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件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件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件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件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程標準:1.了解宋初專治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2.了解兩宋與邊疆少數民族對峙的情勢3.理解王安石變法內容及影響

從10世紀唐代后期到宋帝國早期,中國所發(fā)生的轉變標志著中華帝國出現了歷史上最具決定性的斷裂,北方士族靠著譜牒的政治優(yōu)勢而形成的“舊世界”,在延續(xù)了幾百年后最終在880-960年的混亂和內戰(zhàn)中消失了;隨著士族衰亡,他們那套治國之道也漸被忘卻和遺落。......中國歷史上很少有朝代像宋朝那樣愿意去塑造和改革整個社會,有些歷史學家甚至把宋代稱作開啟現代性曙光的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一、北宋1、建立:

960年,趙匡胤兵變奪權,建立北宋,定都東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端问贰ぬ姹炯o》:“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醇皩?,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p>

——陳橋驛兵變

宋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p>

結合兩人的對話和教材內容,分析宋初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和措施分別是什么?2、鞏固—加強中央集權(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②統(tǒng)治者吸取唐末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③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變,中書門下成為最高機構,相權膨脹;(2)措施: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①軍事:“杯酒釋兵權”;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wèi)京師,鎮(zhèn)守地方,強干弱枝,禁軍只有統(tǒng)兵權;②行政權:所有州直屬中央;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知州;設通判;實行路、州、縣三級。③財政:設轉運司統(tǒng)管地方財政。通判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jiān)察的責任“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通判還有一個職責:“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剌舉以聞?!苯Y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認識宋代節(jié)度使的權力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軍權財權民政人事調度五代十國有大軍指揮調度權擁有轄區(qū)的財政權力擁有轄區(qū)的民政處理權力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員北宋有握兵之重,無發(fā)兵之權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人事調度權全部歸屬中央中央—分散機構權利,削弱相權①中書門下掌行政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②樞密院掌軍權,擁有調兵權;③三司掌財權監(jiān)察:①設提點刑獄司,專職監(jiān)察刑獄;②設“四監(jiān)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jiān)控軍事—抑制武將實力膨脹①崇文抑武,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制規(guī)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度支鹽鐵戶部同平章事(宰相)樞密院(三衙)侍衛(wèi)馬軍司殿前司侍衛(wèi)步軍司皇帝(財政機構)(行政機構)

(軍事機構)三司中書門下參知政事二府三司樞密院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蘇軾《策略二》:“天下之兵,舉歸之樞密?!彼未詤⒅聻楦痹紫?。簡稱“參政”。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的其中之一,別稱為大司馬,統(tǒng)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婆e制改革(1)概況: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2)影響:①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②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3)作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zhèn)跋扈,盡收天下盡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獻通考》材料二: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子語類》

結合以上兩則材料,并結合教材內容概括宋朝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都有哪些特點?并產生了哪些影響?③為抑制武將的權力,重用文官

——重文輕武;②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相互牽制

——分化事權,內外相制;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特點:①有效的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②制度僵化,權力分割太細,行政效率地下,政治風氣保守;③不利于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fā)揮;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④逐漸形成“三冗”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3)意義:3、危機(1)軍事危機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積貧積弱;②北宋的守內虛外、強干弱枝;③少數民族政權的崛起,遼宋西夏連年征戰(zhàn),民族矛盾激化。表現:①北部:A.遼朝占領燕云十六州;

B.南下侵宋,逼迫簽訂協(xié)議;②西北:與西夏屢戰(zhàn)屢敗,簽訂合議;契丹族的崛起

隋唐時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唐末,北方漢人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

9世紀后期,契丹已經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產業(yè),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橫府。阿保機建國后,發(fā)展生產,創(chuàng)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五代時期,后晉皇帝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為代價換取契丹的軍事支援,并成功奪取政權,燕云十六州被割讓,此后中原政權再難收復;北宋兩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并引來遼國的報復,宋軍在澶州之戰(zhàn)中終于勉強擊敗遼軍,迫使雙方議和;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仍以齒論。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chuàng)筑城隍。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4.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北宋與遼——澶淵之盟盟約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關系,它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統(tǒng)一。但是也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黨項族唐朝時,黨項族集中到甘肅東部、陜西北部一帶,與中原文化的接觸漸多,社會生產有所發(fā)展。11世紀前期,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西夏建立后,李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fā)展農牧經濟;創(chuàng)制西夏文字。北宋與西夏—慶歷和議北宋仁宗景祐五年,宋朝的藩屬黨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不承認這一事實,興師問罪,于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并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平協(xié)議,史稱“慶歷和議”內容: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結合所學知識和上述材料,分析北宋財政危機產生的原因材料一: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后薦辟之廣,恩蔭之濫,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及。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材料二:宋太祖建國之初,全國軍隊總額才22萬,太宗至道時達66萬,真宗天禧年間為91萬,到仁宗慶歷時激增到126萬之多年代收入(貫)支出(貫)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萬余12677萬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萬余所出無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萬余13186萬余材料三: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況對比(2)財政危機原因:①擴充軍隊導致軍費增加;②官僚隊伍膨脹導致財政支出擴大;③戰(zhàn)爭賠款、大興土木等導致國家財政困難,致使宋朝積貧。4、挽救危機慶歷新政(1)背景:①宋夏戰(zhàn)爭的失敗激化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②政治風氣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人物:范仲淹(3)宗旨:整頓官僚機構,維護封建統(tǒng)治(4)結果:失?。?)失敗原因:①改革觸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對;②宋仁宗動搖。(6)影響:揭開了北宋變法改革的序幕范仲淹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推行“慶歷新政”,整頓吏治,清理不合格、不作為官吏,打擊貪污腐敗官吏。慶歷新政嚴重地冒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讓官員再不能“躺著掙錢”,引發(fā)了其集體對抗,以“朋黨”之罪彈劾之,并使之被貶。王安石變法(1)背景:①積貧積弱導致北宋出現了財政、邊疆危機;②“慶歷新政”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③王安石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和改革決心;④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宰相,推行變法;⑤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激化;⑥民族矛盾尖銳。(2)目的: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實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tǒng)治。(3)核心:富國強兵(4)措施:①富國:A.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yè)貸款(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B.撥巨資從事商業(yè)經營(市易法),調控經濟,開辟財源;②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借此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③育才:A.改革科舉制:廢詩賦取士舊制,以經義策論取士B.整頓太學:撰注教材《三經新義》,作為考試依據措施具體內容作用均輸法了解生產和需求情況,就近采購,以節(jié)省國家開支減輕納稅戶的負擔,增加國家收入市易法設置市易務,收購滯銷物品,市場短缺時賣出限制商人對市場控制,增加國家收入青苗法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政府收入增加募役法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免役錢,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錢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農田水利法鼓勵開墾荒地和興修水利,規(guī)定按戶等高下分派費用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地主官僚不例外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措施具體內容作用保甲法編定保甲,閑時訓練,維持治安,戰(zhàn)時從軍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減少政府軍費開支保馬法百姓養(yǎng)馬,可減賦稅,馬死賠償節(jié)約了政府開支,降低馬匹死亡率將兵法以“將”為軍隊編制單位,設正將一名,專管訓練改變了更戍法中兵將脫節(jié)的局面,提高了軍隊戰(zhàn)斗力設軍器監(jiān)監(jiān)督兵器制造,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提高了武器數量和質量思考:王安石變法的哪些內容觸犯了地主階級或商人的利益?為什么?哪些措施有利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什么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業(yè)生產時間,調動農民積極性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等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剝削,同時需要交納比以往更多的稅收。(4)評價:①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②積極性:A.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B.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C.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③局限性:A.未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的危機;B.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C.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5)啟示:(1)原因: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產物;(2)目的和結果: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挽救統(tǒng)治危機;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過程:改革必然觸及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此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4)措施:要根據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用人得當,緩緩推進。

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不同點背景新舊社會制度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北宋中期面臨統(tǒng)治危機目的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統(tǒng)治危機實質一場封建化的改革對封建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相同點都是為了富國強兵;都有最高統(tǒng)治者支持;都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措施比較全面,都調整了生產關系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5、衰亡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滅,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二、南宋1.背景(1)外部:①金的崛起、勵精圖治、實力強大;②靖康之變(2)內部:①連年征戰(zh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