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學習與練習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6/3E/wKhkGWXpTniAfu-DAALHndCy5QE760.jpg)
![宏觀經濟學學習與練習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6/3E/wKhkGWXpTniAfu-DAALHndCy5QE7602.jpg)
![宏觀經濟學學習與練習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6/3E/wKhkGWXpTniAfu-DAALHndCy5QE7603.jpg)
![宏觀經濟學學習與練習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6/3E/wKhkGWXpTniAfu-DAALHndCy5QE7604.jpg)
![宏觀經濟學學習與練習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06/3E/wKhkGWXpTniAfu-DAALHndCy5QE760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主要知識點一、國內生產總值1、測量一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重要指標有國民收入以及增長、失業(yè)率、物價水平及其變動。2、國內生產總值(GDP):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GDP的計算遵循國土原則。區(qū)分最終產品和勞務:指的是由最終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不投入生產。區(qū)分最終產品和勞務:指的是由最終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不投入生產。中間產品和勞務:是指作為其他產品和勞務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產品和勞務?!咀ⅲ号袛嘁患a品或勞務究竟是最終的還是中間的,取決于誰購買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3、名義GDP與實際GDP(1)名義GDP: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2)實際GDP: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價格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市場價值。實際GDP名義GDP(3)GDP折算指數(shù)=————,用來反映物價變動程度實際GDP名義GDP4、國民生產總值(GNP):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GNP的計算遵循國民原則。GNP=GDP+來自國外的要素凈支付二、國民收入核算方法1、生產法:又叫增值法,采用對每個生產過程新增價值加總的方法計算GDP。2、支出法:GDP=C+I+G+(X-M)GDP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支出+凈出口注:(1)住宅購買不包括在消費支出內。(2)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政府購買支出內(3)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存貨投資=(凈投資+重置投資(即折舊))+存貨投資3、收入法注:(1)住宅購買不包括在消費支出內。(2)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政府購買支出內(3)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存貨投資=(凈投資+重置投資(即折舊))+存貨投資三、國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標及計算1、國內生產凈值(NDP):指一個國家一年內新增加的產值,即在國內生產總值扣除了折舊(當期資本耗費)之后的產值。NDP=GDP-折舊2、國民收入(NI):一個國家一年內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NI=NDP-間接稅和企業(yè)轉移支付+政府補助金=工資+利潤+利息+租金3、個人收入(PI):PI=NI-企業(yè)所得稅和企業(yè)未分配利潤-社會保險+轉移支付4、個人可支配收入(DPI):稅后個人收入,DPI=PI-個人所得稅5、從國內生產總值(GDP)到個人可支配收入(DPI)GDPNDPNIPIDPI+政府補助金+轉移支付+轉移支付稅前工資稅前工資稅前工資稅前工資稅前工資利息利息利息利息利息稅前利潤稅前利潤稅前利潤稅前利潤稅前利潤租金租金租金租金租金間接稅和企業(yè)轉移支付間接稅和企業(yè)轉移支付-企業(yè)所得稅和未分配利潤-社會保險-企業(yè)所得稅和未分配利潤-社會保險折舊-個人所得稅儲蓄投資恒等式(一)兩部門經濟:I=S,投資=儲蓄1、兩部門經濟是由家戶部門和企業(yè)部門構成的經濟。2、總需求(總支出)=消費+投資,即Y=C+I;總供給(總收入)=消費+儲蓄,即Y=C+S;總需求與總供給的恒等式為:C+I=C+S,即I=S(二)三部門經濟:I=S+(T-G),投資=私人儲蓄+政府儲蓄1、政府經濟活動表現(xiàn)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業(yè)和居民征稅),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以及政府給居民的轉移支付)。2、總需求(總支出)=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即Y=C+I+G;總供給(總收入)=消費+儲蓄+政府凈收入,即Y=C+S+T;總需求與總供給的恒等式為:C+I+G=C+S+T,即I+G=S+T(三)四部門經濟:I=S+(T-G)+(M-X+Kr),投資=私人儲蓄+政府儲蓄+國外儲蓄1、三部門經濟加進國外部門就成了四部門經濟。2、總需求(總支出)=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即Y=C+I+G+(X-M);總供給(總收入)=消費+儲蓄+政府凈收入+本國對外國轉移支付,即Y=C+S+T+Kr;總需求與總供給的恒等式為:C+I+G+(X-M)=C+S+T+Kr,即I+G+(X-M)=S+T+Kr練習一、選擇題
1.用支出法核算GDP時,應包括的項目有(
)。
A.居民消費支出
B.政府轉移支付
C.政府稅收
D.居民對債券的支出
2.以下不能計入國民收入(NI)的有(
)。
A.政府轉移支付
B.工資
C.資本折舊
D.間接稅
3.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A.價格決定理論B.工資決定理論C.國民收入決定理論D.匯率決定理論
4.下列產品中能夠計入當年GDP的有(
)。
A.紡紗廠購入的棉花
B.某人花10萬元買了一幢舊房C.
家務勞動
D.某企業(yè)當年生產沒有賣掉的20萬元產品
5.屬于GDP但不屬于NI的項目有(或按收入法計入GDP的有)(
)。
A.政府轉移支付
B.企業(yè)轉移支付
C.間接稅
D.直接稅
6.GDP與NDP之間的差別是(
)。
A.間接稅
B.折舊
C.直接稅
D.凈出口
7.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不包括如下哪個變量(
)。
A.國內生產總值
B.國內生產凈值
C.政府稅收
D.個人收入
8.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應包括(
)。
A.工資、利息、租金和非企業(yè)主收入
B.公司稅前利潤
C.企業(yè)轉移支付及企業(yè)間接稅
D.資本折舊
9.已知C=6億,I=1億,間接稅=1億,g=1.5億,X=2億,M=1.8億,則(
)。
A.NNP=8.7億
B.GDP=7.7億
C.GNP=8.7億
D.NNP=5億
10.用支出法計算的GDP的公式為(
)。A.GDP=C+I+G+X-M)
B.GDP=C+S+G+(X-M)
C.GDP=C+I+T+(X-M)
D.GDP=C+S+T+(M-X)
11.以下可以計入GDP的有(
)。
A.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
B.餐館購買糧食C.政府轉移支付
D.政府購買辦公用品
12.用收入法核算GDP時,應包括(
)。
A.政府轉移支付
B.間接稅
C.政府投資興建一所學校
D.企業(yè)投資
13.用支出法核算GDP時,應包括(
)。
A.政府轉移支出
B.折舊
C.企業(yè)投資
D.間接稅
14.NI包括的項目有(
)。
A.利潤
B.間接稅
C.折舊
D.企業(yè)轉移支出
15.當GNP大于GDP時,則本國居民從國外得到的收入(
)外國居民從本國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等于
C.小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6.經濟學上的投資是指(
)。
A.企業(yè)增加一筆存貨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業(yè)購買一臺計算機
D.以上都是
17.在下列項目中,(
)不屬于政府購買。
A.地方政府辦三所中學
B.政府給低收入者提供一筆住房補貼
C.政府訂購一筆軍火
D.政府給公務人員增加工資
18.在統(tǒng)計學中,社會保險稅增加對(
)項有影響。
A.國內生產總值
B.國內生產凈值
C.國民收入
D.個人收入
19.按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在一個只有家庭、企業(yè)和政府構成的三部門經濟中,一定有(
)。A.家庭儲蓄等于凈投資
B.家庭儲蓄加折舊等于總投資加政府購買
C.家庭儲蓄等于總投資
D.家庭儲蓄加稅收等于總投資加政府支出
20.下列各項應計入GDP的是(
)。
A.購買一輛用過的舊自行車
B.購買普通股票
C.汽車制造廠買進10噸鋼板
D.銀行向某企業(yè)收取一筆貸款利息
二、判斷題
1.宏觀經濟學以國民收入為分析中心,故又可稱國民收入理論。()
2.GDP被定義為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市場價值。()
3.一個在中國工作的美國公民的收入是美國GDP的一部分,也是美國GNP的一部分。()
4.GDP中扣除資本折舊,就可以得到NDP。()
5.個人收入即為個人可支配收入,是人們可隨意用來消費或儲蓄的收入。()
6.三部門經濟的投資儲蓄恒等式為I=S+(T-G)。()
7.GDP折算指數(shù)是實際GDP與名義GDP的比率。()
8.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將GDP作為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
9.政府轉移支付應計入國內生產總值GDP中。()
10.某出租車司機購買了一輛產于2013年的小轎車,該司機為此付出的10萬元的購車費應計入2015年的GDP中。()11.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最終產品是指有形的物質產品。()1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應計入今年的國民生產總值。()13.同樣的服裝,在生產中作為工作服就是中間產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終產品。()14.國民生產總值一定大于國內生產總值。()15.居民購房支出屬于個人消費支出。()16.從理論上講,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門法所計算出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一致的。()17.所謂凈出口是指出口減進口。()18.在三部門經濟中如果用支出法來計算,GNP等于消費+投資+稅收。()三、思考題1.什么是國內生產總值?理解國內生產總值時應注意哪幾個方面?
2.簡述核算國民收入的兩種方法。
3.在支出法核算國民收入時,為什么要減去進口?4.在支出法核算國民收入時,為什么不包括轉移支付?5.寫出五個基本的國民收入總量,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
6.在統(tǒng)計中,社會保險稅增加對GDP、NDP、NI、PI和DPI這五個變量中哪個總量有影響?為什么?
7.現(xiàn)有的以GDP為核心的核算方法有何缺陷?應如何彌補?第十三章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主要知識點一、均衡產出1、含義:均衡產出即和總需求相等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于全體居民和企業(yè)想要有的支出。2、均衡收入的決定條件:投資=儲蓄3、i=s的含義:經濟要達到均衡,計劃投資必須等于計劃儲蓄?!净仡櫋吭趪袷杖牒怂阒?,儲蓄投資恒等式i【回顧】在國民收入核算中,儲蓄投資恒等式i=s,指的是實際發(fā)生的投資(包括計劃和非計劃存貨投資在內)始終等于實際儲蓄。二、凱恩斯的消費理論(一)消費函數(shù)1、消費函數(shù):消費和收入之間的關系稱為消費函數(shù),可記為c=c(y)。這里c表示消費函數(shù),y代表收入,即個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則消費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隨收入減少而減少。2、消費又稱為消費傾向,凱恩斯把消費傾向分為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1)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增量與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費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則MPC=△c/△y【邊際消費傾向的特征】圖形上,MPC是消費曲線上任一點切線的斜率?!具呺H消費傾向的特征】圖形上,MPC是消費曲線上任一點切線的斜率。0<MPC<1MPC遞減規(guī)律:隨著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費增量的部分越來越小?!酒骄M傾向的特征】【平均消費傾向的特征】APC是消費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的連線的斜率APC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為消費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APC>MPC,且隨著收入的增加,APC逐漸趨近于MPC(3)線性消費函數(shù):c=ɑ+βy其中,ɑ為必不可少的自主消費,β為MPC,y為可支配收入,c為消費支出,βy是隨收入引致的消費。(二)儲蓄函數(shù)1、儲蓄函數(shù):儲蓄與收入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被稱為儲蓄函數(shù),或稱為儲蓄傾向??杀硎緸閟=s(y),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儲蓄隨收入增加而增加,隨收入減少而減少。2、儲蓄傾向也分為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1)平均儲蓄傾向:是指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為:APS=s/yAPS是儲蓄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邊際儲蓄傾向:是儲蓄增量與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儲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則MPS=△s/△yMPS為儲蓄曲線上任一點的斜率。(3)從消費函數(shù)C=α+βy中能夠得出儲蓄函數(shù),即s=y-c=-ɑ+(1-β)y注:(1)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互為補數(shù),如下式:APC+APS=1注:(1)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互為補數(shù),如下式:APC+APS=1(2)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互為補數(shù),如下式:MPC+MPS=11、用消費函數(shù)決定收入其中i、ɑ、β均為常數(shù)其中i、ɑ、β均為常數(shù)y=c+ic=ɑ+βyy=c+i=ɑ+βy+i其中i、ɑ、β其中i、ɑ、β均為常數(shù)i=s=y-cs=-ɑ+(1-β)乘數(shù)論:投資乘數(shù):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的變化的比率。1-β1-MPC11K=———=1-β1-MPC11=y-t+這里略去=y-t+這里略去1、用消費函數(shù)決定收入i+g=s+ts=-c=-(i+g=s+ts=-c=-(ɑ+β)=-ɑ+(1-β)設c=ɑ+β=y=c+i+gy=ɑ+β(y-t)+i+g三部門經濟各乘數(shù)投資乘數(shù):政府購買支出乘數(shù):投資乘數(shù):政府購買支出乘數(shù):;稅收乘數(shù):政府轉移支付乘數(shù):練習一、單項選擇題
1.若MPC=0.6,則I增加100萬(美元),會使收入增加(
)。
A.40萬
B.60萬
C.150萬
D.250萬
2.根據(jù)消費函數(shù),決定消費的因素是(
)。
A.收入
B.價格
C.邊際消費傾向
D.偏好
3.根據(jù)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引起國民收入減少的原因是(
)。
A.消費減少
B.儲蓄減少
C.消費增加
D.投資增加
4.若MPC=0.2,則政府稅收乘數(shù)值為(
)。
A.5
B.-0.25
C.-4
D.2
5.政府購買乘數(shù)Kg、政府轉移支付乘數(shù)Ktr之間的關系是(
)。
A.Kg<Ktr
B.Kg=Ktr
C.Kg>Ktr
D.不確定
6.在兩部門經濟中,乘數(shù)的大小(
)。
A.與邊際消費傾向同方向變動
B.與邊際消費傾向反方向變動
C.與邊際儲蓄傾向同方向變動
D.與邊際儲蓄傾向反方向變動
7.當消費函數(shù)為C=α+βy時,則APC(
)。
A.大于MPC
B.小于MPC
C.等于MPC
D.上述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8.兩部門經濟中,總支出等于總收入時,說明(
)。
A.計劃存貨投資一定等于零
B.非計劃存貨投資一定等于零
C.非計劃存貨投資不等于零
D.事前投資等于事前儲蓄
9.政府預算平衡時,若MPC=4/5,政府購買增加100萬元,則國民收入(
)。
A.不變
B.增加200萬元
C.增加100萬元
D.減少100萬元
10.當消費者儲蓄增加而消費不變時(
)。
A.GDP下降,S增加
B.GDP下降,S不變
C.GDP和S都減少
D.GDP不變,S減少
11.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發(fā)生于(
)之時。
A.實際儲蓄等于實際投資
B.實際消費加實際投資等于產出值
C.計劃儲蓄等于計劃投資
D.總支出等于企業(yè)部門的收入
12.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廠商投資增加將引起(
)。
A.國民收入增加,但消費水平不變B.國民收入增加,同時消費水平提高
C.國民收入增加,但消費水平下降
D.國民收入增加,儲蓄水平下降
13.消費者儲蓄增多而消費支出減少,則(
)。
A.GDP將下降,但儲蓄S將不變
B.GDP將下降,但儲蓄S將上升
C.GDP和儲蓄S都將下降
D.GDP不變,但儲蓄S下降
14.GDP的均衡水平與充分就業(yè)的GDP水平的關系是(
)。
A.兩者完全等同
B.除了特殊失衡狀態(tài),GDP均衡水平通常就意味著充分就業(yè)時的GDP水平
C.GDP的均衡水平完全不可能是充分就業(yè)的GDP的水平
D.GDP的均衡水平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充分就業(yè)的GDP水平
15.下列(
)情況不會使收入水平增加。
A.自發(fā)性支出增加
B.自發(fā)性稅收下降
C.自發(fā)性轉移支付增加
D.凈稅收增加
16.平均消費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兩者之和(
)。
A.大于1
B.小于1
C.永遠等于1
D.永遠不等于1
17.在以下四種情況中,乘數(shù)最大的是(
)。
A.邊際消費傾向為0.8
B.邊際消費傾向為0.75
C.邊際消費傾向為0.5
D.邊際消費傾向為0.4
18.四部門經濟與三部門經濟相比,乘數(shù)效應(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以上均有可能,不能確定
19.若其他情況不變,所得稅的征收將會使(
)。
A.支出乘數(shù)和稅收乘數(shù)都增大
B.支出乘數(shù)增大,凈稅收乘數(shù)變小
C.支出乘數(shù)和稅收乘數(shù)都變小
D.支出乘數(shù)變小,而凈稅收乘數(shù)變大
20.如果由于投資支出下降而導致GDP下降,可預期(
)。
A.消費和儲蓄將上升
B.消費和儲蓄將下降
C.消費將下降,但儲蓄將上升
D.消費將上升,但儲蓄將下降
三、判斷題
1.凱恩斯定律是指市場不能完全出清。(
)
2.在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均衡產出是指與總需求相等的產出。(
)
3.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產出公式為y=c+i其中c,i是指實際消費和實際投資。(
)
4.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產出條件為I=S,它是指經濟要達到均衡,計劃投資必須等于計劃儲蓄。(
)
5.消費函數(shù)是指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多。(
)
6.隨著收入的增加,邊際消費傾向MPC遞減,而平均消費傾向APC遞增,且APC>MPC。(
)
7.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投資乘數(shù)越小。(
)
8.改變政府購買支出水平對宏觀經濟活動的效果要大于改變稅收和轉移支付的效果。(
)
9.消費曲線具有正斜率,但斜率的絕對值越來越小。(
)
10.定量稅時,三部門經濟中均衡收入為y=(α+I+g-βt)/(1-β)。(
)
三、問答題1.凱恩斯消費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乘數(shù)作用的發(fā)揮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受到那些限制?
3.寫出兩部門下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并說明其含義。
4.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都屬于政府支出,為什么計算總需求時只計算政府購買而不包括政府轉移支付?
5.試述兩部門國民收入決定的主要內容。
6.按照凱恩斯觀點,增加儲蓄對均衡收入會有什么影響?什么是“節(jié)約的悖論”?試解釋。7.經濟學家認為,“對高收入者征稅補貼給低收入者能夠增加國民收入”。為什么?第十四章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
主要知識點投資函數(shù)決定投資的因素包括:實際利率水平、預期收益率和投資風險等。投資函數(shù):投資與利率之間的這種反方向變動關系稱為投資函數(shù),可寫作:i=i(r)=e-drII=e-dr其中,e為自主投資,即利率r為零時也有的投資量;d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個百分點,投資會減少或增加的數(shù)量,可稱為利率對投資需求的影響系數(shù);-dr即投資需求中與利率有關的部分,即引致投資。1、IS曲線表示的是在產品市場上,當投資等于儲蓄時,國民收入與利率之間的關系。2、IS曲線的推導IS曲線的斜率(1)IS曲線的斜率:dr/dY=-(1-b+bt)/h=-[1-(1-t)b]/h<0(2)影響IS曲線的斜率的因素:b和hb值越大,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碔S曲線越平坦),國民收入的乘數(shù)越大,Y對r的反應越靈敏;b值越小,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IS曲線越陡峭),國民收入的乘數(shù)越小,Y對r的反應越不靈敏。h值越大,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小(即IS曲線越平坦),I對r的變化越靈敏,Y對r的反應越靈敏;h值越小,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IS曲線越陡峭),I對r的變化越不靈敏,Y對r的反應越不靈敏。4、IS曲線的移動(1)投資的影響:投資需求增加,IS曲線會向右方移動;反之,若投資需求減少,IS曲線就向左移動。注意:i=e-dr,這里d指投資對于需求的敏感程度,一般而言,這個與社會整體的偏好有關,這里假設不變,變動的主要是e。(2)儲蓄的影響:儲蓄增加,IS曲線就會向左方移動;反之,若儲蓄減少,IS曲線向右移動。(3)政府購買的影響(政府購買與投資等價):政府購買增加,IS曲線就會向右移動;反之,若政府購買減少,IS曲線向左移動。(4)稅收的影響:稅收增加,IS曲線向左移動;反之,若稅收減少,IS曲線向右移動。(5)政府轉移支付的影響:政府轉移支付增加,IS曲線右移;反之,政府轉移支付減少,則左移。二、利率的決定1、利率決定于貨幣的供給量和對貨幣的需求量。2、貨幣需求動機(流動性偏好)第一,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yè)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日常交易或者支付。出于交易動機的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于收入,與收入成正比。第二,謹慎動機,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一般認為:L1=交易需求量+預防需求量=L1(y)=ky這一動機基礎上產生的貨幣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第三,投機動機,指人們?yōu)榱俗プ∮欣馁徺I有價證券的機會而在手邊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對貨幣的投機性需求取決于利率,與利率變動呈反方向變動關系。L2=L2(r)=-h(huán)r3、貨幣需求函數(shù)L=L1+L2=L1(y)+L2(r)=ky-hr4、貨幣供給(1)貨幣供給量——指一個國家在某一時點上所保持的不屬于政府和銀行所有的現(xiàn)金和銀行存款的總和,或企業(yè)、個人及外國所持有的現(xiàn)金及其他隨時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貨幣的總和。(2)貨幣供給量主要指狹義的貨幣M1,即現(xiàn)金+活期存款。(3)簡單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由國家用貨幣政策調節(jié),是一個外生變量,與利率無關,因此貨幣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5、名義貨幣供給量與實際貨幣供給量(1)名義貨幣供給量:指不問貨幣的購買力而僅以面值計算的貨幣供給量。用M表示。(2)實際貨幣供給量:指按照貨幣實際購買力計算的貨幣供給量。用m表示。(3)m=M/P6、利率的決定當對貨幣的實際需求量等于實際貨幣量L=m時,貨幣市場達到了均衡。三、LM曲線1、LM曲線反映貨幣市場上,L=m時,國民收入與利率的關系。2、LM曲線的推導m=ky-hr,或y=hr/k+m/k或r=ky/h-m/h3、LM曲線的斜率LM曲線的三個區(qū)域第一,凱恩斯區(qū)域或蕭條區(qū)域凱恩斯區(qū)域是一條水平線,斜率為零,貨幣政策在這時無效,而擴張性財政政策有很大效果。政府發(fā)行貨幣,希望能夠降低利率,拉動投資,但如果位于流動性偏好陷阱中,那么就不能實現(xiàn)目標。這時就應該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第二,古典區(qū)域古典區(qū)域是一條垂直線,斜率為無窮大,財政政策無效而貨幣政策有效。第三,中間區(qū)域中間區(qū)域向右上方傾斜,斜率大于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均有效。5、LM曲線的移動(1)名義貨幣供給量M變動的影響在價格水平不變時,M增加,LM曲線向右移動,反之,LM曲線向左移動。(2)價格水平的變動的影響價格水平P上升,實際貨幣供給量m就變小,LM曲線就向左移動;反之,LM曲線就向右移動,利率就下降,收入就增加。四、IS-LM模型分析1、貨幣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相互影響。區(qū)域產品市場貨幣市場Ⅰi<s有超額產品供給L<M有超額貨幣供給Ⅱi<s有超額產品供給L>M有超額貨幣需求Ⅲi>s有超額產品需求L>M有超額貨幣需求Ⅳi>s有超額產品需求L<M有超額貨幣供給2、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同時均衡。IS和LM交點所決定的均衡收入有時候會低于充分就業(yè)的收入。兩個市場的失衡及其調整。IS不均衡會導致收入變動:投資大于儲蓄會導致收入上升,投資小于儲蓄會導致收入下降;LM不均衡會導致利率變動:貨幣需求大于貨幣供給會導致利率上升,貨幣需求小于貨幣供給會導致利率下降。這種調整最終都會趨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投資大于儲蓄,說明總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產出需要增加,反之,投資小于儲蓄,說明生產過剩,因此產出需要減少。練習一、單項選擇題
1.政府支出增加1元將(
)。
A.使計劃支出曲線向下移動1元
B.使IS曲線向右移動1元/(1—MPC)
C.移動LM曲線
D.以上都對
2.稅收的減少將(
)。
A.使計劃支出曲線向上移動并使IS曲線向左移動
B.使計劃支出曲線向上移動并使IS曲線向右移動
C.使計劃支出曲線向下移動并使IS曲線向左移動
D.使計劃支出曲線向下移動并使IS曲線向右移動
3.如果投資對利率變得很敏感,那么(
)。
A.IS曲線將變得更平坦
B.IS曲線將變得更陡峭
C.LM曲線將變得更陡峭
D.LM曲線將變得更平坦
4.較小的邊際消費傾向導致(
)。
A.較陡的計劃支出曲線
B.較小的政府支出乘數(shù)
C.較平的IS曲線
D.以上都對
5.下面關于LM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
A.LM曲線向上傾斜,并且是在收入水平給定的條件下畫出的
B.LM曲線向下傾斜,并且價格的增加將使其向上移動
C.LM曲線向上傾斜,并且是在實際貨幣供給給定的條件下畫出的
D.沿著LM曲線,實際支出等于計劃支出
6.貨幣供給的增加(
)。
A.將使LM曲線向左上移動
B.將使LM曲線向右下移動
C.將使IS曲線向右上移動
D.將使IS曲線向左下移動
7.如果貨幣需求對收入水平不敏感,那么(
)。
A.當收入增加時,貨幣需求曲線向右不會移動很多
B.為抵消收入變化而導致的貨幣需求增加,只需利息率發(fā)生很小的變化
C.LM曲線相對較平坦D.以上都對
8.在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
)。
A.實際支出等于計劃支出B.實際貨幣供給等于實際貨幣需求
C.y值和r值同時滿足產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
D.以上都對
9.引起LM曲線向左方移動的原因是(
)。
A.物價水平不變,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
B.物價水平不變,中央銀行提高要求的準備率
C.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減少
D.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沒有任何變動,但物價水平下降
10.IS曲線表示:(
)。
A.收入>支出均衡
B.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
C.儲蓄>投資
D.以上都對
11.IS曲線右方各點代表了(
)。
A.總需求大于總供給
B.總支出大于均衡時要求的水平
C.總支出小于均衡時要求的水平D.計劃的總支出等于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12.自發(fā)投資支出增加30億元,會使IS曲線(
)。
A.右移30億元
B.左移30億元
C.右移,支出乘數(shù)乘以30億元
D.左移,支出乘數(shù)乘以30億元
13.在商品市場均衡時,利率為5%,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為3.5萬億元,自發(fā)支出為1.6萬億元,引致支出為1.9萬億元。如果利率下降到4%,引致支出不變,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為3.7萬億元,自發(fā)支出為(
)。
A.1.9萬億元
B.1.8萬億元
C.2.1萬億元
D.1.6萬億元
14.如果實際收入提高,同時由于政府支出增加而導致利息率下降,那么(
)。
A.IS曲線—定垂直
B.LM曲線一定垂直
C.中央銀行必定同時增加了貨幣供給D.中央銀行必定同時減少了貨幣供給
15.如果美聯(lián)儲減少貨幣供給,增加稅收(
)。
A.利息率將必定提高
B.利息率將必定下降
C.收入的均衡水平將必定提高
D.收入的均衡水平將必定下降
16.如果(
),IS曲線將向右移動。
A.消費者對經濟的信心增強
B.公司對經濟更加樂觀并決定在每個利息率水平都增加投資
C.政府將增加轉移支付D.以上都對
17.如果人們在每個利息率水平,突然希望增加貨幣持有,(
)。
A.貨幣需求曲線將向左移動
B.LM曲線將向左上移動
C.實際收入將減少
D.以上都對
18.如果人們工資增加,則增加的將是(
)。
A.貨幣的交易需求
B.貨幣的預防需求
C.貨幣的投機需求
D.上述三方面需求中任何一種
19.當利率變得很低時,人們購買債券的風險將會(
)。
A.變的很小
B.變的很大
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D.不發(fā)生變化
20.利率和收入的組合點出現(xiàn)在IS曲線右上方,LM曲線的左上方的區(qū)域中,則表示(
)。
A.投資小于儲蓄,且貨幣需求小于貨幣供給
B.投資小于儲蓄,且貨幣供給小于貨幣需求
C.投資大于儲蓄,且貨幣需求小于貨幣供給
D.投資大于儲蓄,且貨幣需求大于貨幣供給
二、判斷題
1.IS曲線是描述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價格之間關系的曲線。(
)
2.IS曲線是描述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率之間關系的曲線。(
)
3.投資增加,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
4.消費增加,IS曲線向右下方移動。(
)
5.LM曲線是描述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率之間關系的曲線。(
)
6.LM曲線是描述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價格之間關系的曲線。(
)
7.貨幣供給增加,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
)
8.自發(fā)總需求增加,使國民收入減少,利率上升。(
)
9.一般來說,位于IS曲線右邊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都是投資小于儲蓄的非均衡組合。(
)
10.按照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如果利率上升,貨幣需求將減少。(
)
三、計算題
1.若貨幣交易需求為L1=0.20y,貨幣投機性需求L2=2000-500r。
(1)寫出貨幣總需求函數(shù);
(2)當利率r=6,收入y=10000億美元時,貨幣需求量為多少?
(3)若貨幣供給Ms=2500億美元,收入y=6000億美元時,可滿足投機性需求的貨幣是多少?
(4)當收入y=10000億美元,貨幣供給Ms=2500億美元時,貨幣市場均衡時的利率為多少?
2.已知:Md/P=0.3y+100-15r,Ms=1000,P=1,求當Ms增加到1090時,LM曲線移動多少?
3.已知:C=100+0.7(y-T),I=900-25r,G=100,T=100,Md/P=0.2y+100-50r,Ms=500,P=1,求均衡的y和r。
4.假定某經濟中消費函數(shù)為C=0.8(1–t)Y,稅率為t=0.25,投資函數(shù)為I=900–50r,政府購買G=800,貨幣需求為L=0.25y–62.5r,實際貨幣供給為500。
試求:(1)IS曲線;(2)LM曲線;(3)兩個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
四、問答題1.凱恩斯投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什么是貨幣需求?人們需要貨幣的動機有哪些?
3.什么叫“流動性陷阱”?
4.從三部門經濟的角度看,影響IS曲線移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們如何影響IS曲線?5.影響LM曲線移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6.簡述IS—LM模型。
7.運用IS—LM模型分析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失衡的調整過程。
第十六章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主要知識點一、總需求曲線1、總需求:在價格水平、收入和其他經濟變量既定的條件下,經濟社會中所有行為主體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通常以總支出水平來表示。2、總需求函數(shù):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經濟社會的總支出與價格水平間的關系??傂枨蠛瘮?shù)表達式:y=AD=f(P)3、價格水平變化對總需求AD(或y)的影響:P上升會使AD減少,從而y減少;反之,P下降會使AD增加,從而y增加。即價格水平與均衡收入呈反向變動關系。4、總需求曲線5、AD曲線的移動(1)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使AD曲線右移。反之,緊縮性財政政策使AD曲線左移。(2)貨幣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使AD曲線右移。反之,緊縮性貨幣政策使AD曲線左移。二、總供給曲線1、總供給函數(shù):總產量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2、短期總供給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短期AS曲線具有斜率,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長期AS曲線的斜率為無窮大,它是一條與縱軸平行的直線。3、不同性質的總供給曲線(1)古典總供給曲線;(2)凱恩斯總供給曲線;(3)常規(guī)總供給曲線三、AD–AS模型1、AD左移:意味著經濟蕭條,存在過剩生產力,而且越偏離充分就業(yè),產量下降程度越大,但是價格下降空間越小。此時應該采取擴張性政策刺激總需求。AD右移:經濟過熱,生產能力比較緊缺,產量增加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價格上升的壓力越來越大。此時應該采取緊縮性政策穩(wěn)定物價。AS左移:原材料價格上漲、能源危機、糧食大面積歉收等沖擊導致。結果形成“滯脹”。AS右移:突然的技術進步、新能源的發(fā)現(xiàn)等沖擊導致。結果是產量增加和價格水平下降。練習一、單項選擇題
1.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是由于(
)。
A.價格水平上升時,投資會減少
B.價格水平上升時,消費會減少
C.價格水平上升時,凈出口會減少
D.以上幾個因素都有
2.價格水平上升時,會(
)。
A.減少實際貨幣供給并使LM曲線右移B.減少實際貨幣供給并使LM曲線左移
C.增加實際貨幣供給并使LM曲線右移
D.增加實際貨幣供給并使LM曲線左移3.當(
)時,總需求曲線更平緩。
A.投資支出對利率變化比較敏感
B.支出乘數(shù)較小
C.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化較敏感
D.貨幣供給量較大
4.總需求曲線(
)。
A.當其他條件不變,政府支出減少時會右移
B.當其他條件不變,價格水平上升時會左移
C.當其他條件不變,稅收減少時會左移
D.當其他條件不變,名義貨幣供給增加時會右移
5.總需求是(
)。
A.對所有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加上進口需求
B.對所有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C.對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D.家庭和政府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總和
6.總需求曲線是(
)。
A.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B.一條垂直線
C.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
D.通常是向右下方傾斜的—條曲線,但也可能是一條垂直線
7.政府稅收的增加將(
)。
A.使IS曲線向左移動
B.使IS曲線向右移動
C.對IS曲線無影響
D.與投資增加對IS曲線的影響一致
8.假定經濟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線。減稅將(
)。
A.提高價格水平和實際產出
B.提高價格水平但不影響實際產出
C.提高實際產出但不影響價格水平
D.對價格水平和產出均有影響
9.與上題中的假設相同,若增加10%的名義貨幣供給,將(
)。
A.對價格水平沒有影響
B.提高利率水平
C.增加名義工資10%
D.增加實際貨幣供給10%
10.與第8題中的假設相同,若政府支出增加,則(
)。
A.利率水平上升,實際貨幣供給減少
B.利率水平上升,實際貨幣供給增加
C.利率水平上升,不影響實際貨幣供給
D.對利率水平和實際貨幣供給均無影響
11.總供給通常是指(
)。
A.所有生產廠商所能生產的最大產出
B.所有消費者愿意購買的購買量之和
C.所有生產廠商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總產出量
D.政府能夠讓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數(shù)量
12.總供給曲線是(
)。
A.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
B.一條垂直線或向上傾斜的曲線
C.一條垂直線或向下傾斜的曲線
D.始終向上傾斜的曲線
13.得出短期總供給曲線的條件假設是(
)。
A.假定價格是不變的
B.假定生產函數(shù)是不變的
C.假定收入是不變的
D.假定生產要素的價格特別是貨幣工資是不變的
14.總供給曲線右移可能是因為(
)。
A.其他情況不變而廠商對勞動需求增加
B.其他情況不變而所得稅增加
C.其他情況不變而原材料漲價
D.其他情況不變而勞動生產率下降
15.當總供給曲線為正斜率,單位原材料的實際成本增加時總供給曲線會移向(
)。
A.右方,價格水平下降,實際產出增加
B.左方,價格水平下降,實際產出增加
C.右方,價格水平上升,實際產出減少
D.左方,價格水平上升,實際產出減少
16.當總供給曲線有正斜率,成本中可變成本所占的份額下降時,總供給曲線移向(
)。
A.左方,價格水平下降,實際產出增加
B.右方,價格水平下降,實際產出增加
C.左方,價格水平增加,實際產出減少
D.右方,價格水平增加,實際產出減少
17.假定經濟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線,名義貨幣供給增加,(
)。
A.實際貨幣供給增加
B.不影響實際貨幣供給
C.實際產出同比例增加
D.利率水平下降
18.如果經濟實現(xiàn)了充分就業(yè),總供給曲線為正斜率,那么減稅會使(
)。
A.價格水平上升,實際產出增加
B.價格水平上升,但不影響實際產出
C.實際產出增加,但不影響價格水平
D.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都上升
19.與第18題中的假定相同,增加政府支出會提高(
)。
A.產出和價格水平
B.均衡產出和實際工資
C.均衡產出和實際利率
D.以上都可能
20.與第18題中的假定相同,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會增加(
)。
A.實際工資、就業(yè)量和實際產出
B.名義工資、就業(yè)量和實際產出
C.勞動生產率和實際產出
D.勞動力需求、就業(yè)量和實際工資
三、判斷題
1.當一般價格水平變動時,由于各產品之間的相對價格保持不變,因此居民不會減少對各產品的需求,總需求水平也保持不變。(
)
2.當一般價格水平上升時.將會使各經濟主體的收入增加,因此總需求增加。(
)
3.當一般價格水平上升時,在名義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貨幣供給降低,資產市場均衡的實際利率增加,將會使總需求下降。(
)
4.財政政策能夠影響總需求曲線的位置,貨幣政策不能影響總需求曲線的位置。(
)
5.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任何影響IS曲線位置的因素變化,都會影響總需求曲線的位置。(
)6.長期總供給曲線所表示的總產出是經濟中的潛在產出水平。(
)
7.短期總供給曲線和長期總供給曲線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區(qū)別是斜率不同。
(
)
8.在AD一AS模型中,短期均衡是指短期總需求曲線和短期總供給曲線的交點。
(
)
9.在長期總供給水平,由于生產要素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經濟中不存在失業(yè)。
(
)
10.當經濟達到長期均衡時,總產出等于充分就業(yè)產出,失業(yè)率為自然失業(yè)率。
(
)
四、計算題
1.如果總供給曲線為Ys=500,總需求曲線為Yd=600一50P,試求:
(1)供求均衡點;
(2)總需求上升10%之后新的供求均衡點。
2.假定某經濟社會的總需求函數(shù)為P=80—2y/3;總供給函數(shù)為古典學派總供給曲線形式,即可表示為y=y(tǒng)f=60,求:
(1)經濟均衡時的價格水平;
(2)如果保持價格水平不變,而總需求函數(shù)變動為P=100—2y/3,將會產生什么后果?
五、問答題
1.說明總需求曲線為什么向右下方傾斜。
2.降低工資對總需求和總供給有何影響?
3.導致總供給曲線移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試述在何種情況下,AS曲線是水平的、垂直的或向右上斜的?政府政策對經濟產出是否有效?5.國民收入決定的三種模型有何內在聯(lián)系?第十六章
失業(yè)與通貨膨脹
主要知識點一、失業(yè)1、失業(yè)與充分就業(yè)的含義失業(yè)指勞動力沒有就業(yè),但積極地尋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崗位的一種狀況,處于此狀況的勞動力被稱為失業(yè)者。充分就業(yè)指在一個經濟中,在一定的工資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失業(yè)與充分就業(yè)的概念,并不單純指勞動力因素,也包括了對資本及其他資源的使用狀況。因為勞動力的使用總是和資本及其他資源連在一起的。2、失業(yè)種類(1)摩擦性失業(yè);(2)結構性失業(yè);(3)周期性失業(yè)前兩種失業(yè)被認為是正常的失業(yè)現(xiàn)象,因而雖被計入失業(yè)率,但并不算真正的失業(yè)。這種失業(yè)率被稱為“自然失業(yè)率”,充分就業(yè)概念包含著一定程度的“自然失業(yè)率”。種類定義原因解決的途徑摩擦性失業(yè)由于工人在尋找工作時需要時間而產生的失業(yè)信息不完全構建與充實就業(yè)信息平臺結構性失業(yè)在經濟結構轉型時產生的失業(yè)。技能不吻合:由于從衰退產業(yè)退出的工人所擁有的技能與新興產業(yè)需要雇用工人所要求的技能不一致對工人進行培訓周期性失業(yè)由于經濟衰退而產生的失業(yè)短期周期進入衰退期進行宏觀調控,擴大需求,防止經濟衰退奧肯定律奧肯定律用來描述GDP變化和失業(yè)率變化之間存在的一種相當穩(wěn)定的關系。這一定律認為,GDP每增加2%,失業(yè)率大約下降1個百分點。二、通貨膨脹理論1、通貨膨脹是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價格水平持續(xù)和顯著地上漲。2、價格水平的表示: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PPI;GDP折算指數(shù)3、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被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π通貨膨脹率被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πt=(Pt-Pt-1)/Pt-1,式中,πt為t時期的通貨膨脹率,Pt和Pt-1分別為t時期和(t-1)時期的價格水平。(1)溫和的通貨膨脹:指每年物價上升的比例在10%內。(2)奔騰的通貨膨脹:10-100%(3)超級通貨膨脹:100%以上5、通貨膨脹的原因:作為貨幣現(xiàn)象的通貨膨脹、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和供求混合推進。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再分配效應不利于固定收入者,利于變動收入者。不利于借鑒儲蓄者,利于實際財富持有者。利于債務人而不利于債權人。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眾。產出效應。溫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對產出和就業(yè)有擴大效應。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會使收入或產量減少,從而引致失業(yè)。超級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崩潰。7、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含義:表示失業(yè)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替換關系的曲線,即失業(yè)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失業(yè)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練習一、單項選擇題
1.通貨膨脹是(
)。
A.貨幣發(fā)行量過多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的持續(xù)上漲
B.貨幣發(fā)行量超過了流通中的貨幣量
C.貨幣發(fā)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商品的價值量
D.以上都不是
2.在下列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中.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的原因可能是(
)。
A.銀行貸款的擴張
B.預算赤字
C.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D.投資增加
3.通貨膨脹會(
)。
A.使國民收入提高到超過其正常水平
B.使國民收入下降到超過其正常水平
C.使國民收入提高或下降主要看產生這種通貨膨脹的原因
D.只有在經濟處于潛在的產出水平時,才會促進國民收入增長
4.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
A.通常用于描述某種供給因素所引起的價格波動
B.通常用于描述某種總需求的增長引起的價格波動
C.表示經濟制度已調整過的預期通貨膨脹率
D.以上都不是
5.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
A.通常用于描述某種供給因素所引起的價格波動
B.通常用于描述某種總需求的增長所引起的價格波動
C.表示經濟制度已調整過的預期通貨膨脹率
D.以上都不是
6.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是指(
)。
A.收入普遍上升
B.收入普遍下降
C.收入結構變化
D.債權人收入上升
7.抑制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應該()。
A.控制貨幣供應量
B.降低工資
C.解除托拉斯組織
D.減少稅收
8.為減少經濟中存在的失業(yè),應采取的財政政策工具是(
)。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個人所得稅
C.增加失業(yè)保險金
D.增加貨幣供給量
9.面對通貨膨脹,消費者合理的行為應該是(
)。
A.保持原有的消費、儲蓄比例
B.用掉全部儲蓄以擴大消費支出
C.減少消費,擴大儲蓄比例
D.以上說法都不對
10.工資水平上漲幅度與消費的價格指數(shù)上漲不一樣時會出現(xiàn)(
)。
A.預期的通貨膨脹
B.未預期的通貨膨脹
C.平衡的通貨膨脹
D.不平衡的通貨膨脹
11.為了影響價格水平,政府所采取的限制工資增長和價格上升的政策是(
)。
A.貨幣政策
B.財政政策
C.收入政策
D.銀行政策
12.價格調整方程中,y*表示(
)。
A.總需求量
B.總供給量
C.潛在的總產出量
D.以上都不對
13.在充分就業(yè)的情況下,下列(
)最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A.進口增加
B.工資不變但勞動生產率提高
C.出口減少
D.政府支出不變但稅收減少
14.菲利普斯曲線是說明(
)。
A.通貨膨脹導致失業(yè)
B.通貨膨脹是由行業(yè)引起的
C.通貨膨脹串與失業(yè)率呈負相關
D.通貨膨脹率與失業(yè)率之間呈正相關15.通常由總需求曲線的變動而引起的通貨膨脹稱為(
)通脹,通常由總供給曲線的變動引起的通貨膨脹稱為(
)通脹。
A.成本推動型
非加速型
B.非加速型
需求拉動型
C.需求拉動型
成本推動型
D.非加速型
成本推動型
16.失業(yè)率是指(
)。
A.失業(yè)人口占勞動力的百分比
B.失業(yè)人數(shù)占人口總數(shù)的百分比
C.失業(yè)人數(shù)占就業(yè)人數(shù)的百分比
D.以上均正確
17.充分就業(yè)的含義是(
)。
A.人人都有工作,沒有失業(yè)者
B.消滅了周期性失業(yè)的就業(yè)狀態(tài)
C.消滅了自然失業(yè)時的就業(yè)狀態(tài)
D.消滅了自愿失業(yè)時的就業(yè)狀態(tài)
18.引起周期性失業(yè)的原因是(
)。
A.工資剛性
B.總需求不足
C.經濟中勞動力的正常流動
D.經濟結構的調整
19.在通貨膨脹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有利于(
)。
A.債務
B.債權人
C.在職工人
D.離退休人員
20.根據(jù)菲利普斯曲線,降低通貨膨脹率的辦法是(
)。
A.減少貨幣供給量
B.降低失業(yè)率
C.提高失業(yè)率
D.增加財政赤字
二、判斷題
1.通貨膨脹是日常用品的價格水平的持續(xù)上漲。(
)
2.投資增加會誘發(fā)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
3.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菲利普斯曲線右移,使得在相對比較低的通貨膨脹水平上降低失業(yè)率更為容易。(
)
4.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實施工資價格指導或工資價格管制,能使通貨膨脹率降低,因此這個政策是成功的。(
)
5.當出現(xiàn)需求推進的通貨膨脹時,國家貨幣當局可以增加貨幣供給量來抑制它。(
)
6.通貨膨脹發(fā)生時,退休金領取者和領取工資者都會受到損害。(
)7.菲利普斯曲線表明貨幣工資增長率與失業(yè)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它是恒定不變的。(
)
8.通貨膨脹會對就業(yè)和產量產生正效應,而且是無代價的。(
)
9.一般來說,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比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要弱。(
)
10.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石油價格急劇上漲,而以進口石油為原料的西方國家的生產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
三、計算題
1.如貨幣供給增加8%,實際產出增長7%,貨幣流通速度加快3%,通貨膨脹率為多少?
2.若價格水平在2010年為107.9,2011年為l11.5,2012年為114.5,試求:
(1)2011年和2012年通貨膨脹率各是多少?
(2)如果以前兩年通貨膨脹率的平均值作為第三年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值,計算1987年的預期通貨膨脹率。
3.已知:勞動力供給方程為:100+2W/P,勞動力需求方程為:200-8W/P。求解:(1)均衡狀態(tài)下的實際工資和就業(yè)水平;(2)假定勞動力需求有所下降,其方程變?yōu)椋?90-8W/P。問:均衡工資下降多少?就業(yè)減少多少?解釋為什么工資下降的百分數(shù)要比就業(yè)下降的百分數(shù)大?
四、問答題
1.凱恩斯是怎樣解釋失業(yè)存在的原因的?2.簡述失業(yè)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的損失。3.簡述奧肯定律。4.簡述通貨膨脹的含義及經濟效應。
5.通貨膨脹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產生哪些影響?
6.分析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對策。
7.通貨膨脹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產生哪些影響?
8.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線?
第十七章宏觀經濟政策主要知識點一、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1、充分就業(yè)。指一切生產要素都有機會以自己意愿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tài)。2、價格穩(wěn)定。指價格指數(shù)的相對穩(wěn)定,即不出現(xiàn)通貨膨脹。3、經濟持續(xù)均衡增長。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產生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xù)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4、國際收支平衡。二、財政政策1、財政政策工具指政府為實現(xiàn)既定經濟政策目標所選擇的的操作手段。財政政策: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影響總需求從而影響就業(yè)和國民收入的政策。(1)政府收入。=1\*GB3①政府稅收:國家為了實現(xiàn)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guī)定的標準,強制地、無償?shù)厝〉秘斦杖氲囊环N手段,因此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2\*GB3②公債: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公眾對政府的債權。A.目的:籌集財政資金,彌補財政赤字。B.形式:通過公債在資金市場的流通影響貨幣供求。(2)政府支出=1\*GB3①政府購買支出: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它是政府的直接支出,直接形成社會需求和購買力。=2\*GB3②政府轉移支付: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2、財政政策的分類:自動穩(wěn)定器與斟酌使用(1)自動調節(jié)——自動穩(wěn)定器:亦稱內在穩(wěn)定器,是指經濟系統(tǒng)本身存在的一種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采取任何行動?!咀詣臃€(wěn)定器內容:政府稅收的自動變化;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轉移支付);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浚?)主動調節(jié)——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政府需審時度勢,主動采取一些財政措施,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wěn)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wěn)定的充分就業(yè)水平?!窘惶媸褂玫臄U張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被稱為補償性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效果均衡收入變動越大,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大。4、財政政策的IS-LM分析(1)財政政策效果因IS曲線斜率而異在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IS曲線越陡峭,則移動IS曲線時收入變化就越大,即財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線越平坦,則IS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化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果越小。(2)財政政策效果因LM曲線斜率而異LM斜率越大,即LM曲線越陡,則移動IS曲線時收入變動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反之,LM越平坦,則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大。4、財政政策乘數(shù):,其中ke代表支出乘數(shù);k、h分別代表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d代表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5、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的概念IS曲線為垂直線而LM曲線為水平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無效。這種情況被稱為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6、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通過利率中介變動導致的私人部門支出降低的效果。*影響因素:支出乘數(shù)的大?。撼藬?shù)越大,擠出效應越大。k越大,擠出效應越大。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d越大,擠出效應越大。三、貨幣政策(一)貨幣政策的內涵1、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通過變動貨幣供給量以及通過貨幣供給量來調節(jié)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2、貨幣政策的一般目標:充分就業(yè)、經濟增長、物價穩(wěn)定、國際收支平衡等。(二)貨幣政策工具1、再貼現(xiàn)率政策(1)再貼現(xiàn)率是中央銀行對商業(yè)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放款利率。經濟蕭條時,下調再貼現(xiàn)率,商業(yè)銀行向央行借款增加,貨幣供給量增加。繁榮時期,上調再貼現(xiàn)率,商業(yè)銀行想央行借款減少,貨幣供給量減少。(2)特點:是一項被動的政策,取決于商業(yè)銀行是否到央行借款。2、公開市場業(yè)務(1)公開市場業(yè)務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經濟衰退時,買進債券。一方面通過貨幣投放,擴大貨幣供給;另一方面導致債券需求增加,進而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時,則賣出債券。(2)特點:主動靈活;結果容易預測可控。3、法定準備率。(1)經濟蕭條時,降低法定準備率,商業(yè)銀行對外貸款增加,同時貨幣創(chuàng)造乘數(shù)上升,從而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降,進而刺激總需求。經濟過熱則提高法定準備率。(2)特點:作用效果非常猛烈;存在時滯。(三)存款創(chuàng)造與貨幣供給1、存款創(chuàng)造指數(shù)(1)存款創(chuàng)造乘數(shù)即貨幣擴張乘數(shù),描述商業(yè)銀行體系供給貨幣的機制,它衡量了商業(yè)銀行體系內增加貨幣供給的數(shù)量。為了控制這個體系創(chuàng)造的貨幣量,中央銀行給商業(yè)銀行設置嚴格的準備金比例,中央銀行只允許商業(yè)銀行的初級存款的一部分用于放貸,這也稱作現(xiàn)金準備比例。(2)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額,成為存款準備金。這種準備金在存款中起碼應當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體由央行)規(guī)定的。這一比率稱為法定準備率。按法定準備率提留的準備金是法定準備金。2、貨幣創(chuàng)造機制(1)只考慮法定準備金時:(D為活期存款總和,R為原始存款,rd為法定準備率),貨幣創(chuàng)造乘數(shù)為1/rd。有超額準備金時:(re為超額準備率)貨幣創(chuàng)造乘數(shù)為1/(rd+re).存在現(xiàn)金漏出時:(rc為現(xiàn)金—存款比率),貨幣創(chuàng)造乘數(shù)為1/(rd+re+rc).貨幣供給的一般情況。=1\*GB3①基礎貨幣:指商業(yè)銀行準備金總額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這是商業(yè)派生存款或創(chuàng)造貨幣的基礎,也叫高能貨幣(H)。=2\*GB3②設整個社會狹義貨幣供給量為M,根據(jù)定義貨幣供給量為活期存款和通貨之和,即M=Cu+D,則貨幣創(chuàng)造乘數(shù)為:(四)貨幣政策效果的IS-LM圖形分析貨幣政策效果:指貨幣政策的效果指變動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1、貨幣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異在LM曲線形狀基本不變時,IS曲線越平坦,LM曲線移動(由于實行變動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IS曲線越陡峭,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2、貨幣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異當IS曲線斜率不變時,LM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大。古典主義的極端情況的含義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財政政策就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十分有效,這就是古典主義的極端情況。3貨幣政策的局限性(1)在通貨膨脹時期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可能效果比較顯著,但在經濟衰退時期,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效果就不明顯(2)從貨幣市場均衡的情況看,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要影響利率的話,必須以貨幣流通速度不變?yōu)榍疤?,否則貨幣供給變動對經濟的影響就要打折扣.(3)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也影響政策效果四、兩種政策的混合使用1、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雙松政策”)效應:產出增加,利率變動不確定。效應:產出增加,利率變動不確定。適用環(huán)境:經濟蕭條比較嚴重,即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嚴重閑置時。2、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雙緊政策”)效應:產出減少,利率變動不確定。效應:產出減少,利率變動不確定。適用環(huán)境:經濟過熱且產生嚴重的通貨膨脹。3、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緊財政松貨幣”)效應:利率下降,產出變動不確定。效應:利率下降,產出變動不確定。適用時期:經濟出現(xiàn)通貨膨脹但不太嚴重?;蚩偣┣蟠篌w平衡,但消費偏旺、投資不足。4、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松財政緊貨幣”)效應:利率上升,產出變動不確定。效應:利率上升,產出變動不確定。適用時期:經濟蕭條但不太嚴重,且需要控制通脹。5、兩種財政政策的組合政策組合產出利率1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不確定上升2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不確定3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不確定下降4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不確定練習單項選擇題
1.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是(
)。
A.通貨膨脹率為零,經濟加速增長
B.穩(wěn)定通貨,減少失業(yè),保持經濟穩(wěn)定的增長
C.充分就業(yè),通貨膨脹率為零
D.充分就業(yè),實際工資的上升率等于或超過通貨膨脹率
2.政府的財政收入政策通過(
)對國民收入產生影響。
A.政府轉移支付
B.政府購買
C.消費支出
D.出口
3.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與政府轉移支付的減少相同時,收入水平會(
)。
A.不變
B.增加
C.減少
D.不相關
4.假定政府沒有實行財政政策,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導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稅收增加
C.政府稅收減少
D.政府財政赤字增加
5.在經濟衰退時期,如果政府不加干預的話,(
)。
A.稅收減少,政府支出減少
B.稅收減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稅收增加,政府支出減少
D.稅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6.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是(
)。
A.緩和了經濟蕭條但增加了政府債務
B.緩和了蕭條也減輕了政府債務
C.加劇了通貨膨脹但減輕了政府債務
D.緩和了通貨膨脹但增加了政府債務
7.“擠出效應”發(fā)生于(
)。
A.貨幣供給減少使利率提高,擠出了對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門支出
B.私人部門增稅,減少了私人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稅的減少,提高了利率,擠出了對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門支出
D.政府支出減少,引起消費支出較少
8.下列(
)的情況不會增加預算赤字。
A.政府債務的利息增加
B.政府購買的物品和勞務增加
C.政府轉移支付增加
D.間接稅增加
9.下列(
)的財政政策將導致國民收入水平有最大增長。
A.政府增加購買50億元商品和勞務
B.政府購買增加50億元,同時增加稅收50億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1年中國蔬菜大棚管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濕膜暗裝式加濕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雜物盒組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復合緊襯抗負壓管道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延安2024年陜西延安市縣以下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定向招聘大學生鄉(xiāng)村醫(yī)生補錄27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冷軋鋼材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不干膠條碼標簽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高光外墻水性漆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銅包鋁鎂線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酒店財務管理系統(tǒng)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4年極兔速遞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中醫(yī)中藥在罕見病中的應用
- 2024-2030年中國無人機光電吊艙行業(yè)市場深度研究及投資規(guī)劃建議報告
- 征兵工作試題
- TCALC 003-2023 手術室患者人文關懷管理規(guī)范
- 2021新安全生產法解讀
-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進食護理-2023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
- 半生熟紙制作工藝
- 湖北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化學(一)含解析
- 銀行案件防控培訓課件
-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講課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