苦,能源那么寶貴,我們怎么能大手大腳呢?”他決心研制出一種節(jié)能的爐灶。當時我國有工業(yè)鍋爐55萬臺,窯爐16萬座,由于設備技術落后,鍋爐平均熱效率不足50%,窯爐就更低了,而國際熱效率先進水平則在80%以上。熱效率不高,不僅浪費了能源,而且污染了環(huán)境。據(jù)測算,全國鍋爐煙塵排放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噸,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恐懼的數(shù)字!不是沒有人治理過,而是人們多把精力放在“尾部治理”——除塵上,投資大,用水量多。而沈青通過“家用明火反燒爐”等研究,已經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從頭治理,讓燃料充分燃燒。這樣既節(jié)約了能源,又從根本上解決了環(huán)境污染。揣上這樣一個“金剛鉆”,沈青不愿意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小小的家用爐灶上,他想面對的是全國那數(shù)以幾十萬計的工業(yè)鍋爐。當?shù)?有個堪稱環(huán)境污染“首富”的鍋爐:55米高的大煙囪,一排煙就“黑云滾滾半邊天”,黑度超過國家標準2倍,深度超標20多倍,附近居民深受其害。這家鍋爐所隸屬的工廠也每年為此付出60多萬元的罰款。為了治理這條煙龍,廠領導曾花巨款請專家前來號脈,但收效甚微。正在這時,沈青主動找上門來。首戰(zhàn)成功。沈青的成功不僅在于鎖住了當?shù)丨h(huán)境污染的龍頭,而且在于從中總結出了以蒸汽助燃器為主體的一整套鍋爐綜合節(jié)能改造技術。其中蒸汽噴射消煙助燃器于1987年獲得了國家專利,并榮獲了黑龍江星火計劃二等獎、國家星火計劃三等獎?!罢羝麌娚溴仩t消煙助燃”這項技術,有著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1990年,中國環(huán)保工業(yè)協(xié)會授權沈青組建全國鍋爐窯爐消煙除塵委員會。從此,沈青離開故土,來到北京。時值兒子沈小峰大學畢業(yè)。說不上子承父業(yè),但沈青對事業(yè)執(zhí)著的精神,實實在在地感染著沈小峰。他舍棄了省內外多家公司和企業(yè)的優(yōu)厚待遇,毅然投入父親為之奮斗的節(jié)能環(huán)保事業(yè)。1995年,年過花甲的沈青從國家環(huán)保局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咨詢委員會、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秘書長和全國節(jié)能新技術推廣站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后,又干了一件違反常規(guī)的事——在他撰寫的一部題為《節(jié)能與環(huán)?!返膶V?將幾十年摸索出的鍋爐改造的技術秘密和盤托出。有人不理解:費了半輩子心血,取得了國家專利,為什么又把它公布于眾呢?其實,在此之前,沈青就干過類似的“傻事”,許多單位和個人采用他的技術進行鍋爐改造,都是無償使用。朋友們作過測算,假如沈青循規(guī)蹈矩地收取技術轉讓費、咨詢費和改造費,早成為百萬富翁了,可是……為什么要這么干?沈青回答:知識分子絕對應該保護自己的權益,但對現(xiàn)階段那些利在當代、功垂千秋的技術,絕不能因為待價而沽,而延誤它們走向社會。對沈青在節(jié)能環(huán)保等方面的貢獻,政府和人民多次予以鼓勵,他多次立功受獎,1995年,又被特邀參加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沈青那間布置得很像辦公室的住房里,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蕩盡煙塵清風明月本無價”,下聯(lián)是“還回藍天近水遠山皆有情”,這是沈青60歲生日那天,朋友們送來的賀壽禮物,沈青很珍視它,他說,這副對聯(lián)的內容,既是朋友們對我前半輩子工作的鼓勵,也是我后半生的奮斗目標。營養(yǎng)科學,解決“重心結晶”沈小峰跟隨父親沈青在京城、在國內各地,轉輾改造鍋爐數(shù)年,獲益匪淺。鍛煉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作風。他在參加改造鍋爐中,發(fā)現(xiàn)爐拱塌陷的問題,首創(chuàng)的將鍋爐混凝土拱改為耐火磚拱的新工藝,編入了他父親《節(jié)能與環(huán)?!返膶V?。然而,近幾年三角債的困惑,企業(yè)的拖欠,的的確確把父子倆經營的公司拖進了泥潭,有時連再出差的差旅費都難以湊夠。正在難以為繼之時,有家企業(yè)的餐飲三產不景氣,好友拉他“救駕”。出于東北漢子的豪爽,踏著弄潮逐浪的誘惑,他,上了“金三元酒家”這只小“船”。父親也只好支持他。父子倆忍痛改了行。外行要變內行,談何容易。父子倆整天逛書店,跑圖書館,購買了數(shù)千元的古今書籍,查閱了上百萬字資料,放棄一切休假日,他倆鉆到書堆里去了:卻原來,祖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幾千年前,河北涿鹿縣礬山鎮(zhèn)黃帝泉就流傳著“吃肉要吃豬頭臉,娶媳婦要找礬山板”的諺語,意即礬山板的姑娘漂亮、能干,是因吃了豬臉肉的緣故。如此名饌佳肴,為何不能流傳,父子倆百思不得其解。但他們終于從科技中找到了答案:傳統(tǒng)烹飪,多憑感性經驗操作,一個師傅一個樣,缺乏科學的定量標準和規(guī)范,他人無從掌握其精髓,也不能形成規(guī)模。一道名菜因人員變故,數(shù)十年的心血結晶遂告失傳。然而,發(fā)達國家的餐飲業(yè),雖然沒有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但借助科學標準化所形成的穩(wěn)定質量,風行于全世界,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父子倆猛悟到:餐飲的航船,只有靠科技才能駕馭。常言道:“百肉不如豬肉”,民間還認為“肥豬拱門”是吉祥的象征。但當今人們偏偏冷落豬頭,即便是分割加工成豬頭肉、醬耳朵、醬口條,也只當家居酒菜,上不了宴席。他倆從營養(yǎng)科學開始,讓人們重新認識豬頭。他們委托權威單位化驗分析整個豬頭的營養(yǎng)結構,其耳、舌、眼、腦、腮等部位均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特別是豬腦中的腦磷脂是健腦營養(yǎng)劑,有利于增強人的思維能力,預防老年癡呆癥。如此好的寶貝,怎能不改變它在舊時婚喪嫁娶或供奉神靈的擺設狀態(tài),更何況我國是食豬肉的大國,每年生豬屠宰在二千萬頭以上,讓豬頭處在副產品及低價位的尷尬地位,不能增加附加值,這簡直是對資源的浪費!父子倆再也按捺不住深加工開發(fā)豬頭的心潮,下?lián)P州、走上海、入河南,訪問多處制作豬頭有特色的地方,尋名師拜學者,討教、借鑒與比較,決然在加工方法的科學化上下功夫。沈小峰得益于大學所學正交設計方法,沈青擁有數(shù)十載搞發(fā)明的經驗。他倆從營養(yǎng)科學入手,首先制定了如何降低豬頭脂肪成份及保留其有益成分的總體方案,同時摒棄傳統(tǒng)不符合衛(wèi)生科學的加工方法,從選主料的定質、定量開始,經數(shù)十次試驗、比較,優(yōu)選制定出12道標準化的加工工序。其關鍵的烹制工序,歷時4個小時,均由溫度曲線控制。創(chuàng)造出一整套加工生豬頭的嚴格工藝流程及質量檢測規(guī)范。集南北靈秀的這兩個漢子,以豪爽的氣概,給這道用科學方法加工的菜肴,取了一個有別于任何叫法而又形象逼真、動聽的名稱:扒豬臉。父子倆成功了!豬頭肉以嶄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京城食客面前,令眾人傾倒:一位司機吃一個;兩位小姐吃一個;一桌客人吃二、三個;上海人飛機往返捎家;河北人專程來京品嘗;臺灣、香港人吃了還要帶……這些都是事實,因為豬頭上了檔次,色、香、味、形、質俱佳,入口著實細嫩滑爽、肥而不膩、留香悠長,是名符其實的美食。正當父子倆的航船在浩翰的飲食文化海洋中正常航行時,仿制、假冒之風乍起,不少餐館打起了“扒豬臉”的旗號,如何保住這道浸滿心血的菜肴的質量與名聲?沈青受多次申報專利的啟發(fā),于1996年4月的一天,踏進了中國專利局的大門,莊重地為“扒豬臉”的制作方法申請發(fā)明專利。父子倆要用法律來保護科技成果。然而,也有非議:說他們在搞技術封鎖,不利于餐飲業(yè)的發(fā)展。對此,父子倆的看法是:中國號稱飲食王國,載于史冊的名菜難以記數(shù),但沒有科學方法流傳下來的教訓,難道還不應記取嗎?通過專利將科學的方法有償公之于眾,實行技術轉讓,保障“扒豬臉”不變味、不走樣地推而廣之,使其堂堂正正地走向國內外消費市場,促進我國飲食文化發(fā)揚光大,有何不好?“扒豬臉”申請專利讓人們新奇,它被鑒定為市級科技成果,也讓人感到詫異。有關專家說話了:由于“扒豬臉”的加工工藝科技含量高,使得一向不被人們重視的豬頭肉,登上了大雅之堂,改變了人們世俗不重視菜肴科技的偏見,理所應當?shù)亟o它以科技地位?!鞍秦i臉”給父子倆心靈的震撼,不僅僅是獲得科技成果的地位,從中,外行人悟出了當今餐飲發(fā)展的奧秘:傳統(tǒng)方法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