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1頁
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2頁
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3頁
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4頁
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第一部分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

2012年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

2010年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

第二部分兄弟院??佳姓骖}

2015年武漢大學638哲學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

2015年清華大學637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2013年中山大學624中外哲學史基礎知識考研真題及詳解

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622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2011年廈門大學803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第一部分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考

研真題

2012年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

(回憶版)

2010年陜西師范大學801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回

憶版)

第二部分兄弟院??佳姓骖}

2015年武漢大學638哲學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題10分,共60分)

1.社會生活的物質(zhì)條件

答:社會生活的物質(zhì)條件是指人類社會的物質(zhì)生活賴以存在和發(fā)展

的物質(zhì)要素的總和。社會生活的物質(zhì)條件包括:地理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的

人口因素和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zhì)資料的生產(chǎn)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類

社會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條件;社會發(fā)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數(shù)量、質(zhì)

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物質(zhì)

資料的生產(chǎn)方式則對社會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

2.認識結構

答:認識結構是指認識系統(tǒng)諸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比

較穩(wěn)定的結合方式。認識結構由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和認識工具組成。

認識主體是在認識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

和功能的一方。它是認識系統(tǒng)中的首要因素,對認識系統(tǒng)的形成及其諸

要素的結合方式起著決定作用。認識客體是認識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的

一方,是主體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認識工具是指主體認識客體所使

用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總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

3.化性起偽

答:化性起偽是荀子的觀點,是指用禮義法度等去引導人的自然本

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樹立道德觀念。荀子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

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盎云?/p>

偽”的性惡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chǎn)物,凡是沒

有經(jīng)過教養(yǎng)的東西不會為善。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

4.四書

答: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

庸》的合稱。朱熹取《禮記》中《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

書,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

孟子、程子、朱熹等。四書蘊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是儒學認識論和

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宋元以后,《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

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

響。

5.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chǎn)士

答: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chǎn)士是指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

拉底通過提問幫助對方把觀點明確的方法。蘇格拉底在同別人討論問題

時,往往總是說自己對任何問題都不懂,只好向別人請教。但當別人回

答他的問題時,蘇格拉底卻對別人的答案進行反駁,使對方矛盾百出。

最后通過啟發(fā),誘導別人把他的觀點說出來。但蘇格拉底認為這些觀點

不是自己的,而是對方心里本來就有,只是由于肉體的阻礙未能顯現(xiàn)出

來。他的作用是通過提問幫助對方把觀點明確。蘇格拉底把最后這個至

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形象地稱為“思想助產(chǎn)術”。這個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啟發(fā)式教育的典型。

6.斯賓諾莎的知識分類和真觀念

答:斯賓諾莎的知識分類和真觀念是斯賓諾莎在認識論方面的基本

觀點。他在《知性改進論》和《倫理學》中將知識歸結為“意見或想

象”、“理性知識”、“直觀知識”(即真觀念),認為真觀念能夠直接認

識事物的本質(zhì)而不至于陷入錯誤,并將其作為推論知識確立的出發(fā)點、

前提和基礎。斯賓諾莎認為哲學原則和概念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jīng)

過直觀的認識活動獲得的,人們憑借天賦的認識能力(直觀和推理)在

心中建立起一個真觀念,作為天賦工具,作為認識的原始起點,逐漸形

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實現(xiàn)知識的進步。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30分)

1.簡述實踐活動中主體和客體的矛盾以及克服矛盾的途徑。

答: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類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改

造外部世界的能動的物質(zhì)活動。實踐的主體是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

的人,客體則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1)實踐活動中主體和客體的矛盾

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到客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不

斷以自覺能動的活動打破客體的限定,超越現(xiàn)實客體。主體和客體之間

的這種限定和超越,就是實踐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zhì)。實踐活動中

主體和客體的矛盾是當直接的客觀現(xiàn)實無法滿足主體的需要,人對客觀

世界的不滿足,鮮明地體現(xiàn)著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xiàn)實、實然與應然的

矛盾。

(2)克服矛盾的途徑

從實踐的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內(nèi)容和結果來看,克服矛盾的途徑

通過主體對象化和客體非對象化的雙向運動來實現(xiàn)。

①主體對象化

主體對象化是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轉(zhuǎn)化為對象物。主體

通過對象性活動向客體的滲透和轉(zhuǎn)化就是主體客體化或?qū)ο蠡?。人類?/p>

切實踐活動的結果都是主體對象化的結果。

②客體非對象化

客體非對象化是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zhuǎn)化為主體生命結構

的因素或主體本質(zhì)力量的因素,客體失去對象化的形式,變成主體的一

部分??腕w向主體的滲透和轉(zhuǎn)化就是客體主體化。

③二者雙向運動

主體對象化和客體非對象化的雙向運動是人類實踐活動中兩個不可

分割的方面,它們互為前提、互為媒介,人們通過這種運動形式不斷解

決著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這種運動形式是客體對主體的制約性和主體對客

體的超越性的生動表現(xiàn),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zhì)內(nèi)容。

2.簡述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特點。

答:(1)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含義

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指社會領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關系,人們活動的每

一個結果以及實際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都有其內(nèi)在的原因,具有歷史必然

性。這種歷史必然性對人類歷史行程的根本制約,使歷史過程呈現(xiàn)出一

定的軌跡和趨勢。

(2)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特點

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主要包括:生產(chǎn)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chǎn)力發(fā)展狀況的規(guī)

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jīng)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其特點有:

①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

社會規(guī)律的重復性不等于歷史事件的重復性,每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

是獨一無二的,但一個個不可重復的歷史事件的產(chǎn)生,都是必然性和偶

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偶然性使歷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復。規(guī)律重

復的是同類歷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質(zhì)的東西。歷史的規(guī)律性正是由一個

個不可重復的歷史事件中體現(xiàn)出來的。

②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是由各具特點又相互聯(lián)系的不同歷史階段構

成,每個歷史形態(tài)都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規(guī)律總是具體地依存于特

定歷史階段的經(jīng)濟關系和客觀條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具有不同的特

點、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

③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重復性和常規(guī)性

整個社會結構都建立在經(jīng)濟結構的基礎上,經(jīng)濟結構(生產(chǎn)關系)

由生產(chǎn)力狀況決定。因此,根據(jù)生產(chǎn)關系是生產(chǎn)力作用的結果,我們就

能看出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重復性和常規(guī)性。在一定條件下,某種歷史規(guī)

律會反復發(fā)生作用,而成為一種常規(guī)現(xiàn)象。

④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

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人們出于生存發(fā)展需要的目的,產(chǎn)生各種各樣

的利益需求。人們在追求利益的斗爭中,形成各種社會關系、階級關

系,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人的活動具有選擇性,具體的歷史主體以一定的

方式有意識、有目的地指向確定對象來活動。當一個社會的發(fā)展顯示出

多種可能途徑時,則取決于這個民族的自覺選擇,取決于民族內(nèi)部不同

階級或集團實踐力量的對比。

三、論述題(每題20分,共60分)

1.辯證法的實質(zhì)和核心原理以及方法論意義。

答:辯證法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思維的運動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的科學,其基本規(guī)律包括質(zhì)量互變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

律,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處于核心地位。辯證法揭示出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容

和動力。事物內(nèi)部固有的矛盾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既是事物普遍聯(lián)系

的根本內(nèi)容,也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事物自我

運動、自我發(fā)展的內(nèi)在根據(jù)。

(1)實質(zhì)和核心原理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zhì)和核心原理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①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出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nèi)容和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動

力。

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學說,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出事

物最普遍、最本質(zhì)的聯(lián)系,即相互區(qū)別、相互對立的矛盾雙方之間的聯(lián)

系,揭示出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從根本上闡明聯(lián)

系和發(fā)展的實質(zhì)。

②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貫穿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出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本質(zhì),辯證法的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

從不同側(cè)面揭示聯(lián)系和發(fā)展,揭示出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它們在本質(zhì)

上無一不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認識方法。

唯物辯證法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是

關于世界的矛盾觀。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轉(zhuǎn)化為認識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

析方法。

(2)方法論意義

①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a.定義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趨勢

和聯(lián)系;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

傾向和趨勢。同一性是包含著差別和對立的同一,斗爭性和同一性相聯(lián)

結,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b.內(nèi)容

第一,矛盾轉(zhuǎn)化的過程既包含對立雙方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的同一

性,又包含相互分離、相互解體的斗爭性。矛盾轉(zhuǎn)化是集中體現(xiàn)相對的

同一性和絕對的斗爭性相統(tǒng)一的綜合范疇。

第二,矛盾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矛盾對事物發(fā)展的推動作

用,只有在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xiàn),事物的發(fā)展是矛盾

同一性與斗爭性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是認識的根本方法。

a.定義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

盾的性質(zhì)、地位以及解決矛盾的具體形式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包

含著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貫穿于矛盾的特

殊性之中,共性統(tǒng)攝著個性。

b.內(nèi)容

人類的認識是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的過程。矛盾各有其特點,

不盡相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是認識事物本質(zhì)的根本方法。

③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分析法體現(xiàn)為堅持“兩點論”與“重點

論”。

a.“兩點論”

“兩點論”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時,不僅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對

立,還要看到二者的統(tǒng)一,不僅要看到矛盾體系中存在著主要矛盾、矛

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b.“重點論”

“兩點論”不是均衡的“兩點論”,而是有重點的“兩點論”。它要求把握

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貫徹于對矛盾的分析之中,區(qū)分主要矛盾與次要

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

主要方面,并把它們作為解決一切矛盾的根本點和出發(fā)點。但也不能忽

視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學會統(tǒng)籌兼顧。

總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表明經(jīng)典作家們正是運用矛盾普遍性與特

殊性,即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方法來分析復雜的社會問題。在建設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一定要重視矛盾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方法,

分析新情況,開拓新思路,解決新問題,創(chuàng)造新局面。依據(jù)變化中的實

際,分析新矛盾,創(chuàng)造解決新矛盾的新形式,創(chuàng)造性地把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

2.論老子“道”的思想。

答: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后被道教尊為教祖,他還被選為世界文化名人。其主要哲學思想體現(xiàn)在

《道德經(jīng)》中,老子“道”的思想有:

(1)以“道”為終極本源的宇宙論

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疇是“道”。“道”,又稱“太一”。老子首次

把“道”抽離出來,作為一個形而上學范疇予以系統(tǒng)化的論證。他建立的

以“道”為最高本源的宇宙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宇宙

論。

①內(nèi)容

a.“道”是天地萬物的最初本源,天地萬物均為“道”所生。

b.“道”無形無象,不能被人類的感官直接把握。

c.“道”不是絕對的空無,“道”有自己的實存性。

d.天下萬物由有名的天地所化生,天地由“道”所化生,“道”創(chuàng)生

萬物的歷程完全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②評價

老子的宇宙論沒有徹底擺脫神秘主義的影跡?!暗馈薄ⅰ疤弧辈粌H是

有形、有質(zhì)之前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還是一種有氣之前的存在狀態(tài)。然

而,他主張“道”存在于帝王之先,用“道”取代天命、鬼神的權威。

(2)經(jīng)驗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展示

老子認為“道”不僅是創(chuàng)生萬物的本源,還是事物運動和變化的動

力。從“道”到萬物的生化意味著“道”的運動?!胺凑叩乐畡印笔抢献铀枷?/p>

系統(tǒng)的重要觀念,其主要觀點有:

①一切事物都處于不停的變動之中。

②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

③事物的對立面經(jīng)常相互轉(zhuǎn)化。

④事物向?qū)α⒚娴霓D(zhuǎn)化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由宇宙論開出的人生觀和政治論

①“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學與政治訴求

“道”的特征是“自然無為”。

a.內(nèi)容

老子對本源之“道”及其特征的種種描述,要為處于大變動時期的社

會和人生尋找到一條應當遵循的普遍的準則。

b.評價

“道”要求兼具修身與治國的原則。老子把“道”落實在個人身上,成

就具有常德、孔德或玄德的人格;把“道”落實到社會中,成就沒有矛盾

和紛爭的至德之世。

②“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a.內(nèi)容

只有用“自然無為”化解各種心智詐巧,用“柔弱不爭”削弱各種逞強

好勝,用“致虛守靜”消解各種欲望沖動,人才能恢復到本真狀態(tài),社會

才能回歸穩(wěn)定與和諧。

b.評價

老子的真實意圖是設計一個理想,以之作為標準,凸顯現(xiàn)實社會和

現(xiàn)實人生的種種病態(tài)和不足,并促使人們在享受文明帶來的好處的同

時,認真地反省由文明和智巧所引發(fā)的種種浮躁或弊端。

(4)老子哲學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對道體的沉思直接刺激人們對萬物本源的理性思考,他所創(chuàng)

立的宇宙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排除神話因素的系統(tǒng)宇宙論。受其影

響戰(zhàn)國時期的許多哲學家們對天道觀的探索均采取一種自然主義的立

場。

②老子思想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觀念,對中國辯證思維的形成起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

③老子對暴政的批評深深地影響著莊子的哲學,無為而治的主張后

被黃老道家所繼承,“道法自然”的主張成為道家各派共同追求的理想。

④在老子影響下,后世許多哲學家都具有輕外物而重內(nèi)心、輕知識

而重境界的傾向。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成為中國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

3.黑格爾關于宗教哲學的論述。

答:黑格爾是德國近代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是著名的政治哲

學家。他對德國資產(chǎn)階級的國家哲學作出最系統(tǒng)、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

述,其思想代表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

(1)宗教是歷史和當代深刻矛盾沖突的表現(xiàn)與解決方式。

黑格爾繼承亞里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tǒng),但從不把宗教歸

結為教士的欺騙,而把宗教看作是歷史和當代深刻矛盾沖突的表現(xiàn)及其

解決方式。黑格爾認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己的觀念相對應。

(2)宗教以象征和比喻的形式表達同一個絕對理念。

黑格爾用宗教中象征和比喻的形式將宗教哲學化、哲學宗教化。他

認為宗教哲學分為三類。

①自然宗教

a.直接宗教,例如巫術和自然崇拜等。

b.實體的宗教,例如中國儒教、印度教和佛教。

c.過渡宗教,例如波斯和埃及宗教。

②精神個體性宗教

精神個體通過“天人相分”克服自然物而得到獨立,自然成為精神的

附屬物。例如,從猶太教(崇高的宗教)到希臘宗教(美的宗教)再到

羅馬宗教(實用宗教),體現(xiàn)出個體精神與自然相對立,然后相融合,

最后支配自然的發(fā)展過程。

③絕對宗教

絕對宗教是指基督教,上帝通過化身為人(耶穌基督)而顯示人與

神的統(tǒng)一?;浇瘫旧斫?jīng)歷三個階段:

a.啟示宗教,表現(xiàn)在《舊約》中,宗教概念客觀地被啟示出來。

b.實證宗教,表現(xiàn)在《新約》中,以基督的傳記現(xiàn)身說法地表達

宗教思想。

c.自由宗教,表現(xiàn)在新教中,人在上帝中認出自身。

(3)真正的宗教精神突出地體現(xiàn)在啟示宗教中。

啟示宗教具有三個環(huán)節(jié):

①圣父,普遍性,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實體,相當于邏輯學。

②圣子,特殊性,外化為肉身,相當于自然哲學。

③圣靈,個別性,返回主體性,人與神同一,得救,相當于精神哲

學。

(4)哲學體現(xiàn)出歷史的發(fā)展進程

哲學與藝術、宗教一樣,體現(xiàn)出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哲學通過思維、

概念來把握絕對、上帝,拆除思維和存在之間的藩籬,達到人的精神與

上帝的同一,實現(xiàn)絕對真理和絕對自由。哲學既克服藝術的客觀外在

性,又克服宗教的主觀內(nèi)在性,它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

(5)評價

①客觀唯心主義

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資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體系,是德國古典哲學

的集大成者。他創(chuàng)立起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具有百科全

書式的豐富性,是資產(chǎn)階級哲學的高峰。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黑

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nèi)核,創(chuàng)立唯物辯證法。

②辯證法

黑格爾第一次為人類提供一種系統(tǒng)的、充滿生命力和銳利穿透力的

思維方法,即辯證法。辯證法本質(zhì)上是批判性的和歷史性的,是高揚人

的自由和人的解放、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首創(chuàng)精神的有力武器。

2015年清華大學637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

版)及詳解

論述題

1.對比程朱“性即理”和陸王“心即理”。(35分)

答:程朱“性即理”和陸王“心即理”同屬理學?理學講究義理,兼談

心性?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程顥、程頤)是實際創(chuàng)始人,朱熹是集

大成者,建立起一個以理為萬物本體的理論體系?陸九淵?王守仁力

主“心外無理”,即“心即理”,建立起一個以心為本體的理論體系?

(1)程朱的“性即理”說

程朱理學是對先秦儒家的內(nèi)圣之學重新予以分解與肯定,建立道德

行為的內(nèi)在與超越的根據(jù),并開拓其內(nèi)涵的途徑。主要代表人物是宋朝

的程明道、程伊川和朱熹等人,稱為程朱理學。

①“性”是秉性,是指人的本質(zhì)?!袄怼敝感闹兄恚砭褪翘?。程朱

理學認為人的本性是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的結合。在性的生成上,氣與

理雙方都是先天存在的,由于天的作用,氣與理合而生成人,人接受天

理而形成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必然會受到污染,被污染的人之性是氣質(zhì)

之性。天命之性純善,氣質(zhì)之性有善惡之分。人之性善正是天理流行并

作用于人生的結果。

②“性即理”說認為性、理都是善的理論基礎。人性來源于天理,理

屬于先天,性歸于后天。以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為基礎,人心受到氣質(zhì)

之性的污染,包含著欲望,從而使人作惡。而道心出于理,合乎于理。

朱熹認為通過“存天理去人欲”,可以把受到污染的氣質(zhì)之性去掉,人性

就成為理之性。

(2)陸王的“心即理”說

陸九淵首創(chuàng)心學。他認為心之內(nèi)容全是理,心體是宇宙之本源、性

命之本源,并申明其主宰性、絕對性和普遍性。心學的代表人物還有王

陽明,主張以“良知”代替本心,稱為陸王心學。

①陸王心學的“心”,一是指心之本體,是本體論上的心,二是指個

體發(fā)用流行之心,是修養(yǎng)論上的心。天理指倫理道德,是人的至善之

性,性是天理的載體?!氨倔w心”是“修養(yǎng)心”的前提和基礎,“修養(yǎng)

心”是“本體心”的現(xiàn)實和表現(xiàn)。心、性、理三者同一,強化心與理的同

一,萬物萬事皆歸于一心。

②人會被物欲所蒙蔽而泯滅心中之理。心本來是理,但在氣的影響

下便容易溺于物欲,出現(xiàn)物勝理而心失理的情形。通過道德修養(yǎng)來治心

十分必要,以便回歸本心之理。但是他們強調(diào)心卻忽視理,否定物與理

的客觀實在性。

(3)二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①聯(lián)系

a.思想來源相同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同屬儒學范疇,都是對儒學的發(fā)展。

b.思想主張相同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都強調(diào)意識第一、物質(zhì)第二,都承認理與性的

統(tǒng)一,都屬于唯心主義思想,都肯定道德修養(yǎng)對人性的作用。

c.根本目的相同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都要求人們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規(guī)范行

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秩序。

d.地位和影響相同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都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都產(chǎn)生重

大而深遠的影響。

②區(qū)別

a.宇宙構成不同

第一,程朱理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構成,“有理而后有

氣”,顛倒了物質(zhì)與意識的關系,但承認“氣”(物質(zhì)世界)的存在,屬

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第二,陸王心學認為“心外無物”,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離開人

的思想意識,任何事物便不存在,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理論基礎不同

第一,程朱理學認為“性即理”,是為了以“理”善定“性”善,是為了

以“天”的客觀性來定“理”的客觀性,以便否定“性”的主觀性,將“性”說

成“天理”命于人心。

第二,陸王心學認為“心即理”,旨在論證“良心”即是“正理”,

將“理”說成是人的“心之本體”,否定“天理”獨立于人“心”的客觀絕對

性。

c.道德主張不同

第一,程朱理學主張人應該以外在的天理為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性理

是本體,心是主體。朱熹的心與理強調(diào)天理并非外在于人心。

第二,陸王心學主張人應該通過內(nèi)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人們

所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去體認和發(fā)明本心,萬物之理便能不解

自明。

2.中國哲學史上關于“天人合一”的論述。(40分)

答:“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觀念?《中華思想大辭典》

說:“主張‘天人合一’,強調(diào)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

調(diào)?!薄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敫拍钭钤缬汕f子闡述,后被漢代董仲舒發(fā)展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構建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疤烊撕?/p>

一”的基本思想是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事相通、相類或統(tǒng)一,強調(diào)人

與自然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tǒng),經(jīng)歷著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1)西周時期

①《尚書·洪范》中談到天保佑民眾,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

倫規(guī)范。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系即

神人關系。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關系,是中

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②《周易·文言》強調(diào)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將人放

在中心地位。天、地、人雖各有其道,但相互對應、相互聯(lián)系。一方面

尊重客觀規(guī)律,另一方面要注意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人生的理想

境界。

③《禮記·中庸》認為至誠之人不僅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而且可

以充分發(fā)揮一切人的本性和萬物的本性,從而幫助天地化育萬物,與天

地并列。這種認識把個人的主觀作用夸大到極致。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

①儒家

a.孔子明確主張敬天法天,認為四時運行,萬物生長是天的意志

體現(xiàn),天是一切現(xiàn)象和自然變化的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體,要求人類

社會以“天意”來建立尊卑秩序、協(xié)調(diào)天人關系。

b.孟子繼承孔子有關天人關系的觀點,其天人觀具有濃厚的主觀

倫理色彩,強調(diào)“盡心、知性、知天”。他認為人的心性是溝通天人關系

的橋梁,要求人以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通過道德修養(yǎng),實現(xiàn)與天合一?

c.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觀點。他認為自然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

志為轉(zhuǎn)移,不會因為人的好惡而改變。人在自然界中處于優(yōu)先地位,可

以駕馭自然。但他并未否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提出“制天命而

用之”的思想,主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guī)律,天、人各司其職。

②道家

a.老子主張?zhí)?、地、人以“道”貫之,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認識、

征服自然,而是泛愛萬物。

b.莊子認為人與天地由氣構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與人相統(tǒng)

一。他反對人為,極力主張通過“忘我體驗”來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

界。

(3)秦漢時期

《呂氏春秋》提出天與人相類的觀點。董仲舒進一步發(fā)揮此說,提

出“天人感應”說?他認為天與人具有相同結構,人是天的派生物,人事

與自然規(guī)律相似,天人可以相互感應。這種認識融合自然規(guī)律、倫理原

則和神秘權威于一體,成為理性與神秘主義的混合物。

(4)秦漢之后

①魏晉時期,王弼等人以“道”釋天,倡導自然與名教合一的天人新

義?

②宋明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發(fā)展成為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思

潮,普遍認為“天人合一”是人的自覺。

a.張載首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命題。他認為道德原則和自然規(guī)

律相一致,人和自然遵循統(tǒng)一規(guī)律,天人協(xié)調(diào)是最高理想。

b.王陽明提出“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泛愛萬物思想。這既是人

性的自然表露,也是人類最高的倫理情感,是人對天地萬物的一種責任

意識,達到儒家天人觀的最高成就。

③明清之際,王夫之等人更把“天人合一”看成是圣學的特色?

總之,中國哲學史上有關“天人合一”的種種說法,都是力圖尋找天

與人之間相通、相近之處,實現(xiàn)自然與人事之間協(xié)調(diào)、和諧或統(tǒng)一?中

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為基礎,

經(jīng)過宗教化、哲學化的演變過程,最終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

界。“天人合一”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宇宙觀,又是社會法則和人生理

想,是中國古代先賢們對于天人關系這一根本問題的主流答案。從理論

實質(zhì)而言,“天人合一”是關于人與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統(tǒng)一問題。

3.歐洲中世紀哲學家是如何證明上帝存在的。(40分)

答:中世紀哲學家安瑟爾謨運用邏輯手段對上帝存在進行本體論證

明,托馬斯·阿奎納對上帝存在進行了“托馬斯五路證明”。

(1)安瑟爾謨

安瑟爾謨是一位極端實在論者,他認為共相不僅存在于人們的思想

中,而且更是先于和獨立于個別事物而存在的客觀實體。安瑟爾謨從上

帝的概念直接推論出上帝的存在,被稱為“最后一個教父”和“第一個經(jīng)

院哲學家”。

①推理過程

上帝是不能設想比它更完滿的東西,不能設想比它更完滿的東西不

僅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實際中。因此,上帝存在。

②評價

從實質(zhì)上看,安瑟爾謨的本體論證明只是一種形式主義,是一種詭

辯,缺乏真正的邏輯說服力。但是,他第一次試圖用嚴密的辯證法或邏

輯來證明靠信仰來保證的神學命題,開創(chuàng)經(jīng)院哲學邏輯論證的風氣。

(2)托馬斯·阿奎納

托馬斯·阿奎納是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是托馬斯哲

學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

①托馬斯五路證明

a.事物不斷變化

萬物都在運動,每個運動物必有其推動者,這個運動系列最初必然

有一個不動的推動者來啟動整個過程,自己卻不受任何東西的推動,第

一推動者就是上帝。

b.因果必然性

每個事物都以一個先在的事物為推動因,每個事件都有因可循。追

循原因的根本,可以找到第一個因,這個終極動力因就是上帝。

c.可能性與必然性

所有事物都處于變化之中,每個事物都依靠別的事物才能存在。最

終必定有一個事物不依靠任何其他事物存在,這個必然存在的終極原因

就是上帝。

d.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級

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斷完善的終極原因,最完善事

物就是上帝。

e.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動都有一個目的,總是遵循可以達到最佳后果的同一

條路線活動。必然存在一個智慧者指導自然物朝向他們的目的活動,這

個存在者就是上帝。

②評價

托馬斯的五路證明中隱含著兩條先驗的原則:

a.由果溯因的系列必須終止于某一點,無限上溯不可能存在。

b.邏輯上的終止點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這兩條原則本身無法證明,只能付諸信仰。因此,托馬斯的宇宙論

證明和目的論證明仍然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之上。

4.康德的“人是目的”。(35分)

答:康德的“人是目的”與其絕對命令息息相關??档碌摹叭耸悄?/p>

的”是一種抽象的人性論原則。道德法則作為絕對命令是一種純粹的形

式規(guī)定。絕對命令是指善良意志的自律,要求的是普遍的合理的人際關

系。

(1)絕對命令與假言命令的區(qū)別

①假言命令以“如果……那么”的句式表達,條件分句表示目的,結

論分句表示手段。假言命令要求人們按照目的與手段的關系來行事,假

言命令以經(jīng)驗為基礎。

a.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和因果關系一樣,通過經(jīng)驗而被發(fā)現(xiàn)。

b.條件分句表達的內(nèi)容是感性的要求或欲望,結論分句指出滿足

這些欲望和要求所必須采取的行為,這種行動受到感性條件的束縛,不

是出于善良意志的道德行為。

②絕對命令以直言句式表達,只是命令“應該如此做”或“不應該如

此做”。絕對條件是無條件的,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合理要求。

(2)絕對命令的內(nèi)涵

①任何行為規(guī)則都是主觀的,以自己的判斷為依據(jù),但判斷必須符

合理性的普遍要求,以行為的合理性為自身目的,規(guī)則成為普遍規(guī)律。

②絕對命令具備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是理性的自律。

(3)絕對命令的內(nèi)容

①始終把人當作目的,不能把人當作工具。

②每個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規(guī)律的意志。

③“人是目的”等同于“理性是目的”。

(4)評價

絕對命令的內(nèi)容把啟蒙時代提倡的人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等要求提

高到道德形而上學的高度,是人道主義的高度哲學概括。

2013年中山大學624中外哲學史基礎知識考研真題

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任選10題,每題8分,共80分)

1.與命與仁

答:與命與仁出自《論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鬃诱?/p>

及“利”、“命”、“仁”三者的關系,集中表達了他的思想結構,即不太談

及“利”,而認可“命”與“仁”。對“命”的認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

是盲目的、客觀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認“命”并不意味著消極

等待、放棄努力,還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現(xiàn)為對人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guī)

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愛人,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提出“忠恕”之

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宗法制度的禮制,并把仁愛的原則推廣到政治

之中。

2.齊物論

答:《齊物論》是莊子的一篇文章。“齊物”是指包括社會科學和自

然科學的所有理論和道理,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不會因主觀變

化而變化。莊子認為的“齊物”是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

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而“齊論”是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

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

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褒R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齊

物論》的主旨。

3.貴無論

答:“貴無論”是魏晉玄學的觀點。魏晉時期以“無”為天地之本?“貴

無”語出裴頠《崇有論》:“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王弼等人提

出“以無為本”,遂為名士們廣為談論和傳播,貴無之說風靡一時?貴無

論的基本論點是把“無”當作世界的根本,當作世界統(tǒng)一性的基礎,在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關系,詮釋了老子、道家“無形無象”的觀

點。

4.四法界

答:“四法界”是中國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華嚴宗的觀點。該派

認為全宇宙系統(tǒng)都在于人心,若由現(xiàn)象與本體觀察之,可以把法界分為

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種。這四種法界分別

代表了不同的人對世界的不同層次的認識,事法界是指普遍的現(xiàn)象世

界,這是凡夫的認識;后三種屬于佛智,理法界是無差別的宇宙真理,

理事無礙法界是說事理相互依存,而只有達到了事事無礙法界,即各種

事物之間都互相包容而無妨礙,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5.慧能

答:慧能是佛教禪宗祖師。他俗姓盧氏,是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

新興縣)人?;勰艿命S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世稱禪宗六祖,與孔子、

老子并列為“東方三圣人”,慧能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

一,禪宗于此時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壇經(jīng)》、《金剛經(jīng)義》,

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對中國哲學與佛教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

響。

6.知行合一

答:“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陽明提出的哲學觀點?!爸笔侵笇W識、思

維認識;“行”是指人的實踐活動。王陽明的這一關于中國古代哲學中認

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側(cè)重闡述了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實踐關系。他認為,

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

起來,才是真“圣人”。但是“知行合一”并不是簡單地把“知”與“行”簡單

的合并,而是強調(diào)要把認知運用到實踐中去,來指導實踐。

7.大同書

答:《大同書》是中國近代思想家康有為闡述理想的“大同”社會的

著作。“大同”意為“天下為公”,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大同書》以資產(chǎn)

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原則,描繪了“大同”社會的藍

圖:無等級之分、無種族之別,人人平等,農(nóng)、工、商皆歸于公,生產(chǎn)

力高度發(fā)展,物質(zhì)文化生活豐富,社會風氣優(yōu)良的“至平、至公、至

仁、治之至”的社會。

8.理想國

答:《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對話

的形式,圍繞中心問題“什么是正義”展開研究,廣泛涉及經(jīng)濟學、政治

學、哲學、倫理學等領域。對話錄里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與他人對

話,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政體,這是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

國,正義與善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柏拉圖認為統(tǒng)治者必須是哲學

家,因為哲學家的本質(zhì)就是具有知識、智慧、正義、善的美德。柏拉圖

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

9.四因說

答:四因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對古希臘早期自

然哲學四大學派及隨后思想發(fā)展的一種獨到的概括和總結。亞里士多德

在《物理學》中,討論了事物運動的原因,他認為事物運動的原因有四

個,它們分別是質(zhì)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質(zhì)料因”是指產(chǎn)生

事物并在其內(nèi)部始終存在著的東西;“動力因”是指推動事物運動變化的

原因;“形式因”是指事物原型所表達出的內(nèi)在本質(zhì);“目的因”是指事物

最好的結果。其中目的因是終極的、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事物都

有其目的。

10.我思故我在

答:“我思故我在”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著名思想,是笛卡爾哲學

認識論的起點,也是他“普遍懷疑”的終點。其意為:當我懷疑一切事物

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

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笛卡爾反對經(jīng)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

的“系統(tǒng)懷疑的方法”,然而他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

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懷疑。該理論被認為是極端

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

11.社會契約論

答:《社會契約論》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著作。書中第一次提出了

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的思想,提倡的民主理論風靡全世界,并且引發(fā)了

法國大革命。盧梭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建立在人與人之間而非

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中,政府的權力來自被統(tǒng)治者的認可,一個完

美的社會是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建議由公民團體組成的代議

機構作為立法者,通過討論來產(chǎn)生公共意志?!渡鐣跫s論》中主權在

民的思想,是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

權力的運動,以及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tǒng)治、建立民主制度

的斗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

現(xiàn)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12.四假象說

答:“四假象說”是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哲學觀點。他為揭露了人

類認識產(chǎn)生謬誤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認為人們之所以只

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而這種錯誤觀念的產(chǎn)生根

源是認知主體的幻覺。培根把這些虛幻的假象分為四種:“種族假

象”、“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和“劇場假象”。這個理論解決了認識論上

的一個根本問題,我們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礙認識的因素,

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種假象正是人們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礙。

二、簡答(任選3題,每題15分,共45分)

1.簡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

答:“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神學術語,是中國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

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疤烊烁袘笔侵柑煲馀c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

能干預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1)主要內(nèi)容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其具體內(nèi)容包括:

①“災異譴告”說

“災異譴告”說認為自然災害和統(tǒng)治者的錯誤有因果聯(lián)系。天和人是

相通的,人的作為能感應天,天則通過揚善罰惡來干預人事。這個過程

是雙向的,一是“上傳”,人用行為來向天感應;另一則是“下達”,天降

下祥瑞或者災禍,以示鼓勵或者懲罰。

②“天人同類”說

“天人同類”說是人是效仿天的形象而產(chǎn)生的,人是天的副本,因此

人與天是同類的。而“同類”事物之間會出現(xiàn)相感相動的現(xiàn)象。所以,天

與人之間也存在相感相動關系,這就是他的“天人感應”。

(2)作用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是在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其目的是鞏

固封建統(tǒng)治的秩序,其實際達到的作用有兩個:

①限制君權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應”來督促統(tǒng)治者時刻反省

自己是否有違天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無限的君權。

②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

他鼓吹“君權神授”,假借天意把封建統(tǒng)治秩序神圣化、絕對化,也

給君父的尊位及其統(tǒng)治找到了理論根據(jù),為漢朝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

2.簡述朱熹的“性即理”論和王陽明的“心即理”論。

答:朱熹的理學與王陽明的心學是宋明理學中兩座并列的高峰。

(1)朱熹的“性即理”論

“性”是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的結合。“理”就是天,人接受了天理而

形成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必然會受到污染就是氣質(zhì)之性。天命之性是純

善的,而氣質(zhì)之性有善也有惡。以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為基礎,人心受

到氣質(zhì)的污染,包含著欲望,而道心出于理,是合乎“理”的。由此,朱

熹認為通過“存天理去人欲”,把受到污染的氣質(zhì)之性去掉,人性就是理

之性了。

(2)王陽明的“心即理”論

王陽明的“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心之本體,即本體論上的心;二

是指個體發(fā)用流行之心,即修養(yǎng)論上的心。天理是指倫理道德,它是人

的至善之性,舍棄了性就無所謂天理,性是天理的載體。本體論是修養(yǎng)

論的前提和基礎,修養(yǎng)論是本體論的現(xiàn)實和表現(xiàn)。從本體論來看,心、

性、理三者同一;從修養(yǎng)論來看,理是心之發(fā)用流行的產(chǎn)物。

(3)二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①二者的聯(lián)系在于他們都承認理與性的統(tǒng)一。

②二者的區(qū)別是一為客觀唯心主義,一為主觀唯心主義。朱熹認

為“有理而后有氣”,顯然是顛倒了物質(zhì)與意識的關系,是唯心的,但他

還承認“氣”(物質(zhì)世界)的存在,因此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而王陽明認

為,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離開人的思想意識,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故“心即理也”,因此他是主觀唯心主義。

3.簡述托馬斯對于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

答:托馬斯是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自然神學最早的

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托馬斯對于上帝存在的五

個證明:

(1)事物的不斷變化

萬物都在運動。運動是一個事實,究其原因,一事物運動的原因在

于另一事物的推動,每一推動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動,由此構成了運動

的系列。這個運動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個不動的推動者,他啟動了整個

系列,自己卻不被任何東西的推動,這個第一推動者就是上帝。

(2)因果必然性

每一個事物都以一個先在的事物為推動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個

終極的動力因。追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個因,因為一個序列

如果沒有一個開端,就不會有中間和終端,這個終極動力因就是上帝。

(3)可能與必然性

所有的事物都處于變化中,每一個事物都依靠別的事物才可能存

在。最終必定有一個事物不依靠任何其他事物存在,這個必然存在的終

極原因就是上帝。這一推斷包括兩步:①由可能存在推導必然存在;

②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導自因的必然存在。

(4)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級

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斷完善的終極原因,所以必定

有一個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這一推斷包括兩步:①證明有

一個最完善的東西的存在;②證明這個最完善的東西是其他事物完善性

的原因。

(5)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動都有一個目的,是有計劃的,它們總是遵循可以達

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條路線活動。所以,必然存在一個智慧者指導自然物

朝向他們的目的活動,這個存在者就是上帝。

4.如何理解貝克萊的“存在即被感知”?

答:“存在即被感知”源自英國(愛爾蘭)近代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貝克

萊的代表作《人類知識原理》。

(1)基本含義

“存在即被感知”是指一切物體的存在都離不開感知它們的心靈或者

說存在于心靈之中。他強調(diào)人的感覺經(jīng)驗,認為一個事物的存在不是因

為它存在著,而是因為你感覺到了它。這種觀點把人的感覺放在客觀事

物之上,認為感覺第一,萬物來自感覺,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2)評價

貝克萊的哲學理論屬于經(jīng)驗主義哲學。他認為,一切知識都是正在

經(jīng)驗著的人的一種機能,物理對象只不過是我們一起經(jīng)驗到的感覺的累

積,習慣的力量把它們聯(lián)合在我們心中,經(jīng)驗世界就是感覺的總和。這

是第一次用感覺的聯(lián)合解釋純心理過程,貝克萊繼續(xù)發(fā)展了經(jīng)驗主義中

的聯(lián)想主義傳統(tǒng)。

三、論述(任選1題,25分)

1.比較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

答: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人性論。

(1)孟子的性善論

“性善論”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性善論”闡

述了孟子對人性的看法,他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善的,人的仁、義、禮、

智、信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封建倫理道德是天賦予人的本性。人為惡

是后天環(huán)境和主觀不努力造成的。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jù),主張在政治

上施行“仁政”。

(2)荀子的性惡論

“性惡論”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學派荀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與孟子的“性

善論”對立。荀子否認了天賦的道德觀念,指出人性的本質(zhì)是無所謂善

惡的原始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zhuǎn)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fā)展為善的機會。

因為人的本性有惡的因素,那么就要通過道德教育加以完善,強調(diào)了后

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自身努力的

產(chǎn)物。

(3)二者的異同

①聯(lián)系

孟子和荀子同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都遵循了儒家“仁政”理想

和“求”與“學”的實踐原則。因而,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認為

人的德性培養(yǎng)在于人本身,而且人本身具有這種力量,都強調(diào)人在社會

中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

②區(qū)別

兩種人性觀,對人類發(fā)展史起了巨大的啟示作用。兩者的區(qū)別在

于:

a.德性的本質(zhì)不同。性善論認為人性是天生的,本來就是善,作

惡是人后天的不努力造成的;荀子否認了“人性天生”的說法,認為人性

本無所謂善惡,卻有作惡的可能,人的善良也是后天努力對自身修養(yǎng)提

升的結果。

b.培養(yǎng)德性的方法不同。性善論以同類意識為邏輯起點,不僅指

人的自然屬性相同,并在此基礎上類推“人心”的相同。他認為道德修養(yǎng)

要先內(nèi)求而后外求,強調(diào)道德自律的方式,將善行融入人們的日常生

活,完成道德實踐過程;性惡論以人性為惡,善是人為培養(yǎng)的過程,以

道德他律為主、結合自律的方式,鼓勵人們改造人性,完成道德實踐過

程。

c.德性修養(yǎng)的目的不同。性善論主張人性本善,修善的目的是找

回失去的善心;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修善的目的是改造人性中的惡

端,人為地培養(yǎng)善心。

2.分析評價柏拉圖的理念論。

答:柏拉圖是古希臘時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

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他建立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

義體系,始創(chuàng)理念論心理學思想。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

《法律篇》中。

(1)主要內(nèi)容

柏拉圖認為,人們?nèi)粘8杏X到的個別事物,“總是變化不居的、不

真實的”,只有通過理性所認識的永恒不變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實的“絕

對存在”。而凡是若干個體有著一個共同名字的,它們就有著一個共同

的“理念”或“形式”?!袄砟睢被颉靶问健笔枪餐直硎龊徒缍ǖ?,是若干

個體事物共同享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一般實體事物。

(2)理論意義

①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哲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②理念論的產(chǎn)生標志著西方哲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開創(chuàng)了追

求普遍性和形而上學的哲學道路。

③理念論發(fā)現(xiàn)和提出了個別與一般的矛盾現(xiàn)象。他指出了個體事物

可以被人感覺到,一般事物不可被人感到。揭示了一般事物是若干同名

事物的總稱的客觀事實,初步界定了個別事物與一般事物,創(chuàng)立了現(xiàn)象

和理念的基本概念,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作出了巨大貢獻。

(3)理論不足

理念論是不徹底的,不完善的。

①僅僅發(fā)現(xiàn)和界定了普通名詞表述的許多個體事物共同具有的理

念,而沒有發(fā)現(xiàn)和界定專用名詞表述的許多可感個體事物共同具有的理

念。

②沒有正確解決個體可感事物是如何分享或分有理念的難解問題。

③片面強調(diào)了現(xiàn)象同理念的區(qū)別,抹殺了現(xiàn)象同理念的密切聯(lián)系。

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622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回

憶版)及詳解

第一單元(中國哲學史,四選三)

1.結合“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簡述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

神。

答:“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基

本精神。

(1)“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含義

《易經(jīng)·說卦》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袄怼笔侵肝锢?、萬事

萬物之理,“窮理”就是對形而下的萬物加以窮究,就是格物致

知?!靶浴笔侵溉诵?、德性,“盡性”就是對人內(nèi)在德性的徹底洞明。在中

國古代哲學中,“命”的內(nèi)涵并不是單一的,包括天命、命運在內(nèi)。天命

是指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內(nèi)在運動規(guī)律,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命運是指

一個人的生命運數(shù)?!案F理、盡性,以至于命”是指窮究天下萬物的根本

原理,徹底洞明人類的心體自性,以達到改變?nèi)祟惷\的崇高目標,使

人類行為與自然規(guī)律能夠和諧平衡、生生不息。這種思想反映出中國古

代哲學“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

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發(fā)源于周代,經(jīng)過孟子“性天相

通”觀點與董仲舒“人副天數(shù)”說,到宋代張載、二程達到成熟。張載、

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個命題: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規(guī)律,人服從普遍規(guī)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guī)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諧和。

總之,中國哲學史上有關“天人合一”的種種說法,都是力圖尋找天

與人之間相通、相近之處,實現(xiàn)自然與人事之間協(xié)調(diào)、和諧或統(tǒng)一?中

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為基礎,

經(jīng)過宗教化、哲學化的演變過程,最終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

界?!疤烊撕弦弧奔仁侵袊鴤鹘y(tǒng)文化中的宇宙觀,又是社會法則和人生理

想,是中國古代先賢們對于天人關系這一根本問題的主流答案。從理論

實質(zhì)而言,“天人合一”是關于人與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統(tǒng)一問題。

2.朱熹說:“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則

其理之用不一。如為君須仁,為臣須敬,為子須孝,為父須慈。物物各

具此理,而物物各異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苯Y合上述言論,論

述朱熹哲學中的“理”。

3.簡評禪宗的“自性”說。

答:“自性”是指一切事物各自具有的體性或體相。在佛教哲學

中,“自性”既指每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別性,又指一切事物的真

正性質(zhì)。

(1)禪宗從實相角度論述“自性”,認為“自性”就是不二的實性。

禪宗緊扣眾生成佛問題,直接將實性歸結為眾生的自性、本心或本

性。從哲學上看,禪宗所表示的是把本體歸于主體,把主體回落于眾生

個體的路向。

(2)禪宗主張“本然自性天真佛”,是指眾生的自性本然具足佛身和

凈土,自性自然具足無相、無念和無住品格。

眾生需要修習“無念”禪觀,就是指佛教的“戒”、“定”、“慧”功夫,

又稱“三學”。

4.簡評戴震關于“理”與“欲”的理論。

答:戴震提出以“血氣心知”為基礎,將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新倫理

觀。雖然他并未擺脫儒家傳統(tǒng)從天道到人道的思維模式,但卻把樸素唯

物論的宇宙論落實到倫理學之中。

(1)戴震從語言學角度揭示“理”的二重意義:一是指萬物自身所具

有的“不易之則”;二是指對這種不易之則的把握,人能通過理性之光去

照察外在事物之理。戴震特別強調(diào)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2)戴震認為人之“欲”本身是血氣所生,并無善惡好壞之分,他把

徹底的“無欲”、“欲之失”稱為“私”。

(3)戴震明確反對宋明儒者把理欲截然二分的觀點,認為理在天地

萬物為自然之理,在人倫為人倫之理,自然之理存在于天地陰陽五行之

氣,人倫之理歸之于血氣心知,欲生于血氣。去蔽求知,去私存欲,因

欲求理。

第二單元(西方哲學史,五選三)

1.請根據(jù)《范疇篇》中亞里士多德的謂述原則,闡明第一實體為

什么是終極主詞和終極主體。

2.試述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四線段理論并分析其認識論內(nèi)涵。

答:四線段理論是柏拉圖《理想國》中的重要理論。

(1)四線段理論

柏拉圖用“四線段”的比喻形象地說明兩種認識、兩個領域的區(qū)分。

他認為“把一條直線分割成兩個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

樣比例分割,其中,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們相對的

清晰和模糊的程度?!?/p>

(2)四線段理論的認識論內(nèi)涵:

①柏拉圖把認識分為知識、意見和無知三種,可感世界對應的是意

見,可知世界對應的是知識,知識以及與之對應的存在領域是絕對的、

完滿的狀態(tài),意見以及與之對應的可感事物處于既是又不是、半真半

假、有無之間的狀態(tài)。按照比例分割出來的四線段用長度的計量比喻性

質(zhì)的程度,即事物以及與之對應認識的真實性程度,勾勒出世界和認識

的等級圖式。

②柏拉圖進一步深化對這兩個領域、兩種認識的區(qū)分,將可感領域

分為影像和自然物,將可知領域分為數(shù)學型向和本原,影像對應幻想,

自然物對應信念,二者都屬于意見;數(shù)學型向?qū)獢?shù)學知識,本原對應

理性知識,二者屬于知識。

a.幻想

幻想是指個人的想象和印象。影像是指一個可感對象向每個人的顯

現(xiàn)可能各不相同,人們通過幻想只能認識事物向他自己的顯現(xiàn)。

b.信念

信念是指對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覺。柏拉圖承認信念是真判斷,但仍

把它排除在知識之外,因為與信念相對應的可感事物是個別的、變化

的。

c.數(shù)學知識

柏拉圖認為數(shù)學知識是低級知識,“介乎意見和理智之間”,其中介

作用表現(xiàn)在:

第一,數(shù)學研究的數(shù)量和形狀雖然是普遍的、不變的性質(zhì)和關系,

但卻借助可感的圖形和事物來說明不可感的數(shù)的規(guī)定性。

第二,數(shù)學方法的特點是從前提到結論的推理,推理的最高前提是

公理和定義,它們想當然地被當作自明的原則,但卻具有假設的性質(zhì)。

d.理性知識

理性知識屬于純粹的知識,代表知識是哲學。哲學的方法是辯證

法,由假設上升到原則。辯證法以假設的定義為出發(fā)點,逐步剔除和修

正定義中的假設成分,從一個定義過渡到另一個定義,最后達到最完

善、最確定的定義。

3.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了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

明。請試從這一角度評述安瑟爾謨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

答:對上帝存在進行證明是西方哲學史上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

教哲學家、神學家們較為關注的問題。這一問題,后來遭到近代哲學家

們的批判。

(1)安瑟爾謨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本體論證明的實質(zhì)是從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

安瑟爾謨在《上帝存在論》一文中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進行具

體的論述,這個證明可以概括為如下三段論推理:上帝是不能設想比它

更完滿的東西,不能設想比它更完滿的東西不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

在實際上存在,因此上帝存在。

(2)康德對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的批判

①康德認為理性神學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有三種基本形式,分別

是“宇宙論證明”、“目的論證明”和“本體論證明”。前兩種證明是試圖從

經(jīng)驗世界中通過對原因或目的的不斷追溯而引出一個在世界之外的上帝

來,本體論證明實質(zhì)上不要任何經(jīng)驗事實,通過概念推出存在。

②康德指出這種證明誠然可以把“存在”與“上帝”聯(lián)系起來,但“存

在”并不是實在的謂詞,在形式邏輯中它只是一個系詞,只是表示主詞

在時空和經(jīng)驗現(xiàn)象中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一切對上帝存在的證明都是不可

能的。

(3)評價

①在安瑟爾謨作出這個證明之前,上帝的存在一直被當作毋庸置疑

的事實,由信仰本身來確保,根本無須進行理性的論證。安瑟爾謨第一

次試圖用嚴密的辯證法或邏輯來證明以往一直靠信仰來保證的神學命

題。安瑟爾謨開創(chuàng)經(jīng)院哲學邏輯論證的風氣。

②從實質(zhì)上看,安瑟爾謨的本體論證明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證明,它

不過是一種裝模作樣的形式主義。它的大前提是“上帝是不能設想比它

更完滿的東西”只是就人們所“設想”的上帝概念而言,小前提是從這概

念中分析出來的一個概念,即“不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實際上存在”,

結論卻試圖把這個始終存在于概念中的意思偷換成概念之外的客觀實在

性。這使辯證法成為一種詭辯。

③安瑟爾謨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在后來的西方哲學中不斷沿

用,在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黑格爾等人的著作中,它曾以不

同的形式一再出現(xiàn)。另一方面,它也遭到高尼羅、休謨、康德、羅素等

人的猛烈批判。

4.什么是“休謨問題”?并請簡述休謨的因果觀。

答:“休謨問題”由18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首先提出,主要是指因果

問題和歸納問題。

(1)內(nèi)容

①因果問題

休謨認為“各觀念間的聯(lián)系原則似乎只有三種,就是相似關系,時

間或空間中的接近關系和原因或結果?!毙葜冋J為人類正是依據(jù)這三條

原則,通過聯(lián)想的作用而把各種觀念聯(lián)結起來,因果原則是人類運用最

多、最為重要的原則,它涉及人類對實際事情的判斷。

②歸納問題

休謨主張一切人類的思考活動分為追求“觀念的連結”與“實際的真

相”。前者涉及抽象的邏輯概念與數(shù)學,以直覺和邏輯演繹為主,后者

以研究現(xiàn)實世界的情況為主。為了避免受到任何未知的實際真相或過去

經(jīng)驗未被察覺的事實的影響,人類必須使用歸納思考。歸納思考的原則

在于假設過去的行動可以作為未來行動的可靠指導。

(2)休謨的因果觀

①休謨否定因果關系的客觀性與必然性。

a.對因果關系客觀性的否定

休謨強調(diào)因果聯(lián)系的根據(jù)不是理性,而是經(jīng)驗。他認為依據(jù)感覺和

反省所獲得的印象,只能發(fā)現(xiàn)一切因果關系僅僅是一種接近關系和接續(xù)

關系。休謨并不否認結果跟著原因而來,但卻否認結果必然地跟著原因

而來。

b.對因果關系必然性的否定

休謨認為因果性也并不表示事物中有某種客觀的“力”的傳遞關系。

因果聯(lián)系只不過是對事物直接之間恒常出現(xiàn)的先后關系和接近關系的一

種習慣聯(lián)想或心理錯覺。因果聯(lián)系由兩個要素構成,一個是事物的恒

?!皶稀?,一個是心靈根據(jù)習慣而作的聯(lián)想或判斷。

②休謨對因果關系的重建。

休謨認為任何事物本身都沒有必然性,必然性僅僅是人的思想中的

一種決定作用。休謨認為習慣建立在經(jīng)驗歸納的基礎上,經(jīng)驗歸納具有

或然性,可以作為“人生的偉大指導”。遵循過去的習慣我們就可以對將

要出現(xiàn)的事情作出大致可信的判斷,在實踐中保持我們的健全常識。哲

學家的任務是尋找理論上的根據(jù),當他沒有找到時就只能保持懷疑態(tài)

度,作為生活中的人只須遵從習慣。

5.簡述斯賓諾莎的知識劃分及其真理觀。

答:斯賓諾莎是17世紀大陸唯理論的典型代表,是笛卡爾哲學最出

色的后繼者,是理性主義認識論的完成者。

(1)知識劃分

①本體論上的身心平行論

斯賓諾莎認為雖然只有一個實體,但是這個實體具有思維和廣延彼

此獨立的屬性,當同一實體具體化為樣式時,就呈現(xiàn)出兩個相互平行的

系列,即觀念的系列和事物的系列。兩個系列各自遵行自己的次序,但

是兩種次序完全同一。人類關于自然及其樣式的知識不是通過對事物本

身的感覺經(jīng)驗,而通過對觀念系統(tǒng)的理性推理獲得。身體與心靈既彼此

獨立,又先定地協(xié)調(diào)一致。

②四種知識

斯賓諾莎否定對外在事物的感覺經(jīng)驗是正確知識的來源,僅僅依據(jù)

真觀念推演出整個知識系統(tǒng)。他把知識分為:

a.由傳聞或任意名稱得來的知識。

b.由泛泛的經(jīng)驗得來的知識。前兩種知識合為一類,又稱想象或

意見。

c.由推理得來的知識,又稱理性知識。

d.由對一件事物的本質(zhì)的認識得來的知識,又稱直觀知識。

(2)真理觀

①真觀念

a.斯賓諾莎認為想象或意見不可靠,它是虛構的和錯誤的觀念的

來源,理性知識是可靠的,但其可靠性最終來自于直觀。只有直觀知識

才是最可靠的,稱為“真觀念”。關于神或自然的真觀念構成一切理性知

識(推理)的前提。

b.斯賓諾莎認為要想獲得正確知識,必須遵循如下方法:首先辨

別真觀念與其它表象,將真觀念作為推理的前提或公理,然后建立推理

的規(guī)則和確定推理的次序,保證推理能夠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結論。

②真理標準

a.斯賓諾莎徹底貫徹笛卡爾理性主義的真理標準,即觀念自身

的“清楚、明白和恰當”。他認為真理不可能通過外在事物來驗證,必須

由自身來衡量,通過理性的直觀而呈現(xiàn)的真觀念就是自身的標準。

b.斯賓諾莎又提出一種“符合論”真理觀,認為“清楚、明白和恰

當”是真理的內(nèi)在標志,真理的外在標志是與事物本身的符合。真觀念

之所以符合它的對象,根本上還是由于真觀念符合自身。觀念反映的不

是事物,而是神或自然,事物本身也是神或自然的表現(xiàn)形式。

2011年廈門大學803中西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8題,合計40分)

1.董仲舒

答: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吸收法

家、道家、陰陽家的思想,建立起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

統(tǒng)治哲學。他的主要思想有大一統(tǒng)、“天人感應”和以德治國?!疤烊烁?/p>

應”是指人與自然萬物同類相通,相互感應。這一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

欲和權力,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重要的貢獻。董仲舒認為,

嚴刑峻法不能維持和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主張用仁德代替嚴刑,

以德治為主,重視教化,以德治作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基本治國原則。

2.愛智

答:愛智是指哲學。從語義上來說,在希臘語中,“哲學”一詞的本

義是“愛智慧”。從哲學本身來說,所有的科學都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來運

行,哲學是對這種規(guī)則的反思,也就是對其“思想前提”的追問。只有這

種探尋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問自然萬物的本原和根據(jù)的知識,才

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對這種“智慧”的熱愛與追求,才是真正意義

上的哲學。

3.內(nèi)丹

答:內(nèi)丹是指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藥

物,在體內(nèi)凝練結丹的修行方式。具體的修行原理是:積聚能量疏通自

身經(jīng)絡,練功時間越長,正氣越多,病、邪、穢氣等不干凈氣態(tài)自然逐

漸減少直至消失,從而內(nèi)氣充盈,病氣無存,達到神清氣爽的精神狀

態(tài),繼續(xù)修行,能量互相感應形成人體生物場,尤其是練功之時生物場

會無限制擴大,與宇宙不斷重疊,直至合一,這時人處在自身的生物場

中無比的舒服愉悅,身心達到極好的調(diào)整。這一認識對氣功、醫(yī)療、人

體科學諸方面都有廣泛的影響和啟發(fā)。

4.蘇格拉底

答: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

有:“認識你自己”、神學目的論和“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是指人

只應該關心自己身邊的事情,因為自然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充滿神的特殊旨

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象征,是人無法認識的。神學目的論是指世間

萬物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神為了某種目的精心設計的?!懊赖录粗R”是

指美德是心靈的內(nèi)在原則,知識等同于善。

5.《正蒙》

答:《正蒙》是宋明理學家張載的著作,又稱《張子正

蒙》?!懊伞笔恰吨芤住返囊粋€卦名,意為蒙昧未明;正,意指訂

正;“正蒙”是指從蒙童起就應加以培養(yǎng)。張載在《正蒙》中,用儒家學

說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氣一元論的哲學體系,開辟中國古代樸素唯

物主義發(fā)展的新階段。他通過論證物質(zhì)的氣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國哲學

史上第一次從世界觀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義哲學的實質(zhì),提出的“一

物兩體”思想對古代樸素辯證法的發(fā)展有著重要貢獻。

6.《小邏輯》

答:《小邏輯》是著名哲學家黑格爾的著作。它主要論述由感性的

反映物質(zhì)世界,發(fā)展為由知性的反映有關人性在關系中的宏觀現(xiàn)實世

界,最后發(fā)展為由理性的、辯證的上升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有

限與無限統(tǒng)一的全體的絕對理念。黑格爾在書中批判舊式形而上學,創(chuàng)

立起唯心主義辯證法。

7.周敦頤

答:周敦頤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北宋五

子之一,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極圖說》、《易通》等。他的

主要哲學思想有:“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衍化論和以“誠”為最高范疇的哲

學體系。周敦頤提出“萬”與“一”的關系問題以及“立人極”的思想。周敦

頤認為“誠”是萬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萬物終始的全過程中?!罢\”是

整個世界的本質(zhì),純粹至善是這種本質(zhì)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倫理道德的最

高準則。

8.純粹理性

答:純粹理性是康德提出的哲學概念,是指獨立于一切經(jīng)驗的理

性,即“先驗的理性”??档抡軐W把以往去抽象認識對象已達到真理的思

維方式轉(zhuǎn)到先考察人類理性是否能、以及怎樣認識對象本身上來,稱

為“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是指對人類理性自身的考察,康德的三大批判

是指《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4題,合計60分)

1.簡述韓非的政治哲學。

答:韓非是戰(zhàn)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稱為“韓非

子”或“韓子”,其政治哲學特點是絕對的君主專制。

(1)內(nèi)容

①歷史進化說

韓非認為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不僅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在變化,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和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和政

治體制。

②人性好利論

韓非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為”、“好利”,政治應把全部政策自覺地建

立在這一基礎上。人們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結合。為了“利”,人們可

以相互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