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兒科學全版_第1頁
中醫(yī)兒科學全版_第2頁
中醫(yī)兒科學全版_第3頁
中醫(yī)兒科學全版_第4頁
中醫(yī)兒科學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歷代兒科名家及專著

一、中醫(yī)兒科學的萌芽期(遠古至南北朝)

扁鵲:我國最早的兒科醫(yī)生

二、中醫(yī)兒科學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

《顱肉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兒科專著,書中首倡小兒體質屬

“純陽”觀點

北宋錢乙及《小兒藥證直訣》,學術思想:1.小兒生理病理特點

概括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2.創(chuàng)立了“面上證”“目

內(nèi)證”的診斷方法;3.并首創(chuàng)兒科五臟辯證體系,提出心主驚、肝主

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的辯證綱領,成為中醫(yī)兒科辯證學中最

重要的方法;4.治療上創(chuàng)立新方,化裁古方;5.對兒科四大要證“痛、

痘、驚、疳”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提出“急驚合涼泄,慢驚合溫泄”

的治療大法。被后世譽為“兒科之圣”。

北宋時期,山東名醫(yī)董汲擅用寒涼法治療,總結撰成《小兒斑疹

備急方論》,是為痘疹類第一步專著。

南宋陳文中,著《小兒痘疹方淪》《小兒病源方論》。

三、中醫(yī)兒科學的發(fā)展期(元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明代萬全著作有《育嬰家秘》、《幼科發(fā)揮》、《痘疹心法》、《片玉

心書》《片玉痘疹》倡導“育嬰四法”,即“預養(yǎng)、胎養(yǎng)、墓養(yǎng)、鞠

養(yǎng)”,

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二治療方面提出“首重保護胃氣”

清陳復正,號飛霞,著《幼幼集成》,該書詳析指紋之義,歸納

為“浮塵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二

小兒年齡分期

一、胎兒期:從受孕到分娩共40周,稱為胎兒期。目前國內(nèi)將

胎齡滿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為圍生期。

二、新生兒期:從出生后臍帶結扎開始,至生后滿28天

三、嬰兒期:從出生到1周歲之前,稱為嬰兒期。這一時期生長

發(fā)育極為迅速,充分顯示了小兒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生理特點。

四、幼兒期:從1周歲到滿3周歲之前為幼兒期,這一時期體格

增長速度較前緩慢,但動作、語言、思維發(fā)育加快。

五、學齡前期:從3周歲到6?7周歲(進入小學前)為學齡前期,

也稱幼童期。這一時期體格發(fā)育穩(wěn)步增長,智力發(fā)育迅速,活動能力

增強。

六、學齡期:從入小學開始(6?7周歲)到青春期前,稱學齡期。

七、青春期:青春期年齡范圍一般指10-18歲。一般女孩自11

一12歲到17—18歲,男孩自13-14歲到]8—20歲。

一、體重正常值

V6個月體重(kg)=3+0.7X月齡

7?12個月體重(kg)=7+0.5X(月齡-6)

1歲以上體重(kg)=8+2X年齡

二、身長正常值

出生時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長25cm,2歲后至12歲兒童的

身高:身高(cm)=70+7X年齡

三、崗門閉合時間前囪應在小兒出生后的12?18個月閉合

四、頭圍新生兒頭圍約為33?34em,1周歲時46cm,2周歲

時約為48cm,5歲時增長至50cm,15歲時接近成人,為54-58cm。

五、乳牙生后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乳牙(20顆)約在2?

2.5歲出齊。2歲以內(nèi)乳牙顆數(shù):乳牙數(shù)=月齡-4(或6)6歲左右開

始長第一顆恒牙。

運動發(fā)育順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細、由不協(xié)調(diào)到協(xié)調(diào)的進展。

小兒生理病理特點

小兒生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fā)育

迅速。病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

復。病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外感、食傷、先天因素居多。

生理特點

1.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嬌指嬌氣,不耐寒熱;嫩指柔嫩,未

臻成熟;形指形體結構,如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氣指

生理活動功能,如肺氣、脾氣、腎氣等;充指充實、充任。

“稚陰稚陽”:“陰”一般指體內(nèi)精、血、津液等物質;邛日”是指體

內(nèi)臟腑的各種生理活動功能。故“稚陰稚陽”的觀點更充分說明了小兒

無論在物質基礎與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未充和不完善的。

2.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所以

小兒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形體、智力、臟腑、功能等均隨著年齡的增

長,不斷向完善、成熟方面發(fā)展,年齡愈小,生長的發(fā)育的速度越快。

“生機”是指各種生理活動機能,“發(fā)育”是指生長過程。

“純陽”是指三歲以下小兒稟受父母先天之氣,真元未耗,在生長

發(fā)育過程中,表現(xiàn)為生機旺盛,蓬勃發(fā)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

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而言。

總之,“稚陰稚陽”和“純陽”理論,概括了小兒生理特點的兩個方

面。“稚陰稚陽”是說明小兒肌膚柔嫩,筋骨未堅,氣血未充,臟腑嬌

嫩,陰陽二氣均較幼稚不足;“純陽”是說明小兒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

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生理現(xiàn)象。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對于闡

明和理解小兒病因病理特點、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病理特點

1.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

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陰陽二氣均屬不足,因此,在病

理上不僅發(fā)病容易而且傳遍迅速,年齡越小,越為突出。

“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常虛”:肺主一身之氣,脾為后天之本,

三者密切相關。腎藏精,內(nèi)寄元陰元陽,主生長發(fā)育。小兒甫生,先

天稟受腎氣未充,既生之后,需賴后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滋養(yǎng),才能

不斷補充和化生。小兒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對于腎氣生發(fā)、脾胃運化

的需求較成人更為迫切,其精血、津液等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也比成人大

得多,故顯得脾常不足腎常虛。同樣,腎為氣之根,脾為水谷精氣之

源,初生時肺臟全而未壯,脾腎由均稚弱,主氣功能未健,顯得肺常

不足。

“易虛易實”是指小兒一旦患病,則正氣易虛而邪氣易實,所謂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p>

“易寒易熱”是指小兒在疾病的過程中,由于“稚陽未充”,陽

氣易損而出現(xiàn)陰寒之證,所謂“陰盛則寒”;又由于“稚陰未長”,陰

液易劫而表現(xiàn)為熱的癥候,所謂“陽盛則熱二

2.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清指清凈、純潔,靈指靈巧、靈活。臟氣清靈,易趨康復,是指

小兒患病在病情發(fā)展轉歸的過程中,由于體稟“純陽”,生機蓬勃,

發(fā)育迅速,活力充沛,組織的修復能力強,并且病因單純,極少七情

勞倦傷害,兒種疾病同時并見的情況也較少,對藥物的反應靈敏等,

所以,只要辯證正確,治療及時,護理得當,病情也就比成人好轉的

快,容易恢復健康。

診法:主張四診合參,首重望診。

—>望診:

1.望神色:五色主病:面呈白色,多為虛證、寒證。面呈紅色,

多為熱證。新生兒面色嫩紅,或小兒面色白里透紅,為正常膚色。面

呈黃色,多為脾虛證或有濕濁。面呈青色,多為寒證、痛證、瘀證、

驚癇。面呈黑色,多為寒證、痛證、瘀證、水飲證。若小兒膚色黑紅

潤澤,體強無病,是先天腎氣充沛的表現(xiàn)。

2.望形態(tài)

3.審苗竅

正常小兒舌體柔軟、淡紅潤澤、伸縮自如,舌面有干濕適中的薄

苔。新生兒舌紅無苔和哺乳嬰兒的乳白苔,均屬正常舌象。

舌體腫大,板硬不靈,甚則腫塞滿口,不能轉動吮乳,成為木舌,

由心脾積熱,火熱循經(jīng)上行所致;舌下紅腫突起,形如小舌,稱為重

舌,屬心脾火熾,上沖舌本所致;舌體不能伸出唇外,轉動伸縮不靈,

語音不清,稱為連舌,銀舌系帶過短所致,亦稱“絆舌”;舌吐唇外,

掉弄如蛇,稱為弄舌,多為大病之后,心氣不足或驚風之兆;舌吐唇

外,緩緩收回,稱吐舌,常為心經(jīng)有熱所致,吐舌不收,心氣將絕;

時時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脫屑、作癢,稱舔舌,多因

脾經(jīng)伏熱所致。

4.辨斑疹

5.察二便

初生嬰兒的胎糞,呈暗綠色或赤褐色,黏稠無臭;母乳喂養(yǎng)兒,

大便呈卵黃色,稠而不成形;牛奶、羊奶喂養(yǎng)兒,大便呈淡黃白色,

質地較硬,有臭氣。

大便赤白黏凍,為濕熱積滯,常見于痢疾;嬰幼兒大便呈果醬色,

伴陣發(fā)性哭鬧,常為腸套疊。

6.察指紋

兒科對于三歲以下小兒常以察指紋作為望診內(nèi)容之一。

正常小兒的指紋大為淡紫隱隱而不顯于風關以上。

指紋的辯證綱要,可以歸納為“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

定虛實,三關側輕重”。紋色鮮紅浮露,多為外感風寒;紋色紫紅,

多為邪熱郁滯;紋色淡紅多為內(nèi)有虛寒;紋色青紫,多為郁熱內(nèi)結;

紋色深紫多為瘀滯絡閉,病情深重。紋達指尖,稱透關射甲,若非一

向如此,則示病情重危。

三、問診

問個人史包括胎產(chǎn)史、喂養(yǎng)史、生長發(fā)育史、預防接種史。

四、切診

脈診:3歲以上小兒可用脈診。7歲以下兒童采用“一指定三關”;

7歲以上兒童可采用成人三指定寸關尺三部的切脈方法。

內(nèi)治法用藥原則

1.治療要及時、正確和審慎

2.處方用藥精簡靈活

3.注意顧護脾胃

4.重視先證而治

5.掌握用藥劑量:

新生兒用成人量1/6,乳嬰兒用成人量1/3,幼兒用成人量1/2,

學齡兒童用成人量2/3或接近成人用量

嬰兒期保健

喂養(yǎng)方法:母乳喂養(yǎng)(生后6個月之內(nèi)以母乳為主要食品者,稱

為母乳喂養(yǎng));人工喂養(yǎng)(4個月以內(nèi)的嬰兒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行

母乳喂養(yǎng),完全采用配方乳或其他獸乳,如牛、羊乳等喂養(yǎng)嬰兒,稱

為人工喂養(yǎng));混合喂養(yǎng)(因母乳不足而需添喂牛、羊乳或其他代乳

品時,稱為混合喂養(yǎng))(1.補授法:母乳不足時用配方奶或獸乳補充

母乳喂養(yǎng)時為補授法,適宜于4個月以內(nèi)的嬰兒。2.代授法:一日內(nèi)

有一至數(shù)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稱為代授法。)

添加輔食的原則: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

種。

船員

胎黃以嬰兒出生后皮膚面目出現(xiàn)黃疽為特征。因與胎稟因素有

關,故稱“胎黃”或“胎疸二

胎黃的病變臟腑在肝膽、脾胃。

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為脾胃濕熱或寒濕內(nèi)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

致發(fā)黃,日久則氣滯血瘀,脈絡瘀阻。

1.濕熱郁蒸

證候:面目皮膚發(fā)黃,色澤鮮明如橘,哭聲響亮,不欲吮乳,

口渴唇干,或有發(fā)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質紅,苔黃膩。

分析:此為陽黃證。濕熱之邪蘊阻脾胃,肝膽疏泄失常,膽汁

外溢,故面目皆黃;熱為陽邪,故黃疸色澤鮮明;熱甚于內(nèi).故門渴

唇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茵陳蒿湯加味。常用藥:茵陳、桅子、大黃清熱利濕退

黃,佐以澤瀉、車前子利尿化濕,黃苔、金錢草清熱解毒。

2.寒溫阻滯

證候:面目皮膚發(fā)黃,色澤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

欠溫,納呆,大便澹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

分析:寒屬陰邪,濕性粘滯,寒濕內(nèi)阻,肝膽疏泄失常,故黃

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濕中阻,脾陽不振,故納呆、便澹;舌淡、苔

白膩為寒濕之象。

治法:溫中化濕。

方藥:茵陳理中湯加減。常用藥:茵陳蒿利膽退黃,干姜、白

術、甘草溫中燥濕,佐以黨參益氣健脾,意松仁、茯苓健脾滲濕。

生理性胎黃與病理性胎性的鑒別

1.出現(xiàn)時間:生后第2?3天;黃疸出現(xiàn)早(出生后24h以內(nèi))或

出現(xiàn)過遲。

2.消退時間:足月兒小于2周,早產(chǎn)兒3?4周;足月兒小于2周,

早產(chǎn)兒大于4周或退而復現(xiàn)。

3.黃疸程度:血清總膽紅素足月兒小于221umol/L早產(chǎn)兒小于

257umol/L;血清總膽紅素足月兒大于221umol/L早產(chǎn)兒大于

257umol/Lo

4.進展情況:每日血清膽紅素增加值小于85umol/L;每日血清膽

紅素增加值大于85umol/Lo

5.伴隨癥狀:無其他臨床癥狀;有其他癥狀,如精神倦怠,不欲

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等,有原發(fā)疾病表現(xiàn)。

胎黃動風與胎黃虛脫辯證

1.黃疸程度:黃疸顯著;黃疸急劇加深。

2.伴有癥狀:尖叫抽搐,角弓反張;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3.舌質舌苔:舌質紅,苔黃膩;舌質淡,苔白。

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外感疾病,臨

床以發(fā)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為主要變現(xiàn)。

感冒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機關鍵為衛(wèi)表失和,

肺氣失宣。

由于小兒肺臟嬌嫩,感邪之后,失于清肅,氣機不利,津液不得

敷布而內(nèi)生痰液,壅結咽喉,阻于氣道,加劇咳嗽,此即感冒夾痰。

小兒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響中焦氣機,減弱運化功能,致乳

食停積不化,阻滯中焦,出現(xiàn)脫腹脹滿、不思乳食,或伴嘔吐、泄瀉,

此即感冒夾滯。小兒神氣怯弱,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感邪之后熱擾

肝經(jīng),易導致心神不寧,生痰動風,出現(xiàn)一時性驚厥,此即感冒夾驚。

感冒的基本治療原則為疏風解表。

1.風寒感冒

證候: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喉癢,

舌偏淡,苔薄白,脈浮緊。

分析:風寒外束,衛(wèi)表不和。肌表為寒邪所束,經(jīng)氣不得宣暢,

故發(fā)熱無汗,惡寒頭痛;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故喉癢,噴嚏咳嗽;

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征象。

治法:辛溫解表。?

方藥:荊防敗毒散、蔥豉湯加減。常用藥:蔥白、蘇葉、豆豉

解表發(fā)汗,荊芥、防風疏風散寒,杏仁、前胡宣發(fā)肺氣,桔梗開肺利

咽,甘草調(diào)和諸藥。

2.風熱感冒

證候:發(fā)熱重,惡風,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流膿涕,噴嚏,

咳嗽,痰黃粘,咽紅或腫,曰干而渴,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

分析:風熱外襲,肺衛(wèi)不利。感受風熱或寒從熱化,媵理開泄,

發(fā)熱重而有汗出;風熱上乘,肺氣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紅或腫;

熱易傷津,口干而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皆風熱征象。

治法:辛涼解表。'

方藥: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常用藥:?銀花、菊花、連翹清

熱解表,薄荷、牛券子疏風散熱、宣肺利咽,豆豉發(fā)表除煩,桔梗、

前胡宜肺化痰。

4.時邪感冒

證候:全身癥狀較重,壯熱嗜睡,汗出熱不解,目赤咽紅,肌

肉酸痛,或有惡心嘔吐,或見疹點散布,舌紅苔黃,脈數(shù)。

分析:疫毒侵襲,火熱燔熾。疫毒襲表,故壯熱嗜睡,肌肉酸

痛;上焦熱熾,故目赤咽紅;邪伏中焦故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數(shù)

均為熱盛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銀翹散合普濟消毒飲加減。常用藥:銀花、連翹清熱解

毒,荊芥、羌活辛溫疏邪,山桅、黃苓清肺泄熱,板藍根、貫眾、蚤

休泄熱解毒,薄荷辛涼發(fā)散。

咳嗽

咳嗽病位不離于肺,常涉及脾,基本病機為外邪犯肺或內(nèi)傷于肺,

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致咳嗽。

辨證要點:辨外感內(nèi)傷:小兒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兼有表證

者,多屬外感咳嗽;起病緩,病程較長,并伴不同程度臟腑功能失調(diào)

者,多數(shù)內(nèi)傷咳嗽。

治療原則:小兒咳嗽的基本病機是肺氣失宣,故以宣通肺氣為基

本治療原則。外感咳嗽一般邪氣盛而正氣未虛,治宜疏散外邪,宣通

肺氣為主,邪去則正安,不宜過早使用苦寒、滋膩、收澀、鎮(zhèn)咳之藥,

以免留邪。內(nèi)傷咳嗽,則應辨明由何臟累及,隨證立法。痰盛者化痰

以宣肅肺氣,依痰熱、痰濕之不同,分別予以清熱化痰或燥濕化痰。

后期以補為主,分別以潤肺滋陰與健脾補肺為法。

分證論治:(一)外感咳嗽1.風寒咳嗽(咳嗽頻作,咽癢聲重,

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惡寒少汗,或有發(fā)熱頭痛,全身酸痛,舌苔薄

白,脈浮緊,指紋浮紅。)T琉風散寒宣肺一杏蘇散加減2.風熱咳

嗽(咳嗽不爽,痰黃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濁涕,伴有發(fā)

熱頭痛,惡風,微汗出,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指紋紅紫。)一

疏風解熱宣肺--桑菊飲加減3.風燥咳嗽T/E風清肺,潤燥止咳--清燥

救肺湯加減(二)內(nèi)傷咳嗽1.痰熱咳嗽(咳嗽痰黃,稠粘難咯,面

赤唇紅,口苦作渴,或有發(fā)熱、煩躁不寧,尿少色黃,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指紋色紫。)一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湯加減2.痰濕咳

嗽(咳嗽重濁,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悶納呆,苔白膩,脈濡。)

一燥濕化痰止咳一二陳湯加減3.氣虛咳嗽(咳而無力,痰白清稀,

面色蒼白,氣短懶言,語聲低微,喜溫畏寒,體虛多汗,舌質淡嫩,

脈細少力。)一健脾補肺,益氣化痰-參苓白術散加減4.陰虛咳嗽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癢聲嘶,手足心

熱,或咳嗽帶血,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一養(yǎng)陰潤肺,化

痰止咳--沙參麥冬湯加減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肺系疾病之一,以發(fā)熱、咳嗽、痰壅、

氣急、鼻煽為主要癥狀,重者涕淚俱閉、面色蒼白發(fā)組。

若邪在肺衛(wèi)不解,化熱入里,練液成痰,痰熱互結,閉阻肺絡,

肺氣閉塞,則出現(xiàn)本病典型臨床表現(xiàn)如發(fā)熱、咳嗽、氣促、鼻煽等。

肺主氣而朝百脈,若感邪較重或正不勝邪,病情進展,則可由肺而累

及他臟。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失肅降,大腸之氣不得下行,則出現(xiàn)腹

脹、便秘等腑實證候;若邪熱熾盛,內(nèi)陷厥陰,引動肝風,則出現(xiàn)高

熱、神昏、抽搐等邪陷厥陰之變證;氣為血之帥,若肺氣郁閉,影響

及心,致血行不暢,脈道澀滯,則出現(xiàn)唇甲發(fā)卵、舌有瘀斑等氣滯血

瘀證候,甚或因心失所養(yǎng),心氣不足,心陽虛衰,而出現(xiàn)面白肢冷,

呼吸急促,心煩不安,右脅下痞塊增大,脈微欲絕等重危之象。若病

情嚴重者,可因內(nèi)閉外脫而死亡。

肺炎喘嗽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內(nèi)竄心肝。痰熱

既是病理產(chǎn)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病理機制主要是肺氣郁閉之

演變。

治療原則:治療以開肺化痰,止咳平喘為基本法則。

痰熱閉肺

證候:壯熱煩躁,喉間痰鳴,痰稠色黃,氣促喘憋,鼻翼煽動,

或口唇青紫,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分析:痰熱壅盛,故壯熱煩躁,喉間痰鳴,痰稠色黃。肺氣郁

閉故見氣促喘憋,鼻翼煽動。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痰熱之象。

治法:清熱宣肺,滌痰定喘。

方藥:五虎湯合拿芮大棗瀉肺湯。常用藥:麻黃、杏仁、生石

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細茶升清降濁,桑白皮、草蕩子瀉肺,蘇子、

前胡宣肺化痰,黃苓、虎杖清肺解毒。

哮喘

哮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肺系疾病,以發(fā)作性喉間哮鳴氣促,呼氣

延長為特征,嚴重者不能平臥。

病因病機:內(nèi)因責之于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痰飲留伏,此

為哮喘之夙根。外因責之于氣候驟變,寒溫失調(diào),感受外邪,接觸異

物、異味以及過食生冷咸酸,活動過度,情緒激動等。內(nèi)因是發(fā)病的

根據(jù),外因即誘因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其中因感冒受冷而誘發(fā)者最多

見。

哮喘的發(fā)生都是外因作用于內(nèi)因的結果,正虛痰伏,邪阻肺絡是

其主要病機。其發(fā)作期的病機為內(nèi)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

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阻氣道,搏擊有聲,發(fā)為哮喘。內(nèi)因不除,

外因屢犯,所謂風有動靜、痰有鼓息,導致哮喘時作時止、反復發(fā)作。

哮喘發(fā)作期以邪實為主,緩解期以正虛為主,但亦有發(fā)作期、緩解期

不明,發(fā)作遷延,虛實夾雜的復雜證候。

治療原則:本病應按發(fā)作期、緩解期分別施治。發(fā)作期當攻邪以

治其標,治肺為主,分辨寒熱虛實而隨證施治。緩解期當扶正以治其

本,調(diào)其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哮喘屬于頑疾,宜采用

多種療法綜合治療敷貼、西藥等均可選擇應用。

分證論治——發(fā)作期

1.寒性哮喘

證候:咳嗽氣喘,喉間有痰鳴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

涕,面色淡白,惡寒無汗,舌淡紅,苔白滑,脈浮滑。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藥:小青龍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常用藥:麻黃、桂枝宣肺散

寒,細辛、干姜溫肺化飲,白芥子、蘇子、萊瓶子行氣化痰,白芍藥、

五味子斂肺平喘。

2.熱性哮喘

證候:咳嗽哮喘,聲高息涌,咯痰稠黃,喉間哮吼痰鳴,胸膈滿

悶,身熱,面赤,口干,咽紅,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味。常用藥:麻黃、生石膏宜肺清熱,杏仁、

拿茄子、桑白皮瀉肺降逆,蘇子化痰,生甘草調(diào)和諸藥。

3.虛實夾雜

證候:病程較長,哮喘持續(xù)不已,動則喘甚,面色欠華,小便清

長,常伴咳嗽、喉中痰

吼,舌淡苔薄膩,脈細弱。

治法:化痰降氣,納氣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合都氣丸加減。常用藥:麻黃、射干平喘化痰,

半夏、款冬、紫苑清肺化痰,細辛、五味子斂汗平喘,山茱萸、熟地

益腎,淮山藥、茯苓健脾化痰。

口瘡

口瘡是以口頰、唇舌、齒齦、上腭等處發(fā)生潰瘍?yōu)樘卣鞯囊环N口

腔疾患。口瘡只發(fā)生于口唇兩側者,又稱燕口瘡;滿口糜爛,色紅作

痛者,又稱口糜。

脾胃積熱

證候:頰內(nèi)、齒齦、上顆、唇角等處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周

圍粘膜紅赤灼熱,疼重拒食,煩躁流涎,面赤唇紅,或伴身熱、口臭,

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shù)或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解毒、瀉火通腑。

住方:涼膈散加減。

常用藥:黃苓、連翹、桅子、大黃、生石膏、竹葉、薄荷、甘草。

泄瀉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數(shù),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

見病。

病因病機:泄瀉之因,以濕為主;泄瀉病位,以脾為要。脾為土

臟,濕為土氣,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濁不分,

合污而下發(fā)生泄瀉。由于小兒具有“稚陽稚陰”的生理特點和“易虛

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加之泄瀉常易傷筋耗氣,故病情重者,

??砂l(fā)生“傷陰”“傷陽”的變證。一般暴瀉者常傷陰,久瀉者常傷

陽病情危重者,也可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而出現(xiàn)陰竭陽脫之變證。

治療原則:泄瀉治療,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法則。實證以祛邪為主,

根據(jù)不同的證型分別治以消食導滯,祛風散寒,清熱利濕。虛證以扶

正為主,分別治以健脾益氣,補脾溫腎。泄瀉變證,分別治以益氣養(yǎng)

陰、酸甘斂陰、護陰回陽、救逆固脫。本病除內(nèi)服藥外,還常使用外

治、推拿、針灸等法治療。

證治分類——常證

1.傷食瀉

證候:大便稀澹,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

脫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腹痛拒按,曖氣酸饌,或有嘔吐,

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

治法:消食化滯,運脾和胃。

方藥:保和丸加減。常用藥:山楂、神曲、萊瓶子消食化積導滯,

陳皮、半夏理氣降逆,茯苓健脾滲濕,連翹清解郁熱。

2.風寒瀉

證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fā)

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蕾香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蕾香、蘇葉、白芷、生姜疏風

散寒、理氣化濕,大腹皮、厚樸、陳皮、半夏溫燥寒濕、調(diào)理氣機,

蒼術、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

3.濕熱瀉

證候: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

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食欲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

或發(fā)熱煩鬧,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腸解毒,利濕止瀉。

方藥:葛根黃苓黃連湯加減。常用藥:葛根解表退熱、生津升陽,

黃苓、黃連清解胃腸之濕熱,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具解表清腸、表里雙

解之功。

4.脾虛瀉

證候:大便稀澹,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

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

補脾,山藥、蓮肉、扁豆、意仁健脾化濕,砂仁、桔梗理氣和胃。

5.脾腎陽虛瀉

證候:久瀉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

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脾溫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甘草健

脾益氣,干姜、吳茱萸溫中散寒,附子、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溫

腎暖脾、固澀止瀉。

變證——氣陰兩傷

證候:瀉下無度,質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煩不安,目眶及前鹵

凹陷,皮膚干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至無尿,

唇紅而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益氣養(yǎng)陰,酸甘斂陰。

方藥:人參烏梅湯加減。常用藥:人參、炙甘草補氣扶脾,烏梅

澀腸止瀉,木瓜祛濕和胃,四藥合用且能酸甘化陰,蓮子、山藥健脾

止瀉。

厭食

厭食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脾胃病證,臨床以較長時期食欲不

振,見食不貪,食量減少為特征。

厭食的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其病機關鍵為脾胃不和,納化失職。

治療治則:“脾健不在補貴在運”,故本病的治療,當以運脾開胃

為原則。宜以輕清之劑解脾氣之困,撥清靈臟氣以恢復轉運之機,俾

使脾胃調(diào)和,脾運復健,則胃納自開。脾運失健證固當以運脾開胃為

主治。若是脾胃氣虛證,亦當注意健脾益氣而不壅補礙胃,同時佐以

助運開胃之品;若是脾胃陰虛證,亦當注意益陰養(yǎng)胃而不滋膩礙脾,

同時適加助運開胃之品。在藥物治療同時應注重飲食調(diào)養(yǎng),糾正不良

的飲食習慣,才能取效。

積滯

積滯是指小兒內(nèi)傷乳食,停聚中焦,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

的一種胃腸疾患。

證治分類:

1.乳食內(nèi)積

證候:食欲不振,曖腐酸饅或嘔吐食物、乳片,脫腹脹滿、疼痛

拒按,煩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熱,大便酸臭,舌質紅,苔白厚

或黃厚膩,脈象弦滑或指紋紫滯。

治法:消食化積,導滯和中。

主方: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焦山楂、焦神曲、炒麥芽、炒谷芽、半夏、茯苓、陳皮、

連翹、萊瓶子。

2.脾虛夾積

證候:不思進食,食則飽脹,腹?jié)M喜按,大便便澹酸臭、夾有不

消化食物,面色萎黃,形體偏瘦,肢倦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緩

無力。

治法:健脾助運,消食化滯。

主方:健脾丸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炒麥芽、焦山楂、焦神曲、

枳實。

疳證

疳證是由喂養(yǎng)不當或罹患他病,損及脾胃,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

種慢性病證。

“疳”有兩種含義:一為“疳者甘也”,謂其病由恣食肥甘厚膩,

脾胃受損所致;二為“疳者干也”,是指病見氣液干涸,形體干癟消

瘦的臨床特征。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機和癥狀。

病因病機:疳證的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也可累及心肝肺腎四臟。

其基本病理改變?yōu)槠⑽甘д{(diào),化源不足,氣血津液虧耗。早期以脾胃

失和癥狀為主,形體消瘦不著,病情清淺,謂之疳氣;中期脾胃受損

嚴重,積滯內(nèi)停,生化乏源,表現(xiàn)虛實夾雜證候者,謂之疳積;后期

脾胃衰敗,化緣枯竭,氣血津液干涸,全身極度虛羸,謂之干疳。

厭食、積滯、疳證鑒別表

1.病因病機:喂養(yǎng)不當,納化失司;內(nèi)傷乳食,停聚不消;脾胃

虛損,氣血津液耗傷。

2.病位:脾胃;脾胃;主在脾胃,常及他臟。

3.病程:較長;較長;長。

4.主癥:長期食欲不振,食量減少,厭惡進食;不思乳食,食而

不化,脫腹脹滿;形體消瘦,面黃發(fā)枯。

5.其他:精神尚好,腹無所苦,大便尚可;大便酸臭,曖吐酸腐;

飲食異常,精神異常,大便不調(diào)。

6.治則:運脾開胃;消食化滯;健運脾胃。

7.預后:一般良好或日久成疳;積久不消轉化為疳;較差,影響

生長發(fā)育。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臟,以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病變?yōu)橹?/p>

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nèi)膜炎癥改變。以神疲乏力,面色蒼白,

心悸,氣短,肢冷,多汗為臨床特征。

病因病機:小兒素體正氣虧虛是發(fā)病之內(nèi)因,感受風溫濕熱邪毒

侵襲是發(fā)病之外因。病變部位主要在心,常涉及肺脾腎。本病以外感

風熱、濕熱邪毒為發(fā)病主因,瘀血、痰濁為主要病理產(chǎn)物,氣陰耗傷、

血脈受阻為主要病理變化。

分證論治:

1.風熱犯心

證候:發(fā)熱或低熱延綿,或不發(fā)熱,鼻塞流涕,咽紅腫痛,咳嗽

有痰,或腹痛腹瀉,肌痛肢楚,短氣心悸,胸悶胸痛,舌紅苔薄,脈

細數(shù)或結代。

治法:清熱解毒,寧心復脈。

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連翹、薄荷、淡豆豉清熱

透表,板藍根、貫眾、虎杖、玄參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太子參、麥

冬益氣養(yǎng)陰。

2.濕熱侵心

證候:寒熱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慌胸

悶,肢體乏力,舌紅,苔黃膩,詠濡數(shù)或結代。

治法:清熱化濕,寧心復脈。

方藥:葛根黃苓黃連湯加減。常用藥:葛根清熱解表,黃連、山

豆根、板藍根清熱解毒化濕,苦參、黃苓清化濕熱,陳皮、石菖蒲、

郁金行氣化濕。

3.氣陰虧虛

證候:心悸不寧,活動后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頭暈目眩,

煩熱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促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yǎng)陰,寧心安神。

方藥:炙甘草湯合生脈散加減。常用藥:炙甘草、黨參益氣通脈,

桂枝溫陽通脈,生地、阿膠、麻仁滋陰養(yǎng)血以充血脈,麥冬、五味子

養(yǎng)陰斂陰,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丹參活血化瘀。

急性腎小球球腎炎

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是兒科常見的免疫反應性腎小球

疾病,急性起病,臨床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壓、水腫、少尿及氮質

血癥為常見臨床表現(xiàn)。

治療原則:本病的治療原則為清熱利濕消腫。具體治療時應緊扣

急性期以邪實為患,恢復期以正虛邪戀為主的病機。急性期以驅邪為

旨,宜宣肺利水,清熱利濕;恢復期則以扶正兼顧驅邪,并應根據(jù)正

邪孰多孰少,確定補虛及驅邪的比重。如在恢復期之早期,以濕熱未

盡為主,治宜清熱利濕,佐以扶正;后期濕熱漸盡,則應以扶正為主,

佐以清熱化濕。若純屬正氣未復,則宜用補益為法。但應注意,本病

治療不宜過早溫補,以免留邪而遷延不愈。應掌握補益不助邪、驅邪

不傷正的原則。

急性期——常證

風水相搏

證候:水腫自眼瞼開始迅速波及全身,以頭面部水腫明顯,皮色

光亮,按之凹陷隨手而起,尿少色赤,微惡風寒或伴發(fā)熱,咽紅咽痛,

咳嗽,鼻塞流涕,舌質淡,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治法:宣肺利水

主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杏仁、澤瀉、車前草、甘草

濕熱內(nèi)侵

證候:頭面肢體浮腫或輕或重,小便黃赤而少,尿血,煩熱口渴,

頭身困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主方:小薊飲子加減

常用藥:小薊、大薊、藕節(jié)、桅子、滑石、生地、蒲黃、當歸、

淡竹葉、甘草。

腎病綜病征

腎病綜病征簡稱腎病,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腎小球濾過膜通

透性增加導致大量血漿白蛋白從尿中丟失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以大量

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癥及不同程度的水腫為主要特征。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腎三臟。

單純性腎病:(1)全身水腫(2)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

+++以上,24h尿蛋白定量>0.05g/Kg)。(3)低蛋白血癥(血

漿白蛋白:兒童<30g/L,嬰兒25<g/L)。(4)高脂血癥(血漿

膽固醇:兒童>5.7mmol/L,嬰兒5.2>mmol/L)。

腎炎性腎病:除單純性腎病四大特征外,還具有以下四項中之一

項或多項:(1)明顯血尿,尿中紅細胞>10個/HP(見于2周內(nèi)3

次離心尿標本)。(2)反復出現(xiàn)或持續(xù)性高血壓(學齡兒童血壓〉

130/90mmHg,學齡前兒童血壓>120/80mmHg),并排除激素所致

者。(3)持續(xù)性氮質血癥(血尿素氮>10.7mmol/L),并排除血

容量不足所致者。(4)血總補體量(CH50)或血C3反復降低。

麻疹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時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

病,臨床以發(fā)熱、咳嗽、鼻塞流涕、淚水汪汪、滿身布發(fā)紅疹和早期

口腔出現(xiàn)麻疹粘膜斑為特征。

病因病機:麻疹的發(fā)病原因為感受麻毒時邪。麻疹的病變部位主

要在肺脾二臟,嚴重者常累及心肝。其基本病理改變?yōu)槁槎緯r邪由表

及里,內(nèi)犯肺脾,外泄肌膚。

診斷要點:初熱期有發(fā)熱、咳嗽、噴嚏等類似感冒的表現(xiàn),但發(fā)

熱漸高,目赤多淚,畏光羞明,于發(fā)病2?3天時,口腔出現(xiàn)麻疹粘膜

斑。發(fā)熱3?4天后進入見形期,此期高熱起伏,咳嗽加劇,納呆嗜睡,

分批出診。皮疹先見于耳后、發(fā)跡,漸遍及全身,最后達于手心與足

心,約3?4日出齊,并進入恢復期?;謴推谄ふ畎闯鲈\順序消退,疹

退后皮膚見脫屑及色素沉著,體溫漸降,全身癥狀隨之好轉。整個病

程約10~14天。部分患兒在見形期可出現(xiàn)麻毒閉肺、麻毒攻喉、邪陷

心肝等逆險證候。約90%以上患兒可見麻疹粘膜斑(指口腔黏膜近臼

齒處出現(xiàn)約1mm大小的灰白色斑點,周圍有紅暈),具有早期診斷價

值。

證治分類:——順證

1.邪犯肺衛(wèi)(疹前期)(麻疹初熱期)

證候:發(fā)熱惡風,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目赤多淚,畏光羞明,

倦怠思睡,胃納欠佳,小便短黃,或大便稀澹,發(fā)熱第2?3天在口腔

頰部近臼齒處出現(xiàn)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

治法:辛涼透表,清宣肺衛(wèi)。

主方:宣毒發(fā)表湯加減。

2.邪入肺脾(疹初期)(麻疹見形期)

證候:高熱持續(xù),起伏如潮,疹隨熱出,依序而現(xiàn),疹點細小,

由疏轉密,由紅轉暗,稍覺凸起,觸之礙手,并伴口渴引飲,目赤,

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等癥,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透發(fā)。

主方:清解透表湯加減。

3.陰津耗傷(收末期)(恢復期)

證候:疹點出齊后,發(fā)熱漸退,咳嗽漸減,胃納增加,精神好轉,

疹點依次漸回,皮膚呈糠數(shù)狀脫屑,并留有色素沉著,舌紅少津,苔

薄,脈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益氣,清解余毒。

王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是由感受風熱時邪(人皰疹病毒6型)引起的一種急性

出診性疾病,臨床以突然高熱,持續(xù)3~4天后熱退疹出為特征。

風疹

風疹是感受風疹時邪(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

床以發(fā)熱、咳嗽,皮膚出現(xiàn)細小如沙的淡紅色斑丘疹,耳后、枕部淋

巴結腫大為特征。

診斷要點:1.有風疹接觸史。2.初期類似感冒,發(fā)熱1?2天后,

皮膚出現(xiàn)淡紅色斑丘疹,從頭面開始,1日內(nèi)布滿全身。出疹后1?2

日后,發(fā)熱漸退,疹點逐漸隱退,疹退后可有脫屑,無色素沉著。3.

耳后及枕后淋巴結腫大。4.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

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病原學檢測在患兒鼻咽部分泌物中,

可分離出風疹病毒;恢復期血清特異性抗體IgM陽性。

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由疹毒疫邪(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咽喉腫痛或糜爛,全身布發(fā)彌漫性猩紅

色皮疹,疹退后脫屑脫皮為特征。

診斷要點:起病急驟,高熱,咽喉腫痛或糜爛,舌乳頭腫脹,狀

如楊梅。起病1?2天出疹,皮疹先見于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于

24h內(nèi)蔓延全身。皮膚彌漫潮紅,其上見有均勻、密集的細小丘疹,

似雞皮樣,壓之退色;在肘窩、腋窩等皮膚褶皺處皮疹密集成線狀;

面部皮膚潮紅無皮疹,而口鼻周圍皮膚如常,形成環(huán)口蒼白圈。皮疹

多于2日內(nèi)達到高峰,繼而按出診順序消退,疹退后1周后開始脫屑,

脫屑程度與出診程度一致,出疹重者可見脫皮,脫屑脫皮后無色素沉

著。

麻疹、風疹、幼兒急疹、猩紅熱四種出疹性疾病鑒別表:

1.病原:麻疹病毒;風疹病毒;人皰疹病毒6型:A組乙型溶血

性鏈球菌。

2.潛伏期:7?21天;14?21天;7?14天;1?7天。

3.初期癥狀:發(fā)熱,咳嗽,流涕,淚水汪汪,麻疹粘膜斑;輕度

發(fā)熱,咳嗽,流涕,耳后、枕部淋巴結腫大;突然高熱,一般情況好;

發(fā)熱,咽喉紅腫疼痛或伴糜爛。

4.發(fā)熱與皮疹的關系:發(fā)熱3?4天出疹,出疹時熱更高;發(fā)熱1~2

天出疹;高熱3?4天出疹,熱退疹出;發(fā)熱1?2天出疹,出疹時高熱。

5.特殊體征:麻疹粘膜斑;無;無;環(huán)口蒼白圈,楊梅舌,帕氏

線。

6.皮疹特點:喑紅色斑丘疹,出疹順序依次為頭而、頸、軀干、

四技、最后手、足心見疹,3?4天退疹;淡紅色斑疹,順序依次為面

部、軀干、四肢,1天內(nèi)布滿全身,2?3天退疹;玫瑰紅色斑丘疹,

較麻疹細小,頸及軀干部多見,1天出齊,1?2天退疹;細小紅色丘

疹,皮膚猩紅,自頸、腋下、腹股溝處開始,2~3天出齊,3?5天退

疹。

7.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淋巴細胞升高;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

淋巴細胞升高;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淋巴細胞升高;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

中性粒細胞升高。

8.恢復期:疹退后有細小脫屑及色素沉著;疹退后很少有脫屑,

無色素沉著;疹退后無脫屑及色素沉著;疹退后有脫屑、脫皮,無色

素沉著。

水痘

水痘是由外感水痘時邪(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

出疹性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皮膚粘膜斑丘疹、皰疹、結痂并見、分

批出現(xiàn)為特征。

診斷要點:1.病前2?3周有水痘或帶狀皰疹接觸史。2.發(fā)病之初

常有發(fā)熱、流涕、咳嗽、不思飲食等癥,一般熱勢不高。3.皮疹常在

發(fā)病1日內(nèi)出現(xiàn),開始為紅色斑丘疹,很快變?yōu)榘捳?,大小不一,?nèi)

含水液,壁薄易破,周圍有紅暈,常伴瘙癢,繼之皰疹干枯結痂,脫

落后不留瘢痕。皮疹分批出現(xiàn),在同一時期斑丘疹、皰疹、結痂并見。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多,四肢少,在口腔、眼結膜及外陰等處粘

膜亦可見皮疹,且易破形成潰瘍而疼痛。4.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

胞總數(shù)正?;蚱?,皰漿液病毒分離陽性,檢測雙份血清抗體4倍以

上升高可明確病原。

治療原則: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基本法則。邪在肺衛(wèi)者,治宜

疏風清熱,利濕解毒;內(nèi)傳氣營者,治宜清熱涼營,滲濕解毒。若出

現(xiàn)變證,則應配合鎮(zhèn)痙開竅、開肺化痰等法隨證治之。

流行「性月思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風溫邪毒(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兒常見

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特征。

本病由風溫邪毒壅滯足少陽膽經(jīng)脈所致。

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為基本治則。常證屬邪犯少陽

者,治以疏風清熱,散結消腫;屬熱毒蘊結者,治以清熱解毒,軟堅

散結。變證屬邪陷厥陰者,治以清熱解毒,熄風開竅;屬毒竄睪腹者,

治以清肝瀉火,活血止痛。在內(nèi)服藥物的同時,配合外治療法,則有

利鯉部腫脹的消退。

紫瘢

紫瘢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臨床以血液溢于皮膚、粘膜

之下,出現(xiàn)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為其主要特征,常伴有鼻翅、齒111、

尿血,甚或嘔血、便血。

風熱傷絡

證候:起病較急,全身皮膚紫瘢散發(fā),尤以下肢及臀部居多,呈

對稱分布,色澤鮮紅,大小不一,或伴癢感,可有發(fā)熱、腹痛、關節(jié)

腫痛、尿血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散邪,清熱涼血。

主方:連翹敗毒散加減。

常用藥:連翹、荊芥、防風、薄荷、金銀花、桅子、黃苔、紫草、

玄參。

過敏性紫瘢與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性鑒別:

1.發(fā)病季節(jié):春季多見;無或冬春多見。

2.發(fā)病年齡:3?14歲;2?8歲。

3.發(fā)病誘因:感染、藥物、食物等過敏因素;可有病毒感染病史。

4.皮疹特點:針頭大小、高出皮面、呈對稱性;瘀斑多、不高出

皮面、不對稱。

5.皮疹分布:兩下肢及臀部、關節(jié)周圍;四肢、頭面部。

6.關節(jié)腫痛:有;無。

7.腹痛:有;無。

8.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減少。

9.抗血小板抗體:陰性;陽性。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病機:主要是脾腎兩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源。脾腎不

足,可影響心肺肝等臟器。本病初起以肺脾氣虛為主,常兼心血不足,

心神不寧證候;繼而脾虛及肝,筋失所養(yǎng),肝木亢旺;病久則腎精虧

損,髓不充骨,骨失所養(yǎng),而至骨骼畸形等。

分期:1.初期:多汗、夜驚、煩躁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或有發(fā)稀、

枕禿等癥。血生化輕度改變或正常,常見血鈣正?;蛏缘?,血磷明顯

下降,鈣磷乘積小于30,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2.激期:除上述表現(xiàn)

外,以骨骼改變?yōu)橹?。骨骼改變以輕中度為多。腕部X線攝片見臨

時鈣化帶模糊,干箭端增寬,邊緣呈毛刷狀或杯口狀改變。血清鈣、

磷均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3.恢復期:經(jīng)治療后癥狀改善,體征減

輕,X線片臨時鈣化帶重現(xiàn),血生化恢復正常,但可遺留骨骼畸形。

4.后遺癥期:重癥患兒殘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見于大于2歲的

兒童。無其他臨床癥狀,理化檢查正常。

治療原則:以健脾補腎為基本法則。脾氣健旺,腎氣充盈,精血

豐沛,臟腑骨脈得養(yǎng),則諸證可除。清證治宜健脾益氣,重癥宜補腎

填精,佐以健脾。出現(xiàn)兼證者,配合補肺益氣固表、平肝清心安神等

治法。

診斷:分清表里寒熱虛實

(一)望小兒指紋

指紋,是浮露于小兒兩手食指掌側前緣的脈絡。觀察小兒指紋形色變化來診

察疾病的方法,稱為“指紋診法”,僅適用于三歲以下的幼兒。指紋是手太陰肺

經(jīng)的一個分支,故與診寸口脈意義相似。

指紋分“風”、“氣”、“命”三關,即食指近掌部的第一節(jié)為“風關”,

第二節(jié)為“氣關”,第三節(jié)為“命關”。

圖I嬰兒指紋三關

(-)望指紋的方法

將患兒抱到向光處,醫(yī)者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握住患兒食指末端,以右手大

拇指在其食指掌側,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兒次,用力要適當,使指紋更為明

顯,便于觀察。

(二)望指紋的臨床意義

正常指紋,絡脈色澤淺紅兼紫,隱隱于風關之內(nèi),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顯,

多是斜形、單枝、粗細適中。

lo紋位變化一三關測輕重:紋位是指紋出現(xiàn)的部位。

根據(jù)指紋在手指三關中出現(xiàn)的部位,以測邪氣的淺深,病情的輕重。指紋顯

于風關附近者,表示邪淺,病輕;指紋過風關至氣關者,為邪已深入,病情較重;

指紋過氣關達命關者,是邪陷病深之兆;若指紋透過風、氣、命三關,一直延伸

到指甲端者,是所謂“透關射甲”,揭示病情危重。

2。紋色變化一紅紫辨寒熱:紋色的變化,主要有紅、紫、青、黑、白紫色

的變化。

紋色鮮紅多屬外感風寒。紋色紫紅,多主熱證。紋色青,主風證或痛證;紋

色青紫或紫黑色,是血絡閉郁;紋色淡白,多屬脾虛。

3o紋形變化一浮沉分表里,淡滯定虛實:紋形,即指紋的淺、深、細、粗

等變化。

如指紋浮而明顯的,主病在表;沉隱不顯的,主病在里。紋細而色淺淡的,

多屬虛證;紋粗而色濃滯的,多屬實證。

總之,望小兒指紋的要點就是: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

關測輕重,紋形色相參,留神仔細看。

(二)問小兒

小兒科古稱“啞科”,不僅問診困難,而且不一定準確。問診時,若小兒不

能述說,可以詢問其親屬。問小兒,除了一般的問診內(nèi)容外,還要注意詢問出生

前后情況,喂養(yǎng)情況、生長發(fā)育情況及預防接種情況,傳染病史及傳染病接觸史。

(三)診小兒脈

診小兒脈,與成人有所不同,因小兒寸口部位狹小,難分寸關尺三部。止匕外,

小兒臨診時容易驚哭,驚則氣亂,脈氣亦亂,故難于掌握,后世醫(yī)家多以一指總

候三部。操作方法是醫(yī)生用左手握小兒手,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小兒掌后高骨脈上,

分三部以定息數(shù)。對四歲以上的小兒,則以高骨中線為關,以一指向側滾轉尋三

部;七八歲可以挪動拇指診三部;九至十歲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

脈;十六歲則按成人三部診脈進行。

小兒脈象主病,以浮、沉、遲、數(shù)定表、里、寒、熱,人以有力無力定虛實,

不詳求二十八脈。還需指出,小兒腎氣未充,脈氣止于中候,不論脈體素浮素沉,

重按多不見,若重按乃見,便與成人的牢實脈同論。

(三)按診

按診,就是醫(yī)者用手直接觸摸、按壓患者體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異

常變化,從而推斷疾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的輕重等情況的一種診病方法。

(-)按診的方法和意義

1.方法

①體位:按診時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一般按胸腹時,病人須采取仰臥位,

全身放松,兩腿伸直,兩手放在身旁。醫(yī)生站在病人右側,右手或雙手對病人進

行切按。在切按腹內(nèi)腫塊或腹肌緊張度時,可再令病人屈起雙膝,使腹肌松弛,

便于切按。

②手法:按診的手法大致可分觸、摸、推、按四類。觸是以手指或手掌輕輕

接觸患者局部,如額部及四肢皮膚等,以了解涼熱、潤。燥操等情況。摸是以手

撫摸局部,如腫脹部位等,以探明局部的感覺情況及腫物的形態(tài)、大小等。推是

以手稍用力在患者局部作前后或左右移動,以探測腫物的移動度及局部同周圍組

織的關系等情況。按是以手按壓局部,如胸腹或腫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無壓痛,

腫塊的形態(tài)、質地,腫脹的程度、性質等等。在臨床上,各種手法是綜合運用的,

常常是先觸摸,后推按,由輕到重,由淺入深,逐層了解病變的情況。

按診時,醫(yī)者要體貼患者,手法要輕巧,要避免突然暴力,冷天要事先把手

暖和后再行檢查。一般先觸摸,后按壓,指力由輕到重,由淺入深。同時要囑咐

病人主動配合,隨時反映自己的感覺,還要邊檢查邊觀察病人的表情變化了解其

痛苦所在。按診時要認真仔細,不放過一個與疾病有關的部位。

2.意義

按診是切診的一部分,是四診中不可忽略的一環(huán)。它在望、聞、問的基礎上,

更進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質等情況。對于胸腹部的疼痛、腫脹、痰飲、

癥塊等病變,通過觸按,更可以充實診斷與辨證所必須的資料。

(二)按診的內(nèi)容

按診的應用范圍較廣。臨床上以按肌膚、按手足、按胸腹、按腦穴等為常用,

茲分述如下:

1.按肌膚

按肌膚是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熱、潤燥以及腫脹等情況。

凡陽氣盛的身多熱,陽氣衰的身多寒。

按肌膚不僅能從冷暖以知寒熱,更可從熱的甚微而分表里虛實。凡身熱初按

甚熱,久按熱反轉輕的,是熱在表;若久按其熱反甚,熱自內(nèi)向外蒸發(fā)者,為熱

在里。

肌膚濡軟而喜按者,為虛證;患處硬痛拒按者,為實證。輕按即痛者,病在

表淺;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皮膚干燥者,尚未出汗或津液不足;干癟者,津液不足;濕潤者,身已汗出

或津液未傷。

皮膚甲錯者,傷陰或內(nèi)有干血。

按壓腫脹,可以辨別水腫和氣腫。按之凹陷,放手即留手印,不能即起的,

為水腫;按之凹陷,舉手即起的,為氣腫。

可辨別病證屬陰屬陽和是否成膿。腫而硬木不熱者,屬寒證;腫處烙手、壓

痛者,為熱證。根盤平塌漫腫的屬虛,根盤收束而高起的屬實?;继巿杂?,多屬

無膿,邊硬頂軟,內(nèi)必成膿。至于肌肉深部的膿腫,則以“應手”或“不應手”

來決定有膿無膿。方法是兩手分放在腫物的兩側,一手時輕時重地加以壓力,■

手靜候深處有無波動感,若有波動感應手,即為有膿,根據(jù)波動范圍的大小,即

可測知膿液的多少。

2.按手足

按手足主要在探明寒熱,以判斷病證性質屬虛屬實,在內(nèi)在外,及預后。凡

疾病初起,手足俱冷的,是陽虛寒盛,屬寒證。手足懼熱的,多為陽盛熱熾,屬

熱證。

診手足寒熱,還可以辨別外感病或內(nèi)傷病。手足的背部較熱的,為外感發(fā)熱,

手足心較熱的,為內(nèi)傷發(fā)熱。此外,還有以手心熱與額上熱的互診來分別表熱或

里熱的方法。額上熱甚于手心熱的,為表熱;手心熱甚于額上熱的,為里熱。這

一診法有參考意義。

在兒科方面,小兒指尖冷主驚厥。中指獨熱主外感風寒。中指末獨冷,為麻

痘將發(fā)之象。診手足的寒溫可測知陽氣的存亡,這對于決定某些陽衰證預后良惡,

相當重要。陽虛之證,四肢猶溫,是陽氣尚存,尚可治療;若四肢厥冷,其病多

兇,預后不良。

一、咳嗽

1.外感

1)風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2)風熱咳嗽:疏風肅肺-桑菊飲

2.內(nèi)傷

1)痰熱咳嗽:清肺化痰-清寧散

2)陰虛燥咳:滋陰潤燥-沙參麥冬湯

二、肺炎喘嗽

1.常證

1)風熱閉肺:(輕)宣肺化痰-銀翹散

(重)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湯

2)痰熱閉肺:清熱宣肺滌痰定喘-五虎湯合摹茄大棗

瀉肺湯

3)陰虛肺熱:養(yǎng)陰清肺-沙參麥冬湯

4)肺脾氣虛:益氣健脾-人參五味子湯

2.變證

心陽虛衰:溫補心陽、救逆固脫-參附龍牡救逆湯

三、哮喘

發(fā)作期

1)熱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湯、蘇摹丸

2)寒性哮喘:溫肺化痰定喘-小青龍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四、鵝口瘡

1)心脾積熱:清瀉心脾積熱-清熱瀉脾散

2)虛火上?。鹤剃帩撽枴⒁饸w原-六味地黃湯

五、口瘡

1)脾胃積熱:清熱解毒、通腑瀉火-涼膈散

2)心火上炎:清心泄熱-瀉心導赤湯

3)虛火上?。鹤剃幗祷?六味地黃湯

六、世瀉

1.常證

1)傷食瀉:消食化積-保和丸

2)風寒瀉:疏風散寒-善香正氣散

3)濕熱瀉:清熱利濕-葛根黃苓黃連湯

4)脾虛瀉:健脾益氣-參苓白術散

5)脾腎陽虛:補脾溫腎-附子理中湯

2.變證

1)傷陰:酸甘斂陰-連梅湯

2)傷陽:溫陽救逆-參附龍牡湯

七、厭食

1)脾運失?。汉推⒅\-曲麥枳術丸

2)胃陰不足:養(yǎng)胃育陰-養(yǎng)胃增液湯

八、積滯

1)乳食內(nèi)積:消乳消食、導滯和中-消乳丸、木香大

安丸

2)脾虛夾積:健脾助運、消補兼施-健脾丸

九、疳證

1.主證

1)疳氣證:和脾健運-資生健脾丸

2)疳積證:消積理脾-疳積散

3)干疳證:補益氣血-八珍湯

2.兼證

疳腫脹:健脾溫陽利水-真武湯

十、驚風

1.急驚風

1)感受風邪:疏風清熱、熄風鎮(zhèn)驚-銀翹散

2)濕熱疫毒:清熱化濕、解毒熄風-黃連解毒湯

3)驚恐痙厥:鎮(zhèn)驚安神-抱龍丸、安神丸

2.慢驚風

1)土虛木亢:溫運脾陽、扶土抑木-緩肝理脾湯

2)陰虛風動:育陰潛陽、滋水涵木-大定風珠、黃連

阿膠湯、

十一、腸道蟲證

蛔蟲病

1)蛔蟲證:驅蛔殺蟲、調(diào)理脾胃-使君子湯

2)蛔厥證:安蛔定痛、繼則驅蟲-烏梅丸

十二、小兒水腫

1.常證

1)風水相搏:疏風利水-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2)濕熱內(nèi)侵:清熱利濕-三妙丸合導赤散

3)肺脾氣虛:健脾益氣-參苓白術散合玉屏風散

4)脾腎兩虛:溫腎健脾-真武湯

2.變證

1)水氣上凌心肺:瀉肺逐水溫陽扶正-己椒防黃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