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哲學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哲學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哲學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哲學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哲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哲學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導常存庫2023最新整理收集do

something胡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切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諾瓦利斯:“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zhì)原就是精神還鄉(xiāng),凡是懷著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哲學是對世界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愛因斯坦:“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是將整個世界作為一個對象來研究的學問。哲學追求:整個世界的終極解。緒論:中華民族對世界的特殊思想歷程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歷史成就1、特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進行了特殊的哲學探索3、提出了特殊的哲學命題4、形成了特殊的哲學范疇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歷史過程1、遠古-春秋:鬼神觀念統(tǒng)治2、戰(zhàn)國:諸子蜂起,百家爭鳴3、秦-漢:儒法各定一尊4、魏晉-南北朝:道、佛、玄學興起5、隋-唐:儒道佛并興6、宋-明:儒道佛融合7、清-鴉片戰(zhàn)爭:經(jīng)世致用與尊經(jīng)復古8、近百年:新舊思想論爭三、中國傳統(tǒng)哲學流派1、儒家儒家使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個重要的學派,孔子是這一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漢代之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統(tǒng)治思想。儒家最關(guān)心的是社會、政治和倫理問題,而自然觀、認識論等內(nèi)容相對薄弱??鬃犹岢龅娜屎投Y的思想始終是儒家的核心,天命觀和中庸之道也是儒家尊崇的思想內(nèi)容。2、法家法家也是先秦時期的一個重要學派,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慎到,至戰(zhàn)國末期韓非集法家思想大成。法家也重視社會政治,但是否定道德教化,強調(diào)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主張法、術(shù)、勢結(jié)合的法治主義。這一政治哲學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家在自然觀、辯證法、歷史觀和認識論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成果。3、道家道家也是在先秦時期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學術(shù)流派,由老子創(chuàng)立,莊子繼其后。從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道家演變出了老莊道家、稷下道家和黃老道家等不同支派。道家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思想消極。但是道家在宇宙論、辯證法方面的思想成果極其豐富。4、墨家墨家是戰(zhàn)國早期建立的一個學派,由墨子創(chuàng)立,后期墨家對墨家思想有很多演變和充實。墨家最突出的思想成果是提出了系統(tǒng)的經(jīng)驗主義的認識論,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尤其建立了古代的邏輯學體系。更為可貴的是,墨家著作中論述了大量的古代科學內(nèi)容。5、名家名家是中國的一個特殊學派,名家主要活躍在先秦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善于辯論,善于語言分析而著稱于世。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qū)。作為一個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鄧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孫龍子等。由于種種原因,名家這個學派后來幾乎沒有了繼承人,與墨家相似的成了絕學。應該承認,名家探索的多為純學術(shù)問題,在邏輯學、語言學和符號學等方面是有重要建樹的。6、兵家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是諸子百家之一。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家又分為兵權(quán)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zhàn)國時孫臏、吳起、尉繚、公孫鞅、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兵家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7、陰陽家陰陽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代表人物戰(zhàn)國時有公梼生、公孫發(fā)、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為著名。陰陽家以陰陽五行學說解釋自然、社會、歷史、人事等一切現(xiàn)象,有完整的宇宙觀、歷史觀和政治倫理觀。8、佛教佛教原創(chuàng)于古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佛教的核心內(nèi)容是從各方面論證苦與空,在宇宙觀方面主張空,在人生觀方面則強調(diào)苦。二者的關(guān)系是因為沒有認識到世界之空,所以才生出種種煩惱之苦,正是以苦和空為核心,佛教展開了它的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以及心理學等論述。9、玄學玄學是通過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為契機而形成的,產(chǎn)生于魏晉,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玄學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以“得意忘言”為方法,以“辨名析理”為其哲學的思維形式,探究世界本體,解決名教與自然的關(guān)系問題。10、理學理學產(chǎn)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后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xù)到近代。理學是在批判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基礎(chǔ)上形成的。理學流派紛紜復雜,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理學在本體論、心性論、政治倫理、認識論、辯證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四、中國哲學的基本范疇1、本體論范疇

道、元氣、太極、理、心、五材、天命2、辯證法范疇

陰與陽、兩與一、變化與反復、動與靜、分與合、和與同、有與無、無窮與有窮3、認識論范疇

知與行、格物與致知、形與神、學與思、能知與所知、先知先覺、良知良能、名與實、聞見之知、德性之知、征知、解蔽、參驗與是非、辯合與符驗4、倫理觀范疇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四維:禮、義、廉、恥

四德:仁、義、禮、智

三達德:智、仁、勇

五常:仁、義、禮、智、信5、價值觀范疇義與利、道與器、知與行、真與善、美與善、古與今、德與智6、審美觀范疇形與神、虛與實、言與意、真與善、情與景、事與道7、人性論范疇

善與惡、性與情、理與欲、存性與起偽8、邏輯學范疇名與實、辭與意、說與故、察類、求故、明理、類取類予、推類推故、辟、侔、援、效、盡、或、假五、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特點

1、熱衷政治倫理,漠視宗教科學

2、主張?zhí)烊撕弦欢磳μ烊藢α?/p>

3、重視宇宙生成而忽略宇宙構(gòu)成

4、強調(diào)直覺體悟而忽略邏輯論證

5、強調(diào)智慧之道而忽略知識之學

6、強調(diào)平衡調(diào)和而忽略矛盾對抗

7、重視日用行常而非抽象說理

六、學習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意義1、吸取歷史經(jīng)驗,提高思維能力2、掌握中華民族思維發(fā)育的結(jié)晶3、吸收精華,古為今用4、理解中國文化特殊性的鑰匙第一講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本根論本根:世界的來源和本質(zhì)。這是任何哲學必須回答,無法回避的問題。不回答這一問題,其他問題無法徹底回答。第一節(jié)、道體論

一、思想理論沿革

先秦時期道家開創(chuàng)者老子最先提出的。老子之后,莊子繼其學,從戰(zhàn)國到漢代,曾出現(xiàn)過稷下道家和黃老道家,分別吸收了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為老莊道家的流變。魏晉以后,道家思想則以隱蔽的形式流傳演變。

1、稷下道家

戰(zhàn)國中晚期

。稷下道家的學說,是以道家自然哲學為根柢的政治哲學或經(jīng)世之學,其宗旨在“清靜無為”,其實際政治意義在于政尚簡易,與民休息。稷下道家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帝王的統(tǒng)治術(shù)。趙國的慎到,齊國的田駢、接予,楚國的環(huán)淵,以及尹文、彭蒙等皆是稷下道家的學者。

稷下道家的學說,是以道家自然哲學為根柢的政治哲學或經(jīng)世之學,實際上是一種帝王的統(tǒng)治術(shù)。

2、黃老道家

它以道家思想為基本原則,兼容儒、墨、陰陽各家學派之長,構(gòu)成了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

黃老之學始于戰(zhàn)國而盛行于西漢時期。它是借黃帝之名,宗老子之學,兼取儒、法、陰陽各家而建立起來的。

最早系統(tǒng)地對漢初黃老之治做出理論總結(jié)的是淮南王劉安組織其門客編寫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一書。該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干,兼采儒、墨、名、法、陰陽諸家之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對黃老之學的研究起了推動作用。

3、道家思想的隱形發(fā)展

魏晉時期,玄學成為顯學。玄學是以道學的典籍《老子》、《莊子》和《周易》(謂之“三玄”)為本,綜合儒道而出現(xiàn)的一種崇尚老莊的哲學思想。

魏晉玄學是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fā)展的產(chǎn)物。

隋唐之后,道家的存在形式發(fā)生了變化。它主要是在道教的陣營中蓬勃發(fā)展。道教學者通過對于老莊思想的闡釋和發(fā)揮來建立其宗教理論。于是,有了隋唐時期的道教重玄學和宋元明清時期的道教內(nèi)丹心性學理論出現(xiàn)的局面。

道家的后期存在,還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種方式:

其一,道家思想滲透在別家學術(shù)思想體系之中,如道家學說對宋明理學本體論的形成影響尤大。

其二,從歷代異端學者的思想言行之中,可看到道家批判精神的影子,如晉代鮑敬言;明代李贄,何心隱,湯顯祖;清代唐,等,都與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有關(guān)。

其三,歷代文論和文學藝術(shù)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道家的美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作品都表現(xiàn)出一種突出的道家精神。

其四,歷代隱士或失意官員及文人也援取道家思想,作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二、主要思想內(nèi)容道家學派正是以“道”這一核心范疇展開其思想體系的。在道家思想中,“道”首先是作為宇宙本根的范疇,在此基礎(chǔ)上又演繹出其他范疇。作為宇宙本根范疇,道體論的具體思想內(nèi)容主要有如下表述:

1、道為萬物之宗

天地萬物由何而來,這一直是一切哲學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因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回答是回答具體問題的前提。歷史上不同的哲學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不同的,由此哲學就顯示出了不同的路線和方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無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老子·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ā独献印に氖隆罚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保ā独献印に氖隆罚胺虻?,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保ā肚f子·知北游》)“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出?!保ā肚f子·則陽》)

以上言論中可以反映出這樣的觀點: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在天地萬物之先而存在。道生成天地萬物是以由少到多的方式進行的,不論天地之形還是陰陽之氣,都是道的化生出來的產(chǎn)物。道的存在不依賴任何東西,是自本自根的自我存在,是超越一切具體物的東西。

2、道為萬物之主

道生成了天地萬物,同時又主宰了天地萬物。天地人都必須以道為法則,而道則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制約和限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按笤皇?,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老子·二十五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三十七章》)“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薄盀槭拢嬷畡t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保ā肚f子·漁父》)“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曷,此其道與!”(《莊子·知北游》)“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物有理不可以相??;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韓非子·解老篇》)

天地萬物必須遵從道的法則,如果違背了道的法則,就會出現(xiàn)破壞性的結(jié)果。天地萬物之所以呈現(xiàn)某種狀態(tài),那都是由道制約的,萬物相同或者相異,都是由道所決定的。道決定主宰天地萬物不是有意識的,而是一種無意識的客觀力量。

3、道無所不在

道生成萬物,主宰萬物,我們怎樣才能確知確證道的存在呢?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何其下耶?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在瓦壁。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葉,固不及質(zhì),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脪也,每下愈況。女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保ā肚f子·知北游》)

“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行于萬物者道也?!保ā肚f子·天地》)“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莊子·天道》)

這里所說的道,不是道的物的實體,而是道的作用規(guī)律,是說道的作用規(guī)律無所不在,可以從任何具體事物中體察得到。因為道作為萬物本原是先于天地萬物的,是天地萬物之前的存在,在理論上這一實體的道是可以不依賴具體物的。

4、道之有無道既然是天地萬物之原,那就一定是一種客觀實有的存在。而既然是一種實有的存在,就應該究問其存在的狀態(tài)。因為任何一種客觀實有的存在,就不能不以某種狀態(tài)存在,沒有任何存在狀態(tài)的實有存在是不可思議的,它存在的真實性就是可疑的。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詰,故混而為一?!瓘蜌w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保ā独献印な恼隆罚暗揽傻溃浅5?,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保ā独献印ひ徽隆罚?/p>

“四時殊氣,天不賜,故歲成,……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無名故無為,無為無不為?!保ā肚f子·則陽》)

老莊是以有無來描述道的存在和作用狀態(tài)的,說其有,是指道的客觀存在,說其無,則指其形態(tài)的無形無象。因為道是萬物的本原,不是具體物,所以沒有具體形態(tài)。“有生于無”不是說存在是從非存在中產(chǎn)生的,而只是說有形之物是由無形之物生成的。這是物和物的關(guān)系,而不是物和非物的關(guān)系。無形可以生有形,有形也可以化為無形,這就是“有無相生”的本意。無名、無形、無為是“無”的基本含義,“無”并不是“不存在”的意義。三、思想特點和意義

1、“道”這一范疇究竟屬于什么哲學性質(zhì)。

表明其唯物主義性質(zhì)的言論很多,如說“有物混成”,“道之為物”等。即使是“有”、“無”也是標志其物質(zhì)性存在的范疇,而莊子所說的“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莊子·知北游》)這一言論,似乎可以從具體物和一般物的關(guān)系理解這段話。作為萬物本原的“物”一定是不同于具體物的,從這個意義而言,“物物者非物”是說化生具體物的本原一定不是具體物。這并沒有否定本原的物質(zhì)性,所以應該認為“道”屬于唯物論的范疇,

2、道體論的宇宙觀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從思維水平上達到了相當?shù)某橄蟪潭取?/p>

“道”超越了具體物的限制,舍棄了具體物的許多具體屬性,這在中國思想史上很深刻的思想成果。

任何形態(tài)的具體物質(zhì)都只不過是萬物中對個別存在,與其他具體物質(zhì)都是并列的,都是被化生的結(jié)果而不能成為化生的根源。在理論上既不能回答空間上無限多樣同時并存的原因,也不能回答自身具體規(guī)定性的原因。而“道”以“無”取消了具體物的諸多具體形態(tài)和具體規(guī)定性,抽象出了客觀實在性和無限的化生性,這就為說明世界多樣性和同一性提供了理論上的方便。

3、道體論的宇宙觀是一種生成論的宇宙觀

生成論宇宙觀試圖以某種原初物質(zhì)說明萬物的來源,道體論以某種沒有多少具體規(guī)定性而只有無限化生能力的本原物質(zhì)說明千差萬別的多樣性世界。

凡是具有具體形態(tài)和屬性的物質(zhì),都只能是被化生的產(chǎn)物,而不能作為化生萬物的本原,因為具體物質(zhì)的形態(tài)和屬性必須得到如何產(chǎn)生的說明才能被理解,否則就是不可認識的。老子和莊子非常深刻地把握了這一點,又以高度的智慧以“無”清除了“道”的具體形態(tài)和屬性,從而使“道”能以純粹的客觀性和無限的化生性實現(xiàn)了對多樣性世界的統(tǒng)一,對千差萬別的世界給出了統(tǒng)一來源的說明。

第二節(jié)、太極論

太極論不屬于諸子百家中那一家的獨自思想,而是各家各派都普遍使用和討論的內(nèi)容。

一、思想理論沿革

太極一詞最早見于《易傳·

系辭上》。以后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家、道家等中華文化各個流派?!兑讉鳌氛J為太極是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起始,從其思想內(nèi)容看,太極學說認為宇宙變化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起始于太極。

《易傳》對太極沒有更多的表述,似乎認為太極為陰陽未分之體,陰陽最初孕育太極之中。

1、先秦時期

《易緯·乾鑿度》和《列子》在太極之前還有太易、太始、太初、太素等演化階段,加上太極就是宇宙萬化之前的五個階段。

2、漢及以后

西漢末年揚雄作《太玄經(jīng)》,把老子思想和《易傳》思想糅雜,提出“玄”的概念以模擬《易傳》之“太極”。太極是至極無以復加之義,太玄是深遠莫測超越一切之義。漢以后至宋代儒家少有對“太極”范疇進行系統(tǒng)的發(fā)揮論述。但是道教對太極特別關(guān)注,并將太極圖作為標志符號。太極的概念經(jīng)常與易學一起出現(xiàn)。道教的易學有自己的獨特體系,太極的概念是道教易學的宇宙論、宗教修養(yǎng)理論和法術(shù)理論的重要基本概念。

道教認為,從大道化萬物的順序看,是從太極分陰陽開始的,煉內(nèi)丹則是逆著來路返回到大道,與道同體,就自然會長生不死成仙。

3、宋代以后宋代儒家人物論太極的最典型的是周敦頤,他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在太極之上又加了一個無極,他說太極動靜而生陰陽,陽變陰合又生五行,然后經(jīng)過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化生了萬物。這是明確地太極為本根的思想。

后世對太極圖作了很多理論上的發(fā)揮和解說,并從中演繹出了各種各樣的復雜而神秘的理論,簡單的一個圖形,卻包含了無限的內(nèi)涵。

二、主要思想內(nèi)容

綜合各家對太極概念的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思想家的太極觀念具有不同的思想內(nèi)涵。

1、太極為萬物本根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思想史上把太極作為世界萬物的本根,歷代都不乏論述。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p>

(《易傳·系辭上》)

“夫有形生于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保ā兑拙暋で彾取肪砩希?/p>

“吾以為天地之先,強名太極.其言易有太極,謂有此名曰太極耳,非謂太極便有形也?!保ɡ钣M《刪定易圖序論》)“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保ㄖ芏仡U《太極圖說》)

“生天地之始者,太極也。”(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觀物外篇》)“能造萬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極也。太極其可得而名乎?故強名之曰太極。”(《邵子全書》卷七《無名公傳》)

“太極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極也?!保ㄍ醢彩对浴罚!白蕴踔劣谔?,自太始至于太極,太極生天地”(王安石《道德真經(jīng)集義》卷一轉(zhuǎn)引)?!胺蛱珮O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為后,終天地而未嘗終,始天地而未嘗始。與天地萬物圓融和會,而未嘗有先后始終者也……是故知太極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曾虧損。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時不在?!保ㄉ鄄疁亍墩Z錄》)

這里都把太極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由太極分化而來。對太極如何分化出天地萬物,周敦頤主張由太極分為陰陽,由陰陽化為五行,再由五行衍生出天地萬物。而邵雍則由其先天象數(shù)學規(guī)則,從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十分為敗,百分為千,千分為萬說明萬物衍生。還有從天干地支于與四時五行結(jié)合易理,由此說明萬物由太極演化過程的。但大多數(shù)對萬物演化過程沒有詳細說明。

2、太極與無極之辯

最早提出無極概念的是老子和莊子,《老子·二十八章》“復歸于無極”,《莊子·在宥〉》“游無極之野?!钡亲灾芏仡U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以后,思想史上才出現(xiàn)了分辯無極和太極的學術(shù)論爭。因為老莊的無極名詞還不是一個哲學概念,而周敦頤的無極才成為真正的哲學范疇。關(guān)于無極和太極,有的認為無極是太極之外的獨立存在;有的說無極只是對太極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和太極并不是兩物。宋代以后這方面的思想觀點是比較豐富的。

“無極而太極”,“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保ㄖ芏仡U《太極圖說》)“無極,只是極致,更無去處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沒去處。濂溪恐人道太極有形,故曰無極而太極?!保ㄖ祆洹吨熳诱Z類》卷九四)“不言無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之根;不言太極,則無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物之根。”(朱熹《太極圖說解》)

“元氣者,天地之極,故曰太極,言非尋常之極也。周子恐后人滯于有,故曰太極本無極?!保钌鳌兜ゃU總錄》卷十二)

“愚嘗謂周子無極而太極當以無字太字為重,為實字,謂至無而至有也。極字,不過贊無、太二字也。太字即是個有字。……今觀一雞卵,方其未生也,何有于聲音運動?何有于皮毛血骨?所謂之無也。然而皮毛血骨、聲音運動無一不具,但未形耳?!?/p>

(韓邦奇《正蒙拾遺》)

韓邦奇對無極和太極的解釋十分明確,無極就是無形,太極就是有物。

3、太極實質(zhì)之辯

大多論太極者,都認為太極是天地萬物化生的本根,在這一點上少有差異。

但是太極究竟是什么,是非物質(zhì)性的實體,還是實物的別名呢?

“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馬融《周易正義》卷七)

“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保ㄔS慎《說文解字》卷一)

“以謂太極其氣已兆,非無之謂。噫!其氣雖兆,然比天地之有容體可見,則是無也?!嵋詾樘斓刂?,強名太極,其言易有太極,謂有此名曰太極耳,非謂太極便有形也?!保ɡ钣M《刪定易圖序論》)

“蓋太極是理,形而上者;陰陽是氣,形而下者。”(朱熹《朱子語類》卷五)“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保ā吨熳诱Z類》卷九十四)

“元氣渾淪,陰陽未分,是謂太極?!w太極者,一氣之太初也。極之為言至也。……陰陽不測,至幽至神,無儀無象,太極是也。”“陰陽未分謂之太極,太極既分謂之陰陽,其為天地之道也。舍陰陽以求太極者,無太極;舍太極以求天地者,無天地?!保钊f里《誠齋易傳》卷十七)“太極,氣之元;天地,氣之辨,陰陽,氣之妙,五行,氣之顯。元故無象,辨則有象,妙故無物,顯則有物。”(楊萬里《庸言》十二)

“天地生于太極,太極就是吾心?!保懢艤Y《漁樵問答》)

“太極之說,始于易有太極之論。推極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極。求其實,即天地未判之前,太極渾沌清虛之氣是也?!薄霸獨庵鉄o太極,陰陽之外無氣。以元氣之上不可意象求,故曰太極;以天地萬物未形,渾淪沖虛,不可以名義別,故曰元氣。”(王廷相《太極辯》)

“蓋太極,一氣耳?!薄疤珮O者,言此氣之極至而無以加尊稱之也?!保▍峭⒑病都S漫錄》卷上)

從以上歷代各家對太極實質(zhì)的論說中,可以歸納為如下幾種思想:有以道論太極者,以氣論太極者,以心論太極者,以理論太極者,還有以北辰論太極者。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在歷史上影響比較廣泛深遠的,是氣太極論、理太極論和心太極淪。

三、思想特點和意義

太極論也是重要的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本原學說,在歷史上影響也很深遠。

1、就哲學性質(zhì)而言,傳統(tǒng)的太極學說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類;就唯心主義太極論中,還可以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周敦頤和邵雍把太極作為化生萬物的本原,而且是一種超越萬物的獨立存在,其對太極的物質(zhì)性沒有任何說明。因此,周敦頤的太極論應該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宇宙本原論。朱熹把太極說成是理的極致,是理的總和,而理又不是物質(zhì)性存在,所以朱熹的太極論也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宇宙本原論。

陸九淵及陳淳、陳獻章、何心隱都把太極說成是心,這是心學路線,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而自李覯、張載、楊萬里、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王夫之等都把太極說成是氣,是氣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而不是獨立的存在。這是明確的唯物主義。

2、就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而言,太極論規(guī)定太極是無形無象的,在思維上,不論唯物主義思想家還是唯心主義思想家都意識到,天地萬物的本原不可能是一種有具體形態(tài)的存在物,所以,要說明宇宙萬物的共同本原,就只能是一種超越具體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東西。從這一點講,太極論從萬有中抽象出太極范疇作為萬物本原,其思維水平上是很高的。把太極說成是“無”,實質(zhì)是去除了太極的具體屬性。是對具體屬性和形態(tài)的超越,不因該把它理解成不存在。因為明確地說太極是不存在之無物的言論是很少見的?!安谎詿o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之根;不言太極,則無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物之根。”朱熹的這段話說得很明白,其思辯水平也是極有深度的。

3、太極論也是一種生成論宇宙觀。

把太極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那么太極就必然是早于萬物和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太極生萬物的模式主要有二種:一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加一倍法生出萬物;一種是太極分陰陽,陰陽化五行,五行生萬物。但是不論哪一種都是思辯的產(chǎn)物,主觀格式化傾向十分明顯,既沒有科學根據(jù),在理論上也得不到論證。

第三節(jié)元氣論

元氣論是最重要的中國傳統(tǒng)宇宙觀之一,其發(fā)源早,流傳長久,影響廣泛而深入。自先秦產(chǎn)生氣論思想之后,歷經(jīng)漢唐宋元明清各代而長久不衰。元氣論宇宙觀不僅具有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而且滲透到了中國古代科學認識的諸多領(lǐng)域,成為中國古代說明理解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思想工具。

一、思想理論沿革

1、先秦時期

《國語》記載伯陽父以陰陽之氣論地震,《左傳》載叔興以陰陽之氣論隕石、昭子以陰陽之氣論水旱之災、醫(yī)和論六氣病因等,但這時的氣還不是宇宙本原范疇。

《管子》一書講了“精氣”,并由氣解精,認為精就是最精微的氣。這時的精氣已經(jīng)被看作宇宙萬物的本原。

《莊子》中也提到氣,認為氣聚則人生,氣散則人死。還說天地之間充滿了氣。但并不把氣看作是最高的本原,因為在氣之上還有道。荀子談到了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決定了萬物變化,而且以氣闡明了萬物的統(tǒng)一性。易傳》中提到了“乾元”和“坤元”,但是“元”和“氣”還沒有聯(lián)系在一起。

《呂氏春秋》開始把“元”和“氣”聯(lián)系起來,說了“與元同氣”,但這還不是“元氣”的完整概念,更沒有元氣論的思想內(nèi)涵。

2、漢代

最早提出元氣概念的是西漢的董仲舒,他先把“元”作為萬物的本原,后來又把“元”和“氣”合一,正式確定了元氣概念,但不是化生萬物的始基。

真正提出元氣一元論的是西漢的讖緯神學?!兑拙暋で彾取分杏小巴ㄌ斓刂獨狻钡谋硎觯抖Y統(tǒng)》提出“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和“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太平御覽》卷一引)的觀點。這已經(jīng)把元氣作為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體現(xiàn)出了元氣論宇宙觀的意識。

后漢的何休說過“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傳解詁》)這是明確的氣生萬物的觀點。

漢代的王充、張衡和王符等人明確提出天地萬物皆由元氣化生,此外沒有神或別的主宰。張衡提出了元氣化生萬物所經(jīng)過的“溟滓”、“龐鴻”和“天元”等不同階段。王符則進一步明確元氣化生萬物,是一個自化的過程,元氣之上再沒有別的東西。至此,元氣論作為一種新的宇宙觀基本形成了。

3、唐代

唐代的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雖堅持了元氣一元論,但是力量微弱,而且理論上很少新的建設(shè),思想上也很少新的發(fā)揮。

4、兩宋時期

元氣論宇宙觀到宋代進入了一個發(fā)展高潮。有一批思想家對元氣論的充實發(fā)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主要的思想家有李覯、張載、楊萬里,其中對元氣論發(fā)展貢獻最大的是張載。

5、明清時期

元氣論的發(fā)展在明清時期進入了又一個高潮時期。出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思想家,對元氣論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證和發(fā)揮,提出了很多高于前人的思想觀點。這些有成就的思想家中,著名的早期有羅欽順、王廷相、韓邦奇、呂坤,后期有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其中思想深刻和貢獻突出的是王廷相和王夫之。

二、主要思想內(nèi)容

1、元氣是萬物化生的本原管子:“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保ā豆茏印醒浴罚熬舱?,氣之精者也?!薄胺参镏?,比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是故名氣?!保ā豆茏印?nèi)業(yè)》)莊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试煌ㄌ煜乱粴庖病!保ā肚f子·知北游》)

荀子: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p>

“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和“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保ā短接[》卷一引)王充:“天地,含氣之自然也?!保ā墩摵狻ふ勌臁罚叭f物之生,皆稟元氣?!保ā墩摵狻ぱ远尽罚霸獨?,天地之精微也。”(《論衡·四諱》)“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薄疤鞆陀谏希刭扔谙?,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保ā墩摵狻ぷ匀弧罚叭耍镆?,萬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稟氣于元,與物無異?!保ā墩摵狻け嫠睢罚瓣庩栔畾猓鵀槿?,年終壽盡,死還為氣?!保ā墩摵狻ふ撍馈罚疤斓夭簧?,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蛴惺颊弑赜薪K,有終者必有始。唯無終始者,乃長生不死”。(《論衡·道虛》王符:

“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并,混而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天地壹郁。萬物化淳,和氣生人,以統(tǒng)理之?!保ā稘摲蛘摗け居枴罚堓d:

“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不得已而然也。”“聚而為萬物,”“散而為太虛,”“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薄疤斓刂畾猓m聚散、攻取百涂,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本之虛則湛一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保ā墩伞ぬ汀罚瓣庩栔畾?,散則萬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則混然。人不見其殊也。形聚為物,形潰反原。”(《正蒙·乾稱》)

王廷相:

“愚嘗謂天地、水火、萬物皆以元氣而化,蓋由元氣本體具有此種,故能化出天地、水火、萬物。”(《答何柏齋造化論》)“兩儀未判,太虛固氣也。天地既生,中虛亦氣也。是天地萬物不越乎氣機聚散而已。太虛氤氳,萬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慎言·乾運》)韓邦奇:“混沌之初也,一元之氣,渣滓融盡,湛然清寧,而萬象皆具一極中,所謂太極天之性也。及其動靜繼成之后,氣化形生,并育并行,是天率之性而行,是之謂天道?!保ā对仿寮ふ墒斑z》)

呂坤:

“形生于氣”,“形者,氣所附以為凝結(jié);氣者,形所托以為運動。無氣則形不存;無形則氣不住?!薄爸髟渍吆危吭獨馐且?。元氣亙?nèi)f億歲年終不磨滅,是形化、氣化之祖也?!保ā渡胍髡Z·天地》)“氣無終盡之時,形無不毀之理?!薄渡胍髡Z·性命》)王夫之:“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圍也。”“散而歸于太虛,復其氤氳之本體,非消滅也。聚而為庶物之生,自氤氳之常性,非幻成也?!?/p>

從漢代到明清,元氣本原論有重要的發(fā)展:其一是明確了元氣化生萬物是以聚散的方式進行的;其二是提出了元氣之中包含了不同的種子,所以才能化生不同的具體物,這有利于說明世界的多樣性;其三是進一步深化了元氣不生不滅的思想。

2、元氣是永恒的宇宙本體

如果只談本原,就必然要產(chǎn)生無窮追問,既然元氣化生了萬物,那么元氣又是又是哪里來的呢?這就必然要求對元氣本體論的回答和解決。而解決了元氣本體論問題,元氣論思想才實現(xiàn)了高度和深度的升華。

唐代的柳宗元透露出了元氣自存自動的思想:“本始之茫,誕者傳焉。鴻靈幽紛,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來屯屯,龐昧革化,唯元氣存而何為焉!”“無極之極,漭彌非垠”(《天對》)“一氣回薄茫無窮,其上無初下無終?!保ā赌显缽浲雍蜕斜罚?/p>

“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與我設(shè)?”(《非國語·三川震》)

把元氣本原論明確推進到元氣本體論的是宋代的張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薄爸摷礆猓瑒t無無?!保ā墩伞ぬ汀罚胺部蔂罱杂幸?,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保ā墩伞でQ》)“所謂氣也者,非待其正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茍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耳。”(《正蒙·神化》)

呂坤說過:“宇宙內(nèi)主張萬物的,只是一塊氣?!薄爸髟渍吆??元氣是已?!保ā渡胍髡Z·天地》)羅欽順也說:“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困知記》)顧炎武同樣說過:“盈天地之間者,氣也。”(《日知錄》)黃宗羲還說過:“陰陽本是一氣,其互生也,非于本氣之外又生一氣。……一陰一陽,乃一氣之變化?!保ā洞鹑题肿谛謺罚?/p>

王廷相元氣本體論的很有思想深度的。“有虛即有氣,虛不離氣,氣不離虛,無所始無所終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極;不可以為像,故曰太虛,非曰陰陽之外有虛有極也?!薄坝行我嗍菤?,無形亦是氣,道寓其中矣?!薄拔锾搶嵔詺猓O上下,造化之實體也。是故虛受乎氣,非能生氣也;理載于氣,非能始氣也?!保ā渡餮浴さ荔w》)“虛者氣之本,故虛空即氣;質(zhì)者氣之成,故天地萬物有生。生者,精氣為物,聚也;死者,游魂為變,歸也。歸者,返其本之謂也;返本,復入虛空矣。”(《慎言·五行》)“天地之先,元氣而已矣。元氣之上無物,故元氣為道之本。”“是氣也者,乃太虛固有之物,無所有而來,無所從而去者?!保ā堆攀觥罚?/p>

王夫之的元氣本體論,其思想內(nèi)容也很精彩:“上天下地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雖然,莫為之郛郭也。惟有郛郭者則旁有質(zhì)而中無實,謂之空洞可矣。”(《思問錄內(nèi)篇》)“太虛之為體,氣也。氣未成象,人見其虛,充周無間者,皆氣也?!薄半硽杼?,合于一氣?!保ā墩勺ⅰでQ》)“人之所見為太虛者,氣也,非虛也;虛涵氣,氣充虛,無有所謂無者?!薄墩勺ⅰぬ汀罚疤煜挛┢鞫岩印5勒咂髦?,器者不可謂道之器?!瓱o形之上,亙古今,通萬變,窮天窮地,窮人窮物,皆所未有者也?!保ā吨芤淄鈧鳌は缔o上傳》)“天人之蘊,一氣而已。”“蓋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若無氣處,則俱無也。”(《讀四書大全說》)

元氣不僅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而且它同時也是宇宙的唯一本體。元氣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元氣不是被創(chuàng)生出來的,而是不以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本然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元氣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世界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是一元之氣永恒的過程,排除了元氣之外的一切宇宙決定物。

3、有無、理氣、道器之辯

首先是張載明確提出有無統(tǒng)一、體用不二,展開了有無和理氣之辯:“凡可狀,皆有也?!薄坝袩o、虛實通為一物者,性也?!保ā墩伞でQ》)

“知太虛即氣,則無無。諸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薄坝商?,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于易者也。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只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保ā墩伞ぬ汀罚搬屖喜恢烀?,而以心法起滅天地,以小緣大,以末緣本,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真所謂疑冰者與!”“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圍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虛空之大。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其過于大也,塵芥六合;其蔽于小也,夢幻人世。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盡性可乎?謂之無不知可乎?”(《正蒙·大心》)

“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觀之方均?!薄瓣庩栒?,天之氣也。……生成復幬,天之道也。……損益盈虛,天之理也?!赖弥?,理得之異?!保ā墩Z錄》)

這就明確表達了,理也好,道也罷,都不能離開物,離開了物就沒有什么道和理。道是物的道,理是氣的理。

陳亮說過:“夫道非出于形氣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間者也?!保ā睹銖娦械来笥泄Α罚胺蛴钪嬲邿o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書經(jīng)》)葉適也有類似的觀點:“物之所在,道則在焉。物有止,道無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該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雖廣大,理備事足,而終歸之于物,不是流散?!保ā读晫W記言》)“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其不同而聽之,不失其所一者,物之理也;堅凝紛錯,逃遁譎伏,無不釋然而解,油然而遇者,由其理之不可亂也。”(《水心別集·詩》)

羅欽順率先展開了對佛、道及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批判:“氣本一也,千條萬緒,紛紜膠轕,而卒不可亂,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謂理也。”“理只是氣之理?!薄俺醴莿e有一物,依于氣而立,附于氣而行?!薄皻庵?,便是聚之理;氣之散,便是散之理;惟有聚有散,實乃所謂理也。”(《困知記下》)“感應者,氣也;如是而感,則如是而應,有不容以毫發(fā)差者,理也。”(《困知記上》)

如離氣言道或理,“即如其言,則是所謂道體者當別為一物而立乎事物之外,而所謂事物者不容不與道體為二,茍有肖焉,亦必有弗肖者矣?!保ā独е浝m(xù)上》)

王廷相的批判更為深刻有力,與張載類似,論述中充滿了邏輯分析:“氣載乎理,理出于氣”;“萬理皆出于氣,無懸空獨立之理?!保ā短珮O辨》)“以造化本體為空為無,此古今之大謎?!保ā洞鸷伟佚S造化論》)“若曰氣根于理而生,不知理是何物,有何種子,便能生氣?不然,不幾于談虛駕空之論乎?”(《橫渠理氣辯》)“今日未見氣是太虛,有無氣之時矣。其然豈其然乎?”“或謂氣有變,道一而不變;是道自道,氣自氣,歧然二物,非一貫之妙也。”“天地之間,一氣生生,而常而變,萬有不齊。故氣一則理一,氣萬則理萬,世儒專言理一而遺理萬,偏矣?!保ā堆攀觥飞希叭逭咴唬禾斓亻g萬形皆有蔽,惟理獨不朽,此殆類癡言也。理無形質(zhì),安得而朽!”(《雅述》下)

呂坤:

“道器非兩物,理氣非兩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氣;所以然者,理。道與理,視之無跡,捫之無物;必分道器理氣為兩項,殊為未精?!?、生地、生人、生物,皆氣也;所以然者,理也。安得對待而言之!”“舍器則道為杳冥,舍道則氣為槽粕。道無形,以萬有為形。”(《呻吟語·談道》)黃宗羲:“道理皆從形氣而立,離形無所謂道,離氣無所謂理。”(《子劉子行狀》)“羲竊謂:理為氣之理,無氣則無理?!保ā逗訓|學案》)顧炎武:“聚而有體謂之物,散而無形謂之變。唯物也,故散必于其所聚;唯變也,故聚不必于其所散。是故聚以氣聚,散以氣散。昧于散者,其說也佛;荒于聚者,其說也仙?!保ā度罩洝び位隇樽儭罚┩醴蛑骸袄碓跉庵校瑲鉄o非理;氣在空中,空無非氣。通一無二者也?!保ā墩勺ⅰぬ汀罚暗勒撸斓鼐庵?,與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使先天地而生,則有有道而無天地之日矣,彼何寓哉?而誰得字之曰道?”(《周易外傳·乾》)“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薄熬又溃M夫器而已矣。”(《周易外傳·系辭上傳》)“然則象外無道,欲詳?shù)蓝韵螅煽稍??”(《周易外傳·系辭下傳》)“不知聚者暫聚,客也,非必為常存之主;散者,返于虛也,非無固有之實。人以見不見而言之,是以滯耳。”“生滅者,釋氏之陋說也!儻如散盡無余之說,則此太極渾淪之內(nèi),何處為其翕受消歸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則此太虛之內(nèi),亦何從得此無盡之儲,以終古趨于滅而不匱邪?”(《正蒙注·太和》)“昧其所以生,則不知其所以死,妄欲銷隕世界以為大涅槃,彼亦烏能銷隕之哉?”(《正蒙注·神化》)“天地本無起滅而以私意起滅之,愚矣哉!”(《正蒙注·大心》)“始終,非有無之謂也。始者,聚之始,日增而生以盛。終者,聚之終,數(shù)盈則日退而息于幽?!保ā墩勺ⅰでQ》)三、思想特點和意義

1、就哲學性質(zhì)而言,元氣論基本上屬于唯物主義。

歷代的元氣論思想家們在闡述元氣論時大都堅持了唯物主義立場,把元氣確定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

2、就思維的水平而論,元氣論經(jīng)歷了一個由淺顯到深刻的過程。

漢唐時期的元氣論發(fā)育得還比較幼稚,只是硬性指出元氣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對這一本原的唯物論原理沒有給出論證。

從宋代到明清時期,元氣論思想家們從對佛、道和程朱理學及陸王心學的批判中,在對有無、理氣和道器的論辯中,對元氣論的唯物主義原理進行了深入和全面地論證,有力地駁斥了各種唯心論,在理論上揭示出了這些唯心論的錯誤。如張載就指出:“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于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這其中蘊含了極有力度的邏輯力量,是佛、道既無法回避也無法回答的。因為如說有從無生,那么有就存在時間開端,整個天地萬物就是有限的存在;而以虛無為體,以萬有為用,那么無限的虛無之體,如何對應有限的萬有之用呢?沒有萬有之用的虛無之體又是怎么存在呢?剩余的那么多的虛無之體為什么會沒有其用呢?這是道家無法回答的理論詰難。而如果說只以太虛中所見之物為存在,沒見到的就是不存在,那么實質(zhì)(虛、性)和現(xiàn)象(象、形)之間就無法對應,就會存在沒有現(xiàn)象的實質(zhì),而沒有現(xiàn)象的實質(zhì)我們怎么能證明其存在呢?這又是佛教無法回答的理論詰難。

王廷相說的“若曰氣根于理而生,不知理是何物,有何種子,便能生氣?不然,不幾于談虛駕空之論乎?”“今日未見氣是太虛,有無氣之時矣。其然豈其然乎?”“或謂氣有變,道一而不變;是道自道,氣自氣,歧然二物,非一貫之妙也?!蓖醴蛑f的“使先天地而生,則有有道而無天地之日矣,彼何寓哉?而誰得字之曰道?”“儻如散盡無余之說,則此太極渾淪之內(nèi),何處為其翕受消歸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則此太虛之內(nèi),亦何從得此無盡之儲,以終古趨于滅而不匱邪?”因為理生氣,理又是什么呢?理既然不是物質(zhì)性存在,它怎樣生出物質(zhì)性存在的氣呢?不認為太虛是氣,太虛又先于氣而存在,那就會有沒有物質(zhì)的時期,這種沒有物質(zhì)存在的宇宙如何讓人理解呢?有道而無天地,那道存在于何處呢?如果物質(zhì)是可以消滅的,可是消滅到哪里去了呢?如果物質(zhì)不是循環(huán)轉(zhuǎn)化而是不斷消滅,那新生的物質(zhì)又從哪里獲得原料呢?這都顯示出了強有力的邏輯性。

3、元氣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本原論和本體論的統(tǒng)一,但是從其基本的思想內(nèi)涵考察,還是以本原論思想為主,還屬于生成論的宇宙觀。

元氣論對萬物如何產(chǎn)生給出了初步的論證說明,即元氣是以聚和散的方式化生萬物的,這是以直觀的凝聚和疏散的物理方式說明事物的同異。顯然,這是由同質(zhì)的元氣試圖說明不同質(zhì)的萬物,同質(zhì)的元氣如何生出了不同質(zhì)的萬物?雖然聚和散也可以看作是某種結(jié)構(gòu)性作用,但是這里缺少元素多樣性和結(jié)構(gòu)多樣性的要素,所以這種說明的依據(jù)是不夠的。正是由于這種特點,所以元氣論仍屬于生成論思想而不是構(gòu)成論思想。

第四節(jié)理本論

明確地以理作為萬物本原和宇宙本體的哲學派別,始于宋代的程朱理學家們。程朱理學家反對以氣或物作為萬物的本原,他們認為元氣也只不過是萬物中之一物,并不比其他具體物有更多的超越具體物的品質(zhì),元氣本身的產(chǎn)生和存在同樣需要本原性的說明,與其他具體物一樣,元氣也是一種具體性存在。因此元氣不足以成為萬化根源,更不足以成為宇宙的本體。正由于對元氣這樣的思考,所以程朱理學家們才提出了沒有具體規(guī)定性的“理”作為萬物最高的本原和宇宙最后的本體。

一、思想理論沿革

理本論的宇宙觀也是經(jīng)歷了復雜漫長的思想演化過程才形成的,它也有久遠的思想根源。在歷史上它曾廣泛地吸取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成果,在此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反復醞釀才完成了思想理論體系的構(gòu)建。

1、先秦諸家論理

墨家提出“類、故、理”,這是邏輯學中的范疇,

《管子》中有“義出乎理,”這是倫理學的范疇,亞圣孟子也曾討論過理義,這是道德人性論范疇,

《易傳》中提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這里把理、性、命聯(lián)系起來,理具有了比較概括的內(nèi)涵,

《莊子》中多出討論過“天理自然”和“萬物之理”以及“生理”,這大多是指自然之理和自然規(guī)律。

《荀子》中論述“理”的言論最多,有“道理”、“事理”、“物理”、“大理”、“文理”、“膚理”、“色理”、“義理”、“經(jīng)理”等等。指秩序、條理和規(guī)則的意思。韓非提出了很多關(guān)于理的論述,如說“萬物各異理”,強調(diào)“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薄熬壍览硪詮氖抡?,無不能成?!边@都是說理就是事物的規(guī)律。

2、漢魏諸家論理

漢代大儒董仲舒對理的范疇卻給出了明確的界定。認為“萬物靡不得其理”,“天地之理,分一歲之變而為四時”,“新王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這里的理也是指秩序和規(guī)則。漢代的王充對理的內(nèi)涵進行了唯物主義的解說。提出了“義理”、“倫理”、“性理”和“實理”、“事理”、“物氣之理”等概念。指的是社會人性方面的原則規(guī)矩,自然界方面的客觀規(guī)律。魏晉玄學家提出了“名理”之辯,對理給出了具有很強思辨性的解說。王弼說“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保ā吨芤鬃⑸辖?jīng)》)“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故繁而不亂,眾而不惑?!保ā吨芤茁岳飨蟆罚┻@里的理事指事物的原因和規(guī)律。郭象在其《莊子注》中多處說到理,如“理之必然”、“自然之常理”、“物理無窮”、“天理自然”等,大多指的是必然性。

3、佛教華嚴宗論理

最初把“理”作為事物本體范疇的是佛教的華嚴宗。華嚴宗的法藏提出“四法界”,其中有“事法界”和“理法界”等范疇,并給出了很繁瑣的論證。“事法界”是現(xiàn)象世界。一切有生滅有差別的事物現(xiàn)象,全統(tǒng)攝于事法界之中?!袄矸ń纭笔钦f一切眾生雖然有差別,而體性為一,是無差別性的宇宙真理,也就是真如、佛性、法性、實體等。事法界有差別性,理法界無差別性,有差別性是假的幻影,無差別是真的實相,理法界指反映一切事物的共同的無差別的體性的本體(理)界。以理事(氣)關(guān)系而言,華嚴宗是以理為本體的。這一思想對宋代理學的啟發(fā)極大,理學家以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根,就是承繼和發(fā)揮華嚴思想的。

4、宋明理學的建立

宋代理學正式完成了理本論的構(gòu)建,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二程(程顥和程頤)及朱熹,程朱理學把“理”作為最高的哲學范疇,理既是萬物的本原,又是宇宙的本體。張載認為理是氣的運動規(guī)律,強調(diào)萬物皆有理,認識事物就要窮物之理。二程最早把理提高到了形而上的地位。朱熹則進一步明確提出“理在事先”、“理在物先”、“未有物而先有物之理”等命題,并從日常事物和理論上給出了論證,這是理本根論正式確立的標志。此后直到明清之際,理本根論雖然經(jīng)歷了來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方面的批判,但是其地位并沒有從根本上徹底動搖過。應該承認,理本根論雖屬唯心,但是其思維卻超出了感性直觀水平,試圖揭示隱藏在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因素,這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積極成果。

二、主要思想內(nèi)容宋代理學的出現(xiàn)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標志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重要進步。

1、理為萬物生化之原

這方面的典型論述是明確而豐富的。明確把“理”作為萬物本原的是宋代的二程兄弟(程顥、程頤),他們論述了理為萬物的本原?!暗绖t自然生萬物”,“道則自然生生不息?!保ā逗幽铣淌线z書》十五)“又問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保ā逗幽铣淌线z書》二十二)“有理則有氣”(《易說·系辭》)

朱熹明確提出“理在事先”、“理在物先”的命題。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保ā段募肪砦迨耍袄須獗緹o先后之可言,……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薄坝惺抢?,后生是氣?!薄拔从刑斓刂?,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保ā墩Z類》卷一)“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保ā段募肪硭氖拔从芯?,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薄拔从羞@事,先有這理?!保ā墩Z類》卷九十五)

2、理為宇宙永恒本體

在宋明理學家的思想體系中,理不僅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而且還是宇宙的唯一本體。

“天理云者,這一個道理,更有甚窮己?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窮居不損,這上頭來,更怎生說得存亡加減?是它元無少欠,百理具備?!薄疤炖碜匀划斎绱?,人幾時與?”(《遺書》卷二)“理者,實也,本也?!保ā哆z書》卷一一)“天下無實于理者?!保ā哆z書》卷三)

朱熹在理本體論上,思想更為明確和豐富。

“所謂理與氣,決是二物。但在物上看,二物渾淪,不可分開,各在一處,然不害二物之各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而已,未嘗實有是物也?!保ā段募肪硭氖袄碇蛔郑豢梢杂袩o論,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保ā段募肪砦迨耍?/p>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而為性?!跷词加形镏?,以至人物消盡之后,終則復始,又未嘗有頃刻之或停也?!保ā段募肪砥呤?/p>

3、太極、理氣及其與佛道之辯

理學家們是在與元氣論及佛之空、道之無的辯論中確立起理本根論的,在這種辯論中表現(xiàn)出了理學家們的思想深度。理學家不同意元氣論的本根論,認為元氣只不過是一種具體物,只能是一種被生成的東西;而佛道談空論無,把空和無作為萬物本原及宇宙本體,無法論證現(xiàn)實多樣性實有之本原。因為空就是不實,無就是不有,沒有任何內(nèi)容的空和無用什么材料衍生出多樣性的實有呢?應該說理學對元氣論和佛道的這種批判責難是有理論深度的。

“太極只是個理字”?!疤珮O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保ā墩Z類》卷一)

“《正蒙》所論道體,……如以太虛太和為道體,卻只是說的形而下者。”(《語類》卷九十八)氣既然是形而下之物,那就是有生有滅、有始有終的具體物,這樣的東西不能成為萬物本原,也不足以成為宇宙本體?!胺参镏?其氣遂盡,無復歸本原之理。天地間如洪爐,雖生物銷鑠亦盡,況既散之氣,豈有復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氣?其造化者自是生氣?!薄扒焱鶃碇皇抢恚槐貙⒓惹畾鈴蜑榉缴熘畾?。生生之理,自然不息?!淅眄毴绱?。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保ā哆z書》卷一一)

程朱理學雖然從佛道中吸收了思想理論成分,但是批判佛道也是有力的。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厭;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厭薄世故,而盡空了一切者,佛之失也;關(guān)機巧便,盡天下之術(shù)數(shù)者,老氏之失也?!保ā吨熳诱Z類》卷一二六)“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但空里面須有道理始得;若只說道亦是個空,而不知有個實的道理,卻做甚用?”“佛家一齊都歸于無,終日吃飯,卻道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卻道不曾掛著一條絲?!保ā吨熳诱Z類》卷一二六)“釋氏便只說空,老氏便只說無,卻不知道莫實于理?!保ā吨熳诱Z類》卷九五)

具體的氣是形而下的,有生有滅,不足以為萬物之原和宇宙之本;而佛之空與道之無,是虛玄幻妄的不存在的東西,以這樣的東西無法說明現(xiàn)實存在的多樣性。雖然理也不是物質(zhì)性存在,但是理是實有的,具有生成和決定一切具體存在的潛在本性。牛之所以生牛,馬所以生馬,桃樹所以開桃花,李樹所以開李花,在此之前就由理所限定??梢娎肀靖搶υ獨庹摵头鸬揽諢o論的理論反駁勢有力度的,表現(xiàn)出了思維的深度。

三、思想特點和意義

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比較精致的思想體系,是中國思想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哲學,從宋代到明清一直是官方認可的統(tǒng)治思想。

1、就哲學的基本性質(zhì)而論,程朱理學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因為程朱理學的理雖然被說成是實有,但是這一實有是一種非物質(zhì)的因素。但是這種精神性的東西不是某個人的意志,也不是人類整體的集體意志,而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所以這種唯心主義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2、就思維特點而論,程朱理學主要不是信仰主義,不屬于迷信的有神論,而是充滿了理性精神。

理學的思想體系是是在理性思考基礎(chǔ)上提出理本根論的。因為在生活常識范圍內(nèi),有很多事實都支持理學本根論,朱熹就曾以事論理,他說如果在事物之先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存在,“則須牛生出馬,桃樹上發(fā)李花,他卻又自定?!保ā吨熳诱Z類》卷一)面對這樣的事實,就理所當然地會得出“未有物已先有物之理”的結(jié)論。而對這樣的事實,元氣論就難以說得清楚,而佛道以空、無為本就更說不清楚。

3、就對宇宙萬物的說明方式而論,理本根論仍然屬于生成論。

以生成方式說明宇宙萬物,理生氣,氣化萬物,萬物以形相禪,這是理學對萬物存在的基本說明。理只是一種精神本體,而且是有機性的,不具有粒子性,因此從其本身內(nèi)涵特點演繹不出構(gòu)成論思想。但是理生萬物與道生萬物不同,道生萬物是直接的,不通過中介。而理生萬物則須先生出氣,然后通過氣作為材料中介再生出萬物。理只是給出了生什么的指令,而用什么生成不同的物,則不是理自身,而是用氣來生成物。這就是朱熹所說的“理者,生物之本也;氣者,生物之具也”。既然是生成論,理自然就要存在于萬物之先,在萬物之前就獨立存在;萬物滅絕之后,理也不會隨之消失。如此理就不僅是萬物之原,而且也是獨立的本體。

第五節(jié)心本論

以主觀意識的心作為萬物化生的本原,在一般常識范圍內(nèi)是很難被人們接受和認可的,然而心本論在中國思想史上卻是淵源很深,影響也極其廣泛持久的思想體系。不難設(shè)想,如果沒有極其精致的理論論證,就把人的主觀意識作為萬物產(chǎn)生和存在的決定因素,一定很難說服人??墒切谋菊撛跉v史上確實征服了許多人,心本論的大師們都擁有為數(shù)眾多的弟子和信徒,直到今天還有廣大的信徒們虔誠地堅守這一信念。這說明心本論的思想絕不是毫無根據(jù)和理由的簡單胡說,這其中一定包含有極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

一、思想理論沿革

在中國思想史上,堅持心本論的哲學主要有兩派:其一是儒家,其二是印度傳來最終中國化了的佛教。

1、儒家心本論

心學作為儒家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至《中庸》和孟子,到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逐漸明確,至明朝,由王守仁首次提出“心學”兩字,至此時心學開始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shù)脈絡(luò)。(1)、先秦儒家心本論的肇端

早期儒家熱衷于政治倫理,很少關(guān)注宇宙萬物的來源和本質(zhì)問題。但是既然人生離不開環(huán)境,也就不能完全對宇宙萬物不予理睬。先秦較早表現(xiàn)出由心論物思想的人物,主要是《中庸》的作者孔伋和孟子。

《中庸》講過誠這種主觀內(nèi)省的精神觀念不僅造就個人,而且可以用來生成萬物。這里已經(jīng)有了意識第一性和主觀決定客觀的思想內(nèi)涵。孟子是我國儒學史上第一位對心的問題進行反思的思想家,并以此為基點,構(gòu)建了他的道德哲學。孟子關(guān)于心的思想,一方面為儒家所倡導的內(nèi)圣之學提供了理論基石,同時也成了我國歷史上宋明時期陸王心學的源頭。在孟子看來,作為人類意識表征的心,本質(zhì)上乃是一種道德意識,包括仁義禮智四德,它從根源上說,是生而有之的。孟子有很多言論表明了他的先驗論傾向,也從側(cè)面折射出了他的宇宙觀。他說人們的觀念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這些言論只是認識論的先驗論,還不是明確的宇宙觀的心本論。在孟子那里,并沒有說心為物的本原,物由心而化生。因此,可以認為孟子視心與物并列。但是從邏輯上,先驗的認識觀念其來源經(jīng)不起推敲。因為關(guān)于宇宙萬物的思想觀念如果是生而固有的,不是外鑠而來的,那么宇宙萬物自然也就存在于心中。正是這一點才誘發(fā)了宋明陸九淵和王陽明“宇宙便是無心,無心便是宇宙”、“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思想體系。

(2)、宋代儒家心本論的初建

隱約提出心為宇宙萬物本原的是北宋思想家邵雍和程顥,對心本論大開門徑的是南宋的陸九淵。邵雍號康節(jié)先生,與北宋的豪門人士交往甚密。但是就思想體系而論,他不是醇儒,而是個半儒半道的人物。他建立了先天象數(shù)學,用以解釋天地萬物,其理論顯示了簡單的格式化,又帶有神秘性傾向。邵雍一生醉心于宇宙模式的探討,對心本論的言論不多,僅有幾處表達過心在天地之前,天地自我產(chǎn)生,萬事萬化生于心的意思。程顥雖主張理學,但與程頤不同而側(cè)重心學。他講過仁與物同體、誠為物之始終、不誠無物等言論,似乎標志了他把主觀精神視為萬物本原的思想傾向。南宋的陸九淵及其門人弟子對心學則作出了系統(tǒng)展開,顯示出了明確的思想面貌。陸九淵萬物之理皆備于吾心,沒有心內(nèi)所無之理,心與理完全合一。陸九淵尚沒有完全明確地說宇宙萬物由我之心生化出來,物依心而存在。但是其弟子楊簡則明確表達了唯我論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楊簡天地就是我的天地,變化就是我的變化,離我之外則無法求知天地萬物。至此,主觀唯心論的心學思想得到了明確。(3)明代心本論體系的完成

明代王守仁上承孟子,中襲程顥、陸九淵等思想脈絡(luò),最終完成了心學體系的構(gòu)建。王守仁認為舉凡天地萬物皆依主觀的心而存在,一切皆在心內(nèi),無心則無一切。心就是一切,說心就等于把宇宙萬物都說盡了。王守仁提出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論斷,這就是:“心外無物,心外無言,心外無理,心外無義”。由此王守仁把心本論推到了極端。與王守仁同時的另一個思想家湛甘泉也極力主張心本論,認為心無所不包,無所不貫,整個宇宙都在心內(nèi)。王守仁的弟子們多講主觀唯心論,都發(fā)揮了王守仁的心學。如錢緒山就以主觀的知為宇宙的本根,這種主觀的知被視為太極,天地萬物都是這種知的產(chǎn)物,人只是這種知的精萃。與錢緒山同事的羅念庵也主張主觀唯心論,他認為天地宇宙萬物都不出人的視聽和思考之外,都包含在人的主觀意識之內(nèi)。羅念庵的弟子胡廬山也發(fā)揮王守仁的心學,強調(diào)天地萬物都取決于人之察,都在人的意識考察之內(nèi)。一切事物都依賴意識考察而存在,察之外無理,理在于心而不在物。吾心就是造物者,心就是宇宙萬物的本根,察物就是造物。明代的心本論到此時已達到極點。

2、佛教心本論佛教既是宗教,又是精致的哲學。其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人生觀的“苦”和世界觀的“空”。為了論證苦和空,佛教哲學展開了十分繁瑣的解說演繹。就宇宙觀而論,佛教各宗派基本都是主觀唯心論。佛教哲學為了論證宇宙之空,從多方面進行了復雜而精致的理論論證。

本體論的論證佛教認為世界本空,人們之所以感覺到豐富多彩和千姿萬態(tài),那是沒有認識到本質(zhì)。世界上處于成、住、壞、空的循環(huán)之中。既然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歸于消滅,那么一切事物的總和也就可以歸于消滅,如此世界也就可以歸于空無一物。

認識論的論證世界本不空,而要論證世界之空,就不得不從認識論方面給出理論上的論辯。針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會得出不同的認識結(jié)論,事物是同一的,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結(jié)果呢?佛教對此得出了兩條結(jié)論:其一,世界本是空的,對這個世界的實有認識都是錯誤的,是心的產(chǎn)物;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