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統編版歷史一模試題匯編02 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解析版)_第1頁
2023年高考統編版歷史一模試題匯編02 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解析版)_第2頁
2023年高考統編版歷史一模試題匯編02 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解析版)_第3頁
2023年高考統編版歷史一模試題匯編02 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解析版)_第4頁
2023年高考統編版歷史一模試題匯編02 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2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

一、單選題

1.(2023?福建?統考?模)有學者指出,西周時貴族擁有作戰(zhàn)、軍器制造、養(yǎng)育戰(zhàn)馬的權利,平民只是

軍隊中的附隨,無正式編配入伍的資格。戰(zhàn)國以來,隨著步戰(zhàn)取代車戰(zhàn),作戰(zhàn)規(guī)模擴大,更多的農民被納

入戰(zhàn)爭隊伍.這一變化()

A.重構了國家的統治基礎B.剝奪了貴族階層的特權

C.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產生D.推動了官僚政治的發(fā)展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西周時貴族擁有作戰(zhàn)、軍器制造、養(yǎng)育戰(zhàn)馬的權利,平民只是軍隊中的附隨,無

正式編配入伍的資格。戰(zhàn)國以來,隨著步戰(zhàn)取代車戰(zhàn),作戰(zhàn)規(guī)模擴大,更多的農民被納入戰(zhàn)爭隊伍?!笨?/p>

見更多的農民和下層人民進入到國家軍隊,服務于國家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貴族統治,推動了官僚政

治的發(fā)展,D項正確;國家統治基礎即可以維系一個國家或政權的一切東西,例如階級基礎、政治基礎、

社會基礎等,當時國家的統治基礎并未被重構,排除A項;貴族階層的特權只是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并

未被剝奪,排除B項;生產力的發(fā)展、勞動工具的進步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產生,并非材料所述現象,排除

C項。故選D項。

2.(2023?福建福州?統考二模)公元前135年,番陽令唐蒙通使夜郎,在蜀地征發(fā)大量士卒并誅殺一些

部落首領、漢武帝命蜀人司馬相如還鄉(xiāng),曉諭蜀民:“(唐蒙)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非其本意。這說明漢

武帝()

A.大力整頓地方吏治B.實行因俗而治政策

C.謹慎處理邊地問題D.掃除改土歸流障礙

【答案】C

【詳解】由材料可知,漢武帝針對唐蒙征發(fā)士卒并誅殺部落首領的行為,專門派蜀人司馬相如曉諭蜀民,

聲明這不是他的本意,說明漢武帝在處理邊地問題方面比較謹慎,C項正確;題干材料中沒有涉及到漢武

帝對地方吏治的大力整頓,排除A項;材料中漢武帝對蜀地的治理沒有體現因俗而治的政策,排除B項;

改土歸流是清朝時期廢除邊遠地區(qū)的土官,改為朝廷任命流官的政策,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

C項。

3.(2022?廣東深圳?深圳市光明區(qū)高級中學校聯考模擬預測)漢代有妻冠夫姓、妻從夫姓的習慣,姓氏

成為官方管控編戶民的手段,戶籍和官方文書中姓氏的登記具有法律效力。這一做法旨在

A.貫徹法家治國策略B.建立起完整的戶籍管理制度

C.弱化傳統宗法觀念D.加強政府對社會的管理控制

【答案】D

【詳解】漢代姓氏成為官方管控編戶民的手段,戶籍和官方文書中姓氏的登記具有法律效力,這樣有助于

加強政府對民眾的管控,進而強化社會控制,D項正確;漢代并非法家治國,排除A項;B項錯在“完整”,

排除B項;“妻冠夫姓、妻從夫姓”體現了宗法觀念,因此C項的“弱化”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3?山東?模擬預測)兩漢時期,在戶籍管理上,戶內有男性成員的情況下,女性也可以成為戶主;

尊長與卑幼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尊長或卑幼均可能成為戶主。三國時期出現了新的趨向,若戶內有成年男

性,則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為戶主。據此可知三國時期()

A.國家治理效能顯著提高B.戶籍制度日趨完備

C.儒學逐漸滲入基層管理D.女性社會地位低下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兩漢時期到三國時期,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為戶主,戶主是戶內的成年男

性。結合所學可知,漢朝儒學成為主流思想,到三國時期倫理綱常逐漸地滲入到基層戶籍管理中,C項正

確;三國時期成年男性成為戶主,不能說明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A項;三國時期戶籍管理制度處于

發(fā)展中,排除B項;女性地位低只反映材料的部分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3?湖南邵陽?統考-模)永嘉之亂(311年)以后;北方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和民族壓迫大批南下,

在南方被稱為僑人。起初,其戶籍登記用白紙;稱"白籍",表示流寓、臨時性,區(qū)別于土著居民的“黃籍",

享有免調和免疫的優(yōu)待。東晉在南方統治穩(wěn)定下來后,開始針對僑人推行“土斷”政策,即將他們就地編人

士著百姓的"黃籍〃,取消原來的優(yōu)待。土斷政策實行()

A.為江南開發(fā)提供了大量勞動力B.增強了中華民族內凝力

C?使東晉成為門閥士族鼎盛時期D.促進中原管理制度南傳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東晉在南方統治穩(wěn)定下來后,開始針對僑人推行"土斷”政策,即將他們就地編人士著

百姓的‘黃籍’,取消原來的優(yōu)待?!笨芍?,北方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和民族壓迫大批南下,在南方被稱為僑人,

其戶籍登記用白紙,稱'‘白籍",表示流寓、臨時性,區(qū)別于土著居民的''黃籍",享有免調和免疫的優(yōu)待,

后來通過土斷政策將其編入“黃籍”,進一步增強了民族之間的凝聚力,B項正確;為江南開發(fā)提供了大量

勞動力,是北民南遷的影響,排除A項;東晉成為門閥士族鼎盛時期,是受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的影響,

排除C項;促進中原管理制度南傳,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3?廣東佛山?統考-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十六國的名號多是繼承中原王朝的國號;遼宋夏

金時期,遼人以軒轅氏、炎帝后裔自居。這表明()

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認可B.華夏認同具有統一的內驅力

C.民族關系逐漸走向平等開放D.民族交流交融是時代的主流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區(qū)的漢民族的先人為區(qū)別四夷(東夷、

南蠻、西戎、北狄)的自稱,又稱中華。材料提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政權

后,繼承中原王朝的國號,追認華夏族的祖先為祖先,把自己看作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這體現了

華夏認同觀念的不斷發(fā)展,有利于該歷史時期結束分裂,重歸統一,B項正確;材料強調少數民族認可華

夏族的祖先,體現華夏認同觀念,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狀況,“平

等開放”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華夏認同是民族交融的表現之一,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族交流交融

是時代的主流”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7.(2023?廣東深切I?統考一模)在唐代,中原政權向一些周邊政權賜書,唐太宗曾賜《吉兇禮要》等給

新羅,唐玄宗曾賜《毛詩》《札記》《左傳》等給吐蕃。新羅、吐蕃與唐朝往來頻繁,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到

長安求學。這()

A.實現了中央對邊疆的有效管轄B.維護了宗藩關系長期穩(wěn)定

C.體現了羈縻政策取得明顯成效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統治者向周邊鄰國和少數民族賜予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新羅、吐蕃與

唐朝往來頻繁,也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這反映了儒家文化對少數民族和鄰國強大的吸引力和影

響力,D項正確:唐朝時期的吐蕃(西藏)是獨立的政權,不是唐朝中央的地方行政區(qū),排除A項;材料

是體現儒家文化影響力,無法得出維護宗藩關系長期穩(wěn)定的結論,排除B項;羈縻政策是指中國古代朝廷

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治,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8.(2023?遼寧沈陽?統考一模)《唐六典》規(guī)定:“歲豐則出錢加時價而汆之,不熟則出粟減時價而祟之,

謂之常平倉?!庇纱丝梢?,常平倉的設立旨在()

A.強化重農抑商政策B.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C.提升民間賑濟能力D.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中的“歲豐則出錢加時價而汆之,不熟則出粟減時價而來之,謂之常平倉”信息可知,

常平倉的設立對平抑糧價、保護小農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進而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穩(wěn)定,D項正

確;常平倉是利用價值規(guī)律來調節(jié)糧食供應的,這與重農抑商政策無關,排除A項;常平倉制度不是以盈

利為目的的,排除B項;常平倉屬于政府行為,不屬于民間賑濟的范疇,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3?湖南?模擬預測)下圖為后世復原的唐高宗為紀念太宗功業(yè)的昭陵十四國蕃君長像的具體身份

及分布位置圖,該圖()

東廊房西廊房

東1突厥頡利可汗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咄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于闌王伏闊信西1

芯、突厥突利可汗右衛(wèi)大將軍阿史

東2吐蕃貿普棄宗弄費焉耆王龍突騎支西2

那什缽宓、突厥乙彌泥孰俟利芯可南

東3汗右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思摩、突厥高昌王左武衛(wèi)將軍掬智勇(具體位置不明)西3

都布可汗右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

帝那伏帝國王阿羅那順、林邑王范龜茲王訶黎布失畢、吐谷渾河源郡王烏地

東4頭黎、新羅樂浪郡王金貞德(突厥也拔勒豆可汗棠容諾曷缽(其中有1個在西4

可汗在前,但具體位置不明)西3)

A.說明隋唐民族關系融洽B.實證絲綢之路阻礙減少

C.表明孝親觀念影響深遠D.體現民族國家觀念形成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中的“唐高宗為紀念太宗功業(yè)的昭陵十四國蕃君長像的具體身份及分布位置圖”并結合

所學可知,“昭陵14國蕃君雕像(實則為11國14君王雕像)”位于昭陵陵園內,是唐太宗被各國君主封

為天可汗后,和周邊國家友好交往的象征,是唐朝走向強大的重要見證,也是唐高宗李治紀念父皇“貞觀

偉業(yè)”的直接體現,從這10多個國家和李世民的交往情況,并結合所學可知,李世民時期的外交是剛柔

并舉,在國家利益的不受損的情況下和周邊國家展開平等共贏的外交,這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絲綢之路的阻

礙,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隋朝民族關系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孝親關系的影響,排除C項;近

代民族國家是以民族為族群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政治共同體,是近現代國際關系中的基本政治文化單元,材料

所述與民族國家觀念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23?重慶?統考一模)《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縣”,任命少數民族

首領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得世襲”,并規(guī)定這些州縣“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由都督負責

管理。這說明唐朝實行的措施是()

A.典客管理民族事務B.羈縻政策C.設宣政院管理西藏D.改土歸流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列置州縣',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府的都督、刺史,都督'皆

得世襲’,……'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由都督負責管理?!奔八鶎W可知,羈縻府州是唐朝管轄少數民

族地區(qū)的一種帶有自治性質的地方制度,材料體現了唐朝羈縻政策的特點,B項正確;秦朝在中央設置“典

客”管理民族事務,排除A項;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的軍政事務,排除C項:明清時期在西南少數民族

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11.(2023?海南?統考模擬預測)下表為蒙元時期的大陸交通路線。這說明元朝()

從中原地區(qū)向北越過大青山、內蒙古長城沿線,經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漸延伸,越過阿爾泰山,穿越

1

西伯利亞草原、黑海北岸,抵達歐洲

2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西行,抵達敦煌再分南北兩路西行

3從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區(qū),與緬甸、印度相連

A.對外交通發(fā)達促進對外交往B.開啟了與印度的貿易往來

C.絲綢之路的功能呈現多樣性D.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橋梁

【答案】A

【詳解】由表格中信息可知,蒙元時期,中國對外交通有南、北、中多條通道,有力的促進了中外交往,

A項正確;由所學可知,在漢唐時期就已經存在與印度貿易往來的史實,排除B項;題干材料呈現的是多

條中外交通線路,均是中外交流的絲綢之路,從材料中看不出功能的多樣性,排除C項;與緬甸、印度的

交往不屬于東西交往,排除D項。故選A項。

12.(2023?重慶?統考一模)有學者指出,漢唐宋明歷史語境中特有的“化內”“化外”概念,以及清代

前期所使用的“域內”“域外”與“海內”“海外”的二分法,到了晚清和民(國)初,已日漸被“中國”

“外國”二分法所取代。該學者意在強調,晚清民(國)初()

A.疆域觀念的形成B.救亡圖存的自覺

C.宗藩體系的崩解D.民族意識的強化

【答案】D

【詳解】從“域內”“域外”與“海內”“海外”到“中國”“外國”的變化,可得出當時中華民族的意識

有所增強,已經把中國與外國區(qū)分開了,不像之前沒有明確的界定,D項正確;疆域觀念早已形成,排除

A項:材料不能體現自覺,排除B項:材料不能證明宗藩體系瓦解,排除C項。故選D項。

13.(2022?海南?統考模擬預測)有學者這樣評價改土歸流:“如果從整個中國社會發(fā)展史的角度認識,

它應該是在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下,由封建統治者發(fā)起的對落后形態(tài)制度的圍剿,是一次脫離了社會制度形

態(tài)的自然演進過程而人為興起的先進對落后的拉動過程J據此可知,清朝的改土歸流()

A.改變了民族結構狀況B.受到邊疆少數民族歡迎

&維護了邊疆地區(qū)穩(wěn)定D.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調整

【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改土歸流……是一次脫離了社會制度形態(tài)的自然演進過程而人為興起的先進對落后的

拉動過程”,可以看出清朝通過改土歸流,促使落后的西南邊疆地區(qū)加快了封建化進程,由原來的落后制

度演進到先進的制度,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調整,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促進封建化進程,未涉及改變民

族結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邊疆少數民族態(tài)度,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從整個中國社會發(fā)展史角度

而言,是從整體出發(fā),而非單一部分,排除C項。故選D項。

14.(2023?山東青島?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寄M預測)明清時期,統治者采取了許多措施來穩(wěn)定邊

疆,并將漢族文化與各少數民族文化融合起來,對各種文化的態(tài)度也更為寬容、開放,這使得民族關系和

民族交融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以上做法旨在()

Λ.推動邊疆經濟開發(fā)B.加速中原文明傳播

C.促進民族文化認同D.加強政治經濟交流

【答案】C

【詳解】明清統治者的主要做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促進民族交融,促進民族關系的和諧,而文化寬容和開

放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民族文化的認同,C項正確;推動邊疆經濟開發(fā)是材料中體現的結果,沒有體現目的,

排除A項;加速中原文明傳播沒有體現題干的目的,另外除了加速中原文明傳播,還有文化融合的作用,

排除B項;題目主要強調的是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3?遼寧沈陽?統考一模)下圖是創(chuàng)作于1908年的漫畫《立憲真相》,該漫畫的主旨是()

A.揭露清政府“預備立憲”的本質B.呼吁向西方學習以挽救民族危亡

C.諷刺統治者在政策上的搖擺不定D.表現“中體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下圖是創(chuàng)作于1908年的漫畫《立憲真相》”及所學可知,漫畫中官員一只船槳上寫有

“禁止開會”,另一只船槳上寫有“催陳立憲意見”,體現出清政府?方面讓官員給立憲提建議,一方面又

禁止開會,揭露了清末新政假立憲真專制的本質,A項正確:“呼吁向西方學習以挽救民族危亡”不符合主

旨,排除B項;“諷刺統治者在政策上的搖擺不定”不符合主旨,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中體西用”思

想的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

16.(2022?重慶沙坪壩?重慶一中??寄M預測)解讀下表,從中能夠得出的正確結論是,這一時期我

國()

我國城鄉(xiāng)居民1985—2002年(部分)消費支出(單位:%)

消費支出種類1985年1997年2002年

(部分)農村城鎮(zhèn)農村城鎮(zhèn)農村城鎮(zhèn)

衣著9.6514.566.7712.455.729.8

居住18.234.7914.428.5716.3610.35

家庭設備用品5.18.65.287.574.386.45

服務性消費8.7312.7916.3520.5624.1532.47

(注:服務性消費包括醫(y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等)

A.第三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主導B.農村發(fā)展速度大幅落后于城市

C.改革開放促進民眾消費升級D.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85~2002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服務性消費比重不斷提高,體現了改革開放促進民

眾消費升級,C項正確;材料為我國城鄉(xiāng)居民1985,2002年(部分)消費支出,未體現第三產業(yè)對經濟的

貢獻情況和農村城市發(fā)展速度,排除AB項;材料未涉及城鄉(xiāng)一體化等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3?廣東佛山?統考一模)1910年10月,直隸諂議局對總督陳夔龍未經同意奏請續(xù)募公債提出質

問書,質問所辦公債是作為地方公益之用還是充當行政經費之用,但陳夔龍不予理睬,于是諂議局在常年

會閉會之后又召開臨時會,特提出“陳總督侵權違法案”,呈請資政院核辦。這反映出當時()

A.民主政治理念付諸實踐B.預備立憲成果斐然

C.督撫權力受到有效制約D.三權分立原則確立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直隸珞議局對總督陳夔龍未經同意奏請續(xù)募公債提出質問書,并召開臨時會,提

出“陳總督侵權違法案”,說明民主政治理念付諸實踐,A項正確;預備立憲是騙局,不是成果斐然,除B

項;材料沒有體現督撫權力受到有效制約,排除C項;三權分立是指行政、立法、司法等三權分立,與材

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18.(2022?湖南永州?統考一模)1910年《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自中央集權之說中于中央政

界之心理,而督撫之權日削,而外省之力日瘠,迄于今幾無款之可籌、一事之能辦,疆臣憤不能平,則相

率托詞乞退?!边@現象主要反映出當時()

A.地方督撫威脅中央集權B.清廷統治危機日益加深

C.漢族官僚地主地位上升D.預備立憲激化社會矛盾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1910年《申報》外省之力日瘠,迄于今幾無款之可籌、一事之能辦,疆臣憤不

能平,則相率托詞乞退?!笨芍?,1910年《申報》對當時政局的評述認為,中央集權制度,導致地方勢力

減弱,延續(xù)到現在,地方無款可籌,地方大臣相互推脫責任等,反映了清末時期,清政府無力控制地方,

統治危機日益加深,B項正確;地方督撫威脅中央集權,在材料中體現信息不足,排除A項;漢族官僚地

主地位上升,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預備立憲激化社會矛盾,在材料中沒有體現,而且1909年

預備立憲已經截止,排除D項。故選B項。

19.(2023?福建泉州?統考二模)清朝雍正時期實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

地丁銀。當時人稱“自后丁徭和地賦合而為一,民納地丁之外,別無徭役矣”“此真曠古未有之善政也”。

這一措施()

A.推動了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B.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C.解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D.保證了國家財政的持續(xù)增長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根據材料“當時人稱'……,民納地丁之外,別無徭役矣’‘此真曠古未有之善政也’J

可知,攤丁入畝深得人心,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B項正確;攤丁入畝與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無關,

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推動了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排除A項;該措施徹底廢除了中國歷史上約2000多年

的人頭稅,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在封建社會一直存在人身依附關系,排除C項;把丁稅平

均攤入田賦中,與國家財政的持續(xù)增長無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

20.(2023?山東濟南?校聯考模擬預測)1853年,為了鎮(zhèn)壓太平軍,江蘇最早出現了“就地籌餉”的厘

金制度,后來很快遍行全國?!袄褰稹庇傻胤秸莆?,上交中央的只占20%。厘金中以百貨厘最早、范圍最

大,一切日用所需之物,無一不在被征之列。這一制度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才被取消。厘金制度()

A.瓦解了政府統治基礎B.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C.破壞了經濟社會秩序D.規(guī)范了地方稅收制度

【答案】C

【詳解】厘金被地方掌握,涉及的范圍廣,屬于雜稅行列,沒有統一準則,其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C

項正確;政府統治基礎是自然經濟,厘金制度并未瓦解政府的統治基礎,排除A項;材料沒有指出厘金的

流向,無法證明其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排除B項:厘金屬于雜稅,正稅之外額外征收,不利于規(guī)范地方稅收

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

21.(2022?湖南永州?統考一模)齊國”三其國而伍其鄙”“相地衰征”;晉國“作愛田”“作州兵”;魯

國“初稅畝”“作丘甲”;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這()

Λ.有利于確立其霸主地位B.引發(fā)階級關系發(fā)生新變化

C.導致兼并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D.反映了官僚政治逐漸形成

【答案】B

【詳解】材料中的“相地衰征”"作愛田"''初稅畝”均屬于生產關系調整層面,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引

發(fā)階級關系發(fā)生新變化,B項正確;魯國非春秋時期的霸主,排除A項;此時處于春秋時期,以爭霸戰(zhàn)爭

為主,排除C項;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排除D項。故選B項。

22.(2022?福建三明?統考三模)據載:范文正公(仲淹)方貴顯時,置常稔之田千畝,號為義田,以養(yǎng)

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材料表明這

一救濟模式

A.以政府為主體B.開啟宗族救助活動的先例

C.體現平均平等D.帶有鮮明的家國同構特點

【答案】I)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范仲淹帶領其族人購置、經營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的救濟模式帶有鮮

明的家國同構特點,D項正確;以政府為主體與范仲淹個人出資購買義田等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

明范仲淹開啟了宗族救助先例,排除B項;“平均平等”并非宗族救濟活動的追求和理念,排除C項。故

選D項。

23.(2023?湖南永州?統考二模)據統計,自順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間,

廣西境內共恢復府、州、縣各級官學51所,其中府學10所,縣學41所,基本覆蓋了清廷實際控制下的

廣西全境。上述舉措的主要意圖是

A.穩(wěn)定傳統宗藩體系B.興辦學校以傳播程朱理學

C.推動全國統一進程D.重構教化以增強政治認同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自順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間,廣西境內共恢復府、

州、縣各級官學51所,其中府學10所,縣學41所,基本覆蓋了清廷實際控制下的廣西全境。”可見清政

府重視基層社會的教育,清朝統治者認識到儒家禮教對于維持統治的重要性,對于政治教化活動給予極大

的關心和重視,充分調動各方精英人物協助教化,努力拓寬政治教化工作的參與渠道,可見上述舉措的主

要意圖是重構社會教化、強化政治認同,D項正確;材料所述舉措的主要意圖并非是為了穩(wěn)定傳統宗藩體

系,且地方基層教育與宗藩體系無關,排除A項;上述舉措的主要意圖是為了增加政治認同,維護政治穩(wěn)

定,并非興辦學校以傳播程朱理學,排除B項;清朝已經完成全國的統一,排除C項。故選D項。

24.(2022?湖北?恩施市第一中學??寄M預測)元代用“允協輿情”稱贊善于處理社會輿論的官員。

休寧縣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賦役不均的問題比較嚴重,引起社會輿論的不滿。于是,他讓百姓代表修

訂賦役的賬冊,使得''民情大悅,歌詠載道”。元代重視地方社會輿論有助于()

A.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B.維護地方民眾的根本利益

C.推進地方社會治理D.確保官民輿論互動暢通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歷代王朝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都比較重視社會輿論,他們通過疏導

社會輿論的壓力來緩解社會矛盾,完善統治政策。從材料可知,元代政府利用輿情得到人民擁護,從而完

善統治政策,推進地方社會治理,C項正確;A項中根本解決說法錯誤,排除A項;元代重視地方社會輿

論是為了維護統治,不是維護地方民眾的根本利益,也不是確保官民輿論互動暢通,排除BD項。故選C

項。

二、材料分析題

25.(2023?福建泉州?統考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范仲淹于蘇州“置田十余頃,其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

婚嫁喪葬之用,謂之'義莊'”。明初,由于朱元璋對江南大族的打壓,江南地區(qū)沒有新的義莊出現,而

且宋元時期原有的義莊也陷入停滯。弘治年間內閣首輔徐溥創(chuàng)設宜興徐氏義莊,明王朝開始明確支持宗族

義莊的發(fā)展。江南宗族義莊章程的制定大多直接以范氏義莊為模板,但具有自身特色。曾被最高統治者樹

為典型的宜興徐氏義莊初設時有義田800畝,其中明確“內祭田五十畝,學田二百畝,役田三百畝”;立

“彰善、紀過簿二本”,記載族人的言行,對善行予以彰獎,惡行予以責究,鼓勵族中子弟“敦行孝悌、

勉修行義”,冀能做到“處為良士,出為忠臣”。

——摘編自潘偉峰、王衛(wèi)平《宜興徐氏義莊與明代江南宗族義莊發(fā)展》

材料二晚清時期,社會巨變,義莊需要救濟的成員增加,救助資金也不斷上漲并超出了義莊的承受能

力。眾多小農家庭流離失所,導致了進行義田生產的佃農無處可尋,義莊通過收租而獲得的收入亦變得十

分不穩(wěn)定。民國時期,義田大多不受政府的保護,亦使得一些宗族成員不顧其莊規(guī)族約競相變賣義田。許

多開明之士不再從事農業(yè)生產而轉行商業(yè)或其它實業(yè)生產,義莊的發(fā)展舉步維艱,逐漸步入衰弱時期。民

國之前建立的義莊大多已衰落破敗。

——摘編自柯江林《中國古代義莊的道德價值斫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朝江南地區(qū)義莊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近代義莊衰落的原因。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義莊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答案】(1)特點:發(fā)展的曲折性(政府政策從打壓到支持);深受范式義莊的影響;繼承與發(fā)展;宗族自

發(fā)設立(或民間鄉(xiāng)紳自發(fā)為主導、或對象為宗族成員,具有血緣色彩);重視章程制定(或有章程一規(guī)范

化管理);功能多樣性;具有分門別類、??顚S玫墓芾硪庾R(或各具自身特色);凸顯對族人的道德教化

(弘揚儒家思想,或懲惡揚善)。

(2)原因:內憂外患,社會動蕩,義莊救濟負擔加??;政權更替,政府政策的變化;宗族衰落,義田被變

賣;自然經濟走向瓦解(地主的沒落,農民的破產),商品經濟的沖擊;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西方思想的

傳播,傳統觀念的改變(或傳統宗法觀念的弱化);實業(yè)救國思想的影響。

(3)積極作用:具有慈善(救濟)性質:體現社會教化功能,促進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緩和社會矛盾(凝

聚宗族),穩(wěn)定基層社會秩序;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一定程度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彌補/政府在社

會保障方面的不足;對后世基層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詳解】3)特點:根據材料一“明初,由于朱元璋對江南大族的打壓,江南地區(qū)沒有新的義莊出現,而

且宋元時期原有的義莊也陷入停滯?!魍醭_始明確支持宗族義莊的發(fā)展?!钡贸霭l(fā)展的曲折性(政

府政策從打壓到支持);根據材料一“江南宗族義莊章程的制定大多直接以范氏義莊為模板,但具有自身

特色?!钡贸錾钍芊妒搅x莊的影響;繼承與發(fā)展;重視章程制定(或有章程一規(guī)范化管理);根據材料一“曾

被最高統治者樹為典型的宜興徐氏義莊初設時有義田800畝”得出宗族自發(fā)設立(或民間鄉(xiāng)紳自發(fā)為主導、

或對象為宗族成員,具有血緣色彩);根據材料一“內祭田五十畝,學田二百畝,役田三百畝”得出功能

多樣性;根據材料一‘'立'彰善、紀過簿二本‘,記載族人的言行,對善行予以彰獎,惡行予以責究”得

出具有分門別類、??顚S玫墓芾硪庾R(或各具自身特色);根據材料一“鼓勵族中子弟’敦行孝悌、勉

修行義得出凸顯對族人的道德教化(弘揚儒家思想,或懲惡揚善)。

(2)原因:根據材料二“晚清時期,社會巨變,義莊需要救濟的成員增加,救助資金也不斷上漲并超出

了義莊的承受能力?!笨芍?,內憂外患,社會動蕩,義莊救濟負擔加??;根據材料二“民國時期,義田大

多不受政府的保護,亦使得一些宗族成員不顧其莊規(guī)族約競相變賣義田?!奔八鶎W可知,政權更替,政府

政策的變化;宗族衰落,義田被變賣;根據材料二“許多開明之士不再從事農業(yè)生產而轉行商業(yè)或其它實

業(yè)生產,義莊的發(fā)展舉步維艱,逐漸步入衰弱時期?!奔八鶎W可知,自然經濟走向瓦解(地主的沒落,農

民的破產),商品經濟的沖擊;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結合所學可知,西方思想的傳播,傳統觀念的改變(或

傳統宗法觀念的弱化);實業(yè)救國思想影響。

(3)積極作用:根據材料一“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可知,具有

慈善(救濟)性質;根據材料一“敦行孝悌、勉修行義;處為良士,出為忠臣”及所學可知,體現社會教

化功能,促進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緩和社會矛盾(凝聚宗族),穩(wěn)定基層社會秩序;根據材料二“晚清

時期,社會巨變,義莊需要救濟的成員增加,救助資金也不斷上漲并超出了義莊的承受能力?!笨芍?,一

定程度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彌補了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不足: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

統文化;對后世基層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6.(2023?福建?統考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81年,在總結大學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講、江西巡撫劉光濟以及海瑞等人的經臉基礎上,

張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實施了“一條鞭法”。據《明史?食貨志》記載,“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

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差~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

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薄耙粭l鞭法”實施后,史料記載,正德初年到萬歷五年,

明朝國庫存銀呈現總體上升趨勢。"一條鞭法”從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稅成本,擴大了總量,并促進了商品

經濟的發(fā)展,緩和了社會的矛盾。

——摘編自王穎《“一條鞭法”的稅收研究》

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以下簡稱《農業(yè)稅條例》)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

委員會第九十六次會議于1958年6月3日通過并施行的。1983年,根據《農業(yè)稅條例》的規(guī)定,國務院

發(fā)布了《關于對農林特產收入征收農業(yè)稅的若干規(guī)定》,開征農林特產農業(yè)稅,1994改為農業(yè)特產農業(yè)稅

(簡稱農業(yè)特產稅)?!掇r業(yè)稅條例》實施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狀況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建立起比較完整的

工業(yè)體系的同時,農業(yè)與工業(yè)、農村與城市差距逐步擴大,“三農”問題依然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

根據中央決定,20044,開始免征除煙葉外的農業(yè)特產稅,同時在吉林、黑龍江兩省進行了免征農業(yè)稅改

革試點,其他省份進行了降低農業(yè)稅稅率試點。2005年,中央繼續(xù)大范圍、大幅度減免農業(yè)稅,全面取消

牧業(yè)稅,并明確2006年在全國全部免征農業(yè)稅。

——摘編自劉積斌《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議案的說明》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明代實施"一條鞭法''的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農業(yè)稅的變化并說明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

【答案】(1)意義:簡化了稅收標準,提高了征稅效率: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適應了商品經濟發(fā)展的

要求;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干緩和社會矛盾。

(2)變化:由征收農業(yè)稅到取消農業(yè)稅。

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的建立;農業(yè)與工業(yè)、農村與城市差距逐

步擴大;“三農”問題依然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國家財政收入狀況良好;取消農業(yè)稅試點改革

的成功。

【詳解】(1)意義:根據材料一“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

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可得出簡化了稅收標準,提高了征稅效率;根據材料一“明朝國庫存銀呈現總體

上升趨勢”可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根據材料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緩和了社會的矛盾J

可得出適應了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要求;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2)變化:根據材料二可得出由征收農業(yè)稅到取消農業(yè)稅。

原因:根據材料二中的時間“1983年”“1994”“2004”“2005”“2006”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改革開放以

來,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根據材料二“在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的同時,農業(yè)與工業(yè)、農村與城市差

距逐步擴大,'三農’問題依然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可得出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的建立;農業(yè)與

工業(yè)、農村與城市差距逐步擴大;“三農”問題依然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

家財政收入狀況良好,免稅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根據材料二“吉林、黑龍江兩省進行了免征農業(yè)稅改革

試點,其他省份進行了降低農業(yè)稅稅率試點。2005年,中央繼續(xù)大范圍、大幅度減免農業(yè)稅,全面取消牧

業(yè)稅,并明確2006年在全國全部免征農業(yè)稅”可得出取消農業(yè)稅試點改革的成功。

27.(2022?廣東韶關?統考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中葉開始,(租席調制)自然崩壞,改為兩稅制,人民從束縛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

解放,他們可以用錢代實物去納地租,不再受到土地束縛,從而開始擺脫奴隸佃農地位。到了宋代,經過

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意義更加確實。

——摘編自[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

材料二唐宋變革是中國傳統社會歷史上的重要變革,實現了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又一次社會轉型,使中

國傳統社會進入齊民社會階段。較之此前的漢唐世族地主社會,齊民社會具有社會等齊性、契約普遍性和

社會流動性三個方面的進步特征:社會等齊性意味著社會特權階級大大縮小了,社會身份趨于等齊,社會

等齊性為社會“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導致契約的普遍化,并使人們擺脫了身份的束縛,

可以自由遷徙并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yè),這些大大提高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

——摘編自高德步《唐宋變革齊民地主經濟與齊民社會的興起》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唐代賦稅制度變革的原因和意義。

(2)根據材料二,指出唐宋變革的具體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導致該表現的原因。

【答案】(1)原因:安史之亂,人口流動頻繁;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

影響:人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給后世改革提供借鑒。

(2)表現:社會等齊性、契約普遍性和社會流動性;主因:士族的瓦解、租佃制的發(fā)展及科舉制的發(fā)展。

【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唐代中葉開始,(租庸調制)自然崩壞”比較合適些得出安史之亂,人口流

動頻繁,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影響:根據材料“不再受到土地束縛,

從而開始擺脫奴隸佃農地位”得出人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根據材料“他們可以用

錢代實物去納地租”得出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根據材料“經過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擁有土地所有權的

意義更加確實”給后世改革提供借鑒。

(2)表現:根據材料“較之此前的漢唐世族地主社會,齊民社會具有社會等齊性、契約普遍性和社會流

動性三個方面的進步特征”得出唐宋變革的具體表現:社會等齊性、契約普遍性和社會流動性;主因:根

據材料“使人們擺脫了身份的束縛,可以自由遷徙并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yè)”得出士族的瓦解、租佃制的發(fā)

展;結合所學唐朝文化方面的史實得IH科舉制的發(fā)展。

28.(2022?湖北武漢?統考模擬預測)“留學生”一詞起源于中國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意為當遣唐使回

國后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日本學生,現在泛指留居外國學習或者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