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結題報告_第1頁
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結題報告_第2頁
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結題報告_第3頁
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結題報告_第4頁
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結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思想政治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結題報告內容提要:本課題主要運用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調查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等,根據新課程理念及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政治教學整合的理論,結合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旨在探索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模式,并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引進課堂,以構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關鍵詞: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形態(tài)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政治教學整合第一局部課題的提出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一〕課題提出的背景新一輪的國家根底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不僅被作為重要的理念強調、作為教學建議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中,作為必須實施的內容要求。我們之所以特別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開展;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tài)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開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開展。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系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關系到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開展。然而,研究性學習在我國畢竟尚處于探索階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環(huán)境條件,特別對教師觀念轉變、理解水平的要求等等,不是課程標準本身就能解決得了的。由此引發(fā)一系列困惑、疑慮、擔憂也都是很正常的。當前,急需的工作就是要對有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梳理,對一些牽涉教學實施的重大問題進行思考、作出答復,以保證新課程改革的實效。那么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如何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么樣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個體學習和接受學習”的方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轉變?怎樣從一種課程形態(tài)和一種學習方式來認識并強化研究性學習的管理?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校政治組提出《思想政治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課題,來探索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模式,并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引進政治課課堂,以構建旨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促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捕痴n題研究的意義1、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促進新課程改革方案的順利實施。目前,我們的根底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過分強調了接受學習、個體學習、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已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開展。因此,我們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課程形態(tài),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自主、和諧開展,旨在建立一種具有“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善于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以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方案的順利實施。2、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我校開展校園群體文化活動與素質教育研究的需要。進一步開展課程文化建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就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必須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研究性學習突破了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tài)、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它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提供應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獲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獲得一種嶄新的學習體驗。3、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需要。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指教師不再把現成結論、規(guī)律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進而了解獲取結論和總結規(guī)律的過程,它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它們之間往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結伴而行。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必須滲透于學生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同時通過“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開展。4、研究性學習的管理可以為我校全面實施“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與學校選修課程”的三板塊課程體系提供范例。研究性學習作為高中思想政治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之一,我們必須認真構建“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與學校選修課程”的三板塊課程體系,加強課程的設置與管理,主動探索研究性學習的管理模式,正確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情況,并結合本地的教育教學資源,開發(fā)校本選修課程,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廣闊的天地。5、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有利于學生的終身開展。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換句話說,什么樣的人才能在未來社會中站穩(wěn)腳跟?應該說,掌握了方法、會學習的人,有主動精神、會與他人合作的人,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能夠在未來的劇烈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這些方面的素質,因而有利于學生的終身開展。首先,研究性學習因為符合了學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點,滿足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親身參與、自己作決定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精神;其次,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假設、預測、檢驗、概括、總結、討論、應用知識和工具等學會了如何進行研究,如何獲得知識,如何創(chuàng)造知識,因而,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第三,研究性學習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探索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論聯系實際,從而使學生的觀察、操作、思維、表達及合作能力等都得以充分開展;尤其是以假設為出發(fā)點的探索過程,既有形象思維,又有邏輯思維,因而它也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充分開展。二、課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依據〔一〕主要理論依據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由皮亞杰〔Piaget〕的結構的觀點開展而來。皮亞杰認為,認知結構可用圖式〔Scheme〕來表示,圖式具有整體性,同時圖式也可以開展,人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同化和順應來實現與環(huán)境的平衡,導致個人內部圖式的變化。這里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構〔Construction〕的過程,建構的觀點提出,使結構主義開展成建構主義,這樣,在建構主義學習模式下,學習被視為了一個動態(tài)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實現同化和順應,來逐步建構有關外部世界知識的內部圖式,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轉換和開展。其中同化實現了認知結構的量的補充,是把環(huán)境因素納入認知結構;順應那么是認知結構質的變化,是對認知結構的調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環(huán)境信息。在建構過程中,新的認知沖突出現后,同化和順應實現對認知沖突的解決,實現新的平衡,從而促進了認知的開展。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無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建構主義理論要求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課題研究活動中,要用探索法、發(fā)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索并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設想并努力加以驗證;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要鼓勵學生個人的自我協商和小組的相互協商,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是成為學生建構主義的幫助者。2、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強調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地接受信息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過程。強調學生知識表征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種良好的認知結構比獲得零散知識更重要。這些思想影響著研究性學習問題解決模式的構建。問題解決模式認為研究性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問題解決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有這樣三個根本特征:(1)目的指向性。學生學習是有目的的過程,最終要到達某個終結狀態(tài);(2)認知操作。學生的學習依賴于一定的學習與思維策略,并依此來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3)操作序列。學習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過程。3、斯騰伯格的創(chuàng)造力投資理論斯騰伯格〔Sternberg〕提出了創(chuàng)造力投資理論,把創(chuàng)造力看成是六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中關鍵的一步是重新定義問題,即通過選擇編碼、選擇組合和選擇比擬來發(fā)現問題及其實質所在,通過方案、控制和評估等信息加工過程來實現對創(chuàng)造過程的調節(jié)。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需要一定的知識儲藏,知識積累越多,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奉獻越大。但研究也同時說明,某一領域的知識與創(chuàng)造力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即知識操作的自動化將損傷知識運用的靈活性。同時能否有創(chuàng)造性的成就,除一定量的知識儲藏及良好的知識結構等必要條件外,思維風格〔指人們如何運用或駕馭他們的智力和知識〕顯得格外重要。斯坦伯格等認為要說明實質的創(chuàng)造力,五種人格特點是關鍵: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礙的意愿,成長的意愿,敢冒風險的自信。另外動機和環(huán)境也是影響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因素。創(chuàng)造力投資理論對研究性學習最大的支持在于:其一,由于研究性學習突出研究的意識和方法,著重于創(chuàng)造能力的漸進培養(yǎng),而創(chuàng)造力培訓在智力上應注意元認知的訓練,即在研究活動中側重于學生認識活動的自我控制與自我調節(jié),而不是外界監(jiān)督和控制,從而既不降低思維的靈活性又增加思維的實用性;其二,一定數量和結構合理的知識是創(chuàng)造過程所必需的,但知識的積累及其結構的完善并不必然會產生創(chuàng)造,甚至知識的積累、規(guī)那么定義等過于純熟還會導致思維僵化和墨守成規(guī);研究性活動就要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需要靈活地綜合運用各門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提供理解知識用途的條件,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有效手段,為學生提供從各個方面來看待所學知識的時機,促使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其三,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只有靈活地運用現有知識,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實際,才能提出問題,并能以全面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最終更好地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形成對事物的自我認識,最終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問題的思維風格;其四,創(chuàng)造性人格是創(chuàng)造性設想得以實現的個人保證,而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培養(yǎng)更需要長期的努力。研究性學習活動,就要突出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特征;其五,班級授課制教學有利于教師的傳授但卻不利于學生的相互學習及開展學生獨特的思維風格,因此研究性學習應提倡以小組方式進行,小組有類似于社會中的相互作用情境,在小組中學生的思維可以相互啟發(fā),同齡之間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維經驗,容易使學生感到心理完全和心理自由,有助于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成長。4、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是針對傳統(tǒng)智能一元化理論提出的。加德納認為,傳統(tǒng)的智力觀過于狹窄,把智力主要局限于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無視對人的開展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其他方面,如音樂、人際交往、肢體動作等。其實,智力并非像我們以往所認為的那樣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著的一種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著的一組智力。于是,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至少由7種智能要素組成,即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交流——交際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多元智能理論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發(fā)提供了全新視角。5、基于反思性、批判性、實踐與開展的新課程觀課程觀是人們對課程的根本看法。歷史上主要有知識或學術理性主義、經驗或自我實現和生活經驗重構或批判等三種根本的課程觀。知識或學術理性課程觀把課程視為“學科”,或者把課程視為“知識”,認為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未來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準備。經驗或自我實現課程觀把課程視為經驗,認為課程是促進兒童自我實現的手段,強調活動在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性。生活經驗或批判課程觀認為課程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個體“履歷經驗”的重組,是學生生活世界獨有的東西,并認為課程是一種“反思性實踐”。根底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吸取歷史上各種課程觀的合理成分,聯系新的歷史條件下人的自由全面開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課程觀。新課程觀把課程理解為:一種以人類生活經驗和個體生活經驗為內容,通過兒童在生活世界中對這些內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實踐,溝通兒童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開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師和學生是這種開展性教育中介的創(chuàng)生者。這種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①兒童是課程的主體,②“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③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④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和創(chuàng)造為根本,⑤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簡單執(zhí)行者,而是課程的創(chuàng)生者。研究性學習就是基于這種反思性的、批判性的、實踐與開展的課程觀來設計的課程。〔二〕實踐依據1、國外教育對我們的啟示有統(tǒng)計資料顯示,自1985年以來的15年中,在上述四項學科獎項中,美國人或主要科研工作在美國完成的科學家有83人,占總數的67%。一些美國科學家認為,“鼓勵創(chuàng)造性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設想”是美國科學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中國的中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場上所向披靡,“笑傲江湖”,但這種優(yōu)勢卻不能在科學研究領域中獲得進一步的發(fā)揮。“天資聰穎,然后勁缺乏”。楊振寧先生曾就此作過深刻的比擬分析:中國學生往往只培養(yǎng)了解題的能力,而美國學生那么注重實踐〔動手〕與創(chuàng)造性能力,這種差異歸根到底是教育體制、模式和觀念的差異。美國的課堂教學是開放式的,鼓勵學生開展創(chuàng)造性和富于挑戰(zhàn)性的設想,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在課堂外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的。對于某一教學內容,教師一般只是起方法和方向上的指導作用,主要由學生自己運用各種手段,尋找多種資料,這個尋找知識的過程充滿了創(chuàng)造、挑戰(zhàn)、冒險和樂趣,表現在課程的設置上,往往不求標準和確定具體的內容,更多地帶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2、上海等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功經驗近幾年來,各地在課堂教學以及課程設置上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以一種全新的觀念和方式推進了學校教育改革,啟迪和開發(fā)了學生的心智。上海市研究型課程的開設是走在前列的,效果也非常顯著。這種研究型課程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選修課和實驗課。其突出的特點:一是重視學生參與實踐,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并作了有意義的研究。如上海格致中學關于“學校環(huán)境教育研究性課程”的開設;二是相對弱化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化功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發(fā)學生的智力與潛能;三是課程本身的開放性,面向全體學生,在內容上那么包含了社會和自然兩大主題,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范圍和模式;四是注重對社會和現實問題的思考和關注,如上海青浦高級中學的綜合性研究課題“淀山湖——母親湖”,充分表達了當代中學生對社會、自然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三、主要概念界定1、研究性學習:從廣義上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可以貫穿在各科各類學習活動中。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根本思想及方法論。從狹義上理解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2、課程內容的外鄉(xiāng)化: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或學生自主從本縣、鄉(xiāng)鎮(zhèn)的自然、人文社會資源中選取感興趣的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并在研究過程中,充分開掘與利用本地區(qū)和學校課程資源,形成有鮮明地方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內容體系。它是在研究性學習教育理念指導下開發(fā)的一種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條件、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滿足學生開展需要的一門課程。它除了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鄉(xiāng)土性.可開發(fā)性、人文性等特點。3、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方法,教師不再把現成結論、規(guī)律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進而了解獲取結論和總結規(guī)律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和效率。四、實踐價值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渠道。實施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教育應當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尤其是將其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從當前課堂教學現狀來看不盡如人意,學生習以為常地以"接受--記憶--復現"為學習方式,它與現代社會開展和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相適應,對開展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尤為不利。長期以來的課堂教學,強調讓學生學習人類已經發(fā)現的科學知識,而未重視讓學生學習人類發(fā)現知識的方法,即只重視給學生真理,不重視教給他探求真理的鑰匙,只"授之以魚",而沒"授之以漁"。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使這二者在課堂教學中都得到重視。選用研究式符合教學改革的實際,一是它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束縛學生手腳的一套做法;二是它遵循了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給學生開展以最大的空間;三是它能根據教材提供的根本知識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研究式能使班級教學煥發(fā)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和效力。它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難中探究,在觀察比擬中探究,在矛盾沖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等等。探究式學習一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的講授;二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主開展的需要;三是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開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這一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使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被動式學習方式轉化為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它既可以打破教學束縛學生手腳的一套做法,有遵循了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給學生開展以最大的空間,同時這一課題研究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豐富和提高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可持續(xù)開展效勞。也有利于培養(yǎng)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科研型教師隊伍,提升學校的品牌、聲譽。五、研究目標與內容1、研究目標:〔1〕、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教師通過研究性學習指導,獲得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實踐研究,進行理性思考,取得理性認識,形成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系列與典型教學案例,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探究水平〔2〕、探索在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開展研性學習的原那么、途徑、方法等,即在學科教學中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由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開展,學會學習,學會遷移,學會創(chuàng)造,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和開展一支科研型的政治教師隊伍;培養(yǎng)一批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精神和主動創(chuàng)造能力的學生;建立一個主體性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效。2、研究的主要內容:〔1〕、對高中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業(yè)水平進行調查,分析其積極因素和存在問題,特別是對學困生要進行詳盡的分析,弄清楚其原因?!?〕、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根據學生的身心開展規(guī)律,制訂出可檢測和可執(zhí)行的具體措施?!?〕、具體內容〔重點〕優(yōu)化學生的綜合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進行研究活動。構建以課題研究為主線,自主學習為主體、對話和合作為根本,情感開展為動力的主體性學習模式,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學習,自由發(fā)表意見。具體圍繞著“合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搜集材料處理材料能力的培養(yǎng)”、“對研究性學習方式的評價問題”而展開研究。3、具體研究視角:〔1〕、實踐研究:①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根底、生理、心理特點等,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并創(chuàng)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良好氣氛,指導、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對問題主動、獨立思考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的新型學習方式。②進行課堂教學再設計,包括教學設計的目的、任務、內容、方法等,構建中學政治課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③中學政治教師探究性學習指導的能力、要求及師訓對策研究。〔2〕、案例研究:形成政治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系列與案例,并進行案例教學。〔3〕、評價研究:構建新的評價標準體系;重在"過程性"評價。包括研究性教的能力與研究性學的能力測評?!?〕理性思考:尋找理論與實踐結合點,在學習課堂教學理論、學習心理理論、創(chuàng)新思維理論根底上,構建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理論框架。〔5〕、進行研究性學習與思想政治教學的整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科教學質量與效率;六、研究原那么與方法〔一〕、研究原那么1、整體性原那么。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原那么,用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問題。在研究過程中,強調注意各研究因素之間的關系,如學科與學科之間、學科與研究性學習之間的關系,年段與年段之間、年段與班級之間、班級與小組之間的關系,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相互之間的整合等等,都應該從整體出發(fā)。2、主體性原那么。在研究過程中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把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精神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3、因地制宜原那么。要認真分析學校的教學實際情況〔包括教師、學生以及硬件設施〕和學校周邊環(huán)境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分層次、有步驟地擴大活動范圍和總結典型活動形式。〔二〕、研究方法1、調查研究法:圍繞研究專題,對活動開展進行觀察、座談、收集、綜合、分類,以此概括出具有代表意義的觀點和經驗。2、經驗總結法:我們從實踐和研究中獲取良好的實際效果,并注意總結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義的經驗和理論。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過程中認真觀察活動現象,仔細分析形成現象的原因,提出假設,通過論證,提煉出有益的經驗。4、個案研究法:有組織、有目的地根據研究目的、對象、內容的不同,采取跟蹤、了解、分析和指導等方法。對活動的個別案例進行深入地研究。第二局部課題的研究過程與案例述評一、課題的研究過程(一)、校領導高度重視學校領導十分重視,專門設立學校教科研制度、課題管理制度、教科研獎勵制度,并把教科研列入學校各種方案,定期安排、關心、催促、檢查、參與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近年來學校先后邀請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長來校對全體教師作講座,邀請市區(qū)名校的專家、教師作課題講座,邀請市教研室教研員進行聽課評課指導。兩年來學校購置了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3000元,辦公室的電腦上了寬帶,教師可以隨時查閱有關課改資料?!捕场⒄n題研究過程自2008年9月課題立項以來,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與課題有關的論文專著,立足于政治課課堂教學的實踐,圍繞課題,深入研究,不斷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和問題。1、學習、反思、提高認識我們課題組成員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小結會,大家坐在一起討論確定什么樣的課題,該課題要研究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分步實施,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到達怎樣的目標等等,接著大家便分頭尋找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專著、論文、資料,然后大家集中學習和個人學習,課題組成員同心同德,認真學習,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根底,同時全組上下也形成了積極的教科研氣氛。2、全員參與,集體備課,共同研討,確定重點,有序推進。從課題申報立項以來,我們課題組一方面加強了理論學習,心得交流,另一方面加強了集體備課,并按照預定方案開展課堂探究學習的實踐,與此同時,我們每月定時召開課題例會,確定研究的重點和方向,共同研討在課堂探究學習實踐中所取得的經驗、成果和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對于經驗和成果,大家相互借鑒、應用,對于問題和困難,大家共同商量解決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一次的例會都成為課題組成員分享喜悅有所收獲的會議。3、課題研究日?;?,平時教學科研化課題研究不是外加的,課題研究不能靠突擊加班。課題研究要與每天進行的教學工作結合起來;課題研究要落實到備課、課堂教學實踐、課后的反思小結中去;課題研究要與公開課、觀摩課合二為一;課題研究的階段成果要與教師撰寫的論文掛起鉤來。每個教師每學期上一堂創(chuàng)新教育課,每學期學校都要組織創(chuàng)新教育觀摩活動4、開課評議、反思總結、,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課題組成員也不間斷地開設公開課、研究課,大家相互聽議、評議、研討,暢所欲言,實話實說,指出課堂教學中的長處和缺乏,然后總結反思,不斷整改和提高,如田鋼老師的《實施可持續(xù)開展戰(zhàn)略》、《加強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張景霞老師的《法不容情》、《開展教育與科學》、邱萍老師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三次科技革命》、《我國環(huán)保的法律法規(guī)》等,胡振宇的《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運動》,秦獻軍老師的《保護未成年人是國家和社會的共同責任》等。實踐、聽課、研討、反思、總結、整改……大家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水平,同時學生們在反復的探究學習實踐中,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高,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了豐富和提升,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培養(yǎng)。學生進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擬》、《開封市傳統(tǒng)飲食文化》研究課題和征文《互聯網時代公民的政治參與》,這一切都表達了在探究性學習中師生共同收獲著課改帶來的豐碩成果。二、課程實施校本格局的構建研究〔一〕、實施的兩種形式:課程形態(tài)與學習方式形態(tài)有專家指出,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方式。借鑒國外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情況,也主要有兩條途徑,即課程形態(tài)和學習方式形態(tài)。如美國單獨與融合兩種形式并存,有些學校單獨開設了類似“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課程融合與否關鍵在于學生和教師有無自然探究、研究性學習的習慣。而且,“研究性學習”應作為一種思想和理念,一種學習習慣真正滲透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如果不重視教育觀念的改變,不注意由技術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轉變,而只把新課程嵌入舊課程課程結構之中,被稱之為“馴獸型”教育的課程就仍然統(tǒng)治著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空間?!把芯啃詫W習”課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科教學仍沿用以前的完全接受式教學方式,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宗旨就會受到損害,也就必然流于形式。因此,一方面認真實施教育部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單獨開出研究性學習課程;另一方面借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之機,加強了對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向學科教學滲透的研究。1、課程形態(tài)研究性學習的操作與管理目前,我們學校高一、高二思想政治研究性學習課程分別安排在周一、周四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各一課時。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一般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即進入問題情景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并且這三個階段相互交叉和相互推進。從實施層面上看,我們習慣按時間段管理可能更便于操作一些。我校以一個學年為相對完整的活動時間單位?!?〕、課程操作流程及“情景模擬——典型示范——全面推廣——反響矯正”模式學生從課外獲取信息或從學校的選題指南中獲取信息、并進行篩選、加工,分析研究,形成成果指導師在課內提供課題研究背景資料,然后結合學生選題進行分析,方法指導,組織論證交流,進行催促指導,最后組織評價交流。〔2〕、在開題論證和結題辯論階段,我們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管理中運用情景模擬——典型示范——全面推廣——反響矯正的模式。具體如下:【開題論證階段】在學年第一學期第十四、五周,我們組織了課題論證會。整個操作過程為:開題報告模擬→課題論證觀摩活動→分班課題論證→局部課題再論證。主要論證課題的科學性、可行性等。開題報告模擬我們于論證觀摩活動的前一周挑選了13個課題小組進行開題報告模擬,從中挑選4~5個“預研究”做得比擬充分、優(yōu)秀的課題小組,為全校觀摩活動做準備。課題論證觀摩活動根據學生研究性學習課時安排的不同,活動分兩次進行。分別于十四周星期三、四下午,由學生進行主持,聘請五位教師擔任評委。每次安排2~3個課題進行論證,上臺論證的課題研究內容兼顧文理。主要程序是課題組成員上臺,由其中一名成員代表課題組做10~15分鐘的開題陳述報告,然后評委和臺下的學生對其研究的課題進行提問,課題組的同學共同參與答復提出的問題,時間為5分鐘,最后評審小組討論,由評審組組長對其課題方案、陳述報告、辯論等作點評,并決定課題是否通過論證。從后來分班課題論證會上看,這樣的觀摩活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分班課題論證在當周的星期五下午,我們統(tǒng)一籌劃,組織了分班課題論證會。每班三位評委,兼顧文理,班主任擔任評審組組長,由各班自行推選主持人主持班級里的課題論證會。大局部課題通過了論證,也有少局部沒有通過。局部課題再論證對于還不能通過論證的課題,我們從不馬虎了事。我們催促其對課題研究方向進行調整,對課題研究步驟進行補充修改。我們于十五周星期三下午對這些課題進行再次論證。活動的形式與上一次的課題論證會一樣?!窘Y題辯論階段】在學年的第二學期第十三、十四周,我們組織了課題研究成果辯論活動。整個操作程序為模擬辯論→研究性學習學生論壇〔辯論觀摩活動〕→分班結題辯論。模擬辯論我們分別于十三周星期一、二挑選了11個課題小組進行了兩次結題辯論模擬,并邀請班主任參加,給每個課題組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見。我們從中挑選了4個優(yōu)秀課題小組參加學生論壇。研究性學習學生論壇〔辯論觀摩活動〕第十四周星期五,我們精心籌劃,組織了首屆研究性學習學生論壇。論壇由學生主持,五位老師組成評審組,主要程序是課題組成員上臺,由其中一名成員代表課題組做10~15分鐘的結題陳述報告,另一名成員同時演示多媒體課件,然后評委和臺下的學生對其研究的課題進行提問,課題組的同學共同參與答復提出的問題,時間為5分鐘,最后評審小組討論,由評審組組長對其結題陳述、辯論等作點評,并決定課題是否通過辯論。分班結題辯論第十五周星期二下午,我們組織了分班結題辯論。每班三位評委,班主任擔任評審組組長,由各班自行推選主持人主持班級的結題辯論會。2、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的整合〔1〕、從兩個層面整合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呢?我們認為可以從整體和局部兩個層面著手。以整體而言,就是要克服教學中不利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弊端,確立起能夠凸現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目前來看,有兩種教學模式可資借鑒。①布魯納的發(fā)現法教學。發(fā)現法教學的根本步驟是:Ⅰ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讓學生在疑問中提出自己的問題。Ⅱ將確定的問題分解為幾個具體的小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和方案。Ⅲ協助學生收集和組織有關資料,借以發(fā)現和解決問題。Ⅳ組織學生審查這些資料,從中引出應有的結論。Ⅴ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證實結論,最后使問題得到解決。布魯納認為,采用這樣的教學步驟有利于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學會發(fā)現的探究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開展。②建構主義的錨定式教學。錨定式教學又稱基于問題的教學。它是一種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根底,讓學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包括老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的教學。錨定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Ⅰ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使學習在和現實情況根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Ⅱ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心的中心內容。Ⅲ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以及現實中專家解決類似問題的探索過程等〕,并要特別注意開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Ⅳ合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Ⅴ效果評價。在學習的過程中隨時觀察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而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當然,借鑒上述兩種教學模式并不等于機械地照搬。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學習情境,靈活地設計和安排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步驟。以局部而言,指針對研究性學習的某些成分、過程進行訓練。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會學生研究問題的根本程序,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等。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初期,一般要求采用這種策略。因為在這一階段,如果教師全然改變自己一直沿用的教學方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往往會讓學生感到不習慣;同時,由于缺乏經驗,新的、凸現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至于應該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哪些成分、過程作為訓練的內容,需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言,具體的方法也需要在已有的成功經驗的根底上不斷摸索。〔2〕、整合的六個原那么①開放性原那么。教學過程包括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氣氛;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不唯書、不唯上,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激發(fā)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②差異性原那么。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對同一知識點要能夠從不同角度開掘新奇思路,提出各式各樣、言之有理、具有背逆性的新見解。③開展性原那么。在集體授課制下,教學的每一個側面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個性、不斷開展的條件。蘇霍姆林斯基確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性,沒有兩個像兩滴水那么相似的兒童。因此,作為教育者應該從似乎“差不多”的學生中發(fā)現每一個學生所特有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志趣,想方設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一門特別喜愛的學科,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樣入迷的課外制作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最喜歡閱讀的書籍。④協作性原那么。集體動力理論認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成員可以互補。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一些如討論、競賽、辨論等形成,把學生分成假設干小組,讓他們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交流各自看法,互相啟發(fā);也可圍繞某一專題,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個小組展開辯論;通過這些活動可使他們互勉、互助、互愛,使優(yōu)差生間關系變得息息相關、沉浮與共;使他們各得其所,共同提高。⑤遷移性原那么。知識遷移有課內知識遷移和課外知識遷移之分。課內書本上有些知識是另一知識的局部或擴大,有的知識是另一知識的具體運動或變化形式,教師要適當地誘導,使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而課外知識遷移那么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其他學科相關的知識有機地運用到某一學科上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⑥自主性原那么?,F代教育理論認為,學校教育應著眼于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根底。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自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會他們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內驅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自主學習貫穿于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外閱讀以及課外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需要堅持以上六個原那么,才能較好地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進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根據不同層次開展研究性學習由于學生年齡、知識、能力、個性、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盡管我們的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但我們不能對每一個學生都整齊劃一地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還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這就需要有不同的研究層次。①模仿性研究。就是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師的研究過程、程序、思路,進行研究性學習。②程序性研究。是指在沒有教師示范的情況下,學生自選或者教師指定某個小課題,在教師規(guī)定的程序過程中,單獨或與他人合作完成。教師預先提出實驗的程序,學生按教師提供的程序去操作、記錄、統(tǒng)計分析結果、查閱有關文獻,寫出實驗論文或報告。③創(chuàng)造性研究。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選定研究課題,成立課題小組,獨立提出課題實施方案,進行獨創(chuàng)性研究,教師只是針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輔導與辯論。經過學生的獨立研究,學生將研究成果寫成小論文形式,到達了創(chuàng)造性研究的目的。這三種研究層次,由淺入深,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開展過程?!?〕、整合時學科教學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①作為課程形態(tài)的研究性學習與作為學習方式形態(tài)的研究性學習的區(qū)別與聯系。兩者都包含有研究的含義,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對某一問題、或某一專題的研究。不同的是:作為課程形態(tài)是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原那么下,圍繞某些課題、專題或工程,參照科學研究的根本方法和規(guī)律,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而主動體驗、了解進而初步學會進行探究性、開放性學習的課程。而學科教學中所進行的研究性學習,僅僅是針對教學中某一問題或幾個問題進行研究,可以是學生自主研究,也可以師生共同研究,也可以小組合作研究。研究中出現的想法可當場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溝通,研究的結果可以是對某一問題形成比擬全面的認識,也可以以書面形式或課題報告的形式呈現。學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并不一定占用專門的課時,也沒有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持續(xù)的滲透或貫徹一種教學觀念,歸根結底,就是要促使教師教法的改變和學生學法的改變。②研究性學習是一個持續(xù)性的學習過程。學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個持續(xù)性的過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力水平。故而不應強調和追求它的即時效果,想通過1-2節(jié)課的研究性學習就到達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不現實的。要有持續(xù)的、開展的眼光來看待研究性學習,要將學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當作一項系統(tǒng)工程來抓,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改變接受性學習這一方式在學科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才能使課堂教學逐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③構建整合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任何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都可能引起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也有待于課堂教學模式的重構,從而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益。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是多種的,可根據研究的內容與主題,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構建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也有不同的模式。但是在構建課堂教學模式時,必須充分注意以下幾個要素:①學生主體性的表達要充分;②教師的指導作用要明確;③學生研究的層次要清楚;④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精神。④制定的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要適切。每一節(jié)課,根據教學內容制定的結合研究性學習的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應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要求應相對集中一些,不要貪廣求全。一節(jié)課內既要培養(yǎng)實驗能力,又要加強思維訓練,又要表達表達能力,更要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結果造成學生的研究變成走過場。課堂教學中的研究過程應擺在突出的位置,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投影、多媒體、錄像等〕不要務求花俏。教學手段的應用要符合教學的實際內容,有重點、有目的地使用,真正使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扎扎實實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⑤處理好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研究性學習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有很多是傳授為主,學生是學習的受體,但也不可不管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有可取的精髓。我們可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精華與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落到實處。⑥明確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明確研究主題后,學生或個人、或小組進行自主研究。此時教師應深入到各小組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了解學生的研究動態(tài),撥正學生的研究方向;而在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對學生所表現出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和想法要及時加以鼓勵和表揚,對交流中暴露出的問題要及時加以糾正。教師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⑦擺正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位置。學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一定要處理好教師、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出適合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章節(jié)和內容開展研究學習;學生的學習不能脫離教材,它表達了學生在每個年級應掌握和了解的知識內容和能力要求。所以,充分發(fā)揮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發(fā)揮現有的教材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引起重現的。⑧為學生研究過程進行范例導引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學生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在開放性的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來說是生疏的,學生剛開始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往往不知道每一步任務是什么,該怎么做,不知道如何利用資源,如何檢索和整理資料,怎樣做好調查記錄、研究記錄、實驗記錄,如何撰寫研究報告等。學生需要相關理論與方法的指導,需要參考和借鑒其他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經驗,由于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和學生選題的自主性,采用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其效果是不好的。一些學校的實踐已經證明,提供應學生一些案例是比擬可行的方法,學生可以“依樣畫葫蘆”。我們在網絡平臺上設置了“他山之石”、“學生成果”、“研究方法指導”等欄目,里面不僅有學生的課題報告,方法的指導,還有學生失敗的原因分析,教師的提示等,從而為學生的研究進程進行示范導引,指導其開展課題研究。⑨為學生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資源和人力資源研究性學習需要集約豐富的共享資源,包括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豐富的導師資源。因特網具有極其豐富的信息資源,正逐步成為我們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如果能積極上網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和利用信息,將不僅有助于課題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學生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的真?zhèn)?、?chuàng)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等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為此,我們將因特網上的學習資源加以整合,同時鼓勵學生向學校網站推薦資料,使學生不僅是網上信息的獲取者,也是網上信息的提供者。我們在網絡平臺上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上導航和相關網站的鏈接,提高了學生上網查閱資料的效率。并利用網絡向學生提供指導老師的有關信息〔包括專業(yè)特長、電子郵件等〕,指導老師既可以是本校的老師,也可以是外校的老師和校外的專家。對學生來說,他們可以通過網絡自由選擇自己課題的導師。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指導教師數量缺乏和知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三、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及調控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操作中,既有適宜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性程序,也有在課堂教學所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同時還要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的相關問題。1、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1〕調查準備:通過調查問卷、學生座談會、個別采訪或利用課堂上設疑、討論等形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動機傾向,師生共同交換想法,共同選擇適合的、喜歡的教法或者學法指導。這是確立學生是否適合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和是否能夠實現預期效果的前提。〔2〕專題講座:根據思想政治學科自身的特點,概括介紹根底知識和根本線索,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同時教師做好了“留白”,即給學生進一步探求所關注的問題留下自由的空間并在此環(huán)節(jié)共同劃定選題范圍,誘發(fā)探究動機?!傲舭住辈粌H在開始階段應用,在指導選題和實施研究中也同樣可行,關鍵要看學生活動是否需要。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需要情況靈活把握?!?〕指導選題:結合學生的興趣點、自身愛好和特長或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熱點進行選題,無論哪種形式,都要遵循選題“宜小不宜大”的原那么,這要依據教材的給定范圍,要考慮在選題時主要應用本范圍的根底知識來說明和分析研究課題。確定題目最好的和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師生合作來完成。選題階段,也是自由組合并確定課題小組的階段?!?〕制訂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中要有研究目標確實定,要有指明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操作程序的設計??梢杂芍笇Ы處熁驇熒餐M行的評審、論證。這對于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無疑會起到積極作用?!?〕實施研究:安排集中討論或專題點撥,保證研究的正常運行;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必要的物質條件;指導學生學會有效的利用社會資源,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困惑要及時了解課題組的研究動態(tài)和進程;鼓勵組際之間的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指導學生作好比擬詳細的工作記錄,并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利用正常課時,也延伸到課外,諸如上網、上圖書館查資料,進行實際采訪、調查等等……〔6〕撰寫報告: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和圍繞主題撰寫研究報告。研究結果的總結形式多種多樣,表達方式要恰當。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那么和實事求是的原那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組織素材、應用邏輯方法、鍛煉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要給予及時、必要的指導?!?〕交流研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匯報進行交流。通過交流研討分享萬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升華,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思想的共鳴和覺悟的提高。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必要組成局部。交流研討有單組進行,也有多組合作進行,這根據學生研究內容和學生的選擇意愿來進行。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結合評價來進行。交流研討的目的是為了豐富知識、鍛煉能力、正確評價、激發(fā)情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四、案例論述政治課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討〔邱萍老師〕思想政治課也必須盡快構建適應時代、富有實效的新體系,推動學生個性的開展和諸多能力的提高。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方法單一,主要以灌輸為主,教育形式簡單化,無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性,無視學生的主體性,抹殺了學生的能動作用,限制了學生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窒息和摧殘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泯滅了政治科教學的特點和教學個性,使政治課變得呆板、單一,枯燥無味。開展“研究性學習”,對于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理念,改革以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克服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片面傾向,以及轉變學生被動學習和接受知識,激發(fā)他們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積極的求知欲望,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促進其個性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整合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形式。下面筆者結合自己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試從整合的對象角度總結出幾種可操作性的類型。〔1〕教材問題探究。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提出問題是開展研究的首要條件,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笨鬃右舱J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比欢陂_展研究性學習中存在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許多學生要么提不出問題,要么提出課題太大而無法實施。實際上,學科教材本身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問題庫”,政治教材的內容本身就是從自然、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如筆者在復習“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的知識點時,據筆者的推斷分析,應該說高三學生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是清楚的,而對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的理解有誤區(qū),尤其對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是否有立法權的認識,如在做這一題目時:據我國憲法規(guī)定,以下正確劃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權限的是:A、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與地方國家權力機關。B、最高國家立法機關與地方國家立法機關。C、最高國家行政機關與地方國家行政機關。D、最高司法機關與地方國家司法機關。多數學生易錯選B項。于是,筆者圍繞“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是否有立法權”的知識點〔易錯〕為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探究。通過討論、探究,可以從三個角度說明不選的理由。第一,憲法第58條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第96條規(guī)定:“地方人大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這說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力的唯一機關。第二,我國是社會主義單一制國家,全國只有一個立法機關,如果地方各級人大也是立法機關,是和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不相符。第三,從理論上來,對“立法”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理論界對我國是一級立法還是二級立法,存在不同的意見,但我國憲法是從嚴格意義上使用立法概念的,我國實行一級立法體制,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雖有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的職權,但不能同最高國家機關的立法職能等量齊觀。通過上述問題的探究,使學生認識了問題的實質,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并從中體會獲得探究學習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又如,對“信用消費”,“我國的外交政策”,“國有企業(yè)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作用”等等,皆可采用此法進行。當然,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不能包辦代替,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梳理,重在為學生提供一個發(fā)現問題的情境,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進而提出研究的問題,讓學生從這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轉為主動式的探究學習。從理論知識的記憶、理解轉為問題的發(fā)現和解決,從迷信教材到平等地審視教材,把教材本身當作學習研究的對象,通過對教材的挖掘,使學生能把握政治學科領域中的核心知識,主干知識及教材中的重難點。〔2〕社會熱點探究。政治學科本身要求要關注時事,密切聯系現實社會中發(fā)生的國內外大事。社會熱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很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愿意接受。社會熱點本身又包含了新知識、新信息和新問題,將之引入課堂,不僅對課程、學生、教師等方面會產生重要積極的作用,而且充實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彌補了教材內容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滯后性,使課堂顯現出時代的活力。其做法是①教師發(fā)布社會熱點——學生結合教材自由思考——師生共同探討——學生發(fā)言點評;②學生共同搜集社會熱點——師生共同討論熱點——學生撰寫社會熱點綜述報告;③教師發(fā)布時政熱點——學生分組探討——全班討論發(fā)言。如在復習“一國兩制”的知識點時,我首先公布近期發(fā)生的與臺灣有關的一些事件:美國的對臺政策,我外交部發(fā)言人答記者問的有關內容等,提出“臺灣問題與一國兩制的探究”。以臺灣問題為載體,進行政史地三科知識的綜合復習,展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時政的興趣和愛國主義熱情,同時以“臺灣問題”為中心,整合教材相關的根底知識,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文綜素質的提高打下堅實的根底。事實說明,通過探究,學生能從政治、歷史學科角度,運用歷史史實、國際法、國家結構形式等方面知識批駁“一邊一國”、“一中一臺”及美國干預我內政的錯誤與荒唐,認識到“一個中國”原那么的正確性,既掌握了教材中的根底知識,又能領會并支持黨和國家對臺方針政策。學生還可從地理角度〔戰(zhàn)略地位、自然資源與大陸經濟上的互補性等〕,從哲學角度分析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及現實意義,使學生對知識形成多學科的整合,做到有廣度;并能抓住某一角度透徹分析,做到有深度?!?〕社會實踐探究。學以致用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根本特征。研究性學習重知識技能的應用,側重點在于問題的解法。而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根本原那么。思想政治課的活力就在于它的實踐性。思想政治課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更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切入點,把學生從課堂引向社會,從書本知識的學習引向社會實踐,從而到達豐富學生知識,擴大視野、開拓思維和創(chuàng)造潛能的目的。例如,復習《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中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的性質、地位、作用》時,針對開封本地的實際,筆者設計了“開封市非公有制經濟的……”的探究性課題,讓學生自由組合,充分討論,自選課題。有的學生談“……過去、現在和將來”,有的學生談“開封的崛起”等等。讓學生通過訪問、社會調查、查找資料、收集有關數據,在這一根底上進行探究。在這里,教師應有方案地組織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與有關企業(yè)、工廠單位等進行聯系,并指導學生制定有關方案,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方便。總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生活,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體驗、內化的根底上,到達知識、能力、覺悟三者有機統(tǒng)一的目的?!?〕學習體驗探究。這是指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善于把握時機,創(chuàng)設情境,引生入境,讓學生投入,從而使學生獲得感悟和體驗。研究性學習不僅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認識,還十分重視感性認識,即重視學習的體驗。因為學習體驗可以彌補知識轉變?yōu)槟芰Φ娜笨?。通過學生親身參與探究活動,在體驗的根底上,進而形成“創(chuàng)造”的觀念意識。如,高一思想政治課《價值規(guī)律的根本內容及表現形式》一框的想一想小欄目:“有人認為夏天購置皮衣冬天賣,冬天購置空調夏天賣可賺大錢,你認為如何?”按課本的參考答案只認為這樣做的人是利用價值規(guī)律為自己效勞,使自己賺更多的錢,主要是根據供求影響規(guī)律。而實際上應受到的啟示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認識價值規(guī)律就可以利用價值規(guī)律為我們效勞。假設按原有的答案,學生的思維會受到限制,會認為這樣做一定能賺很多錢。然而,如果片面地把這一價值規(guī)律的原理,應用到任何社會實踐中,有時就會出錯誤。為此,筆者首先讓全班的同學展開討論:“夏天購置皮衣冬天賣,冬天購置空調夏天賣是否真的就可以賺大錢?”學生立即反響:“不一定!”我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討論結果有的認為,群眾心理會影響供求;有的那么說,款式、生產率、獎金周轉、保管費、社會環(huán)境、法律法規(guī)等都可能影響供求關系。然后,筆者就提供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課題供學生選擇,商品銷售中的“季節(jié)與反季節(jié)”、“面對商品換季,購置者的盤算”、“大甩賣、有獎銷售、囤積貨物”等,國家允許嗎?并指導學生作社會調查,通過調查實踐,加深了對價值規(guī)律內容以及如何利用價值規(guī)律為我們效勞原理的理解。因此,結合教材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經常引導學生去思考、討論、探索與教材密切相干、學生很感興趣的問題,并帶著這些問題去訪問、調查、查閱資料、整理資料、撰寫論文等活動,能使學生在加深對原理理解的根底上,開拓了思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總之,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沒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滲透,使課堂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場所;也可以延伸到課外、校外,利用課余時間,成立課題小組有針對性地進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突出政治學科的特色,增強政治學科的吸引力。但在具體運用中,必須遵循如下相關原那么:第一,趣味性原那么。即在教學中,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疑難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對此進行重新整理,擬出適合學生研究的問題交給學生,然后由他們自愿組合,制定學習方案。第二、可行性原那么。就是所研究的問題,與政治課的教學或復習的單元知識,與學科知識體系學習要相近或相融。這便于學生研究問題時找到理論的支持,使學生感到有獲得成功的期望。第三、教育性原那么。在對問題確實立時,要考慮到寓于其中的思想教育性,像查閱資料的途徑,實踐單位的支持程度等;還要考慮到它的綜合性,即所選問題是否是相關學科的相交點,可否有多領域的思考,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政治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使學生的興趣與真實的事例密切地相連,使抽象、枯燥的理論學習“任務”與生活化的“問題”相結合,這必然使教學始終處在一種動態(tài)和諧的交流、合作以及有自豪和成就感之中;也使學生在獲得理論知識,開展自己的能力的同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從而突出政治課教學的生動、鮮活、有趣、實用和教學的個性化特征。五、課程實施效果評價課程評價是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局部,是實現課程目標,發(fā)揮教育導向和進行質量監(jiān)控的有效手段與方法。通過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態(tài)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成就和問題,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良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全面開展的根本目的。同時,可幫助學校和教師了解和提高課程的質量,為改良課程教學提供反響信息,促進課程本身的完善。因而必須將評價與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注意了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評價對象和主體的多元化,只有多種評價形式并用,才能發(fā)揮評價的導向、鼓勵和管理作用。要采用小組與個人評價相結合,以小組評價為主;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的方式。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著力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者有機結合的評價網,使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成員參與到評價中來,形成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其次,既重視課程研究的直接結果,更要重視學生研究過程中的多種收獲與體驗。不僅重視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進行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整個過程的評價。每一次研究都有不成功的可能,要注意評價與指導密切配合,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功能,及時調整和修改研究方向。因此,評價的重點應放在研究的過程上,其評價指標的權重向過程傾斜。第三評價指標宜粗不宜細,評價的空間宜寬不宜窄。評價指標應以鼓勵學生客觀地評價自覺在研究過程中的表現,更應注重鼓勵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粗線條的評價指標,有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使學生的思想少受束縛,充分發(fā)揮出個人與小組的創(chuàng)造力。在評價過程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不要以學生某一次研究的得失而給學生下定論,要提供更多的時機,使學生可以有重新開始的時機。在實踐中,我們從課程本身的評價、學生學習的評價以及教師組織管理與指導的評價等三方面進行了實驗與探索。1、對課程本身的評價課程本身的評價就是對課程設計的思想、課程目標、課程的內容、課程實施的效果以及課程實施的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評價。目的在于保證學校研究性學習在學校整個課框架中有其特有的課程定位、原那么和價值,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課程方案。在評價手段上,我們采取了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側重定性分析的形式。主要通過以下方法進行:〔1〕學生、教師問卷調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對全體學生和指導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以評價我校研究性學習開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要收獲等。〔2〕學生的心得體會我們要求每個學生要有個人研究記錄本,要以周記、學習體會的形式將研究過程中的各種體驗與收獲記錄下來?!?〕學生、教師座談會為了了解課程實施的進展情況、師生對課程的反響等,我們分別召開了屢次教師、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師生們提出了課程組織、實施、管理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困惑,對如何完善課程建設發(fā)表見解。2、學生學習的評價研究性學習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探究的課程,實施學生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的學習,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和變化情況,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同時它也可幫助我們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更好地加強課程管理,不斷完善課程實施方案。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我們是這樣做的:〔1〕學生課題組的成績由方案設計成績、實施過程成績、結題報告成績、結題辯論成績四局部構成,我們設置的權重分別為20%、40%、20%和20%。然后將課題組課程成績按90分、80分、70分、60分以上劃分為四個檔次,分別定等級系數為1、0.95、0.9、0.85;課題組成員課程成績等于個人表現成績乘以課程成績等級系數;最后,將學生個人的成績以A、B、C、E四個等第記入學生個人的學籍檔案?!?〕采用“檔案袋評價”的方法對小組實施過程進行評價。我們要求每個課題小組制作一個“檔案袋”,里面包括開題報告、結題報告、每次活動記錄表、調查表、訪談表、實驗記錄、各種原始數據、學習體會、收集到的資料以及活動照片、錄音等所有與課題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料。這個“檔案袋”作為課題小組實施過程成績評價的主要依據,有比擬大的真實性?!?〕我們特別設計“學生個人表現評價表”,采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指導師評價和班主任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態(tài)度、積極性、完成任務情況等進行評價?!?〕評選優(yōu)秀課題組、學生。為了表彰研究性學習中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我們每學年組織了校、班級優(yōu)秀課題組和優(yōu)秀學生的評比活動。根據研究性過程的標準性、小組合作性、積極性等標準評出優(yōu)秀課題組和優(yōu)秀學生,并進行大會表彰。3、教師組織管理與指導的評價對指導教師的考核主要通過檢查每位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時填寫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導記錄》,內容包括指導時間、指導內容、形式、對學生的評價等,并與學生的研究記錄結合進行。并且通過學生評價的方式,在課程實施的中期,由學生課題組對每個指導師的指導態(tài)度、能力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而且對每次指導教師交流會議進行考勤。第三局部成效與反思研究性學習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傳統(tǒng)學科課程有了重大創(chuàng)新和突破。這場改革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和不可多得的機遇,開展研究性學習三年來,在學?!把芯啃詫W習”課題領導小組和指導小組的指導下,老師與學生一起邊實踐邊摸索。教師撰寫多篇研究論文,學生局部課題成果或案例已選送市評比,課題研究的開展,受到了廣闊師生和家長的普遍歡送并促進了學生、教師、學校的開展,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們對新課程實施行動的反思。一、課程實施行動的成效〔一〕研究性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開展1、體驗到了科學研究的艱辛和快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很多小組一開始把握不住研究內容,做了很多無用功;有些小組到單位采訪,因為沒有事先預約而遭到拒絕;有些小組上街調查發(fā)問卷,行人不理解不配合等等。但學生沒有被困難嚇倒,繼續(xù)努力,他們?yōu)樽约喝〉眯⌒〉某晒Χd奮。中期問卷調查顯示,83%的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比擬喜歡,78.7%的學生認為自己體驗到了活動過程中艱辛與快樂。高一〔1〕班王震同學在心得體會中寫道:“我深深地體會到做好每件事的不易。因為累,我曾經一次又一次地想過放棄。盡管如此,我還是堅強地一步步地走過來了。在組員間,我也較好地處理了關系。當一個又一個困難被我們征服,我們的腳步更加堅決了。研究性學習在我的學習生活中添上了精彩的一筆。我收獲的不僅僅是能力上的提高,還收獲了堅強的信心。因為快樂,我一次又一次地丟掉放棄的念頭。我享受著這累并快樂著的生活?!?、擴大了知識面,促進了學科學習研究性學習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不少問題的解決,要借助于查找教科書以外的資料,從而拓寬了知識面。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提高了知識運用能力。3、學會了與人交往與合作課程的實施給了學生最直接的社會體驗,他們走出課堂,從中認識了社會,了解了他人和自己,學會了交往與合作。在問卷調查中有84%的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學會交往和合作。高二〔2〕古鈺同學在心得體會中寫道:“一個集體,有不同性格的同學,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但如果加一些寬容作為潤滑劑,那將會擦出熱情的火花?!痹蚶蛲瑢W也寫道:“調查表分發(fā)工作結束了,但它帶給我的啟迪并沒有結束。通過這一次,我學到了一些待人處事的方法。做任何工作,都離不開人際交往。與人打交道,往往比工作本身更具挑戰(zhàn)性,我的能力又一次得到鍛煉?!?、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關注身邊的環(huán)境、家鄉(xiāng)的經濟開展,以此為專題開展調查研究的課題比擬多,如“開封的飲食文化”,通過調查研究,學生對家鄉(xiāng)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梢娧芯啃詫W習培養(yǎng)了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高尚情操,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感。5、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觀察、交往、研究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在一次研究性學習座談會上不少學生說:發(fā)現自己對事物的觀察比以前更加細膩,注意從整體到局部,又從局部到整體;有的學生說:我們學會了調查方法,特別是問卷的設計。在中期調查中顯示,61.4%的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有利于他們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42.3%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精神?!捕逞芯啃詫W習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同時,也給了教師一個展示才華、發(fā)揮特長、提升水平和自我開展的時機。1、促進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感受了研究的成功與失敗,看到了學生在活動中的成長。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上,由過去的挑剔轉變?yōu)榻裉斓男蕾p,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揮和全面開展。在平時與教師的談話中,教師認為“這種體驗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是不可能獲得的”,教師侃侃而談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表現、體驗、處理問題的能力等,欣賞學生、為學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學會欣賞學生,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