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59-2014 陸地石油和天然氣調查規(guī)范_第1頁
(高清版)DZT 0259-2014 陸地石油和天然氣調查規(guī)范_第2頁
(高清版)DZT 0259-2014 陸地石油和天然氣調查規(guī)范_第3頁
(高清版)DZT 0259-2014 陸地石油和天然氣調查規(guī)范_第4頁
(高清版)DZT 0259-2014 陸地石油和天然氣調查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yè)標準陸地石油和天然氣調查規(gu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fā)布I Ⅲ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則 24.1目的任務 24.2調查方法 24.3調查程序 34.4調查成果 35設計編審 35.1資料收集與整理 35.2野外踏勘 35.3設計編制 46方法及要求 46.1地面油氣地質調查 46.2重磁電油氣物探調查 86.3地震剖面調查 6.4航空物探與遙感調查 6.5油氣地球化學調查 6.6油氣鉆井調查 7成果報告編制 7.1成果報告編寫 7.2成果報告附圖 8質量監(jiān)控 8.1質量監(jiān)控的分類與分級 8.2中期檢查 8.3野外驗收內容及要求 8.4成果資料質量要求 8.5成果報告質量要求 8.6資料匯交要求 附錄A(資料性附錄)沉積巖分類命名 22附錄B(規(guī)范性附錄)油氣樣品采集要求 26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調查路線和調查點密度定額表 附錄D(資料性附錄)沉積相分類命名表 29附錄E(規(guī)范性附錄)常用符號與代號 參考文獻 Ⅲ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近年來,在我國中上揚子海相盆地、羌塘中生代盆地、銀額晚古生代-中生代盆地等開展了以了解其油氣地質基本條件,評價油氣資源潛力,優(yōu)選有利油氣勘探目標區(qū)等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性和公益性油氣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發(fā)現(xiàn)了一批油氣遠景區(qū)或有利勘探目標區(qū),為商業(yè)性油氣勘探提供了依據。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基礎性和公益性油氣地質調查工作的深入開展,本標準在系統(tǒng)總結我國陸地石油和天然氣地質調查成功經驗的基礎士,借整國肉現(xiàn)有石油天然氣勘查相關規(guī)范,結合工作實際1陸地石油和天然氣調查規(guī)范本標準規(guī)定了陸地石油和天然氣地質調查工作的目的任務、調查內容、調查方法、成果編制、質量監(jiān)控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公益性、基礎性陸地石油和天然氣地質調查工作。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3908—2002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guī)范總則GB/T15968遙感影像平面圖制作規(guī)范DZ/T0142航空磁測技術規(guī)范DZ/T0180石油天然氣地震勘查技術規(guī)范石油天然氣地球化學勘查技術規(guī)范地質巖心鉆探規(guī)程陸上石油物探測量規(guī)范陸上石油地震勘探資料采集技術規(guī)范野外石油天然氣地質調查規(guī)范石油天然氣地質編圖規(guī)范及圖式地面磁法勘探技術規(guī)程可控源聲頻大地電磁法勘探技術規(guī)程油氣井地質錄井規(guī)范陸上重力勘探技術規(guī)程石油大地電磁測深法技術規(guī)程油氣探井地質設計規(guī)范連續(xù)電磁剖面法勘探技術規(guī)程SY/T6438油氣探井錄井資料質量控制規(guī)范EJ/T1032航空伽瑪能譜測量規(guī)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陸地石油和天然氣調查geologicalsurveyforpetroleumonland針對陸地某一地區(qū)或盆地以石油和天然氣(以下簡稱“油氣”)地質調查與評價為目的開展的綜合基礎地質調查,其調查程度相當于GB/T13908—2002定義的預查和普查階段。2油氣地質走廊大剖面調查aisleprofilegeologicalsurveyforpetroleum以油氣地質為目的而進行的具有一定寬度的(根據盆地大小及其構造復雜程度確定,一般為10km~20km)、垂直和近似垂直構造線的廊帶地質調查工作。其主要任務是查明走廊域的油氣地質特征、構造樣式及盆地基本結構。油氣遠景區(qū)theareawithpetroleumexplorationprospect通過初步的地面油氣地質調查,在沉積盆地內圈定的具有良好生、儲、蓋組合,生儲條件較好的油氣成礦區(qū)。油氣預查區(qū)thepre-suryeyzoneforpelroleum經初步資料分析研究或經路線調查踏勘,顯示可能具有較好油氣資源潛力的沉積盆地,通過調查可望獲得一個或多個油氣遠景區(qū)的勘查區(qū)。通過詳細的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在油氣遠景區(qū)內圈定的油氣成礦生、儲、蓋配套完整,生油、儲油條件良好,運移、聚集、保存條件優(yōu)越,發(fā)育有油氣普查區(qū)thegeneralsurveyzoneforpetoleut通過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調查,可望圈定一個或多不油氣勘探目標區(qū),開可供進一步開展油氣詳查的區(qū)帶或區(qū)映。4.1目的任務4.1.1目的4.1.1.1對于油氣預查區(qū),調查目的是基本查明其基本油氣地質條件,圈定出油氣遠景區(qū),并對其油氣資源潛力進行預測評價。4.1.1.2對于油氣普查區(qū),通過進一步地質和地球物理綜合調查,查明其區(qū)城構造格架和圈閉樣式,優(yōu)選出有利油氣勘探目標區(qū)帶,并對有利目標區(qū)帶的油氣資源量進行評體通過對含油氣盆地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評價含油氣盆地,識別和評價油氣生、儲、蓋組合,劃分可能的含油氣系統(tǒng),初步圈出含油氣構造;分析油氣資源潛力,圈定含油氣遠景區(qū)和有利構造區(qū)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確定有利鉆探目標區(qū),開展重點構造或圈閉優(yōu)選及其含油氣性鉆探驗證。4.2調查方法陸地油氣調查常用的調查方法有地面地質調查、重磁電物探調查、地震剖面調查、航空物探與遙感調查、地球化學調查、鉆井驗證等。預查區(qū)和普查區(qū)采用的方法如下:a)油氣預查區(qū),主要采用地面油氣調查,配套少量重磁電物探調查技術手段;b)油氣普查區(qū),除采用地面油氣地質調查、重磁電物探調查、油氣化探調查等方法外,應部署適量二維地震調查和鉆井調查等工作,以進一步驗證區(qū)域構造樣式及其油氣資源潛力,為有利目標3區(qū)預測與優(yōu)選提供依據。陸地油氣調查通常按照資料收集與設計編制、野外調查、室內資料處理與試驗分析、綜合資料解譯陸地油氣調查成果一般包括:調查成果報告及其附圖;野外采集的地質地球物理等數據資料;室內資料處理與解譯成果;樣品實驗分析數據資料等。5設計編審5.1資料收集與整理資料收集內容包括:a)地形圖、中-大比例尺的地質資料(區(qū)調報告及圖件);b)地面物探(重磁電、地震等);c)地理資料、航遙資料(包括遙感和航空物探資料);d)油氣化探資料;e)重要鉆井資料;f)水文地質資料;g)專題研究資料(科研報告、科研論文);h)相關測試分析資料等。了解工區(qū)的基本地質條件,確定野外調查工作方法和工作方案。具體內容包括:a)各類地質體的基本特征、分布及重要的接觸關系;b)主要地層單元的特征和填圖單元的劃分標志;c)地質構造類型與復雜程度;e)油氣顯示及區(qū)域分布。檢驗內容包括:a)遙感解譯效果,落實與補充解譯標志;b)前人成果資料中存在的問題。45.2.3安全與環(huán)境踏勘了解工區(qū)不安全因素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確定勞動保護和安全措施,同時對野外地質調查與施工可能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采取相應的環(huán)境保護措施。5.2.4專題性重點踏勘對于研究程度較高的地區(qū),應進行專題性重點踏勘,其主要內容包括:a)標準地層剖面和有代表性的含油氣巖系;b)典型的地質構造、地質體和地質現(xiàn)象;c)代表性的油氣顯示及其區(qū)域展布特征。5.3設計編制5.3.1設計分類及編制依據5.3.1.1設計分類陸地油氣地質調查,按工作性質和專業(yè)不同分為調查評價和調查研究兩類,設計也相應分為調查評價類和調查研究類。5.3.1.2設計編制依據設計應依據項目(課題)的任務書(或合同書)和規(guī)范要求、資料收集和野外踏勘成果、結合調查區(qū)地質、自然地理條件等情況編制。5.3.2調查評價類設計書編制主要內容包括項目概況、區(qū)域地質背景、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問題、目標任務與實物工作量、技術路線與工作方法、工作部署與進度安排、預期成果、組織機構與人員安排、經費預算及說明、質量保障與安全措施、附件與附圖等。如部署有物探、油氣化探、地質資料鉆探等地質工程專項調查的,需獨立編制相應的課題設計。5.3.3調查研究類設計書編制調查研究類(專項研究和巖相古地理研究與編圖)設計書主要內容包括:項目概況、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研究區(qū)地質背景、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及工作部署、實物工作量、預期成果、組織機構與人員安排、經費預算及說明,質量保障及安全措施、附件與附圖等。如項目下設有相關研究課題,也應編制相應課題設計。設計書由項目主管部門組織審查,設計書未經審批,項目不得實施。項目實施過程中,若出現(xiàn)設計內容與實際情況有較大不同時,應及時向設計審批單位提出設計變更申請,得到批復后,方可變更設計。6方法及要求6.1地面油氣地質調查建立含油氣盆地沉積充填序列、構建區(qū)域構造樣式、恢復巖相古地理格局、分析預測盆地中可能發(fā)5育的含油氣系統(tǒng),為盆地或區(qū)帶油氣資源潛力預測評價提供依據。6.1.2.1.1應根據工作精度和工作內容的要求,安排實測標準地層剖面或輔助地層剖面的數量及其比6.1.2.1.2在分層巖性描述時,碎屑巖應參照成分-成因分類進行統(tǒng)一分類命名;碳酸鹽巖應參照結構-成因分類進行統(tǒng)一分類命名;參見附錄A。6.1.2.1.3實測剖面的相關樣品采集應符合附錄B的規(guī)定。連續(xù)性好,盡可能穿越主要目的層和各代表性相單元。6.1.2.2.2輔助地層剖面一般應布置在前人工作過的剖面上,盡可能利用原剖面的分層進行觀察描述,逐層或分段補充沉積相標志;對測制時間較長、野外分層和采樣等標記已經消失的原剖面,或某些關鍵性地段又無剖面點控制的地區(qū),則應按該類剖面精度要求重新測制。標準地層剖面測量比例尺為1:500或1:1000,輔助地層剖面測量精度為1:2000,詳細的精度6.1.3.1.1應在某一選定的區(qū)域內,按照1:50000或1:100000比例尺進行地質填圖。線成圖,以期獲得對于某一區(qū)域的油氣地質條件的整體認識。確保獲得選區(qū)全面系統(tǒng)的油氣地質信息,具體為:a)部署的調查路線和調查點應均勻分布,重點地區(qū)或地質條件復雜地區(qū)應加密部署;b)應考慮交通和地形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部署調查路線和調查點;c)每條路線的布置應以看到盡可能多的重要的地質現(xiàn)象為宜。松散沉積物覆蓋較多地區(qū)也應布置一定數量的調查路線,并在調查路線上布置一定的探坑、探槽或淺井等工程,以揭示主要標志層或相關地質構造的延伸情況。油氣地質填圖的精度按預查1:500000~1:200000;普查1:100000~1:50000比例尺進行,6具體要求可參照相關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執(zhí)行,調查路線和調查點的密度應符合附錄C的規(guī)定。6.1.3.4油氣填圖調查成果6.1.3.4.1區(qū)域油氣地質調查成果報告。6.1.3.4.2主要成果圖件;構造綱要圖、油氣地質綜合柱狀圖、油氣地質綜合評價圖等。6.1.4油氣地質走廊大剖面調查6.1.4.1工作要求油氣地質走廊大剖面調查方法,以穿越路線為主,并對重要的地質現(xiàn)象輔以追索路線。所有重要地質界線和地質體均要定點并詳細觀察,采集必要樣品,取全取準相關地質數據。油氣地質走廊大剖面調查工作要求如下:a)構建大剖面域的構造樣式,劃分相應的構造帶或構造單元;b)建立大剖面域各時代地層序列和沉積序列;c)開展大剖面域不同相區(qū)層序地層學研究,重建盆地地層時空格架;d)重建大剖面域主要地質時段的古地理及其沉積相演化模式;e)查明大剖面域烴源層、儲集層、蓋層及其組合特征;f)查明大剖面域主要油氣顯示和水文地質特征,研究相關古油(氣)藏的形成、改造機制,結合構造—沉積古地理演化格局,預測有利油氣勘探區(qū)帶。油氣地質走廊大剖面部署原則為:a)地質走廊大剖面應垂直或近于垂直地質構造線、穿越不同構造單元布置,橫向可追索10km~b)跨越整個盆地或部署在盆山過渡帶,以能夠揭示沉積盆地中主要地層單元的油氣地質特征為宜;c)地質走廊大剖面應考慮與重、磁、電等非震物探測量配套布置,盡可能部署二維反射地震測量,力求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查明沉積盆地的地質結構和構造格架。6.1.4.3精度要求野外手圖:野外填圖的地理底圖應為1:50000,在沒有1:50000地理底圖的地區(qū),允許使用1:100000地理底圖。遙感地質解譯:遙感圖像制作精度為1:50000~1:100000的遙感鑲嵌影像。6.1.4.4走廊大剖面調查成果6.1.4.4.1油氣地質走廊大剖面調查成果報告。6.1.4.4.2主要成果圖件:大剖面域構造綱要圖、大剖面域不同相區(qū)沉積層序與生儲蓋組合綜合柱狀圖、大剖面域油氣地質圖(含油氣顯示及水文地質情況)、大剖面域構造單元劃分與有利區(qū)帶評價圖等。6.1.5巖相古地理研究與編圖6.1.5.1基本要求6.1.5.1.1應重建沉積盆地充填史及構造演化史,刻畫盆地演化的各地質時期的古地理格局與海陸變遷。6.1.5.1.2應查明不同沉積環(huán)境下沉積物特征,分析預測烴源巖、儲集巖、蓋層及其組合的區(qū)域展布76.1.5.1.3應在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地層的穿時和相變等問題,準確把握地層區(qū)域對比的時限和界線,確保編圖單元的區(qū)域等時性。6.1.5.1.4應根據沉積體系和沉積相在沉積盆地演化不同階段的時空配置,建立適合研究區(qū)的沉積相劃分方案或沉積相模式。沉積體系與沉積相劃分可參照附錄D。6.1.5.1.5應充分收集整理已有的成果資料,建立相應的資料卡片和圖表,并對各種沉積相剖面進行6.1.5.1.6應對重要的沉積相剖面進行實測,并對已有沉積相剖面資料進行適當的野外調查驗證。巖相古地理研究與編圖部署原則為:a)合理布置巖相古地理的研究和編圖工作,確保有充分的時間收集整理資料;b)根據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部署適量的沉積相剖面實測和已有沉積相剖面資料的野外驗證工作。不同比例尺編圖精度要求如下:a)小比例尺(<1:2500000):適于較大范圍或調查程度較低地區(qū)編圖,每個相區(qū)控制性相剖面不少于2條,輔助性相剖面2條~3條,并應有適量路線觀測點予以補充控制;b)中比例尺(1:500000~1:2500000):適于基礎性油氣地質調查階段編圖,每個相區(qū)控制性相剖面不少于3條,輔助性相剖面不少于3條,并應有適量路線觀測點予以補充控制;c)大比例尺(1:50000~1:250000):適于油氣勘探或勘探區(qū)塊評價階段編圖,每個相區(qū)控制性相剖面不少于3條~5條,輔助性相剖面不少于4條,并應有較多的路線觀測點予以補充6.1.5.4.3巖相古地理編制說明書、相關沉積相的代號應符合附錄E的規(guī)定。應根據任務要求和需要解決的關鍵地質問題,設置具體的專題研究工作。專題研究涉及地層劃分以要解決特定關鍵性油氣地質或基礎地質問題為原則布置專題研究工作。6.1.6.3.1地層研究:通過詳細的調查研究,了解沉積盆地地層發(fā)育及分布情況,建立地層分區(qū)和地層86.1.6.3.2構造研究:重建沉積盆地構造格架、構造樣式及其時空分布特點,并著重分析構造活動及其演化對沉積充填、油氣成藏、油氣保存等地質過程的影響。6.1.6.3.3烴源巖研究:調查研究沉積盆地烴源巖的發(fā)育狀況和時空分布特點,烴源巖的巖石類型、有機質類型、豐度、成熟度,成烴史、生烴潛力及資源量,以及有利生烴相帶,為有利勘探目標層系和區(qū)帶預測提供依據。6.1.6.3.4儲集巖研究:調查研究儲集巖發(fā)育類型及其時空分布特點,研究成巖作用與儲集空間和孔隙結構相關性,分析儲集巖的儲集性及其控制因素,圈定有利儲集相帶,為有利油氣勘探目標層系和區(qū)帶優(yōu)選提供依據。6.1.6.3.5蓋層研究:調查研究沉積盆地封蓋層發(fā)育類型及時空分布特點,分析其封蓋性能及其分布變化規(guī)律,分析預測有利封蓋保存區(qū)帶6.1.6.3.6油氣遠景評價研究:以綜合各類資料和測試數據為基礎,系統(tǒng)分析生、儲、蓋及其組合特征、保存條件,解剖已知的古今油氣藏成藏規(guī)律,綜合評價沉積盆地(地區(qū))的油氣資源遠景,并對遠景區(qū)進行分類評價??梢罁唧w任務要求確定6.1.6.5專題研究成果成果報告及附圖,附圖種類與數量依據研究內容確定。6.2重磁電油氣物探調查揭示盆地基底結構特征,分析油氣調查新區(qū)(或老區(qū)新層系調查)主要目標層系的厚度與埋深,進行斷裂構造解譯,推測主要層系的分布與埋深,為構造區(qū)帶劃分及其油氣潛力評價提供依據。6.2.2區(qū)域重磁測量6.2.2.1.1初步預測主要目標層系的厚度與埋深、解譯斷裂體系等。區(qū)域重力測量應遵照SY/T5819執(zhí)行。6.2.2.1.2初步預測含油氣盆地基底理深、基底斷裂,主要磁性體分布與理深。區(qū)域地面磁測量應參照區(qū)域重磁測量部署原則為:a)根據地質背景,可單獨部署區(qū)域重力測量或區(qū)域地面磁測,也可配套部署區(qū)域重磁測量;b)根據油氣地質調查目標任務確定工作比例尺,一般油氣調查區(qū)的工作比例尺確定為1:200000;油氣遠景區(qū)調查的比例尺確定為1:50000~1:100000;c)1:200000區(qū)域重磁測量要求覆蓋整個盆地;1:50000~1:100000區(qū)域重力測量和區(qū)域地面磁測應橫跨不同構造單元部署。6.2.2.3調查精度與質量要求6.2.2.3.1區(qū)域重力測量精度與質量要求參照SY/T5819執(zhí)行。區(qū)域重力測量與區(qū)域地面磁測配套實9施時,二者測點密度(或測網點線距)應統(tǒng)一。6.2.2.3.2區(qū)域地面磁測測點密度(或測網點線距),儀器準備、數據采集、資料處理等各項工作內容的質量要求,應參照相關地面磁法勘探技術規(guī)程執(zhí)行。6.2.3重磁電剖面測量6.2.3.1基本要求6.2.3.1.1地面重磁電剖面測量應參照SY/T5772、SY/T5820、SY/T6289執(zhí)行。6.2.3.1.2初步預測含油氣盆地基底在剖面上的變化、主要磁性體在剖面上的分布、主要目標層系在剖面上厚度及其埋深等,解譯基底斷裂在剖面上的展布特征。6.2.3.2.1根據地質背景和目標任務,可單獨部署重力剖面測量、地面磁法剖面測量和電法剖面測量,也可配套部署重磁電剖面測量。6.2.3.2.2重磁電剖面測量應垂直或近于垂直主要構造走向,或以穿越不同構造單元的調查測線為主干剖面,垂直或近于垂直主干剖面的測線為聯(lián)絡測線進行部署。6.2.3.2.3以基本查明盆地基底結構構造、主要地層單元分布、區(qū)域斷裂為原則,主干測線起止于盆地周緣基巖出露區(qū)。根據區(qū)域地質條件的不同,主干測線的線距確定為20km~40km,根據主干測線長度確定聯(lián)絡測線,每個測區(qū)不少于2條聯(lián)絡測線。6.2.3.2.4電法剖面測量的探測深度應大于盆地基底埋深。6.2.3.2.5應按照SY/T5819、SY/T5772、SY/T5820、SY/T6289等規(guī)程部署物性采集工作量。6.2.3.3調查精度與質量要求6.2.3.3.1重力剖面測量點距一般確定為250m或500m,與磁法剖面測量配套實施時重磁測量點距一致,與電法剖面配套實施時,點距為電法剖面點距的1/2,其儀器準備、數據采集、資料處理等精度要求應參照SY/T5819執(zhí)行。6.2.3.3.2磁法剖面測量的點距、數據采集、資料處理、質量控制等要求應參照SY/T5772、SY/T5820、6.2.3.3.3電法剖面測量點距一般500m或1000m,具體點距應根據目標任務確定,其儀器準備、資料采集、數據處理等各環(huán)節(jié)的質量要求應參照SY/T5772、SY/T5820、SY/T6289執(zhí)行6.2.4重磁電調查資料與成果6.2.4.1區(qū)域重磁測量資料與成果6.2.4.1.1區(qū)域重力測量資料與成果有:成果報告;布格重力異常圖、上延重力異常圖、剩余重力異常圖、重力垂直二階導數圖、重力水平總梯度圖、主密度界面埋深圖、主要地層單元厚度圖、局部構造預測圖、斷裂系統(tǒng)圖、構造單元劃分圖、綜合解釋剖面圖等成果圖件;各項原始數據采集記錄和質量記錄等。6.2.4.1.2區(qū)域地面磁測資料與成果有:成果報告;△T等值線圖、△T剩余異常等值線圖、△T上延化極等值線圖、△T水平導數等值線圖、△T垂直一次導數等值線圖、磁性體最小埋深等值線圖、斷裂系統(tǒng)圖、基底埋深等值線圖等成果圖件;各項原始數據采集記錄和質量記錄等。6.2.4.2重磁剖面測量資料與成果資料與成果包括:a)成果報告;c)各項原始數據采集記錄和質量記錄等。資料與成果包括:a)成果報告;c)各項原始數據采集記錄和質量記錄等。6.3地震剖面調查查明主要目標層的分布,基本查明沉積盆地的結構、區(qū)域構造樣式,基本查明有利沉積相帶或局部構造的展布特征,為有利油氣勘探區(qū)評價提供依據。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地震方法試驗,在確定可以得到且的層有效反射的情況下,部署一至多條地震剖面。完成數據采集后,轉人室內資料處理和解釋,結合其他物探和地面地質調查、鉆井調查等6.3.3.2測線部署應盡可能控制盆地的主要構造單無,以揭示主要地層單元的時空展布特征。6.3.3.3若同時開展重、磁、電等非震物探測量或地質大剖面調查工作,應盡量安排在相同或相近的位置,力求多種地球物理方法相互驗證.以查明沉積盆地的地質結構和構造格架。二維地震剖面應為直測線,并通過野外踏勘選擇在地表地震地質條件較好的應置,并結合地腹地層和構造情況進行部署,具體操作及質量要求可參照SY/T5171執(zhí)行。6.3.3.4二維地震剖面應采用先進施工方法,其施工參數應通過論證和現(xiàn)場武驗確定。排列長度原則上不小于目的層的埋深。地表結構復雜時,應配套安排低速帶調查工作。地震測量精度和質量要求應參照SY/T5314,DZ/T0180、SY/T5314等執(zhí)行。資料與成果包括:a)地震剖面測量的成果報告;b)若只有1條或2條地震剖面,需形成經地質解釋的地震剖面圖;c)當有3條以上地震剖面,且測線距小于4km時,應參照SY/T5314要求,編制系列成果圖件[如地震反射地質解釋剖面圖或某構造層地震反射剖面圖、工區(qū)油氣綜合預測(評價)圖等];d)各項原始數據采集記錄和質量記錄等。6.4航空物探與遙感調查6.4.1.1航空磁測:通過研究沉積盆地的磁性基底埋深以及配合地質和其他地球物理調查,為預測有利含油氣遠景區(qū)帶提供依據。6.4.1.2航空放射性測量:通過在含油氣遠景區(qū)開展中大比例尺航空放射性測量,配合地質和其他地球質現(xiàn)象的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推斷地質作用過程及其運動狀態(tài),提高野外地質調查工作部署的有效6.4.2.1航空磁測主要采用地球磁場相對測量法測量△T;具體要求按照DZ/T0142執(zhí)行。6.4.2.3遙感調查應在資料收集與圖像處理、建立工作區(qū)地質解譯標志、經初步地質解譯后,開展解譯標志的野外驗證與綜合地質解譯,編制遙感解譯圖件。6.4.3.1.1確定區(qū)域性油氣調查航空磁測范圍時,應考慮構造單元和異常的完整性,測區(qū)范圍應大于調查區(qū)范圍。6.4.3.1.2航空磁測的控制線布置應盡量選在磁場相對平靜和地形高差較平緩的地段。6.4.3.1.3控制線的間距一般為測線間距的5倍~15倍。6.4.3.1.4主測線方向應垂直或基本垂直于測區(qū)的主要地質構造走向。6.4.3.2.2主測線方向應垂直或基本垂直于測區(qū)的主要地質構造走向。6.4.3.2.4與相鄰測區(qū)銜接時,應重復2條~3條測線的寬度。6.4.3.2.5在確保飛行安全的前提下,應采用緩起伏的低高度飛行,或等高度飛行,平均離地飛行高度應不大于120m。6.4.3.3.1全區(qū)采用1:100000的遙感地質解譯,遙感影像圖制作應選用空間分辨率優(yōu)于30m的6.4.3.3.2重點區(qū)采用1:50000的遙感地質解譯,遙感影像圖制作應選用空間分辨率優(yōu)于10m的6.4.3.3.3對于工作較少的新區(qū)和構造復雜區(qū),應先安排較高精度的遙感地質解譯工作,且遙感解譯重點應放在與油氣有關的地層和構造解譯上,特別是區(qū)內主要斷裂、褶皺構造的區(qū)域展布和配置關系研究。滿足精度要求的導航定位系統(tǒng),以獲取高質量的航磁測量數據。6.4.4.1.2航空磁測的質量控制要求應符合DZ/T0142的相關規(guī)定。6.4.4.2航空放射性測量航空放射性測量應使用測量系統(tǒng)具有自動數據收錄、導航定位和計算機處理成圖等功能的伽瑪能譜測量儀,航空伽瑪能譜測量的質量要求應符合EJ/T1032的規(guī)定。6.4.4.3.1平地地形校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個~1.5個像素,丘陵地形校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個~1.5個像素,山地地形校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5個~2個像素,校正控制點最大殘差不超過2倍中誤差。6.4.4.3.2使用校正公式對影像逐點進行校正,校正誤差要求不大于圖上距離0.5mm,控制點擬合精度控制在0.3mm以內。6.4.4.3.3圖像精度應符合GB/T15968要求。6.4.4.3.4解譯精度應根據相應解譯比例尺的要求確定。6.4.5航空物探與遙感調查資料與成果6.4.5.1航空磁測資料與成果6.4.5.1.1成果報告編寫的具體要求參照DZ/T0142執(zhí)行。6.4.5.1.2基礎圖件包括航磁剖面平面圖、等值線平面圖、測網分布圖、飛行高度剖面平面圖等。6.4.5.1.3成果圖件包括磁性體最小埋深圖、磁性基底深度圖、推斷基底巖相構造圖、推斷區(qū)域地質構造圖、局部構造異常及油氣遠景評價圖等。6.4.5.2航空伽瑪能譜測量資料與成果資料與成果包括:a)成果報告,其具體編寫內容參照EJ/T1032執(zhí)行;b)基礎性圖件:總計數率,鉀、鈾、釷含量等值線平面圖等;c)成果圖件:異常分布圖、綜合異常評價圖等;6.4.5.3遙感調查資料與成果工區(qū)遙感地質解譯圖及其相關解譯說明。6.5油氣地球化學調查6.5.1目的任務陸地油氣地球化學調查分為預查和重點油氣遠景區(qū)普查兩種,其目的任務分別是:預查是查明區(qū)域地球化學特征及區(qū)域異常帶;重點遠景區(qū)普查是在預查確定的地球化學背景和異常特征基礎上,針對油氣遠景區(qū)或油氣勘探目標區(qū)專門部署油氣地球化學面積測量,以圈出有利的油氣聚集區(qū)帶。油氣地球化學測量具體實施要求參照DZ/T0185等相關規(guī)范執(zhí)行。6.5.3.1油氣地球化學測量部署應根據工區(qū)油氣地質調查實際需要安排。6.5.3.2測點布設分為線狀剖面布設和面積網狀布設兩類,測點間距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等間距或不等距布設,當剖面或測網經過重要構造或可能的油氣活躍區(qū)時,應加密測點。6.5.4.1油氣預查區(qū):線距2.5km~5km,點距1km~2km,調查比例尺一般大于或等于1:500000。6.5.4.2重點調查區(qū):線距1km,點距1km,1點/km2,調查比例尺一般為1:100000。6.5.4.4野外現(xiàn)場測試發(fā)現(xiàn)異常的,應進行異常檢查,檢查點數不少于異常點數的10%,總檢查點數不少于20個。6.5.4.5油氣的采樣粒度為80目~150目,每件樣品質量(過篩干燥后)不少于120g。資料與成果包括a)油氣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報告;價圖,以及工作方案要求的其他成果圖件等。束與驗證地球物理的地質解譯。一般為獲取地覆油氣地質資料的巖心鉆井,具體施工要求參照DZ/T0227執(zhí)行;科探井或參數井施工可參照石油和天然氣探井的SY/T5965、SY/T5788.3、SY/T6438等相關規(guī)范執(zhí)行。比例尺的錄井綜合柱狀圖。相應的測井組合。6.6.2.3.2組合測井主要有電阻率組合測井(深探測電阻率、中密度DEN、補償中子CNL)、地層傾角組合測井(1號極板方位角、井斜方位角、井斜角、微電阻率、1號極板曲線、2號極板曲線、3號極板曲線、4號極板曲線)等。6.6.3.2應根據對地質資料井、科探井的具體目的要求,分別進行井位設計和部署。6.6.3.3井位選擇應以揭示地層最全、鉆遇有利目的層最多,并有利于關鍵地質問題的解決。6.6.3.4鉆井施工應配套實施必要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確保取全鉆遇地層的物性數據,為地球物理調查資料的地質解釋提供依據。6.6.4.1.3熒光錄井應對巖心逐層進行濕照、干照,儲集層逐層取樣滴照。對巖屑應逐包進行濕照、干照,砂巖儲集層逐層取樣滴照,非砂巖儲集層逐包取樣滴照。6.6.4.1.4地層水分析應在非目的層段每25m~100m取鉆井液樣一個,砂泥巖目的層段每10m~50m取鉆井液樣一個,非砂泥巖目的層段每5m~10m取鉆井液樣一個;油、氣、水顯示段加密取樣。6.6.4.2.1標準測井:比例尺1:500,全井段測量。6.6.4.2.2組合測井:比例尺1:200,全井段測量。6.6.4.2.3井斜測井:比例尺1:200,自井底測至井口。6.6.4.3.1錄井井段編制比例尺1:500錄井綜合柱狀圖。6.6.4.3.2碳酸鹽巖地層錄井井段,需編制比例尺1:200錄井綜合柱狀圖。6.6.4.3.3主要目的層段或油氣顯示層段也應編制比例尺1:200的錄井綜合柱狀圖。6.6.4.3.4連續(xù)鉆井取心進尺10m以上(含10m),需編制比例尺1:100巖心綜合柱狀圖;見油氣顯示時,取心進尺不足10m,也要編制比例尺1:100巖心綜合柱狀圖。成果包括:a)×××井錄井總結報告;b)×××井鉆井工程報告;c)×××井地球物理測井解釋報告;d)×××井完井油氣地質綜合研究報告。資料及圖件包括:a)鉆井巖心編錄原始資料一套;線圖、電阻率-孔隙度組合測井曲線圖、地層傾角測井曲線圖(深度比例除標準測井曲線圖為1:500外,其余測井曲線圖均為1:200);d)巖礦鑒定及各種分析資料數據一套。成果圖件包括:a)鉆遇地層-沉積-油氣地質綜合柱狀圖(比例尺為1:500);b)主要目的層段或油氣顯示層段錄井綜合柱狀圖(比例尺為1:200);c)選擇性成果圖件:砂泥巖剖面測井數據處理成果圖、復雜巖性剖面測井數據處理成果圖、地層傾角測井數據處理成果圖等。7成果報告編制7.1成果報告編寫報告前言包括;b)包括對任務書、合同書、設計書規(guī)定的工作量的完成情況、完成c)累計經費投入情況及預算執(zhí)行情況;d)項目工作質量評述及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情況;e)概述項目取得的主要工作進展、成果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議。包括對區(qū)域地質背景、地層劃分對比、目的層段的沉積體系與層序地層分析、生儲蓋及其組合等內對于調查中安排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的成果報告編寫,應參照相關調查規(guī)范執(zhí)行。調查研究類包括:理特征、盆地形成演化與油氣地質(生儲蓋)條件、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分析等內容分章節(jié)進行論b)構造類研究應包括對區(qū)域地質背景、盆地構造單元劃分、盆地基底構造、構造變形期次及其形成機制、重大構造事件與成烴配置關系、特殊構造(如斷裂、褶皺、鹽構構造演化與保存條件等內容分章節(jié)進行論述,另附相關構造圖件;地層(包括同位素年代)、區(qū)域地層劃分對比、盆地充填地層格架等內容分章節(jié)進行論述;另附相關地層劃分對比圖表;儲蓋組合、含油氣系統(tǒng)(包括古油氣藏解剖與油源對比)與資源潛力分析等內容分章節(jié)進行論述,另附相關油氣地質圖表。7.1.3結論與建議以成果部分為依據,簡明扼要地歸納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結論,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建議。列出主要參考文獻。7.2成果報告附圖7.2.1基礎圖件主要包括實際材料圖、地形地質圖、構造圖、實測地層剖面圖、沉積及油氣地質綜合柱狀圖、地層柱狀對比圖、橫剖面圖、野外各類相關工程的描繪圖(如探坑、探槽素描圖等)等。圖件編制需遵照SY/T5615執(zhí)行。最終提交的綜合性成果圖件應與相應調查方法的調查成果和成果報告要求一致。圖件編制需遵照SY/T5615執(zhí)行。8質量監(jiān)控8.1質量監(jiān)控的分類與分級質量監(jiān)控可劃分為三級:項目組、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主管部門。同時,根據檢查的內容不同,又劃分為項目組的自檢互檢、由項目承擔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中間檢查、野外驗收、年度成果資料檢查以及最終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項目成果驗收等相關環(huán)節(jié)構成。依據質量監(jiān)控的階段性,又可劃分為中期檢查、野外調查資料檢查驗收、成果資料和成果報告檢查驗收等。8.2中期檢查8.2.1中期檢查內容野外調查中期或完成任務近半時,應由主管部門或項目綜合組派人員檢查野外工作。中期檢查內容包括:a)全面檢查野外地質調查完成情況,是否符合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要求;b)幫助解決具體的野外技術問題和工作上的困難。8.2.2中期檢查程序與要求8.2.2.1檢查人員應到現(xiàn)場檢查施工情況和資料質量。8.2.2.2檢查前,項目(課題)組應提供野外獲得的各類文字記錄、圖件、實物資料及相應清單,并有工作的文字總結說明材料。8.2.2.3檢查結束時,檢查人員應寫出檢查意見書或檢查報告。8.2.2.4檢查結束后,野外隊應及時制定改進工作的措施。8.3野外驗收內容及要求8.3.1驗收內容驗收內容包括:a)實物工作量完成情況;b)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各專業(yè)野外采集數據、記錄班報及各類實測剖面、平面圖件等;c)采集樣品清單與送樣清單;d)重要的地質現(xiàn)象和可能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地質剖面的實地檢查和驗證;e)野外調查的階段性工作總結。8.3.2驗收一般要求野外工作結束后,需由項目主管部門組織野外驗收,驗收的一般要求如下:a)驗收專家組應根據項目(課題)技術設計書(包括經上級批準的修正設計文件)、任務書、合同書、本標準及其他有關地質調查規(guī)范和規(guī)程進行野外驗收;b)驗收專家組應在10個工作日內提出野外驗收意見書;c)項目組應根據驗收意見書中所提出的問題,及時補做工作、修正或返工,8.3.3地震剖面調查驗收要求地震剖面調查的野外資料驗收參照DZ/T0180、SY/T5314執(zhí)行。8.3.4重磁電物探調查驗收要求重磁電物探調查的野外資料驗收參照如下相關規(guī)范執(zhí)行:a)重力:按照SY/T5819的要求執(zhí)行;b)磁法:按照SY/T5771的要求執(zhí)行;c)電法:按照SY/T5772、SY/T5820、SY/T6289的要求執(zhí)行。8.3.5油氣化探驗收要求油氣化探驗收要求包括:a)執(zhí)行技術設計和技術規(guī)范情況;b)設計工作量完成情況;c)工作質量情況,包括采樣點密度、均勻程度、層位與深度等是否達到技術設計要求,樣品預處理、包裝運輸等是否規(guī)范;d)樣品有無錯號、漏號,送樣單填寫是否規(guī)范;e)原始記錄是否齊全、準確、清晰;f)實際材料圖及其他圖件是否按要求編制;g)野外工作小結及各種檢查記錄是否齊全;h)野外驗收檢查點數為設計點數的3%~5%,但總點數不少于30個。8.3.6鉆井調查驗收要求鉆井調查驗收要求包括:a)巖心采取率是否符合設計要求;b)原始班報表(如交接班記錄表、鉆探班報表及簡易水文觀測記錄等)是否真實、齊全、準確;h)施工過程中的HSE(質量、安全、環(huán)保)資料齊全準確;i)經現(xiàn)場或室內處理的地震剖面齊備;j)竣工總結報告和有關資料圖表齊備。參照8.3.4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油氣化探資料質量要求包括:b)樣品測試質量監(jiān)控的各環(huán)節(jié)記錄完整一能確保樣品測試結果的準確可靠;c)對各種異常的背景值和異常下限的確定應符合相關規(guī)范要求;d)背景分析和鼻常分析方法選擇及其合理性分析;e)對各種異常的分類、篩選和評價方法、過程符合相關技術規(guī)范,能夠確保所獲異常的真實性。鉆井調查資料質量要求包括:a)錯孔技術文件應齊全;鉆孔設計書、鈷孔定位與機械安裝通知書、鉆孔井完并報告等;b)各種原始記錄完整、其實、齊全準確:包括各種班損表、井斜測量記錄及糾斜記錄孔深誤差測量與校正記錄、并漏和堵漏記錄等c)重要層段及主要取心段的地質編錄可常,且與綜合柱狀圖保持一致;鉆進找術參數、鉆井液制度等)、井漏及其處理情況、鉆孔質量評述及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完成情圖件質量一般要求包括:d)原始點位圖與復制的點位圖一致;e)報告中各項數據與圖件中數據一致;地質圖質量要求包括:a)地層產狀應盡可能保證平均每4cm2圖上面積不少于1個;b)構造軸部、傾沒端、轉折端及斷裂處,地層產狀應有加密;c)目測填圖的地質界線,其允許誤差不得超過制圖比例尺分母的0.4%;d)目測填圖的高程誤差不得超過地形底圖上等高線距的1/2;e)儀器測量的點位高程與地形底圖高程有出入時,應以實際測量結果為準。8.4.2.3構造圖質量要求構造圖質量要求包括:a)構造等高線的走向應與地層產狀的走向一致,兩者相差不得大于15°;b)兩條構造等高線的距離和高差應與地層產狀的傾角一致;c)構造點的利用率不得低于80%;d)由橫剖面法制作的構造圖,圖上標準層的起伏形態(tài)應與橫剖面圖一致。8.4.2.4綜合柱狀剖面圖質量要求綜合柱狀剖面圖質量要求包括:a)所選實測剖面應是完整系統(tǒng)的,其巖性、厚度均有代表性;b)所選實測剖面應為有巖礦樣品控制的剖面;c)分段截取剖面時,至少應以群組段截取,同時集中后的總厚度亦有代表性;d)項目數據齊全準確,特別是各群組、巖系、含油氣層厚度,采樣位置,圖例等應明確、清楚;e)巖性描述、分層恰當,應在區(qū)域內可對比或有對比意義;f)綜合巖性描述以組(個別可為群、段)為單位進行綜合,應明確地反映出巖性、巖相、沉積現(xiàn)象、生儲油條件的異同及獨特性、縱橫向變化規(guī)律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g)文字描述應通順、易懂,表達的內容簡明、正確、清晰。8.5成果報告質量要求成果報告質量要求包括:a)報告各章節(jié)應緊緊圍繞目標任務,歸納總結出調查所獲得的主要進展、成果與認識;b)附圖及綜合性插圖、照片應能說明問題,并緊密配合報告文字敘述;c)結論應恰當,與實際調查資料無矛盾;d)如實反映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8.6資料匯交要求8.6.1資料匯交基本要求資料匯交基本要求包括:a)成果報告及附圖、附件應內容完整、準確;b)成果報告正文及附圖、附件應編有頁碼及編號,并與目錄中和報告中出現(xiàn)的章節(jié)頁碼及編號一致;c)成果報告及附圖上應有各級有關領導和技術負責人及編寫人或編制人的簽名蓋章;應修改時應由報告編寫人在修改處蓋章;d)地質報告及其附件的裝訂規(guī)格為A4(長297mm、寬210mm);e)附圖應按同樣長度和寬度折疊成手風琴式,圖簽應露在外邊;f)盛裝成果報告和附圖的資料盒規(guī)定為長30cm,寬22cm,厚度不能超過10cm。a)各年度任務書(或合同書);b)各年度設計(或工作方案)及其評審意見書a)各種野外調查記錄(資料性附錄)沉積巖分類命名A.1碎屑巖的命名A.1.1簡單粒度碎屑巖命名以碎屑巖中占優(yōu)勢的顆粒直徑,即同一粒度區(qū)間顆粒含量占顆??偭?0%以上,碎屑巖的命名分類見表A.1。表A.1碎屑粒度分級與命名礫石無棱角礫巖巨礫巖角礫巖巨角礫巖中礫巖中角礫巖小礫巖小角礫巖砂巖中砂巖A.1.2復合粒度的碎屑巖命名復合粒度的碎屑巖命名應遵循下列要求:a)復合粒度的碎屑巖名稱由兩種或三種不同區(qū)間的粒度決定。主要粒度含量大于50%,名稱在后;次要粒度含量小于50%,大于10%,名稱在前;b)次要粒度含量小于10%,不參加命名;c)次要粒度含量在10%~25%以內,在次要粒度名稱前加一“含”字,如“含礫”“含砂”“含粉砂”d)次要粒度為礫石,含量在25%~50%以內,稱為“礫狀”,如“礫狀砂巖”中的砂是主要粒度,礫石是次要粒度;e)次要粒度為砂或更細的粒度,含量在25%~50%以內,在次粒度名稱之后加一“質”字,如“砂f)礫巖中有三個礫級區(qū)間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為“不等粒礫巖”;g)砂巖中有三個砂級區(qū)間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為“不等粒砂巖”。粒度加膠結物的碎屑巖命名分類包括:a)粒度為主要成分,膠結物含量在10%~25%以內,在膠結物名稱前加一“含”字,例如“含灰”b)粒度為主要成分,膠結物含量在25%~50%之間,在膠結物名稱后加一“質”字;例如“灰質”c)粒度含量小于50%,膠結物含量大于50%時,不屬碎屑巖范疇,按化學巖的命名規(guī)定命名A.1.4碎屑(顆粒)成分的砂巖命名法碎屑成分的砂巖命名法包括:a)根據砂巖中的石英、長石、巖屑(包括云母和綠泥石)三者相對含量百分數進行砂巖命名的規(guī)定b)圖A.1中的砂巖,當其中雜基(<0.0315mm或>5φ的粉砂級以下物質)含量大于15%時,在c)圖A.1中的砂巖名稱,已不遵守含量主次排列順序的規(guī)定,必須注意到:“長石砂巖”并不意味長石含量大于50%;同樣“巖屑砂巖”也不意味巖屑含量是主要的。含特殊成分的砂巖命名方法如下:a)砂巖中的特殊成分或膠結物,直接參加命名,如“濁沸石長石砂巖”“海綠石石英砂巖”等;b)砂巖中含火山灰10%~50%以內,命名為“凝灰質砂巖”;c)巖石中火山碎屑含量大于50%時,按火山碎屑巖命名規(guī)定命名。A.2碳酸鹽巖的命名A.2.1以礦物成分為依據的碳酸鹽巖命名A.2.1.1碳酸鹽巖礦物成分的命名規(guī)定碳酸鹽巖礦物成分的命名規(guī)定如下:a)凡某種礦物成分含量大于50%時,即用它定為巖石的基本名稱,以“××巖”表示;b)凡某種礦物成分含量占第二位,含量在25%~50%以內,用它作為基本名稱的主要形容詞,以“××質”表示,寫在基本名稱的前面;c)凡某種礦物成分含量在10%~25%以內,用它作為巖石名稱的次要形容詞,以“含××(的)”表示,寫在巖石名稱的最前面;d)舉例:某巖石含白云石55%、方解石30%、泥10%,則定名為“含泥灰質白云巖”。A.2.1.2碳酸鹽巖的野外命名碳酸鹽巖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和白云石兩種,據兩者相對含量的多少,在野外將碳酸鹽巖分為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灰質白云巖和白云巖四大類(借助5%稀鹽酸):灰?guī)r:巖石表面加稀鹽酸強烈起泡,并可聽到響聲;把巖屑放入稀鹽酸中,亦強烈起泡并發(fā)出響聲,巖屑在稀鹽酸中跳動并傾向于浮起來。白云質灰?guī)r:巖石表面加稀鹽酸很快起泡,響聲不大;把巖屑放入稀鹽酸中,氣泡像串珠般不斷冒出,巖屑在稀鹽酸中只作輕微跳動。灰質白云巖:巖石表面加稀鹽酸只微微起泡,響聲更小,只有靠近耳邊才能聽到;巖屑放入稀鹽酸白云巖:巖石表面加稀鹽酸不起泡或起泡很慢、很微弱;把巖屑放入稀鹽酸中,開始不反應或反應微弱,后來才逐漸加快,并有小泡冒出。A.2.2碳酸鹽巖的結構-成因分類該分類方案(見表A.2)考慮了灰?guī)r的成因、顆粒/灰泥比,亮晶/灰泥比及顆粒類型等多種因素,其具體分類原則如下:采用<10%,10%~25%,25%~50%,>50%的界線,如顆粒含量小于10%則不參加命名;顆粒含量為10%~25%者稱為含顆?!痢粱?guī)r;顆粒含量為25%~50%者則稱為顆?!痢翈r;顆粒含量大于50%者叫××顆?;?guī)r;含量多者在后,少者在前;如顆粒多時,粒間填隙物可以是亮晶,也可以是微(泥)晶,也可以亮晶與微晶同時存在;如顆粒少時,粒間填隙物多為微晶;內碎屑和生物碎屑(骨屑)可按大小和/或種類進一步劃分;生物骨架灰?guī)r的詳細劃分,按生物種類命名。%的混合物內碎屑(砂屑)生物碎屑(生屑)鐘乳石、微晶50%~微晶砂屑生屑團粒粒屑25%~微晶含砂屑含生屑含粒屑微晶重結晶各類灰?guī)r重結晶按晶粒大小分為粗晶、中晶、細晶、(規(guī)范性附錄)油氣樣品采集要求B.1樣品的種類B.2采樣基本要求取樣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與針對性,根據不同的目的采集樣品,并應遵循以下要求:a)采集新鮮基巖樣品,不得在風化面和滾石上采集樣品;b)化石樣品有明確的層位與剖面,并表明上下地層層位;c)流體樣品應采集流動的、新鮮的。采樣編號與描述要求應遵循以下要求:c)每個樣品應有簡短的巖性描述,并說明采樣的目的及擬開展的工作;d)所采樣品均應附貼標簽,格式內容見表B.1。表B.1樣品標簽編制格式采集地點B.2.3主要樣品采集要求B.2.3.1石油樣品采集要求:a)應先將樣品瓶和塞洗凈,將瓶塞好;b)取樣時先用欲取的原油清洗樣品瓶3次,然后再裝油樣,油樣不得裝得過滿;c)用作生油指標分析的油樣瓶應用磨口玻璃瓶;d)每個油樣取樣1L~5L,盡可能不少于1L;B.2.3.2氣體樣品采集要求:a)取樣瓶容積不小于1000mL,應先將瓶和塞洗凈;b)采用排水取氣法取樣:應以酸性飽和鹽水為封液,若用河水或井水為封液,應用天然氣使水充分飽和,同時漏斗及橡皮管內的空氣應先由天然氣排驅替換干凈,然后取樣;c)取樣到瓶口處還剩50mL~100mL封液時結束;瓶口始終不可向上,將瓶塞封好,在運輸與保存期間,瓶身始終倒置,直到送交試驗室;d)加標簽格式見表B.1。B.2.3.3水樣品采集要求:a)應先將樣品瓶和塞洗凈,將瓶塞好;b)取樣時先用欲取的水清洗樣品瓶3次,然后再裝水樣;c)每個水樣不得少于1000mL;d)水樣不得裝滿,應在瓶塞下部保解2cm~3cm空隙e)水樣瓶口用蠟或火漆封好,并貼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