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福建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福建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福建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福建省部分地區(qū) 高一下學期3月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4-18題。(5題,共23分)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高祖嘗徭威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起蘄,至陳而王,號為“張楚”。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時劉季之眾已數(shù)十百人矣,眾立季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练ň靡?。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鼻厝舜笙玻瑺幊峙Q蚓剖倡I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比擞忠嫦玻峙婀粸榍赝?。鴻門宴后,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官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漢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項羽兵敗身死。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保ü?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第八》,有刪改)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漢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B.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漢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C.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漢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D.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漢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1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3分)A.常有大度 度,然后知長短B.還軍霸上 晉軍函陵C.然陛下使人攻城路地 沛公默然D.夫運籌策帷帳之中 夫子哂之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劉季仁厚好施,心胸豁達。他平素具有干大事業(yè)的氣概,不從事平常人家生產(chǎn)勞作的普通事務,向往秦始皇出行時的大丈夫之舉。B.劉季約法三章,受民擁護。入關后他宣布法令,百姓們歡喜爭送酒食勞軍。他表示軍中雖然缺糧但不拿百姓的東西,于是更受擁護。C.劉季善于納諫,集思廣益。他聽取張良、樊噲等人的建議,封府庫,還軍霸上:“鴻門宴”中,他也聽取屬下建議,最后死里逃生。D.劉季任人唯賢,知人善用。他在洛陽南宮設酒,宴請列侯將領時坦言,因為有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輔佐,自己才取得天下。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1分)(1)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3分)(3)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班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4分)18.綜合本文及課文《鴻門宴》的內(nèi)容,從項羽一方概括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3分)14.D15.B16.B17.(11分)(1)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4分)(2)(沛公)特意派遣將領把守關卡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所以”“出入”“非?!备?分,共3分。)(3)謹慎辦理(重視)學校教育,反復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開導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4分)18.(3分)恃勇驕橫,為人殘暴。目光短淺,缺乏政治遠見,不能和手下人同利。優(yōu)柔寡斷、有勇無謀、任人唯親、輕狂自大,自矜功伐而又“為人不忍”。【解析】14.句意:項羽于是向西行進,一路屠殺,焚燒了咸陽城內(nèi)的秦王朝宮室,所經(jīng)過的地方,沒有不遭毀壞的。秦朝百姓對項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從他。五年,高祖和諸侯的軍隊共同攻擊楚軍,與項羽決勝于垓下?!扒厝舜笫敝髦^結(jié)構(gòu),“大失望”作“秦人”的謂語,后面斷開,排除BC;“擊楚軍”,“楚軍”作“擊”的賓語,后面斷開,排除AB。15.B.A項第一個度是人對事寬容的程度,第二個度是估量;B項是駐扎;C項第一個然是然而,第二個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D項第一個夫是句首發(fā)語詞,第二個“夫子”為一個詞,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老師。16.B.“他表示軍中雖然缺糧但不拿百姓的東西”錯誤,原文為“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是倉庫里的糧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17.(1)“鎮(zhèn)”,鎮(zhèn)守:“給”,供給:“絕”,阻斷。(2)“謹”,慎重辦理;“庠序”,學校:“頒”,同“斑”。(3)“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共”,同“供”。18.①從“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可知,項羽恃勇驕橫,為人殘暴。②從“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目光短淺,缺乏政治遠見,不能和手下人同利。③《鴻門宴》中,項羽自矜功伐,他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項羽聽完沛公的解釋后對沛公不再有殺心,而劉邦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項伯筵間舞劍也不表態(tài),足見其優(yōu)柔寡斷、有勇無謀、任人唯親、輕狂自大,自矜功伐而又“為人不忍”,雖一時成功,最后終不免于失敗。參考譯文:高祖,沛郡豐邑中陽里人,姓劉,字季。仁義而愛人,喜好施舍,態(tài)度大方豪爽。平常有遠大的抱負,不跟老百姓一樣做生產(chǎn)之事。高祖曾經(jīng)到咸陽服徭役,隨意觀看,看到了秦皇帝,長嘆道:“唉,大丈夫應當像這樣!”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人在蘄縣起義,到陳地自立為王,建號為“張楚”。很多郡縣的人都把他們的官長殺死后響應陳涉。這時候劉季的部下已發(fā)展到近百人了。于是就擁立劉季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讓他們率軍北救趙國。同時命沛公率軍西進,進攻關中。和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做王。漢元年十月,沛公的軍隊就先于諸侯軍到達霸上。向西進入咸陽、沛公想留在秦宮中休息,樊噲、張良勸諫,于是登記秦的官吏、百姓的姓名,查封官府金庫,退回來駐軍霸上。召來各縣父老豪杰說:“父老們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jīng)很久了,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里做王,所以我應當當關中王?,F(xiàn)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秦人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犒勞士兵。沛公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比藗兏痈吲d,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鴻門宴后,項羽于是向西行進,一路屠殺,焚燒了咸陽城內(nèi)的秦王朝宮室,所經(jīng)過的地方,沒有不遭毀壞的。秦朝百姓對項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從他。五年,高祖和諸侯的軍隊共同攻擊楚軍,與項羽決勝于垓下。項羽兵敗身死,天下大定,高祖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高祖說:“各位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出真實情況。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他,有才能的就懷疑他,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tǒng)率百萬大軍,戰(zhàn)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3-2024學年下學期3月月考高一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3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小題。(5小題,共14分)材料一: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盜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盡力于權(quán)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馀力于心,莫負兼官之責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爭訟止,技長立,則強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用人》)材料二趙簡子之子,長日伯魯,幼日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誡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比甓鴨栔敳荒芘e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臣光日: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15.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聞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順人B而明賞罰C循天則用力寡D而功立E順人F則刑罰省而令行1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亡,文中通“無”,與《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意思相同。B.遂,文中指成就或順利達到某個狀態(tài),與成語“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C.是,文中是代詞“此”的意思,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D.“故為國為家者”,“國”指諸侯擁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擁有的封地。17.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子認為太平國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盡力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勝任官職,輕松完成任務,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對君主擔當兼職的責任。B.韓非子用“冰炭不合形”這一比喻,論證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強者弱者之間做無謂的爭斗,從而達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損害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C.司馬光論辯技藝高超,他在論證德與才的關系時,通過類比論證的方法,以“云夢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闡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D.司馬光認為愚人即使想作惡,也會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就好像小狗撲人,人還是能制服他的。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19.“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選官是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問題。請結(jié)合以上兩則材料,簡要概括韓非、司馬光在用人選官方面的主張。(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小題。(4小題,共19分)材料一:謂秦王①曰:“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主約而不忿。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不忿,故能從鄰。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zhàn)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驕、忿非伯主之業(yè)也,臣竊為大主慮之而不取也?!对姟吩疲骸也挥谐?,鮮克有終?!氏韧踔卣?,唯始與終。何以知其然?昔吳王夫差棲越于會稽,勝齊于艾陵,為黃池之遇,無禮于宋,遂與勾踐禽,死于干隧。能始而不能終也。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陽侯②,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王若能為此尾,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為此尾,而有后患,則臣恐諸侯之君,河、濟之士,以王為吳王之事也。詩③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搜阅┞分y。今大王皆有驕色,以臣之心觀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復戰(zhàn)也。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為權(quán),故曰先得齊、宋者伐秦。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鑠④,韓氏鑠,則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齊,則魏氏鑠,魏氏鑠,則秦孤而受兵矣。若隨此計而行之,則兩國者必為天下笑矣。”(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有刪改)材料二:秦王⑤與中期爭論不勝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驗橹衅谡f秦王曰:“悍人也!中期適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紂,必殺之矣?!鼻赝跻虿蛔?。(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有刪改)[注]①秦王,指秦武王。②陽侯,要塞名。③詩,指相傳的古語。④鑠,削弱。⑤秦王,指秦昭王。2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秦王A與中期B爭論C不勝D秦王E大怒F中期G徐行H而去。2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竊,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如“竊以為與君實游處想好之日久”(《答司馬諫議書》)中的“竊”。B.《詩》,指《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為儒家經(jīng)典“五經(jīng)”之一。C.“靡不有初”中的“靡”與成語“所向披靡”中的“靡”含義相同。D.“半于九十”與“不拘于時”(《師說》)兩句中的“于”字含義不同。2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人對秦武王說,不理解秦武王為什么要輕視齊、楚兩國而小看韓國,并指出秦武王對魏、趙兩國廣施恩德而輕視失去齊國,是因為驕傲了。B.進諫的人還講述了吳王夫差的故事,闡述了善始善終的重要性,告訴秦武王如果能貫徹到底,就能建立稱王稱霸的大業(yè),否則就會有禍患。C.進諫的人認為,秦國、齊國、宋國、韓國的兵力相當而不敢再輕易開戰(zhàn),魏國、楚國置身事外而舉足輕重,秦國應先得到這兩國的援助。D.中期惹怒了秦昭王,有人對秦昭王說,中期遇上的是明君,如果遇上桀、紂那樣的暴君,就會把中期殺掉了。秦昭王因此沒有怪罪中期。2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小題4分,共12分)(1)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2)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15.ACE句意:聽說古代擅長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并且賞罰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夠少用氣力而建立功業(yè);順應人情,就能夠少用刑罰而推行法令?!肮胖朴萌苏摺睘椤奥劇钡馁e語,A處斷開;“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和“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句式對稱,前后分別斷開,應在CE處斷開。故選ACE。16..C代詞,這、此/認為正確;句意:這就如惡虎長了翅膀。/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17.C“通過類比論證的方法”分析有誤,不是類比論證,而是比喻論證。司馬光用“云夢之竹”“棠溪之金”作比喻,說明德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修養(yǎng)和努力?!霸茐糁瘛敝阅堋叭雸浴保鳛槔麆Υ┩笀晕?,是“矯揉”“羽括”的結(jié)果;“棠溪之金”之所以能“擊強”,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是“熔范”“砥礪”的結(jié)果。比喻沒有后天的矯正、塑造、磨煉、打造,不可能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8.才與德是有區(qū)別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們,一概稱為賢能,這就是他們錯失人才的原因。(“莫之能辨”,賓語前置句,應是“莫能辨之”;“所以”,……的原因。)(4分)19.①韓非認為用人應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做到賞罰分明;使人才才勝其位、才盡其用;各司其職、互不干涉。②司馬光認為選官方面,才華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華更重要(德帥才資)?!窘馕觥课闹许n非說到“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他認為用人應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做到賞罰分明;還說到“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輕其任,而莫懷馀力于心,莫負兼官之責于君”。使人才才勝其位、才盡其用;各司其職、互不干涉。文中司馬光說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馬光認為選官方面,才華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華更重要(德帥才資)。參考譯文:材料一:聽說古代擅長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并且賞罰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夠少用氣力而建立功業(yè);順應人情,就能夠少用刑罰而推行法令;賞罰分明,伯夷、盜跖就不會混淆。這樣一來,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國家的臣子,為國立功來履行職守,為公盡能來承受職務,依法盡力來擔當職事。做臣子的都能發(fā)揮他們的才能,勝任他們的官職,輕松完成他們的任務,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對君主擔當兼職的責任。明君使職事不相干擾,所以不會發(fā)生爭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職,所以各自都有擅長的技能;使人們不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會發(fā)生爭斗。爭吵平靜了,擅長的技能表現(xiàn)出來了,強弱之間就不會爭勝,猶如冰炭不在同一個器皿中一樣,天下沒有人相互損害,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材料二:趙國的大夫趙簡子的兒子,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確定繼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囑咐說“好好記住!”過了三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又問小兒子無恤,(無恤)背誦竹簡訓詞很熟練,(趙簡子)索求竹簡,無恤從袖子中取出竹簡獻上他。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為繼承人。臣司馬光曰:才與德是有區(qū)別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們,一概稱為賢能,這就是他們錯失人才的原因。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tǒng)帥。云夢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稱為剛勁,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為利箭穿透堅物。棠地方出產(chǎn)的銅材,天下都稱為精利,然而如果不經(jīng)熔燒鑄造,不鍛打出鋒,就不能作為兵器擊穿硬甲。所以,德才兼?zhèn)浞Q之為圣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來輔助自己,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為什么呢?因為君子持有才干來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來做惡事。持有才干作善事,能無善不為,而憑借才干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機足以使他的陰謀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這就如惡虎長了翅膀,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讓人喜愛的人。對喜愛的人容易親近,對敬畏的人容易疏遠,這就是察選人才者經(jīng)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余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后次序,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20.CDF句意:秦昭王與大臣中期爭論,結(jié)果昭王理屈辭窮,不由勃然大怒,中期卻不卑不亢,從容不迫地離開?!盃幷摗笔侵^語動詞,它的主語是“秦王與中期”,主謂結(jié)構(gòu)且語意完整,應該在C處斷開;“不勝”前面省略了主語“秦王”,與上句話主語不同,“不勝”獨立成句,應該在D處斷開;“大怒”的主語是“秦王”,“徐行而去”的主語是“中期”,前后是兩個分句,應該在F處斷開。21.C【解析】A.正確。“竊”,都是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B.正確。儒家經(jīng)典“五經(jīng)”包括:《詩》《書》《禮》《易》《春秋》。C.錯誤。前者解釋為“沒有”,后者解釋為“倒下”。句意: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比喻力量所達到之處,敵人望風潰散,一切障礙皆被清除。D.正確。前者介詞,比;/后者表被動。句意:能走完百里路程的人,比走完九十里路程的人少了一半。后人將“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改為“行百里者半九十”,去掉一個“于”字,意思就又可以理解為“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不受時俗的拘束。22.C【解析】.“秦國、齊國、宋國、韓國的兵力相當而不敢再輕易開戰(zhàn),魏國、楚國置身事外而舉足輕重”錯誤,根據(jù)原文“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復戰(zhàn)也。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為權(quán),故曰先得齊、宋者伐秦。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鑠”可知,進諫的人認為秦、楚、韓、魏四國的兵力勢均力敵,正處在相持不下的局面。而齊、宋兩國置身四國之外,顯得舉足輕重。23.略(每小題4分,共12分)參考譯文:材料一:(有人)對秦武王說:“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輕視齊、楚,而且待韓國就像對待奴仆。臣聽過這樣的話,勝而不驕是王者作為,約束自己而不怨恨是霸主胸襟。勝利了卻不驕縱,所以能讓世人信服;約束自己而不怨恨,所以能讓鄰國隨從依順(或與周圍和睦共處)。現(xiàn)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趙兩國的關系,不惜廣施恩德,卻淡薄與齊國的交往,這可是驕傲的表現(xiàn);取得宜陽大捷,就疏遠楚國,這是使人憤怒的原因。驕忿難以成就霸業(yè)。臣私下認為大王應當加以深思而不該這樣做。《詩經(jīng)》上說:‘做任何事情總有個開頭,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終?!虼讼韧跆貏e注重善始善終。憑什么知道事情會這樣呢呢?過去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敗齊國,后來在黃池(地名)主持諸侯會盟,對宋無禮,最后為勾踐所擒,死在干隧這個地方。這就是能善始而不能善終。如今大王攻破宜陽,占領三川,使得天下策士閉口無言;隔絕諸侯之間的呼應,使東、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進逼而屢屢更改,使各路諸侯不敢聚合策劃圖謀秦國;還奪取了黃棘之地,使韓、楚之兵不敢西進。大王如果兢兢業(yè)業(yè)謹慎到底,王霸之業(yè)絕不只是三代圣王之后的第四個,五位霸主之后的第六個(可指日而待)。假如慎始而不能善終,就會后患無窮,臣擔心諸侯之君,河、濟一帶的有識之士,會認為大王步夫差之后塵。《詩經(jīng)》上說:“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還只算是到了一半?!边@是說最后一段道路是十分艱難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驕傲的情緒,臣曾經(jīng)留心觀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據(jù)諸侯的心意,不是聯(lián)合對付楚國,就是并力收拾秦國。何以見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韓抗秦,四國的兵力勢均力敵,正處在相持不下的局面。而齊、宋兩國置身四國之外,就顯得舉足輕重。所以說先爭取到齊、宋的就能攻伐秦國。秦國如果爭得兩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韓國;韓國受到遏制,那么楚國便孤立無援而遭到打擊。假如楚國先得到齊國的援助,魏國就會衰敗,魏國衰敗之后,秦國就會陷入孤立,飽受戰(zhàn)禍。如果按這條路走下去的話,那么秦、楚兩國必然有一方被天下人嘲笑?!辈牧隙呵卣淹跖c大臣中期爭論,結(jié)果昭王理屈辭窮,不由勃然大怒,中期卻不卑不亢,從容不迫地離開。有人替中期向昭王分辯道:“中期可真是個直言無忌的人,幸虧碰到賢明的君主,如果生在夏桀、商紂之世,必無幸免。”秦王一聽,怒氣頓消,竟然沒有怪罪中期。福建省龍巖市部分校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質(zhì)量檢查高一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材料一:臣聞人主所與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與共政事者,內(nèi)外百執(zhí)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無貳,頰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為謀,則可否不得以相濟,小大不能以相維,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終窮者矣。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覺。故論今日風俗之弊者,莫不議其尚同也,而臣則疑其未嘗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挾其所嘗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嘗料以議其上。省曹之勘當,椽屬之書擬,有司之按事,長吏之舉賢,恩焉則斂而歸己,怨焉則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時政之得失,除授之當否,疆場之緩急,言焉而得,則矜以為功,否焉則訕之曰:“此徒言而無益?!笔看蠓蚨舸?,則其心豈復以國事為饑渴休戚者哉?使此習也,而日長月益,見利則逝,見便則奪,陛下亦何賴于此也?況自比歲封章、奏疏、對策、上書,大率應故事,徒文具,而無惻怛忠敬之實。其號為說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雖然,士習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師宿儒,零替殆盡,后生晚輩,不見典型。臣為此懼深愿陛下與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實拓開規(guī)摹收拾人物。茍挺特自守者,雖無順適之可喜,而決知其無反復難信之憂,必假借而納用之;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必疏遠而芟夷之。平居有規(guī)警之益,緩急無乏才之憂,其于治道興替,關系非輕。(選自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刪改)【注】①文具,指條文規(guī)定。材料二: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說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選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有刪改)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臣為此懼A深愿陛下B與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實E拓開F規(guī)摹G收拾人物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常指負有專責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B.“賢”,指賢能的人,與《師說》“圣益圣”中的第一個“圣”用法相同。C.“自由”,指自作主張,與現(xiàn)在所說的“自由自在”中的“自由”意思并不相同。D.“矜”,指夸耀,與《陳情表》“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矜”詞義相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掌管天下需君臣同心,如果臣子各懷異心,各謀其利,那就會禍患無窮。此種情形并不為世人所察覺。B.若士大夫懷有私心,那么給皇帝的封章、奏疏、對策也不過沿襲舊例,表面應付,并無誠懇忠信可言。C.那些號稱正直的士大夫,雖心懷天下,但不敢直言,多有溢美之詞,少有規(guī)勸之意,作者深感痛心。D.王安石認為,國家因任用賢能的人而興盛,因拋棄賢能的人、專斷獨行而衰敗,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緩急可以倚仗。(4分)(2)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4分)13.魏了翁和王安石都闡述了用人之道,二者的主張有何共同之處?(3分)9.【答案】AEG【解析】句意:我為這而感到憂慮,深深地希望陛下與大臣們明察人心邪正的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程式,招攬人才。“臣為此懼”中,“臣”是主語,“為此”是“懼”的狀語,句子結(jié)構(gòu)完整,后面A處斷開;“陛下與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實”作“愿”的賓語,賓語后E處斷開;“規(guī)摹”是“拓開”的賓語,“人物”是“收拾”的賓語,兩個動賓句中間G處斷開。10.D【解析】A.正確。B.正確。都是形容詞作名詞,指賢能的人和圣人。句意:地位較高的官員的推舉賢人。/圣人更加什么。C.正確。自作主張;隨心所欲。句意:這個怎么能夠自作主張呢?/隨心所欲,無拘無束。D.錯誤。夸耀;憐憫。句意:就自夸而把它作為自己的功勞。/凡是在世的舊臣,還承蒙憐惜養(yǎng)育。故選D。11.C【解析】C.“雖心懷天下”錯誤,由原文“其號為說直,亦不過先為稱贊之詞,而后微致規(guī)切之意”可知,那些宣稱是正直的,也不過是先寫了稱贊之詞,而后稍微表達規(guī)勸的意思,“心懷天下”無中生有。故選C。12.【答案】(1)然后平時做事就會有益處,情況危急時就可以依靠他們。(2)假如能夠?qū)嵭羞@些方法,那么哪里還用憂慮不能超過兩漢、三代的事業(yè),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樣的道路呢?【解析】(1)“平居”,平時;“裨”,益處;“緩急”,偏義復詞,危急。(2)“慮”,憂慮;“軼”,超過;“涂”,同“途”,道路。13.【答案】①要廣開選才之路;②要有包容之心;③要遠離阿諛奉承之人;④要任用賢人?!窘馕觥竣儆稍牟牧弦弧巴亻_規(guī)摹,收拾人物”、材料二“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可知,要廣開選才之路;②由原文材料一“必假借而納用之”、材料二“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可知,要有包容之心;③由原文材料一“雷同相隨者,雖無觸忤之可憎,而決知其有包藏不測之患,必疏遠而芟夷之”、材料二“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可知,要遠離阿諛奉承之人;④由原文材料一“必假借而納用之”、材料二“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可知,要任用賢人。參考譯文:材料一:我聽說與君主共同掌管天下的,只是少數(shù)幾位大臣罷了。與少數(shù)幾位大臣共同治理政事的,只是朝廷內(nèi)外百名左右官員罷了。君臣同心同德,大臣表里如一,自始至終一直不改變內(nèi)心;然后平時做事就會有益處,情況危急時就可以依靠他們。假如大臣各有異心,遇事都為自身考慮,那么無論是提贊成或是反對的意見,都無助于事情的解決,小大官員不能相互聯(lián)結(jié)形成一個整體,而天下的憂慮,不能夠有窮盡的時候了。這私心存在于潛意識之中,而人們沒有覺察它。所以議論今天風俗的弊端,沒有人議論那無原則地求同,而我卻懷疑它未曾真正意見一致。當面一味順從別人,背后卻憂傷嗟嘆;事情成功了就憑借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來向別人夸耀,事情不成功就依仗自己曾經(jīng)預料的來非議他的上級。尚書省各部門的查究,輔佐的官吏的擬定任命,有關官員的查辦事情,地位較高的官員的推舉賢人,別人有感恩之舉就聚集而歸功于自己,別人怨恨就推脫說:“這個怎么能夠自作主張呢?”時政的得失,拜官授職的得當與否,邊疆前線的緩急情況,說得得當,就自夸而把它作為自己的功勞,說得不得當,就毀謗別人說:“這只是空話而沒有益處。”士大夫如果像這樣,那么他們的心哪里又能把國家大事當作自己的饑渴和喜樂憂傷一樣對待呢?假使這風氣日益增長,見到利益就前往,見到有利的機會就爭奪,陛下又怎么能依靠它呢?況且自連年給皇上的封章、奏疏、對策上奏,大都按照舊例,只是表面應付條文規(guī)定,卻沒有誠懇忠敬的實在內(nèi)容。那些宣稱是正直的,也不過是先寫了稱贊之詞,而后稍微表達規(guī)勸的意思。雖然這樣,士大夫風氣到這地步,也是有原因的。輩尊資深的學者和老成博學的讀書人,幾乎都去世了,后生晚輩,不見榜樣。我為這而感到憂慮,深深地希望陛下與大臣們明察人心邪正的實際情況,不拘泥于程式,招攬人才。如果有人品突出、廉潔自守的人,雖然沒有順從的可喜,但必定知道他沒有反復無常、難以讓人相信的憂患,一定要寬容并且接納任用他;隨聲附和、討好上級的人,雖然沒有冒犯的可憎,但必定知道他有隱藏的難以預計的禍患,一定要疏遠并且鏟除他。平時有規(guī)勸告誡的益處,情況危急時沒有缺乏人才的憂慮,它對于治國策略興盛衰微,關系不可輕視。材料二:國家因為任用賢能的人而興盛,因為拋棄賢能的人、專斷獨行而衰敗。這兩點,是古往今來適用的道理,也是見識平常的人都知道的?,F(xiàn)在如同古代,現(xiàn)在的天下也同古代的天下。古代即使是擾動不安的時代,還有如此多的賢能之人,何況現(xiàn)在太平安寧,怎么能說沒有賢能之人呢?只是在于皇上如何使用罷了?;噬蠌V泛地征求眾人的意見,那么有才能的人就能夠得到進用;沒有忌諱的事情,那么正直敢于進諫的言路就開了;不親近小人,那么進讒言阿諛奉承的人自然疏遠了;不受成規(guī)習俗的束縛,那么守職的官吏就能明辨的處理事務了;不以細小的過錯責備人,那么有才能的官吏的志向就能完全得到實現(xiàn)了。假如能夠?qū)嵭羞@些方法,那么哪里還用憂慮不能超過兩漢、三代的事業(yè),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樣的道路呢?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學情調(diào)研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朕觀前代,讒佞之徒,皆國之蟊賊也?;蚯裳粤钌?,朋黨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銜冤。故叢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齊、隋間讒譖事,耳目所接者,略與公等言之……又隋太子勇?lián)彳姳O(jiān)國,凡二十年間,固亦早有定分。楊素欺主罔上,賊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滅于天性,逆亂之源,自此開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禍及其身,社稷尋亦覆敗。古人云‘世亂則讒勝’,誠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漸,用絕讒構(gòu)之端,猶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覺悟。”魏征曰:“《禮》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对姟吩疲骸皭疸倬?,無信讒言。讒言罔極②,交亂四國?!挚鬃釉唬骸異豪谥舶罴?。’蓋為此也。臣嘗觀自古有國有家者,若曲受讒謝,妄害忠良,必宗廟丘墟,市朝霜露③矣。愿陛下深慎之!”貞觀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趙元楷課父老服黃紗單衣迎謁路左盛飾廨宇修營樓雉以求媚又潛飼羊百余口魚數(shù)千頭將饋貴戚太宗知,召而數(shù)之曰:“朕巡省河、洛,經(jīng)歷數(shù)州,凡有所須,皆資官物。卿為飼羊養(yǎng)魚,雕飾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復行。當識朕心,改舊態(tài)也?!币栽谒逍柏?,故太宗發(fā)此言以戒之。元楷慚懼,數(shù)日不食而卒。貞觀十六年,太宗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來記我行事善惡?”遂良曰:“史官之設,君舉必書。善既必書,過亦無隱?!碧谠唬骸半藿袂谛腥?,亦望史官不書吾惡。一則鑒前代成敗事,以為元龜④;二則進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則斥棄群小,不聽讒言。吾能守之,終不轉(zhuǎn)也。”(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注]①愷悌:平易近人。②罔極:不中正。③市朝霜露:人眾會聚的鬧市變得霜披露凝、冷落無人了,文中形容國破家亡。④元龜:比喻可資借鑒的往事。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刺史A趙元楷B課父老服C黃紗單衣D迎謁E路左F盛飾廨宇G修營樓雉H以求媚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凡二十年間”與“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兩句中“凡”字的意思相同。B.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先的廟字,也用來指代朝廷或國家政權(quán)。C.“以元楷在隋邪佞”與“秦以攻取之外”(《六國論》)兩句中“以”字的意思不同。D.“數(shù)日不食而卒”與“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兩句中“而”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說,自己歷覽前代歷史,發(fā)現(xiàn)凡是阿諛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國家的敗類。B.唐太宗列舉楊素讒言禍國的事例,表達了要防微杜漸、杜絕讒言的觀點,并表示自己仍擔心不能察覺問題。C.魏征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了《禮記》《詩經(jīng)》中的句子以及孔子的話來提醒唐太宗要對讒言保持謹慎。D.蒲州刺史趙元楷本來想獻媚、討好唐太宗,還準備送羊、魚給皇親國戚,結(jié)果唐太宗知道后將他打入大牢。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故叢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2)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禍及其身,社稷尋亦覆敗。14.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告訴褚遂良,他正在做哪三件事來行善避惡?請簡要分析。(3分)10.DFG11.D12.D13.(1)所以蘭花想要長得繁茂,卻被秋風摧折;國君希望自己英明,卻被獻媚的小人蒙蔽(被迷惑)。(句意1分,重點詞語“敗”,摧折;“欲明”,希望英明;“蔽”,被蒙蔽,被迷惑,各1分)(2)隋文帝混淆了嫡子與庶子的名分,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國家不久就滅亡了。(句意1分,重點詞語“竟”,最終;“尋”,不久;“覆敗”,滅亡,各1分)14.①對照前代成功、失敗的事實,將它作為鑒戒。②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辦好政事。③斥退小人,不聽信讒言。(1點1分,共3分,照抄原文適當扣分)10.DFG【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蒲州刺史趙元楷督促當?shù)匕傩找宦纱┥宵S紗單衣,在路邊迎接拜謁,并大肆裝飾官署,修建城墻用來獻媚皇帝?!按淌汾w元楷課父老服黃紗單衣”是兼語句,“父老”既是“課”的賓語,又是“服黃紗單衣”的主語,結(jié)構(gòu)完整,中間不可斷開,在“黃紗單衣”的后面斷開,D處斷;“迎謁路左”省略介詞“于”,應為“于路左迎謁”,狀語后置句,在后置狀語“路左”后面斷開,F(xiàn)處斷;“盛飾廨宇”是動賓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完整,賓語“廨宇”后斷開,G處斷。所以應斷處為DFG。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和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均解釋為“總共”。句意:總共二十年間。/總共六百一十六字。C.正確。因為;用。意思不同。句意:因為趙元楷在隋朝時就有奸邪諂佞的惡名。/秦國除用戰(zhàn)爭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D.“意思相同”錯誤。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幾天吃不下東西,很快就死了。/卻被秦人積累起來的威勢所脅迫。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結(jié)果唐太宗知道后將他打入大牢”說法錯誤,依據(jù)原文“召而數(shù)之曰……”可知,唐太宗只是召趙元楷來訓斥,并沒有將他打入大牢。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1)“敗”,摧折;“欲明”,希望英明;“蔽”,被蒙蔽,被迷惑。(2)“竟”,最終;“尋”,不久;“覆敗”,滅亡。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據(jù)原文“一則鑒前代成敗事,以為元龜”可知,第一件事是對照前代成功、失敗的事實,將它作為鑒戒;依據(jù)原文“二則進用善人,共成政道”可知,第二件事是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辦好政事;依據(jù)原文“三則斥棄群小,不聽讒言”可知,第三件事是斥退小人,不聽信讒言。參考譯文: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身邊的侍臣說:“我考察前代的歷史,發(fā)現(xiàn)凡是阿諛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國家的敗類。他們巧言令色,結(jié)黨營私。君主如果昏庸無能,就會被他們蒙蔽,忠義之臣就會受到排擠打擊,蒙受不白之冤。所以蘭花想要長得繁茂,卻被秋風摧折;國君希望自己英明,卻被獻媚的小人迷惑。這樣的事情在史書中不勝枚舉。至于齊代、隋代年間誹謗、誣陷忠良的事例,我曾耳聞目睹,簡略地說給你們聽聽……另外,隋太子楊勇領軍監(jiān)國,總共二十年之久,本來早已確定了儲君的名分。楊素欺瞞君主,殘害忠良,使他們父子之間的親情泯滅于瞬間,叛逆禍亂的根源也就由此產(chǎn)生了。隋文帝混淆了嫡子與庶子的名分,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國家不久就滅亡了。古人說‘世道混亂那么讒言就會大行其道’,這話的確不是妄言。我常防微杜漸,用來杜絕讒言的根源,但仍擔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自己不能察覺出問題?!蔽赫髡f:“《禮記》上寫道:對自己不能親見的事情要謹慎,對自己不能耳聞的事情要警覺?!对娊?jīng)》說:‘平易近人的君子,不聽信讒言。讒言極不公正,只會攪亂天下四方?!硗饪鬃诱f:‘厭惡那些用讒言利嘴使國家覆滅的人?!蟾耪f的就是這個道理。我曾觀察自古以來統(tǒng)治國家的人,如果被讒言蒙蔽,妄殺忠良,就必定使宗廟變?yōu)閺U墟,朝野零落。希望陛下對此要特別謹慎!”貞觀七年,唐太宗巡幸蒲州。蒲州刺史趙元楷為此規(guī)定當?shù)匕傩找宦纱┥宵S紗單衣,在路邊迎接拜謁,并大肆裝飾官署,修建城墻用來獻媚皇帝;他還暗中飼養(yǎng)了幾百頭羊、幾千條魚,準備饋送皇親國戚。唐太宗知道這事后,把他召來訓斥道:“我巡察黃河、洛水一帶,歷經(jīng)許多州縣,大凡有什么需要,都由國庫供給。你卻為此養(yǎng)羊養(yǎng)魚,雕飾庭院樓宇,這是已滅亡的隋朝所留下的壞習氣,如今不能再這么做了。你應該體會我的用心,改掉這套舊的陋習?!币驗橼w元楷在隋朝時就有奸邪諂佞的惡名,所以唐太宗講這番話來警誡他。趙元楷聽后既羞愧又害怕,幾天吃不下東西,很快就死了。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諫議大夫褚遂良說:“你負責撰寫起居注的工作,近來你們記錄我所做的事情是善還是惡呢?”褚遂良說:“朝廷專門設置了史官,君主一舉一動都得記錄下來。既然善的必須記,過失也一定不加隱瞞?!碧铺谡f:“我現(xiàn)在正在認真做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沒有我的過失可寫。一是對照前代成功、失敗的事實,將它作為鑒戒;二是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辦好政事;三是斥退小人,不聽信讒言。這三點我會堅持下去,始終不會改變?!备=ㄊ∧掀绞匈t海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階段質(zhì)量調(diào)研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摘編自《禮記·大學》)材料二:師曠侍于晉侯。晉侯曰:“衛(wèi)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yǎng)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圉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草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曰:'道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選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序號寫在下面的橫線上。寫對一處得1分,超過3處不給分。(3分)天之愛民A甚矣B豈其使一人C肆于民D上衛(wèi)以從其淫下而棄天地之性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和“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諸”字含義相同。B.“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和“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之”字含義相同。C“蓋之如天,容之如地”和“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中的“蓋”字含義不同。D“是故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和“是故圣愈圣,愚益愚”(《師說》)中的“是故”含義相同。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晉侯曰:“衛(wèi)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答(2)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答13.上述兩則材料在治國理政方面給我們的啟示分別是什么?請簡要概括。(3分)答10.答案BEF解析“天之愛民甚矣”,“矣”為句末語氣詞,應在“矣”后斷開,即B處斷開:“于民上"是“肆”的后置狀語,應在“上”后斷開,即E處斷開;“其淫”是“從”的賓語,“以從其淫”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即F處斷開。11.B代詞,他/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12.3.答案(1)晉悼公說:“衛(wèi)國人驅(qū)逐了他們的國君,這不也太過分了嗎?"師曠回答說:也許是他們的國君實在太過分了。”(2)好的就稱揚,錯的就糾正,有災難就援助,有過失就改正。解析(1)出:驅(qū)逐,放逐。對:回答。甚:過分。(2)賞:稱揚,贊賞???糾正。革:改變,改正。13.答案①材料一:修身養(yǎng)性,以身示范。②材料二:愛民如子,善聽諫言。解析由材料一“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可得出:修身養(yǎng)性,以身示范。由村料二“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yǎng)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可得出:愛民如子、善聽諫言。【參考譯文]材料一:君主的家族仁愛,整個國家就會興起仁愛;君主的家族禮讓,一國就會興起禮讓;君主一個人貪婪兇暴,整個君主的家強仁愛,整個國家批會興起仁愛:君主的家族禮讓,一國就會興起禮讓;君主一個人貪婪兇暴,整國家蔬會發(fā)生幼亂;事情的關鍵就是這樣。這就叫作一句話就會還事,一個人就能使國常愛光。見,舜用任愛統(tǒng)治天下,志百姓就跟隨著仁發(fā):集、時用或展統(tǒng)治關平,老有姓品限的品或最全展統(tǒng)治者的命今為他所仍并的機及、那會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君子總是自己先服到,然為才要水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后才愛水別人不這樣傲。自己的內(nèi)心不以仁愛持人,卻能曉流他人,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愛思治理好國家必須先夢治好自己的家族。材料二;師曠在晉悼公身邊傳奉。香悼公說:“衛(wèi)國人服逐了他們的國君,這不也太過分了嗎?"師曠回答說:“也許是他們的國君實在太過分了。好的君主要做到笑實好的場罰壞的,養(yǎng)活百姓就像養(yǎng)活自己的孩子,對待百姓要佛上天那祥君臨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