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此資料由網絡收集而來,如有侵權請告知上傳者立即刪除。資料共分享,我們負責傳遞知識。?發(fā)現(xiàn)東亞?經典讀后感10篇?發(fā)現(xiàn)東亞?是一本由宋念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8,頁數(shù):29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發(fā)現(xiàn)東亞?讀后感(一):發(fā)現(xiàn)東亞的一種意義
本書題為?發(fā)現(xiàn)東亞?。作者寫發(fā)現(xiàn)東亞,必然是要發(fā)現(xiàn)一個與固有認知中的東亞有巨大差異的東亞。在世界已經普遍接受西方話語的背景下,作者所要發(fā)現(xiàn)的東亞,正是一個獨立于西方話語陰影的東亞。
在過去,西方話語隨西方的堅船利炮而來,作為一種將殖民擴張正當化的理論依據(jù)。這種話語,如書中所言,是將人類的開展單向化,也即認為不同的民族處在人類開展的不同階段,歐洲處在這些階段的最前端,即是最文明的民族。而其他各民族,必須要以學習歐洲為手段,以脫離“野蠻〞而到達“文明〞。根據(jù)這種話語,歐洲的殖民擴張自然就成了為“化外之民〞帶去“文明〞的正當行為。
這樣的話語,在現(xiàn)在自然已經被拋棄。然而,其陰影依然在世界上游蕩。現(xiàn)在,判斷“文明〞與否的一條標準,就是是否擁抱“普世〞價值。這樣的觀點并沒有錯,但可惜的是,關于普世價值的論述,實際上受到了西方話語的壟斷。西方“普世〞價值的倡導者以西方社會的繁榮興盛為證明,宣稱從中提煉出的價值適用于全人類。這樣的看法實際上是舊有西方話語的變種,給“歐洲最文明〞的話語披上了一層“普世〞的外衣。真正普世的價值可以從西方的經歷提煉,但它必須經過其他人民的檢驗,方能稱為“普世〞。
其實,戰(zhàn)后的東亞一直在對新式西方話語進行實踐。時至今日,實踐已經顯現(xiàn)了一些結果。結果便是,西方話語并不完全適用于東亞社會。而在這個時候,由于東亞本身深陷在西方話語的邏輯之中,一時間無法確認自己未來的走向。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發(fā)現(xiàn)東亞〞才有了深刻的意義,也即為東亞提供可能的開展路徑。正因為近現(xiàn)代東亞一直在以西方的邏輯自我建設,才需要在尋找新的建設途徑之時,強調“獨立于西方話語〞這個概念。
不管是接受西方話語,將東亞作為“文明〞鏈后端的存在,以求發(fā)奮趕超;還是反對西方話語,對號入座般的構造出一個與歐洲處處相反的東亞,都未必是東亞開展的適宜路徑。在現(xiàn)存的體系里謀求超越,不外乎在屠殺惡龍之后,將自己送上惡龍的寶座??赡艿拈_展路徑,就藏在對東亞歷史的開掘之中。正如本書所做的,通過對一系列歷史事實的列舉,梳理出一條獨特歷史脈絡,并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東亞的全新視角。
如書中所言,現(xiàn)在的人對于東亞歷史的記憶大多在民族國家形成之后,并習慣以民族國家的視角去割裂地審視“民族國家〞這個概念出現(xiàn)以前的東亞。而根據(jù)書中視角,近代以前的東亞既不是自外于西方的,也不是割裂的。
最后,最重要的是,強調東亞一詞,既非為中國的文化霸權緬懷,也非為日本的軍事霸權招魂。其涵蓋的一種意義,不過是為東亞未來的走向提示更多的可能性罷了。
?發(fā)現(xiàn)東亞?讀后感(二):?發(fā)現(xiàn)東亞?書評
【吳按】這本書的獲得是一次意外。在獲得本書前的幾天,一個很久沒有在豆瓣和朋友圈互動的朋友意外的分享了這本書的新書發(fā)布會〔事后才知道〕,然后就偶然獲得了本書。本來已經決定去往佛教史了,不過似乎又被遷回到歷史了~
作為一名入門不得的人,我只能說談一點在閱讀時的收獲。
其一,作者的用功處不在近代史而是重新勾勒出近代東亞生成的根本輪廓,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的觀念中對于費正清主導的沖擊反響論持有保守性看法,為此在論述的過程中把這條重建東亞的思路作為史料鉤沉的主要線索,因此,在處理東亞自16世紀以降的歷史時,都帶有著“生成性〞觀點。這樣的路徑在我之前讀到的其他書中散見,但作者把這樣的線索拎出來作為自身之脈絡,是我的收獲。同時在幾條線索中縱橫捭闔,并把同一時間段中中日韓三國的歷史并置并重塑,確實起到了“重塑〞的效應。
其二,我的關注點一直是宗教與政治的角力。在本書中,作者把我之前在各種書籍中散亂閱讀到的線索逐漸累積成了一條清晰的線索,把我之前對于近代佛教與政治的邊際互動的思考逐漸重新放置在了一條核心線索中。此前在我的近代佛教閱讀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和思考一直深埋在心中。比方為什么明清以來漢傳佛教從實修到法脈的傳遞出現(xiàn)了重大中斷,以至于今日教界論起實修,多以凈土觀音法門為核心,而下層民眾對于凈土信仰的升起與上層精英社會對于藏密的認同為什么在近代以來已經逐漸出現(xiàn)。太虛大師當年力主佛教改革的實踐并非空談,他的針對性闡發(fā)乃是直指藏密在漢地的流行。近代佛教的復興亦非自漢地本有的禪宗而始,自楊仁山東渡日本取回唯識宗經文時,金陵刻經處與內學院才逐漸把漢地佛教的法脈慢慢建立,近代佛教史中的居士佛教何以取代了教界,逐漸走向了佛教的再次精英化一直是我關注的核心,而此書從明以來的藏地佛教與薩滿對于中原佛教的逐漸擴張,才令我如醍醐灌頂般明白了很多此前從未涉足的局部。宋提到了皇太極自入關之前便以藏傳佛教作為籠絡蒙藏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解開了我多年一直未曾思考和涉足的局部。而我本人在關注近代俄國文學和文化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俄國的位置和文化的殊勝,作者雖涉及俄國文化,但并未詳細展開。彼得堡作為十九世紀佛教與漢學的中心曾經出現(xiàn)了舍巴斯基等佛教和宗教研究學術史中的重要人物,想來也和俄國上層對于藏密的修習和關注有密切的關系。因明作為重要的佛教邏輯研究的內容,恰恰并不在漢傳中占主導反而在藏傳佛教中分量頗為厚重。這一切都令我在此前的閱讀中有如二仗和尚般昏頭,在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這些此前的疑問開始逐漸顯露出端倪,也是一種意外的收獲。
其三,作為前·大學教員,我一直對于教學法有深度關注,也許是師范類院校畢業(yè)的積習,宋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保存了大量在教學中的技術和實踐痕跡,比方以羅生門演繹出歷史認知、歷史事件和歷史書寫之間的關系,又比方以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作為引入日本文化在近代轉型的前奏性要素,并不斷返回至史料鉤沉中,著實令我贊嘆擊節(jié)。這種有意識的教學法的探索也不失為本書特色。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能說的大概就是這么多了,這篇書評算是自己的讀書筆記,以期能為其他讀者引路,關注到一些有趣的細節(jié)~
:本書的細節(jié)還是很多有趣的點的,比方從郎世寧作為宮廷畫家的身份到耶穌會士的傳教與清朝的社會開放程度,海疆與貿易在東亞三國互動時的殊勝性,都是極為有趣的視角,讀者不妨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通過各種細節(jié),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
?發(fā)現(xiàn)東亞?讀后感(三):新話語權的探索
對國史最初的興趣來源于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這本書一改我之前對中國歷史的刻板印象--兩千年來未曾變革過,直至在堅船利炮的壓力下被迫變革以救亡圖存。這本中國人寫的中國史展現(xiàn)了歷代的變革與進步,隱約之中讓我看到了文明演化的另外一種〔不同于西歐的〕可能性??上н@個進程被無情打斷。近代以來中國持續(xù)的失敗,讓我們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深的疑心甚至抵觸,對西方先進的科學與文化趨之假設鶩,從而對近代史的解讀也理所當然的偏向于更為“文明〞的西方視角:中國的落后來自于閉關鎖國所導致的愚昧、落后、狂妄自大--這是任何一個受過中等教育的中國人所熟知的--“落后就要挨打〞嘛。然而這種視角的突然轉換,帶給我的是對國史的斷層感,當我以西方視角回溯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中國歷史的時候,不禁又會生出一些疑問:滿清以“夷〞代“夏〞,對中原算是殖民統(tǒng)治么?如果是殖民統(tǒng)治,那么當時那些在儒家經典中成長的士人在清朝的治下又何以自處、又何以心甘情愿的出仕清朝呢?既然明末清初的漢人都紛紛成認清朝的正統(tǒng),為何三百多年后的我卻還在這個問題上糾結?答復這些疑問是我讀宋念申?發(fā)現(xiàn)東亞?這本書的初衷。
本書作者對我的問題給出的解答是“視角問題〞:殖民、民族國家等一系列概念是19世紀西方的產物,用這些概念反回來解釋17世紀的中國,“水土不服〞是很正常的。理解歷史的關鍵在于回到歷史當時的情境,明末清初的士人自然不會有200年以后才出現(xiàn)的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的身份認同,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我們現(xiàn)在想象中的“漢族〞、〞滿族“等民族,更何來民族壓迫之說!按照?發(fā)現(xiàn)東亞?的觀點,清朝乃是一個多元帝國,不僅吸納了中原信奉儒家的漢人,亦充當了蒙古和西藏的最高領袖,以此解決了游牧民族作為邊患這個困擾中原王朝的世紀難題。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與敏銳的思維,從更廣的空間和時間維度重新審視了明末以來整個東亞地區(qū)的開展,對東亞現(xiàn)代化的歷程進行的全新的且更有延續(xù)性的詮釋。
當我們隨著作者回到歷史情境本身,重新審視諸如“閉關鎖國〞這些想當然的觀念,我們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在面前的并不是一個冥頑不化、閉目塞聽的“老大帝國〞。清朝對西洋傳教士的寬容非同時代的歐洲所能比較的;對外貿易的管控,在當時看來也都是無可厚非、符合情理的。當英國使團向清帝請求通商而遭到拒絕時,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縱然可以批判天朝的妄自尊大與蒙昧無知,但是同時代的英國人未必就做的更好:如果他們理解中華體系的國際秩序,斷然不會提出如此無禮的請求;如果他們更加文明,又奈何最終要訴諸武力?要知道17、18世紀的世界并不存在全球通行的所謂慣例,慣例僅僅流行于區(qū)域內〔比方西歐的條約和東亞的朝貢〕,英國在清朝人眼中恐怕和清朝在英國人眼中一樣顯得無知與傲慢。只可惜東亞文明自身演化的進程被武力所中斷,而我們下意識地選擇西歐作為文明唯一的參照系來解讀自己的歷史的時候,也就不自覺地繼承了西方對歷史進程的詮釋。
如何理解過去決定著我們如何去塑造未來。歷史雖然是發(fā)生在過去的客觀事實,但是隨著專業(yè)學者對史料的不斷開掘與匯總,以及對主流與代表性事件的不斷甄別,對同一段歷史時期的解讀總是會發(fā)生變化的。雖然我們的國家民族現(xiàn)在早已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險,但是大多數(shù)國人對國史的認識恐怕還是被西方視角所綁架著。如果連對國史的定位與理解都要仰人鼻息,那在國際上就很難有真正獨立自主的話語權。如何破除對這種單一視角的迷信以及如何開辟新的視角,應該是我們這代人所應該嘗試與努力的。?發(fā)現(xiàn)東亞?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也希望更多的國人能夠讀到這本書,重新認識這片我們自以為熟悉的土地。
?發(fā)現(xiàn)東亞?讀后感(四):通過發(fā)現(xiàn)東亞,發(fā)現(xiàn)觀看歷史的方法
?發(fā)現(xiàn)東亞?這本書雖然以時間為軸,梳理了中、日、朝等東亞地區(qū)各國從古代到近現(xiàn)代的歷史開展進程,但具體的歷史事件和國家興亡都不是作者真正想要探討的問題。他想做的,是以中立的態(tài)度,研究東亞;以世界的眼光,和各國的眼光,分別審視四百年來的歷史,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歷史的開展,理解不斷轉換的東亞和世界格局,理解觀看歷史的正確方法。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認為作者實際上提出了三個問題:1.什么是東亞?2.為什么要發(fā)現(xiàn)東亞?3.怎樣發(fā)現(xiàn)東亞?書中的文字就是這三個問題的解讀。
什么是東亞?
首先,亞歐大陸明明是一個地理板塊,卻硬生生地分成了“歐洲〞和“亞洲〞,“亞洲〔Asia〕〞即亞細亞,意思是東方,本身就帶著歐洲的視角。EastAsia更是意為東方的東方,含有歐洲對東方的不解和好奇。
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中國〞和“東亞〞概念是很晚近的產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漸定型,后者那么只是在近130年來才為人熟知。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東亞的定義都是不同的?!皷|亞〞這個詞從起源開始,就處于動態(tài)的定義中。
“東亞〞作為是歐洲對與東方各國的統(tǒng)稱,極少有人會自稱東亞人。但隨著對世界格局和文化的不斷認知,東方各國逐漸認知到自己是東亞的一局部,并將它納入自我認同之中,即使這種認同帶有強烈的“以歐洲為中心〞的觀點。這個詞在被接納、使用的過程,也反映出這一地區(qū)自身的格局與自我認知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譬如清朝,從自認“天下〞一統(tǒng),到成認自己也是世界的一端,這種變化囊括了外界帶來的文化和武力沖擊以及其自身因各種內在原因發(fā)生的歷史變革。
如今,東亞的概念卻在此被弱化,“亞太區(qū)〞的概念逐漸被提出和強調,試圖構造一種新的世界格局。由此也可以看出,東亞不過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定義,雖有一定地理和文化上的所指,但也不能確切的解釋,人們使用這個詞,是想在世界格局上找準自己,或者他人的位置。
為什么要發(fā)現(xiàn)東亞?
東亞框架中的中日韓,在全球化中一直非常重要,但是作為區(qū)域,卻在現(xiàn)代缺乏政治領域的合作。譬如北美有自由貿易協(xié)定,歐洲有歐盟,非洲有非盟。但東亞在此方面卻近乎于零。
而自古以來,中、日、朝三國就有密切的經濟與政治來往,日本和韓國還一度作為天朝的屬國,承襲禮制,定期朝貢。即使在清末,朝鮮也作為大清朝最后一個屬國,直至清朝被迫對日宣稱朝鮮獨立,才結束這一局面。
但經過了西方列國為了自身利益,強行翻開各國國門,中、日、韓等各國先后經歷自身思想和政體的變革、外國勢力的入侵和國家的分裂,各國遵循同一套宋明理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如何重新定義東亞各國的關系,尋求新的格局和可能,東亞各國如何在世界上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些都是問題。作者也不過是通過發(fā)現(xiàn)東亞,重溯歷史,從定義的源頭早起,企圖從歷史中得到更多收獲。
怎樣發(fā)現(xiàn)東亞?
怎樣發(fā)現(xiàn)東亞實際上是作者對自己提出的問題。
和東亞有關的各種研究并不少,但是卻多多少少帶著地域性特征,或因政治需要曲解某一史實,或因眼界被困于一國而無法完整定義。譬如,在對于東亞開展的研究中,外部世界帶來的沖擊通常被強調為其翻開現(xiàn)代化大門的主要原因,但作者卻從各國自身出發(fā),從基督教傳入各國的歷史開始梳理,發(fā)現(xiàn)東亞各國自身本來是存在一定的思想變革的,雖有外界主觀傳達的,但本質上的變革,也是從各國自身積極吸取新思想,主張改變開始的。只有自發(fā)興起的思想改變,才能為一個國家?guī)碚嬲饬x上的現(xiàn)代。
綜合歷史的開展,人類的現(xiàn)代并不能簡單被定義為由某一個局部起源,再擴展到全球,而應該是在不同社會在緊密交往的過程中共同塑造的。我們應該正視外部世界帶來的沖擊,但不把這種沖擊看作是唯一的歷史推動力,而要探尋外部沖擊如何在遭遇、反響過程中內化為外鄉(xiāng)歷史動力的進程。
發(fā)現(xiàn)東亞的過程,應該是不帶偏頗的客觀講述。因為“觀察者對歷史材料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歷史呈現(xiàn)的形態(tài)〞。我們要力求公正地看待一段歷史,才能找出歷史真正的原委。
?發(fā)現(xiàn)東亞?讀后感(五):八旗子弟里面有不少漢人,并不是按照民族分的。
作者簡介:宋念申,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現(xiàn)任教于美國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
內容簡介:
清代初年歷史的。為什么滿洲人口那么少,但是可以征服漢族呢?外表的答案是,漢人不團結啊,有吳三桂那樣的漢奸啊。但是接著問題就來了,還不只是吳三桂啊,清初還有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他們可都是清兵入關前就投降清朝的漢人。
少數(shù)民族在成功南下之前就有那么多漢族降兵降將,這在中國歷史上好似還真是第一次。他們都是貪生怕死嗎?都是甘做漢奸嗎?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發(fā)現(xiàn)東亞?這本書,這個長久以來的疑問才算是得到了一個解釋。關鍵問題還是視角,我們一般是以中原為根本視角來看入關之前的清朝,怎么看都是邊陲,怎么想象它的文化狀態(tài)都是野蠻。但是,如果我們把視角換成以滿洲,就是中國的東北為核心,你就知道了,滿清入關不全是運氣,而是一個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的、做足了準備的一個事件??戳?明朝那些事兒?里面,介紹努爾哈赤如何利用李成梁對他愧疚〔誤殺他的爺爺、父親等5名親屬〕,逐步開展起來。
我們都知道,明朝萬歷年間曾經發(fā)生過一次抗日援朝戰(zhàn)爭。大體上,就是日本的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援助朝鮮打敗了豐臣秀吉。你說這和滿清崛起有什么關系。對,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來看,這是兩件事,面對的是兩個敵人。但是站在滿清的角度看,這是同一件事。
抗日援朝戰(zhàn)爭發(fā)生在哪一年?1592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決定性的一戰(zhàn),發(fā)生在1593年。你看,換一個視角你就會發(fā)現(xiàn),正是因為東亞的三個大國中國、日本、朝鮮發(fā)生了戰(zhàn)爭,前后打了7年。戰(zhàn)爭的結果是大家都打得民窮財盡,各國沒有力量遏制努爾哈赤的崛起,這才給了他珍貴的幾十年時間,統(tǒng)一了女真。
這一統(tǒng)一,它可不是一個地方勢力那么簡單。你想,在東北那個地方,女真人的力量是最弱的,周邊的明朝、蒙古都比它強。想存活下去,就必須是一個多元政權,而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單一思維的政權。它統(tǒng)一了,按力量來說,它剛開始可能還是弱,但是在思維的多元性上,它可是一個新物種。周邊的幾個政權,都不如它。
這一點,在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執(zhí)政期間的一系列舉措就表現(xiàn)得很明顯。皇太極是1626年即位的,十年后,也就是1636年,他通過一系列的攻伐,已經根本解決了蒙古問題。
這一年3月,漠南蒙古十六部齊聚沈陽,正式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奉尊號“博格達·徹臣汗〞。你看,這個時候的皇太極身上,已經有了蒙古大汗的身份。要知道,自從成吉思汗之后,第一個不是成吉思汗子孫的人當了蒙古大汗。你就想吧,這個變遷有多大。5月,皇太極把國號由“后金〞改為“大清〞。在登基儀式上,發(fā)生了一件事。參加登基儀式的朝鮮使臣,因為朝鮮是明朝的屬國嘛,所以拒絕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折疊儲物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協(xié)會會長發(fā)言稿(13篇)
- 核電技術管理制度規(guī)范
- 2025年度磚廠生產線智能化升級合同
- 2024中國電子測量儀器制造行業(yè)分析報告
- 2025年度林業(yè)生態(tài)保護補償機制承包合同
- 中國弱電線纜市場運行態(tài)勢及行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中國金屬探測儀行業(yè)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規(guī)劃建議報告
- mems探針卡可行性研究報告
- 《減法》(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人教版
- 醫(yī)療器械市場部年終總結
- 4M變更管理培訓
- 2024年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婦產科醫(yī)療質控月匯報
- 《石油化工企業(yè)場地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指南》(T-CAEPI 39-2021)
-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核心素養(yǎng)目標
- 公務員因私出國規(guī)定
-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標準
- 教職工安全教育培訓課件
- 2024年山東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試-汽車專業(yè)備考試題庫(濃縮500題)
- 三寶科技(湖州)有限公司年產 5000 噸色漿建設項目環(huán)評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