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詩歌理解性默寫(必修下全冊)_第1頁
新高考詩歌理解性默寫(必修下全冊)_第2頁
新高考詩歌理解性默寫(必修下全冊)_第3頁
新高考詩歌理解性默寫(必修下全冊)_第4頁
新高考詩歌理解性默寫(必修下全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高考詩歌理解性默寫(必修下全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表現孔子不以年長

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弟子毫無顧慮地說出各自志向

的句子是“,?!?/p>

2.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

<())

,O

n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用"0

表達了對曾皙志向的高度贊賞。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言談、動作等方

面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

"'>可以看出。

5.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中可

以看出。

⑶公西華比冉有更謙虛,從",”中可以

看出。

7.曾皙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

",,”的動作中可以看出。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

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

象:,,0

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認為自己用三

年時間治理一個國家,可以達到“,”的效果。

w.《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提問,

個性魯莽卻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加之

以師旅,;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諫逐客書》

1.《諫逐客書》一文開頭“,'>這一斷語用非

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辭開宗明義,起句發(fā)意振聾發(fā)耳貴。

2.《諫逐客書》一文指出驅逐客卿不僅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且有

亡國的危險,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極點的句子是",

3.在《諫逐客書》中,李斯寫秦昭王加強和鞏固了王室的權力,

抑制了豪門貴族的勢力的句子是:",

4.在《諫逐客書》中,作者用蠶吃桑葉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

就帝業(yè)的句子是:",no

$《諫逐客書》中用",,,

'>四句話列舉秦穆公求賢若渴的事實。

6.鋪陳就是鋪敘、陳述,即直書其事,反復敘說。鋪陳同類和

類似事物時,要注意角度的挪移、側重點的選擇,以突出其特征。

《諫逐客書》連寫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就各取一個主要角

度:孝公用客卿,從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全面論述,重在

變法治國的句子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

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L

7.作者以秦國歷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業(yè)為事實論據,進行概括

并得出成功的原因:,,進而提出詰問:"!’>

以駁倒“吏議”。

8.《諫逐客書》中,用“,;,”,

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

?以人和物作比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

",諷刺秦王看重的只是聲色珠寶,輕視人才的

句子是“,,,o

IO《諫逐客書》中,作者竭力陳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

歡異國的奇珍異寶、器樂玩好、美色音樂,與下文其“,

”的用人排外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

.在《諫逐客書》中,李斯認為五帝三王天下無敵的主要原

因是",,,L

22.在《諫逐客書》中,寫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給人民

和國家?guī)碇苯佑绊懙木渥邮牵?o

13.以玩好為喻進行推論,從反面說明非秦國的寶物不可或缺

的句子是:",,,

24.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用","形象地說明

了"真秦之聲

《諫太宗十思疏》

1?《諫太宗十思疏》開篇用生動的比喻推理引出正題,本文的

中心論題是:,。

2.《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用人納諫”的策略

",",為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

礎。

3.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

說明問題“,,L

從而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政治意圖。

4.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善用喻,喻巧而理至,用十分

熟悉的樹木、泉源勸諫太宗在安樂時要想到危難,避免奢侈,否則,

“,危及治國之本。

S《勸學》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講

述堅持的重要性,《諫太宗十思疏》中的",>>

也論述了同樣的道理。

6.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用""一句

向帝王表達了和諸葛亮《出師表》中"遠小人辨善惡一樣的諄諄

告誡。

7.《諫太宗十思疏》中運用對比句

",'>寫出了團結他人與輕視他人會造

成不同的結果。

8.《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面對統(tǒng)治者的嚴酷刑罰和

威風怒氣,人們的態(tài)度是:,o

q.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勸誡君王不能不在乎百姓產生的

很小的怨恨,并且以"舟’’作比應當警惕的句子

ZE:,;,。

.《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想到自己的地位高而險,

就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的句子是:。

《答司馬諫議書》

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

推行變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

:,,。

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

推行變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

TE:,。

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

推行變法而冠以"拒諫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

是:,,O

4.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說,和司馬光議事每不合,主

要是政見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簡略地寫了回信,不再辯解,但

是又因為",,L

希望司馬光原諒他。

5.《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司馬光指責自己的主要問題

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O

6.《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舉例說明先王做事也會招致百

姓反對,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對的句子

TE:,,?

7.《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自言與司馬光交情很好,但在

政治上卻常有不同意見的句子

是:,。

8.《答司馬諫議書》中,表明王安石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

墨守成規(guī)、隨和世俗的不滿的句子

是:,、

名從《答司馬諫議書》中的“,

可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的怨誹早有預料。

IO《答司馬諫議書》中,直接點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所在的兩句是:,o

.《答司馬諫議書》中,",'>

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

種概括。

12.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最后正面表明態(tài)度:

“,,。委婉的口吻中蘊含

著銳利的鋒芒,一語點破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實質,直

刺對方要害,使其原形畢露,無言以對。

《阿房宮賦》

1?《阿房宮賦》中既寫出了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

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的句子

ZE:,,,o

2.勾勒出阿房宮占地廣闊、凌云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

體的印象的詩句是:,。

3.寫阿房宮是依著山勢.就著水流而修建的,突出了它利用自然.

巧奪天工的氣派的四句

7E:,,,

4.其中實寫廊.檐,描繪得細致入微的詩句是:廊腰緡回,檐牙

高啄。

5.寫樓閣各隨地勢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狀態(tài)與宮室結構的參差

錯落,精巧工致的詩句是:,o

6.《阿房宮賦》中用比喻和反問的手法描寫樓閣之間通道壯麗

之美的句子:,?

7.《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既是以

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的句

子是:

8?寫六國的宮妃和王子王孫。辭別六國的宮樓,坐著輦車來到

秦國的詩句

ZE:,,,。

?寫烏青的云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的詩

句是:,?

Io.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

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

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得語句

:,O

.寫寶石金塊被秦人丟棄不斷的詩句

TE:,,。

1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排比句,

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卻只用了

",,,"十四個

字就精練有力地盡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之下迅速滅亡的歷史過程。

13.杜牧極力渲染阿房宮的繁華奢靡,其中描寫樂聲與市井言

語對比的句子是:,。

14.杜牧《阿房宮賦》中以",'>描寫阿房宮

宮人的美麗,她們佇立遠眺,盼望著皇帝臨幸。

IS作者感嘆秦人掠奪財寶時候一分一毫都要計較,耗費起來

如棄泥沙(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并

且還揮霍無度的語句)的詩句

是:,?

工⑶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qū)別,都追求

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tǒng)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

的語句

Λt:,,

27.文末提出論點,闡明六國和秦國興亡自取的道理,同時借

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的詩句

TE:,,,

18.用"后人’’的委婉稱謂,提醒唐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

要吸取經驗教訓,意味深長的句子

TE:,。

1?杜牧在《阿房宮賦》的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自己

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

,?”

《六國論》

1.蘇洵《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

2?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述齊國滅亡的根源的句子

是:,,?。

3.蘇洵在《六國論》中,表現列國先人艱苦開辟疆土的句子

7E:,,,o

4.蘇洵的《六國論》明確指出賄賂秦國是導致滅亡的根本原因

的句子是:,O

S蘇洵的《六國論》說明燕國滅亡原因的句子

是:,。

⑶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嗚呼!滅六

國者六國也,非秦也;,L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

唐敬宗廣建宮室;蘇洵《六國論》“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

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L用六國破滅的教訓

諷刺北宋賄賂契丹、西夏。

7.古人寫文章愛引用前人話語作為論據,如韓愈《師說》中“孔

子曰:'三人行,”,蘇洵《六國論》中"古人云:’以地事

秦,,,

8.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寄寓了作者對所敘對象充滿情感的句子,

如蘇洵的《六國論》中“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L表達了蘇洵對六國以地事秦的遺憾之情;《永遇樂?京

口北固亭懷古》中"想當年,,反映了辛棄疾

對英雄劉裕的無限景仰。

q.蘇洵在《六國論》中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武力抗秦堅持

到底的句子是:,,O

工。.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諸侯割地越

多,秦國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II.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假設論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指出,

如果朝廷繼續(xù)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會重蹈六國滅亡的

覆轍的句子是:,,o

古詩詞誦讀

1.杜甫《登岳陽樓》頷聯",L描寫

了洞庭湖浩瀚壯闊的景色,千古傳誦。

2.杜甫《登岳陽樓》中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

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基礎的詩句

TE:,。

3.《桂枝香?金陵懷古》中,描寫詞人登高望遠所見金陵城江山

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o

4.《桂枝香?金陵懷古》中,詞人感嘆六朝的歷史像流水一樣流

逝掉,未曾給當朝人留下什么教訓和反思的詩句

TE:,。

$《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寫詞人關注到江中的征帆和江邊的

酒家等人文景觀的詩句是:,,

⑶唐朝詩人杜牧曾在《臺城曲》中諷刺說:“門外韓擒虎,樓

頭張麗華?!蓖醢彩豆鹬ο?金陵懷古》中",

就是用這個典故來表達亡國之恨。

7.《念奴嬌?過洞庭》中,表現洞庭湖上秋高氣爽、玉宇澄清、

水波不興的句子是:,,。

8.《念奴嬌?過洞庭》中說:,O在三

萬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

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

q.《念奴嬌?過洞庭》的“'>是說皎潔的月亮照在湖上,

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輝分了一些給湖水。

""是說天上的銀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兩道銀河

同樣的明亮。"’>這五個字,描寫周圍的一切,從天空到

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沒有一絲污濁。

w.《游園【皂羅袍】》開頭兩句

",’>寫園中景色,以及由此引

起的感情波瀾,蘊含著無限的感嘆和惋惜。

IL《游園【皂羅袍】》中","兩

句,化用謝靈運的“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句意,

寫出杜麗娘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從胸中涌出無限哀怨。

12.《游園【皂羅袍】》中"?一句,是春

心的萌動,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覺醒。這樣的呼聲在當

時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

詩歌理解性默寫(必修下全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表現孔子不以年長

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弟子毫無顧慮地說出各自志向

的句子是“,?!?/p>

2.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

(())

,O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用"L

表達了對曾皙志向的高度贊賞。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言談、動作等方

面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

""可以看出。

5.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中可

以看出。

6.公西華比冉有更謙虛,從",”中可以

看出。

7.曾皙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

“,,的動作中可以看出。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

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

象:,,o'>

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認為自己用三

年時間治理一個國家,可以達到“,’>的效果。

W.《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提問,

個性魯莽卻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加之

以師旅,;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為國以禮其言不讓3.吾與點也

4.率爾而對5.如其禮樂以俟君子6.非日能之愿學焉7.鼓瑟希鏗爾

舍瑟而作8.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9.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0.千

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因之以饑僮

《諫逐客書》

1.《諫逐客書》一文開頭“,'>這一斷語用非

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辭開宗明義,起句發(fā)意振聾發(fā)耳貫。

2.《諫逐客書》一文指出驅逐客卿不僅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且有

亡國的危險,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極點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O

3.在《諫逐客書》中,李斯寫秦昭王加強和鞏固了王室的權力,

抑制了豪門貴族的勢力的句子是:",

4.在《諫逐客書》中,作者用蠶吃桑葉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

就帝業(yè)的句子是:",no

$《諫逐客書》中用",,,

”四句話列舉秦穆公求賢若渴的事實。

6.鋪陳就是鋪敘、陳述,即直書其事,反復敘說。鋪陳同類和

類似事物時,要注意角度的挪移、側重點的選擇,以突出其特征。

《諫逐客書》連寫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就各取一個主要角

度:孝公用客卿,從思想、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全面論述,重在

變法治國的句子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

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L

7.作者以秦國歷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業(yè)為事實論據,進行概括

并得出成功的原因:,,進而提出詰問:"!”

以駁倒“吏議”。

8.《諫逐客書》中,用",;,”,

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

%以人和物作比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

“,”,諷刺秦王看重的只是聲色珠寶,輕視人才的

句子是",,,o

1(9.《諫逐客書》中,作者竭力陳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

歡異國的奇珍異寶、器樂玩好、美色音樂,與下文其“,

”的用人排外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

工工.在《諫逐客書》中,李斯認為五帝三王天下無敵的主要原

因是",,,nO

22.在《諫逐客書》中,寫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給人民

和國家?guī)碇苯佑绊懙木渥邮牵?。

工3.以玩好為喻進行推論,從反面說明非秦國的寶物不可或缺

的句子是:",,,

工4.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用",’>形象地說明

了"真秦之聲

1.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2.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雒,

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3.強公室,杜私門4.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

5.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

于晉7.客何負于秦哉8.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

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名其德9.非秦者去,為

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10.非

秦者去,為客者逐11.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

12.民以殷盛,國以富強13.則是宛珠之簪,傅磯之珥,阿韁之衣,

錦繡之飾不進于前14.擊甕叩缶,彈箏搏髀

《諫太宗十思疏》

1.《諫太宗十思疏》開篇用生動的比喻推理引出正題,本文的

中心論題是:,?

2.《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用人納諫’>的策略

”,",為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

礎。

3.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

說明問題“,,H

從而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政治意圖。

4.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善用喻,喻巧而理至,用十分

熟悉的樹木、泉源勸諫太宗在安樂時要想到危難,避免奢侈,否則,

",",危及治國之本。

5.《勸學》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講

述堅持的重要性,《諫太宗十思疏》中的",

也論述了同樣的道理。

6.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用""一句

向帝王表達了和諸葛亮《出師表》中“遠小人辨善惡一樣的諄諄

告誡。

7.《諫太宗十思疏》中運用對比句

",”寫出了團結他人與輕視他人會造

成不同的結果。

8.《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面對統(tǒng)治者的嚴酷刑罰和

威風怒氣,人們的態(tài)度是:,?

?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勸誡君王不能不在乎百姓產生的

很小的怨恨,并且以"舟'>作比應當警惕的句子

7E:,;,。

Io《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想到自己的地位高而險,

就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的句子是:O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2.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3.源不深

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4.斯亦伐根以求

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5.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6.想讒邪則

思正身以黜惡7.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8.終茍免而

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10.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答司馬諫議書》

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

推行變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

TE:,,。

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

推行變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

TE:,。

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

推行變法而冠以"拒諫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

是:,,O

4.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說,和司馬光議事每不合,主

要是政見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簡略地寫了回信,不再辯解,但

是又因為",,”,

希望司馬光原諒他。

5.《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認為司馬光指責自己的主要問題

的句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O

0《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舉例說明先王做事也會招致百

姓反對,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對的句子

TE:,,?

7.《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自言與司馬光交情很好,但在

政治上卻常有不同意見的句子

是:,。

8.《答司馬諫議書》中,表明王安石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

墨守成規(guī)、隨和世俗的不滿的句子

是:,、

名從《答司馬諫議書》中的“,

可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的怨誹早有預料。

IO《答司馬諫議書》中,直接點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所在的兩句是:,o

.《答司馬諫議書》中,",,

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決精神的一

種概括。

12.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最后正面表明態(tài)度:

?,,。”委婉的口吻中蘊含

著銳利的鋒芒,一語點破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實質,直

刺對方要害,使其原形畢露,無言以對。

1.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2.為天下理財,不為征

利3.辟牙口說,難壬人,不為拒諫4.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

鹵莽,故今具道所以5.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

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6.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

而已7.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8.人習于茍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9.至于怨誹之多,

則固前知其如此也10.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11.度義而

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12.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

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阿房宮賦》

1.《阿房宮賦》中既寫出了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

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的句子

2.勾勒出阿房宮占地廣闊、凌云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

體的印象的詩句是:,。

3.寫阿房宮是依著山勢.就著水流而修建的,突出了它利用自然.

巧奪天工的氣派的四句

ZE:,,1

4.其中實寫廊.檐,描繪得細致入微的詩句是:廊腰韁回,檐牙

高啄。

夕寫樓閣各隨地勢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狀態(tài)與宮室結構的參差

錯落,精巧工致的詩句是:,“

0《阿房宮賦》中用比喻和反問的手法描寫樓閣之間通道壯麗

之美的句子:,?

7.《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既是以

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的句

子是:,;,o

8?寫六國的宮妃和王子王孫。辭別六國的宮樓,坐著輦車來到

秦國的詩句

TE:,,,<>

?寫烏青的云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的詩

句是:,。

Io.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

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

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得語句

是:,。

IL寫寶石金塊被秦人丟棄不斷的詩句

TE:,,。

1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排比句,

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卻只用了

“,,,"十四個

字就精練有力地盡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之下迅速滅亡的歷史過程。

13.杜牧極力渲染阿房宮的繁華奢靡,其中描寫樂聲與市井言

語對比的句子是:,°

工4.杜牧《阿房宮賦》中以",”描寫阿房宮

宮人的美麗,她們佇立遠眺,盼望著皇帝臨幸。

15.作者感嘆秦人掠奪財寶時候一分一毫都要計較,耗費起來

如棄泥沙(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并

且還揮霍無度的語句)的詩句

是:,?

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qū)別,都追求

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tǒng)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

的語句

TE:,。,

27.文末提出論點,闡明六國和秦國興亡自取的道理,同時借

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的詩句

18.用"后人’’的委婉稱謂,提醒唐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

要吸取經驗教訓,意味深長的句子

7E:,。

1夕杜牧在《阿房宮賦》的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自己

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

,?”

1.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

日3.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4.廊腰綬回,

檐牙高啄5.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復道行空,不霽何虹7.歌臺暖

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8.妃嬪媵始,王子皇孫,辭樓

下殿,輦來于秦9.綠云擾擾,梳曉鬟也10.明星熒熒,開妝鏡也11.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遍迤12.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

可憐焦土

13.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14.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15.奈

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16.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

奢,人亦念其家17.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

下也1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

人而復哀后人也19.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誰得而族滅也

《六國論》

1.蘇洵《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

,,,O

2.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述齊國滅亡的根源的句子

是:,,?O

3.蘇洵在《六國論》中,表現列國先人艱苦開辟疆土的句子

ZE:,,,o

4.蘇洵的《六國論》明確指出賄賂秦國是導致滅亡的根本原因

的句子是:,o

5.蘇洵的《六國論》說明燕國滅亡原因的句子

ZE:,o

6.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嗚呼!滅六

國者六國也,非秦也;,L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

唐敬宗廣建宮室;蘇洵《六國論》“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

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害I,以趨于亡。L用六國破滅的教訓

諷刺北宋賄賂契丹、西夏。

7.古人寫文章愛引用前人話語作為論據,如韓愈《師說》中“孔

子曰:'三人行,蘇洵《六國論》中"古人云:’以地事

秦,,,

8?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寄寓了作者對所敘對象充滿情感的句子,

如蘇洵的《六國論》中“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L表達了蘇洵對六國以地事秦的遺憾之情;《永遇樂?京

口北固亭懷古》中"想當年,,L反映了辛棄疾

對英雄劉裕的無限景仰。

?蘇洵在《六國論》中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武力抗秦堅持

到底的句子是:,,o

工。.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諸侯割地越

多,秦國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O

.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假設論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指出,

如果朝廷繼續(xù)采取割地求和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