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和諧觀對社會治理的啟示_第1頁
老子《道德經》的和諧觀對社會治理的啟示_第2頁
老子《道德經》的和諧觀對社會治理的啟示_第3頁
老子《道德經》的和諧觀對社會治理的啟示_第4頁
老子《道德經》的和諧觀對社會治理的啟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子《道德經》的和諧觀對社會治理的啟示

老子的道教哲學最突出的是,把道教作為宇宙的主體,將道教與人生世界和社會理想緊密相連,這是人類生活和社會運作的基礎,也是理想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可能性。一、關于和諧的思想。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認為,世間萬物由何而來,世事運行的主導力量是什么?這是東西方先哲想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在古代中國,試圖解決這一重大問題的是老子。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哲學的核心在于道本論,他認為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根、本原,又是萬事萬物的本因,還是主導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這些可以統(tǒng)稱為道本論。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的意思是說,先有“道”,然后才有天地,因此說“道”是天地之母。在第四十二章中,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在進一步表明“道”的本源性。“道”生出了天地萬物,那么天地萬物是以什么樣的法則運行著的呢?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此處的“自然”,就是自然之法則。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運行遵循著一定的法則,這就為人間事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尋求到了根本依據。老子的道本論思想源自于他對自然的認識。自然之物的孕育與生長遵循著自然的法則,要盡量少地去對其進行人為的干預。因此“法自然”之道是無為而常任自然的。無為而自然就是道的本性。宇宙自然在道的“無為”的作用之下,保持著自身的平衡與和諧統(tǒng)一。老子的和諧思想不僅通過道本性即無為表現(xiàn)出來,而且歸根到底在由道生成的萬事萬物中存在著。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這就是說,相互對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陰陽二氣的通過相互激蕩、相互作用而“絪缊”出和諧之物。因此在老子看來,萬事萬物本身就是和諧統(tǒng)一的。不僅如此,老子還認為自然萬物之所以能夠和諧統(tǒng)一還在于保持事物之間的平衡。他說:“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道德經》第七十七章)這就把損有余而補不足來維持事物之間的平衡并進而達到宇宙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上升到道的高度來加以認識。老子不僅從道的角度來探求宇宙自然的和諧,而且還有著追求社會和諧的強烈愿望。如老子曰:“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道德經》第三十五章)這里的“大象”是指“道”。這就是說,能夠悟了道,進而掌握了道,普天下的人們就會前來歸往;歸往而不相互對立妨害,于是人們就會和平相處,社會就會和諧。老子身處于春秋末期的極度混亂而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他不僅有著強烈的對社會和諧的渴求,而且還有一種和諧的社會理想。他的社會理想就是原始的小國寡民社會。老子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道德經》第八十章)這種人性的質樸歸真,沒有戰(zhàn)爭和爾虞我詐,安居樂業(yè)的溫馨和諧的原始社會,雖然是老子的一種社會幻想,與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不合拍,但是其對和諧社會的追求卻是無可指責的。無論是宇宙自然的無為而和諧,還是社會的和諧,都是道本性的功用或作用。因此,為了保持社會和諧,就必須遵從于道。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是說,德是從道中體悟而來,要遵從道,即以“道”為準繩。這揭示了“仁政”與“德治”的深層依據。老子由自然之道出發(fā)進一步推導:在人類社會的運行中,也要運用“無為”的方法來達到最優(yōu)的治理效果,即所謂“無為而治”。指的是在道的原則下順其自然,不妄言、妄行以損道。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在第三章中,他進一步指出,“為無為,則無不治。”強調真正的明智者常以“無為”的方法治世,不亂發(fā)指令,不夸耀治功。逆道而為是妄為,常使事物走向反面,“無為”是順道而為,可以達到由亂到治的效果。無為可達到治理,這是老子道家哲學的重要理念。老子所主張的無為,并非消極,而是反對不正當?shù)摹盀椤?其主張在于,不要違背事物運行之道,不要對其作不正當干預。老子認為道本身即具有“可為”之功能,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而“可為”是以“無為”為前提的,順道而為,才是“無不為”。按老子的理念來理解,人是世間有形的活動者和體現(xiàn)者,道是無形的規(guī)范者和支配力量,有形要尊重和服從于無形,就是尊道。社會治理得好,是尊道之績效,而非強之所為的結果。因此,作為治理者,是無功可居的,不應當自傲,更不能由此而貪占更多的社會資源。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中所言的“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道理。以上可見,“無為”是道的本質屬性,可以稱為“無為之道”?!盁o為”是道的本性,它維持著由它生成的宇宙自然的平衡與和諧統(tǒng)一。在此意義上,和諧統(tǒng)一既是道的作用,又是道的必然結果。老子道本論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生成法則,進而演繹出社會規(guī)則,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哲學依據。二、注重修養(yǎng),做有較高的人和諧是老子道家哲學的重要內容。尊道修身,循道養(yǎng)性,除紛爭,求寧靜,達和諧,這是老子的人生目標和社會理想。老子認為,一個人只有注重修養(yǎng),才能有較高的境界,從而使幸福人生有可靠的保障。在老子的心目中,一個人,無論他是高貴,還是貧賤,只有做到知止知足、安心守靜與貴柔退讓,才能真正地享受安逸的人生樂趣。相反,如果不能做到這些,那只會過著欲望難平,永陷紛爭的痛苦生涯。1.保持心情,使民心不亂綜觀人生的各種苦痛與煩惱,莫不是由于對名聲與財富的強烈欲望而生起。老子正是認識到了這點,所以他主張知止、知足和寡欲。老子十分強調知止的必要性。他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老子的意思是說,積累財富應當適可而止,即使是刀劍,讓它很銳利,也終會鈍掘,財產難守,富貴難久,功成而知身退,才是明智者所持的正確的名利觀。老子同樣強調知足的重要性。他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四章)這段話表明:只有身體與人是最密切的,名聲與財富都是身外之物。貪求名聲與財富,對生命是一種極大的消耗與潛在的威脅,而且在失去的時候會顯得更加痛苦。只有保持平常心,才能因知足而少受辱,因知止而不陷險境。老子清醒地看到過度欲望給人們帶來無盡的心靈煩惱與禍害。在《道德經》第十八章中,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壑浅?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崩献拥囊馑际?在大道得到遵循的情況下,不存在仁義與非仁義之分別,人間自然存在著溫情與友善,離開道而言的“智”只是奸詐(“大偽”),在道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六親自和,國家不亂,背離了道的準則才出了“不和”和“昏亂”的局面,然后才催生了“孝慈”和“忠臣”,這是人類違道后出現(xiàn)的不正常甚至可以說是病態(tài)的情形。如此看來,才好理解老子在第十九章中的看法:“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边@里的“圣智”、“仁義”和“巧利”不具備正常層面上的應該褒揚的意義,而是大道被廢之后的畸形后果。老子的主張在于,要從根本上回歸到自然法則之下,他的方法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道德經》第十九章),其核心思想在于要人們外現(xiàn)純真,內持質樸,減少私心和欲望,這樣就會實現(xiàn)“使民心不亂”(《道德經》第三章)的理想目標。老子在第四十六章中總結道:“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币馑际钦f災禍之中沒有比不知足更大了,罪過之中沒有比因為私欲而肆意貪占更大的了,所以只有懂得知足而少私欲,才是正常的、永遠的滿足。從根本上來說,知止、知足與寡欲都是基于對名利的清醒認識。觀之諸多的現(xiàn)實中的不諧與悲禍,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老子在人生修養(yǎng)上所具有的大智慧。也唯其悟道,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超然物外而安逸地存活于復雜的世界上。從哲學的角度來說,老子的人生修養(yǎng)主張源自于其對道的認識。他認為宇宙和人類之初,大道既存,整個社會以及人際之間原本自然,天然和諧,隨著人們對道的輕視和廢棄,社會才出現(xiàn)一些非正?,F(xiàn)象,如六親不和、大偽、錯亂等,如果要用非正常方法來應對,如用仁義、圣智、利巧等人為的方法來處世與治世,只會惡性循環(huán)。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人們要在心靈境界里返樸歸真,悟道、體道、尊道,總之,就是要在道的原則指導下來行一切事。2.致虛極,守靜篤一個浮躁虛華的社會不符合道的準則。在浮躁的社會里,人心難得安寧,身體不得舒適,社會不得安定。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老子發(fā)現(xiàn),在自然之中,雄性通常強悍而顯得急躁,雌性通常柔弱而顯得平靜,所以,他以此二者為喻,要人們守雌棄躁,處下守靜,唯其如此,人心才能象溪水一樣安謐恬靜,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永恒的德行常駐人的內心,進而可以象嬰兒一樣無邪無欲,這樣才可以使自己處于無受外擾的純真境界。返觀現(xiàn)實之中,通常禍生于躁,病生于急。急躁而清靜不保,無清靜則和諧難得。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第十六章),他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德經》第十六章)老子從萬物的生長中看其發(fā)展與歸宿的過程,他發(fā)現(xiàn)所有的自然萬物都要“歸根”,即返回到它的本原。歸根才能達到平靜,這是上天所賦予萬物的本性,這就是永恒的自然法則。不懂得自然法則,就會輕舉妄動,胡作非為,從而會招致禍害。相反,如果懂得自然法則,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會公正,公正就能治理天下,治理得了天下,就是符合道的準則,社會就會長治久安,不會發(fā)生危險。由此觀之,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主張并非出自浪漫主義的情懷,而實在是對道的體悟的必然結論與現(xiàn)實要求。3.注重道德教育的自然功能春秋之際,諸侯爭霸,兵禍連年,民無寧日,因此,老子主張人們要退讓不爭,以減少沖突與糾紛,從而才能使社會恢復和諧。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四章)意思是說,“道”的形體虛空,但有無限的功用。道因其淵深而成為萬物始祖,它收斂鋒芒、解除紛爭、隱藏光芒,使自己相似于塵俗之類,從而才可以做到融和萬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子貴柔的主張,來源于他對水的觀察與了解。老子認為水是柔性的代表,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老子在這里以水為喻來說明柔弱不爭的理性根源——柔性最接近于道的本質,他認為,具有崇高美德的人要像水,水能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并且自身處于眾人所不喜居住的低洼之處,這就是道的特性的顯現(xiàn)。因為水通常不參與爭斗,所以不會招致怨恨,從而不陷于險境之中。老子還從生活經驗的角度來指出人的立身處世原則在于貴柔弱、貴謙虛、貴退讓。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老子在這里說的中心意思在于:自然之道確實應當全部保持而遵守。老子從委曲可全、曲則可伸、凹則可盈、舊則可新、少則可得、貪則受惑這幾方面的來說明這樣的一個道理:“柔弱”是為剛強預留了更大的彈性空間,從而可以最終立于不敗之地。老子強調“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是強調不爭,只有從自己一方出發(fā)做到不爭,天下才沒有人與之爭。老子反戰(zhàn)意識非常明顯,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道德經》第三十章)善于根據道的原則來輔佐統(tǒng)治者,不要以軍事手段來稱強于天下,用兵往往會兩敗俱傷,使自己也受到報應。另一方面,用兵有著巨大的危害,老子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道德經》第三十章)而且,老子認為即使軍事上成功了也不能逞強,因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強盛之后如果肆意逞強,則違道,必定敗亡。老子深刻地認識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對于不得已而用兵,老子認為也應做到“恬淡為上,勝而不美”(《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并要注意節(jié)制,不可放縱。如果在軍事中獲勝,也不要夸耀自美。老子倡導人們要講求柔弱、退讓與不爭,反對用兵,其實質在于尊道與守道,其理路還是道的自然無為的特性。自然狀態(tài)下萬物之間是沒有惡性紛爭的,本來也無強弱之勢力上的分別,所以,從遵循道的角度出發(fā),人要懂得處下與退讓,目的是為了避免爭斗造成嚴重后果,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和諧。三、法家思想下的社會建設是以家國法思想為指導的,在每一個國家老子的道家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當每次大的社會動蕩之后,人心思定,老子道家無為而治、柔弱不爭的思想就往往得到重視,甚至成為統(tǒng)治者的治國方略,從而使社會走上安定和諧的軌道。秦王朝由于其自視強大而恣意妄為,橫征暴斂,最終逃離不了滅亡的命運,正如老子所言“物壯則老”,其原因在于“不道”,也就是說它不遵循道的原則,不懂得無為而治的道理。漢初的統(tǒng)治者汲取了秦亡的教訓,開始以道家思想來治國安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得國泰民安,社會和諧??上У氖?其后期的統(tǒng)治者逐漸背離了道家思想而使得社會陷入動亂。唐朝和明朝,其前期因重道而致興,后期因離道而致亂,其教訓也是深刻的。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各種利益關系、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社會潛藏著各種不安定因素。為了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與和諧,老子道家哲學的和諧觀有著可資借鑒的重要價值。1.老好人口,棄躁守靜,做到社會自會穩(wěn)定老子主張“貴柔退讓”、“處下不爭”、“知止知足”與“棄躁守靜”,都是從自然之道出發(fā),深刻地揭示了社會與人生所應當遵循的道的準則。在老子看來,由于虛榮,人們會爭強好勝,逞能好斗;由于利益,人們會使用不正當?shù)男臋C和行為去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都是使得人際關系緊張的因素,也是使得社會失去和諧的根本原因。如果人們能循道而為,視名利為輕,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了無限的真情與溫馨,整個社會就會少了諸多無謂的消耗與紛爭,社會必將和諧、穩(wěn)定。老子最大的原則就是對道的尊重。在自然界里,柔弱而長久,處下而占優(yōu),退讓而保全,不爭而致勝的例子舉不勝舉,應用到人類社會,情況通常也是這樣。貴柔處下是一種值得欣賞的風格,它可使人保持沉穩(wěn)低調;知止知足是一種值得追求的人生態(tài)度,它可以使人少欲不貪,從而可以使人保持淡泊雅致;棄躁守靜是一種境界,它可使人因向往寧靜而保持恬淡溫和。如果當今社會的人們都能做到這些,人際當然和諧,社會自會穩(wěn)定。在此意義上講,老子的思想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又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社會理想。它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的必然趨勢,體現(xiàn)著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這就是當今社會之“道”。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各種利益關系不斷調整,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有不斷激化的趨勢。與此同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某些領域的腐敗現(xiàn)象仍較嚴重。我們借鑒老子貴道、循道的原則,就是要在人際關系處理中守柔而不“好斗”,在利益面前退讓而不爭,在社會風氣上棄躁而守靜,在矛盾沖突面前去化解而不激化。如果人人在其生命歷程中踐行之,且不斷提升這種境界,就會日益消解社會的各種矛盾,腐敗現(xiàn)象就會逐漸減少,社會的和諧因素就會不斷增加。2.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健全公民的價值觀體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中國社會極度混亂,人們的價值觀受到嚴重扭曲。19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推進,西方的經濟主義思潮又大量流入,從而深深地影響著國人的精神生活與經濟生活,中國社會在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像追名逐利現(xiàn)象普遍,經濟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盛行,從而導致社會公正受到挑戰(zhàn),使得社會分配失調,造成貧富差別擴大,等等。要解決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多問題,一方面要靠改進制度來抑惡揚善;另一方面就要靠合理的價值觀對人的欲望與要求來進行調節(jié)。我們要在追求發(fā)展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經濟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只會強烈地刺激人的欲求,從而會導致社會分配嚴重不公,進而會引發(fā)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最終會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老子從道的高度出發(fā),認為追名逐利不可取,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優(yōu)裕,不符合人性的需要,它會使人為物所欲,為物所困,為物所化。綜觀整個世界,凡是病態(tài)社會,像惡性競爭、爾虞我詐之風盛行的社會,大都是由于在運行機制上對道尊重不夠,容忍違道之行發(fā)生,甚至是縱容、倡導、鼓勵違道獲利之事。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即使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也是不健康的,甚至是嚴重畸形的。因此,整個社會需要建立一種足以構建和諧社會核心的價值觀體系,以人民群眾和國家的利益至上,顧全大局,維護集體利益,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堅決反對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完善社會分配制度,規(guī)范收入分配程序,加大分配調節(jié)力度等,從而有利于調節(jié)欲求,調節(jié)經濟分配,協(xié)調人際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以實現(xiàn)黨群、干群以及群眾之間的和諧,以至于整個社會的團結和諧。3.逆道行為,效己為人由于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也由于人們之間存在著先天的或者后天的一些差別,導致社會出現(xiàn)了弱勢群體。大量弱勢者的存在,如果他們由于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那么他們的社會地位勢必會更加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社會也很難說是處于和諧之中。老子認為,從道的角度出發(fā),世間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