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洋微表層海水對營養(yǎng)鹽的富集_第1頁
大海洋微表層海水對營養(yǎng)鹽的富集_第2頁
大海洋微表層海水對營養(yǎng)鹽的富集_第3頁
大海洋微表層海水對營養(yǎng)鹽的富集_第4頁
大海洋微表層海水對營養(yǎng)鹽的富集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海洋微表層海水對營養(yǎng)鹽的富集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的70%,微面海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氮、磷、硅和有機物質的豐富度也不同。國際上對微海表面的研究很多,這在中國才是如此。張正斌等人對南海微地表的化學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然而,對東南亞海域氮、磷、硅鹽的研究仍然是空白。根據(jù)1998年10月、11月和1999年4月、5月和10月五個階段的結果,亞太經(jīng)合組織首次對香港亞太經(jīng)合組織亞太經(jīng)合組織亞太經(jīng)合組織亞太經(jīng)合組織亞太經(jīng)合組織進行了初步研究。1主要站位分布,僅有3個半開1998年秋季(10、11月)、1999年春、秋兩季(4、5、10月)在大亞灣海域開展了多個航次海洋微表層、次表層的調查研究工作.根據(jù)以往大亞灣生態(tài)網(wǎng)絡調查的實踐,并結合大亞灣沿岸及灣內獨特的環(huán)境地理條件,在原有12個站位的基礎上,重點增加了諸如大亞灣核電站(GNPS)進出水口(4-1、5-1站)、水產(chǎn)養(yǎng)殖區(qū)(漁排,8-2,12-1站)等站位.具體站位分布見圖1.用0.5cm厚的平板玻璃制成一個40cm×60cm的長方形,用硅橡膠做一個刮片,采微表層水樣(厚度約80μm);用5dm3有機玻璃采水器在水面下25cm處采集次表層水樣,在水面下50cm處采集表層水樣,在離底1m處采集底層水樣,水樣送回岸上實驗室測定.部分水樣經(jīng)過0.45μm濾膜過濾后供測定營養(yǎng)鹽用,化學需氧量(COD)用堿性高錳酸鉀法測定,營養(yǎng)鹽用微量連續(xù)流動分析系統(tǒng)(荷蘭Skalar公司產(chǎn)品)測定,其余項目按《海洋監(jiān)測規(guī)范》方法測定.2結果與討論2.1微表層海水對三氮的富集微表層海水對營養(yǎng)鹽等物質的富集程度用富集因素(EnrichmentFator,簡稱EF)表示.計算公式如下:EF=ci(微表層)/ci(次表層)式中:EF為富集因數(shù),ci(微表層)為i種物質在微表層的含量,ci(次表層)為i種物質在次表層的含量.5個航次微表層海水對營養(yǎng)鹽的富集狀況可描述如下:第一個航次(1998-10,7個站)大亞灣微表層海水對三種形態(tài)的無機氮,即硝酸鹽(NO3-N)、亞硝酸鹽(NO2-N)、銨氮(NH4-N)均產(chǎn)生富集;富集因子NO3-N為2.00~4.00,平均值為3.03;NO2-N為1.02~1.32,平均值1.11;NH4-N為1.83~5.12,平均值3.38.只有57%站位的微表層海水對活性磷酸鹽(PO4-P)產(chǎn)生富集,整個海區(qū)的富集因子為0.17~4.00,平均值1.21.有86%站位的微表層海水對活性硅酸鹽(SiO3-Si)產(chǎn)生富集,富集因數(shù)為0.96~1.43,平均值1.16.第二航次(1998-11,11個站)有70%站位的微表層海水對三氮產(chǎn)生富集,NO3-N、NO2-N、NH4-N的富集因數(shù)分別為0.31~7.14(平均值2.83)、0.42~1.83(平均值1.13)、0.85~5.87(平均值2.61).約64%站位微表層海水對PO4-P產(chǎn)生富集,富集因數(shù)為0.44~1.75,平均值1.18.約有64%的站位微表層海水對SiO3-Si產(chǎn)生富集,富集因數(shù)0.41~2.00,平均值1.20.第三航次(1999-04,6個站)微表層海水對NO2-N和NH4-N均產(chǎn)生了富集,NO2-N的富集因數(shù)為1.06~4.00(平均值2.38);NH4-N的富集因數(shù)為1.76~6.22(平均值3.93,因NO3-N在微表層和次表層水中含量變化極大,各站EF值相差甚遠,不作討論).各位微表層水對PO4-P均產(chǎn)生了富集,富集因數(shù)為1.11~2.50,平均值1.64.有大于83%的站位微表層水對SiO3-Si產(chǎn)生富集,富集因數(shù)0.94~1.50,平均值1.14.第四航次(1999-05,8個站)微表層水對三氮(除5-1站NO2-N外)均產(chǎn)生了富集,NO3-N、NO2-N和NH4-N的富集因數(shù)分別為1.46~2.28(平均值1.94)、0.86~3.38(平均值1.56)和2.29~7.73(平均值4.82).微表層水對PO4-P的富集情況較復雜,有3個站(占37.5%)存在著反富集現(xiàn)象;有2個站的EF值為1;只有3個站產(chǎn)生富集,整個海區(qū)富集因數(shù)為0.43~1.50,平均值0.99.有75%的站位微表層水對SiO3-Si產(chǎn)生富集,富集因數(shù)為0.83~1.22,平均值1.06.第五航次[1999-10,9個站(其中增加了灣口三門島海域3個站)]對NO3-N而言,大亞灣灣內有50%的站位、灣口有1/3的站位存在著反富集現(xiàn)象,其余站位微表層水對NO3-N產(chǎn)生了富集,富集因數(shù)灣內為0.28~6.20,平均值1.99;灣口為0.22~3.06,平均值1.57.無論灣內或灣口,微表層水對NO2-N和NH4-N均產(chǎn)生了富集.NO2-N的富集因數(shù)灣內為1.08~2.40,平均值1.66;灣口為1.20~1.75,平均值1.54.NH4-N的富集因數(shù)灣內為2.06~9.61,平均值5.00;灣口為1.95~7.36,平均值4.41.微表層水對PO4-P除灣內1個站存在著反富集現(xiàn)象外,其余站位均產(chǎn)生富集,灣內和灣口三門島海域的富集因數(shù)分別為0.80~1.50,平均值1.17和1.17~2.86,平均值2.18.無論灣內或灣口,微表層水對SiO3-Si均產(chǎn)生了富集,富集因數(shù)分別為1.04~1.64,平均值1.27(灣內)和1.04~1.22,平均值1.14(灣口).上述結果表明,大亞灣海區(qū)微表層海水對氮、磷、硅營養(yǎng)鹽都產(chǎn)生了富集,與在廈門港和在南沙海區(qū)得出營養(yǎng)鹽在海洋微表層產(chǎn)生富集的結論相一致.因海況及季節(jié)不同,其富集因數(shù)(EF)會有所差別,如大亞灣海區(qū)微表層海水對PO4-P的平均富集因數(shù)遠低于南沙海區(qū),對SiO3-Si的富集因數(shù)亦低于南沙海區(qū)和西太平洋附近海區(qū).2.2微表層海水淡化產(chǎn)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春季(1999-05)和秋季(1999-10)大亞灣海區(qū)微表層、次表層、表層和底層水中三態(tài)氮各占無機氮(DIN)含量的百分比列于表1.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微表層、次表層或是表層、底層,水中DIN平均含量均是秋季高于春季.它們的垂直分布特征均是微表層的DIN含量最高,說明整個調查海區(qū)微表層海水對DIN產(chǎn)生富集,灣內是次表層的最低,灣口則是表層的最低.底層由于底質營養(yǎng)鹽的再懸浮,其含量高于次表層或表層.從表1還可看出,無論春季或秋季,灣內或灣口,微表層水中無機氮主要以NH4-N的形態(tài)存在,而在次表層、表層、底層水中無機氮則主要以NO3-N形態(tài)存在,說明微表層海水有其獨特的化學性質.2.3微表層、次表層水中nh4-n與生物活性的相關性因航次較多,本文只選擇調查站位最多(11個)較能代表整個大亞灣海區(qū)的航次,即1998年11月(秋季)航次進行討論.對秋季各站位以三態(tài)氮及相應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學需氧量(COD)、溶解有機氮(DON)和葉綠素a(Chl-a)測值分別進行回歸統(tǒng)計,其相關系數(shù)列于表2.從表2可以看出,微表層、次表層水中NO3-N與DON含量呈高度顯著正相關(α=0.01),而在表、底層中不相關;微表層、次表層水中NH4-N與BOD5、COD和DON測值呈高度顯著正相關,而在表、底層中不相關;占DIN百分比很小的NO2-N則在表、底層中與DON含量呈顯著相關.微表層、次表層水中NH4-N與BOD5、COD、DON測值呈高度顯著正相關(圖2~4),而在表、底層不相關,說明水中有機氮化合物在硝化菌作用下的氧化分解主要在微表層、次表層中進行.其相關方程如下:c(BOD5)=1.40+0.34c(NH4-N)(n=22,r=0.813)(1)c(COD)=0.68+0.19c(NH4-N)(n=22,r=0.794)(2)c(DON)=24.86+4.56c(NH4-N)(n=22,r=0.754)(3)圖4及方程(3)的斜率(ΔDON/ΔNH4-N)為4.56,即4.56μmol的DON氧化分解可產(chǎn)生1μmol的NH4-N.目前,對無機氮營養(yǎng)鹽在海洋微表層中的富集現(xiàn)象還沒有確定的解釋,我們只能據(jù)上述結果進行探討.由于微表層、次表層海水中BOD5、COD和DON測值越大,NH4-N含量則越高,而在表、底層中無此現(xiàn)象;且有機氮化物氧化分解首先產(chǎn)生NH4-N,可認為海洋微表層水富集的含氮有機物在硝化菌作用下的現(xiàn)場分解是無機氮在微表層富集的原因之一;文獻還認為可能還有海水中“納米”粒子交換吸收的結果,但尚有待實驗證實.2.4bod5、cod與nh4-n將秋季(1998-11)航次各站微表層、次表層或表層、底層水中PO4-P或SiO3-Si分別與相應的BOD5、COD、無機氮、有機氮、葉綠素a測值進行回歸分析,其相關系數(shù)列于表3.從表3的相關系數(shù)可看出,無論PO4-P或SiO3-Si,在微表層、次表層或表層、底層水中與BOD5、COD和無機氮測值均無相關關系.BOD5值是指水中有機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進行好氧分解過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好氧分解,大體上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含碳物質氧化階段.第二階段為硝化階段,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被氧化的主要是含氮的有機物,氧化后生成無機氮(本調查的結果主要為NH4-N,因BOD5與NH4-N測值呈高度顯著正相關,與NO3-N和NO2-N含量無相關).COD值是指水體中的還原性物質被強氧化劑(KMnO3)氧化所消耗溶解氧的量,還原性物質主要是有機物.海水中的有機物是多種組分的極復雜的混合體,用BOD5和COD為指標所測定的有機物主要是由碳、氮、硫、磷等元素所組成,因此BOD5、COD與SiO3-Si測值無相關;但是BOD5、COD與PO4-P測值亦無相關,只與NH4-N含量呈高度顯著正相關,說明大亞灣海域水中含氮有機物較含磷有機物豐富.SiO3-Si與諸因子的相關性,微表層、次表層顯著于表層、底層,SiO3-Si與DON含量在微表層、次表層中顯著正相關(α=0.05),主要是硅藻的貢獻.在微表層、次表層水中,PO4-P和SiO3-Si均與Chl-a含量呈高度顯著負相關(圖5、6),而在表、底層中僅呈負相關趨勢,說明微表層是有獨特物理、化學、生物學性質的薄層.雖然Chl-a在微表層不富集,但是浮游植物消耗PO4-P、SiO3-Si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微表層、次表層強于表、底層.微表層、次表層中PO4-P、SiO3-Si與Chl-a含量的回歸方程如下:c(PO4-P)=0.16-0.0089c(Chl-a)(n=22,r=-0.647)(4)c(SiO3-Si)=9.10-0.64c(Chl-a)(n=22,r=-0.601)(5)方程(4)及圖5的斜率為0.0089,即浮游植物每消耗0.0089μmol的PO4-P可生成1μg的Chl-a;方程(5)及圖6的斜率為0.64,即浮游植物每消耗0.64μmol的SiO3-Si可生成1μg的Chl-a.實際上,浮游植物(特別是硅藻)所消耗的SiO3-Si僅有極小部分合成新的Chl-a,絕大部分合成新的硅藻體,而Chl-a與三態(tài)氮均無相關關系.因此可認為大亞灣海區(qū)水中的活體有機物主要是含硅有機物,即硅藻類有機物.這與文獻認為大亞灣海水中主要的活體自養(yǎng)生物為硅藻浮游植物的結論相一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