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_第1頁
2024年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_第2頁
2024年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_第3頁
2024年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_第4頁
2024年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頁2024年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起源于上古時期的大禹治水的傳說,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婦孺皆知、故事感人、影響深遠。全國很多有水的地方就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卻鮮為人知。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境內(nèi)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占全市市區(qū)面積的1/4,被稱為百湖之市。豐富的水資源也給武漢帶來了嚴重的水患災害,使武漢治水的歷史始終貫穿在武漢的發(fā)展進程中。武漢市漢陽區(qū)位于長江與漢水的交匯處,東瀕長江、北依漢水、西接蔡甸、南臨漢南。轄區(qū)內(nèi)有月湖、蓮花湖和龜山、鳳凰山等湖泊和山丘。這里的地勢低洼,屬北、中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具有熱豐、水富、光足的氣候特點。長江、漢水在武漢市漢陽晴川一帶交匯,是武漢水患頻發(fā)的險要之地,相傳大禹在這里成功治水。因此,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在漢陽流傳最為集中、最為豐富的區(qū)域,并以漢陽區(qū)龜山(古稱大別山)為中心,向東麓的長江邊以及長江對岸的武昌蛇山一帶輻射。其遺跡主要分布在原漢陽縣,即現(xiàn)在的武漢市漢陽區(qū)、原漢陽縣所屬的漢南區(qū)境內(nèi);在武昌區(qū)、江夏區(qū)等地也廣為流傳。

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講述的是在四千多年前堯舜禹時代(原始社會末期),荊楚大地的河流湖泊眾多,水患成災,民不聊生。禹受舜命率眾治水,疏江導漢,馴服了洪魔,使長江、漢水在漢陽交匯后,順江流入大海,大禹治水成功,使這里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因此,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在民間一直口頭流傳至今,并通過歷代學者補記的文史資料和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大禹治水遺跡、核查現(xiàn)今的山川水勢及歷史變遷,了解到大禹治水故事的基本梗概,從中探索一些大禹治水的精神。發(fā)明了文字以后,才逐漸有了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所記載的“江漢朝宗于海”;宋代蘇東坡《禹柏》一詩中,描述了大禹當年治水到龜山,種植過柏樹的傳說;元代林元《大別山禹廟碑記》中描述了“禹功磯”的來歷。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在古漢陽世代流傳的過程中,在南宋紹興年間修建了大禹廟;在明代天啟年間改名為“禹稷行宮”,嘉靖年間修建了晴川閣,明代雕刻了赑屃碑;在清代摹刻了兩塊禹碑等。這些建筑物遺存至今,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受到保護。這里有禹功磯、禹稷行宮、禹碑、龜山還有隔江相望的蛇山等大禹治水遺跡遺址,以及大禹神話園景區(qū)和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等保護機構(gòu)。民間傳說為降魔鎮(zhèn)妖而勇敢獻身的靈龜化為一座巍巍青山,匍匐于兩江交匯之處,后人感念靈龜,便將其化作的山稱為龜山。還有漢陽米糧山的傳說、漢南紗帽山的傳說,這些眾多有關(guān)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的故事,至今在漢陽地區(qū)廣為流傳。在武漢市境內(nèi),關(guān)于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的遺址、遺跡等多有留存,漢陽的晴川閣、米糧山、漢南的紗帽山等地名及遺跡也都保留至今,這些遺址、遺跡促進了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在當?shù)氐膫鞒?,為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的流傳與傳播起到了佐證和支撐作用,成為武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世紀以來,武漢市、區(qū)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為了使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使大禹治水文化得到弘揚和利用,市、區(qū)政府投入資金建設大禹神話園,在武漢市晴川閣管理處建立了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使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這一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能夠在民間千古傳頌、萬古流芳。2024年,武漢市漢陽區(qū)政府組織主辦了首屆中國武漢大禹文化旅游節(jié),全國的大禹紀念地均派員參加了這次活動,眾多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多次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武漢市晴川閣管理處與漢陽區(qū)教育局共同舉辦了六屆大禹紀念周社教活動,成為漢陽區(qū)的社教品牌活動。

民間關(guān)于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史料文章中記載有:龜蛇鎖大江、靈龜鎮(zhèn)怪化龜山、忽必烈正名禹功磯、大禹治水收赑屃、總督尋寶鎮(zhèn)水怪、禹青飛帽堵洪水、大禹貯糧米糧山、禹種殿前柏等主要內(nèi)容,現(xiàn)擷取幾個傳說。

傳說一:靈龜鎮(zhèn)怪化龜山

遠古之時,武漢地區(qū)一片汪洋,滔滔水域古稱云夢澤。傳說楚國疆域有七大洋,云夢澤為其一,方圓達九百里。武漢就處在云夢澤水域。云夢澤與不設防的長江、漢水,對生活在兩江沿岸的古漢陽百姓構(gòu)成莫大的威脅。屢屢泛濫的洪水,使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大禹為治水來到江、漢交匯之地,面對難以制伏的水患,對隨從大員發(fā)話問道:“誰有良策治服洪水?”其中一山神答道:“洪水泛濫因有水怪在興風作浪,只有天神才能降服水怪。制伏水怪,洪水自會平息?!庇谑谴笥砩线_天庭,命天神捉拿水怪。

天神布陣,風雨雷電大作,直擊水怪。水怪水陸兩棲,潛波隱形,搖角刺利劍,掀浪卷沙石。一時間,風狂雨暴,電閃雷嗚,濁浪排空,天昏地暗。

眼見神怪相斗,難分高下,大禹速遣治水大軍中的靈龜大將助陣。

靈龜水陸皆能作戰(zhàn),逼得水怪無處遁逃。水怪掀浪卷沙、潛波隱形的本領(lǐng)對付靈龜完全失效,只能到陸地與靈龜短兵相接。只見水怪展開肉翼,伸出利爪,犄角搖晃,獠牙大張,直向緊追不舍的靈龜撲來。靈龜施展騰挪神功,縮頭立地,伸頸騰空,躍于百丈之上,居高臨下,卻見水怪犄角鑿石成孔,知其破壞力盡在犄角。說時遲,那時快,靈龜以其堅甲之軀,萬鈞之力,凌空撲下,迅猛壓向水怪頭角。

隨著兩聲巨響,靈龜與水怪同歸于盡。靈龜腹甲被戳穿,水怪頭骨被砸碎。

霎時,江、漢平和,云夢澤風平浪靜。

英勇犧牲的靈龜則化作一座山巒,矗在江、漢匯流一側(cè),永鎮(zhèn)水怪于山底,成就大禹治水的功德,守護江、漢平安。

江漢人感念靈龜大將,稱其化作的山巒名為“龜山”。

傳說二:禹青飛帽堵洪水

相傳,天下治水第一人大禹奉堯舜之命治理洪水,接受其父鯀的教訓,改堵為導,決江疏河,終于平治水土,使人民得以發(fā)展生產(chǎn),安居樂業(yè)。

大禹在治水期間勞身焦思,居外13年,過家門而不敢入的苦心勵志,使他成功地疏江導漢,使?jié)h水在龜山之南與長江合流,形成了“江漢朝宗”之勢。

后人在長江邊修建禹王廟以資紀念。

人們都知道大禹治水,也知道大禹的父親鯀治水,卻很少聽說大禹的兒子也治水。漢陽就流傳著大禹的兒子治水的神奇故事,還與漢南紗帽山有關(guān)。

大禹的兒子禹青,也是治水的一把好手。

大禹在治理水患之時,就把禹青帶在身邊,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待其成器成才之時,好將大任交付于他。

禹青在漢南水洪口一帶的長江邊防洪搶險時,經(jīng)受住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搏斗,書寫了一段凄婉壯美的詩篇,成就了人生中為之奮斗的大業(yè),矗立起一座令后世瞻仰的豐碑。

那時,水洪口靠長江沿線一帶屬古云夢澤,臨近長江。在春夏兩季常常水浸堤岸,沖垮房屋,淹沒物田。

禹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奏請父王以求良策。

于是,大禹急派八愷、八元前往輔助之。

禹青躬請八愷、八元巡查水情,分析局勢。八愷分析了地形、地貌和流水走向,八元則分析了當?shù)匕傩盏男睦頎顩r和心理取向,共同制定了“外疏洪水泛濫,內(nèi)調(diào)心理失衡”的治水方針。

八元帶人到每家每戶做工作,增強百姓抗洪必勝的信心;八愷則下達征招文書,招募年輕力壯者上堤筑壩,共御洪魔。

就在那一年春夏之交,老天爺連降七七四十九天的大暴雨,江水陡漲,田垸汪洋。禹青帶領(lǐng)眾百姓日夜奮戰(zhàn)在長江邊,壘石填土,水漲堤高。也就在那一夜,暴雨如注,雷電大作,剛筑的堤壩開始潰缺,堤內(nèi)百姓的性命已到了千鈞一發(fā)之際。

禹青急得大汗淋漓,氣得怒目圓睜,一手抓下頭上的紗帽,對天長嘯:“天眼混濁,不見蒼生之苦,枉為天也!我今若不能退卻洪水,寧愿失命于此。死后魂魄也要直上九天與老天爺一辯!”

說罷,禹青將紗帽用力往空中拋去。

只見那紗帽順勢而上36丈,旋舞360度,逐漸擴大,正好落在長江潰口處,鑲嵌其中。

說時遲那時快,只聽見一聲巨響,將雷聲震息,又見360道金光閃耀,將電光逼得無影無蹤。

奇跡出現(xiàn)了,雷電銷聲匿跡,暴雨無影無蹤,長江水面陡降3尺。再看那頂紗帽,已然化作一座山,形如一頂紗帽紋絲不動立在長江岸邊,嚴嚴實實地堵住洪水口,保住了百姓的性命。

后來,那里的人們世世代代相傳禹青紗帽堵洪水的故事,世世代代與洪水搏斗,保護自己的家園。那座山至今人們?nèi)匀环Q為紗帽山,以表對治水英雄的懷念。

傳說三:米糧山中藏米庫

傳說離古漢陽城西二十多里處,遠古時有一座山,山中有一個石洞,當年大禹治水帶著隨行人員來到此洞,見洞中干涼通風,可容數(shù)百人,決定在此暫駐。

附近百姓積極支持大禹治水,自發(fā)地肩背手扛、背扛肩挑著大米上山,貯藏于洞中以供大禹及隨行人員食用。數(shù)年后,治水完畢,洪水退去,洞中剩下不少大米。

管糧官問:“禹王,剩下這些大米該如何處置?”

大禹回答:“將米藏嚴,將洞封死,說不定何年何月會派上用場?!?/p>

第二天,糧官找人照禹王吩咐,將米藏好。大禹帶著治水隊伍下山,告別百姓們而去。

后來,因水被制伏,山下良田廣闊,搬遷過來的居戶越來越多,人們?yōu)榧o念大禹,稱此山為禹糧山。

不知過了多少年,長江漢水交匯處又鬧起了洪災。有一年,洪水來勢異常兇猛,禹糧山下房屋被淹,莊稼淹沒,周圍汪澤一片。人們紛紛攜帶食物和衣服,躲到禹糧山上安身。

上山避災的人群中,有從安徽一路要飯流浪到此地的母子二人,也跟在人們后面尋找充饑野物。

這天傍晚,黑娃將好不容易挖來的野菜嚼爛后,喂給躺在地上發(fā)燒的娘,自己倒地昏睡過去。夢中,一位長發(fā)紅臉銀髯皂衫的老大爺走近他耳旁,輕輕地說:“孩子,看你母子二人這般樣子,實在可憐。明日辰時,你帶上要飯的碗,爬到山腰南面,找到一塊半邊懸空的大青石,青石下方有一個雞蛋大小的綠色石頭,你用細棍慢慢地拔開石頭,石頭孔里就會有奇跡出現(xiàn)?!?/p>

黑娃睜開眼睛,天已大亮,原來自己做了一個夢!他依夢里的情景尋找,果然發(fā)現(xiàn)了大青石。他按照老大爺所說拔開石頭,只見一股“白沙子”流出來,裝滿了碗,黑娃用那顆石子堵上洞口,把碗端到眼前一看,這哪里是沙子呀,分明是又白又細的大米。

消息很快傳開,人們讓黑娃帶路,來到大青石旁,用右手中指伸進孔中掏米,你一碗,他一碗,每接滿一碗,米就停止,再掏,米又重新外流,怎么掏也掏不完。

山中藏米救了眾人的性命,人們便將這座山改叫“米糧山”。

除以上三個傳說以外,還有很多有關(guān)大禹在武漢治水的傳說仍然在民間流傳甚廣,已形成為一個標志性的地域文化符號,這些傳說具有以下特點:

一、特色鮮明的地域性: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起源于上古時代(原始社會末期)的民間故事。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荊楚大地復雜的山川水系分布特點,這對本地地形地貌的演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大禹采用科學的治水方法、發(fā)明的治水工具等,對研究我國水利工程的歷史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于研究先秦文化,特別是楚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中的功臣龜、蛇二將,最后化作龜山、蛇山;禹青扔紗帽堵洪水,紗帽化作紗帽山。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與山川地物相融合,使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二、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有史料、專著、動畫片、歌舞、故事、祭祀習俗及諸多古跡等不同表現(xiàn)形式,涉及到政治、社會、民族、宗教、科學、愛情等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在我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實不多見,也是區(qū)別于其它傳說最突出的特點。

三、浪漫色彩的文學性: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歷史史實與神話傳說相融合,在我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實不多見,是歷代先賢、文人抒發(fā)個人情懷的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長期以來,歷朝歷代的文人根據(jù)大禹治水的傳說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文學藝術(shù)作品,其中大多歷史史實與神話傳說相融合,故事優(yōu)美、富于想象、神奇夸張、流傳面廣,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是關(guān)于我國原始社會英雄人物、領(lǐng)袖人物的傳說,是我國進行大禹研究、水利史研究的重要資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