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析版)_第1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析版)_第2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析版)_第3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析版)_第4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專題1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022·貴州黔西·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古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克窗l(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戰(zhàn)國】《孟子·告子下》)【乙】吾觀史蝤①以不能進蘧伯玉②而退彌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因為)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賢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一定)復(再)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宋】蘇洵《管仲論》)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時衛(wèi)國大臣,以敢諫聞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時衛(wèi)國大臣。③彌子瑕:春秋時衛(wèi)國將軍。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

②行拂亂其所為____________③蕭何且死____________

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__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3.【甲】文用舜等先賢的例子證明要擔當大任,必須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練,簡要談談你從這段話受到的啟發(fā)。4.【甲】文中點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對這位擔當大任的人,蘇洵說“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個管仲呀,為什么可以沒有薦賢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評色彩。說說批評了管仲什么?!敬鸢浮?.使……受苦。擾亂。將,將要。本來。2.①所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②國家因為一個人而興盛,因為一個人而敗亡。3.人要學有所成,必須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經(jīng)受艱難困苦磨練。4.批評管仲在任時沒有培養(yǎng)出賢能的接班人?!窘馕觥?.本題考查文言字詞解釋。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的含義。①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苦:使……受苦。②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亂:擾亂。③句意:蕭何將要死時。且:將:將要。④句意:本來就應該如此??!固:本來。2.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以下重點詞語:①動心:使他的心受到震撼;忍性: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②以:因為。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拓展。用舜等先賢的例子證明要擔當大任,必須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練。推而廣之,就是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這些人一樣,必須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練。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由乙文中“故必(一定)復(再)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可知賢人一定要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墒枪苤賲s沒有這樣做,所以在這里是批評管仲在任時沒有培養(yǎng)出賢能的接班人。【參考譯文】【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乙】我看史?,因為不能使衛(wèi)靈公任用賢臣蘧伯玉和斥退寵臣彌子瑕,為此死后進行了尸諫;漢代蕭何臨死前,推薦了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就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因一個人而滅亡;賢能的人不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一定要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沒有薦賢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2022·廣西梧州·中考真題)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克窗l(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孟子·告天下》)【乙】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砷L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選自《呂氏春秋》)5.下列語句中的朗讀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行/拂亂其所為C.曾益/其所不能 D.必無受/利地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征于色

言和而色夷B.百里奚舉于市

東市買駿馬C.孫叔敖之知

五十而知天命D.請寢之丘

戰(zhàn)則請從7.下列選項中的“以”與例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A.以其境過清 B.咨臣以當世之事C.可以一戰(zhàn) D.屬予作文以記之8.下列對兩段選文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主要闡述了憂患意識對造就人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B.乙文敘述了孫叔敖之子聽從其父勸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C.甲文以議論為主,輔以記敘;乙文以記敘為主,兼以議論。D.甲乙兩文都體現(xiàn)了“做人做事要有憂患意識”的主題。9.請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2)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敬鸢浮?.A6.C7.B8.B9.(1)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2)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窘馕觥?.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做簡單翻譯,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據(jù)基本的古文語法規(guī)則進行句讀;同時善于利用虛詞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語氣詞,句中的助詞等。A.句意: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句中“天”是主語,“降”是謂語,“大任”是賓語,而“于”是介詞,和“是人”構成一個介賓短語,不可分開。正確斷句應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故選A。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都譯為“臉色”;B.都譯為“集市”;C.通“智”,智慧/知道;D.都譯為“請允許”;故選C。7.此題考查一詞多義。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以:介詞,用,拿。A.連詞,因,因為;B.介詞,用,拿;C.介詞,憑借;D.連詞,來,用來,表目的;故選B。8.此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此題首先要對原文內容有大致了解,敘事部分理清事件的脈絡,議論部分可結合事件推斷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B.“乙文敘述了孫叔敖之子聽從其父勸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表述有誤,根據(jù)乙文“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可知,孫叔敖死后,楚王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并沒有接受,而是按照其父所說的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故選B。9.此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點: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準確,尤其注意一些關鍵詞的特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1)發(fā):興起,指被任用。畎畝:田地。(2)知:知道。惡:厭惡。以……為:把……作為?!緟⒖甲g文】【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疽摇繉O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會封賞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塊叫寢的山地,這地方貧瘠,名聲很壞。楚國人敬畏鬼神,而越國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長時間享有的,大概只有這個地方?!睂O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沒有接受,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所以到現(xiàn)在也沒有失掉這塊封地。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2023·湖北咸寧·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克窗l(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①,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愿王釋齊先越?!眳峭醺ヂ?,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不聽諫,后三年吳其墟②乎!”太宰嚭聞之,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迸c逢同共謀,讒之王。王始不從,乃使子胥于齊,聞其托子于鮑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③,若初欲分吳國半與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刪改)【注】①食不重來:吃飯從不炒兩樣好菜。形容生活儉樸。②墟:成為廢墟。③若;你。10.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為國患(憂患) B.愿王釋齊先越(希望)C.讓子胥(謙讓) D.王始不從(聽從)11.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B.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D.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

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1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伍員貌忠而實忍人。14.請結合甲乙兩個文段內容簡要分析吳國走向滅亡的原因?!敬鸢浮?0.C11.D12.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13.①使他身處貧困之中,是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②伍員(伍子胥)表面忠厚,實際卻是殘忍的人14.國外:有越國這樣時刻圖謀復仇的敵對國家。國內:重用太宰豁這樣嫉賢妒能、排除異己的佞臣;而像伍子胥這樣的忠臣良將最終被逼得走投無路。【解析】10.考查文言詞語理解辨析。C.句意:(吳王)責備伍子胥。讓:責備;故選C。11.考查文言虛詞。A.于:介詞,從/介詞,給;B.乃:連詞,于是,就/副詞,竟然;C.而:連詞表承接,就/連詞表并列;D.以:都是連詞表目的,來;故選D。12.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該句意為:大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極力勸阻,后來您作戰(zhàn)有功?!巴跚坝R”主語是“王”,謂語是“伐”,賓語是“奇”,這是完整句子,單獨斷開;“員強諫”主語是“員”,謂語是“諫”,是完整句子,單獨斷開;“已而有功”中主語省略了,是“王”,謂語是“有功”,句子完整。故可斷句為: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1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本句重點詞:(1)空乏:使……窮困;拂亂:使……不順;動:使……驚動:忍:使……堅韌;曾:通“增”,增加。(2)貌忠:容貌表面忠厚;實:實際;忍人:殘忍的人。1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概括。由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國家滅亡是因為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聯(lián)系乙文中“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可知,在國外,吳國有時刻準備復仇的敵對國家越國;聯(lián)系乙文“與逢同共謀,讒之王”“今若反以讒誅我”可知,在國內,吳王重用嫉賢妒能、排除異己的佞臣太宰豁,并且聽信了他“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的讒言,逼得忠臣良將伍子胥身亡,因而最終走向滅亡。據(jù)此總結作答即可。【參考譯文】【乙】吳王準備攻打齊國。伍子胥勸諫說:“不可以,我聽說勾踐吃飯從不炒兩樣好菜,與百姓同甘共苦。這個人如果不死,一定成為我國的憂患。希望大王暫時放棄攻打齊國,先攻打越國?!眳峭醪宦?,于是出兵攻打齊國,在艾陵打敗了齊軍,俘獲了齊國的高、國氏返回吳國。(吳王)責備伍子胥。伍子胥說:“大王不要太高興!大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吳國將成為一片廢墟!”太宰豁聽到這些話,就多次與伍子胥爭論對付越國的計策,并趁機進讒言陷害伍子胥:“伍員表面忠厚,實際卻是殘忍的人,他連自己的父兄都不管不顧,怎么可能真心顧惜大王呢?大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極力勸阻,后來您作戰(zhàn)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大王不防備他,他必定會作亂。”(豁)還與越國大夫逢同合謀,向吳王進讒言誣陷伍子胥。吳王開始并沒有聽從,于是就派伍子胥出使齊國,聽說伍子胥把兒子委托給齊國的鮑氏,吳王才大怒,說:“伍員果真欺騙我!”等伍子胥出使齊回國后,吳王就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屬鏤”劍讓他自殺。伍子胥大笑說:“我輔佐你父親成就霸業(yè),又擁立你為王,你當初想將吳國的一半分給我,我沒接受,此事作罷,如今你反而聽信讒言要殺我。唉,唉,你獨自一人必然不能維持這個國家!”伍子胥告訴使者說:“一定要取出我的眼睛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上,以便我能親眼看到越軍進入都城!”(2023·湖南婁底·統(tǒng)考二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①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15.下列各句中,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C.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16.下列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憑借)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區(qū)域、地域)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被選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使……受痛苦)1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A.《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從戰(zhàn)爭的攻守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論點。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的闡述思路是,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更清楚。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18.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9.聯(lián)系實際,說說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者“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并另舉一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敬鸢浮?5.D16.B17.C18.(1)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施行仁政的君王要么不戰(zhàn)斗,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2)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19.示例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理解:這一主張強調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考慮“人和”的因素,順應民心,“人和”才能得到廣泛支持。事例:楚漢之爭。項羽雖勢力強大,卻剛愎(bì)自用,一味依賴武力: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變強。最終項羽兵敗,劉邦取勝。示例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觀點的理解:不僅為歷史上無數(shù)事實所證明,也為當今無數(shù)事實所證明。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沉湎(miǎn)于舒適安樂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憂患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振作精神,奮發(fā)有為。否則,就有國破家亡的危險。事例: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吳越交戰(zhàn),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立志發(fā)憤圖強,臥薪嘗膽,最終兵強馬壯,具備復仇的條件。吳王夫差,戰(zhàn)勝越國之后,生活驕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終為勾踐所敗,身死而國滅?!窘馕觥?5.本題考查斷句的能力。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依據(jù)句子意思進行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再結合語法等進行斷句。D.句意為: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故斷句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故選D。16.本題考查理解詞語意思的能力。B.句意為: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域:限制。解釋有誤;故選B。1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能力。C.“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表述有誤。依據(jù)①段“舜發(fā)于畎畝之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段“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可知,這是從個人角度論述“生于憂患”的道理。依據(jù)②段“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這是從國家角度論述“死于安樂”的道理。所以,全文內容是從個人到國家依次進行論述的。故選C。18.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能力。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遵循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原則。重點詞語有:(1)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畔:同“叛”,背叛;故:所以;必:一定。(2)然:這;生于憂患:生:使……生存;死:使……死亡。19.本題考查理解主旨和舉例的能力。依據(j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其意思是“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這一主張強調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無論做設么事都要考慮“人和”的因素;順應民心。因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幫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勝算越大;反之亦然。楚漢之爭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證明這一觀點。事例:清朝滅亡后,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zhàn),史稱“楚漢之爭”。項羽雖勢力強大,卻剛愎自用,一味依賴武力;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最終,劉邦的軍隊將項羽及部下包圍在垓下。項羽兵敗,突圍后自刎,這場歷時四年的戰(zhàn)爭,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依據(jù)“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意思可知,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一個人奮發(fā)有為,使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安逸和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和劉禪的故事就能證明這一觀點。事例:越王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嘗膽,又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數(shù)訓”,終于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fā)憤、催他奮起的結果。再如蜀國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別滅后被司馬昭俘獲。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最終亡國。(2023·安徽蕪湖·統(tǒng)考三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帝疾大漸①,遺詔曰:朕②膺③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④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選自《明史·太祖本紀三》)注:①漸:加重;②朕:指明太祖朱元璋;③膺:受;④惡:厭惡,討厭。2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的意思。(1)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

(2)先苦其心志: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

(3)日勤不怠:_____21.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2)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22.甲文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講述了“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句子填空);乙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遺詔,明太祖說他此時明白了一個“萬物自然之理”,請你猜猜,在此語境中可能指_______意思。23.甲文和乙文中都提到一個國家的昌盛,需要“法家拂士”和“文武臣僚”的輔佐。請你從我們學過文章中找出一個這樣的歷史人物,并簡述他的功績。【答案】20.這個使動用法,使……苦同“增”增加懈怠,懶怠21.(1)(一個人的想法)表現(xiàn)在臉上,流露在言談中,然后才被人了解。(2)無(怎)奈出身貧苦低微,沒有像古人那樣博學多聞。2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即將離開人世(意對即可)23.示例:諸葛亮。他在劉備去世后盡心竭力輔佐劉禪,在《出師表》中建議劉禪要廣開言路、賞罰分明,不能偏私,真的是“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一個真正的“法家拂士”。(意對即可)【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1)句意為: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是,這,這個;(2)句意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動用法,使……苦;(3)句意為: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曾,同“增”,增加;(4)句意為:日日勤勞,不敢懈怠。怠,懈怠,懶怠。21.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的時候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1)重點詞:征,征驗、表現(xiàn);色,臉色;發(fā),抒發(fā);喻,曉喻,明白。(2)重點詞:奈,無奈;起自寒微,出身貧苦低微;博知,博學多聞。2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根據(jù)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可知,甲文講了“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的道理;根據(jù)乙文“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可知,意思是:今日懂得了萬物本身的客觀規(guī)律,難道還有什么哀念之情嗎?根據(jù)乙文“帝疾大漸,遺詔曰”可知,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遺詔說;由此可知,“今得萬物自然之理”指自己即將離開人世。2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根據(jù)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執(zhí)法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沒有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法家拂士”起著輔佐君主,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作用;根據(jù)乙文“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可知,內外文武百官同心協(xié)力輔佐政事,來安定國內的百姓,“文武臣僚”可以輔佐君王治理國家,是國家發(fā)展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根據(jù)“‘法家拂士’和‘文武臣僚’的輔佐”可知,歷史人物為:司馬懿。示例如下:司馬懿,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zhèn))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要貢獻,是一個真正的“法家拂士”?!緟⒖甲g文】乙: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遺詔說:我承擔天命三十一年,心里總是為國家和百姓的安危而憂慮,日日勤勞,不敢懈怠,致力于為百姓謀利益。怎奈出身貧苦低微,沒有像古人那樣博學多聞,好善疾惡,遠遠比不上他們。今日懂得了萬物本身的客觀規(guī)律,難道還有什么哀念之情嗎?天下人歸順皇太孫,最適合于登皇帝位。內外文武百官同心協(xié)力輔佐政事,來安定我的百姓。(2023·山東菏澤·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疽摇棵献由贂r,誦①,其母方②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選自《韓詩外傳》卷九)【注】①誦:背誦。②方:正在。③輟然:突然中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④喧:遺忘。⑤引:拿來。24.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①人恒過()

②而后喻()③其母引刀裂其織()④以此誡之()25.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然后知生于憂患

嘗射于家圃B.而死于安樂也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乃復進

乃不知有漢D.以此誡之

以錢覆其口26.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人恒過,然后能改。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27.閱讀【甲】【乙】兩文,回答下面的問題。兩文的表達方式有何不同?【答案】24.犯錯誤。了解、明白。割斷。告誡、勸勉。25.C26.①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錯誤。②從此之后,孟子就不再遺忘了。27.【甲】文以議論為主,語言精練,分析透辟?!疽摇恳椅囊詳⑹鰹橹?,用引刀裂織的方明理,自然巧妙。【解析】2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1)句意為: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過:犯錯誤。(2)句意為: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喻:了解、明白。(3)句意為: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了布。裂:割斷。(4)句意為:以此來告誡孟子。誡:告誡、勸勉。2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介詞,在/介詞,在;B.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轉折,卻;C.副詞,才/副詞,竟然;D.介詞,用/介詞,用;故選C。26.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此句中重點字詞有:(1)恒,常常。過,犯錯誤。(2)自,從。是,此。喧,遺忘。27.本題考查理解表達方式的能力。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炯住课?,通過舜、傅說等古代圣賢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奮發(fā)努力而終于大有所為的事實,說明一個人想要完成自己的天賦使命,必須經(jīng)歷種種挫折和考驗,進而分析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亦是如此,最后推出論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運用的是議論的表達方式,語言流暢,運用類推的邏輯方法說明深刻道理,全文邏輯層次清晰,論證嚴密,文章緊湊,神完氣足。【乙】文,主要講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為。運用的是記敘的表達方式。以敘述的方式說理,水到渠成,自然其妙?!緟⒖甲g文】【乙】孟子年輕時背誦的時候,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然后再繼續(xù)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書中的內容,于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么中斷背書?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后來又想起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了布,以此來告誡孟子,從此之后,孟子不再因分心遺忘書中的內容了。(2023·河南焦作·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文本二]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fā)政舉事,無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數(shù)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節(jié)選自《新序》)2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曾益其所不能()(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30.[文本一]中“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一句表達的意思,與下面對聯(lián)中的哪一聯(lián)含義相近?并用簡明的語言概述理由。上聯(lián):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下聯(lián):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31.[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觀點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結合文本內容具體分析?!敬鸢浮?8.同“增”,增加匹敵相當29.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30.與下聯(lián)含義相同。材料的下聯(lián)意思是上天想要降福于這個人,首先要用小的災禍、困難挫折去警示和告誡他,讓他經(jīng)過挫折的考驗后才會有所作為,與本句含義相同。31.①兩文都談到了“法家拂士”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文本一說“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文本二則通過宋昭公的例子具體說明了這一點。②兩文都談及了如何對待過失的問題。文本一說“人恒過,然后能改";文本二中的宋昭公“亡而能悟”,有過能改,終于返回了自己的國家?!窘馕觥?8.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1)句意:不斷增加他的才干。曾:同“增”,增加。(2)句意: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液屯饣嫉那謹_。敵:匹敵,相當。29.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征,表現(xiàn);色,臉色;發(fā),流露;喻,了解。30.本題考查對句子的理解。“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意思是:如果上天(命運)要想給你災禍,那么肯定會先給你一點小小的幸福,讓你沾沾自喜從而有點驕傲。所以,當你得到一點幸福的時候不要那么欣喜;炫耀,要懂得受持;如果上天(命運)要想給你幸福,那么肯定會先給你一點小小的磨難挫折,讓你提高警惕從而有點敬畏。所以,當你受到一點困難的時候不要那么擔憂,要懂得自救?!袄в谛?,衡于慮,而后作”說的是困難能夠讓人有所作為,講的是“微禍”“福人”,故對應的是下聯(lián)。31.本題考查對比閱讀。文本一“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點出了“法家拂士”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文本二“吾朝臣千人,發(fā)政舉事,無不曰:吾君圣者”“內外不聞吾過”可知,宋昭公離開國家失掉社稷的原因是缺少直言進諫的賢臣,即缺少“法家拂士”;兩文都談到了“法家拂士”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文本一“人恒過,然后能改(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文本二“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宋昭公出逃后能夠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國家)”,兩文都談及了如何對待過失的問題。【參考譯文】【文本二】宋昭公亡國后出逃,到達了邊境,感慨說道:“我知道亡國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主圣明!’侍從妃子數(shù)百人,披著衣服站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主長得英俊!’朝內朝外都不能使我聽到我的過失,因此到了這個地步!”在宋昭公看來,做君王的離開國家失掉社稷,是因為說諂媚的話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出逃后能夠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國家。(2023·山東濟寧·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克窗l(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疽摇控懹^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草創(chuàng)之主,至于子孫多亂,何也?”司空①房玄齡曰:“此為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嘗識人間情偽,治國安危,所以為政多亂?!碧谠唬骸肮馔七^于主,朕則歸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無才行,藉祖父資蔭遂處大官,德義不修,奢縱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顛而不扶,豈能無亂?隋煬帝錄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報效,翻行弒逆。此非臣下之過歟?朕發(fā)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無愆過⑤,即家國之慶也。”太宗又曰:“化及與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孫,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對曰:“君子乃能懷德荷恩,玄感與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貴君子而賤小人。”太宗曰:“然?!保ü?jié)選自《貞觀政要·卷三》)【注釋】①司空:古官職名。②字文述:與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勸誡勉勵。⑤愆過:罪過,過失。3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發(fā):興起,被任用。B.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苦C.困于心,衡于慮

衡:同“橫”,梗塞,不順D.人恒過,然后能改

過:過錯33.下列句子中,加點“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古人所以貴君子而賤小人。A.而樂亦無窮也 B.言和而色夷C.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D.可計日而待也3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開頭以排比句列舉六位歷史名賢的事例作為事實論據(jù),增強了文章氣勢,有力地證明了磨難造就人才的觀點。B.乙文可歸納出太宗與侍臣對話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訴臣子,應該盡心輔助自己的君主好好培養(yǎng)自己兒孫們的君子品行。C.甲乙兩文都提到了憂患意識對造就人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乙文中“自古草創(chuàng)之主,至于子孫多亂”這種現(xiàn)象,證明了孟子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D.甲文中“管夷吾舉于士”與“入則無法家拂士”的“士”都指的是賢士;乙文中,“貞觀”是年號,“太宗”則是皇帝的廟號。3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6.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朕發(fā)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無愆過【答案】32.D33.B34.D35.(通過這些)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以不斷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才干。36.朕發(fā)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無愆過【解析】32.本題考查實詞解釋。D.句意是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斑^”,犯過錯。故選D。33.本題考查虛詞解釋?!肮湃怂再F君子而賤小人”句意是: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輕視小人?!岸保聿⒘?。A.句意是:而樂趣也無窮無盡?!岸保硪蚬?。B.句意是:言辭謙和而臉色平易?!岸?,表并列。C.句意是:千里馬嘶鳴,食馬者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而”,表轉折。D.句意是:可以計算著日期而等待了?!岸?,表修飾。故選B。3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D.“管夷吾舉于士”句意是: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士”指獄卒,并非指“賢士”。故選D。35.本題考查文言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重點詞語有: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36.本題考查斷句。句意是:我講這話,希望你們訓誡勉勵自己的子弟,使他們不要犯嚴重的過錯?!半薨l(fā)此言”是主謂句,句意完整需斷句;“欲公等戒勖子弟”是“朕發(fā)此言”想要“公等”作出的動作,即:勸誡勉勵自己的子弟;“使無愆過”是“朕發(fā)此言”想要的最終結果,“使”前需斷句。據(jù)此斷句即可?!緟⒖甲g文】【乙】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從古以來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君主,到他子孫手里往往發(fā)生禍亂,這是什么緣故?”司空房玄齡說:“這是因為幼主生長在深宮之內,從小過著富貴生活,并不知道民間事情的真?zhèn)?、治理國家的安危,所以當政就多禍亂?!碧谡f:“你的意思是把過失推之于君主,我則要歸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數(shù)無才無德,靠祖父、父親的資蔭就做上大官,不修身養(yǎng)性,只愛奢侈放縱。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沒有才能,遇到國家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發(fā)生禍亂?隋煬帝記取宇文述在自己當晉王時的功勞,把他的兒子宇文化及提升為高官顯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慮如何報效,反而叛逆弒君。這難道不是臣下的罪過嗎?我講這話,希望你們訓誡勉勵自己的子弟,使他們不要犯嚴重的過錯,就是家國值得慶幸的了?!碧谟终f:“宇文化及和楊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間受恩深重者的子孫,后來都謀反,這是什么緣故?”岑文本回答說:“君子才能夠感恩戴德,楊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視小人?!碧谡f:“你說得對!”(2023·湖南邵陽·統(tǒng)考一模)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疽摇繀羌壬庠?,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終滅吳。(選自《史記》)3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①入則無法家拂士()②與百姓同其勞()38.選出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舜發(fā)于畎畝之中A.悉以咨之 B.水陸草木之花 C.又數(shù)刀斃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9.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語段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B.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C.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D.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40.翻譯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1)行拂亂其所為(2)女忘會稽之恥邪?41.【甲】文首段列舉古代六位賢士的事例,是為了說明___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論點是___?!疽摇课墓适驴梢杂贸烧Z來概括其主要內容,成語是___。42.請聯(lián)系自身實際談談【甲】【乙】兩文給你怎樣的啟示。【答案】37.指在國內勞作、勞動38.B39.A40.(1)使他做事不順。(2)你難道已經(jīng)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遭受的恥辱了嗎41.在艱苦磨練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臥薪嘗膽42.合乎情理即可【解析】37.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把握句子含義,進而準確理解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注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中沒有懂法度并執(zhí)法的大臣和足為輔弼國君的賢士。入:在國內。②與百姓同其勞: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勞:勞動,勞作。38.本題考查一詞多義。例句:之:結構助詞,的。A.代詞,指前面諸葛亮所舉薦的人;

B.結構助詞,的;

C.代詞,狼;

D.動詞,到,去;故選B。39.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他吃的每頓飯里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對待賢明的人畢恭畢敬。“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分別從吃、穿、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寫越王,所以分別斷開。故斷句: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故選A。40.本題考查文言翻譯。完整翻譯句子的基礎上,把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展現(xiàn)出來,注意省略句要補全,倒裝句要調整語序。注意:(1)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亂:擾亂。(2)女:通“汝”,你。忘:忘記。之:的。恥:恥辱。邪:語氣詞,嗎。41.本題考查內容分析。(1)結合甲文第一段“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可知,六位賢士都是出身貧苦、處境艱難,經(jīng)過自己的奮斗,最終都有所成就。結合“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作者認為這些艱難困苦磨練了這些人,有助于他們成才、有成就,由此可知這里說明的道理是:在艱苦磨練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甲文第一段運用舉例論證,舉出六位賢士的事例論述了憂患可以磨練人、有助于人成長的觀點;甲文第二段先是從個人、正面的角度論證了“生于憂患”的觀點,然后從國家、反面的角度論證了“死于安樂”的觀點,結尾總結出文章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結合具體內容可知,人物是越王勾踐,事件是越王勾踐懸掛苦膽,時時品嘗,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會稽山的恥辱,通過與百姓同甘共苦、禮賢下士等舉動,最終滅吳,這是“臥薪嘗膽”的故事。成語是:臥薪嘗膽。意思:該成語原意指越王勾踐戰(zhàn)敗后以柴草臥鋪,并經(jīng)常舔嘗苦膽,以時時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難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42.本題考查啟示。一般而言,啟示都是圍繞故事中的人物的行動展開的,其行動或者是讓我們學習,或者是讓我們警惕,還要關注文章中的議論抒情句。甲文的觀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甲文的啟示圍繞這句話展開;乙文是“臥薪嘗膽”的故事,啟示圍繞“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等展開。示例:甲文啟示我,艱難困苦有助于成長,面對生活中、學習中那些困難、挫折,不要畏懼,不要退縮,而是要與之相處,在克服困難過程中磨礪自己。乙文啟示我,失敗不要緊,重要的是失敗后能不能知恥而后勇,能不能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用勇氣和努力面對失敗,那么失敗也有其價值。【參考譯文】【乙】吳王赦免了越王以后,他回了越國,就每天讓自己的身體勞累,讓自己焦慮地思索,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看苦膽,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說:“你難道已經(jīng)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嗎?”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里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對待賢明的人畢恭畢敬,對待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最后終于打敗了吳國。(2023·廣東·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克窗l(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43.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⑴必先苦其心志()

⑵而后喻()

⑶入則無法家拂士()4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疽摇可息僦^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猶宜將護。儻②遽(jù)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shù)聞卿輩諫爭也?!蔽赫髟唬骸皟韧庵伟渤疾灰詾橄参ㄏ脖菹戮影菜嘉6??!保ㄟx自《資治通鑒》)【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儻(tǎng):倘若。45.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⑴猶宜將護()

⑵儻遽自放縱()

⑶誠自古所希()46.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47.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蘊含深刻道理,告訴我們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發(fā)展,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B.【乙】文唐太宗雖然身處太平盛世,但他能時時保持小心謹慎,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希望能經(jīng)常聽到大臣的諫言。C.【甲】文從國家到個人,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好處,最終歸納中心論點;【乙】文從治病到治國,表明雖然國家強大了,但國君仍要居安思危。D.【甲】【乙】兩文都談及國家治理之道?!炯住课膫戎刈h論,表達孟子鮮明的觀點;【乙】文側重描寫,通過語言描寫表達唐太宗的治國思想?!敬鸢浮?3.使……痛苦了解、明白同“弼”,輔佐44.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45.應當迅速的確、確實46.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47.C【解析】4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1)句意: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啵盒稳菰~的使動用法,使……痛苦;(2)句意: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喻:知曉,明白;(3)句意: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拂:同“弼”,輔佐;44.本題考查句子翻譯。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注意重點詞語:恒:常常;過:過失,這里用作動詞,犯錯誤;衡:通“橫”梗塞,不順;慮:思慮;注意倒裝句式:困于心,衡于慮:內心受到困擾,思慮受到阻塞;45.本題考查詞語解釋。(1)句意:還應護理調養(yǎng)。宜:適宜、就當;(2)句意:倘若馬上就自我放開縱欲。遽:迅速;(3)句意:這真是自古以來所罕見的。誠:的確、確實;46.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句意:國內國外得到治理安寧,臣不認為這是值得喜慶的,只對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悅?!皟韧庵伟病睘橐粋€完整的意思;“臣不以為喜”是對“內外治安”的態(tài)度,寫作者并不感到喜悅,故斷開;“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寫作者喜悅的內容。故語句停頓為: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4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C.根據(jù)【甲】文第①段“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本段列舉名人在經(jīng)過艱苦磨練后,成就大事業(yè)的事例;根據(jù)【甲】文第②段“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本段通過對比論證,人處困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易遭滅亡,從正面論述人處于困境才能奮發(fā)的道理,再由個人推論到國家,從反面論述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并不是從國家到個人,故此選項有誤。故選C?!緟⒖甲g文】【乙】唐太宗對親近的大臣們說:“治理國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還應護理調養(yǎng)。倘若馬上就自我放開縱欲,一旦舊病復發(fā),就沒有辦法解救了?,F(xiàn)在國家很幸運地得到和平安寧,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都服從,這真是自古以來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這種情況不能維護久遠,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爭辯啊?!蔽赫骰卮鹫f:“國內國外得到治理安寧,臣不認為這是值得的,只對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悅?!保?023·廣東肇慶·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8.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

(3)入則無法家拂士4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辗ζ渖?,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疽摇繀峭鯇⒎R。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①,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愿王釋齊先越?!眳峭醺ヂ?,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不聽諫,后三年吳其墟②乎!”太宰嚭聞之,乃數(shù)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迸c逢同共謀,讒之王。王始不從,乃使子胥于齊,聞其托子于鮑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③,若初欲分吳國半與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刪改)【注】①食不重來:吃飯從不炒兩樣好菜。形容生活儉樸。②墟:成為廢墟。③若;你。50.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為國患(憂患) B.愿王釋齊先越(希望)C.讓子胥(謙讓) D.王始不從(聽從)51.請用“/”給文中面線的句子斷句。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52.請結合甲乙兩個文段內容簡要分析吳國走向滅亡的原因?!敬鸢浮?8.(1)使……勞累(2)同“橫”,梗塞、不順(3)指在國內49.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加他的才干。50.C51.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52.國外:有越國這樣時刻圖謀復仇的敵對國家。國內:重用太宰豁這樣嫉賢妒能、排除異己的佞臣;而像伍子胥這樣的忠臣良將最終被逼得走投無路?!窘馕觥?8.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1)句意為: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累。(2)句意為: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衡:同“橫”,梗塞、不順。(3)句意為: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入:指在國內。49.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本句重點詞:空乏:使……窮困;拂亂:使……不順;動:使……驚動:忍:使……堅韌;曾:通“增”,增加。50.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C.該句意為“(吳王)責備伍子胥?!贝颂帯白尅币鉃椋贺焸洌煿?。選項理解有誤;故選C。51.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該句意為:大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極力勸阻,后來您作戰(zhàn)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故可斷句為: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5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概括。由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國家滅亡是因為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聯(lián)系乙文中“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可知,在國外,吳國有時刻準備復仇的敵對國家越國;聯(lián)系乙文“與逢同共謀,讒之王”“今若反以讒誅我”可知,在國內,吳王重用嫉賢妒能、排除異己的佞臣太宰豁,并且聽信了他“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的讒言,逼得忠臣良將伍子胥身亡,因而最終走向滅亡。據(jù)此總結作答即可?!緟⒖甲g文】【乙】吳王準備攻打齊國。伍子胥勸諫說:“不可以,我聽說勾踐吃飯從不炒兩樣好菜,與百姓同甘共苦。這個人如果不死,一定成為我國的憂患。希望大王暫時放棄攻打齊國,先攻打越國?!眳峭醪宦?,于是出兵攻打齊國,在艾陵打敗了齊軍,俘獲了齊國的高、國氏返回吳國。(吳王)責備伍子胥。伍子胥說:“大王不要太高興!大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吳國將成為一片廢墟!”太宰豁聽到這些話,就多次與伍子胥爭論對付越國的計策,并趁機進讒言陷害伍子胥:“伍員表面忠厚,實際卻是殘忍的人,他連自己的父兄都不管不顧,怎么可能真心顧惜大王呢?大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極力勸阻,后來您作戰(zhàn)有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