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傳教士在貴州開展教育事業(yè)特點探析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1頁
近代西方傳教士在貴州開展教育事業(yè)特點探析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2頁
近代西方傳教士在貴州開展教育事業(yè)特點探析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3頁
近代西方傳教士在貴州開展教育事業(yè)特點探析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4頁
近代西方傳教士在貴州開展教育事業(yè)特點探析獲獎科研報告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代西方傳教士在貴州開展教育事業(yè)特點探析獲獎科研報告論文【摘要】近代貴州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教育十分落后,在西方傳教士到來后,開展傳教活動的同時也興辦了一些學校,文章從學校的開設地點、招收對象、辦學理念等方面分析了這些教會學校的主要特點。

【關鍵詞】西方傳教士貴州教育特點

【基金項目】課題來源: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項目“西方傳教士與少數民族地區(qū)文化變遷——以明末已降的貴州為例”,課題編號:10XJC770003。

1G641A12095-308905-0009-02

近代貴州一些深入腹地的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在漢文化未觸及到時,基本生活在地理封閉、文化交流隔絕的環(huán)境中,不通漢語,甚至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讀書識字更是無從談起,“蓋貴州苗夷向來沒有文字,以往就沒有教育可言。苗夷童時在家,于無意間習知成人所能千古如斯的簡單生活知能,稍長之時則在家庭以外,仗其天賦人類可塑性的本能,日積月累,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學來,他們很少有什么計劃施行教育的幫助?!币恍┟缱迳踔劣嫈刀己芾щy,“趕場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勝任。由于不熟悉漢語,數字計算又低,所以一個村寨只有幾個人可以趕場。逢場時,這幾個人就為全村寨包攬購買東西了。直到20世紀初,未受基督教影響的一些村寨,二十多歲的人還不能夠數上百位的數字。”西方傳教士的進入,在興建教堂的同時開辦教會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一落后的教育面貌。

一、西方傳教士開展教育事業(yè)概況

采取辦學方式間接傳教,是20世紀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特點。正如美國傳教士裨治文所指出:“只要給我們機會和充足的經費來教育整個一代人,正如支配思想之律世世代代都肯定是相同的那樣,教育也肯定可以在道德、社會、國民性方面比同一時期內任何陸海軍力量,比最繁榮的商業(yè)刺激,比任何或者一切其他手段聯合行動,要產生更為巨大的影響。”西方傳教士一直將建立學校、開展教育作為擴大教會影響的重要手段。貴州天主教當時就是如此,為擴大社會影響,從教育入手吸收信徒,開辦了一些普通學校。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貴陽首先創(chuàng)辦男、女小學堂各1所,咸豐十年(1860)增至5所。后各地教堂均附設小學,同治九年(1870)增至31所。據統(tǒng)計,到1926年,貴州天主教共辦有小學85所,學生1843人。其中,男校53所,學生1259人,女校32所,學生584人。此外,還創(chuàng)辦了名盛一時的程萬中學。另設置有大小修院培養(yǎng)修生。

貴州基督新教各宗派所辦教育事業(yè)成果更是斐然。據民國九年(1920)的統(tǒng)計,循道公會辦小學47所,在校學生975人;內地會辦小學35所,在校學生697人;女執(zhí)事會和福音會各5所,在校學生各為70人和56人,到1950年初,基督新教各宗派教會還辦有敬一幼稚園(創(chuàng)辦于1940)、德慧幼稚園(1941)等4所幼兒園,完小19所,初級小學100余所,中學5所。

二、西方傳教士在貴州辦學的主要特點

1.大多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創(chuàng)辦。伴隨西方傳教士傳教活動深入少數民族地區(qū),學校的建設也主要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開展起來。德女執(zhí)事會與民國七年(1918)開辦的大定寬愛小學,初名“華西聯兩級小學”,學生多來自邊遠地區(qū),有的甚至不會說漢話。外地學生都安排在學校住宿。家庭極貧困學生由教會供給膳食,民國十二年(1923)首批高小生畢業(yè)時有4名彝族,1名苗族,由教會報送到四川瀘州“華西中學”就讀,其學習和生活費由教會供給。民國二十七年起(1938),該校先后在少數民族信徒聚居鄉(xiāng)村開辦了7所分校(均為初?。?。其中第三分校位于劉龍區(qū)安樂鄉(xiāng),當地彝族占全鄉(xiāng)人口的90%以上;第四分校位于納雍縣樂治區(qū)老凹壩鏵口寨,該寨全是苗族,學校負責人朱德學也是苗族。第五分校校址在長石區(qū)大山鄉(xiāng)小寨,其也多是苗族;第六分校校址位于畢節(jié)縣普宜區(qū)田坎寨,當地多為彝族、苗族。當時龍道歉從遵義神學院畢業(yè)后,被派往普宜傳教,當地少數民族迫切要求辦學,于是龍創(chuàng)辦寬愛小學第六分校,招收男女學生30多人;第七分校校址在瓢井區(qū)八堡鄉(xiāng)新寨,是一苗族村寨,信仰基督教,但從未辦過學校,民國二十七年(1938),李盡忠在此地創(chuàng)辦第七分校。后大定教會派廖琴接辦,開設一個初小復式班,招收苗族青年學生30多人入校。一方面,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已看到少數民族信教的力量,秉承著“哪里有教堂哪里有學?!钡淖谥?,廣泛建立學校,另一方面教會學校的開辦對于尚未開化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啟蒙作用更為突出和具有時代意義。

2.招收對象廣泛,不僅限于信徒。在各教會開辦的學校中,因其以教育作為傳教的重要途徑,具有一定的宗教性。但在教會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為適應傳教需要,多數學校的宗教制約其實并沒有那么嚴格,每一傳教區(qū)皆有其自身特殊性,傳教士們在傳教的同時也注意考量當地的具體情況。如由天主堂司鐸楊一哉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創(chuàng)辦的桐梓私立多默小學,并非只收教徒子弟,非教徒子女也一并均收,且都免費入學。由神父陳原才創(chuàng)辦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的仁懷二郎私立啟仁小學亦是如此,其規(guī)定非教友子女也可入學讀書。因當時當地多數地區(qū)、鄉(xiāng)都沒有辦高等小學,許多初小畢業(yè)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差,只好就地入這間學校。加之只收教友子女,學生名額不足,招收教外兒童,還可多收些學費。此后,該校學生數迅速增加,多時曾達到210人,有教員12人。創(chuàng)辦于民國十八年的貴陽安息日會三育小學,起先也只招教職員和教徒子女,后規(guī)模不斷擴大,民國三十三年(1944)起開始對外招生。這樣一些學校,實則已經超越以傳播宗教為主要目的的教會學校范疇,在當地教育發(fā)展中起到發(fā)蒙學童,擴大讀書識字人群的作用。一些學校還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子弟辦學,如廣智學堂停辦后,民國三年(1914)改辦為樂育高等小學校,該校廣招少數民族子弟入學就讀,學生眾多,有遠自威寧等地來者,共招生兩個班。黨居仁、婁云波開辦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葛布志華小學,也主要吸收附近彝族、苗族子弟入校讀書。創(chuàng)辦于民國元年(1912)的威寧四方井崇德男女兩級小學校,由于學校設備齊全,教學質量較好,周圍幾十公里的學生均來此就讀,主要為彝族,漢族極少。珠市教會小學增設高小班后,成為當地為數不多的完小,威寧、水城等毗鄰地區(qū)的彝族都送子弟到珠市讀書,珠市小學名盛一時。

3.一些教會學校的辦學理念,已具有近代教育意識。如桐梓私立多默小學,民國二十四年(1935)第一批學生初小畢業(yè)時,畢業(yè)證書蓋桐梓縣政府印,某種程度上已起到地方政府辦學的作用。多默小學的教師,從桐梓和遵義、重慶、瀘州等地聘請,教師認真負責,教學質量高,學生成績優(yōu)良。第一期畢業(yè)學生參加桐梓縣中學生升學考試,十幾人無一人落榜,從第二名到第十一名全是多默小學學生。其課程設置與公立小學相同,但教徒子女在晚上或做禮拜時參加宗教活動,非教學學生不用參加,沒有一個非教徒學生是因進多默小學而加入天主教。文體活動也很活躍。每逢節(jié)日,城區(qū)聯合舉辦文娛晚會,該校必有節(jié)目參加。民國二十六年(1937)暑假,桐梓縣召開第一屆全縣運動會,小學組的田徑賽,多默小學獲獎為全縣之首。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下半年,學校部分教室被國民黨憲兵所占,學校才被迫裁班。創(chuàng)辦于民國三十三年(1944)的程萬中學,校長英銳良是一位有愛國心的宗教人士,他的辦學指導思想是為國育才。他認為,中國是貧弱的國家,振興國家首先需要科學,需要科學的文化和教育,認為辦理中小學,旨在使學生“學文化而識真理,知科學而擇未來?!惫食倘f中學名義上是教會學校,但從不搞宗教活動,不設置宗教課程,不配置神職人員,招收學生和聘任教師,也不以信教與否為條件。早在籌備時期,英銳良就向教會提出了上述這些要求,認為學校不應有宗教色彩。經過力爭,獲得了教會同意。程萬中學很重視學生的實際能力培養(yǎng),提倡實際動手。在英銳良的設計下,學校和學生家長之間還建立了“通知簿”制度,以溝通學校和學生家庭的關系,加強對學生的督導作用。學校以“公誠”為校訓,以德智體群美為目標,努力使學生在校成為好學生,在家成為好子弟,在國成為好公民,篤實踐履,朝氣蓬勃。大定寬愛小學位于瓢井區(qū)八堡鄉(xiāng)新寨的第七分校,后教會派廖琴接辦,廖琴思想進步,教學生唱《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還組織苗族青年在早晨進行軍事操練,向他們講解抗日救國的道理。威寧四方井崇德男女兩級小學校,還創(chuàng)作了校歌,歌詞唱到:“井部崇德堂,異尋常,中西偉人輩同贊襄,四方空氣來馨香,芊芊學子同歡唱,光祖國,光祖國,在人各努力”,民國初年使用“共和國教科書”,課程有國文、算術、地理、歷史(西國英雄志略)、修身、衛(wèi)生(衛(wèi)生初階),教材均為文言文,另外還有書法、繪畫、音樂、《圣經》等。民國十三年,在五四運動推動下,改用新學制教科書,均為白話文,《修身》改為《公民》課。

4.課程設置逐漸世俗化。教會學校開設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傳教和擴展教會勢力,在其課程設置中,體現了其辦學主旨,大部分學校都設有宗教課程,天主教辦的學校學生主要讀《教義問答》,內容是講述天主教的主要教義和教規(guī),基督教辦的學校主要要求學生學習《圣經》,選讀其中有關于創(chuàng)世論、贖罪論和耶穌生平等教義,如大定寬愛小學,學校按照國家規(guī)定開設課程,同時每周增開《圣經》和《四書》各一節(jié)。銅仁福音會(遵道會)明德中學,也開設了圣經課、英語課和中學一般課程,并要求學生必須參加宗教活動,有的學校甚至要求宗教課不及格不能升級;中國經書也是教會學校的必修課,通常請一些沒落書生或老夫子到校教讀,如光緒二十三年(1897),安順內地會英籍牧師黨居仁在水洞街內地會所創(chuàng)辦“義學”,即聘請了饒漁安順九、趙誠齋(2人后成為教徒)任教,從《三字經》念起,一般要讀完“四書”,讓學生掌握讀寫漢文的能力,進而在傳教時也可以與士大夫階層接觸,如當時的大定寬愛二小,學生學習書目有《三字經》《百家姓》《圣經》等;私立明德第二小學最初的教授課本是用木刻版《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但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會學校教育的日趨成熟,其辦學逐漸向社會開放,學制、課程設置上亦改與普通小學相同,從而使教會學校發(fā)展類同官辦學校,獲得社會更廣泛認同。如銅仁福音會明德男子小學和達德女子小學開設有知識、勞動等課。其中,知識課有《圣經》、英文、國文、數學等內容;勞動課有種菜、挑花、刺繡、織布等。學生半天勞動,半天學習,后又增開普通學校課程。大定寬愛二小,后也開設了國文、算術、音樂、體育、圖畫等課程。私立明德第二小學后來在上海訂購《共和國文》《算術》,二十年代末,改用“新學制教科書”,但當時由于教師缺乏,只設初小班,也僅開了國文、算術、常識、習字、音樂等科。葛布志華小學在初小課程中設置有國語、算術、常識、音樂、美術、手工、習字等科目;高小課程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英語、自然、修身等。另開設工課有剪貼、刺繡、編織等。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起,還開設了公民課,高小開設三民主義課。學校體育課有籃球、跳高、跳遠等項目。私立銅仁明德中學的課程按教育部頒布標準設置,有圖書2000冊,其中,文學及科技書籍為200冊,其余都是宗教方面的書籍雜志,還有理化儀器、化學藥品,天平和顯微鏡。

在近代貴州,不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他們所開設的教會學校都成為近代貴州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西方傳教士也成為基督教文化與現代西方文明的傳導者。教會學校雖然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其當時在貴州所開設的課程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