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_第1頁
教育學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_第2頁
教育學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_第3頁
教育學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_第4頁
教育學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夏: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商: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西周:前1066年到前771年春秋:前771年到前476年第一節(jié)夏代的學校教育一、夏代的學校教(一)夏的由來1、夏是國家名稱而不是部落2、世襲代替禪讓3、部落與國家的沖突4、“少康中興”5、槐

禹到晚年,征詢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挑選了皋陶作為他的繼承人,不幸皋陶矢折,又由皋(gao)陶子伯益當選。啟破壞了禪讓制,奪位后,攻殺禹選定的繼承人伯益,開創(chuàng)了世襲的由父傳子的家天下制度

啟的長子太康繼位,在位期間被東夷部落的后弈奪權,之后后弈被其部將寒浞(zhuo)殺死奪位,夏中斷四十年。直到少康奪位。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前后共約近百年?;痹谖黄陂g,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部落,擴展了夏朝的勢力

一、甲骨文商代是我國確認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以甲骨文為代表還有陶文、金文以及石刻文字。二、學校教育

1、學校體系王都:右學(大學)和左學(小學)地方:序2、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太甲不守居喪之禮,被認為是違反孝德的行為,貴族們把他放逐到桐的地方使其反省,待他悔過之后,才接他回來執(zhí)政)二、夏的學校教育1、學校名稱:序2、內容:軍事教育為主射、御等為教學內容。3、科學技術和生產勞動為主的教育主要存在于奴隸的勞作中。如青銅器的做法等。第二節(jié)商朝的學校教育第三節(jié)西周時期的教育軍事教育(為掠奪財物,擴張領土,不斷用兵,戰(zhàn)爭是經常的,那么射御自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禮樂教育書數(shù)教育三、商的滅亡商朝最后的皇帝為紂,傳說寵幸美女妲己,不理朝政,荒淫無道,被西齊所滅。一、西周時期的學校教育(一)學校體系1、國學對象:專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貴族子弟而設分類:國都:大學、小學地方:鄉(xiāng)學,如塾、庠、校等管理:開學有釋菜之禮,天子率百官到場主持。課程安排從易到難視學考試制度,考試每隔一年一次,天子視學養(yǎng)老獎懲制度

又稱學術官守,指教育的機構設于官府之中,此即“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它視夏商西周時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特點: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器,而民無器;惟官有學,而民無學。

(二)教育特點:學在官府三、六藝教育(一)禮樂教育(二)射御教育(三)書數(shù)教育

1、含義:指宗教活動的禮儀,其核心是具體化的等級名分制度,是宗法制和等級制相結合的反映,和原始音樂、歌舞。在西周,禮的教育還承擔著政治宗法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等諸多任務。2、禮和政治教育這方面禮的教育包括祭祀、賓客、朝廷、喪紀、軍旅、車馬。3、禮和道德教育國學主要學習“三德”:至德、敏德、孝德鄉(xiāng)學主要學習“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4、禮和婚姻家庭觀教育祭祀就是培養(yǎng)貴族子弟共同祖先的觀念

5、禮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灑掃、應對、進退、飲食、起居、裝飾、談吐等規(guī)范的學習。6、樂包括樂德、樂語(興、道、諷、誦、言、語)、樂舞等項含義:射指射箭技術的訓練。御指駕馭戰(zhàn)車的技術訓練。射御是奴隸社會武士所必備的條件,因此,學校一產生,培養(yǎng)武士的射御之教就被列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1、含義:書指識字,數(shù)指數(shù)術。2、十位進制的文字計數(shù)方法(五

)影響

六藝教育對我國古代教育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它雖是我國奴隸社會全盛時期的產物,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多方面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它的生命力并不隨著奴隸制的滅亡而結束,“六藝”教育的一些本質特點,往往被一些進步教育者所欣賞,被用作改革的旗幟,這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意義。

第三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社會和教育概況第二節(jié)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三節(jié)墨翟的教育思想第四節(jié)孟軻的教育思想第五節(jié)荀況的教育思想第六節(jié)《學記》的教育思想第

節(jié)

一、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春秋戰(zhàn)國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統(tǒng)一中國,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時期,前475年一—前221年是戰(zhàn)國時期。使用了鐵器,并且能夠冶煉和制造鐵器,而且開始應用于農業(yè)生產上;推廣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發(fā)展;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開始出現(xiàn)并不斷的增加,出現(xiàn)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前594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制第

節(jié)

二、學術下移和士階層的形成

(一)學術下移

文化已由一個中心變?yōu)槎鄠€中心,如魯國----儒家;宋國----墨家;楚國----道家。在《左傳》中就曾記載:子見郯子后,就曾感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離王宮,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間,故而能夠“禮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間傳播了。第

節(jié)

(二)士階層的形成

學術的下移,促使了士階層的崛起。士階層是奴隸主貴族的最低階層,他們都受過教育,通曉“六藝”,是文武全才。春秋末期和戰(zhàn)國初期,士階層主要是由庶民組成的。士是以他們自己的知識、才能甚至生命為他人服務。所謂養(yǎng)士,就是把有知識、才能的人士招集起來,給予比較好的生活條件,養(yǎng)而備用。第

節(jié)

三、官學的衰敗和私學的興起

“亂世則學校不修”,這是歷代王朝官學衰敗的一般規(guī)律。

(一)官學衰敗的原因

影響官學衰落的諸多原因中,政治原因尤為直接。

1.世襲制造成貴族不重視教育

2.貴族統(tǒng)治力量衰落。

3.動亂階段,戰(zhàn)爭頻繁。第

節(jié)

(二)私學興起的原因社會的變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學在官府”被沖破,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漸擴散于民問,為私學提供了學習的材料。士階層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擴散于民間,為私學提供了教師。社會上許多人為了求得在經濟上、政治上發(fā)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識,為私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廣大的生員。第

節(jié)

(三)私家學派1.儒家私學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派,其中以孟子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為代表的“孫氏之儒”的教育影響最為顯著。他們站在地主階級立場,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而又各有特點。孟子,據(jù)《史記》記載,是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形成以“性善論”為基礎的教育思想體系。荀子的師承關系不詳,但從《荀子》書中,可以看到他對諸子學說都有批判,獨盛贊孔子和子弓。第

節(jié)

儒家后學綜合孟、荀兩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寫出了兩篇著名的教育論文《大學》和《學記》。這兩篇論文是封建地主階級名副其實的教育經典。2.墨家私學墨家是代表手工業(yè)小生產者的一個學派,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墨子從“利天下為之”的崇高原則出發(fā),重視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從他們留下的教學記錄中,可以見到我國古代生產技術向科學理論飛躍的最初的優(yōu)秀成果,為我國科技發(fā)展史和科技教育史寫下了極為難得的篇章。第

節(jié)

3.道家私學。

道家私學主要分為兩派。一派集中在齊國稷下,稱為稷下黃老學派,以宋、尹文、接子、環(huán)淵等為代表;一派未到過稷下,以莊子為代表。他們都是繼承和發(fā)揮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老子的思想。稷下黃老學派的學說經過荀子、韓非改造,向唯物主義方向發(fā)展,而獲得了積極的意義。莊子與孟子同時,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悲觀反世,對一切都失去信心,鼓吹虛無主義和超現(xiàn)實的絕對自由,把老子思想引向極端的唯心論。4.法家私學法家私學活動比較集中于“三晉”(韓、趙、魏),而與子夏的講學關系十分密切。這些法家人物中,如李俚、吳起就是子夏的學生,魏文侯本人也奉子夏為師。商鞅則又是李俚的學生。魏文候所尊師的段干木、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門。子夏的教育活動對于前期法家確實起著孕育的作用。他們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進派,銳意提倡耕戰(zhàn),主張代表,地主階級嚴刑峻罰。商鞅用自己的學說指導了秦國的變法運動,韓非的理論則為秦始皇所采用。他們揚棄了道家的虛無主義,批判墨家的階級調和思想,與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也表現(xiàn)出嚴重的分歧,展開了長期的爭論。第

節(jié)

節(jié)

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歲志向于學,大約在三十歲左右,開始講學,隨著私學的規(guī)模進一步發(fā)展,孔子在魯國的政治影響也越來越大。五十多歲的時,被迫離開了魯國,奔走于宋、衛(wèi)、陳、齊等國,度過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68歲那年,他受聘返魯,被尊為國老,從此專心從事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完成《詩》、《書》、《禮》、《樂》、《易》、《春秋》的編纂和校訂工作,為中國文化的保存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

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禱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尼山全景孔子在母親顏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演習禮儀。

俎豆禮容孔子29歲時學琴于師襄子。他長時間練習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樂曲的內涵,進而領悟到作者是周文王,師襄很佩服他,告訴他樂曲名叫《文王操》。

學琴師襄孔子30歲左右開始創(chuàng)辦平民教育,收徒講學,在最早的弟子當中,比較知名的有顏回、子路、子貢等人。

杏壇講學50歲左右,孔子當上了魯國的中都宰,不久又升為司寇。

夾谷會齊孔子辭官帶著他的弟子周游列國,度過了14年的流亡生活。

周游列國晚年孔子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教育事業(yè)。編《詩》、《書》,定《禮》、《易》、《樂》,修《春秋》。

杏壇禮樂公元前479年73歲的孔子去世,其弟子皆守墓三年,唯有子貢守墓六年,然后離去。

治任別歸

孔子墓

節(jié)

想一、教育的作用

教育作用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教育對國家對社會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對于人的培養(yǎng)起什么作用。

(一)論教育對國家、社會的作用

孔子認為教育對社會發(fā)展有重要作用,教育是“立國”的三個要素之一,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要建立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第

節(jié)

想《論語·子路》記載:“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接性?‘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笨鬃釉谡紊现鲝埖抡?,教育則是實施德政的基本手段,通過教育宣傳忠君孝親、奉公守禮,這是教育為政治服務的表現(xiàn)。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節(jié)

想(二)論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的作用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彼f的性,是指先天的素質;習就是習染,指的是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在孔子看來人的聰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習得,“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第

節(jié)

想二、教育目的孔子在政治上主張“舉賢”,在教育上就以培養(yǎng)有道德可從政的“賢才”為目標,即培養(yǎng)君子。所謂“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和高超才能的統(tǒng)治人才,這種人才應該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關于教育目標“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孔子從“為政在人”的政治主張出發(fā),致力于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德:一方面,“士”必須做到立志為道,他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辈牛毫硪环矫?,士人必須有才能,能處理實際政務,他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薄笆俊北仨毷恰暗虏偶?zhèn)洹?,行“內圣外王”之道。?/p>

節(jié)

想三、教育對象

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坝薪虩o類”的基本含義,就是打破少數(shù)奴隸主貴族對文化的壟斷,擴大受教育對象,無論富貴與貧賤、貴族與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關于教育對象“有教無類”“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泵懲蓿扇?,臘肉??鬃印坝薪虩o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學術的格局,使教育活動擴展到了民間,適應了“士”階層的興起,文化下移的歷史潮流,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在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

節(jié)

想第

節(jié)

想四、教育內容詩、書、禮、樂、易、春秋,是孔子私學的主要課程,有人說,《詩》相當于文學課,《書》相當于政治課,《禮》相當于道德倫理課,《樂》相當于音樂藝術美育課,《易》相當于哲學課,《春秋》相當于歷史課,這種說法雖不盡貼切,但也不無道理。

關于教育內容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六藝”教育的傳統(tǒng),吸收選擇了有用學科,又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創(chuàng)設了一些新學科,充實了教育的內容。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識的學習則是為道德修養(yǎng)服務。“以德統(tǒng)智”孔子在教學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經過他親自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即后世所稱的“六經”

《詩》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即流傳至今的《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鬃訉Α对姟返慕逃饔迷u價很高,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薄稌芳础渡袝?,是中國最古的一部史料總集,上自堯舜,下至春秋初期。相傳孔子共搜訪到三千多篇,他去其虛妄,刪其重復,將余下的百篇編篡成書??鬃泳庉嫼蛡魇凇稌返哪康木驮谟谛麚P文武之政,使后人得到精辟的歷史借鑒?!抖Y》為孔子選取“士”必須學習的各種禮制,共十七篇,就是流傳至今的“三禮”之一的《儀禮》??鬃诱J為:“不學禮,無以立?!笨鬃诱J為“立于禮”必須從自我修養(yǎng)上下功夫,能從心理上克制自己不符合禮的不正當欲望,即“克已復禮”,在言行上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樣才能不越禮。相傳孔子曾編過《樂經》。,但后人從未見過??鬃訍酆靡魳?,也很重視音樂之教??鬃又鲝垺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把禮教和樂教視為政治的重要手段,認為“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他指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強調禮樂是政治和刑罰的基礎?!兑住繁臼且徊空疾返臅申庩柦M成八卦,兩兩相疊,又構成64卦和384爻,孔子十分喜歡《易》,讀到“韋編三絕”的地步。他對《易》經作了傳,擯棄了其卜筮內容和神秘色彩,而將其作為哲學和政治倫理思想來傳授,使《易》成為儒家的一部經典著作?!洞呵铩肥瞧窳鱾飨聛淼牡谝徊烤幠晔?,由孔子依據(jù)魯國史官所編《春秋》整理而成,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洞呵铩酚涊d簡略,而寓意深刻,所謂“微言大義”。<春秋>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正名分”,“寓褒貶”,“明善惡”,所以學習《春秋》主要是以史為鑒,培養(yǎng)政治道德觀點。后人屢有為《春秋》作傳的,成為經典教材的有“三傳”,其中《公羊傳》和《谷梁傳》主要是闡發(fā)《春秋》的義理,而《左傳》則以敘述史實為主??鬃咏虒W內容有三方面特點:1.偏重社會人事,宗教成分較少。2.偏重文事,輕視武事。3.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自然知識貧乏。第

節(jié)

想五、教學原則

(一)學思結合

孔子認為,學習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的。他說:“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二)誘導啟發(fā)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創(chuàng)啟發(fā)式教學法的教育家。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薄暗缆牰浚ㄍ荆┱f,德之棄也?!?/p>

節(jié)

想(三)因材施教

孔子認為學生在個性、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教育學生要各因其材??鬃又饕菑膬煞矫鎭碡瀼厮囊虿氖┚仍瓌t:一方面根據(jù)學生程度和能力的高低,進行不同的指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薄墩撜Z·述而》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钡茏佑械拈L于“德行”,有的長于“言語”,有的長于“政事”,有的長于“文學”。這就是所謂孔門四科。朱熹對此的注釋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钡?/p>

節(jié)

另一方面,是針對學生弱點,對癥下藥補弊救偏。最典型的例子是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回答則不同,原因是“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節(jié)

想(四)學以致用

由知到行,學以致用,是孔子教學思想的顯著特點之一??鬃诱J為并不是為讀書而讀書,乃是為作事而讀書。他認為學《詩》就要會辦理外交?!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節(jié)

想六、道德教育思想

(一)德育的內容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guī)范,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凡符合“禮”的道德行為,都要以“仁”的精神為指導,因此,“禮”與“仁”成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1.“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用中庸的方法將仁和禮結合起來,提倡有差等的愛:尊尊、親親、正名。第

節(jié)

想2.禮的教育孔子同時把“禮”也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并把“禮”的教育看作是做人的教育。他說:“不學禮,無以立”,要求君子視、聽、言、行都要符合禮的要求,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禮”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包括各種規(guī)章、制度、及生活中的禮節(jié)、禮儀等,其核心就是“正名”。第

節(jié)

想(二)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1.立志樂道

孔子認為立志對道德修養(yǎng)非常重要,“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彼逃龑W生“志于道”,并且要達到“樂道”的境界,就是要有為實現(xiàn)自已的政治抱負、政治信念心甘情愿地為之獻身,死而無憾。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p>

四、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立志樂道“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薄俺劦?,夕死可矣”“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謀道不謀食”“磨而不磷,涅而不淄”第

節(jié)

想2.克己內省

孔子在處理人際關時,主張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guī)范,他把這稱之為“克己”。內省是靠自覺性來監(jiān)督的,不自覺就難于真正進行內在的自我反省?!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p>

克己內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凹核挥?,勿施于人”“克己復禮為仁”

3、身體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訥于言而敏于行”“言必信,行必果”“聽其言而觀其行”第

節(jié)

想4.改過遷善

孔子提出“過則勿憚改”的要求,還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對別人過去的錯誤采取諒解的態(tài)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改過遷善孔子認為社會現(xiàn)實中不存在不犯過錯的圣人,人非圣人,難免要犯錯誤,關鍵是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孔子把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也看作是一個不斷改過的過程?!扒鹨残?,茍有過,人必知之”“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薄靶∪酥^也必文”,即文過飾非。所以孔子強調:“過則勿憚改”只有“過而不改,是為過矣”第

節(jié)

想七、關于教師的思想

(一)溫故知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孔子認為,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應當有新的體會。按照孔子溫故而知新的要求,教師的講授不應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上,或人云亦云,而應對教材深入鉆研,有獨到見解,對教材不但吃透、熟練,還要精益求精。五、孔子關于教師的論述(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在宋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在陳國被困斷糧,“孔子講誦弦歌不衰”。(三)熱愛學生“愛之能勿勞呼,忠焉能勿誨呼”(四)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以身作則是為師之道的又一根本所在,因為學生對教師也會“聽其言而觀其行”。道理是否正確,是否當行,不在能否講得娓娓動聽,而在講的人能否身體力行。孔子對弟子的人格感召力,首先是體現(xiàn)在他的“身正”上。第

節(jié)

想(五)愛護學生,無私無隱“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八、影響孔子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和萬世師表。朱熹稱贊孔子曰“天不生孔子萬古長如夜”。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009年10月2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法案,頌揚他在哲學、社會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做出的無價貢獻??鬃釉诮逃飞系呢暙I是多方面的。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重視教育;他創(chuàng)辦規(guī)模較大的私學,開私人講學之風,改變“學在官府”的局面,成為百家爭鳴的先驅;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擴大受教育的范圍,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養(yǎng)從政君子,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準備了條件;重視古代文化的繼承和整理,編纂六經作為教材,保存了古代文化;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對教學方法有新的創(chuàng)造,強調學思行結合的教學理論;首倡啟發(fā)式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行因材施教,發(fā)揮個人專長,造就各類人才;他重視道德教育,以仁為最高的得到準則,鼓勵人們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養(yǎng)應遵循的重要原則,要重視立志,明確人生的前進方向,力求走中庸之道,要克己內省,改過遷善;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為我們樹立了教師的典范;他認真總結教育經驗,提出不少創(chuàng)見,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教育遺產和教師的思想資源,一直產生著重大影響。他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并指明了革新的方向。近年來,海內外學者和有識之士紛紛建議將孔子誕辰定為中國的教師節(jié),以表達對這位舉世公認的偉大教育家的敬意和景仰。第

節(jié)

想墨子,魯國人,有的史書上說是宋國人。生卒年代史書上無確切的記載。大致生活在春秋之際,孔子之后。墨子先是“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后以為“其禮煩憂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開始批判儒家,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派。主要政治思想就是他的十大主張: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葬、節(jié)用、非命、非樂、天志、明鬼。第

節(jié)

想一、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會作用墨子主張通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建設一個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他認為教育是實現(xiàn)兼愛的重要手段。第

節(jié)

想(二)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

墨子也非常重視教育和環(huán)境在人個性形成中的作用,墨子的貢獻則在于提出染絲說,以素絲和染絲為喻,來說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變和形成。“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國亦有染;……

非獨國有染,士亦有染”。第

節(jié)

想二、教育目的

墨子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造就“賢士”或“兼士”。墨子提出“賢士”的標準有三條: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

節(jié)

想厚乎德行是指兼士要德行高厚,要能夠實行墨家的兼愛主張,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要能夠不分彼此、親疏、貴賤、貧富去幫助和愛天下的一切人,當需要的時候,兼士還應能毫不猶豫的損己利人。辯乎言談是指兼士要有敏銳的思想和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以便更好的“上說下教”。博乎道術是指兼士要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夠投身社會實踐,有興利除害的實際能力。第

節(jié)

想三、教育內容

(一)重視科技知識和生產知識的傳授《墨子》一書中,記載有幾何學、光學、力學等方面的知識。如關于圓的定義是這樣表述的:“圓,一中同長也?!?/p>

這和我們現(xiàn)代的科學定義是很相近的了。又如力的概念為“力,形之所奮也。”

節(jié)

想(二)重視研究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術的教育墨子在政治上主張“非攻”,他對兵工學和防御戰(zhàn)爭中所使用的器械是很有研究的,并以此作為教學的內容。(三)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認識和思想方法的教育、邏輯形式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善于與人論辯,以雄辯的邏輯力量去說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第

節(jié)

想四、教育方法

(一)積極主動的教學態(tài)度

墨家不同意儒家“扣則鳴,不扣不鳴”的消極等待的態(tài)度,主張積極主動“強說人”,扣則鳴,雖不扣必鳴。他認為“今夫亂世,……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知之也。”(二)主張創(chuàng)造,“述而且作”

墨子反對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主張,他認為應該“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钡?/p>

節(jié)

想(三)言行一致,合其志功

墨子和孔子一樣把道德修養(yǎng)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他在言行中強調知行一致,志功統(tǒng)一。他明確的指出:“義,利;不義,害。志功為辯。”第

節(jié)

想(四)實際出發(fā),量力而行

墨子認為,對一個國家的君主進行教育,必須從國家現(xiàn)存的實際問題著手。墨子是在中國教育史中首先提出“量力”這一教學法的,他十分注意施教時學生力之所能及。墨子的“量力”具有兩方面念義:一是就學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時進行幾方面的學習。二是就學生的知識水平而言,應當量力而教,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益尊?!钡?/p>

節(jié)

想孟子,名軻,字輿,魯國鄒人。生活于戰(zhàn)國中期,生卒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少時好玩,他的成長得利于他的母親,后來孟子精通五經,擅長詩、書、禮、樂、春秋,成年后開始教學活動,中年后滿懷政治抱負,游歷各國,前后共經20余年。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在封建社會被尊為“亞圣”。第

節(jié)

想第

節(jié)

想一、以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會作用孟子認為教育是鞏固統(tǒng)治的根本,孟子從他的“仁政”思想出發(fā),強調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p>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p>

節(jié)

想(二)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教育可以使人固有的善性得以發(fā)揚。孟子認為人性善,人人具有先驗的“良知”、“良能”,生來就具有仁、義、禮、智四種善端。但他又認為要做個完善的人,僅有善端是不夠的,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不斷的加以擴充和存養(yǎng),才能把這些善端發(fā)揚光大,達到完美的境地。從這個意義出發(fā),孟子重視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就是“求放心”。第

節(jié)

想二、道德修養(yǎng)論

(一)持志養(yǎng)氣

孟子和孔子一樣非常重視立志的問題,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是立志。

士要志于仁義,就是要“居仁由義”。

養(yǎng)氣則是養(yǎng)浩然之氣,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一種偉大、剛強、正義的精神。并且他認為一個人的浩然之氣必須經過培養(yǎng),才能發(fā)展、形成浩然之氣。

節(jié)

想(二)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孟子認為,當自己的行為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說?!皭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道德修養(yǎng)貴在自覺,自覺拒惡,才算達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節(jié)

想(三)改過遷善

孟子和孔子一樣,認為人有過,改了就好,不要去追究。主張積極學習別人的善行,贊揚子路的“聞過則喜”和大禹“聞善言則拜”,更欣賞舜的“善與人同”。

節(jié)

想(四)清心寡欲孟子認為養(yǎng)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寡欲,即擯除外物的引誘,盡量減少自己的各種欲望,這樣才能使內心的善端得到保存和發(fā)揚。他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p>

孟子把欲和性完全對立起來,認為性是善之本,欲是惡之原,欲多則善少,欲少則善存。第

節(jié)

想(五)意志鍛煉

孟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聰明和才智,都是從艱苦和困難的環(huán)境中鍛煉出來的?!叭酥械禄坌g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疤鞂⒔荡笕斡谒谷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钡?/p>

節(jié)

想四、教學方法

(一)啟發(fā)誘導

他要求學生主動積極,開動腦筋,教師不急于代學生作出結論。“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奕不為拙射變其轂率。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節(jié)

想(二)循序漸進

孟子重視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他繼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誘人”的思想,認為學習是一個自然發(fā)展的過程,一方面應自強不息,另一方面也不應急躁和躐等。他把進學的次第比作流水,他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

節(jié)

想(三)專心有恒

孟子重視學習的專心致志,反對三心二意?!半m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p>

這里表明他反對一暴十寒,主張專心有恒。他還教人不要有頭無尾,功虧一簣,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p>

節(jié)

想(四)教亦多術孟子認為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p>

他還指出:“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p>

節(jié)

荀況字卿,又叫孫卿,世稱荀子,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荀子長期居住在齊國,在稷下學宮游學,曾是稷下學宮一位聲名赫赫、威望甚高的大學者。他批判的繼承了孔子以來的儒家傳統(tǒng),并吸取墨、道、法各家的長處,是我國先秦時期集大成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第

節(jié)

想第

節(jié)

想第

節(jié)

想一、教育的作用

他認為人本性是惡的,之所以有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眰危杭慈藶榈囊馑?,泛指一切通過人為的努力而使人發(fā)生的變化。荀子從性惡論出發(fā)認為如要改惡從善,就必須通過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偽”。第

節(jié)

想首先,他提出了“性偽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可學而能,可事而成”

其次,他提出“性偽之合”“性者,本性材撲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性偽合而天下治?!?/p>

節(jié)

想第三、他提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偽”1、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發(fā)展起著耳濡目染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p>

2、重視人的主觀努力,用荀子的話說就是“積”“習俗移志,安久移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钡?/p>

節(jié)

想荀子對教育的作用是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估價的,“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其惟學乎!上為圣人,下為君子,孰禁我哉!”

教育不僅可以改變人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而且還可以使自己獲得知識和智慧。第

節(jié)

想二、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

(一)教育目的“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p>

荀況把當時的儒者劃分為三個層次,即俗儒、雅儒、大儒。荀況的教育目標或教育目的就是培養(yǎng)雅儒和大儒,是德才兼?zhèn)?、知行并重的人?/p>

節(jié)

(二)教育內容以《詩》、《書》、《禮》、《樂》、《春秋》為學習和教育的主要內容,他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钡?/p>

節(jié)

想三、教育思想

(一)聞見知行的教學認識過程

荀子以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考察了教學過程,認為教學或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從知到行的過程。他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止于行而止矣?!?.聞見2.知3.行

節(jié)

想(二)“積”與“鍥而不舍”

“積”就是積偽。他說“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積就是主觀的努力,學習知識,修養(yǎng)德行,要專心一致,加日懸久,要積善而不息?!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過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钡?/p>

節(jié)

想(三)”解蔽”與兼陳中衡的認識方法

在認識過程中,人們往往容易形成片面的認識,這就叫“蔽”。于是,荀子提出要“解蔽”,解蔽的方法就是“兼陳中衡”?!凹骊悺本褪前咽挛锏母鱾€方面或各種情況都展示出來,陳列出來?!爸泻狻本褪峭ㄟ^比較權衡而確定和選擇適當?shù)摹⒅姓?。?/p>

節(jié)

想(四)虛壹而靜的治學態(tài)度

所謂“虛”,指不要先入為主,不讓已有的知識成為一種排他性的成見,妨礙對新知識的接受。所謂“壹”,就是不能對此一事物的認識妨礙對彼一事物的認識。所謂“靜”,不是不動,而是不要讓毫無根據(jù)的夢想和感情沖動擾亂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維活動。第

節(jié)

想(五)學以致用

荀況很明確的指出,學習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增長知識上,而是要付諸應用,他說“學至于行而止矣”,反對那種“入乎耳,出乎口”的空談學風。他說,君子對于道就應該“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第

節(jié)

想五、論教師

他把尊師與國家的命運相聯(lián)系認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將教師的地位提高到與天地君親同等的位置。

對教師的要求:“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p>

節(jié)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秾W記》全文僅一千二百多字,內容卻相當豐富,它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學過程的本質、學校的教學組織和管理、教學原則和方法以及教師等問題,對先秦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作了相當全面的總結和概括。

節(jié)

想一、教育的作用

《學記》承襲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視為政治的最佳手段?!秾W記》把教育作用概括為“化民成俗”、“建國君民”?!秾W記》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把教育與政治高度結合起來,看作是治理國家的先導。

節(jié)

想二、學制系統(tǒng)和教學管理

《學記》以托古的方式擬訂了一個從地方到中央理想的學制系統(tǒng),“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薄秾W記》以大學為例,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如大學的學制為九年,前七年為“小成”階段,后兩年為“大成”階段。第

節(jié)

在學習期間,每隔一年要定期對學生進行一次成績考核,每次考核的內容包括道德修養(yǎng)與學業(yè)能力兩個部分。

“一年視離經辯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謂之大成?!钡?/p>

節(jié)

想此外論述了古代學校管理和行政領導方面的制度和規(guī)定,如入學教育、紀律規(guī)定、視導制度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薄跋乓奕?官其始也

?!薄叭雽W鼓篋,孫其業(yè)也?!薄跋某?收其威也?!薄拔床分B不視學,游其志也?!钡?/p>

節(jié)

想三、《學記》的教學思想

(一)教育原則1.教學相長《學記》第一次正確地提出教與學矛盾的統(tǒng)一和教學相長原則?!笆枪蕦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p>

教與學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

節(jié)

想2.藏息相輔

《學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按髮W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薄秾W記》認為課外活動是課內學習的繼續(xù)和補充,課外的學習活動更有助于正課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學生還能感到學習的樂趣。

節(jié)

想3.豫時孫摩

“豫”是預防,“禁于未發(fā)之謂預,”是要求在不良傾向發(fā)生前就采取措施,否則當不良行為發(fā)生后就很難教育與引導了。“時”就是及時,“當其可之謂時”,要善于抓住適當時機,及時施教?!皩O”就是順序,“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教學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循序地進行?!澳Α本褪窍嗷ビ^摩,同學之間取長補短,《學記》稱之為“相觀而善”。第

節(jié)

4.啟發(fā)誘導

《學記》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啟發(fā)教學的思想,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不可代替學生思考,這才能稱之為“善喻”。第

節(jié)

想5.長善救失

《學記》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這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才能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長其所長,而補其所短”。同時,教師還應懂得辯證法,善于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第

節(jié)

想(二)教學方法1.問答法

《學記》從善問、善答兩個方面加以論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薄吧拼龁栒呷缱茬姡哼抵孕≌咝▲Q,叩之以大則大鳴”。所謂“善問”就是教師提問要先易后難,由淺入深。而教師回答問題時應隨其所問,有針對性地回答,恰如其分,適可而止。

節(jié)

想2.講解法

《學記》認為教師教學不應照本室科,而應根據(jù)學生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講解,“必也聽其語乎”。而且教師的講解還應做到“約而達,微而藏,罕譬而喻”,即要求教師講解語言簡約,而意思通達;義理微妙,而又精辟,精善;舉例少但又能使道理明白易曉。第

節(jié)

想3.練習法

《學記》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作者以冶鐵、制弓、小馬駕車為例,說明練習必須先從最簡單、最基本的開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從而使學生有志于學。

節(jié)

4.類比法

《學記》認為,“古之學者,比物丑類?!币簿褪且朴趶氖挛锏念惐戎畜w會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掌握規(guī)律。用鼓與五聲,水與五色、學與五官、師與五服作比較,既分析了它們的不同,又找出它們的聯(lián)系,促使學生體會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保ㄈ┯绊憽秾W記》闡明了教育的作用、任務、目的,扼要的記述了古代的學校設置、教學制度、教學情況,論述了教師的作用、條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學記》比較系統(tǒng)地揭示了教育與政治、與社會,教師、學生、教與學等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開始形成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體系,是我國極為寶貴的教育遺產。

四、《中庸》

(一)涵義(二)教育作用(三)學習過程

涵義:一般說來就是折中、調和、平庸、保守的意思。作為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要求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要有節(jié)制,有分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走極端。A:“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誠心而明事理,說的是天性B:由明白事理而能誠心,說的是教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四)

影響《禮記》中的一篇,為“四書”之一

《中庸》的教育思想,特別是它在學習方面的論述對后世影響較大。

五、《大學》

(一)大學的目標(二)途徑或步驟

?1、明明德?2、親民?3、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影響《大學》是儒家論述大學教育的一篇專著,主要論述了大學的教育目的和步驟《大學》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從封建道德,要服務于封建政治,所以它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推崇

一、產生條件1、優(yōu)越的軍事、政治、經濟條件。(“四塞之國”?!八拿穹謽I(yè)”。農業(yè)“粟如丘山”,漁鹽“通輸海內”,工商業(yè)“冠帶衣履天下”。)2、養(yǎng)士得國的歷史經驗(田恒:“殺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終歲,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第七節(jié)稷下學宮第七節(jié)稷下學宮二、性質(一)是一所由官方舉辦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學校(二)是一所集講學、著述、育才活動為一體兼有咨議作用的高等學府。(一)?1、由齊國官方出資舉辦的學校,目的為招聘賢人,所以就主辦者和辦學目的來看,稷下學宮是官學?2、稷下學宮是由養(yǎng)士制度發(fā)展演變而成的教育機構,它保持充分尊重士人之所學,不加干涉與限制的風范,稷下學宮的教學和學術思想,由各家各派自主,齊國官方并不多加干涉,從此意義上講,又是私學。(一)學術自由,兼容并包(二)教師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優(yōu)厚(三)百家爭鳴,自由辯論三、歷史意義(一)促進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學術的發(fā)展(二)顯示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三)創(chuàng)造了一個出色的教育典范(四)留給人思考二、特點《學記》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唬骸澳罱K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秲睹吩?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队洝吩?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話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