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通信與網絡_第1頁
第07章-通信與網絡_第2頁
第07章-通信與網絡_第3頁
第07章-通信與網絡_第4頁
第07章-通信與網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章通信與網絡學習目的了解數據通信與網絡的根本知識熟悉常用的通信介質的特性了解網絡模型與TCP/IP協議熟悉Internet、Intranet的概念與應用掌握企業(yè)信息系統的各種通信模式本講內容7.1計算機網絡概述

7.2數據交換技術7.3網絡體系結構7.4TCP/IP協議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7.6網絡通信結構模式7.1計算機網絡概述

7.1.1計算機網絡的產生計算機網絡是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zhàn)時期的產物。60年代初,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guī)劃局ARPA(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提出要研制一種生存性很強的網絡。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信網有一個缺點:正在通信的電路中只要有一個交換機或一條鏈路被炸毀,整個通信電路就會中斷。如要改用其他迂回電路,必須重新撥號建立連接。這將要延誤一些時間。

7.1計算機網絡概述

7.1.1計算機網絡的產生新型網絡的根本特點網絡用于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而不是為了打。網絡能夠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不局限于單一類型的計算機。所有的網絡結點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網絡的生存性。計算機在進行通信時,必須有冗余的路由。網絡的結構應當盡可能地簡單,同時還能夠非??煽康貍魉蛿祿?。7.1計算機網絡概述

7.1.1計算機網絡的產生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絡的產生。這個計算機互聯的網絡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結構和網絡設計方面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為后來的計算機網絡打下了根底。7.1計算機網絡概述

7.1.2計算機網絡的概念1970年,在美國信息處理協會召開的計算機聯合會議上,計算機網絡被定義為“以能夠共享資源〔硬件、軟件和數據等〕的方式連接起來,并且各自具備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之集合〞。本書的定義:“計算機網絡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許多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按照某種協議進行數據通信,以實現資源共享的系統〞。最簡單的網絡就是兩臺計算機互連,而復雜的計算機網絡那么是將全世界的計算機連在一起的Internet。7.1計算機網絡概述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從物理跨距范圍分局域網LAN〔LocalAreaNetwork〕城域網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廣域網WAN〔WideAreaNetwork〕從網絡傳輸技術分播送式網絡:所有聯網計算機都共享一個公共通信信道。點對點式網絡:每條物理線路連結一對計算機。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3計算機網絡的組成為了便于分析,按照數據通信和數據處理的功能,一般從邏輯上將網絡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兩個局部。通信子網由通信控制處理機〔CCP〕、通信線路與其他通信設備組成,負責完成網絡數據傳輸、轉發(fā)等通信處理任務。資源子網由主機系統、終端、連網外設、各種軟件資源與信息資源組成。資源子網實現全網的面向應用的數據處理和網絡資源共享,它由各種硬件和軟件組成。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4計算機網絡的功能數據通信資源共享增加可靠性提高系統處理能力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5計算機網絡的拓樸結構拓撲結構一般指點和線的幾何排列或組成的幾何圖形。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是指一個網絡的通信鏈路和結點的幾何排列或物理布局圖形。網絡的根本拓樸結構有:總線結構星型結構環(huán)形結構網狀結構7.1計算機網絡概述網絡的拓樸結構圖(1)總線結構(2)星型結構(3)環(huán)形結構(4)網狀結構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6通信介質通信介質可以分為有線和無線兩大類。有線介質包括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纖。其中雙絞線和同軸電纜為金屬導體,利用導線電流傳輸數據;光纖那么通過光波實現數據傳送。衛(wèi)星通信、紅外通信、激光通信以及微波通信屬于無線通信范疇,利用電磁波傳送數據。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6通信介質雙絞線雙絞線TP〔TwistedPair〕是目前使用最廣,價格相對廉價的一種傳輸介質。雙絞線有兩種類型:屏蔽雙絞線和非屏蔽雙絞線。屏蔽雙絞線的金屬屏蔽層可以很好地抵御外界的電磁干擾,但由于其價格比較昂貴,目前較少使用。非屏蔽雙絞線〔UTP,UnshieldedTwistedPair〕由塑料外皮包住,內有4對不同顏色的線。UTP的優(yōu)點在于價格廉價和使用簡單,在許多局域網技術中采用了高等級的UTP電纜,如5類和超5類UTP等。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6通信介質同軸電纜同軸電纜〔CoaxialCable〕中的材料是共軸的。外層導體是一個由金屬絲編織而成的圓形空管,內導體是圓形的金屬芯線。內芯線和外導體一般都采用銅或鋁質材料,內外導體之間有絕緣介質。由于同軸電纜采用總線式結構,通信可靠性差,在網絡中現已很少采用。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6通信介質光纖光纖〔Fiber〕即光導纖維,或稱為光纜。在光纖的中心包括了一根或多根玻璃纖維,通過從激光器或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出的光波穿過中心纖維來進行數據傳輸。在中心的外面,是一層特性不同的玻璃。它如同一面鏡子,將光反射回中心,反射的方式根據傳輸模式而不同。7.1計算機網絡概述7.1.6通信介質無線通信無線通信技術最近獲得了很大的開展,現在筆記本電腦中都內置了IEEE802.11無線通信技術,許多PDA產品和中也支持藍牙技術。無線通信技術應用的方式有多種,如無線電波、微波、衛(wèi)星、紅外線以及激光等。有線傳輸不僅需要鋪設傳輸線路,而且連接到網絡上的設備也不能隨意移動。而采用無線傳輸介質,那么不需鋪設傳輸線路,允許設備在一定范圍內移動,非常適合那些難以鋪設線路的地區(qū),同時也為大量的筆記本電腦入網提供了條件。本講內容7.1計算機網絡概述7.2數據交換技術7.3網絡體系結構7.4TCP/IP協議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7.6網絡通信結構模式7.2數據交換技術通信子網必須能為所有進網的數據流提供從源結點到宿結點的通路,而實現這種數據通路的技術就稱為數據交換技術,或數據交換方式。從通信資源的分配角度來看,“交換〞就是按照某種方式動態(tài)地分配傳輸線路的資源。網絡交換技術共經歷了四個開展階段:電路交換技術、報文交換技術、分組交換技術、綜合業(yè)務交換技術目前通信網絡中采用的交換技術主要是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7.2數據交換技術7.2.1電路交換技術電路交換就是計算機終端之間通信時,一方發(fā)起呼叫,當交換機完成接續(xù),對方收到發(fā)起端的信號,雙方即可進行通信。在整個通信過程中雙方一直占用該電路。它的特點是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設備本錢較低。但同時也帶來線路利用率低,電路接續(xù)時間長,通信效率低,不同類型終端用戶之間不能通信等缺點。電路交換比較適用于信息量大、長報文,經常使用的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交換系統就是采用這種交換方式。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分組交換是一種存儲-轉發(fā)技術。把來自用戶發(fā)端的數據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fā)。要傳輸的報文被分割為許多較小的分組(packet)。每個分組標識后,在一條物理線路上采用動態(tài)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數據分組。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報文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假定這個報文較長不便于傳輸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在發(fā)送端,先把較長的報文劃分成較短的、固定長度的數據段。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每一個數據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構成分組。數據數據數據報文首部首部首部分組

1分組

2分組

3請注意:現在左邊是“前面〞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分組交換網以“分組〞作為數據傳輸單元。依次把各分組發(fā)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邊〕。數據首部分組

1數據首部分組

2數據首部分組

3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每一個分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分組交換網中的結點交換機根據收到的分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組轉發(fā)到下一個結點交換機。用這樣的存儲轉發(fā)方式,分組就能傳送到最終目的地。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接收端收到分組后剝去首部復原成報文。數據首部分組

1數據首部分組

2數據首部分組

3收到的數據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數據恢復成為原來的報文。這里我們假定分組在傳輸過程中沒有出現過失,在轉發(fā)時也沒有被丟棄。數據數據數據報文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H1A分組交換網BDECH5H6H4H2H3H1向H5

發(fā)送分組H2向H6

發(fā)送分組注意分組路徑的變化!結點交換機主機注意分組的

存儲轉發(fā)過程H1A分組交換網BDECH5H6H4H2H3H1

H5

發(fā)送分組結點交換機主機在結點交換機

A

暫存查找轉發(fā)表找到轉發(fā)的端口在結點交換機

C

暫存查找轉發(fā)表找到轉發(fā)的端口在結點交換機

E

暫存查找轉發(fā)表找到轉發(fā)的端口最后到達目的主機

H57.2數據交換技術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在結點交換機中的輸入和輸出端口之間沒有直接連線。結點交換機處理分組的過程把收到的分組先放入緩存〔暫時存儲〕;查找轉發(fā)表,找出到某個目的地址應該從哪個端口轉發(fā);把分組送到適當的端口轉發(fā)出去。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分組交換的優(yōu)點高效:動態(tài)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占用。靈活:以分組為傳送單位和查找路由。迅速:不必先建立連接就能向其他主機發(fā)送分組;充分使用鏈路的帶寬??煽浚和晟频木W絡協議;自適應的路由選擇協議使網絡有很好的生存性。7.2數據交換技術7.2.2分組交換技術分組交換的缺點分組在各結點存儲轉發(fā)時需要排隊,這就會造成一定的時延。分組必須攜帶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開銷。本講內容7.1計算機網絡概述7.2數據交換技術7.3網絡體系結構

7.4TCP/IP協議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7.6網絡通信結構模式7.3網絡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絡中的數據交換必須遵守事先約定好的規(guī)那么。這些規(guī)那么明確規(guī)定了所交換的數據的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為進行網絡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guī)那么、標準或約定即網絡協議(networkprotocol),簡稱為協議。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architecture)是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7.3網絡體系結構

網絡的體系結構是分層的結構。分層的好處各層之間是獨立的。靈活性好。結構上可分割開。易于實現和維護。能促進標準化工作。7.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fā)布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即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參考模型。開放系統是指允許任意兩個具有不同根本體系結構的系統進行通信的一套協議集。OSI模型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各層所包含的可能的效勞。7.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7.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1)物理層:物理層涉及到在通信信道上傳輸的原始數據位〔0和1〕,提供機械及電氣標準。物理層的具體任務接口與介質的物理特性比特的表示:編碼的類型數據速率:一個比特持續(xù)多長時間比特同步7.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2)數據鏈路層:提供將物理層的傳輸通道變成可靠的鏈路的功能,并負責相鄰結點間的傳輸。數據鏈路層的具體任務成幀:分幀與組幀。物理尋址:在幀中添加發(fā)送方的物理地址與目的地址。流量控制:假設接收數據的速率小于發(fā)送的速率,那么采用流量控制機制以防止接收方過載。過失控制:檢測與重發(fā)損壞幀或丟棄幀。訪問控制:決定在某個時刻由哪一臺設備來獲取對鏈路的控制權。7.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3)網絡層:網絡層控制子網的運行過程,負責將分組從源地址傳遞到目的地址。網絡層的具體任務邏輯尋址:由數據鏈路層完成的物理尋址來處理本尋址問題。給來自上一層的包增加一個頭部,包括發(fā)送方與接收方的邏輯地址。路由選擇:當一些獨立網絡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更大的網絡時,連接設備〔路由器或網關〕將包送到它們的最終目的地。擁塞控制7.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4)傳輸層:負責整個報文從源端到目的端的傳遞過程。它可保證整個報文無過失并按順序地到達目的地。傳輸層的具體任務端口尋址:將整個報文傳遞給指定計算機上的指定進程。分段和組裝:將報文分解成可傳輸的段,并加上序號,以便正確地組裝報文。連接控制:傳輸層可以是無連接的或面向連接的。流量控制:這一層的流量控制是在端到端上。過失控制:這一層的過失控制是在端到端上。7.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5)會話層:會話層是網絡的對話控制器,允許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建立會話,它建立和維護以及同步通信系統交互操作,是面向用戶的。

7.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6)表示層:表示層涉及到兩個系統將要交換信息的語義和語法。其主要功能是翻譯〔格式轉換〕、數據壓縮和加密。格式轉換包括字符的編碼格式、整數或浮點數格式的轉換等。將數據通信變?yōu)樾畔⑼ㄐ拧?.3網絡體系結構7.3.1OSI/RM參考模型(7)應用層:應用層負責用戶和應用程序進行通信,為用戶提供接口和效勞支持,它包含了許多協議,這些協議往往直接針對用戶的需要。7.3網絡體系結構OSI/RM參考模型各層功能概要應用層允許訪問網絡資源,提供用戶接口表示層翻譯、加密和壓縮數據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同步、錯誤恢復)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報文傳遞和差錯恢復網絡層通過路由選擇算法將包/分組從源傳到目的地,提供網際互聯、擁塞控制數據鏈路層將比特組成幀,提供結點到結點的傳遞,并采用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的方法物理層通過介質傳輸比特,提供機械及電氣規(guī)范7.3網絡體系結構7.3.2TCP/IP參考模型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workingProtocol)模型不僅被廣域網的鼻祖ARPANET所使用,也是目前Internet所使用的協議。TCP/IP實際上是一個協議族,模型中的每一層都有許多協議,TCP和IP只是其中的兩個主要的協議。TCP/IP模型中,IP協議是核心。7.3網絡體系結構TCP/IP參考模型與OSI模型的對關系沙漏計時器形狀的

TCP/IP協議族

HTTPSMTPDNSRTPTCPUDPIP網際層網絡接口層傳輸層應用層………網絡接口

1網絡接口

2網絡接口

37.3網絡體系結構IPoverEverythingIP

可應用到各式各樣的網絡上EverythingoverIPIP可為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序提供效勞7.3網絡體系結構TCP/IP參考模型各層功能概要應用層包括所有的高層協議。傳輸層與OSI參考模型中傳輸層的作用是一樣的,即在源結點和目的結點的兩個進程實體之間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輸?;ヂ摼W絡層類似于OSI模型中的網絡層,允許主機將分組發(fā)送到任何網絡上,并且讓這些分組獨立地到達目標端。主機-網絡層(網絡接口層)負責接收從IP層交來的IP數據報并將IP數據報通過低層物理網絡發(fā)送出去,或者從低層物理網絡上接收物理幀,抽出IP數據報,交給IP層。本講內容7.1計算機網絡概述7.2數據交換技術7.3網絡體系結構7.4TCP/IP協議

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7.6網絡通信結構模式7.4TCP/IP協議

7.4.1TCP/IP效勞結構網絡的每一層次都要向上一層次提供效勞。TCP/IP協議是圍繞著3個層次的效勞而設計。最底層的效勞被定義為不可靠的、盡最大努力傳送的、無連接的分組傳送系統,這種機制是IP協議的特點。7.4TCP/IP協議

7.4.2IP地址IP地址就是給每個連接在網絡上的主機〔或路由器〕分配一個在整個網絡范圍內惟一的邏輯標識符。目前全球廣泛應用的IP協議是4.0版本,即IPv4,其IP地址由32bit組成。IP地址采用點分十進制記法提高可讀性,如IP地址的結構分兩局部,即網絡號和主機號。7.4TCP/IP協議

7.4.2IP地址IP地址的分類7.4TCP/IP協議

7.4.2IP地址

特殊IP地址:在IP地址中,有一些是特殊的地址,不用于標識一臺設備。網絡號主機號用途Specific全0網絡地址,用于標識一個網絡Specific全1直接廣播地址127Any回送地址全0全0用于系統自舉7.4TCP/IP協議

7.4.2IP地址私有地址(本地地址)——僅在機構內部使用的IP地址,可以由本機構自行分配,而不需要向因特網的管理機構申請。公網地址(全球地址)——全球惟一的IP地址,必須向因特網的管理機構申請。

Internet草案RFC1918指明的私有地址:A類B類C類/16:~557.4TCP/IP協議

7.4.2IP地址私有地址只能用于一個機構的內部通信,而不能用于和因特網上的主機通信。在因特網中的所有路由器對目的地址是私有地址的數據報一律不進行轉發(fā)。私有地址通過網絡地址轉換NAT后能與Internet通信。這也是保證網絡平安的重要方法之一。7.4TCP/IP協議

7.4.2子網劃分在ARPANET的早期,IP地址的設計確實不夠合理。IP地址空間的利用率有時很低。給每一個物理網絡分配一個網絡號會使路由表變得太大因而使網絡性能變壞。兩級的IP地址不夠靈活。從1985年起在IP地址中的主機號局部劃分出一個“子網號字段〞,使兩級的IP地址變成為三級的IP地址。這種做法叫作劃分子網。劃分子網已成為因特網的正式標準協議。7.4TCP/IP協議

7.4.2子網劃分從一個IP數據報的首部并無法判斷源主機或目的主機所連接的網絡是否進行了子網的劃分。使用子網掩碼(subnetmask)可以很方便地找出IP地址中的子網局部。網絡號net-id主機號host-id兩級IP地址網絡號net-idhost-id三級IP地址主機號subnet-id子網號子網掩碼劃分子網時的網絡地址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00000000net-idsubnet-idhost-id為全07.4TCP/IP協議

7.4.2子網劃分本講內容7.1計算機網絡概述7.2數據交換技術7.3網絡體系結構7.4TCP/IP協議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6網絡通信結構模式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1Internet概述(1)1961-1972:早期的分組交換階段1961:Kleinrock–排隊論,展現了分組交換的有效性1967:美國高級研究方案署考慮ARPAnet1969:第一個ARPAnet節(jié)點開始工作1972:ARPAnet公眾演示網絡控制協議NCP是第一個端系統直接的主機-主機協議第一個e-mail程序〔BBN〕ARPAnet有15個節(jié)點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1Internet概述(2)1972-1980:專用網絡和網絡互聯階段1970:ALOHAnet,夏威夷上的微波網絡1973:Metcalfe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了Ethernet1974:網際互聯的CerfandKahn體系結構,即今天的Internet體系結構70后期:專用的體系結構:DECnet,SNA,XNA70后期:固定長度的分組(ATM的先驅)1979:ARPAnet有了200個節(jié)點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1Internet概述(3)1990-2000’s:商業(yè)化,Web,新的應用階段90年代初:ARPAnet退役1991:NSF放寬了對NSFnet用于商業(yè)目的的限制(1995退役)90年代初:WebHypertextHTML,HTTP1994:Mosaic(Netscape)90年代后期:Web的商業(yè)化90年代后期–21世紀:更多招人喜愛的應用:即時訊息,P2P文件共享…主干網的速率到達Gbps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1Internet概述(4)中國Internet的開展階段1987年9月20日22點55分,錢天白教授通過X.25網絡,發(fā)往德國的一封電子郵件,經確認是我國發(fā)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1988年和1991年通過X.25連通歐洲和美國。1989年5月,CRN〔中國研究網〕通過X.25網與德國聯網。1989年9月,開始建設中關村地區(qū)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NCFC),1992年建成院校網,1993年12月完成主干互聯。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1Internet概述(4)中國Internet的開展階段1990年11用28日,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注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中國成為直接接入Internet的國家。1994年5月21日,在錢天白教授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協助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效勞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效勞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2DNS域名系統Internet網采用層次結構的命名樹作為主機的名字,并使用分布式的域名系統DNS。名字到域名的解析是由假設干個域名效勞器程序完成的。域名效勞器程序在專設的結點上運行,運行該程序的機器稱為域名效勞器。DNS起源于ARPANET,由Internet協議下的授權委員會負責管理Internet的地址和域名的登記,采用分級管理模式。DNS作用:IP地址與域名之間對應關系的解析。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2DNS域名系統DNS的分層結構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3Internet提供的根本效勞萬維網WWW萬維網WWW(WorldWideWeb,通常簡稱Web)由數量巨大且遍布全球的文檔組成的,這些文檔稱為Web頁。萬維網是一個大規(guī)模的、聯機式的信息儲藏所。萬維網用鏈接的方法能非常方便地從因特網上的一個站點訪問另一個站點,從而主動地按需獲取豐富的信息。這種訪問方式稱為“鏈接〞。萬維網是分布式超媒體(hypermedia)系統,它是超文本(hypertext)系統的擴充。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3Internet提供的根本效勞萬維網WWW

萬維網站點A萬維網站點C萬維網站點E萬維網站點D萬維網站點B鏈接到鏈接到鏈接到鏈接到鏈接到鏈接到③⑥①②④⑤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3Internet提供的根本效勞文件傳輸FTPFTP效勞是建立在FTP協議上的兩臺計算機間進行文件傳輸的過程。FTP效勞由TCP/IP協議支持,因而任何兩臺Internet中的計算機,無論地理位置如何,只要都支持FTP協議,就能在它們之間進行文件傳輸。FTP屏蔽了各計算機系統的細節(jié),因而成為計算機傳輸數字化業(yè)務信息的最快途徑。FTP可以實現上傳和下載兩種文件傳輸方式,而且可以傳輸幾乎所有類型的文件。Internet上有成千上萬臺提供匿名文件傳輸效勞的FTP效勞器。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3Internet提供的根本效勞電子郵件Email電子郵件已成為Internet上使用最多和最受用戶歡送的信息效勞之一,它是一種通過計算機網絡與其他用戶進行快速、簡便、高效、價廉的現代通信手段。優(yōu)點:快捷、價廉、不打斷對方工作或休息缺點:有時郵件很慢或甚至喪失對垃圾郵件尚無有效對策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3Internet提供的根本效勞電子郵件Email發(fā)送方郵件緩存郵件效勞器因特網使用SMTP協議用戶郵箱接收方郵件效勞器發(fā)送端ISP接收端ISP使用SMTP協議使用POP3協議sina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4IntranetIntranet概念Intranet是指采用Internet技術〔軟件、效勞和工具〕,以TCP/IP協議作為根底,以Web作為核心應用,效勞于企業(yè)內部事務,將企業(yè)內部作業(yè)計算機化,以實現企業(yè)內部資源共享的網絡。簡而言之,Intranet是使用企業(yè)自有網絡來傳送信息的私有Internet。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4IntranetIntranet功能利用電子郵件,降低通信費用,企業(yè)成員可以方便快速地應用電子郵件來傳遞信息。利用Web電子出版發(fā)布企業(yè)各種信息,供企業(yè)內部或指定客戶使用。在Web上開展電子商貿。主要方式有全球范圍內的產品展銷、銷售的信息效勞等。遠程信息傳送,將企業(yè)總部的信息傳送到用戶的工作站上進行處理。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4IntranetIntranet功能企業(yè)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如一般的人事、財務管理系統。企業(yè)無紙化辦公。通過與Internet相連,進行全球范圍的通信及視頻會議。新聞組討論。企業(yè)成員可就某一事件通過網絡進行深入討論且自動記錄在效勞器中。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4IntranetIntranet與企業(yè)原有系統的關系Intranet與企業(yè)原有網絡硬件設施并無沖突,無需改變企業(yè)網絡的物理結構。Intranet是企業(yè)網絡的擴充,是企業(yè)信息系統最根本的平臺,通過先進性的技術和產品把原有的局域網應用集成到企業(yè)Intranet中來。Intranet與企業(yè)原有MIS系統并無沖突,這些應用系統不需要任何改變就可在Intranet網絡中運行。7.5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7.5.4ExtranetExtranet是一個使用Internet/Intranet技術使企業(yè)與其客戶、其他企業(yè)相連來完成其共同目標的合作網絡。它通過存取權限的控制,允許合法使用者存取遠程公司的內部網絡資源,到達企業(yè)與企業(yè)間資源共享的目的。Extranet將利用Web技術構建的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擴大到特定的外部企業(yè)。Extr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