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3北京高三一模語文匯編

文言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2023?北京東城?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夫人識有通塞,神有晦明,毀譽以少不同。愛憎由其各異。蓋三王之受謗也,值魯連而獲申;五霸之

擅名也,逢孔宣⑴而見詆。斯則物有恒準,而鑒無定識,欲求錢核得中,其唯千載一遇乎!況史傳為文,

淵浩廣博,學者茍不能探蹤索隱,致遠鉤深,烏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惡。

觀《左氏》之書,為傳之最,而時經(jīng)漢、魏,竟不列于學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傳。夫以丘

明躬為魯史,赍經(jīng)仲尼,語世則并生,論才則同恥。彼二家者,師孔氏之弟子,預達者之門人,才識本

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傳說,比茲親受者乎!加以二傳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諸《左氏》,不可同

年。

逮《史》《漢》繼作,踵武相承。王充著書,既甲班而乙馬;張輔持論,又劣固而優(yōu)遷。然此二書,

雖互有修短,遞聞得失,畫大抵同風,可為連類。班氏式遵曩例,然合事宜,豈謂雖浚發(fā)于巧心,反受嗤

于拙目也。

劉祥撰《宋書?序錄》,歷說雷家晉史,其略云:”法盛《中興》,荒莊少氣,王隱、徐廣,淪溺罕華。”

夫史之敘事也,當辯畫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舉之含異,等公斡之

有逸,如子云之含章,類長卿之飛藻,此乃綺揚繡合,雕章緡彩,欲稱實錄,其可得乎?以此詆訶,知其

妄施彈射矣。

夫人廢興,時也。窮達,命也。而書之為用,亦復如是。若乃《老經(jīng)》撰于周日,《莊子》成于楚

年,遭文、景而始傳,值嵇、阮而方貴。若斯流者,可勝紀哉!故曰"廢興,時也。窮達,命也”。適使時

無識寶,世缺知音,若《論衡》之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將煙燼火滅,泥沉雨絕,安有歿而

不朽,揚名于后世者乎!

(取材于《史通?鑒識》)

注釋:【1】孔宣:孔子。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相同的一組是()

A.神有晦咧明其善惡

B.值魯連而獲申值嵇、阮而方貴

C.欲求鈴核得中其文直,其事核

D.才識本然然合事宜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毀譽以之不同烏足以辨其利害

B.某唯千載一遇乎知基妄施彈射矣

C.方語《左氏》歷說語家晉史

D.畫大抵同風辯W不華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得持彼傳說,比茲親受者乎

怎么能拿那再傳之說,來比這親自受經(jīng)而寫成的《左傳》呢

B.豈謂雖浚發(fā)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難道說雖然是費盡神思創(chuàng)造出來的著作,反而要受見識淺薄的人譏笑

C.欲稱實錄,其可得乎

要想稱作實錄,難道可能嗎

D.若斯流者,可勝紀哉

像這一類的人,可以記載得完嗎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對三王五霸的評價,引出對人毀譽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標準無法確定。

B.作者認為左丘明與孔子生于同時代且才識相當,故《左傳》比二傳更具優(yōu)勢。

C.劉祥批評各種晉書缺乏文采氣勢,作者認為這種批評違背史書的記事原則。

D.作者認為史書能否得到公正、客觀的評價和人的命運一樣,也與機緣有關(guān)。

5.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觀點,并說明作者得出這個觀點的依據(jù)。

(2023?北京西城?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則曰:“天與人實影響:禍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來,如有物的然

以宰者?!澳嘤谮ぺふ?,則曰:“天與人實則異:跖、踽②焉而遂,孔、顏焉而厄,是茫乎無有宰者?!?/p>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

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與人交相勝耳。其說日: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

其用在是非。陽而阜生,陰而肅殺;水火傷物,木堅金利;氣雄相君,力雄相長:天之能也。陽而藝樹,

陰而攀斂;防害用濡,禁焚用光;義制強訐,禮分長幼;在賢尚功,建極閑邪:人之能也。

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當其賞,雖

三旌之貴、萬鐘之祿,處之咸曰宜。何也?為善W然也。當其罰,雖族屬之夷、刀鋸之慘,處之咸曰宜。

何也?為惡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預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禍兮可以惡召,奚預乎天邪?”法小弛,

則是非喙,賞不必盡善,罰不必盡惡。吸賢而尊顯,時以不肖參焉;或過而修辱,時以不辜參焉。故其人

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當然而固然,豈理邪?天也。福更可以詐取,W禍亦可以茍免?!说?/p>

駁,故天命之說亦駁焉。法大弛,則是非易位,賞恒在佞,而罰恒在直,義不足以制其強,刑不足以勝其

非,人之能勝天之具盡喪矣。故日: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法大行,則其人

曰:“天何預人邪?我蹈道而已?!狈ù蟪?,則其人曰:“道竟何為邪?任人而己?!?法小弛,則天人之論駁

焉。今以一己之窮通,而欲質(zhì)天之有無,惑矣!

余曰:天恒執(zhí)其所能以臨乎下,非有預乎治亂云爾;人恒執(zhí)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預乎寒暑云爾;生

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與怨不歸乎天;生乎亂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舉歸乎天,非天預

乎人爾。

(取材于劉禹錫《天論》)

【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認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間禍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認定天與

人完全沒有關(guān)系的人。②跖、踴:盜跖與莊踽,古代傳說中的兩個強盜。下文“孔、淵''指孔子和顏淵。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爪獺的一項是()

A.天與人實利異剌:違背。

B.動物之尤者也尤:優(yōu)異。

C.有賢尚功右:崇尚。

D.法小弛,則是非限駁:反駁。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是茫乎無有宰者天恒執(zhí)其所能以臨乎下

B.為善頂然也畫禍亦可以茍免

C.天何預乃事邪奚預乎天邪

D.更賢而尊顯福更可以詐取

8.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無硬的一項是()

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與人事作出簡單對應。

B.天之所長是促進萬物繁衍生長,并通過抑強濟弱來調(diào)和。

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時,賞罰依法而定,能為民眾所接受。

D.人世的治或亂,都會對當時的人如何認識天道產(chǎn)生影響。

9.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今以一己之窮通,而欲質(zhì)天之有無,惑矣!

10.結(jié)合文意,簡要概括文中所論述的“天”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

(2023?北京海淀?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夫天下未嘗無財也。昔周之興,文王、武王之國不過百里。當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于其廷,軍旅

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方此之時,關(guān)市無征,山澤不禁,取于民者不過什一川,而財

有余。及其衰也,內(nèi)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國之貢,而不足于用?!炯住坑纱擞^之,夫財豈有多少哉!

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助: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是故廣取以給用,不如節(jié)用以廉取之為

易也。

臣請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窮困時,所望不過十金之資,計其衣食之費,妻子之奉,出入于

十金之中,寬然頂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則心意之欲,日以漸廣,所入益眾,而所欲益以

不給。不知罪其用之不節(jié),而以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貪,求愈多而財愈不供,此其為惑,未可以知

其所終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孝豈能寒而不衣、饑而不食乎?【乙】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不足為

病,何以異此。

今天下之利,莫不盡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關(guān)有征,市有租,鹽鐵有榷,酒有課,茶有算,則凡

衰世茍且之法,莫不盡用矣。然天下之人,方且窮思竭慮,?廣求利之門。且人W不思,則以為費用不可

復省。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天下之費,固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

之甚難而無益者矣。【丙】臣不能盡知,請舉其所聞,而其余可以類求焉。

夫無益之費,名重而實輕,以不急之實,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廟,今又飾

老佛之宮,而為之祠,固已過矣。又使大臣以使領(lǐng)之,歲給以巨萬計,此何為者也!天下之吏,為不少

矣,將患未得其人。茍得其人,則凡民之利,莫不備舉,而其患莫不盡去。今河水為患,不使濱河州郡之

吏親視其災,而申之以救災之術(shù),徒為都水監(jiān)⑵。夫四方之水患,豈其一人坐籌于京師而盡其利害?天下

有轉(zhuǎn)運使足矣,今江淮之間,又有發(fā)運,祿賜之厚,徒兵之眾,其為費豈可勝計哉!【丁】今為政不求其

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無益之費,不為不多矣。

臣以為凡若此拿,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無輕其毫厘而積之,則天下庶乎少息也。

(取材于蘇軾《厚貨財一》)

注釋:【1】什一:十分取其一。【2】都水監(jiān)與后文的轉(zhuǎn)運使、發(fā)運(使)均為宋代官職。

1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功:功績

B.不知非其用之不節(jié)罪:歸罪

C.則凡民之利,莫不備舉舉:列舉

D.而事之以救災之術(shù)責:要求

1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O

A.廣取以給用以廣求利之門

B,寬然畫有余且人也不思

C.夫向有豈能寒而不衣臣以為凡若此春

D.然天下之人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F碘的一項是O

A.四方之君長交至于其廷

四面八方的諸侯王公紛紛來到朝廷

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

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

C.使天下而無鹽鐵酒茗之稅,將不為國乎

如果百姓不上交鹽鐵酒茶的賦稅,就不能為國效力了嗎

D.則天下庶乎少息也

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夠稍得喘息了

1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F碘的一項是O

A.文章開篇用周初興之時和衰敗之時的財政狀況作對比,引出節(jié)用廉取的主張。

B.第二段通過寫小民之家因財用狀況引發(fā)的心理變化,指出宋朝財用匱乏的現(xiàn)實。

C.三、四兩段列舉朝廷征稅方式之多,歷數(shù)應該節(jié)省的“無益之費”,直陳弊政。

D.文章既有對居上位者過度開支的批評,又有對百姓疾苦的關(guān)懷,情理并茂。

15.下面這段文字是從原文抽取出來的,你認為應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處?請根據(jù)文意簡

述理由。

蓋嘗聞之,里有蓄馬者,患牧人欺之而盜其芻菽也,又使一人焉為之廄長,廄長立而馬益痛。

(2023?北京朝陽?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藝之興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藝者,將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畫欲作,欲作而事繁,事

繁而莫之能理也。故圣人因智以造藝,因藝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遠在乎物。藝者,所以旌智飾能、

統(tǒng)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弓也。藝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藝者,德之枝葉也;德

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獨立。木無枝葉則不能豐其根干,故謂之痛;人無藝則不能成其

德,故謂之野。若欲為夫君子,必兼之乎。

先王之欲人之為君子也,故立保氏⑴掌教六藝,一日禮,二曰樂,三曰射,四曰御,五曰書,六日

數(shù)。教六儀,一日祭祀之容,二日賓客之容,三日朝廷之容,四日喪紀之容,五日軍旅之容,六日車馬之

容。大胥學學士之版,春入學,舍采⑵,合萬舞,秋班學,合聲,諷誦講習,不懈于時。故《詩》曰: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美育群材,其猶人之于藝乎?既修其質(zhì),且加其文,文質(zhì)

蓍然后體全,體全然后可登乎清廟,而可奉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義不行,非藝不治,非容不莊,

四者無隼,而圣賢之器就矣?!兑住吩唬骸案挥兄^大業(yè)?!逼渌怪^歟?君子者,表里稱而本末度者也。故

言貌稱乎心志,藝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純粹內(nèi)實,光輝外著??鬃釉唬骸熬訍u有其服

W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行?!肮蕦氂裰酵聊颈貪櫍⒌轮课乃嚤乇?。

孔子稱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存乎六藝者,著其末節(jié)也。夫陳透豆、置尊俎、執(zhí)羽

籥、擊鐘磬、升降趨翔、屈伸俯仰之數(shù)也,非禮樂之本也。禮樂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詩》云:“我有

嘉賓,德音孔昭。示民不佻,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宴以敖。”此禮樂之所貴也。故恭恪廉

讓,藝之情也;中和平直,藝之實也;齊敏不匱,藝之華也;城儀孔時,藝之飾也。通乎群藝之情實者,

可與論道;識乎群藝之華飾者,可與講事。事者,有司之職也;道者,君子之業(yè)也。君子兼之,則貴也。

藝者,心之使也,仁之聲也,義之象也。故禮以考敬,樂以敦愛,射以平志,御以和心,書以綴事,數(shù)以

理煩。敬考則民不慢,愛敦則群生悅,志平則怨尤亡,心和則離德睦,事綴則法戒明,煩理則物不悖。六

者雖殊,塞致一也。其道則君子專之,其事則有司共之,此藝之大體也。

(取材于徐干《中論》)

注釋:【1】保氏;古代以禮義匡正君王、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員。【2】舍采:古代學子入學時祭祀先圣

先師的儀式。

1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圣人之所不能弓也已:完成

B.文質(zhì)著然后體全著:顯著

C.而可奉乎王公羞:推薦

D.四者無理愆:過失

1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知物W欲作

恥有其容頂無其辭

B.事繁而莫考能理也

盛德之士文藝必眾

C.木無枝葉則不能豐其根干

愛敦則群生悅

D.丹斯之謂歟

蘇致一也

18.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段運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闡明了“藝”與“德”的關(guān)系。

B.“六藝”之學內(nèi)容豐富,古代君主會設(shè)立專門的官員來教授。

C.作者認為禮器設(shè)置、舞蹈動作等都不屬于“藝”的范疇。

D.文章多處引用典籍、名人名言,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

19.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識乎群藝之華飾者,可與講事。

20.君子為何要學“藝”?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闡釋。

(2023?北京豐臺?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議法

古者以仁義行法律,后世以法律行仁義。夫三代”之圣王,其教化之本出于學校,蔓延于天下,而形

見于禮樂。下民被其風化,務為仁義,以求避法律之所禁。故其法律雖不用,而其所禁亦不為不行于其

間。至于漢、唐,其教化不足以動民,而一于法律,故其民懼法律書及其身,亦或相勉為仁義。唐為《刑

統(tǒng)》,毫厘輕重,明辯別白,附以仁義,無所阿曲。但不能先使民務為仁義,使法律之所禁不用而自行如

三代時。然攀其終,亦能使民勉為仁義。而其所以不若三代者,則有由矣:政之失,非法之罪也。

是以宋有天下,因而循之,變其節(jié)目而存其大體。比閭⑵小吏奉々以公,則老奸大猾束手請死,不可

漏略。然而然訟常病多,盜賊常病眾者,則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而況法律之間又不能無失,其

何以為治?

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與其子弟,皆天子之所優(yōu)異者。有罪而使與氓隸并笞而偕戮,則大臣蒙恥而朝廷

輕,故有贖焉,所以自尊也,非與其有罪也。夫刑者,必痛之而后人畏焉;罰者不能捕之,必困之而后人普

焉。今也,大辟⑷之誅,輸一石之金而免。貴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勝數(shù),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

而贖之又輕,是啟奸也。

夫罪固有疑,今有人或誣以殺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誠殺人而官不能折以實者,是皆不可以誠殺人之法

坐。由是有減罪之律,當死而流。使彼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矣;使彼為誠殺人者邪,流而

不死,刑已寬矣:是失實也。

今也貴人近戚皆贖,而疑罪不與,莫若皆重贖。彼貴人雖號為富強,茍數(shù)犯法而數(shù)重困于贖金之間,

則不能不斂手畏法。彼罪疑者,雖或非其事,而法亦不至殘潰其肌體;若其有罪,則法雖不刑,而彼固亦已

困于贖金矣。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無辜者不至陷于笞戮,一舉而兩利。斯智者之為也。

(取材于《蘇洵集》)

注釋:【1】三代:夏商周三朝?!?】比閭:鄉(xiāng)里?!?】大辟:死刑,古代五刑之一。

2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手理的一項是()

A.然攀其終要:總括

B.然而修訟常病多獄:案件

C.必困之而后人罐焉懲:懲處

D.雖或非其事辜:罪責

2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以求避法律之所禁其何以為治

B.而一于法律而彼固亦已困于贖金矣

C.比閭小吏奉之以公故其民懼法律之及其身

D.則大臣蒙恥而朝廷輕則法雖不刑

2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Jp用的一項是()

A.變其節(jié)目而存其大體

改變了一些條目,保留了它的基本內(nèi)容

B.必痛之而后人畏焉

一定要痛恨有罪者并使后世之人畏懼

C.是皆不可以誠殺人之法坐

這些都不可用制裁真正殺人者的法律定罪

D.而疑罪不與

而證據(jù)不足的疑犯卻不在贖罪之列

2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F碘的一項是()

A.夏商周三代教化突出,雖有法卻可不用,說明仁義廉恥是其立法的價值內(nèi)核。

B.唐代的法令細致明晰,所以雖然法律沒有施行,也能使百姓盡力奉行仁義。

C.宋代雖然沿襲唐代法令,但官吏偏私,法有漏洞,致使違法事件常有發(fā)生。

D.古代對疑罪者施以減罪之律和現(xiàn)代的“疑罪從無”,都是司法人性化的體現(xiàn)。

25.蘇洵主張“莫若皆重贖”,請結(jié)合第三、四段內(nèi)容概述其提出這一主張的依據(jù),并對這一主張作簡要評

價。

(2023.北京石景山.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簡點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簡點入軍。敕三四出,征執(zhí)奏以為不可。

德彝重奏:“今見簡點者云,次男內(nèi)大有壯者?!?/p>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里未十八,身形壯大,亦取?!罢饔植粡模豢鲜痣?。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實小,自不點入軍。若實大,亦可簡取。于君何嫌?過

作如此固執(zhí),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聞竭澤取魚,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吸,非不獲獸,明年無獸。若次男已上,

盡點入軍,租賦雜徭,將何取給?且比年國家衛(wèi)士不堪攻戰(zhàn),豈為其少,但為禮遇失所,遂使人無斗心。

若多點取人,還充雜使,其數(shù)第眾,終是無用。若精簡壯健,遇之以禮,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

云,我之為君,以誠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無矯偽之心。自登極已來,大事三數(shù)件,皆是不信,復何以

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日:“陛下初即位,詔書曰:'逋租宿債,欠負官物,并悉原免?!戳钏?列為事條。秦府國司,亦非

官物。陛下自秦王為天子,國司不為官物,其余物復何所有?又關(guān)中免二年租調(diào),關(guān)外給復①一年。百姓

蒙恩,無不歡悅。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迄,若從此放免,并是虛荷國恩。若已折已輸,令總納取

工,所免者皆以來年為始?!⑦€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無怪。已征得物,便點入軍,來年為

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縣令,常年貌稅⑵,并悉委之。至于簡點,即疑其詐偽。望下誠

信,不亦難乎?”

太宗曰:“我見君固執(zhí)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論國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尋思,過亦深矣。行事

往往如此錯失,若為致理?”乃停中男,賜金甕一口,賜珪絹五十匹。

(取材于《貞觀政要?直諫》)

注釋:【I】給復:免除徭役?!?】貌稅:清查戶口,征收賦稅。

2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下無硯的一項是()

A.若實大,亦可簡取簡:選拔,選取。

B.焚林而畋,非不獲獸畋:打獵,捕獵。

C.今年白丁多已役迄訖:完畢,完成。

D.我見君固執(zhí)不已,疑君版此事蔽:遮蔽,隱瞞。

2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里未十八其數(shù)西眾

B.遇之H禮何以取信

C.我之為君散還Z后

D.乃人情不通不停中男

2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E㈣的一項是()

A.豈為其少,但為禮遇失所:哪里是因為年齡小,只是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

B.逋租宿債,欠負官物,并悉原免:過去欠下的租稅債務,拖欠官府的財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輸,令總納取了:若是已經(jīng)開始服役或繳納租稅的,今年仍然收納了結(jié)。

D.行事往往如此錯失,若為致理:處理事情常常像這樣有過錯失誤,怎能治理好國家呢?

2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無硼的一項是()

A.簡點中男入軍如同“竭澤取魚''"焚林而畋”,體現(xiàn)封德彝等人只顧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堅持不從,便是面對太宗怒火也不退縮,可見他剛直盡責。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稅和債物算入官物,說明唐太宗施政隨心,不遵守條例規(guī)定。

D.刺史、縣令等官員身負治理天下的責任,君主應把事務交給他們,不能獨斷專行。

30.魏征犯顏直諫,讓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嘆納諫。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請簡析。

(2023?北京順義?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賈誼、陸贄上蘇軾,此三子者,跡相類也。贄與軾,每自比誼也,稱之者亦以為然。贄蓋承誼矣,

W不能為誼,然有愈于誼者也。軾亦希贄矣,而不能為贄,況乎其猶欲希誼也。

奚以知其然邪?誼之說:教太子以端本,獎廉隅以善俗,贄弗逮焉。而不但此,傅梁懷王,王墮馬

斃,誼不食死,贄弗能也。所以知其不能者,與竇參②為難之情,勝于憂國也0顧誼之為學,粗而不純,

兒與贄等;而任智任法,思以制匈奴、削諸侯,塞三表五餌?之術(shù),是嬰稚之巧也;其削吳、楚阿益齊,

私所親而不慮貽他日莫大之憂,是仆妾之智也;贄之所勿道也。故輔少主、瞿孤城、仗節(jié)守義,以不喪其

貞者,贄不如誼;而出入紛錯之中,調(diào)御輕重之勢,斟酌張弛以出險而經(jīng)遠也,誼不如贄。是何也?誼年

少,憤盈之氣,未履艱屯,而性之貞者略恒疏,則本有余而末不足。斯誼與贄輕重之衡,有相低昂者矣。

若夫軾者,惡足以戴建二子乎!酒肉也,佚游也,情奪耳性者久矣;寵祿也,禍福也,利勝其命者深矣。

志役于雕蟲之技,以聳天下而矜其慧。學不出于揣摩之術(shù),以熒天下而之其能。習于其父張儀、蘇秦、商

鞅、李斯之邪說,遂欲以攬?zhí)煜露掠谄娇抵馈N娘椧越?jīng)術(shù),而自曰"吾誼矣“;詭測夫利害,而自日

“吾贄矣”;迷失其心而聽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異端,抑曰"吾老聃矣”“吾瞿曇④矣

若此者,誼之所不屑,抑贄之所不屑也。

周勃、灌嬰之非誼曰“擅權(quán)紛亂”,于誼為誣,于軾允當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惡足以知其所終哉!

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誼與贄之間,宋玉所云“相者舉肥”也。

(取材于王夫之《讀通鑒論》)

【注釋】①陸贄:唐德宗時期曾擔任宰相,指陳弊政,廢除苛稅,后遭構(gòu)陷后罷相。②竇參:曾任宰相,

恃權(quán)貪婪,與陸贄不和。③三表五餌:指賈誼向漢文帝陳獻的防御匈奴之策。④瞿縣,指佛。

3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氐碘的一項是()

A.贄蓋希誼矣希:仰慕B.私所親而不慮貽他日莫大之憂私:私下

C.輔少主、瞿孤城嬰:堅守D.惡足以期頑二子乎頡頑:較量

3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畫不能為誼其削吳、楚頂益齊

B.然有愈于誼者矣俄而取道千異端

C.奚以知其然邪以不喪其貞者

D.基三表五餌之術(shù)情奪基性者久矣

3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無碘的一項是()

A.教太子以端本:教育太子來端正根本

B.是嬰稚之巧也:這是小孩子一樣的機巧

C.以熒天下而懶其能:以此來迷惑天下而仇視其他有才能的人

D.藉授以幼主危邦:假如交給他君主年幼、國家危難的局面

3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不氐顧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賈誼、陸贄在為政、操守、為學等方面各有長短。

B.作者眼中賈誼年輕氣盛,未經(jīng)歷過艱難險苦,故不能成功。

C.“擅權(quán)紛亂”“相者舉肥”兩句是作者引用來抬高蘇軾的。

D.文中評論人物,論點精到,列舉相應事實論證,邏輯清晰。

35.第三段是作者對蘇軾的評價。在王夫之看來,蘇軾有哪些不足?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至少寫出三

條)。

(2023?北京延慶?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歲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湯旱七

年,甚也,野無青草,而民無饑色,道無乞人,歲復之后,猶禁陳耕古之為天下,誠有具也。王者之

法,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無六年之蓄,謂之急:無三年之蓄,日國非其國也。

今漢興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②,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獲年,富人不貸,貧民且饑;天時不收,請

賣爵鬻子,既或聞耳。曩頃不雨,令人寒心,一雨爾,慮若更生曳天下無蓄,若此甚極也。其在王法謂

之何?必須困至乃慮,窮至乃圖,不亦晚乎!竊伏念之,愈使人悲。

然則所謂國無人者,何謂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豈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憂,將以誰偷?五歲小康

支十歲一兇,三十歲而一大康,蓋曰大數(shù)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邊境有數(shù)

十萬之眾,天下將何以饋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溝壑,剽盜攻擊者興繼而起,中國失救,外敵必駭,-S

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為上者弗自憂,魄然⑤事困,乃驚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

何?”事既無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時,可善為。陛下少閑,可使臣從丞相、御史計之。

(賈誼《新書?憂民》)

【注】①陳耕:古法,土地耕種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連續(xù)耕種。②屈:貧困。③更生:再次發(fā)生。④

小康:小的饑荒。⑤魄然:困窘的樣子。

3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三十歲而民有十年之蓄有:通"又”

②誠有縣也具:方法

③貧民耳饑且:將要

④請賣爵季子鬻:賣

⑤穹至乃圖窮:貧窮

⑥察伏念之竊:私下;私自

⑦蓋日木數(shù)也大數(shù):自然規(guī)律

⑧此天也,可奈何奈何:怎么辦

A.①⑤B.②④C.⑥⑦D.③⑧

37.下列對文中句意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禹水九年,湯旱七年:夏禹時連續(xù)有九年水澇,商湯時連續(xù)七年旱災

B.曩頃不雨,令人寒心:從前有一段時間不下雨,就讓百姓感到憂心忡忡

C.上弗自憂,將以誰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國事),又能和誰一起茍且偷安呢

D.中國失救,外敵必駭:國家對這些情況無法制止,外敵就一定感到驚駭

38.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則,一定要確保國家有充足的糧食儲蓄。

B.面對漢興三十年來國家儲蓄糧越來越少的局面,作者憂心至極。

C.國家儲糧不充足必然會導致民不聊生、兵禍接至的結(jié)果。

D.作者委婉勸諫,請君王自省,為實現(xiàn)國富民安盡早謀劃。

39.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卒然邊境有數(shù)十萬之眾,天下將何以饋之矣

40.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糧食問題是國家重大安全問題。請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談談你對這一問題重要性的認

識。

(2023?北京平谷?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睗h文帝以柔御天下,剛強者皆乘風而靡。尉佗稱號南越,帝復其墳墓,

在貴其兄弟。佗去帝號,俯伏稱臣。匈奴桀敖,陵駕中國。帝屈體遣書,厚以縉絮。雖未能調(diào)伏,然兵革

之禍,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吳王濤包藏禍心,稱病不朝。帝蜴之幾杖,源無所發(fā)怒,亂以不作。使文帝

尚在,不出十年,潺亦已老死,則東南之亂,無由起矣。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錯之計,削諸侯地。潺因之

號召七國,西向入關(guān)。漢遣三十六將軍,竭天下之力,僅乃破之。

錯言:諸侯強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禍小,不削,反遲而禍大。世皆以其言為信,

吾以為不然?誠如文帝忍而不削,潺必未反。遷延數(shù)歲之后,變故不一,徐因其變而為之備,所以制之

者,固多術(shù)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則虎斃,不幸則人死,其為害亟矣。

晁錯之計,何以異此!若能高其垣墻,深其陷阱,時伺而謹防之,虎安能必為害。此則文帝之所以備吳

也。

鳴呼!為天下慮患,而使好名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為晁錯者鰥矣!

(取材于北宋蘇轍《漢文帝論》)

三王以降,論君德者,必首漢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自魏、晉及五季,雖亂臣盜賊奸天位,

皆泰然自任W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無所畏忌;文帝則幽隱之中,常若不足以事此,而懼于不終,此即

大禹“一夫勝予”、成湯"栗栗危懼”之心也。世徒見其奉身之儉,接下之恭,臨民以簡,以為黃、老之學則

然,不知正自視缺然之心之所發(fā)耳。

然文帝用此治術(shù),亦安于淺近,荀可以為而止。其聞張季之論,猶曰“卑之毋高”,蓋謂興先王之道以

明民,非己所能任也??鬃釉唬骸白赢a(chǎn)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薄稌吩唬骸爸芄珟煴Hf民?!?/p>

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如也。夫是,乃雜于黃、老之病矣夫!

(取材于清代方苞《漢文帝論》)

4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剛強者皆乘風而摩”中的“靡”與“求之摩途”中的"靡’’意思不同。

B.“其不為晁錯者等矣”中的“鮮”與“終婚兄弟”中的“鮮''意思相同o

C.“論君德者,必苜漢文”中的“首”與“方草長脛”中的“首”意思相同。

D.“能保之而不能師也”中的“師”與“或項焉,或不焉"中的"師''意思不同.

4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潺冬之號召七國蒙故業(yè),國遺策

B.削之,反疾而禍小頃之,持一象笏至

C.皆泰然自任加不疑人顧不仁,如禮何

D.蓋謂興先王之道以明民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4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帝復其墳墓,召貴其兄弟:文帝修復了尉佗在中原的祖墳,召喚并賜予他兄弟顯貴的身份。

B.誠如文帝忍而不削,潺必未反:如果像文帝那樣采用隱忍懷柔的政策,劉潺不一定會發(fā)動叛亂。

C.接下之恭,臨民以簡:(文帝)對待大臣恭敬,用寬緩的政策治理百姓。

D.茍可以為而止:如果可以維持下去就行了。

4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文帝對待匈奴顯得很軟弱,雖然沒能讓匈奴政權(quán)徹底歸服,但基本保證了漢匈政權(quán)的和平相處。

B.面對諸侯割據(jù)勢力的日漸強大,晁錯認為中央政權(quán)“削藩”導致?lián)p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早動手比晚動

手要好。

C.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雖然都是叛臣和外族陰謀篡奪的天子之位,但是都自信而專橫地統(tǒng)治天下,沒有

畏懼和顧忌。

D.漢文帝不讓張季高談闊論治國方略,只讓他關(guān)注眼前能落實的事,是認為張季不具備復興先王之道的

水平。

45.宋代文學家蘇轍和清代文學家方苞各自在《漢文帝論》中表達了怎樣的觀點?又是如何論證的?

參考答案

1.B2.D3.D4.A5.觀點:史家的鑒識會影響史書命運。

依據(jù):

(1)《左傳》是三傳中最優(yōu)者,但經(jīng)歷漢、魏不被列于學官,儒者也不尊崇。

(2)《漢書》繼承《史記》的風格,二者卻因評論者見識水平不一而褒貶不同。

(3)劉祥違背史書記事原則,對各種晉書進行了不恰當?shù)脑u價。

(4)《老經(jīng)》《莊子》《論衡》《太玄》都因為遇到合適的時代或知音,才得以揚名于世。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明”,清醒。句意:人的神智有昏睫有清醒。

“明”,分清。句意:分清其中的善惡是非。

B.“值”,碰到。句意:碰到魯仲連才得以澄清。

“值”,碰到。句意:碰上嵇康、阮籍才受到重視。

C.“核”,研核。句意:要想評價研核恰如其分。

"核”,真實。句意:它的事情真實。

D.“殊”,不相同。句意:才能見識本不相同。

“殊”,非常。句意:非常合適恰當。

故選Bo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以“,因此。句意:對事物的詆毀贊譽因此而不同。

“以“,用來。句意:怎么能夠用來辨別它們的利害得失。

B.“其”,大概。句意:大概只有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

“其”,這。句意:可見這是無的放矢地妄加批評了。

C.“諸”,兼詞,相當于“之于”。句意:和《左傳》相比。

“諸”,各個。句意:一一評說各家晉史。

D.“而“,但是。句意:但它們大抵上風格相同.

“而”,但是。句意:應當明辨而不浮華。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若斯流者,可勝紀哉”,“若”,像;“斯流”,這一類;“勝”,盡、完;“紀”,記載。句意:像這一類的遭

遇,能記載得完嗎?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主要原因是標準無法確定”錯誤,根據(jù)原文“斯則物有恒準,而鑒無定識”可知,引出對人毀譽不同的主

要原因是事物有一定的標準,而鑒別卻沒有固定的認識。

故選Ao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根據(jù)原文“斯則物有恒準,而鑒無定識,欲求鏗核得中,其唯千載一遇乎!況史傳為文,淵浩廣博,學者

茍不能探陵索隱,致遠鉤深,烏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惡”可知,本文的觀點是史家的鑒識會影響史書命

運。

根據(jù)原文“觀《左氏》之書,為傳之最,而時經(jīng)漢、魏,竟不列于學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傳''可

知,《左傳》是三傳中最優(yōu)者,但經(jīng)歷漢、魏不被列于學官,儒者也不尊崇。

根據(jù)原文“逮《史》《漢》繼作,踵武相承。王充著書,既甲班而乙馬;張輔持論,又劣固而優(yōu)遷。然此二

書,雖互有修短,遞聞得失,而大抵同風,可為連類”可知,《漢書》繼承《史記》的風格,二者卻因評論

者見識水平不一而褒貶不同。

根據(jù)原文“劉祥撰《宋書?序錄》,歷說諸家晉史,其略云:’法盛《中興》,荒莊少氣,王隱、徐廣,淪溺罕

華?!蚴分當⑹乱?,當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可知,劉祥違背史書記事

原則,對各種晉書進行了不恰當?shù)脑u價。

根據(jù)原文“若乃《老經(jīng)》撰于周日,《莊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傳,值嵇、阮而方貴”“若《論衡》之

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將煙燼火滅,泥沉雨絕,安有歿而不朽,揚名于后世者乎”可知,《老

經(jīng)》《莊子》《論衡》《太玄》都因為遇到合適的時代或知音,才得以揚名于世。

參考譯文:

人的認識有暢通有滯塞,人的神智有昏耳貴有清醒,對事物的詆毀贊譽因此而不同,喜愛憎恨因此而各

異。三王受到誹謗,碰到魯仲連才得以澄清;五霸享有名聲,遇上孔子才受到詆毀。這就是事物有一定的

標準,而鑒別卻沒有固定的認識,要想評價研核恰如其分,大概只有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何況史傳作為文

獻,精深博大,學者如果不能窺探求索它的幽深隱微之處,不能探尋其中深遠的事理,怎么能夠辨別它們

的利害得失,分清其中的善惡是非。

看看《左傳》這部書,是三傳中最好的,而在漢、魏兩代,竟然不列入學官,儒學者都輕視《左傳》一

家,而極力推崇《公羊傳》《谷梁傳》。左丘明身為魯國史官,從孔子處接受了《春秋》經(jīng),論時代與孔子

出生于同一時代,論才德他們都以巧言偽善為可恥。另外兩家,都師從于孔子的弟子,是最先顯達者的門

人,才能見識本不相同,年代又相隔久遠,怎么能拿那再傳之說,來比這親自受經(jīng)而寫成的《左傳》呢!再

加上《公羊傳》《谷梁傳》的道理又有偏頗,言詞多鄙俗粗野,和《左傳》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到《史記》《漢書》相繼著述,前后相承。王充著書,已經(jīng)稱班固第一司馬遷第二;張輔立論,又貶低

班固而褒揚司馬遷。然而這兩部史書,雖然互有長短,不斷聽到有關(guān)它們得失的評價,但它們大抵上風格

相同,可以看作同類著作。班固遵循過去的慣例,非常合適恰當,難道說雖然是費盡神思創(chuàng)造出來的著

作,反而要受到見識淺薄的人譏笑。

劉祥撰寫《宋書?序錄》,一一評說各家晉史,他的觀點概括地說是:“何法盛的《晉中興書》,雜蕪而缺

少氣象,王隱的《晉書》、徐廣的《晉紀》,沉淪而缺乏華彩?!笔窌臄⑹?,應當明辨而不浮華,質(zhì)樸而

不俚俗,它的文辭正直,它的事情真實,像這樣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像孔文舉的文章那樣含有特異的氣

質(zhì),像劉公韓的文章一樣高爽飄逸,像揚子云的文章那樣內(nèi)含美質(zhì),像司馬相如的文章那樣文采飛揚,這

就成了拼湊匯集華麗的辭藻,雕琢描繪漂亮的文章,要想稱作實錄,難道可能嗎?以此來詆毀指責史書,

可見是無的放矢地妄加批評了。

人的廢棄興起,是時機造成的。人的困窘顯貴,是命運主宰的。而史書的命運,也正是如此。至于《老

經(jīng)》撰著于周代,《莊子》成書于楚國時代,遇到漢文帝、漢景帝才開始流傳,碰上嵇康、阮籍才受到重

視。像這一類的遭遇,能記載得完嗎!所以說“廢棄興起,在于時機。困窘顯貴,決定于命運假使當時沒

有識寶的人,世上缺乏真正的知音,就像《論衡》沒有遇到蔡伯嘴,《太玄》沒有碰到張平子,這些書就

將會煙消火滅,湮沒無聞,哪里還有埋沒而不朽,揚名于后世的呢!

6.D7.C8.B9.現(xiàn)在憑借個人的困窘與顯達,就想要評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太糊涂

了)!10.①天與人各有所勝:天道勝在化育萬物保證生長,人道勝在制定法令治理萬物;

②天與人互相影響:天為人類生活提供物質(zhì)基礎(chǔ),人發(fā)揮才智彌補上天的不足;

③天與人互不主宰:天不會決定人世的治亂興衰,人改變不了天時季節(jié)的輪轉(zhuǎn)。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D.“駁:反駁”解釋錯誤,應解釋為“混淆”,句子意思是:如果法令稍微廢弛,那么是非就會混淆。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形容詞后綴,……的樣子。/介詞,相當于“于”,引出對象。句意:這說明天道昏昧模糊,并不存在一個

發(fā)揮主宰作用的天。/天常常憑借它的能力來俯視人間。

B.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連詞,表并列。句意:因為是做了善事所以這樣。/禍患也能夠憑借僥幸而得以避

免。

C.均是句末表疑問的語氣詞。句意:天怎么能干預人們的事呢?/跟天有什么關(guān)系呢?

D.代詞,有人。/副詞,或許。句意:有人因為賢德而尊貴顯赫。/福祿或許能夠憑借奸詐的方式獲取。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并通過抑強濟弱來調(diào)和”說法錯誤,原文“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說的是天的規(guī)律是生養(yǎng)培育萬

物,它的作用是使萬物或強或弱,并不是“抑強濟弱

故選B0

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以”,憑借;“窮通”,困窘與顯達;“質(zhì)”,評判;“惑”,糊涂。

1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guān)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據(jù)原文“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與人交相勝耳。其說日:天之道在生植,其

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可知,天與人各有所勝:天道勝在化育萬物保證生長,人道勝在

制定法令治理萬物。

依據(jù)原文“陽而阜生,陰而肅殺;水火傷物,木堅金利;氣雄相君,力雄相長:天之能也。陽而藝樹,陰

而攀斂;防害用濡,禁焚用光;義制強訐,禮分長幼;右賢尚功,建極閑邪:人之能也“可知,天為人類

生活提供物質(zhì)基礎(chǔ):陽氣升騰,萬物旺盛生長,陰氣彌漫,萬物肅殺蕭條:而人可以發(fā)揮才智彌補上天的

不足:陽氣升騰時種植培育,陰氣彌漫時聚斂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絕火災,也用火取暖。所

以天與人互相影響。

依據(jù)原文“天恒執(zhí)其所能以臨乎下,非有預乎治亂云爾;人恒執(zhí)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預乎寒暑云爾”可

知,天與人互不主宰:天不會決定人世的治亂興衰,人改變不了天時季節(jié)的輪轉(zhuǎn)。

參考譯文:

世人談論天道的認識有兩種。那些認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間禍福的人,會說:“天和人其實是形體與

影子、原聲與回聲的關(guān)系:災禍一定是因為罪行而降臨,幸福一定是因為善舉而招致,就跟的確有一個事

物每天在發(fā)揮主宰作用的情形一樣。”那些認定天與人完全沒有關(guān)系的人,會說:“天和人其實是相違背不

相同的關(guān)系:盜跖、莊踽這樣的人一生順遂,孔子、顏淵這樣的人卻一生困厄,這說明天道昏昧模糊,并

不存在一個發(fā)揮主宰作用的天?!?/p>

大凡有形的東西,都存在能或不能這樣不同的情形。天,是有形體的事物中龐大的一種;人,是動物

之中優(yōu)異的一類。天能做到的,人一定做不到;人能做到的,天也有做不到的。所以我說:天和人的關(guān)系

是各有所長。我的主張如下:天的規(guī)律是生養(yǎng)培育萬物,它的作用是使萬物或強或弱;人的規(guī)律在于制定

法令制度,作用在于明辨是非0陽氣升騰,萬物旺盛生長,陰氣彌漫,萬物肅殺蕭條;水和火可以損傷物

體,木質(zhì)堅硬,金屬鋒利;精氣雄健者、體力強健者爭相為主宰:這是天的作用。陽氣升騰時種植培育,

陰氣彌漫時聚斂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絕火災,也用火取暖;用正義來制止強暴和攻訐,用禮

制來區(qū)分長幼尊卑;尊重賢德崇尚功績,設(shè)立準則防止邪惡:這是人的作用。

人道能勝過天道的地方,是法令。法令得到普遍推行時,法令認定為正確的就是大家共同認為正確

的,法令認定為錯誤的也就是大家共同認為錯誤的。天下的民眾如果踐行正道一定會得到獎賞,違反正道

一定要接受懲罰。一個人得到獎賞,即使是被授予三公的尊位、超乎尋常的優(yōu)厚俸祿,大家對待這樣的情

形時也都認為合適。為什么呢?因為是做了善事所以這樣。一個人接受懲罰,即使是遭受親屬族人被害、

身受刀鋸的酷刑,大家對待這樣的情形時也都認為合適。為什么呢?因為是做了壞事所以這樣。所以人們

說:“天怎么能干預人們的事呢?福祿能夠因為善舉取得,禍患也就能夠因為惡行招致,跟天有什么關(guān)系

呢?”如果法令稍微廢弛,那么是非就會混淆,受獎賞的不一定都是好人,受懲罰的不一定都是壞人。有

人因為賢德而尊貴顯赫,有時也會有品性不好的人位列其中;有人因為犯錯而受到羞辱,有時也會有無罪

的人置身其中。所以人們會說:“那些理所應當?shù)氖虑榇_實發(fā)生了,是合理的;那些不應發(fā)生的事情也發(fā)

生了,難道合理嗎?這是天命啊。福祿或許能夠憑借奸詐的方式獲取,禍患也能夠憑借僥幸而得以避

免。”人間的道義出現(xiàn)混亂,所以對天命的認識也就混亂了。如果法令完全廢弛,那么是非顛倒,獎賞常

常落在奸佞之輩,而懲罰常常落在正直人身上,道義不足以制服強暴,刑罰不足以戰(zhàn)勝錯誤,人能夠超出

天的才能就完全喪失了。所以說,天能做的,是生養(yǎng)萬物,人能做的,是治理萬物。法令得以普遍推行,

人們就會說:“天怎么會干預人事呢?我踐行正道就行了。”法令完全廢弛時,人們就會說:“天道究竟有什

么作用呢?不過是任人擺布罷了。”法令稍微廢弛時,人們對天人關(guān)系的認識就出現(xiàn)混亂了?,F(xiàn)在憑借個

人的困窘或顯達,就想要評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

我說:天常常憑借它的能力來俯視人間,并不會干預人間治亂;人們常常憑借自身能力仰望天,也不

能干預寒暑季節(jié)的輪轉(zhuǎn);生于太平之世的人,(因為)法令清明,都知道賞罰源于何處,所以不會去感激

或怨恨天;生于亂世的人,(因為)法令廢弛,賞罰的依據(jù)不可知,所以把人為的過失歸結(jié)于天,這并不

是天在干預人事。

11.C12.A13.C14.B15.應放在丁處。

這段文字寫?zhàn)B馬人已有“牧人”又設(shè)置“廄長”的職位,可是馬匹卻更瘦的事例,與該段丁處之前各地有“轉(zhuǎn)

運使”又設(shè)“發(fā)運”致使耗費錢財過多的現(xiàn)象相類似,也可以用來證明本段因冗官而產(chǎn)生過多毫無意義支出

的觀點。

16.A17.C18.C19.通曉各種技藝的外在表現(xiàn)的人,可以和他講習六藝之事。20.①學“藝”以

修身:君子通過學“藝''豐富技能,修飾儀態(tài),培養(yǎng)德行,充實內(nèi)在,以成為文質(zhì)兼美的盛德之士。

②學“藝”以理民治世:君子學"藝''既要知曉"藝”的外在形式,也要通曉“藝”的內(nèi)在實質(zhì),將內(nèi)在品德充分

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君子治世,可使百姓尊卑有序、和睦友愛,進而安上治民、移風易俗。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

A.已,止。句意:圣人也不能停止(學藝)。

故選A。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連詞,表承接/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解外物就會生發(fā)欲念/君子以只穿上君子服裝而無君子儀容為恥。

B.代詞,代繁多的事/助詞,的。句意:事繁多就無法有條理地處理好了/品德高尚的人學問技藝必定豐

≡。

C.均為連詞,那么。句意:樹木沒有枝葉就不能使根干壯大/仁愛之心具備了,那么百姓就會愉悅。

D.語氣詞,大概/代詞,六藝的。句意: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但六藝的目的是一樣的。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不屬于,藝,的范疇”錯誤。原文是說并不是禮樂的根本。

故選C。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識”,通曉;“華飾”,外在表現(xiàn);“可與講事”,省略句。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結(jié)合第二段“先王之欲人之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藝……教六儀……藝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暢

于四支,純粹內(nèi)實,光輝外著……故寶玉之山土木必潤,盛德之士文藝必眾''可概括為:學“藝''以修身:君

子通過學“藝''豐富技能,修飾儀態(tài),培養(yǎng)德行,充實內(nèi)在,以成為文質(zhì)兼美的盛德之士。

結(jié)合第三段“故恭恪廉讓,藝之情也;中和平直,藝之實也;齊敏不匱,藝之華也;威儀孔時,藝之飾

也。通乎群藝之情實者,可與論道;識乎群藝之華飾者,可與講事。事者,有司之職也;道者,君子之業(yè)

也。君子兼之,則貴也。藝者,心之使也,仁之聲也,義之象也。故禮以考敬,樂以敦愛,射以平志,御

以和心,書以綴事,數(shù)以理煩。敬考則民不慢,愛敦則群生悅,志平則怨尤亡,心和則離德睦,事綴則法

戒明,煩理則物不悖。六者雖殊,其致一也。其道則君子專之,其事則有司共之,此藝之大體也”可概括

為:學“藝”以理民治世:君子學"藝''既要知曉"藝''的外在形式,也要通曉“藝”的內(nèi)在實質(zhì),將內(nèi)在品德充

分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君子治世,可使百姓尊卑有序、和睡友愛,進而安上治民、移風易俗。

參考譯文:

藝的產(chǎn)生,大概是因為人心有智慧吧?創(chuàng)造藝的人,是想要用它教化百姓。(人)生在世就要了解外

物,了解外物就會生發(fā)欲念,欲念起事就繁多,事繁多就無法有條理地處理好了。所以圣人憑借智慧而創(chuàng)

造藝,憑借藝來成事,二者近則關(guān)乎自身,遠則關(guān)乎外物。藝是用來彰顯智慧、發(fā)揮能力控制事情和治理

百姓的,圣人也不能停止(學藝)。藝是通過行事培養(yǎng)德行的,德是通過道義引導自身的。藝是德行的枝

葉,德行是人的根本。這二者不能偏重其一,不能離開彼此而存在。樹木沒有枝葉就不能使根干壯大,所

以稱它為病樹;人不學藝就不能成就德行,所以稱他為粗鄙的人。如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