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56-2014 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1∶250 000)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5/3F/wKhkGGYLYIqAH2BVAAC7Pp5xxgQ895.jpg)
![(高清版)DZT 0256-2014 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1∶250 000)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5/3F/wKhkGGYLYIqAH2BVAAC7Pp5xxgQ8952.jpg)
![(高清版)DZT 0256-2014 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1∶250 000)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5/3F/wKhkGGYLYIqAH2BVAAC7Pp5xxgQ8953.jpg)
![(高清版)DZT 0256-2014 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1∶250 000)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5/3F/wKhkGGYLYIqAH2BVAAC7Pp5xxgQ8954.jpg)
![(高清版)DZT 0256-2014 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1∶250 000)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0/25/3F/wKhkGGYLYIqAH2BVAAC7Pp5xxgQ895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yè)標準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1:25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發(fā)布I前言 Ⅲ1范圍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總則 1 13.2調查內容 23.3調查范圍與測網布設 23.4調查方法 23.5調查成果 33.6調查基本程序 34設計編審 34.1準備工作 34.2設計編寫 34.3設計審批 35海上調查 35.1導航定位 35.2地形地貌調查 45.3海底底質調查 65.4海底淺層地質調查 75.5地質構造調查 85.6海洋環(huán)境地質調查 95.7遙感地質調查 95.8海底礦產資源調查 6測試分析 6.1分析對象 6.2分析內容 6.3分析要求 7資料整理 7.1導航定位資料 7.2測深資料 7.3側掃聲吶資料 7.4淺地層剖面資料 7.5單道地震資料 7.6重力資料 7.7磁力資料 Ⅱ7.8地質采樣資料 7.9地球化學資料 7.10遙感地質資料 218成果編審 8.1圖件編制 8.2報告編制 8.3數據入庫 8.4成果提交與資料匯交 附錄A(資料性附錄)設計編寫提綱 附錄B(資料性附錄)現(xiàn)場記錄班報表 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等比制(φ值標準)粒級分類表 附錄D(規(guī)范性附錄)沉積物分類命名 附錄E(規(guī)范性附錄)地貌分類系統(tǒng) 附錄F(資料性附錄)報告編寫提綱 40參考文獻 Ⅲ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是在我國近年來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實踐并系統(tǒng)地分析和總結了國內外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資料基礎上制定的。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93)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1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1:250000)1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1:250000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的目的任務、調查內容、調查方法、資料處理及成果編制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1:250000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958區(qū)域地質圖圖例GB/T12328-1990綜合工程地質圖圖例及色標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編繪規(guī)范第2部分:1:250000地形圖編繪規(guī)范海洋調查規(guī)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海洋調查規(guī)范第4部分:海水化學要素調查海洋調查規(guī)范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海洋調查規(guī)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GB/T13989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GB/T17229—1998大洋多金屬結核礦產勘查規(guī)程GB/T17834—1999海底地形圖編繪規(guī)范GB/T20260—2006海底沉積物化學分析方法DZ/T0130.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guī)范第4部分:區(qū)域地球化學調查(1:50000和1:200000)樣品化學成分分析區(qū)域地質調查中遙感技術規(guī)定(1:50000)石油天然氣地球化學勘查技術規(guī)范區(qū)域環(huán)境地質勘查遙感技術規(guī)程比例尺1:50000砂礦(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guī)范1:1000000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規(guī)范3.1目的任務運用當今海洋調查高新技術手段,系統(tǒng)采集海洋地質基礎數據,查明或基本查明測區(qū)海底地形地貌、底質類型、淺層地質、地質構造和環(huán)境地質特征以及礦產資源分布狀況,為國家提交基礎地質圖件和相應的調查報告,為經濟建設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區(qū)域性地學依據,為國土資源開發(fā)利用、管理規(guī)劃及環(huán)境資源保護服務。2基本查明海底地形變化特征、地貌類型及其展布規(guī)律?;静槊骱^(qū)地質構造特征,主要包括斷裂、褶皺、巖漿活調查圖腐內各種類型地質災害的發(fā)育和分布特征及重金屬污染狀況。3.3調查范圍與測網布設我國專屬經濟區(qū)及管轄海域,以國際分幅為調查單位。力測量和淺地層剖面測量(5km×10波束測量。水深測量(單波束和側掃聲吶測量)、單道地震測量、重力測量、磁km)、在地形復雜海域或重要工程規(guī)劃區(qū)根據需求進行全覆蓋多力測量和淺地層剖面測量(5km×20km)、在地形復雜海域或重要工程規(guī)劃區(qū)根據需求進行全覆蓋多波束測量。3重力、衛(wèi)星重力和航空重力)、磁力測量(海洋磁力和航空磁力)。3.4.3海洋動力測量采用定點和走航測量的方法,獲取調查區(qū)海流流速、流向以及海水溫度、鹽度等信息。3.4.4遙感解譯處理遙感影像、提取相關信息、結合野外調查和海面要素反演進行解譯等。3.5調查成果3.5.1樣品與原始記錄包括沉積物樣品、巖樣、現(xiàn)場描述記錄、導航定位記錄、數據磁帶記錄及各種記3.5.2基礎圖件包括地形地貌圖、地質圖、構造圖3種。圖式和圖例按GB958、GB/T12763.10—2007中附錄F和DZ/T0247—2009中附錄A、附錄G和附錄H的規(guī)定編制。3.5.3輔助性圖件,如沉積物類型圖、沉積物厚度圖、工程地質圖、環(huán)境地質圖、重力異常圖、磁力(△T)異常圖、礦產資源圖、地球化學圖和旅游地質圖等圖件,按實際資料和研究需要確定編制的圖件,編制方法和要求按GB/T12328—1990中附錄A和DZ/T0247—2009中7.2.5.1.4和7.2.5,1.5的規(guī)定,3.5.4根據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成果,并結合以往資料編寫和提交圖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圖件和圖件說明書及數據庫。3.6調查基本程序調查基本程序為資料收集、設計編審(總體設計、年度工作方案、施工設計)、海上調查、測試分析、綜合整理與報告圖件編制。4設計編審4.1準備工作設計書編寫前應廣泛搜集圖幅內的水文、氣象、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對調查區(qū)的綜合基礎資料進行分析利用,在充分掌握圖幅內的調查與研究程度的基礎上編寫設計書。必要時應對海陸交互地帶進行陸地地質踏勘。4.2設計編寫設計書應根據項目任務書和主管部門的要求編寫。外業(yè)調查要編制施工設計。設計書編寫應做到任務目的明確,工作部署得當,調查方法具體,技術要求符合規(guī)范、規(guī)程,經費預算合理,安全與保障措施完善。設計書編寫提綱參見附錄A。4.3設計審批設計書由項目主管部門組織審查和審批,設計書未經批準不得實施。在實施過程中,若出現(xiàn)因不可抗拒的因素需要調整設計時,應及時向項目主管部門提出設計變更申請,得到批復后,方可變更設計。5海上調查5.1導航定位5.1.1定位要求5.1.1.1作業(yè)及成圖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國家85高程系統(tǒng)。45.1.1.2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6°分帶;按1:250000國際分幅,其分幅和編號按GB/T13989的規(guī)定。5.1.1.3作業(yè)的時間標準為格林威治時間(GMT)。5.1.1.4單點定位(取樣位置和淺層鉆孔位置等)的準確度優(yōu)于5m,與設計點位的偏差不大于30m;走航式調查的導航定位準確度應優(yōu)于10m。5.1.1.5導航定位系統(tǒng)應在正式測量前進行性能測試和靜態(tài)穩(wěn)定性試驗。5.1.2.1取樣器入水及觸底時均應記錄定位數據,取樣器觸底時的定位數據為測站站位位置。5.1.2.2調查船錨固前及錨固后,鉆具入水及觸底時均應記錄定位數據。鉆具觸底時的定位數據為鉆應提交以下的導航定位資料:a)導航定位數據光盤或磁帶;b)班報(參見表B.1);c)導航定位技術總結;d)站位圖或航跡圖。當水深小于30m時,水深測量準確度應優(yōu)于0.3m;當水深大于30m時,水深測量準確度應優(yōu)于水深值的1%??膳c其他的地球物理調查同步布設測線。作業(yè)船速應小于16kn,船不得大轉向,修正航向速率不得超過0.5°/s。參照表B.2的要求填寫班報記錄。當水深小于30m時,水深測量準確度應優(yōu)于0.3m;當水深大于30m時,水深測量準確度應優(yōu)于水深值的1%。55.2.2.2.1沿地形走向布設,檢查線與主測線的夾角(銳角)應大于70°,且應與測區(qū)內80%的主測線5.2.2.2.2測線間距應能保證條幅(Swath)有10%的相互重疊。5.2.2.2.3測區(qū)內檢查測線總長度應不少于全部測線長度的2%。應滿足DZ/T0247—2009中5.2.3.2.2的規(guī)定。5.2.2.4.1在進行測量之前4h開啟電羅經或光纖羅經,以保證其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5.2.2.4.2測量船應在預定的測線方向上保持勻速直線航行,船速以得到良好資料效果為準,最大不超過12kn。5.2.2.4.3進行測量時,應確保每個發(fā)射脈沖接收到的波束大于總波束的85%,5.2.2.4.4調查船偏離測線應不超過測幅寬度的10%;相鄰條幅的重疊小于10%時,應及時修正和調整測線間距;波束接收狀況較差時(小于85%),要降低船速或提高測線之間的重疊覆蓋率。有3個聲速剖面;出現(xiàn)測量空白區(qū)或不符合規(guī)定要求時,要及時補測或重測。參照表B.3的要求填寫班報記錄。每條測線的漏測率不得超過測線長度的3%,連續(xù)漏測不得超過500m;在地貌復雜的海區(qū),不得發(fā)生漏測現(xiàn)象;拖體位置準確度應優(yōu)于拖纜長度的10%;分辨率不低于1m。5.2.3.2.1作全覆蓋測量時,設計測線間距應為D小于或等于2nR,(D為測線間距;R。為掃描量程;5.2.3.2.2在每次測量過程中,至少布設一條跨越整個測區(qū)與多數測線相交的聯(lián)5.2.3.3.1作業(yè)前,應在測區(qū)或附近平坦的泥質海底的海域進行調機,確保聲吶圖譜記錄清晰;調試完后,記錄儀打印閥及打印強度旋鈕不應再改動。5.2.3.3.3拖魚離海底高度應為量程的10%~15%,海底起伏較大的水域,應留有適當的余地。65.2.3.3.5使用微機的側掃聲吶系統(tǒng),根據調查要求,進行真實航速、水體移去及傾斜距離校正,以獲得縱橫比為1:1的海底平面圖像。5.2.3.3.6做好班報記錄(格式參見表B.4)。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測線中斷、空白區(qū)或不符合規(guī)定要求的區(qū)域,要進行補測或重測,總體質量應滿足5.2.3.1的要求。5.2.4潮汐改正水深小于200m的海區(qū),測深資料應作潮汐改正處理。5.2.5數據預處理測深記錄應清除異常點及換能器吃水深度校正、儀器誤差校正、聲速校正和按成圖比例尺要求進行數據網格化處理。5.3海底底質調查5.3.1表層采樣5.3.1.1表層樣品采用有纜抓斗、箱式采樣器、多管采樣器或拖網等方法采集。對樣品有特殊要求(如數量大等)的調查可采用箱式采樣和多管采樣。5.3.1.2取樣樣品質量不得少于1kg;箱式采樣樣品深度不小于25cm,插管數不少于4個,袋裝樣品不少于2袋(每袋重約2kg)。若出現(xiàn)空樣,應適當調整站位位置,再進行取樣,采取率應達到100%。調查區(qū)內調整站位數量不得超過總站位數的10%。5.3.2柱狀采樣5.3.2.1采用重力活塞、大型重力活塞、振動活塞及淺層鉆探等取樣器采集。5.3.2.2底質為基巖或粗碎屑沉積物,不宜柱狀沉積物采樣。5.3.2.3砂質底柱狀樣的長度應大于50cm,泥質底柱狀樣長度大于150cm。5.3.2.4每個跨陸坡和海盆的圖幅應布設2個~4個重力活塞柱狀取樣。5.3.2.5海底柱狀沉積物采樣站位數量應占表層沉積物站位數量的15%。5.3.2.6采樣的塑料套管應編號并標出定向標志。5.3.3海底淺部地質鉆探5.3.3.1鉆至目標層以下0.3m或鉆遇基巖以下0.1m可終孔。5.3.3.2巖心管內徑不小于72mm。5.3.3.3巖心采取率泥質層應達到85%,砂質層應達到60%。5.3.3.4每回次鉆進長度,砂層不大于1m,泥層則不大于2m,以控制和提高巖心相對采取率。5.3.3.5在每個圖幅陸架位置上布設1個~2個淺鉆孔,應揭露中更新統(tǒng)底界或至少揭出中更新統(tǒng)中上部地層。5.3.3.6孔深誤差應小于3‰,孔斜50m時小于1°。進尺50m或終孔時應進行井深校正。5.3.4底質樣品的現(xiàn)場描述與處理5.3.4.1樣品在取樣現(xiàn)場應立即進行描述。5.3.4.2樣品現(xiàn)場描述項目和內容應簡單明了并表格化,具體參見表B.5、表B.6和表B.7。5.3.4.3處理樣品時,應注意沉積物的成分、結構和構造,所有樣品應認真登記。5.3.4.4樣品現(xiàn)場描述內容為:顏色、氣味、稠度、黏度、粒度、分選性、圓度、構造7和有意義的地質現(xiàn)象要進行素描、照相、揭片或X光拍片。5.3.5現(xiàn)場測試分析5.3.6樣品保存5.3.6.1樣品應密封保存,將樣品袋號及樣品箱號記入現(xiàn)場描寫記錄表內。5.3.6.2柱狀樣品的頂底位置不可顛倒,在淺部鉆探巖心管的底部位置上放入標簽,其編號與巖心管上的記錄一致;巖心樣品應水平放置。5.4海底淺層地質調查5.4.1淺地層剖面測量淺地層剖面系統(tǒng)由激發(fā)單元、接收單元、處理單元、存儲或輸出打印單元組成。其主要技術指標應達到:a)探測深度應不小于海底以下40m;b)探測記錄垂直分辨率優(yōu)于0.5m;c)剖面記錄的地層反射信號應連貫清晰;測線連續(xù)漏測長度超過250m應補測,累計漏測超過6%時應重測。主測線方向應與區(qū)域地質構造走向垂直,聯(lián)絡測線方向與主測線垂直。5.4.1.2海上測量調查船作業(yè)時船速應在5kn左右,應勻速和直線持續(xù)航行。更換測線時,船只應大弧度轉彎,保證船只和船尾水下拖曳設備在進入測線前對準測線。開始測量前,應在調查區(qū)特定海區(qū)進行激發(fā)、接收方式與參數試驗,選擇合適的激發(fā)接收參數、采集參數、拖曳方式,使探測剖面獲得最佳穿透深度和分辨率;剖面記錄紙帶上應注記測線號、測線探測起止時間、時標、水深及特殊情況簡述等;班報記錄參見表B.8。5.4.2單道地震測量5.4.2.1技術要求單道地震探測應滿足下列技術指標:a)探測記錄深度:陸架區(qū)應不小于海底面以下(垂直)300m,陸坡區(qū)和海盆區(qū)應不小于海底面以下100m;b)探測記錄垂直分辨率優(yōu)于3m;8c)數據應同時進行紙記錄和盤(帶)記錄,盤(帶)記錄數據格式應可轉換為SEG—Y格式;d)記錄的地層反射信號應連貫清晰;連續(xù)漏測不能大于250m,累計漏測不大于整條測線5.4.2.2.1航行要求按5.4.1.2.1的規(guī)定。班報記錄格式參見表B.9。5.5地質構造調查5.5.1淺地層剖面測量按5.4.1的規(guī)定。5.5.2單道地震測量按5.4.2的規(guī)定。5.5.3海洋重力測量5.5.3.1技術指標海洋重力測量準確度以主、聯(lián)絡測線相交點的測量差值計算均方根值作為衡量依據??臻g異常均方根差不得大于2×10-5m/s5.5.3.2測網布設要求5.5.3.2.1主測線垂直區(qū)域地質主要構造線方向,聯(lián)絡測線垂直于主測線。5.5.3.2.2相鄰圖幅、前后航次或不同儀器測量的結合部要有檢查測線或重復測線。作業(yè)船速應小于12kn,勻速直線航行;始點提前300m上線,船到達測線終點后,繼續(xù)保持5min直線航行后方可轉向;船只偏離測線要及時緩慢修正,修正率不得超過06/s。班報記錄格式見表B.10。5.5.4海洋磁力測量海洋磁力測量精確度以主、聯(lián)絡測線相交點的測量差值的均方根值作為衡量依據。海洋磁力測量的誤差是多項因素的綜合誤差,它包括測量儀器誤差、導航定位誤差、船磁影響、地磁日變校正及地磁正常場校正的誤差。近海海洋磁力測量均方根差為小于或等于2nT。主測線垂直于區(qū)域地質構造走向,聯(lián)絡測線垂直于主測線。95.5.4.3.1船速應小于12kn,勻速直線航行;到達測線終點后應按原航向繼續(xù)航行3min方可轉向;船班報記錄格式見表B.10。5.6海洋環(huán)境地質調查5.6.1海洋動力調查5.6.1.1.2站位布置原則及觀測時次按GB/T12763.2—2007中4.3的規(guī)定要求執(zhí)行。5.6.1.2.1潮汐觀測應利用水尺或驗潮儀在岸邊定位站上觀測;沿岸設有長期潮位觀測站時,應摘錄引用潮汐特征資料。測站基面一般采用黃海高程基準。若采用當地基面或自定基面時,應注明基面名稱并標明它同黃海高程基準之間的關系。11章的規(guī)定。5.6.2.1.3在采樣過程中,若設計點位不具備采樣條件時,可移動采樣點,移動距離小于點距的十分之5.6.2.2.1采樣器不能直接接觸船體任何部位,裸手不能接觸采樣器排水口,采樣器內的水樣先放掉一5.6.2.2.2水文鋼絲繩應是非金屬材質涂敷的或是尼龍繩。5.6.2.2.4海水取樣按GB/T12763.4—2007中表1設置采樣層次。5.7.1.1選用滿足1:250000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要求的全色遙感數據,多光譜數據和SAR數據。5.7.1.2遙感數據應覆蓋整個調查區(qū)域,相鄰圖像之間應有不小于圖像寬度4%的重疊。5.7.1.3選用的圖像地面分辨率不低于30m,影像層次豐富、圖像清晰和色調均勻,調查區(qū)域圖像的云覆蓋不超過5%,特殊情況下可放寬到10%。5.7.2.1.1以地形資料為基準,在原始圖像上,找出與其地物相匹配的、均能正確識別和準確定位的明顯地物作為控制點,控制點應分布均勻。5.7.2.1.2校正公式采用幾何多項式模型,控制點個數與多項式階項(n)有關,控制點個數最少應大于(n+1)(n+2)/2;當階項n=2或更高時,要求控制點擬合誤差小于或等于1.5個圖像像元。5.7.2.1.3圖像重采樣方法一般選擇立方卷積或雙線性內插。5.7.2.1.4對高差大的地區(qū),幾何校正前應利用DEM數據進行圖像正射校正5.7.2.2.1當一幅影像地圖涉及多景遙感圖像時,應在圖像幾何校正處理后進行圖像鑲嵌處理。5.7.2.2.2縫過幾何校正處理的圖像鑲嵌,一般不需要選取圖像控制點。如果拼接線附近出現(xiàn)圖像錯位大于1個像元時,應在附近位置選擇同名點作為圖像鑲嵌控制點。其控制點擬合中誤差應小于1個5.7.3.1通過遙感現(xiàn)場調查,建立遙感解譯標志和分類樣本庫,拍攝相應的現(xiàn)場實況照片與錄相,并作詳細現(xiàn)場記錄。海岸帶特殊拐點和植被類型等。5.7.3.3根據現(xiàn)場建立的感解解譯標志、分類樣本庫及相關資料,采用人機變互或自動識別等方法對影像圖進行解譯。5.7.3.4應用典型樣區(qū)校核法或線路驗證法,校驗室內判讀的準確性;拍攝照片,并作現(xiàn)場記錄。驗證量不應小于15%。5.7.3.5檢查性現(xiàn)場調查應著重研究地質屬性不明和多解影像的地質意義;補充、完善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xiàn)象的解譯標志。5.7.3.6驗證圖幅中應用遙感填繪的地質圖中地質體屬性判定的正確與否,地質界線定位的準確程度。5.8海底礦產資源調查砂等資源調查研究,評價濱海砂礦資源遠景。對海綠石、油頁巖及海底煤田等資源調查。對多金屬結核、鐵錳結殼、富鈷結殼、磷塊巖、重晶石、熱液硫化物和多金屬軟泥等半深海及深海礦產資源調查?;玖私夂5捉饘倥c非金屬礦產的種類及分布,進行資源評估和成礦遠景預測。5.8.1.2石油天然氣資源通過沉積盆地的邊界、地層厚度和主要地層界面的分析,初步研究測區(qū)內與油氣資源有關的地質構造特征。5.8.2固體礦產資源調查按DZ/T0208—2002中第6章和GB/T17229—1998第18章的規(guī)定。5.8.3石油天然氣資源調查按DZ/T0185—1997中第5章的規(guī)定。6測試分析6.1分析對象6.2分析內容6.2.1沉積物分析粒度分析、碎屑礦物鑒定、黏土礦物鑒定、微體古生物鑒定、化學成分分析、古地磁測試(鉆孔巖心)、年齡測定和地球化學分析。6.2.3巖石和礦石鑒定巖石薄片鑒定和礦石光薄片鑒定。6.3分析要求6.3.1沉積物粒度分析所取的樣品均應進行沉積物粒度分析。6.3.1.2.1粒級標準采用伍登-溫特華斯等比制φ值粒級標準,見附錄C。6.3.1.2.2粒度參數用???沃得公式或矩法計算。6.3.1.2.3計算粒度參數的各粒級百分數,在概率累積曲線上讀取。6.3.1.2.4沉積物分類命名方法見附錄D。沉積物粒度分析方法主要有篩析法、沉析法(吸管法)和激光法。篩析法適用于粒徑大于0.063mm的沉積物,沉析法適用于粒徑小于0.063mm的物質。當粒徑大于0.063mm的物質大于85%或粒徑小于0.063mm的物質占95%以上時,可單獨采用篩析法和沉析法。用自動化粒度分析儀(如激光粒度分析儀)分析沉積物粒度,必需與綜合法、篩析法和沉析法對比合格后方能使用。篩析法、沉析法和激光法分別按GB/T12763.8—2007中6.3.2.1~6.3.2.3的規(guī)定。6.3.2沉積物碎屑礦物鑒定6.3.2.1鑒定范圍應選擇部分表層樣站位、柱狀樣和鉆孔沉積物進行碎屑礦物鑒定。6.3.2.2取樣與樣品制備6.3.2.2.1原樣采樣重量不少于100g,宜選取0.063mm~0.125mm或0.125mm~0.25mm粒級沉積物,做定性和定量鑒定。6.3.2.2.2原樣稱重應采用精度為1/100的天平,分選后的樣品稱重應采用精度為1/1000或1/10000的天平;分離樣品的量一般小于10g,若大于10g,應進行縮分。6.3.2.2.3樣品中的輕、重礦物鑒定前應采用淘洗盤法或重液法進行分離,要求輕礦物中基本不含重礦物,重礦物中的輕礦物含量不得大于10%;樣品分離后,輕、重礦物的量應達到定量的最低要求數300粒,如達不到應在該粒級樣品中再取樣品進行分離。對所有礦物都應進行定名;對礦物的物理性質及形態(tài)進行描述。對某些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礦物的標型特征應進行電鏡掃描鑒定。按GB/T12763.8—2007中6.4.2.2的規(guī)定。6.3.2.5鑒定報告內容礦物定名、所有重礦物與輕礦物的體積百分比和特殊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主要礦物及某些礦物標型特征應描述;鑒定報告應有鑒定人和質量檢查人的簽字。6.3.3沉積物黏土礦物鑒定6.3.3.1鑒定范圍表層沉積物、柱狀沉積物及鉆孔巖心樣品應選擇性進行黏土礦物鑒定。按GB/T12763.8—2007中6.4.3.1的規(guī)定。確定黏土礦物的種類、名稱,并定出非黏土礦物組分。半定量計算黏土礦物含量,計算方法按GB/T12763.8—2007中的6.4.3.2.2的規(guī)定。報告內容應包括:黏土礦物定名、礦物組分的半定量結果及標明強峰值的礦物X射線衍射分析圖譜。6.3.4沉積物微體古生物鑒定按DZ/T0247—2009中6.2.6.1的規(guī)定。按GB/T12763.8—2007中6.6.1的技術指標規(guī)定。樣品制備和鑒定分析同6.3.4.3規(guī)定。按GB/T12763.8—2007中6.6.2規(guī)定。按GB/T12763.8—2007中6.6.4規(guī)定。按GB/T12763.8—2007中6.6.5規(guī)定。6.3.4.8鈣質超微分析6.3.5沉積物化學成分分析6.3.5.1鑒定樣品范圍表層沉積物、柱狀樣及鉆孔巖心樣品應選擇性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燒失量和有機碳。應根據調查工作需要和樣品組成特點選擇確定分析項目。6.3.5.3.1分析的樣品應具有代表性,樣品的采集地應在送樣單上填寫清楚。6.3.5.3.2樣品不得污染,須用200目尼龍網過篩(φ0.074mm),然后裝入牛皮紙樣品袋內,在105℃~6.3.5.3.3樣品測試應選擇取得中國實驗室認可或國家計量認證的合格單位。分析質量參數和儀器主常量元素分析按GB/T12763.8—2007中6.7的規(guī)定,微量元素分析按GB/T20260—2006中9.6和10.6的規(guī)定。按DZ/T0130.4—2006中第5章的規(guī)定。按DZ/T0247—2009中6.2.8的方法測試。按DZ/0247—2009中6.2.9的規(guī)定。a)樣品應采自同一層位,避開在間斷面或模糊層位中取樣;b)樣品保持潔凈,防止變質和污染;c)常規(guī)測試法需要含碳量達5g~10g的樣品;稀釋法需提交純碳含量達1g的樣品;AMS1C法樣品中含碳量應不少于100mg;在無法估計碳含量的情況下,應提供200g~1000g沉積物的樣品。6.3.8.1.2液體閃爍法“C測年樣品制備按GB/T12763.8—26.3.8.1.4用雙道液體閃爍計數器測定C的β射線,儀器應有較高的探測效率和較低的本底計數,其品質因子應大于800。6.3.8.1.5樣品測量前、后均需進行至少24h現(xiàn)代碳和本底計數測量。年代委員會推薦的軟件進行校正。a)測年材料主要為碳酸鹽和含石英顆粒的沉積物;b)生成后的碳酸鹽樣品一直處于封閉體系,未與外界發(fā)生物質交換或重結晶;c)沉積物中的石英在沉積前曾經過充分曝光,樣品中測年信號已基本回零;d)樣品要盡量避光,以免信號受光照衰退;6.3.8.2.2碳酸鹽樣品經過稀酸鹽處理;石英樣品用濃鹽酸和雙氧水進行處理,再用氫氟酸浸泡1h;樣品經過低溫烘干,等份分成8份~9份,用錫紙或塑料管封裝。6.3.8.2.3除1份樣品不進行人工輻射外,其余樣品按不同劑量進行人工輻射;測定丙氨酸劑量計所接受的輻照劑量,確定樣品的輻射劑量。6.3.8.2.4用ESR波譜儀測試樣品的ESR信號,記錄不同輻射劑量的ESR信號強度。6.3.8.2.5采用指數或線性擬合方法,求取古劑量P值;分析樣品中鈾、釷和鉀含量,依據D=D。+Dg+D,,求取年劑量。由公式T=P/D計算出年代。測年范圍為兩百萬年。6.3.8.3.1光釋光測年樣品采集要求:a)采樣層位應選擇巖性均勻、分選較好和微層理發(fā)育層位;b)選擇粉細砂、黏土質粉細砂或黏土層采樣;采樣前應清除地表或邊坡、陡坎40cm~250cm深的表層土;每個樣品需200g~250g;c)鉆孔巖心樣品,應采集15cm~20cm的整塊圓巖心,盡可能避開巖心管的頂、底部擾動強烈部分。6.3.8.3.2樣品用不銹鋼管取樣,兩頭用錫紙密封后,用塑料袋包裝,以防水分丟失;樣品采集和運輸過6.3.8.3.3利用前置量光釋光強度數據,對吸收劑量進行圖解,用外推法求其天然光釋光等效劑量。6.3.8.3.4樣品的年劑量率(R)的獲得量,通過測定其鈾、釷和鉀的含量查表換算,將有關數據代入年代公式T=ED/R(ED為等效劑量),計算出各樣品的光釋光年代代表樣品的沉積年代。測年范圍可以測量從百年到百萬年的沉積物年齡。按GB/T12763.8—2007中6.8.5的規(guī)定。按DZ/T0247—2009中6.2.10.1的規(guī)定。6.3.9地球化學分析6.3.9.1.2有機污染物及其他環(huán)境參數包括多環(huán)芳烴(PAHs)、多氯聯(lián)苯(PCBs)、有機農藥(OCPs)、化學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溶解氧(DO)、硫化物、營養(yǎng)鹽、無機氮(IN)、無機磷(IP)及硅酸鹽。所選用的測試方法應采用多元素同時測定的方法。應符合DZ/T0130.4—2006中4.1.3的規(guī)定。按照DZ/T0130.4—2006的4.2和4.3規(guī)定對區(qū)域沉積物樣品中多元素分析的要求實施質量監(jiān)控。實驗室應對最終報出的樣品分析數據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進行全面的、綜合的質量評估,并提交質量評估報告,報告內容包括任務來源、采用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摘要、分析方法質量評述、報出率、一級標準物質和監(jiān)控樣質量監(jiān)控情況、內檢合格率和密碼檢查合格率等。6.3.10海水分析按GB/T12763.4—2007中第5章~第11章的規(guī)定。按DZ/T0247—2009中6.3的規(guī)定。7資料整理7.1導航定位資料7.1.1資料準備資料準備包括:a)|導航定位班報、導航定位生產b)導航定位數據記錄介質;c)導航定位作業(yè)基本參數;d)導航參考點與各種設備的相對位置圖。7.1.2資料處理資料處理包插:a)導航定位數據標準化檢查,內容包括外業(yè)參數、導航參考點與各種設備的相對位置等;b)數據整理、編輯和格式轉換;c)根據項目設計書要求生成航跡圖、測站圖等圖件應包括測線名(測站號)、定位點(或炮)號、時間、定位系統(tǒng)天線坐標、定位點位置坐標,各調查設備位置數據。7.1.4資料處理報告編寫資料處理報告內容包括:任務概述、資料處理方法和流程、定位作業(yè)質量分析及最終處理成果評估、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等。7.2測深資料7.2.1資料整理要求7.2.1.1單波束資料按GB/T12763.10—2007中5.5的規(guī)定。7.2.1.3側掃聲吶資料按GB/T12763.10—2007中7.4的規(guī)定。按GB/T12763.10—2007中的5.6處理實測數據。置配置圖和其他輔助資料。a)定位中心、運動傳感器與換能器和艏向測量儀與艏向的相對偏差的位置歸算,定位點編輯及內b)跳變點數據剔除;c)潮位改正采用潮位觀測數據;e)計算主測線和聯(lián)絡測線交點測量差值,統(tǒng)計均方差。水深離散數據以ASCIⅡ碼形式輸出。多波束成圖數據以規(guī)則網數據或不規(guī)則三角網數據形式存7.3.2.2對儀器傾斜造成的地形誤差進行校正;對船速變化造成的記錄與實際地形的比例失調進行7.3.2.5對典型地段海底形態(tài)進行照相,或繪制素描圖;全覆蓋測量時,根據實測航線進行聲吶記錄圖a)量算海底目標的幾何尺寸、位置,判讀目標性質;b)判讀海底地形起伏程度、延伸方向、區(qū)域或范圍;c)結合底質樣品分析資料判定底質類型、變化和分布區(qū)域;d)繪制海底地物分布圖。7.4淺地層剖面資料7.4.1資料準備準備的資料包括淺層剖面數據、班報、導航數據和其他輔助資料。7.4.2資料處理處理內容包括:a)壓制背景噪聲;b)涌浪校正c)信號增強;d)地理位置歸算到導航定位參考點。7.4.3淺地層剖面解釋地層剖面解釋內容包括追蹤反射界面,劃分反射波組,分析反射波組的特征,制作地層界面埋深圖與地層等厚圖,進行地質解釋等7.4.3.2地層剖面反射界面劃分的原則7.4.3.2.2波組肉反射結構、形態(tài)、能量和頻率等基本相似,與和鄰波組有顯著差異。7.4.3.2.3主干測線剖面相同層組的反射界面和主測線與聯(lián)絡線剖面相同層組的反射界面應能閉合。7.4.3.2.4結合在線或相鄰鉆孔資料進行地層的標定與解釋。7.4.3.3.1區(qū)域性強反射界面,且鄰層對比差異明顯,通常是不同沉積物類型的界面或沉積間斷面。7.4.3.3.2層內及層間界面反射波位移(錯位)或扭曲變形,一般是斷裂或構造運動引起的地層牽引。7.4.3.3.3波層組呈現(xiàn)出聲屏蔽現(xiàn)象、雜亂反射情況、出現(xiàn)透明亮點,通常反映沉積物中存在含氣層。7.4.3.3.5呈雙曲線反射現(xiàn)象常是水下管道或較大的特異物體(如沉船等)的反映。7.4.3.3.6地層剖面的準確解釋應與鉆探資料相結合。7.5單道地震資料7.5.1資料準備準備的資料包括地震數據、班報、導航數據和野外采集技術報告等資料。資料處理內容包括:a)多次波衰減;b)背景噪聲壓制;c)深部信號增強;d)記錄時延或記錄提前的校正;e)地理位置歸算到導航定位參考點。成果數據以SEGY格式存儲,輸出成果剖面。7.5.4資料處理報告編寫資料處理報告內容包括任務概述、資料處理流程、資料處理參數、處理效果評價和剖面質量評估等。7.5.5資料解釋7.5.5.1識別干擾信號7.5.5.2解釋層序界面,劃分地震層序,結合鉆孔資料劃分地層。7.5.5.3識別斷層7.5.5.5識別和分析特殊地質體,解釋各種地質滅害因素7.5.5.6鑒制剖面圖、厚度圖及反射界面等深度圖等圖件。7.6重力資料7.6.1技術要求7.6.1.1桑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1985國家高程基準。7.6.1.2采用1985重力基本網系統(tǒng)7.6.1.3采用1985國際正常場公式。7.6.1.4按照GB/T12763.8—2007中9.4.2.4和9.4.2.5的規(guī)定進行空間改正和布格改正,密度改正值統(tǒng)一采用2.67g(cm3。7.6.2.1實測資料按GB/T12763.82007中9.4的規(guī)定整理,7.6.2.2以往資料按7.6.1的要求進行改算整理。7.6.2.3近岸15m以淺海域,應收集和利用衛(wèi)星重力資料7.6.2.4收集和采集的巖石按不同巖石種類,不同地質年代分別進行統(tǒng)計分析,劃分巖石密度分界面。在中新生界覆蓋區(qū),可利用地震資料來計算相應時代的巖石密度。7.6.3資料處理報告編寫資料處理報告內容包括任務概述、資料處理流程、資料處理參數、成果資料準確度、資料分析與解釋等。7.7磁力資料7.7.1技術要求7.7.1.1對實測資料進行各項改正,計算磁力異常(△T)。7.7.2資料整理7.7.2.1實測數據的整理按GB/T12763.8—2007中10.4有關規(guī)定校正,并計算磁力異常(△T)。7.7.2.2近岸15m以淺海域,應收集和利用航測磁力資料。7.7.2.3收集圖幅內和相鄰地區(qū)的巖石磁性資料,按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分別進行統(tǒng)計分析,按地質年代劃分巖石磁性的強弱。確定磁性巖石分布層位和磁性界面。對計算的磁力異常(△T)和編繪的圖件進行定性解釋、半定各種類型磁異常的地質因素。釋等。7.8地質采樣資料樣品測試數據資料應以圖表的形式表示。7.8.2.1.1粒度分級采用伍登-溫特華斯等比制φ值粒級標準分級。制作單礦物百分含量圖、礦物分布圖和礦物組合分區(qū)圖。7.8.2.4.2制作元素含量分布趨勢圖,特征曲線圖。7.8.2.4.3根據數理統(tǒng)計方法研究元素相關7.9.1.1核對地球化學調查有關的原始數據和工作底圖。7.9.1.4分工負責實施數據處理任務,處理結果應有執(zhí)行者的簽備,檢查者要在結果表格或報告上7.9.2.3識別和解釋選用的數理統(tǒng)計方法:R-型聚類分析、Q-型聚類分析、R型因子分析、典型趨勢分7.10遙感地質資料遙感圖像解譯前,應充分搜集前人研究成果資料,熟悉并掌握GB958、DZ/T0151—1995、DZ/T0190—1997等技術標準。對收集的遙感影像應結合地形圖的地形、地物、水系、居民點和交通線的特征進行熟悉和初步判讀;確定解譯范圍,并將主要居民點的名稱標記在圖像上。7.10.2.2幾何校正:使用的控制點對應不少于6對,點對分布應均勻;光學遙感數據的幾何校正誤差不超過1.5個像素。7.10.2.4數據融合:光學遙感數據之間的配準中誤差不超過1個像素;融合后的信息損失量不超過30%。7.10.3室內解譯工作7.10.3.1室內解譯應以遙感影像為依據,先易后難,先局部后整體,由定性到定量的原則進行,并做到室內解譯與野外調查相結合,相互查證。7.10.3.2室內解譯工作應從衛(wèi)星圖像或航片鑲嵌略圖入手,建立起整體概念后再解譯單張航片。一般按水系、地貌、岸線、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水文地質現(xiàn)象、人工活動(海岸建筑物)、環(huán)境地質問題和礦產資源等次序進行。7.10.4解譯內容7.10.4.1特定時間圖像解譯內容按DZ/T0190—1997中6.4的規(guī)定。7.10.4.2多時相遙感資料的遙感動態(tài)分析應開展如下工作:a)對海岸線變化、海岸帶土地利用變化、泥沙沖淤、海岸鹽漬化和植被變化等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b)進行動態(tài)分析解譯的地區(qū),可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時期遙感圖像,進行對比分析。7.10.5解譯圖件的編制7.10.5.1應依據任務要求,編制各種基礎性和專門性解譯圖件。7.10.5.2基礎性解譯圖件主要反映勘查區(qū)域地貌及外動力地質、區(qū)域地質構造及地殼穩(wěn)定性以及反映勘查區(qū)域地質環(huán)境各組成要素基本特征的有關圖件。7.10.5.3專門性解譯圖件主要是反映調查區(qū)域某一專門的地質問題或為某一目的提供解譯資料??筛鶕b感圖像解譯的種類和可解程度等,有針對性地編制。如地質災害分布圖和海岸線變遷對比圖等。7.10.5.4遙感編圖具體要求應按DZ/T0151—1995中10.10~10.13的規(guī)定。8成果編審8.1圖件編制8.1.1坐標投影及編制種類8.1.1.1制圖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斯-克呂格投影。8.1.1.2按1:250000國際分幅,其分幅和編號執(zhí)行GB/T13989的規(guī)定。8.1.1.3編制基礎圖件有:地形地貌圖、地質圖、構造圖。8.1.2編圖內容及要求8.1.2.1地形地貌圖編制8.1.2.1.1海底地形特征用等深線和顏色表示。等深線編繪按GB/T12763.10—2007中9.4.3的規(guī)定。8.1.2.1.2地形圖等深線為圓滑曲線,等深線、深度標注和顏色填充等用色要協(xié)調,標注清楚。8.1.2.1.3等高線按GB/T12343.2—2008中5.5.2的要求編繪。8.1.2.1.4編繪方法按GB/T17834—1999中第7章~第8章的規(guī)定。8.1.2.1.5編制地貌圖時,除應用地形測量、側掃聲吶和航空照片等資料外,還應收集區(qū)域地質構造、沉積物組成、水動力狀況、古海岸線、年代和沿海遙感等資料,分析內、外動力對地貌類型的控制作用,確定地貌成因。8.1.2.1.6地貌類型劃分采用形態(tài)分類與成因分類相結合的方法,按附錄E的規(guī)定。8.1.2.1.7地貌圖應有組合型的圖例系統(tǒng),由圖例、符號和代號組成(按GB/T12763.10—2007中附錄F);海底地貌圖應采用分層設色和形態(tài)符號相結合的表示方式。8.1.2.2.2成因類型按統(tǒng)一色標和代號表示,在圖例中按陸相到海相的順序排列。沉積物類型按規(guī)定花紋表示,在圖例中遵循由粗到細的順序排列。地質年代以代號表示,在圖例中按由老到新的順序排列。圖例按DZ/T0247—2009中附錄G的規(guī)定繪制。8.1.2.2.3應附有第四紀地層綜合柱狀剖面圖和地質剖面圖,反映圖幅中的代表性地層和各種類型地質體。按實際資料和研究需要選擇性編制,編制方法和要求按DZ/T0247—2009中7.2.5.1.4和7.2.5.1.58.2.1.1在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基礎上,應結合以往資料編制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編寫具體內容及章節(jié)安排按附錄F的規(guī)定。基礎數據和成果數據應錄入數據庫。數據提交責任人應在提交數據前,按數據管理部門提供的元數據標準及元數據編輯程序完成元數數據管理部門在收到原始數據后應及時完成原始數據的備份和入庫工作。應對數據完整性和邏輯一致性進行檢查評價。8.4成果提交與資料匯交包括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所取得的全部原始資料,編制的所有基礎成果圖件和輔助性圖件,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和圖件說明書。批準文件。8.4.2.1.2調查原始記錄,主要有地質地球物理調查的全部記錄磁帶、光盤、軟盤、班報和各種記錄紙卷。8.4.2.1.4分析測試取得的實驗報告和數據報表。按任務下達部門要求按時匯交資料。(資料性附錄)設計編寫提綱A.1前言簡要說明任務書文號及其任務要求,測區(qū)名稱與編號。闡明項目目標任務和工作的起止時間。A.1.3測區(qū)范圍和地理條件A.2以往工作程度及綜合分析A.2.1以往工作程度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概況,地層單位和地層序列建立的依據及其合理性評估。分析測區(qū)的地質構造格架和大地構造屬性的認識依據是否充分,與實際資料是否符合,存在哪些矛盾。評估以往各項樣品采集與測試項目數量、精度與質量,能否滿足本次區(qū)調工作的要求。對以往工作程度和調查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并對資料的可利用情況進行評估。簡述測區(qū)區(qū)域地質存在的主要問題。A.3區(qū)域地質背景分析簡述測區(qū)的大地構造背景,測區(qū)內的地層層序、巖漿活動、沉積物特征、礦產類型和地球物理場等A.4.1明確測區(qū)的工作內容。A.4.2在明確測區(qū)工作內容基礎上,針對測區(qū)存在的問題及本次著重要解決的問題提出本次區(qū)域地質調查的技術路線及方法,并針對不同方法分別編寫。A.5工作部署制定不同調查方法的調查方案、設備要求和工作部署原則,編制工作進度與工作部署。編制總體工作計劃和分年度工作計劃。A.6實物工作量為完成目標任務設計總實物工作量和年度實物工作量(附實物工作量一覽表)。A.7預期提交成果簡要說明通過本次區(qū)域地質調查預期取得和提交的主要地質成果(包括圖幅專題研究成果);設計書中應列出報告附件的內容,應當列出要編制圖件的大致清單。最終成果提交形式及提交時間。A.8組織機構及人員安排A.8.1組織管理機構。A.8.2列表說明項目組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務、從事專業(yè)、工作單位及在項目中分工和每年參加項A.9經費預算包括編制說明和設計預算表。A.10質量保障與安全措施簡述對圖幅分級質量監(jiān)控管理及對原始資料進行檢查所采取的措施;簡述技術裝備、安全及勞動保(資料性附錄)現(xiàn)場記錄班報表表B.1~表B.10中給出了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中導航系統(tǒng)班報、單波束測深班報、多波束測深班報、表B.1為導航系統(tǒng)班報表格式。時間測線名站位名點號mm操作員表B.2為單波束測深班報表格式表B.2單波束測深班報測線名定位點號時間mm航向操作員表B.3多波束測深班報測線名時間m幅寬m航向文件名操作員表B.4為側掃聲吶測量班報表格式?,F(xiàn)場監(jiān)理:側掃聲吶測量班報測量設備:海況:測線名文件名時間點號航向m聲吶m操作員表B.5為表層沉積物取樣記錄表格式。表B.5表層沉積物取樣記錄班報時間mm出水℃表B.6為柱狀樣取樣記錄表格式。柱狀樣取樣記錄表時間mm出水mm記錄人:頁表B.7為海底鉆孔班報記錄表格式。表B.7海底鉆孔班報時間m回次回次殘留巖心自至計到底時mm自至計m表B.8淺地層剖面測量班報測線名定位點號時間航向能量Jmm表B.9為單道地震測量班報表格式。表B.9單道地震測量班報測線名點號時間航向操作員水聽器釋放長度(m):震源-水聽器間距(m):表B.10為重力、磁力測量班報表格式。表B.10重力、磁力測量班報日期時間航向m操作員(規(guī)范性附錄)等比制(φ值標準)粒級分類表等比制(φ值標準)粒級分類表見表C.1。表C.1等比制(φ值標準)粒級分類表粒徑范圍d-巖塊(R)R中礫842砂101中砂中砂2細砂345中粉砂6細粉砂789砂沉積物類型:sG——砂質礫;(g)mS——含礫泥質砂;msG——泥質砂質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學校體育器材設施租賃合同
- 2025年企業(yè)內部股權認購合同范本
- 2025年跨區(qū)域金融協(xié)同發(fā)展策劃框架協(xié)議
- 2025年醫(yī)療設備租賃與維護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勞保服裝定制合同樣本
- 2025年企業(yè)合作社交媒體代運營合同
- 2025年建筑工程策劃環(huán)境風險評估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中期票據發(fā)行保證合同樣本
- 2025年中介電子商務合同
- 2025年農村耕地整合策劃協(xié)同協(xié)議
- 微電網運行與控制策略-深度研究
- 2025南網科研院系統(tǒng)內招聘13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關于合同知識的全面解讀
- 物業(yè)管理車輛出入管理制度
- 五四制青島版三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計劃
- 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總結
- 2024年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
- 監(jiān)護人考試20241208練習試題附答案
- 人教版PEP三年級到六年級單詞以及重點句型
- ABB工業(yè)機器人應用技術 課件 2.6系統(tǒng)輸入輸出與IO信號的關聯(lián)
- 中建總承包項目高支模專項施工方案含計算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