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報告_第1頁
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報告_第2頁
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報告_第3頁
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報告_第4頁
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文地理學野外實習報告學校:安順學院系部:資源管理與環(huán)境科學系專業(yè):地理科學班級:2010級地理科學本科班指導教師:張戰(zhàn)軍、宋建堂、曹躍杰學生:胡春翠、賴麗霞、洪慧濱、董紅英、陳婭、穆紅燕、周波、張定雄、楊澤志、一、總體計劃(一)實習時間:2013年6月19日至2013年6月23日(二)實習地點: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主要包括黃平縣飛云崖、施秉縣云臺山、鎮(zhèn)遠縣城、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等)(三)實習方式:集中實習(四)實習目的:人文地理學野外綜合實習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專業(yè)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之一,觀察與實踐是學習、研究地理學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工作對于人文地理學就有著重要意義。人文地理野外綜合實習的目的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印證課堂上學習的本專業(yè)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對人文事象的觀察和獨立研究的能力以及運用專業(yè)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收集實習地第一手資料,為解釋相關人文事象的空間特點,探索人地關系規(guī)律做準備工作;第三,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激發(fā)新的研究視角和興趣點,培養(yǎng)科學探險精神。第四,開闊視野,增加閱歷,為將來從事中學地理教學、管理、及相關專業(yè)研究打下良好的專業(yè)基礎。此外,人文地理學野外實習還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其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五)實習方法:1、調查法。通過對實習對象的觀察、記錄、訪問調查、意向調查和資料分析,總結調查區(qū)域或對象的地理規(guī)律,為提高研究水平奠定基礎。2、定量研究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3、地圖法。利用已有的地圖資料,進行專業(yè)分析。(六)實習的主要內容:主要內容包括:人類活動和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不同地區(qū)人文景觀的差異性與相似性及其形成原因;聚落的形成發(fā)展、作用及輻射范圍;鄉(xiāng)村的形成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城市地域結構與功能分區(qū);旅游者空間活動規(guī)律;旅游資源調查評價;旅游容量與旅游影響分析等。(七)實習行程安排:2013年6月19日:安順學院黃平飛云崖施秉縣城2013年6月20日:施秉縣城云臺山施秉縣城2013年6月21日:施秉縣城鎮(zhèn)遠縣城2013年6月22日:鎮(zhèn)遠縣城雷山西江千戶苗寨2013年6月23日: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安順學院(八)指導教師:張戰(zhàn)軍、宋建堂、曹躍杰二、具體實習內容(一)實習地點一:黃平縣重安江三橋、飛云崖1.時間:2013年6月19日2.實習地點概況飛云崖,亦稱飛云洞位于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城東北12公里處。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朝正統(tǒng)八年(1443)始建月潭寺,后經(jīng)歷代增修擴建,遂形成一組宗教建筑、民族建筑和園林建筑相間的別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贏得了"貴州第一古剎"、"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譽。"在貴州名勝中,飛云崖是文獻記敘和游人題詠最多的一處,至今還保留著豐富的詩文、聯(lián)語、摩崖、碑碣,故人們又將其譽為貴州的"文化富礦"。2006年05月25日,飛云崖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我們10地科全體同學在飛云崖停車場下車,向左走大概100米就到"黔南第一洞天"牌坊前,由我班班主任張老師為我們介紹了關于飛云崖的概況。3.實習具體過程:3.1貴州民族節(jié)日文化博物館貴州民族節(jié)日文化博物館占地面積2405平方米,籌建于1984年,1987年12月31日正式開館,歷經(jīng)二十三年,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在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多方共同努力,于2009年被批準為國家第二批免費開放博物館,并于2009年12月22日正式向廣大群眾免費開放。館藏有貴州境內苗、布依、侗等17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的節(jié)日文化實物數(shù)千件及大量文字、圖片、音響等。陳列的100余件實物,是貴州少數(shù)民族之精華文物。展廳分布于大佛殿正殿及其兩廂內,采用展板、實物相結合,動態(tài)與靜態(tài)展示相結合,展板采取圖文并茂的方法。展出內容不僅涉及貴州少數(shù)民族民俗性、生產(chǎn)、祭祀性、年節(jié)性等多個方面。3.2飛云崖月潭寺牌坊牌坊坐西向東五間三層檐式磚石結構,始建于明代,是飛云崖較早修建的古建筑之一,后經(jīng)多次修茸,現(xiàn)已成為貴州眾多古牌坊中最具特色的牌坊之一,成為了飛云崖西部建筑的代表,從建筑學角度來說,此坊集中西方文化于一體,倫理文化上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藝術畫壁。建筑風格上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樓式牌坊的傳承性,它將傳統(tǒng)的碼頭墻層檐式結構改為了這種帶弧形和菱形及假窗結構的歐式建筑風格,雕塑的動物是西方佛文化中盛傳的一些四不像和怪獸。牌坊是以紅色為底色,并由五顏六色的彩繪圖案點綴而成,獨具風格的彩繪泥雕圖案,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的特性。因此,此牌坊具有中西文化合壁的一面。4.實習總結:4.1考察重安“三朝橋”總結通過參觀“三朝橋”,認識到“三朝橋”是歷史變遷的見證,也是不同時代物質文明的標志。人類在不斷的進步,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歷史在不斷的前進,也顯示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建筑水準、材料、技術、設計理念等大量信息,而且還蘊藏了不少的奇聞逸事,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應該保護和開發(fā)“三朝橋”,讓“三朝橋”發(fā)揮貴州旅游線東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帶動重安江周圍經(jīng)濟發(fā)展。4.2考察飛云崖總結4.2.1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文化價值貴州省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勤勞樸實、勇敢智慧。少數(shù)民族文化內涵豐富,民族節(jié)日多且意義不同,特別是苗族、布依族和侗族文化。在黔東南主要是苗族,抓住苗族文化,大力發(fā)展民族文化旅游,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帶動其他相關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高當?shù)亟?jīng)濟收入。4.2.2中西文化融合飛云崖景區(qū)里的宗教建筑、民族建筑和園林建筑相間的別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傳承中國古代建筑文化風格。月潭寺牌坊集中西方文化于一體,倫理文化上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藝術畫壁。建筑風格上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樓式牌坊的傳承性,結構為弧形和菱形及假窗結構的歐式建筑風格,雕塑的動物是西方佛文化中盛傳的一些四不像和怪獸。牌坊是以紅色為底色,并由五顏六色的彩繪圖案點綴而成,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的特性。因此,此牌坊具有中西文化合壁的一面??梢钥闯鲈谏贁?shù)民族生活區(qū),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歷史上與西方文化密切相連。4.2.3地名的命名“飛云崖”得名于這里的一塊巨大的、如同云朵的鐘乳石;黃平縣的土壤顏色為黃色、山間壩子平坦,命名為黃平。從而學習到一些地名的命名是以地理事物或自然物命名。通過考察這兩處的景觀,可以看出黃平縣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待開發(fā)的旅游資源多,在未來,旅游業(yè)成為黃平縣經(jīng)濟增長的一大優(yōu)勢。(二)施秉云臺山1.時間:2013年6月20日2.實習地點概況云臺山位于施秉縣北部,距縣城區(qū)13公里。云臺山風景區(qū)是舞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云臺山、外營臺、轎頂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組成。面積約210平方公里,主峰團侖巖海拔1066米,突起于群山之間,因山形“四面削成,獨出于云霄之半”,山巔如臺,加之云霧繚繞,故名云臺山。云臺山是擁有600年歷史一座佛教、道教勝地,鼎盛時期有僧人206余人,善男信女成千上萬。隨著歲月的流逝,佛、道教的影響逐漸湮滅,云臺山便遁人了空寂和寧靜?,F(xiàn)保存有周公廟、徐公殿及諸多摩崖石刻景點。云臺山以原始自然生態(tài)、天象奇觀、奇峰麗水、佛教遺址、道教古剎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為特色。面積47平方公里。分為云臺山、排云關兩大旅游片區(qū),規(guī)劃景點有云臺山主峰、拜經(jīng)石、道庵井、財神廟、印頭閣、野牛洞、盤藤道、筆架山、老虎背、徐公殿、周公殿、渡云橋24處,山間珍稀等植物近400種,珍貴等動物近百種,被稱為“植物寶盆、動物寶庫”,是貴州東線探險尋幽的旅游寶地。3.實習具體過程:2013年6月20日一大早,我們便從施秉縣城驅車出發(fā),經(jīng)過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便到了素有“植物寶盆、動物寶庫”之稱的云臺山風景區(qū)。經(jīng)過一番調整,老師講解、訓話,至上午10點半,我們便踏上了歷經(jīng)近7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云臺山分為云臺山、排云關兩大旅游片區(qū),我們先后經(jīng)過財神廟、拜經(jīng)石、筆架山、野牛洞、盤藤道、老虎背、渡云橋、徐公殿、周公殿等。(1)財神廟位于景區(qū)大門往前100米處,是供奉財神爺?shù)牡胤?,廟內住有道士,是該財神廟的管理人員。財神廟為當?shù)鼐用癯鲑Y所建,其背山臨水,山水相映,其水為人造池塘,池中有亭,其一磚一瓦不僅透露著財運通達之祥兆,更是隱有古人風水學格局。(2)筆架山:由財神廟西行經(jīng)櫻桃灣處登山,登至山頂,前面一座巨大的孤峰聳立在游客面前,石峰頂部中央凹下,好像擱筆的筆架,名“筆架峰”。(3)老虎背:過筆架峰后,順石級經(jīng)野牛洞,沿著絕壁棧道前行,風光既險又秀。在絕壁突出處,建有觀景臺,前方可見一排巨大的石峰,如刀削斧劈,兀立于深深的峽谷之上,如一扇巨大屏障,此景曰“屏扇崖”,過屏扇崖景點和鐵索橋,便攀上了老虎背景區(qū)。這一帶,游覽小路沿山脊修筑,兩邊是深達數(shù)百米的深谷,十分險峻,但林木蓊郁,景色又極美麗。(4)渡云橋始建于明代,從橋上可看見云臺山峰頂,渡云橋一帶,林木蔥蘢,古樹參天,橋下溪水清澈見底,環(huán)境幽靜,是游人停步休息的好地方。(5)周公殿位于渡云橋往山上50米處,其殿內供奉有道教先知周公,左右為道士住房與修煉房,四周森林茂密,唯殿前平地無任何樹木。此殿位于峽谷之側、半山之上的森林中,上可見云臺山頂,下可聞溪水奔流,一山一水一谷一林一殿一橋,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相互敬畏,當代地理學一直追尋的正確人地關系,早在若干年前便被古人所運用。(6)云臺山頂徐公殿:從渡云橋登上云臺山,要爬高400米,沿小路拾級而上,同腰處有一拜經(jīng)臺,從側面看去,形似一只巨型雙腳古鼎,腳粗半米許,卻支撐著數(shù)噸重的巨石,驚險奇絕。登上山頂,是一個巨大的平臺,正中央建有“徐公廟”。殿內住有道士三人,其師一人,徒兩人,師云游未歸,而兩徒鎮(zhèn)守山門。大殿路口處有一古樹已有6500年的歷史,至今依然郁郁蔥蔥,完全見證了云臺山滄桑變化幾千年。下云臺山返回至渡云橋,按計劃路線翻過山坡,經(jīng)滴水觀音、頭道靈關下山,回到巫水關停車場。到停車場是已是下午5點過,準備一番,驅車返回施秉縣城。4.實習小結:經(jīng)過一天的長途跋涉,游覽了云臺山大多數(shù)自然與人文景觀,無論是老虎背的險峻還是鐵索橋的實用,又或是周公殿、徐公殿充滿歷史氣息的人文事象,都讓我們感受到了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組合。從地理學角度來看;云臺山的自然與人文關系,突出了人地關系,顯示出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從人類學或人文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人類的生存繁衍、人口的移動、宗教的發(fā)展都與自然環(huán)境密不可分。而對于我們來說,將近七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不僅僅是收獲了地理學知識,而且對磨礪我們的心智、培養(yǎng)吃苦耐勞、勇于探索自然的精神有積極的效果。(三)實習地點三:鎮(zhèn)遠縣:鎮(zhèn)遠古鎮(zhèn)1.時間:2013年6月21日2.實習地點概況鎮(zhèn)遠古鎮(zhèn)是一個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漢民族與侗族等20多個少數(shù)民族、和睦相處,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土著文化與城外文化的融匯,使鎮(zhèn)遠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會的博物館,被專家稱為“世界文化保護圈”。鎮(zhèn)遠古鎮(zhèn)位于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wèi)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因此而得名太極城。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xiàn)尚存部分城墻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筑、傳統(tǒng)民居、歷史碼頭數(shù)量頗多。城東的青龍洞,是一組規(guī)模極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間既有佛教寺廟,又有道教宮觀和儒家祠廟,三教合一,蔚為壯觀。如今古鎮(zhèn)為旅游勝地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舞陽河、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國家級舞陽河鎮(zhèn)遠水利旅游風景區(qū)等景區(qū)。3.實習具體過程:3.1舞陽河當車子緩緩駛入鎮(zhèn)遠縣城,映入眼簾的的是舞陽河。舞陽河以高峽平湖、瀑泉飛流、喀斯特為主體;山色水韻風光迷人。“破鏡重圓”半含水中半露崢嶸;鴛鴦夫妻結隊戲水,情深意濃;奇妙的三疊水、珠落玉盤直瀉深潭;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呼水隱;石峰神形如“孔雀開屏”、形態(tài)逼真;“大圣師徒”前往探幽,忙里偷閑,“面象山”渾然天成,鬼斧神工,整個景區(qū)一灣一畫,一步一景,令游人忘返流連。3.2青龍洞青龍洞有“黔東第一洞天”的美譽,古建筑大多始建于明代中期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文化?!扒帻埗础保鋵嵅⒎菃渭冎付囱?,而是對建在險峻逼仄中河山青龍洞懸崖絕壁上一大片樓宇亭閣的統(tǒng)稱。青龍洞多重古寺廟、古樓閣依江而建,覆洞而鑲,面水而立,憑橋連城,巧奪天工。由青龍洞、中元洞、紫陽洞、石壽宮、香爐巖、祝圣橋等古建筑組成,這些古建筑群或依崖傍洞,或貼壁凌空,層層疊疊,皆結構精致,考究典雅,素稱“黔東第一洞天”。3.3府城垣鎮(zhèn)遠府城垣,位于鎮(zhèn)遠縣城北石屏山山頂上,建于明代初期。府城垣北跨石屏山頂幾個山頭,東起于石屏山東段的懸崖之頂,順山勢起伏延伸向西直至天后宮西側下石屏山西段南麓至水北岸。府城垣全長2公里,高5米,寬2.8米,沿北側砌成垛口,共有間隔一致的英垛口76個,每個垛口0.7米見方,上有2米寬可作行人道用。城墻全系正方青石細鑿砌筑,凝結材料為糯米石灰砂漿。經(jīng)過600多年風雨侵蝕,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與城垣周圍石質各異。據(jù)專家考證,砌筑城垣所用石料,全從山下采集,鑿成料石,然后一塊一塊運上山,整個工程之浩大,令人嘆為觀止。登臨城墻,環(huán)顧四周,心中頓生豪邁之情。來到城墻東端,腳下是幾十丈高的懸崖邊緣,俯睨身下,山嶺峽谷之中,青龍洞古建筑群盡收眼底,此時你把酒臨風,將寵辱皆忘。3.4古巷道鎮(zhèn)遠古城古巷道狹長幽深,其結構錯綜復雜,有石牌坊巷、四方井享、復興享、仁壽巷、沖子巷、米碼頭巷、紫寶閣巷、陳家井巷。這些交叉銜連、互相達通的巷子,組成了鎮(zhèn)遠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脈。古井遍布全程、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的形如豬槽,有清澈見地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余丈的吊井。較有名的四方井、豬槽井、琵琶井、陳家井、園覺井、南門溝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且水質極佳,甘冽爽口。4.實習小結:鎮(zhèn)遠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的的完美古民居結合,使鎮(zhèn)遠的名居成為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其中“歪門邪道”是鎮(zhèn)遠的民居建筑中獨具特色之處。全班同學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自行“歪門邪道”穿古巷、看十二座古碼頭、訪古民居、感受古城的古風古韻,體驗古城百姓平靜而悠閑的生活。鎮(zhèn)遠是一座充滿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諧精神基調的古城。長期以來,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國文化在這里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獨特包容性文化,有“傳統(tǒng)文化迷宮”之稱。當時地方京劇、花燈戲、河燈、社火的繁榮,商業(yè)與軍事的格局合理,城外防御軍事體系渾然天成,體現(xiàn)了“威鎮(zhèn)遠方軍事的強駑之首”而“云南麗江之末”的軍事演變過程。充分發(fā)揮了雄霸黔東大門軍事堡壘和中國南絲綢之路作用。實習地點三:西江千戶苗寨1.時間:2013年6月22日2.實習地點概況西江千戶苗寨位于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北麓崇山峻嶺中的白水河谷。白水河谷位于千戶的最底處,將苗寨分為了2半,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其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fā)展的首選之地,約有1000多戶人家,所以稱為“千戶苗寨”,有苗都美譽,全寨一千二百多戶人家,六千多人口。其牯藏節(jié)、苗年,聞名四海,西江千戶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fā)展的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大看臺。實習具體過程:3.1歌舞表演6月22下午到達西江千戶苗寨,五點鐘我們全部去看完帶有民族特色的露天歌舞表演,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采茶舞,錦雞舞,板凳舞,民歌大合唱等??赐昃实谋硌菀股呀?jīng)降臨。我們返回住宿的地方品嘗傳說中的長桌宴。3.2長桌宴苗族長桌宴就是在擺成一排的長桌上舉行的酒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通常用于接親嫁女、滿月酒以及村寨聯(lián)誼宴飲、接待來自遠方的客人,體現(xiàn)著苗家人好客與熱情。西江千戶苗寨曾在古街上擺過近300米長的“千人長桌宴”,喜迎新春。苗族長桌宴的習俗是,左邊是主人座位,右邊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對,敬酒勸飲并對酒高歌。我們這個團隊當然是沒法分主客了,七八十人坐滿了兩長桌。長桌宴看著陣容大,似乎菜很多,其實菜是一樣的,排著擺。我們吃的長桌宴,當然不會是真正的苗族宴席的菜,能比一般旅游團隊好一點兒就不錯了。飯吃到一半,苗族姑娘來敬酒了,原來是不門前敬在宴席上敬。她們唱著敬酒歌敬酒,敬酒帶著些許“強硬”,這種“強硬”是讓大家開心高興,你不喝,就一邊唱一邊硬往你嘴里灌,不依不饒。歌調很好聽,歌詞: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喜歡嘛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喝的酒是苗族米酒,甜甜的,帶一點兒酸,酒度不低,感覺能有二十來度。還有楊梅酒,我覺得比較辣,度數(shù)比較高,還沒自家釀的好喝。不過整個敬酒的過程比較好玩。3.3苗寨夜景吃完長桌宴后,我們趁著酒性登上了觀景臺,在那里我們可以看到對面兩座連在一起的小山,形狀猶如金字塔。傍晚時分,每家每戶都亮起了燈,那夜景的美不知怎么形容,看著游人來來去去,抬頭點點繁星,低頭繁星點點,真的像一座不夜城,再加上附近KTV傳來的優(yōu)美歌聲,這樣顯得有幾分商業(yè)氣息??偟膩碚f,西江夜景真的很美,印證了余秋雨“用美麗來回答一切”那句話。3.4服飾西江苗族主要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他們美麗的服飾上有許多圖案、圖騰,而這些圖案、記載著他們的歷史及圖騰代表著他們的象征物,其中牛角就是一個重要的圖騰。他們的服飾大多配有銀,還有比安裝與圣裝之分。以歌舞傳承文化,以服飾記載歷史,服飾是他們穿在身上的史書,學者稱其為“穿在身上的史書”。3.5建筑到了西江,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吊腳樓,在西江千戶苗寨苗族的吊腳樓也吧苗族的建筑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建筑主要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于存放生產(chǎn)工具、關養(yǎng)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于乘涼、觀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chǎn)、生活資料。實習小結千戶苗寨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房屋密度最高、最有觀賞和研究價值的吊腳木樓建筑群。作家余秋雨曾評價西江“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參觀原始的民族建筑,吊腳樓群、苗寨梯田,深入苗寨,走家串戶,了解苗家人的生活以及風俗習慣。觀看盛大、隆重的苗族歌舞表演(如銅鼓舞、板凳舞、錦雞舞、苗族飛歌…)長桌宴上苗家姑娘以酒示敬,以酒傳情,熱情款待。主要了解苗族的民族風俗、建筑、服飾等,進一步加深對人文地理民族、民俗部分的理解。三、總結這次考察內容主要是人文地理,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這幾天的人文地理實踐學習,我覺得無論是在理論知識學習方法還是實踐方面我們的綜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對飛云崖、云臺山、鎮(zhèn)遠古城和西江千戶苗寨有了嶄新的認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拓寬了我們視野,這不僅有利于我們更深入的理解書本中的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這對于我們以后的學習以及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此次考察讓我們明白,我們要明確中心,繁而不亂,精而不少,要多思考,要多討教,理論知識聯(lián)系實踐,在理論的指導下去正確地科學實踐??偠灾舜慰疾旒仁钦n堂知識的驗證也是延伸,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初步人文地理考察的方法,怎樣看待人文現(xiàn)象。此次實習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展現(xiàn)的貴州各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展覽以及其特別節(jié)日的風采展,看到他們的文化的來源及發(fā)展現(xiàn)狀;在千戶苗寨可以看到真正的真人服飾,真正親身感受到苗族的待客熱情之情以及他們的特有的文化底蘊。在鎮(zhèn)遠看到到其依水沿河發(fā)展起來的古城,看到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其是如何吸引游客到此旅游并帶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次考察我們經(jīng)歷了好多新鮮事物,學會了成長收獲了自信,更難忘的是,在艱苦的路途中同學之間學會了互相扶持,共同進步共同分享。雖然考察已經(jīng)結束了,但我們的生活到處都有人文地理的影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要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態(tài)度學下去,并不斷地實踐著,不對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和視野。綜合自然地理實習報告系(部):姓名:學號:班級:實習性質:綜合自然地理實習時間:2012年4月16日至20日實習地點:花江大峽谷、關嶺地質公園、黃果樹風景區(qū)、格凸河風景區(qū)等指導教師:王家錄、李憲榮、劉青、敖國富、張戰(zhàn)軍成績:前言: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yè)基本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了我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shù)氐牡刭|演變歷史。本次野外實習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12年4月16日至18日,我們班的87名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從安順學院出發(fā)到達花江大峽谷、關嶺地質公園龍宮、,主要研究喀斯特地貌類型及河谷地貌,第二階段2012年4月18日至20日在老師的帶領下,從安順學院出發(fā)到達黃果樹風景名勝區(qū),格凸河風景名勝區(qū)等實習基地進行綜合野外實習。在其中實習涉及到的課程有《地質學》、《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等進行了綜合的考察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yè)基本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了我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shù)氐牡刭|演變歷史。日程及路線安排:

第一階段2012年4月16日至18日,從安順學院出發(fā)到達花江大峽谷、關嶺地質公園龍宮、,主要研究喀斯特地貌類型及河谷地貌,第二階段2012年4月18日至20日在老師的帶領下,從安順學院出發(fā)到達黃果樹風景名勝區(qū),格凸河風景名勝區(qū)等實習基地進行綜合野外實習。實習路線:安順學院——安順市——花江大峽谷——關嶺縣城——關嶺國家地質公園————黃果樹瀑布————格凸河風景區(qū)——安順學院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安順主要地貌類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規(guī)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質、水文、氣候、土壤與植被對地貌發(fā)育,地貌災害與防治的影響。2,使學生學習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過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資料收集、野外觀測、標本與樣品的采集等3,通過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了解掌握有關一起和工具(羅盤,海拔儀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1地質實習1.1實習內容1、沉積構造在大峽谷的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xiàn)在的巖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巖與火山噴發(fā)的巖漿接觸后,在高溫高壓的環(huán)境條件下發(fā)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

2、地質構造

花江大峽谷一帶進行實地的考察,觀察該區(qū)域的初露巖石的形狀,結合書本已學的地質知識,可以形象的進行如下概括:

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tài);其中巖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巖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巖層)兩種。1.2實習方法(采樣方法、相關儀器的使用方法)(一)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磁偏角的校正。因為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一致,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于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布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系為A等于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這一原理可進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水平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于磁偏角。經(jīng)校正后測量時的讀數(shù)就為真方位角。(二)目的物方位的測量是測定目的物與測者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也就是測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從子午線順時針方向到該測線的夾角)。測量時放松制動螺絲,使對物覘板指向測物,即使羅盤北端對著目的物,南端靠著自己,進行瞄準,使目的物,對物覘板小孔,蓋玻璃上的細絲,對目覘板小孔等連在一直線上,同時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待磁針靜止時指北針所指度數(shù)即為所測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針一時靜止不了,可讀磁針擺動時最小度數(shù)的二分之一處,測量其它要素讀數(shù)時亦同樣)。若用測量的對物覘板對著測者(此時羅盤南端對著目的物)進行瞄準時,指北針讀數(shù)表示測者位于測物的什么方向,此時指南針所示讀數(shù)才是目的物位于測者什么方向,與前者比較這是因為兩次用羅盤瞄準測物時羅盤之南、北兩端正好顛倒,故影響測物與測者的相對位置。為了避免時而讀指北針,時而讀指南針,產(chǎn)生混淆,放應以對物覘板指著所求方向恒讀指北針,此時所得讀數(shù)即所求測物之方位角。(三)巖層產(chǎn)狀要素的測量巖層的空間位置決定于其產(chǎn)狀要素,巖層產(chǎn)狀要素包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巖層產(chǎn)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須熟練掌握。1.巖層走向的測定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2.巖層傾向的測定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假若在巖層頂面上進行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3.巖層傾角的測定巖層傾角是巖層層面與假想水平面間的最大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著巖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恒小于真傾角,也就是說巖層層面上的真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真傾角,層面上視傾斜線與水平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層面之真傾斜方向甚為重要它恒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層面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層面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層面之真傾斜方向。測量時將羅盤直立,并以長邊靠著巖層的真傾斜線,沿著層面左右移動羅盤,并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最大讀數(shù),即為巖層之真傾角。1.3實習小結(1)通過學習使我們得地質實體的感性認識,鞏固課堂所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2)通過基本技能的訓練,是我們了解野外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掌握羅盤的使用方法。(3)更好地把地質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地貌實習(一)、區(qū)域地貌觀測實習1,認識安順主要的地貌類型及其特征。2,通過對地形圖地貌的判讀,觀察安順地貌的分布規(guī)律。3,認識地貌災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對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布局的影響。

(二)、北盤江河流地貌觀測實習

1,觀測河流侵蝕地貌特征。2,觀測河流階地地貌特征。3,觀測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觀測河流干流交匯處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觀測實習1,觀測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2,觀測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3,觀測喀斯特地貌對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4、了解喀斯特發(fā)育情況:

花江大峽谷、地質公園、黃果樹瀑布、格凸河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碳酸巖石出露分布廣泛,巖溶極為發(fā)育,形態(tài)類型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tài)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巖溶景觀博物館。5、分析該地區(qū)喀斯特地貌形成條件和發(fā)育的主要因素

(1)巖石的透水性:水滲入可溶性巖石內部是加速巖石溶解和地質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運動:地下水排水條件好,交替作用強,喀斯特發(fā)展速度快;地下水運動緩慢,則情況相反,溶解的碳酸鈣不能及時帶走,停滯的地下水很快成為飽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蝕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凈水溶解能力是比較低的,當水中合有碳酸時,溶解能力加強。自然界碳酸的來源很多,主要來自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層中各種生物化學作用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的化合。此外,氣候和巖石成分、結構、產(chǎn)狀、厚度等,對喀斯特的發(fā)育也有很大的影響。(四)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成因機理及其治理方案

(1)成因機理

一、花江大峽谷區(qū)域碳酸鹽巖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jù)資料顯示,每形成1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較非巖溶區(qū)慢1O~80倍,這是西南巖溶山區(qū)土層淺薄、易出現(xiàn)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于水土資源的保存。西南巖溶山區(qū)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fā)下,使大片巖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三、巖溶山區(qū)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巖溶山區(qū)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巖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著軟硬明顯不同的界面,使巖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fā)便極易產(chǎn)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響。西南巖溶山區(qū)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300mm,暴雨集中在春季(約占4O)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jié),農(nóng)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處于幼苗階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fā)展。

五、人口增長過快,農(nóng)業(yè)人口多,土地負荷壓力大。西南巖溶山區(qū)是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農(nóng)業(yè)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巖溶山區(qū)陷人人口增加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展一經(jīng)濟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中。

六、對土地掠奪式經(jīng)營,耕種方式落后。亂砍濫伐、濫墾濫耕、鏟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山區(qū)經(jīng)常發(fā)生,對土地掠奪式經(jīng)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方式水分環(huán)比泥沙環(huán)比山地石率環(huán)比西南巖溶山區(qū)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順坡耕種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2)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層厚度;二是采取林農(nóng)混種的方式,實行以耕代撫;三是采取興修蓄水池方式,保證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踐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土壤改良、施肥,促進林竹生長。2.2實習方法(1)選取花江大峽谷、地質公園、格凸河進行考察,了解其喀斯特地貌的發(fā)育情況、形成原理及治理方法。(2)對花江大峽谷進行研究,分析其石漠化的形成原因級治理措施。2.3實習小結次安順地區(qū)地貌學實習能夠圓滿完成,有賴于老師們事先充分的踩點布置等各種的準備,令我們從課堂外這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地貌學。地貌實習,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書本上沒有生氣的文字和圖片里的石頭與地貌,活生生的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鞏固了我對硬知識的認識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去加深對地貌學的體會和理解??偟膩碚f,地貌實習是一次美好的經(jīng)歷和一次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一次思維模式的轉換。3植被實習3.1實習內容:⑴野外學習草本植物;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顯著的區(qū)別在于他們莖的結構,草本植物的莖為“草質莖”,莖中密布很多相對細小的維管束,充斥維管束之間的是大量的薄壁細胞,在莖的最外層是堅韌的機械組織。草本植物的維管束也與木本植物不同,維管束中的木質部分布在外側而韌皮部則分布在內側,這是與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維管束不具有形成層,不能不斷生長,因而樹會逐年變粗而草和竹子就沒有這樣的本領。相比于木質莖,草質莖是更進化的特征。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長短,可分為:=1\*GB3①一年生草本(annual)在一個生長季節(jié)內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當年開花、結實后枯死的植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