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教學反思_第1頁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_第2頁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_第3頁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_第4頁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三國鼎立教學反思1

一、對教學課標的要求分析,基本能夠實現課前的預期設想

1、課標方面,基本使學生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中的兩次重要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這兩次戰(zhàn)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2、學生基本弄懂了東漢政權從分裂到局部出現統(tǒng)一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各派軍閥割據混戰(zhàn)的必然結果,三國鼎立的形成,在中國形成了三個大范圍的局部統(tǒng)一局面,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事件發(fā)展關系,體現了知識的.延續(xù)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學中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基本符合

1、很多學生看過小說《三國演義》或電視劇《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節(jié)比較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學生在小學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zhàn)”這篇課文,對赤壁之戰(zhàn)的有關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七年級的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然起著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然已經顯著地發(fā)展起來,但是他們認識能力水平還不高,仍然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學生很容易帶著有色眼睛去看待歷史,就很難客觀地去評價歷史。我們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評價歷史事件,這樣的評價才是比較客觀的。

3、七年級學生對歷史知識具有簡單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比較活躍、好奇心比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些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為完成本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情基礎。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給他們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實施探究式、合作式、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提高。

三、存在問題

1、學生還不能準確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缺乏提高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象,得出事件本質的能力。

2、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概況能力較差。

3、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在這點上學生很難理解。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2

《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內容多,范圍廣,如果面面俱到,重點就不會突出。所以,我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諸葛亮治蜀”這個問題放到了下一節(jié)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曹操。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這兩次戰(zhàn)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zhàn)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zhàn)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zhàn)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zhàn)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要引導學生對戰(zhàn)爭勝負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學生要讀懂課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課之后,我要求學生閱讀第一個問題“官渡之戰(zhàn)”的內容,并提出從背景、時間、地點、交戰(zhàn)雙方、經過、結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戰(zhàn),將此內容進行了板書。并特別要求學生把課本小字的內容也認真閱讀。在七·三班上課時,我直接要學生講一講戰(zhàn)爭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戰(zhàn)爭?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對戰(zhàn)爭背景的理解還比較有難度;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夠簡潔或不得要領。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在七·二班的教學中,改變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在看書以后,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

(1)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軍閥主要有哪兩個?誰的勢力更為強大?為什么?

(2)曹操為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

(3)官渡之戰(zhàn)是誰發(fā)動的?目的是什么?當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后,就解決了官渡之戰(zhàn)的背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曹操戰(zhàn)勝袁紹的因素。

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學生代表積極發(fā)言。學生們說到了這些原因:袁紹驕傲輕敵,不采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占有優(yōu)勢;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經濟實力增強;重視人才,善于用人,采納謀士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學生發(fā)言后,我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zhàn)略戰(zhàn)術;戰(zhàn)爭的性質等等。在分析這些原因時,可將雙方進行對比。戰(zhàn)爭勝負不是僅取決于人多糧多,軍事的裝備和軍事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有了這個鋪墊,同學們在學習第二個問題“赤壁之戰(zhàn)”中就顯得輕松自如,比較容易,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我們只用了較少的時間,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分析兩次戰(zhàn)爭中曹操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了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奠定基礎;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衡量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覺得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能否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能否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為興趣和能力,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蔽艺J為,教會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一步。

新教材提供給我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我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基于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如何理解當今的歷史教學。我深知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會繼續(xù)努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3

人們都說高考語文的成敗在于作文,可見,作文教學在高三師生心目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越到高三,筆者越是尷尬地發(fā)現,要找到一篇鮮活靈動的作文是很難的。學生作文中的話似乎是自己說的,又似乎不是自己說的。當學生拿起筆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教師講的條條框框,帶著這些規(guī)矩寫作文如同帶著腳鐐跳舞,那是何其難呀!要想讓學生輕松又愉悅地完成一篇作文,筆者覺得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分析學情,找出原因

如果一切不從實際出發(fā),就等于在做無用功,就會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學之前我們應分析學情。

1、現在的高中生,大部分生活風平浪靜,安安穩(wěn)穩(wěn),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除了學習以外的一切家長早已幫著處理好了。這樣,導致現代高中生缺乏對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品味,從而缺失了對生活的感悟。

2、他們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大喜大悲,寫起作文來就覺得無從下手。但是,作文課上教師又催促著寫出一篇美文,學生不得不按教師講的一些條條框框來編出一篇文章。比如,一篇作文寫自己在參加奧林匹克競賽前得知爺爺病危,另一篇作文寫高考前奶奶病危了,經過“心靈的選擇”,前者選擇了競賽,后者選擇了放棄高考,陪奶奶度過了危險的時光。這兩篇作文構思相近,但通過調查得知,這兩篇作文都是虛構的,都是被教師逼出來的。

3、學生都覺得上了高三后,花時間去讀書、看報、聽新聞,簡直是太浪費時間了。即使是關注一些社會新聞,自己的語文成績也不會有太大的提高,尤其是理科生,他們寧愿整天埋頭在成堆的數理化作業(yè)中,兩耳不聞窗外事。長期以來,他們不知道,很多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的社會熱點就與他們擦肩而過了。不了解社會新聞,就不會去更加深入地思考新聞事件背后隱藏的道理,這樣他們的思考能力就會大打折扣,文章立意不深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正確引導,走出困境

立足學情,正確引導,是做教師的正確選擇。針對上文提到的幾點分析,筆者認為在教學作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fā)現美的眼睛。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用心體會的習慣。比如,讓學生回家后觀察一下父母的頭發(fā)有沒有變白,如果父母的白發(fā)又添了些許,那么這些白發(fā)中包含著父母多少的愛與呵護,他們又能體會其中多少的愛意,應該為父母做些什么。再如,觀察平凡又微不足道的事物,通過對這些事物的觀察能聯想到什么。一名學生在觀察了樹樁后寫道:“陽光照在樹樁上溫暖了年輪,讓它們軟綿綿地洇開;河水流淌在樹樁邊,陶醉了年輪,讓它們跳躍著蕩漾;離人分別在灞橋邊,凄苦了年輪,讓它們緩緩地徘徊?!边@樣精美的文字,必然出自個人獨特的視覺和獨特感悟,沒有人云亦云的痕跡,沒有普世的大道理,寫得自信而有創(chuàng)意。顯然他是用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發(fā)現了生活中的美。筆者想,通過長期的培養(yǎng)與訓練,學生就會形成善于發(fā)現美的習慣,有了這樣的習慣,即使自己的生活多么平淡,他們也會用心去體味生活。

2、天才不是被逼出來的。在條條框框的束縛下,是不會產生天才的。所以,教師首先不能逼學生寫作文,而應該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引導出他們的寫作靈感。葉圣陶先生說過:“每個人從天性上、從生活的實際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觀察、經驗、理想、情緒等宣示給人們知道,而且希望愈廣愈好。”只有學生把作文當做自己的需求,才能在作文中感受到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興趣激發(fā)是問題的關鍵。

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作文就是給自己的心靈打開一扇窗戶,向別人展示自己心靈花園的景色。別人的感受如何,取決于窗戶內的景象是不是美麗的,是不是獨特的。

3、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看報、聽新聞的習慣?!帮L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關心”誰都會說,但能做到的學生極少。其實,首先最簡單的是積累課內素材,多讀多思考,讀通了,領會了,便成為作文例證的金庫。像蘇軾的《石鐘山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韓愈的《師說》等,本身就是在說理,既是好文,又是好例。其次就是積累名言佳句,記多了也領會了,就可以自然地運用到作文中。例如20xx年高考全國卷,有一位考生在作文中運用了兩位名人的句子,即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毙强找蚴嵙钊苏把?,而內心的道德、心底的誠信更因其可貴、崇高,令人恪守終生,不敢逾越。他還引用了三毛的話:“每人心里一畝田,種桃種李種春風,春花開盡春又來?!弊屛覀兊男闹蟹N上誠信之花吧,呼喚誠信,從心開始,開得心蓮朵朵,收獲沁脾芬芳。看,能引用上幾句名言佳句,文章馬上會增色不少。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多讀多記的習慣。

如果每位教師都了解學生的情況,從實際出發(fā),正確引導學生熱愛作文,學生作文能力肯定會更上一層樓。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4

愛因斯坦曾說:要懂得“在別人視為平常中發(fā)現問題,在別人不覺得是問題中看出重要問題”,南宋心學創(chuàng)始人陸九淵也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這兩位都說出了學習貴在有“問題意識”?!皢枴狈从硨W習者對學習對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維空間的程度,問得越尖銳,越能反映學生的理解和體驗,越能體現學生的閱讀質量,而“問題式教學法”是最善于形成學生之間對話的一種途徑。問題起于疑,解于問和答、終于獲,在我個人看來,我認為教學中的“問”包括學生的自問、學生間的互問、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問。

不過“問題式教學”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的去把握還真有不小的難度,尤其對于我們這些新老師而言,一不小心問題式教學法就會“扭曲”成為“枯燥式”教學法。所以在問題式教學法的實踐上我們有必要多加練習,并且將一些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下面,我就套用前輩們關于問題式教學的幾點要求,以《戊戌變法》這節(jié)課為案例,講講我在進行問題式教學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和發(fā)思。

1、適宜的廣度

在進行問題式教學時,經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問題范圍太廣,每一個知識點老師似乎都有提問,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學生難以抓住重點。所以在進行《戊戌變法》這節(jié)課教學的時候,我盡量避免“蜻蜓點水”的方式,重點抓住四個問題:

一、什么是維新思想;

二、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zhàn);

三、維新變法的內容和實質;

四、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評價。

2、合理的深度

其實說實話,學生還是很害怕被提問的,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師在以往提問時沒有注意問題的深度,導致學生形成了這種恐懼心理。那么在問題式教學中,我們除了注意廣度問題外,還要注意深度問題。提問不能不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必須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還有學生的接受程度來設計問題。所以在《戊戌變法》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圍繞對變法維新的理解,我主要還是采取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稱之為生活化、口語化的問題方式。比如在講解維新變法內容的實質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面對這些改革內容,哪些人會比較激動,這些人中哪些人是因為興奮而激動,哪些人又是因為憤怒而激動?”這個問題方式對學生來說比較親和,同時問題深度也充分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難度較為合理。

3、適中的密度

我個人認為,問題式教學方法確實可以豐富課堂教學,但切忌把它作為唯一的教學方式,不然的話就會由原來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最終耗盡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與沖動。所以,在進行問題式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提問的密度,也就是時間間隔,要給學生一定的緩沖時間。那么在進行《戊戌變法》這一課教學時,由于按要求必須整堂課都體現問題式教學方法,所以適中的密度就更顯得尤為重要了。

4、漸進的梯度(注意對學生的`引導)

提問一定要有梯度性,要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否則學生思維難以跟上,整堂課便會很沉悶,不是學生不愿意回答,而是老師拋出的問題實在難以“接招”。這一方面的意思,也就是要加強老師對學生的引導。那么進行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上,我有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提問之前,我都會先給學生出示一份資料,然后在資料基礎上,先提一個較為淺層、表象的問題,之后再逐漸深入到問題的本質,一步步引導學生做出解釋。

5、力求“學生提問——老師引導——學生解答”的完美模式

我個人認為,既然是問題式教學,那么就更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切忌一味遵循“老師提問——老師引導——學生回答——老師總結”的模式,完美的問題教學模式應該是在老師提供材料或情境,學生提出疑問、不解的基礎上推進產生的,大致模式應該是這樣的“學生提問——老師引導——學生解答”。

所以為了力求達到這一完美模式,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在講述完變法內容和實質后,我給學生提供了一組材料,這組材料主要是光緒帝在變法早期的4道詔令。學生看完這四道詔令,必然是“滿肚子疑惑”,他們會問諸如“光緒帝為什么要發(fā)這四道不利于維新派的詔令呢?”、“光緒帝腦子是不是進水了”等問題。學生舉手提問的那一剎那,我想我的“陰謀”也就達到了。

那么總結這節(jié)課,其中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例如:

1、生成式教學難覓蹤跡,整節(jié)課似乎都是按照我預先設計的路線前進,我沒有任何疏漏,學生也無任何“越矩”行為。這種課看起來成功,可是卻掩蓋著諸多的問題。生成式不足,只能意味著縱然有思維的火花,那也只是短暫的瞬間,難以生成思維的火焰。所以在減少預設、增強生成方面,自身還需要多加努力才行;

2、對學生的引導仍顯得比較局促,不夠平和淡定,同時在問題的梯度上也不夠明確,有待改進;

3、另外一個比較遺憾的是,板書方面雖然有課件和粉筆板書兩者配合,但在雙方的結合上卻出現了脫鉤,整體感不夠強。希望這些方面自己以后都能夠逐步改進,漸趨完善。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5

《三國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八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我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

我把教學目標定為:①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

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復述故事。上完課之后,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1)由于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于《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3)最后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么,有何啟發(fā),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了很多我關于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后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6

很清楚的記得:在學習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一課時,我設計的教學過程,有兩個環(huán)節(jié)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說一說你所知道的三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話一出口,許多學生按耐不住情緒已經站了起來,高高舉起了手,我采取了各組競賽的方式,給他們均等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成語故事:讓我沒有意料到的是有些同學說出了成語故事,而且還簡單講到了故事情節(jié)和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許多同學發(fā)出了嘖嘖的稱贊聲,顯然他們對個別同學講到的成語故事是比較陌生的,還要求講述者大聲一些,再講細致一些。我深深感覺到學生對這一活動意猶未盡,于是留了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展示。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分析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取勝的原因?

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引導學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失利的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第一是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zhàn),第二是曹軍兵多驕傲自滿,第三是孫劉聯軍正確的戰(zhàn)術。

接著我開放課堂,請同學們說說:你從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取勝的原因還有哪些?

有同學大膽發(fā)言:赤壁之戰(zhàn)是在七月天里,曹軍來自北方不習南方生活,所患瘟疫非常嚴重,死者很多,這就使曹軍士氣受到損失,戰(zhàn)斗力受創(chuàng)。因此我認為曹軍失敗的原因中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瘟疫。

我問大家:你們認同他的說法嗎?

絕大多數同學表示同意認可。

這時我已經意識到這位學生的發(fā)言已經補充了我的授課資料。同時讓我再一次認識到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面對學生所具有的動態(tài)性資源,我可以順著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挖掘,跟著學生走。這樣不僅可以把課堂資源延伸到課外拓展,還可以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fā)他們積極探究的情感。讓學生最終知道:我說的不是權威,教材也不是權威,事實勝于雄辯。通過大家的廣泛交流可以越過教材,穿過課堂,讓學生和我在交流中共享資源。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7

曹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這兩次戰(zhàn)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zhàn)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zhàn)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zhàn)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zhàn)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因此在設計本節(jié)課就是以曹操一生作為線索,分別設計了四個篇章:第一篇章:漢室衰微英雄起;第二篇章:官赤逐鹿英雄出;第三篇章:三分天下謀統(tǒng)一;第四篇章:英雄遠去盡評說。因此在導入部分時采用《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本課涉及的.時間較多,如何讓學生掌握這些史實的時間,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如在講述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基本史實時,通過畫表格的形式進行歸納。如何全面評價曹操歷史人物是本課內容的難點,采用了論從史出指導學生對曹操進行評價,然后對人物評價的圖片方法進圖片行指導,然后再培養(yǎng)學圖片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本課教學中貫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8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復述故事。上完課之后,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由于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于《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后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么,有何啟發(fā),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jié)課,我發(fā)現了很多我關于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后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9

其次,課堂呈現出一種開放性。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將自己穿越時空的所見、所聞表達出來。比如有學生談到:她先來到袁營里,聽到了袁紹與許攸的對話,再來到曹營里聽到了曹操與許攸的對話,并用自己的語言,將對話情景再現給大家。學生的參與面較廣,特別注意對學困生的.關注。當看到小孟同學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回答上時,教者沒有放棄,而是鼓勵和幫助她,直到回答對后,才叫其他的同學,這樣做雖是耽誤了不少時間,但當看到小孟同學微笑坐下的時候,我覺得很值。再者,在第三環(huán)節(jié)中,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效果很好。

第三,采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能動作用,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激趣、引導、糾錯、激勵,為學生的人生服務。教學中,注重對歷史事實的了解,對歷史人物客觀的評價。注重學科知識的整合、和諧課堂氛圍的營造。

最后,本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師在對基本史實的引導、講解時還不夠得心應手,這個主要體現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二是擔心教學時間緊張,對個別問題的引導不夠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盤而出,這個集中體現在引導學生談曹操“一勝一敗”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時。三是課件與講解的同步性不夠。最后,客觀上多數學生的語文基礎的確很差,表現在閱讀能力和獲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達能力差。一段簡單的文字都無法正確的朗讀。一些基本史實如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都無法從書中獲取,課堂上出現“啟而不發(fā)”的現象。無形中影響到教學教學的進度,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更多的思考,為了進度有時不得不見好就收。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10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在考慮《三國鼎立》這一課應該“教什么”這個問題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重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