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4.1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附課堂教學實錄)_第1頁
八年級上冊《4.1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附課堂教學實錄)_第2頁
八年級上冊《4.1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附課堂教學實錄)_第3頁
八年級上冊《4.1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附課堂教學實錄)_第4頁
八年級上冊《4.1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附課堂教學實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2.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3.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4.學會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5.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推理和比較的能力及設計多種實驗方案的能力?!堰^程與方法:1.通過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熟悉細菌和真菌的分布;2.通過探究實驗和小組之間的討論,歸納出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窘虒W重點】1.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2.細菌和真菌的一般培養(yǎng)方法;3.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經驗交流后能夠正確地得出結論?!窘虒W難點】1.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探究實驗的觀察記錄;2.細菌和真菌的一般培養(yǎng)方法?!菊n時安排】2課時?!菊n前準備】培養(yǎng)的不同形態(tài)的菌落、變質的牛奶、米飯、長“毛”的饅頭、長有木耳的樹枝、蘑菇、足癬和背癬的圖片、實物投影儀、培育細菌和真菌的實驗材料和用具(瓊脂、培養(yǎng)皿、燒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燈、吸管、三腳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等)。【教學設計】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出示變質的牛奶、米飯,長“毛”的饅頭、長有木耳的樹枝等,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下列問題:(1)饅頭存放時間久了為什么會長“毛”?(2)腐爛的樹枝怎么會長有木耳呢?(3)營養(yǎng)豐富的牛奶和米飯為什么變質了?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食物變質、物品發(fā)霉等生活經驗,嘗試回答:(1)存放久了的饅頭會長出“毛”,這是真菌中的霉菌;(2)腐爛樹枝上長出的木耳實際是真菌;(3)牛奶和米飯變質了,這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在作怪。師生達成共識:自然界廣泛分布著細菌和真菌。由此導入新課。2.問題導入:教師提問:“細菌和真菌是什么樣的?它們生活在哪里?”“同學們是怎樣知道細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廣泛分布著細菌和真菌嗎?”通過提出問題,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細菌和真菌方面知識的情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推進新課學習目標一:培養(yǎng)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方案一:教師質疑:變質的米飯、牛奶是由細菌引起的,而我們不能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細菌,應該怎樣才能讓其露出“廬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矛盾,激發(fā)學習探究的興趣,自然導入“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學生自讀課文,了解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步驟并小組內討論,達成共識: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包括:①配制含有營養(yǎng)物質的培養(yǎng)基;②高溫滅菌;③接種;④恒溫中培養(yǎng)。教師邊講解邊演示“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并強調注意事項:①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將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進行高溫滅菌,同時使用的培養(yǎng)皿(或者試管等)也要進行高溫滅菌。②培養(yǎng)基經過高溫滅菌,一定要冷卻后再用,并且不要隨意打開培養(yǎng)皿;③將少量細菌或者真菌接種在培養(yǎng)基時要用無菌棉棒,避免再次污染;④一般要將培養(yǎng)皿放在保持溫度恒定的培養(yǎng)箱中進行恒溫培養(yǎng)(如果沒有培養(yǎng)箱,必須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培養(yǎng))。方案二: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里,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么呢?怎么樣才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細菌呢?引導學生要想肉眼看到細菌,必須培養(yǎng)細菌的菌落。教師播放錄像,學生通過錄像觀察培養(yǎng)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提問:(1)培養(yǎng)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有哪些?(2)什么叫接種?(3)配制培養(yǎng)基時為什么必須加入營養(yǎng)物質?(4)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為什么一定要進行高溫處理?學生觀看完錄像后,閱讀教材“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了解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步驟并小組內討論,達成共識?;卮穑海?)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包括:①配制含有營養(yǎng)物質的培養(yǎng)基;②高溫滅菌;③接種;④恒溫中培養(yǎng)。(2)將少量細菌或者真菌放在培養(yǎng)基上的過程叫做接種。(3)配制培養(yǎng)基時必須加入營養(yǎng)物質,是因為細菌和真菌中的絕大多數自己不能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yǎng)。(4)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一定要進行高溫滅菌的處理,因為經過高溫處理后,可以將培養(yǎng)基內混有的其它細菌或真菌等殺死,只培養(yǎng)接種的細菌或者真菌,這樣就排除了實驗外其他因素的干擾。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及時鼓勵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質疑:我們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基放到溫暖的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細菌大量繁殖后的情景將會怎么樣呢?由此進入菌落知識的學習。學習目標二:觀察菌落教師為同學們分發(fā)3天前培養(yǎng)的細菌和霉菌菌落(每個學習小組分發(fā)一組培養(yǎng)皿),并多媒體展示不同形態(tài)的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卮穑河械墓饣械拈L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提問:(1)什么是菌落?(2)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點?教師指導學生看書,學生根據課本中的描述,小組成員之間討論交流,得出結論:(1)菌落是指一個細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2)細菌和真菌的菌落特點表列如下:類別大小形態(tài)特點顏色細菌菌落菌落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多呈白色真菌菌落菌落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呈現出紅色、褐色、綠色等不同的顏色。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要求學生能夠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以進一步加深對不同菌落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質疑:菌落是同一種細菌或真菌的集合體嗎?學生積極思考,先小組內討論,再班內展示,最后達成共識??偨Y:菌落是指一個細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變質或發(fā)霉的現象,這實際是細菌或真菌不斷增殖的結果,我們肉眼看到的“變質”和“發(fā)霉”斑點就是菌落。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其大小和顏色也不相同,以此可以區(qū)分細菌或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形態(tài)。學習目標三: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1.課前準備:每組兩套裝有牛肉汁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已經高溫滅菌)、無菌棉棒、透明膠帶、標簽紙、放大鏡等2.創(chuàng)設探究情景:不同環(huán)境中都有細菌和真菌嗎?哪些環(huán)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環(huán)境中少一些?哪些環(huán)境中沒有?利用提出問題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進入探究狀態(tài)。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你們想探究哪些問題,根據這些問題你能作出哪些假設?你能否自行設計你們的探究方案?3.設計探究方案:指導學生依據教材中的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題目:(1)你將選定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采集細菌和真菌?你將怎樣采集細菌和真菌?(2)為什么要有兩套裝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請討論它們各有什么作用?(3)培養(yǎng)皿應該放在怎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培養(yǎng)?兩套裝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都需要在同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嗎?(4)設計觀察記錄的表格。(5)展示并交流你們的探究方案。教師指導學生認真學習教材中的“提示”部分,學生依據教材中的“提示”,先進行獨立思考,小組成員之間再進行合作討論,討論設計實驗中遇到的疑惑問題,在班內進行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達成共識后教師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在制定計劃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科學精神要及時評價和表揚。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總結出有關實驗的注意事項,為實施實驗做下鋪墊。鼓勵學生質疑并補充學生分組設計的具體方案,最后形成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4.合作探究,學生實施探究方案: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注意以下事項:(1)采集到細菌或真菌后,一定要將培養(yǎng)皿的蓋再蓋上,并且盡量地密封。(2)注意設置對照實驗,兩套裝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必須放在同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3)接種后的培養(yǎng)皿盡量放在實驗室的培養(yǎng)箱內,為了觀察和記錄的方便,也可自己帶回培養(yǎng),但要放在較溫暖的室內。(4)認真記錄觀察結果,利用下一節(jié)課上時間交流研究成果。第2課時一、導入新課復習導入:1.什么是菌落?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點?2.培養(yǎng)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有哪些?3.實驗中,你采集細菌或真菌的過程相當于細菌、真菌一般培養(yǎng)方法中的哪一個步驟?學生略作準備,完成老師的提問。過渡:上節(jié)課后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各學習小組的同學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二、推進新課各學習小組的代表按照抽簽順序,有秩序地發(fā)表演講,展示交流自己的探究報告和探究結果,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質疑補充。展示一:我們探究的問題是“手上有沒有細菌或真菌”。我們小組準備了兩套同樣的培養(yǎng)基,分別編號為1號和2號。用無菌棉棒輕擦手心,在編號為1號的培養(yǎng)基上輕輕涂抹,接著蓋上蓋;而編號為2號的培養(yǎng)皿沒有作任何變動。接著我們把兩套培養(yǎng)皿放在同一個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結果編號為1號的培養(yǎng)皿里長出了許多菌落(實物投影儀展示實驗結果),而編號為2號的培養(yǎng)皿沒有菌落。這說明我們的手上存在著大量的細菌或真菌,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講究衛(wèi)生,養(yǎng)成經常洗手的好習慣。展示二:我們選定的環(huán)境是廁所和食堂。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套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我們看到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實驗結果),說明廁所里的細菌比食堂里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里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質疑:從實物投影儀展示的實驗結果看,雖然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霉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顯高于廁所中的。這是為什么呢?回答:這是因為食堂里食物多,營養(yǎng)物質豐富。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展示三: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套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我們看到在教室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目高于操場上的(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實驗結果)。這說明教室里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展示四:我們探究的問題是“硬幣上有沒有細菌”。我們準備了兩套同樣的培養(yǎng)基,將硬幣放在編號為1號的培養(yǎng)基上輕輕按了一下,接著蓋上蓋;而編號為2號的培養(yǎng)皿沒有作任何變動。編號為1號的培養(yǎng)皿里長出來許多菌落(實物投影儀展示實驗結果),而編號為2號的培養(yǎng)皿沒有菌落。質疑:編號為2號的培養(yǎng)皿為什么沒有菌落呢?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展開討論,達成共識?;卮穑壕幪枮?號的培養(yǎng)皿經過嚴格的高溫滅菌,已經沒有細菌和真菌的存在。在這個探究實驗中,又一直處于密封狀態(tài)中,所有沒有菌落的形成。展示五:我們探究的問題是“學?;▓@里和食堂的冰箱里哪里的菌類多”,我們把一個培養(yǎng)皿放在學?;▓@的草坪上,另一個放在食堂的冰箱里,打開蓋三分鐘后,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為什么?同學們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爭相預測結果,教師指定一人予以解答:學?;▓@里的細菌和真菌多,那里潮濕、還有很多落葉作為營養(yǎng);而冰箱里溫度很低,不適合細菌和真菌的生長,一般情況下菌類是很少的。學生繼續(xù)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濕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還展示了自己用牛奶、柑橘、米飯做的探究實驗。提問:1.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什么特點?2.通過探究,你認為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細菌和真菌含量較多?3.根據你的探究活動,你認為細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須具有哪些基本條件?回答:1.細菌和真菌分布非常廣泛,幾乎無處不在。在土壤中、水里、空氣中乃至我們的身體上,到處都可以找到細菌和真菌??茖W家還發(fā)現,在寒冷的極地,在很熱的溫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極端特殊的環(huán)境中,也有細菌和真菌的存在??梢哉f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廣泛的生物。2.溫暖、潮濕、富含有機物的環(huán)境里細菌和真菌含量較多。3.細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條件是:水分、營養(yǎng)物質、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質疑:氧氣是大多數生物生活必需的基本條件之一,細菌和真菌的生活是否也必須需要氧氣呢?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結論:細菌和真菌的生活除了必需的基本條件如水分、營養(yǎng)物質、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外,不同的細菌和真菌還要求某些特定的生活條件,有的需要氧氣,有的在有氧條件下生命活動會受到抑制。例如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無氧的環(huán)境下才能良好地生存。三、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動物、植物外,還有另一類生物——細菌和真菌。通過配制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熟悉了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觀察了菌落并總結了兩個菌落的特點。我們還通過探究實驗,知道了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廣泛的生物。對細菌和真菌生活條件的了解,為我們消滅有害細菌,利用有利細菌為人類服務提供了科學依據。也許有的同學對細菌和真菌了解太少,往往會“談菌色變”,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樣,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數的細菌、真菌對人類、動物、植物有害,而大多數的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景鍟O計】第四章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第一節(jié)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為學生準備了充足的時間進行實驗結果的展示。各學習小組推選本組的代表進行班內展示,效果顯著。不同的小組展示方式不一樣。特別是其中一個小組讓同學們預測其實驗結果,再和自己的實驗相對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強了同學之間的表達與交流,這應該是本節(jié)的一個亮點。探究實驗和比較歸納充分結合。在從宏觀上觀察菌落時,引導學生及時地歸納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點;同學們在展示實驗結果時,教師和其他同學不斷質疑并加以補充,及時地歸納總結了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以及細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條件。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充分討論并設計探究方案。教師安排學生準備探究方案的設計時,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讓學生認真地討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預測實驗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這樣探究方案也就水到渠成,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兜谝还?jié)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課堂教學實錄【教學目標】1.聯(lián)系日?,F象,說出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廣泛性。2.觀察不同形態(tài)的菌落圖片及菌落實物,說出細菌和真菌分布的特點。3.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窘虒W重點】細菌和真菌分布的特點?!窘虒W難點】如何確認培養(yǎng)基中的菌落類型及描述它們的特點是本節(jié)的難點?!窘虒W方法】談話法、觀察法【教具準備】1.教師準備:(1)細菌和真菌的菌落掛圖。(2)自制的細菌和真菌菌落培養(yǎng)基。(3)投影片,有關細菌和真菌的資料。2.學生準備:(1)查閱有關細菌和真菌的資料。(4)準備一些發(fā)霉的桔子、長毛的饅頭、發(fā)餿的牛奶、腐敗的食物?!菊n堂教學實錄】第一課時一、創(chuàng)設情鏡,導入新課教師:同學們,當你們走進五彩繽紛的自然界時,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什么?學生:有花,有草,有樹,還有各種動物。教師:好,那么,大家可曾想過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動物外,還存在另一類生物嗎?下面就分組觀察各組準備的實物,然后回答你們觀察到了什么。學生:分組觀察實物(發(fā)霉的桔子、長毛的饅頭、發(fā)餿的牛奶、腐敗變質的食物),討論。教師:你們談一談觀察結果。學生:桔子上長了綠毛,饅頭長有綠毛,也有黃黑斑。學生:牛奶聞著發(fā)酸了,但看不到什么東西。學生:腐敗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圓斑點,也有綠色斑點。教師:很好,同學們觀察得都很仔細,那么,你們知道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嗎?要解開這個謎團,就需學習本章講述的知識——分布廣泛的真菌和細菌。(提醒學生用塑料袋把實物放好,并洗干凈手)二、收集資料,了解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廣泛性學生:細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別廣泛,無論是空氣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們的身體上,都可以找到它們。學生:科學家還發(fā)現,在寒冷的極地,在很熱的溫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還發(fā)現了古細菌。教師:你們的資料準備得很充分。是的,細菌和真菌可以說是無孔不入了。但是,我們在一般情況下用肉眼是看不見它們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當它們大量繁殖形成集合體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實,剛才同學們觀察到的桔子上的綠毛,食物中的斑點都是成千上萬個細菌或真菌組成的菌落。下面你們認真觀察菌落圖片和老師培養(yǎng)的菌落實物,以小組形式觀察、討論、思考,選出每組回答較全面的同學作小組發(fā)言,看哪個小組總結的最好。(出示不同形態(tài)的菌落圖片及教師培養(yǎng)的菌落實物)教師:剛才我們評出了最佳小組,請這個小組派代表總結兩種菌落的特點。學生:細菌菌落比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學生:真菌菌落較大,顏色呈紅色、褐色、綠色、黑色、黃色等,形態(tài)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教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總結得也很全面,那么,你們能不能結合日常所見,舉一些細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學生活動)熱烈討論,思考,積極踴躍回答。學生:我家在夏天做的肉湯放久了,在肉湯表面就會出現一片一片的白色,綠色斑點。學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時候容易長綠毛。學生:吃不了的饅頭、面包放久了,就會長些白色、黑色或綠色斑點。學生:水果放久了就會腐爛。教師:你們舉得例子太好了,說明你們真是生活中的細心人,確實這些都是由細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們查找的資料中,有沒有關于細菌和真菌與人類之間發(fā)生的真實故事呢?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長見識。學生:19世紀的歐洲,肺結核病十分猖獗,每7個人里就有1人被它奪去生命??坪諡榱苏业椒谓Y核的病因,日夜在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了致病的結核桿菌。通過動物實驗,他證明結核桿菌能通過空氣傳播,使人患肺結核。學生:將結核桿菌放入土壤,它會被殺滅。土壤里有約10萬種微生物,是誰殺死了結核桿菌?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不厭其煩地將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進行培養(yǎng)試驗,終于在實驗到10000多種微生物時,找到了殺滅結核桿菌的菌,提煉出鏈霉素,為醫(yī)學工程作出了杰出貢獻。學生:1928年,英國圣瑪麗學院的講師弗萊明發(fā)現,培養(yǎng)葡萄球菌的培養(yǎng)基里長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圍的葡萄球菌不見了,難道是霉菌殺滅了葡萄球菌?他試著將霉菌用水稀釋后,滴進其他細菌培養(yǎng)基里,結果,霉菌又殺死了其他病菌。弗萊明喜出望外,將這種霉菌分泌出的殺菌物質稱為“青霉素”。青霉素在戰(zhàn)爭中救治了許多傷員,于是,青霉素與原子彈、雷達一起,被譽為第二次大戰(zhàn)時期的三大發(fā)現。學生:1855年,法國里爾的酒廠常為美味啤酒變酸而苦惱,就去請教里爾大學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顯微鏡下發(fā)現,啤酒變酸是酒里的乳酸桿菌搗亂。于是,他用加熱的方法殺死乳酸桿菌,保證啤酒不變酸。他成為發(fā)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來。巴斯德又發(fā)現了使蠶生病的致病細菌,成為現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教師:太棒了,我沒想到你們知道這么多有關微生物的知識,告訴老師,你們是怎樣知道的。學生:我們查資料,上網知道的。教師:從剛才同學們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許多科學家為戰(zhàn)勝病菌,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三、知識遷移,學生細菌和真菌的一般培養(yǎng)方法教師:下面我給大家講個肉湯的故事。1872年,普魯士醫(yī)生科赫讓妻子熬了一鍋肉湯,用來培養(yǎng)細菌,進行研究。細菌在肉湯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種細菌混雜在一起無法分離出單純的菌種來研究。一天,科赫吃飯時,看妻子做的瓊脂果凍,大受啟發(fā)。于是,他在瓊脂膠液里加進牛肉湯,冷卻凝固成肉湯瓊脂,再接種細菌,果然繁殖出了單純的菌種。他又給透明的細菌染上顏色,在顯微鏡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細菌的活動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養(yǎng)基先后抓住了霍亂病菌、瘧原蟲、錐體蟲等害人精,還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歸熱、昏睡病等惡疾的蔓延。1905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從以上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進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養(yǎng)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學們自學課本56頁第二段,并思考以下問題。(投影儀打出)1.怎樣配制培養(yǎng)基?2.什么是接種?(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思考問題,嘗試回答。學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與瓊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養(yǎng)基。學生: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yǎng)基上的過程叫接種。教師:回答得很好,你們想一想,在接種之前,我們把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應如何處理,才能保證實驗的成功?學生:必須進行高溫滅菌。教師:接種后,應把培養(yǎng)基放在什么地方培養(yǎng)?學生:應把接種后的培養(yǎng)皿放在保持恒定溫度的培養(yǎng)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yǎng)。教師:很好,下課后,同學們領取培養(yǎng)基和無菌棉棒,為下一節(jié)探究實驗做準備工作,為了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可信性,希望各組組長將采集菌種地點討論劃分一下。四、學以致用,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教師:既然我們知道了細菌和真菌幾乎無處不在,又知道它們中有許多種類對人類有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學生:勤洗手,勤換衣報,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學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光自己做到,還要制止他人的不良行為。學生:開展綠化校園,美化環(huán)境,減少細菌的產生。學生:對公共衛(wèi)生場所經常消毒、清潔。教師:非常好,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做一個愛護環(huán)境,講究衛(wèi)生的好學生,為地球母親添光增彩。五、課堂小結,鞏固練習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動物、植物外,還有另一類生物——細菌和真菌,觀察了菌落圖及培養(yǎng)基,總結了兩個菌落的特點,通過互相交流了解了醫(yī)學發(fā)展的歷史,激發(fā)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學習科學家一絲不茍的精神。第二課時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用談話式教學法與學生共同簡要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從而導入新課。具體活動如下(師生活動)教師:同學們,在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細菌和真菌的一些知識,你們能簡單回憶一下嗎?學生:細菌很小,用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學生:細菌繁殖很迅速,它們繁殖后就可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學生:細菌的菌落很小,它的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學生:真菌有大型的類型如蘑菇,也有用肉眼看不到的酵母菌和霉菌。學生: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常形成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的菌落。學生:真菌菌落還能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顏色。教師:同學們對所學知識掌握得很牢固,上節(jié)課安排了你們課余分小組去不同地點接種,下面就請各組組長匯報你們采集的地點、接種過程及探究假設。一組:采集地點——菜市場方法:打開培養(yǎng)皿,暴露在空氣中10分鐘,再蓋上,封好。假設:菜市場周圍空氣中有許多細菌和真菌。二組:采集地點——汽車站方法:打開培養(yǎng)皿,暴露在空氣中10分鐘,再蓋上,封好。假設:汽車站周圍空氣中有許多真菌和真菌。三組:采集地點——池塘水方法:用無菌棉棒蘸取池水,在培養(yǎng)基上輕輕涂抹。假設:池水中有許多細菌和真菌。四組:采集地點——土壤方法:用無菌棉棒蘸取土壤,在培養(yǎng)基上輕輕涂抹。假設:土壤中有許多細菌和真菌。五組:采集地點——口腔內部方法:用無菌棉棒擦取口腔內部,在培養(yǎng)基輕輕涂抹。假設:口腔內部也有細菌和真菌。六組:采集地點——手方法:用無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養(yǎng)基上輕輕涂抹。假設:手上有許多細菌和真菌。七組:采集地點——錢幣方法:將硬幣放在細菌培養(yǎng)基上輕輕一按。假設:硬幣上有許多細菌和真菌。教師:你們的設計思路很好,那么你們把培養(yǎng)基放在怎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培養(yǎng)呢?兩套裝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都需要在同一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嗎?學生:我們把一套培養(yǎng)基(1號)放在溫暖的地方培養(yǎng),把另一套培養(yǎng)基(2號)放在冰箱中培養(yǎng)(一、二、三組)。學生:我們把一套培養(yǎng)基(1號)放在潮濕的地方培養(yǎng),把另一套(2號)放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四、五、六、七組)教師:好,下面你們分組觀察培養(yǎng)皿中菌落形成情況,然后再互相交流觀察結果,最后得出結論。(學生活動)分組觀察、對比、互相交流、分析、判斷、推理,得出結論。學生:在溫暖、潮濕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的菌落比較大,生長比較好。學生:在干燥、冰冷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的菌落很小,生長緩慢。教師: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學生: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還有有機物。教師:通過我們的探究實驗及觀察結果,思考分析如下問題。(投影儀打出)1.為什么培養(yǎng)用的培養(yǎng)皿和培養(yǎng)基,在接種前必須高溫處理?為什么要用無菌棉棒?2.不同環(huán)境中都有細菌和真菌嗎?哪種環(huán)境中更多一些?哪種環(huán)境中少一些?哪種環(huán)境中根本沒有?3.在這個探究中,不可能有的情況是哪一種?為什么?4.這個實驗是否要設置對照?(學生活動)討論、思考、爭辯,嘗試回答。學生:高溫消毒是為了殺死培養(yǎng)皿和培養(yǎng)基上原有的細菌和真菌,增加探究實驗的可信性和科學性,用無菌棉棒也是這個道理。學生:大多數環(huán)境中都有細菌和真菌,在空氣中、池水中、土壤中、口腔中、手上、硬幣上甚至非常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有它們的足跡。學生:在空氣中、水中、土壤中、手上、硬幣上較多,身體內部較少,在高溫、真空、干燥環(huán)境中根本沒有細菌和真菌。學生:在這個探究實驗中,不可能有的就是沒有打開蓋的經高溫消毒的培養(yǎng)基,因為它們已經被高溫殺死。學生:這個探究實驗需要設置對照。比如我們把1號和2號培養(yǎng)基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培養(yǎng),觀察細菌和真菌的繁殖情況,從而才能總結出它們生存的條件是什么?(教師活動)激勵評價,補充不足。教師:我們通過探究實驗,知道了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廣泛的生物。了解了它們生存的條件,這樣對于我們消滅有害細菌利用有利細菌為人類服務提供了科學依據。其實我們大可不必談菌色變,自然界中,只有少數細菌、真菌對人、動物、植物有害,大多數的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很有益的。有興趣的同學,回去查找資料,有待我們下節(jié)上課時備用。二、課堂小結探究實驗的成功,取決于同學們的積極參予,獻計獻策,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了大家團結合作的精神和認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了大家觀察、判斷、實際操作的能力。三、鞏固練習1.某同學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上接種了A、B兩種細菌進行培養(yǎng),同時,他還在培養(yǎng)基上放了鹽水浸過的紙片。經過恒溫培養(yǎng)一天后,鹽紙片周圍只有A細菌生長。你對這個實驗結果怎樣解釋?答案:因為A細菌的生長需要鹽分。2.你見過泡菜壇嗎?泡菜是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機物生成乳酸。因此泡菜壇的結構,既要加蓋,還要用一圈水來封口,你能推測其中的科學道理嗎?答案:因為乳酸菌是厭氧菌。3.為什么高溫消毒就能達到殺菌目的?答案:因為細菌、真菌的生存條件是適宜的溫度,高溫下它們無法生活?!景鍟O計】探究實驗——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一、學生匯報二、觀察、討論、總結三、提出問題四、小結《第一節(jié)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課堂教學實錄【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tài),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yǎng)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細菌、真菌培養(yǎng)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yǎng)相關的科學素養(yǎng);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開拓創(chuàng)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窘虒W重點和難點】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yǎng)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菊n堂教學實錄】導入: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里,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么呢?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里,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么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主要教學過程: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我們先制作了培養(yǎng)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胨、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yǎng)基里為什么需要牛肉膏?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yǎng)物質。教師:還有什么成分屬于營養(yǎng)物質嗎?學生:蛋白胨、鹽。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學生:瓊脂是凝固劑。學生繼續(xù)匯報:配置好培養(yǎng)基后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后趁熱分裝在培養(yǎng)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yǎng)皿也要滅菌。等培養(yǎng)基凝固后,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里,細菌就落到培養(yǎng)基上,這是接種。然后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基放到溫暖的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yǎng)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tài)、大小和顏色區(qū)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里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yǎng)基,繼續(xù)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現成的材料來培養(yǎng)細菌和真菌。下節(jié)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課時2:教師:上節(jié)課后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并進行簡短匯報。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yǎng)箱里培養(yǎng)。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我們看到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說明廁所里的細菌比食堂里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里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霉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顯高于廁所中的。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食堂里吃的多。營養(yǎng)多。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