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學課件_第1頁
高等教育學課件_第2頁
高等教育學課件_第3頁
高等教育學課件_第4頁
高等教育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講教育的本質

第一講教育的本質一、教育的涵義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三、教育的本質一、教育的涵義許慎《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盧梭:“教育應當按照兒童自然發(fā)展的程式,培養(yǎng)兒童所固有的觀察、思維和感受的能力?!迸崴固┞妪R:“教育的目的在於發(fā)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泵绹磐骸敖逃瓷睢保敖逃瓷L”。一、教育的涵義1、教育的特質教育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社會的永恆範疇,它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產生於生產勞動。教育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教育是發(fā)生在人類社會中所特有的關於種族保存、經驗傳遞和知識再生產的種種活動的總結。

一、教育的涵義所謂廣義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長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一切活動。

一、教育的涵義教育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的。第一種教育形式是學校教育;第二種教育形式是通過各種知識媒介(如圖書、報刊、電影、廣播、電視、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和受到教育的活動,如函授教育、網路教育等;第三種教育形式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繫培養(yǎng)人的活動,如學徒式教育;第四種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

所謂狹義的教育,是教育成為獨立社會活動形態(tài)以後出現(xiàn)的。它的條件是:第一,受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即兒童、青少年。第二,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教育者,主要是專業(yè)教師。第三,是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影響青少年一代的活動,這種活動主要在學校進行。

一、教育的涵義一、教育的涵義《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說,創(chuàng)始人:利托爾諾。他在《各人種的教育演化》一書中認為,人類教育是承受動物教育活動的基礎上的改善與發(fā)展。生物生存競爭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礎。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心理摹仿說是由美國教育史學家孟祿提出的。

他認為教育起源於原始公社中兒童對成人的本能的無意識的摹仿。在他看來,原始社會中尚未有獨立的教育活動,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種“無意識的摹仿”。

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

勞動起源說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點①教育就是基於生產的需求,基於人類生存而產生的。②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③教育產生於勞動是以人類的語言產生為條件的。語言和教育同時都是在勞動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2、教育的歷史演進以生產關係為根據和標誌劃分:原始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的教育,封建社會的教育,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以生產力為根據和標誌劃分:古代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以教育本身在歷史進程中所顯示出來的不同特徵為標誌劃分: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

原始教育的特徵原始社會的教育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是融為一體的。教育的要求和過程,主要是為了生產,而且是在生產中進行的。在教育機會方面,具有原始的均等性。具有摹仿性的特點。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古代教育的特徵:①古代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②古代教育完全脫離生產實際,甚至鄙視生產勞動,具有與生產勞動相分離的特徵。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近代教育的特徵①在教育目標方面,不僅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而且培養(yǎng)技術人才。

②在教育內容方面,自然科學開始走進課堂,並日益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③教育與生產勞動開始有機結合,其標誌就是職業(yè)教育的興起與發(fā)展。

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現(xiàn)代教育的特徵①教育與生產勞動密不可分。馬克思所說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也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新人的惟一途徑。②普及義務教育的年限越來越長。

三、教育的本質我國對教育本質問題的討論,有四種不同的觀點:認為教育是上層建築或基本上是上層建築。

認為教育是生產力或基本上是生產力。認為教育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xiàn)象,教育的本質應是社會性、階級性、生產性、科學性、藝術性等多種屬性的統(tǒng)一。

認為教育就是根據一定社會的需要所進行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或者是培養(yǎng)人的過程。

三、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個人主體與社會主體之間的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相互傳承。

1、雙向傳遞與承受

社會個人傳承傳承傳遞者承受者傳遞者承受者第二講大學理念、大學精神與大學使命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二、大學精神三、大學使命:

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

1、大學理念:“理念”產生於實踐,是在人的頭腦中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系統(tǒng)的、理想化的認知和觀念,對實踐起指導作用。

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

大學理念則是關於為什麼辦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思想觀念。大學理念決定大學的發(fā)展方向、培養(yǎng)標準、專業(yè)設置等。

如: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理念”:做一個真正的人,知道如何愛自己、愛生命、愛人的人;做一個快樂的人,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服膺真理而得自由的人;做一個熱情的人,看得見生命中繽紛色彩、豐富多姿的人;做一個健康的人,身體強健、精神飽滿、靈魂昌盛的人……做一個真正滿足、真正成功的人。

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2、經典大學理念及其價值取向考察

柏拉圖認為高等教育是培養(yǎng)具有理智和智慧的國家統(tǒng)治者。

亞裏士多德宣導發(fā)展學生理性的“博雅教育”,提出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性和國家辦學的理念。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

在中世紀,大學理念中所包含的價值觀是一種知識本位的價值觀。

洪堡大學理念的著眼點是科學,核心內容為三大原則:第一,獨立、自由、合作相統(tǒng)一的原則;第二,“教學與研究相統(tǒng)一”的原則;第三,科學統(tǒng)一的原則。

紐曼《大學的理念》,認為:第一,大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人的理智,自然科學由於其知識的狹隘和專門性,難以適應這種需要。而古典人文學科卻具有較強的人文價值,有利於理智的培養(yǎng)。第二,知識本身就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儘管古典人文學科不能給學生以功利價值和實用價值,但它能使人得到一種“自由教育”,是一種精神的教育。

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

美國的高等教育最初完全承襲了英國傳統(tǒng)模式。如:康乃爾大學校長安德魯·懷特的“通用課程”,其信條是“讓任何人獲得任何學科的教育”,體現(xiàn)了高等教育價值的人文性。

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

威斯康星大學校長範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認為“大學要忠實地為社會需要服務”,創(chuàng)立了大學直接為社會服務的第三職能,高等教育價值的社會性得到了張揚。

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3、現(xiàn)代大學理念與大學發(fā)展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和多樣化的大學理念,將是21世紀大學思想的一個鮮明特徵,追求個人、知識、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將成為21世紀大學理念的價值取向。

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

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是21世紀大學的核心理念。(一)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大學教育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應以“創(chuàng)新”為首要理念。(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

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大學教育如何有力地推動全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二是大學教育如何有效地使自身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大學理念及其演變21世紀大學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概括為“十是”:大學是探究學術的殿堂,大學是雲集大師的基地,大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大學是發(fā)展科學和經濟的源泉,大學是鑄就人生的熔爐,大學是指導社會的燈塔,大學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大學是社會發(fā)展的加速器和動力站,大學是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的生長點,大學是高新科技產業(yè)的孵化器。二、大學精神

1、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在某種大學理念的支配下,經過所在大學人的努力,長時期積澱而成的穩(wěn)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學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對大學的生存起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導向。

二、大學精神大學精神的內涵有:第一,自覺的學術精神。第二,永恆的道德精神。第三,敏銳的時代精神。

二、大學精神

2、大學精神對大學存在與發(fā)展之作用

1)生命力的體現(xiàn):失去了精神的大學,意味著這所大學生命力的枯竭。

2)抵禦腐蝕的盾牌:大學精神是維護大學純潔與獨立、平等和民主的金色盾牌。

二、大學精神3、如何塑造、發(fā)揚大學精神1)選擇校長至關重要。2)建設校園文化義不容辭。3)師生關係有待改造。二、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整體面貌、水準、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的反映,是學校師生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為、價值和道德水準高低的標誌,是一所大學的支柱和靈魂,

三、大學使命

1、對現(xiàn)代大學使命理解使命是人們對組織必須承負的社會責任的一種認定,亦是人們對組織應有價值的一種判斷和要求。大學使命就是大學定位理念的體現(xiàn),具有確定大學責任的作用。社會個人傳承傳承傳遞者承受者傳遞者承受者三、大學使命

1)大學使命演變的三階段第一階段:12世紀前後,以義大利的波洛那大學、薩特諾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法國的巴黎大學的誕生為標誌,產生了被稱為人類文化史上“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紀大學。大學的使命是要為社會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人”、“高貴的人”。三、大學使命

1)大學使命演變的三階段第二階段:工業(yè)革命充分展開後,以德國柏林大學為洪堡為代表,主張大學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的機構,更應該是一個研究中心。大學的使命不僅是教育人,而同時要成為知識創(chuàng)造的源泉。

三、大學使命

1)大學使命演變的三階段第三階段:到了二十世紀的初期,當美國成為工業(yè)化最強大的國家時,在美國提出了大學使命的第三種見解,即大學還應該是一個服務的機構?!胺丈鐣笔抢^教學、科研後,成為大學使命新的內涵。

三、大學使命

(2)對現(xiàn)代大學使命的理解和陳述大學基本使命的描述應該是“塑造未來”,應該是“設計和構建明天”,應該是“引導社會向前發(fā)展”。在“引導社會向前發(fā)展”過程中,要“傳啟文化”,要“探索真理”,要“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通過教學把知識傳授給下一代”。現(xiàn)代大學的使命可陳述為:多領域服務和引導社會的發(fā)展或多領域服務和塑造未來。

三、大學使命

2、21世紀大學的使命與作用:第一,以同時具備對社會、對人類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發(fā)掘新知識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標準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第二,應該鼓勵學生用新穎的方式思考和行動,並提供適應社會變化的新知識。大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判斷能力和批判精神。

三、大學使命

2、21世紀大學的使命與作用:第三,大學應注重基礎研究,以完成其指引科學和社會發(fā)展的使命。第四,為達到引導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大學也應進一步致力於適應社會的需要。第五,大學還應該進一步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三、大學使命

3、如何辦好一所大學?一要有明確的切合實際的辦學目標。二要有科學得力的切實可行的治校措施。三要有一個奮發(fā)有為的領導班子。四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第三講大學的主旨:塑造人的精神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二、大學教育的主旨:塑造人的精神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人性的構成有三個維度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精神因素是人的本質的體現(xiàn)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1、什麼是精神?

《辭?!罚阂皇侵溉说囊庾R、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二是指神態(tài)、心神的集中與指向程度,三是指精力、活力,如龍馬精神;四是指神采、韻味,如“有梅無雪為精神”,指缺乏最根本的意境與魅力,又如“敢怒敢言見精神”,指做人的基本立足點;五是指內容的實質,如“傳達會議精神”、“貫徹檔精神”等。

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總的來說,“精神”一詞,主要是指對人的主觀存在狀態(tài)的描述與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種基本屬性,以及發(fā)展過程的理想歸屬。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認識人的精神性,應該把握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從整體上看人類的存在狀態(tài),“精神”是人區(qū)別於物的標誌。人的存在是一種不同於物的精神存在。在這個意義上的“精神”,是與物質世界對應的人類哲學、文化和意識,是人類存在和發(fā)展水準的標誌,也是引導歷史進步的動力。

第二個層次是從個體身上看個體與個體間的區(qū)別,“精神”是個體與個體相區(qū)別的標誌。相對於第一個層次而言,它更多地受一定文化哲學、歷史的影響,從而使某個個體表現(xiàn)出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乃存在的個體差異。

尊重個體差異,是精神生長的土壤。

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第三個層次是從具體的個人身上看其存在的個別性、獨特性。主要指個體獨特的精神世界,表現(xiàn)為其精神生活的取向和品質,“是個人存在的深層的尺度”。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個人的精神主要通過三個基本層面來體現(xiàn)。第一個層面,是心理和情感。這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基礎。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第二個層面是道德和意識。這是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高級心理狀態(tài),它表明的是個人與他人交往的精神能力。個人的道德生活的和諧和自我意識的平衡,是其精神處於良好狀態(tài)的標誌。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第三個層面是審美意識和信念水準。這是個人精神存在的核心,表明的是人的精神發(fā)展所達到的高度,是人的自我認識的昇華和境界。“精神”的最終立足點或歸宿應該是個人的精神生活,即與物質生活相對應的精神進化和滿足。

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人的精神性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定義:一是表明了人的存在最基本的狀態(tài);二是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三是尋求個人的獨立性;四是尋求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五是探索生命的價值。這五個方面是人的精神性最核心的內容,是人的存在最本質的規(guī)定。------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在1993年的一份報告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2、人的精神性所具有的特性

依存性。人的精神依物質而存在,因實踐活動而發(fā)展。

個人性。人的精神性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是依個人而存在。

時代性。個體精神是一個歷史時代的社會精神、共同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

超越性。人的精神一旦生成,就隨著個人知識的增長、活動的豐富和價值意識的形成而不斷超越。

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3、自由乃人的精神本質自由作為人的精神本質,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並規(guī)定著人的發(fā)展水準。第一,思想自由。有三種意思:一是指社會允許思想自由的氛圍;二是指個人表達思想的自由;三是指學術研究的選題和發(fā)表的自由權利。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第二,選擇自由。選擇自由是精神自由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也是一個人應該有的價值意識和基本權利。自由選擇的本質含義是在目的、價值不變的情況下,能夠最合理的選擇實現(xiàn)的方式和途徑。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第三,信仰自由。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個人精神生活的核心。第四,審美自由。既包括人們對藝術的欣賞,也指作為人的一種精神境界,一種更高的人生體驗。它指人們用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對待他人、對待事物,追求一種真正的心靈自由。一、精神性是人成為人的標誌

當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進化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即生物階段和心理階段,現(xiàn)正處於第三個進化階段――精神進化階段。二、大學教育的主旨:塑造人的精神

從人類教育實踐看,它是以文化傳承的方式不斷複演著人類進化的過程。人們通常把這個過程分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個階段。初等教育是自然的,主要依賴於人的自然天性,即所謂“率性發(fā)展”。它必須遵循人的發(fā)展的自然性規(guī)律,通過發(fā)展人的多種自然稟賦,小學教育應該立足於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學生生存資本。二、大學教育的主旨:塑造人的精神

中等教育主要是社會的,即依據現(xiàn)實社會的需要去訓練教育者相應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他們相應的品質。中等教育是預備生活,使受教育者成為未來社會的公民。中等教育側重於培養(yǎng)人的外向度的精神,即處理人與社會關係方面的精神,如求知精神、仁愛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獻身精神等,中學教育應該著重對學生進行社會生活能力的教育,教給學生知識資本。二、大學教育的主旨:塑造人的精神

高等教育主要是精神的,側重於發(fā)展人內向度精神品質,如自主精神、審美精神、信仰精神,並不斷指向精神自由,塑造人的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格,應成為大學教育教育的重點,大學教育要教給學生精神資本。二、大學教育的主旨:塑造人的精神所謂精神教育(Spiritualeducation),簡單地說,就是旨在促進人的精神世界發(fā)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質的教育活動。從具體內容上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心理教育,二是道德教育,三是精神信仰的教育。二、大學教育的主旨:塑造人的精神

心理教育,目的在於提高人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引導學生適度地表達情感。道德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觀,追求“真、善、美、樂”,實現(xiàn)人生的精神自由,提升人的道德水準。第四講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與學科建設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三、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學科性質是對學科本質屬性及功能分類的界定,它通過深刻影響學科的研究對象來決定學科體系的結構、層次和構建學科體系的方法。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在自然科學領域,人們根據學科的主要功能,將學科劃分為基礎學科、技術學科與應用學科三大類。

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教育科學的功能分類,以自然科學的功能分類為依據,並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一般劃分為基礎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

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基礎理論學科是學科推進的“思想發(fā)動機”,其主要目的在於揭示、描述、解釋事物的現(xiàn)象和過程,探索和揭示事物運動帶本質性、普遍性的規(guī)律。它回答“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

應用學科的主要目的是運用基礎理論學科探明的理論原理,解決具體領域或特殊情境中的各種問題,並形成有較強操作性的策略、建議、方案等,其重點是回答“怎麼辦”的問題。

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目前,關於高等教育學學科性質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應用學科說”。這種觀點認為,高等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學科。理由是普通教育學在客觀上已經為高等教育學奠定了較為厚實的理論基礎。

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第二,“主要是應用學科說”。這種觀點以高等教育在教育科學學科結構中的位置為依據,認為高等教育學基本上屬於應用性學科。它的任務在於應用教育學的基礎理論和教育科學中的技術理論以及相應的方法和技術,來認識和解決高等教育中的各種問題。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第三,“應用理論學科說”。認為:“儘管高等教育學是教育基本理論的一門應用學科,但它卻是從理論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之間的認識長鏈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並且仍然屬於其中的理論環(huán)節(jié),而不是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高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是教育基本理論,其邏輯終點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論,也即是關於高等教育的概念、原理體系,是在高等教育認識領域中對教育基本理論的揚棄和動態(tài)發(fā)展?!倍⒔逃钠鹪磁c歷史演進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第四是“相對說”。這一觀點認為,“高等教育學相對於教育學來說,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應用學科,是研究高等教育特殊規(guī)律和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規(guī)律的學科。相對於它的分支學科來說,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它有比較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高等教育理論,對其他學科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第五,“基礎理論學科說”。認為高等教育學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理由:第一,.高等教育學的上位學科——普通教育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高等教育學必須承擔起理論建設的任務,成為一門基礎理論學科。一、高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第二,過去近20年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的價值偏向及其後果,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學確立基礎理論學科的性質,努力提高自身的學科水準第三,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實踐亟需一門有較高理論水準的高等教育學來解釋、預測和指導。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1、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礎上實施的專門教育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一種獨立的教育門類,其基本特徵:第一,教育對象處於青年中後期。主要是18-22歲的青年,教育工作應當遵循青年中後期的心理、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第二,實施的是專門教育,以培養(yǎng)社會所要求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高等教育實施的專門教育並不就是專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高級專門人才也不就是專業(yè)人才。高等教育實施的專門教育應當包括兩個基本部分,一是通識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社會科學和現(xiàn)代自然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二是專業(yè)教育,主要任務是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獨立分析、解決專門實際問題的能力。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高等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高等科學教育、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後短期高等教育四種基本類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個基本體系。高等科學教育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的骨幹,也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水準和品質高低的主要標誌,是所有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點。高等科學教育有兩個本質特徵,一是以學科為基礎,二是注重適應性。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我國的高等科學教育主要有兩種:一是高等基礎科學教育,主要指文科和理科教育,二是高等技術科學教育,主要指工程、農林、醫(yī)藥、財經、政法教育。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培養(yǎng)具有熟練技能和適應職業(yè)技術變化能力的高級職業(yè)技術專門人才。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也有兩個本質特徵,一是“高”,一個是“職”?!案摺保砸欢ǖ默F(xiàn)代科學技術、文化和管理知識及其學科為基礎,著重進行高智力含量的職業(yè)技術教育,這是它區(qū)別於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本質特徵;“職”主要強調職業(yè)技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知識及其學科基礎注重綜合性,圍繞職業(yè)技術的需要以必需、夠用為度,這是它區(qū)別於高等科學教育的本質特徵。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2、高等教育活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guī)律:一是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與人的心理、生理和時代特徵協(xié)調發(fā)展的規(guī)律,簡稱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律;二是高等教育必須與社會需求和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的規(guī)律,簡稱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

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1)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與人的心理、生理和時代特徵協(xié)調發(fā)展教育目標是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標準。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本質是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高深學問的教與學活動是培養(yǎng)社會所要求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基本途徑。

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第一,教學與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是構成教育、教學過程的四個基本要素,其中主要矛盾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關鍵是要解決教學與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第二,以高深學問的教與學活動為主是高等學校永恆的辦學規(guī)律。第三,在高深學問的教與學活動中必須堅持注重提高素質的教學觀。第四,高深學問的教與學活動的實質是文化的傳遞、內化和創(chuàng)新。二、高等教育學的科學內涵

(2)高等教育必須與社會需求和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第一,高等教育發(fā)展必須與社會需求和環(huán)境相適應。社會總需求與教育總供給之間的矛盾,是高等教育發(fā)展永恆的主題。第二,高等教育發(fā)展必然要受到社會需求和環(huán)境的制約。第三,在一定條件下高等教育發(fā)展還會對社會需求和環(huán)境起反作用。三、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

高等教育不僅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有其基本矛盾和基本規(guī)律,而且有獨特的研究方法。

1.以問題研究為基礎

2.以哲學認識論為武器:關鍵在於一定要以哲學認識論為武器,以人的解放、發(fā)展和完善為研究對象,深刻揭示人的個性發(fā)展與社會需求和環(huán)境之間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

3.以多學科研究為仲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建立自己獨立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多學科建設是從問題研究過渡到最終目標的仲介和橋樑。

4.以建立理論體系為目標第五講高等學校的教學過程

與教學方法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

討論:大學教學是一種技藝性的操作,還是一種學術性的活動?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

博耶在《學術的反思》

學術意味著通過研究來發(fā)現(xiàn)新知,學術還意味著通過課程的發(fā)展來綜合知識,還有一種應用知識的學術,即發(fā)現(xiàn)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識和當代的問題聯(lián)繫起來,還有一種通過諮詢或教學來傳授知識的學術。他提出了四種既有聯(lián)繫又有區(qū)別的學術――探求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教學的學術。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

教學支撐著學術,沒有教學的支撐,學術的發(fā)展將難以為繼。教學學術包括有效地呈現(xiàn)學科知識,根據一定目的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條理地組織起來,使學科對學生來說更易接受、更有意義地掌握。

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

賴斯(美)認為,學術活動有兩個基本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具體的和抽象的,第二個維度是反思的和積極的,前者涉及發(fā)現(xiàn)知識,一極是抽象的分析的方法,通常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科學研究聯(lián)繫在一起;另一極是始於具體的經驗和從各種背景、關係、團體中學習知識的認知活動,重視通過奠基於主體的推理和分析來理解知識。後者與如何加工知識有關,通過反思性觀察或通過積極的參與實踐,獲取更加有用的知識,或達到更加實際的效果。

帕森斯從社會行為學的角度研究了教學,論證了教學的學術性。他認為,人們的社會行為可分為四種類型:即模式維護子系統(tǒng)、適應子系統(tǒng)、目標獲得子系統(tǒng)、整合子系統(tǒng)。這就是四種功能範式。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

帕森斯等人通過研究大學教師的工作性質或行為差異,把大學教師的行為區(qū)分為教學行為、研究行為、服務行為和學術批評行為,並認為這四類行為具有不同的功能,隸屬於不同的行為子系統(tǒng),同時也認為每類行為都是學術行為。這四類行為共同構成大學教師的學術行為體系,具有學術性。

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

大學教學行為學術性表現(xiàn):教學任務的多樣性。大學的教學任務主要有:向學生傳授知識、促進學生智能的發(fā)展、對學生進行方法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學內容的高深性。高深學問的教與學活動是高等學校培養(yǎng)社會所要求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基本途徑,提高高深學問的教與學活動的品質是高等學校一切活動的中心。這是高等學校永恆的辦學規(guī)律。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

教學對象的差異性。班級教育已成為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學生的差異性是教師在教學中面臨的一個嚴重挑戰(zhàn)。教學情境的複雜性。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的特定時空中,通過主客觀的綜合籌措所營造的、與教學內容直接關聯(lián)的、外在客觀境況與內在心理境況相融合的、教學的當下在場狀態(tài)。二、教育的起源與歷史演進一、高等學校教學的學術性

教學過程的探索性。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人的特點是人的變化性,教學過程因此而表現(xiàn)出變化性。教學是不斷地解讀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意義,從而分享知識、經驗和理解的過程。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1、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個要素構成。2、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第一,認識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統(tǒng)一?!耙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xiàn)真理”。

---第斯多惠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

第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tǒng)一。第三,專業(yè)性和綜合性的統(tǒng)一。第四,個體認識的社會化與社會認識的個體化的統(tǒng)一。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3、高等學校教學原則體系1)國內外有關教學原則的定義國內理論界關於教學原則的概念的界定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guī)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王策三著《教學論稿》

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李秉德《教學論》

教學原則是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教學行為規(guī)範。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和對教學過程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確定的,它既指導教師的教,也指導學生的學。王逢主編《學與教的原理》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學過程規(guī)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實踐的一般原理。上海華東師大編寫組的《教育學》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學原則是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學過程規(guī)律提出的,是教學實踐的總結。華中師範大學等幾所院?!督逃龑W》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學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制定的……因此教學原則是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編《教育學》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學原則是人們根據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和教學任務,在總結教師長期的教學經驗,經過理論提高而制定的對於教學的基本要求。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教學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導教師的教,也指導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王道後、王漢瀾《教育學》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國外理論界關於教學原則的概念的界定巴班斯基認為:“教學諸原則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系列根本的、基本的教學要求?!卑屠Z夫認為“教學原則是決定教師活動和學生認識活動性質的基本原理”。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南斯拉夫教學論專家鮑良克在《教學論》中指出:“教學原則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成功地實現(xiàn)教學任務而應遵循的一定的原理?!鼻疤K聯(lián)的斯卡特金認為:“教學原則即為了使教學取得成效而必須遵守的各項基本準則?!鼻疤K聯(lián)的哈爾拉夫在《教育學教程》中指出:“教育學還對教學過程的安排提出許多十分重要的要求,並命名為教學原則。”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思考:

看了這麼多有關教學原則的定義,你認為自己更傾向於誰的觀點呢?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國內外學者對教學原則的定義,有以下幾個共識:第一,教學原則是依據人們對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第二,教學原則的提出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約;第三,教學原則產生於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積累;第四,教學原則要依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第五,教學原則的確立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2)教學原則的基本含義教學原則是受一定的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制約的,這種制約作用通過教育目的反映出來,或者說,教學原則是反映一定社會在其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對教育目的所作的規(guī)定。因而具有一定的階級性。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學原則是人們的基於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xiàn)象之間關係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而提出的。人們對教學現(xiàn)象的這些關係的認識,其正確性、深入性、全面性,既受一定社會經濟、政治條件的制約,也受生產力、科學技術發(fā)展水準的制約。因此教學原則具有歷史性。同時正確反映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原則還具有科學性。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學原則是從人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又反過來為教學的工作實踐所遵循。而教學原則正確與否的判斷尺度,只能是教學實踐。因此,教學原則還具有實踐性?!霸瓌t不是研究的出發(fā)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適合於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p>

--------馬克思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3)教學原則的價值第一,教學原則是教學論的重要範疇。第二,教學原則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或仲介。第三,教學原則還是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教學理論的環(huán)節(jié)。第四,教學原則能促使教學矛盾向積極方面轉化。即理論形態(tài)條件向現(xiàn)實條件轉化、一般條件向具體條件轉化、靜態(tài)無序向動態(tài)有序的轉化。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3)高等學校教學原則體系第一,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教學的科學性指的是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內容應具有科學性。這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教師在講授學科內容時,應保證學科具體內容的科學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的正確性,並盡可能隨時反映該學科的最新科學成果。二是教師在處理學科題材和講授過程中,必須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學的思想性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既要堅持科學性,也要堅持思想性,因為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是關係到大學培養(yǎng)什麼人才的首要問題,因此,這條原則一向都被列為高等學校教學原則中的第一原則。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第二,知識積累和智能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對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又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反映這兩個教學基本任務的關係,就是知識積累與智能發(fā)展相結合原則,又稱為傳授知識與發(fā)展智能相結合原則。

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第三,在教師主導下,發(fā)揮學生自覺性、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原則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所處的地位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要完成的任務不同,因此所起的作用在性質上也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是主導作用。但是,學生掌握知識是一個能動和活躍過程。因此,必須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結合起來。教師主導,就是要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如果學生的學習是被動消極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就不能有效地發(fā)揮。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第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所謂理論聯(lián)繫實際,其涵義是很廣泛的。就知識的掌握而言,實際的事物有助於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教學中經常要以直觀的、具體的事物或事實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就知識的運用而言,用理論解釋實際中的各種現(xiàn)象,使人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或用理論直接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用普遍理論結合當前實際得出新的理論,等等,都是理論聯(lián)繫實際的表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看一個教師是不是遵循了這條原則,就是看他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能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在高等學校中,對此還有更高的要求,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所有理論和建立新的理論的能力。特別是在研究生階段,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而這種能力的養(yǎng)成本身,既是教師正確處理理論與實際關係的結果,也是學生理論聯(lián)繫實際的學風形成的結果。所以,理論聯(lián)繫實際既是一條教學原則,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討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學原則?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結論:1、任何教學原則都有是特定教學主體基於特定的教學活動而提出的。因而原則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主觀的,帶有強烈的鮮明的個人色彩。不存在普適性的教學原則。2、教學原則是教學活動的規(guī)範,而規(guī)範永遠不能成為教條。因此任何有效的教學原則都應該能使教師懂得在課堂上採取某種行動的道理,並據此做出明智的課堂決策,允許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二、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特點3、任何教學原則都是為了貫徹某種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缺乏教學理論的支撐或教學思想的統(tǒng)領,教學原則體系就沒有了核心,沒有了靈性和精神。4、世上本沒有普遍適用的教學原則,有的只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以,對於每一個教師來說,完全可以大膽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有自身獨特個性的教學原則。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定義“我們所理解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的工作方法,他憑藉著這些方法,使學生精通知識、技能和熟練技巧,併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才能?!薄獎P洛夫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手段?!薄A中師院等五院校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fā)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所採用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的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統(tǒng)一。——王逢賢主編:《教與學的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儘管中外學者對教學方法的界定在以下幾點上是取得了共識的:(1)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相聯(lián)系,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2)教學方法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活動所採用的手段,而並非單指教師的工作方法;(3)教學方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可憑藉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也可憑藉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思想品質和審美觀點,發(fā)展他們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素質。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定義: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以達到教學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學方式組成的操作策略。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2、教學方法的特點

1.)實踐性。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緊密相聯(lián),其工具性質顯而易見。教學方法的基本精神、影響媒介、作用方式、具體步驟、詳細要求等,都是可以操作的。同時,教學方法的實踐效果,又是檢驗其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教學方法絕不是單純的技巧問題,它實質上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能力水準。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2.)耦合性。亦稱雙邊性,是指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這一雙邊活動的方法,由教師教和學生學耦合而成的操作策略。巴班斯基:“教學方法的本質實際上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認識活動(學)和教師相應的活動(教)的邏輯——程式方面和心理方面。教學方法決定於學的方式和教的方式行動上協(xié)調一致的效果?!比⒏叩葘W校的教學方法3.)多樣性。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組成豐富博大的“方法庫”,以供教師教學時優(yōu)選使用。巴班斯基:“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教育和培養(yǎng)人的目的而進行的相互聯(lián)繫活動的方式。由於活動的方式和性質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企圖制定經常使用的、數(shù)目有限的幾種教學方法是錯誤的。”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

4.)整體性。不同的教學方法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各種具體方法彼此聯(lián)繫、密切配合、互相補充、不可分割,綜合地發(fā)揮著整體效能。一般地說,“任何方法,不管哪一種方法,如果我們把它離開其他的方法,離開整個體系,離開整個綜合影響來單獨分析的話,那就既不能認為是好的方法,也不能認為是壞的方法?!痹隈R卡連柯看來,個別方法的影響,可能有正面的結果,也可能有反面的結果,而互相配合的各種方法的總和乃是決定性的方法。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5.)繼承性。教學方法也和其他教育現(xiàn)象一樣,具有歷史繼承性。古今中外教育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教學實效,非常重視教學方法的探討,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而寶貴的實踐經驗。其中有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至今仍具生命力,值得我們認真總結、整理,並借鑒其合理的部分。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6.)發(fā)展性。任何教學方法體系都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時代精神、內容性質和對象特點等客觀條件,勇於開拓,推陳出新,使教學方法更能適應教學的實際要求。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3、教學方法的價值

1.)教學方法是聯(lián)結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紐帶。

2)教學方法是實現(xiàn)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3)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品質和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4)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師威信和師生關係的重要原因。5)教學方法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4、教學方法的選擇國外學者關於教學方法分類的觀點很多,較具代表性的有:根據教學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分類,可將教學方法分為(1)學生掌握知識的最初階段的教學方法;(2)提高學生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教學方法;(3)檢查和評定學生知識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過程的任務分類,可將教學方法分為:(1)傳授知識的方法;(2)形成技能和技巧的方法;(3)鞏固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方法;(4)教學生應用知識的方法;(5)檢查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方法。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根據實現(xiàn)預期學習結果的學習刺激分類,可將教學方法分為:(1)呈現(xiàn)方法;(2)實踐方法;(3)發(fā)現(xiàn)方法;(4)強化方法。根據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媒介與手段分類,可將教學方法分為:(1)教師中心的方法;(2)相互作用的方法;(3)個體化的方法;(4)實踐的方法。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

國內學者對教學方法分類有許多不同見解,較具代表性的有: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功能分類,可將教學方法分為:(1)使學生獲得各種學習結果的教學方法,包括①與獲得知識資訊有關的教學方法;②與習得動作技能有關的教學方法;③與習得智力技能、認知策略有關的教學方法;④與鞏固、運用知識技能有關的教學方法;⑤與習得態(tài)度有關的教學方法。(2)與調節(jié)控制情意有關的教學方法。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特色,可將我國當代教改中湧現(xiàn)的新教學方法分類為:(1)發(fā)現(xiàn)——引探式教學方法群。包括引導探索法、研究式教學法、啟發(fā)研究式教學法、實驗——綜合——引探式教學法、科學程式教學法、程式設疑教學法、發(fā)現(xiàn)型討論法、角度教學法、微型論壇教學法等。(2)課型——單元式教學方法群。包括六課型單元教學法、四課型教學法、知識單元教學法、自學輔導單元教學法、整體結構單元教學法等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3)練講式教學方法群。包括自學、議論、引導法,啟、讀、練、知、結法,讀、問、講、練法,讀、評、練法等。(4)圖表信號式教學方法群。包括總體圖表教學法、概念系列圖示教學法、編卡教學法、板式法、結構圖表法、圖象信號法等。(5)愉悅學習式教學方法群。包括情境教學法、審美引真法、陶冶法、暢想法等。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教師提示的方式(提示型教學方法)學生自主活動的方式(自主型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合作解決問題,共同發(fā)現(xiàn)新知的方式(共同解決型教學方法)方法類型提示型教學方法自主型教學方法共同解決型教學方法運用主體教師學生、教師學生、教師活動焦點教師學生學生、教師具體方式講解、說明、報告示範(提供榜樣)展示(包括參觀)閱讀與讀書報告研究社會調查教學對話、課堂討論辯論實踐活動(模擬、調研)教師地位直接指導提出課題、間接指導直接參與、引導學生地位接受指導受納性學習佔優(yōu)勢完成課題任務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接受指導直接參與受納性學習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功能理論灌輸發(fā)展思維能力發(fā)展受納性掌握知識的能力提高掌握知識的效果促進良好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提高自主學習及創(chuàng)造的能力掌握新知識形成社會態(tài)度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能力、社交能力適用範圍系統(tǒng)傳授理論性知識短時間內傳授大量知識加深對理論性知識的理解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理論知識的運用進行方法訓練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加深對理論性知識的理解進行方法訓練局限

性學生容易處於被動地位,失去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教師的指導作用難以保證學生活動的效果難以保證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知識背景;時間控制困難方法

論地

位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教學方法現(xiàn)代教學方法輔助的教學方法基本的教學方法現(xiàn)代教學方法三種不同類型教學方法的比較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最優(yōu)化選用最優(yōu)化教學方法的依據1)根據教學的目的和任務。2)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和特點。3)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4)根據教師自身素養(yǎng)及所具備的條件。5)根據教學方法的類型與功能。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一般說來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它應具備如下條件

1)認同感。一種教學方法能否被接受者認同,直接影響到其作用能否卓有成效地發(fā)揮出來。

2)參與度。最優(yōu)化教學方法應有較高的師生參與度,較好地體現(xiàn)出教學的民主性。3)綜合化。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必須是克服了每種類型方法的局限性,而在其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現(xiàn)出綜合化特點的教學方法。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4)時效性。優(yōu)質高效、省時低耗應當是現(xiàn)代教學方法追求的根本目標。5)審美值。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應該符合美的規(guī)律和原則,能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從而使其本身也成為審美的對象。

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

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方法1、案例研究法此法為哈佛首創(chuàng),強調案例分析和決策理論。教授負責編選真實公司的案例,印發(fā)給學生。學生在課下閱讀材料和參考資料。教授在課堂上不講課,只簡單介紹情況,主要讓學生發(fā)言討論。教授對學生發(fā)言的見解、風度、能力等作記分考核。研究生在兩年學習期間,大約要討論1000個案例。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

2、實地考察法這是一種通過做諮詢進行考察的辦法。通常大學、學院設有專管聯(lián)繫、接受諮詢的機構。國內外的政府及一些公司,每年都要請學院做諮詢。每做一項諮詢,由一名教授領導,幾名學生參加,到現(xiàn)場實地考察,提出研究報告。對方給學院支付諮詢費,學生參加考察也拿學分,所需費用由學院負擔。這種做諮詢,實地考察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很有幫助,學院也可獲得一大筆收入。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

3、模擬訓練法牛津大學的學生辯論會幾乎就是英國議會的“學生翻版”。普林斯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模擬訓練課程也是一種現(xiàn)實模擬教學法。它通過模擬現(xiàn)實政治中各類問題的解決方式,使學生學到書本上不易學到或根本學不到的技能。

三、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

4、觀點烹調法觀點和學者團體是芝加哥大學的兩大特徵。所謂“烹調法”就是要求學者們在知識的大鍋中緊密合作,從而使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