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考研考點講義_第1頁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考研考點講義_第2頁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考研考點講義_第3頁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考研考點講義_第4頁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考研考點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第一章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與基本問題 (1)第一節(jié)從傳播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1)第二節(jié)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tǒng)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 (7)第三節(jié)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與傳播學 (9)第二章人類傳播活動的歷史與發(fā)展 (11)第一節(jié)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 (11)第二節(jié)人類傳播的發(fā)展進程 (12)第三節(jié)信息社會與信息傳播 (13)第三章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 (19)第一節(jié)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 (19)第二節(jié)人類傳播中的意義交流 (21)第三節(jié)象征性社會互動 (24)第四章人類傳播的過程與系統(tǒng)結構 (32)第一節(jié)傳播的基本過程 (32)第二節(jié)社會傳播的系統(tǒng)結構 (37)第五章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 (40)第一節(jié)人內傳播 (40)第二節(jié)人際傳播 (43)第六章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 (49)第一節(jié)群體傳播 (49)第二節(jié)組織傳播 (54)第七章大眾傳播 (57)第一節(jié)大眾傳播的定義、特點與社會功能 (57)第二節(jié)大眾傳播的產生與發(fā)展過程 (59)第三節(jié)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61)第八章傳播制度與媒介規(guī)范理論 (65)第一節(jié)傳播制度與媒介控制 (65)第二節(jié)關于傳播制度的幾種規(guī)范理論 (66)第九章傳播媒介的性質與作用 (74)第一節(jié)作為工具和技術手段的傳播媒介 (74)第二節(jié)作為社會組織的大眾傳媒 (84)第十章大眾傳播的受眾 (91)第一節(jié)“大眾”與大眾社會理論 (91)第二節(jié)幾種主要的受眾觀 (95)第三節(jié)使用與滿足—一種受眾行為理論 (97)第十一章傳播效果研究 (100)第一節(jié)傳播效果研究的領域與課題 (100)第二節(jié)傳播效果研究的歷史與發(fā)展 (104)第三節(jié)傳播效果的產生過程與制約因素 (109)第十二章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效果 (114)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大眾傳播與環(huán)境認知—“議程設置功能”理論 (114)大眾傳播、社會心理與輿論—“沉默的螺旋”理論 (116)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培養(yǎng)”理論 (118)知溝理論 (119)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從國際傳播到全球傳播 (126)關于世界信息傳播秩序的爭論 (132)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課題 (134)關于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的論著 (137)第十四章傳播學研究史與主要流派 (141)第一節(jié)傳播學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 (141)第二節(jié)傳播學研究的主要學派 (148)第十五章傳播研究方法 (184)第十六章傳播學研究的新領域 (192)《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第一章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與基本問題第一節(jié)從傳播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概念庫利(1864~1929)是美國早期著名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也是美國傳播學研究的鼻祖。1887年獲密歇根大學學士學位,1894年獲該校博士學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學執(zhí)教。曾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庫利理論研究的重點是探討個人如何社會化,并貫穿于他的三部極具分量的著作《人類本性與社會互動理論倡始人。強調傳播的社會關系性,把傳播看做是人與人關系得以成立和發(fā)展的基礎。2.皮爾士:符號學或語義學傳統(tǒng)學家,實用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符號學的創(chuàng)始人,強調符號作為精神內容的載體在傳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庫利和皮爾士開創(chuàng)了界定傳播概念的兩個傳統(tǒng),一是社會學的傳統(tǒng),一是符號學或語義學的傳統(tǒng)。后來,這兩傳統(tǒng)逐漸發(fā)生融合。傳播的實質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關系。兩個傳統(tǒng)的融合:傳播是通過符號或象征手段而進行的社會互動。通過社會互動而共享意義。信息概念引入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行為的介質是作為意義和符號、精神內容和物質載體之統(tǒng)一體的信息。施拉姆:當我們從事傳播的時候,也就是在試圖與其他人共享信息,如某個觀點或某個態(tài)度。傳播至少有三個要素:信源、訊息和信宿。阿耶爾:傳播在廣義上指的是信息的傳遞,它不僅包括接觸新聞,而且包括表達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信息:信息是物質的普遍屬性,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運動形式。它在物質運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屬的物質系統(tǒng),在同其他任何物質系統(tǒng)全面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以質、能波動的形—2—式所呈現(xiàn)的結構、狀態(tài)和歷史。最廣義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內部或外部互動狀態(tài)或關系的東西都是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與人類的社會活動有關的一切信息。社會信息是物質載體和精神內容的統(tǒng)一,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符號和意義的統(tǒng)一。信息是由物理載體和意義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社會學視點和信息科學視點結合的傳播概念:傳播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3.社會信息與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1)聯(lián)系以質、能波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精神內容的載體都表現(xiàn)為一定的物質訊號,作用于人的感覺系統(tǒng)并引起反饋。因此,社會信息也具有物質屬性。 (2)區(qū)別①它并不單純地表現(xiàn)為人的生理層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隨著人復雜的精神和心理活動,伴隨著人的態(tài)度、感情、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②作為社會信息的物質載體—符號系統(tǒng)本身,也是與物質勞動密切相關的人的精神勞動的創(chuàng)造物。在此意義上,我們把社會信息看做是物質載體和精神內容的統(tǒng)一,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符號和意義的統(tǒng)一。4.信息科學對傳播學的巨大貢獻 (1)把信息概念引進了傳播學領域,提高了傳播學理論表述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2)拓寬了傳播學的視野,使它能夠把人類傳播活動放在更大的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中加以考察,這有助于探索人類社會傳播的一般和特殊規(guī)律。傳播的中文義:合成一詞,最早見于《北史·突厥傳》:“宜傳播天下,咸而廣泛地宣布、傳揚。Communication播”相比,不僅具有單向的精神內容的傳布、擴散和物質實體的傳染 (病菌)、撒揚(花粉),而且具有雙向的人際交往、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意義共享、物質交換等意蘊。相比較而言,英語的含義較豐富而又具有彈性。 (1)“共享”說施拉姆認為,傳播“是對一組告知性符號采取同一意向”。這個定義強調了傳播者與接受者對符號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亞歷山大·戈德的定義即是:傳播“就是使原為一個人或數(shù)人所有的化為兩個或更多人所共有《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3—“共享”說定義強調了傳播者與接受者對符號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沒有明確指出:傳受兩者個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或者對一個人有意義,對另一個人卻毫無意義”。傳播“乃是設法建立共同性,也就是設法共同享有一則消息、一個觀念,或者一種態(tài)度”。 (2)“影響”說沃伏·韋倫認為傳播“是一個心靈影響另一個心靈的全部程序”。定義強調了傳遞信息的目的性和影響性。美國傳播學者霍夫蘭、賈尼斯和凱利的定義為:傳播是指“某個人(傳播者)傳遞刺激(通常是語言的)以影響另一些人(接受者)行為的過程”。奧斯古德等人認為:“傳播就是一個系統(tǒng)(信源),通過操縱可選擇的符號去影響另一個系統(tǒng) (信宿)”。沃倫·韋弗說:傳播是“一個心靈影響另一個心靈的全部程序”?!坝绊憽闭f強調了傳播者傳遞信息的目的性和影響性,把傳者目的的實現(xiàn)和受者行為的改變看作是一切傳播的基本特征,并據(jù)此檢測傳播活動進行了沒有和進行得怎樣,而忽視了人類傳播活動中還有一些信息并非是向人們有目的地施加影響的事實?!坝绊憽闭f定義有它的長處,比如用它來指導和評估政治傳播和經濟傳播等具有明顯勸服性的傳播活動,就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可操作性。 (3)“反應”說這類定義吸收了心理學中刺激一反應論的觀點,其含義極為廣泛和模糊。史蒂文斯的定義是:傳播“是一個有機體對于某種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應”(S·Stevens,理茲的看法是:“一個來源透過對訊息(不管是語文或非語文、記號或符號)的傳達,能使接受者引起反應的過程”(LRich,1974)。定義在強調傳播的廣泛性和受者反應的必然性的同時,拋棄了傳播的社會性和受者的能動性,而有的定義甚至混淆了人類傳播與動物傳播、傳播學與心理學、生物學之間的界限與區(qū)別,使傳播學成了一門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 (4)“互動”說格伯納認為:所謂傳播就是“通過訊息進行的社會的相互作用”。定義借用社會學術語,強調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通過信息傳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雙向性和互動性。格伯納后來進一步解釋道:所謂傳播,就是“通過訊息進行的社會的相互作用”(C·Gerbner,瓦茨羅維克等人也認為:“在互動的情境中,有訊息價值的所有活動都是傳播”(1967)。這些定義借用社會學術語,強調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通過信息傳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雙向性和互動性。人類傳播畢竟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一來一往的訊息互動,而是一種復雜的多向的有目的、合—4—需求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同時,隨著信息傳播的持續(xù)進行,每個參與交流的人所擁有的信息非但不會減少,也不限于對等交換,而且會一起增加、共同累積。 (5)“過程”說希伯特(P·Siebert,1974)認為:“傳播的確可視為一個過程,過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動及運行永遠向著一個特定的目標在行動。傳播不是一個被時間和空間所固定的靜止的實體。傳播是一個恒動過程,用以運送意義,傳遞社會價值,并分享經驗?!本褪峭ㄟ^某種媒介向許多人傳遞信息、思想和觀念的過程。”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眾傳播通論》一書中定義更全面些:“大眾傳播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yè)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xù)不斷地發(fā)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shù)眾多、成分復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并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過程”說定義強調了信息由傳播者經媒介流向受傳者這一過程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它要求傳播有始有終,而且傳播的效果最終能夠顯示出來。如果傳播缺乏基本要素或者傳播中斷、阻塞,就不能構成傳播的過程和發(fā)揮特有的功能。這似乎是一種漸趨成熟的定義。它既標明了信息傳播的軌跡,也指定了傳播研究的要素,已被不少中國傳播學者所采用和接受,但它仍有“模糊”、“寬泛”和難以把握的缺陷。 (6)對上述定義的評價對于上述幾類定義,我們指出了各自的不足和缺點,也許是一種近似苛刻的要求,因為有的并非科學定義、有意定義,而是操作定義、無意定義;有的只是特定時代和傳播階段的定義,而時代和媒介卻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因此它們往往有時有用,有時無用;在某個操作層面有用,在另一情況下無用。另外由于任何定義都具有突出和遮蔽的雙重作用,即它必然只限于有選擇地強調和突出“傳播”的某些方面,同時又回避和遮蔽了“傳播'的其他方面,而不可能全面詳盡地指稱和列舉它的具體情景和所有義項,從而使得任何高明的定義都有某種瑕疵。可見,要想給“傳播”下一個統(tǒng)一的科學的定義,是十分困難的。德弗勒和丹尼斯指出:“一貫正確不是科學的特點??茖W是實現(xiàn)理解、前進和糾正錯誤的厲刃?!弊鳛橐环N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我們既不能無視前人的精神勞動成果,也不能照單全收、不假思索,用操作性、隨意性的傳播定義來“指示”科學的傳播學研究,也不能在沒有對傳播取得明確認識的情況下而貿然進入它的研究領域。復習補充:傳播理論的七個傳統(tǒng)來源傳播是現(xiàn)在通常定義為一個在我們日常社會活動領域發(fā)揮基本功能的互動過程。傳播研究的相內傳播、崇拜交際、人際傳播、小群體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商業(yè)傳播、政治傳播、大眾傳播、家庭傳播、健康傳播甚至精神傳播等等。傳播理論在學術界的發(fā)芽出現(xiàn)在1940年代后期,好像植根于所有的知識傳統(tǒng),所有的社會空《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5—間都傳播實踐發(fā)生關聯(lián)。來自語言學,物理學、工程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的思想理論都被傳播學吸收消化,被解釋為傳播學的理論體系。盡管傳播學理論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不斷發(fā)展,不斷成熟,在全世界的大學和知識界生根發(fā)芽,但是時至今日,這個學科還沒有成熟,還沒有成為一個明確的,統(tǒng)一的,清晰的學科。修辭學是其中最古老的一種。從古典修辭學的觀點來看,傳播可以作為一種話語的實踐藝術來學習和培養(yǎng)。修辭(Rhetoric)的古典意義是指運用演講來規(guī)勸、說服聽眾,讓他們接受一種觀點并采取某種行動。作為西方的修辭學的Rhetoric,指的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運用演講或話語、象征來影響人的觀念、行為的學問。符號學傳統(tǒng)認為,傳播是一種依靠符號的主體之間的媒介。符號學研究的是信號的科學。符號學理論把傳播建構為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兩個主體之間的觀點依靠符號和符號系統(tǒng)進行傳達。符號學理論認為,傳播問題源于理解障礙,而理解障礙來源于信號載體,如物理信號,如口語和書面文字,或者圖像與他們承載的意義,符合體系的結構以及符號的特殊使用方式之間的滑移。美國符號學家和數(shù)學家皮爾斯的符號學指出,人類的一切思想和經驗都是符號活動,傳播是對符號的操作,符號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傳播是依靠符號進行的人類互動活動。所有的思想靠符號,思想是對符號的操縱。所有的符號過程是三個部分的關系:沒有任何傳播是可以在符號系統(tǒng)之外進行的,我們總是將符號翻譯成其他符號。符號系統(tǒng)的陳規(guī)控制了產生意義的方法,也將意義范圍限制在我們所能利用的范圍?,F(xiàn)象學傳統(tǒng)把傳播定義為對話中的自我和他人的經驗。20世紀的現(xiàn)象學理論家包括當馬丁·布伯(MartinBuber)、德國學者伽達默爾(HansGeorgeGadamer)、依曼紐·艾斯·列維納斯(EmanuelLevinas)和卡爾·羅杰斯(CarlRogers)廣泛認同了這個傳統(tǒng)?,F(xiàn)象學傳統(tǒng)如何看待傳播?認為符號是兩個主觀觀點之間的鴻溝:一個人不可能直接經驗另一個人的感覺,因此兩個主體之間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傳播學理論的控制論傳統(tǒng)源于二十世紀中葉香農(Shannon)、維納(Wiener)、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Bateson)以及一大批其他領域社會科學家的工作。—6—所有復雜的系統(tǒng),包括計算機和電訊設施、DNA分子和細胞、植物和動物、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社會群體和組織、城市和整個社會、都是信息處理意義上的傳播。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態(tài)度、信念和情感的個體。文化社會學認為傳播是一個生產和再生產共享的意義、儀式和社會結構的符號過程。在于傳播中,而且只能存在于傳播中”。批判理論傳統(tǒng)的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是反思性、辯證的話語,傳播在本質上與社會中的權力、壓迫和解放等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有關。在哈貝馬斯看來,交往行為,或者說尋求相互理解的的話語行為,其固有的特定有效性的要(socialactors)必須自由公開地辯論。有些時候,傳播會因為權力不平衡而被制度性的扭曲,影響人們的參與和表達,傳播理論通過對制度性傳播扭曲來源的反映服務于利益解放。 (1)社會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獨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著社會信息的傳播具有交流、交換和擴散的性質。 (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如何理解這個觀點?) (2)社會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傳播和社區(qū)有共同詞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傳播產生于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可能是縱向,也可是橫向的。它又是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傳受雙方表述的內容和采用的姿態(tài)、措辭等無不反映其社會角色和地位。社會關系是人類傳播的一本質屬性,通過傳播,人們保持既有社會關系并建立新的社會關系。 (3)從傳播的社會關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任何傳播都是通過信息的授受和反饋展開的社會互動。 (4)傳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否則傳而不通,導致誤解。在廣義上,共通的意義空間還包括人們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 (5)傳播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系統(tǒng)。行為、過程、系統(tǒng)是人們解釋傳播時的三個常用概念,它們從不同角度概括了傳播的另一些重要屬性?!秱鞑W教程》考點精講—7—第二節(jié)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tǒng)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20世紀出現(xiàn)的一門新興的社會科學和邊緣學科,與諸科學聯(lián)系滲透因而對象和研究領域不甚明確。分科領域(大眾傳播學、文化傳播學、廣告?zhèn)鞑W等)繁榮,基礎理論研究卻顯薄弱。三種表述第一種表述: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信息傳播的科學。第二種表述:我們研究傳播時,我們也研究人,研究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他們所屬的集團、組織和社會的關系;研究他們怎樣相互影響、受影響、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別人和受別人教,娛樂別人和受到娛樂。要了解人類傳播,我們必須了解人是怎樣相互建立聯(lián)系的。第三種表述: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傳播過程”。2.傳播學的研究對象:社會信息系統(tǒng)傳播學把社會信息系統(tǒng)及其運行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通過對該系統(tǒng)及其各部分的結構、功能、過程以及互動關系的考察,探索、發(fā)現(xiàn)和克服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的科學方法,找到社會信息系統(tǒng)良性循環(huán)的機制,推動社會的健全發(fā)展。這一點,決定了傳播學作為社會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性質。任務:它必須通過對該系統(tǒng)及其各部分的結構、功能、過程以及互動關系的考察,探索、發(fā)現(xiàn)克服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的科學方法,找到社會信息系統(tǒng)良性循環(huán)的機制,由此來推動社會的健全發(fā)展。這一點,決定了傳播學作為社會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性質。作為社會科學,傳播學研究的焦點始終是人以及人在社會信息系統(tǒng)中的主體活動。作為應用科學,傳播學應為發(fā)現(xiàn)和解決社會傳播實踐中的問題提供較為合理的方法。在這個方面,傳播學的價值就在于它引導人們從信息系統(tǒng)的角度考慮問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把極其復雜的研究對象稱為系統(tǒng),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系統(tǒng)本身又是他們從屬的更大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信息系統(tǒng)本身,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tǒng)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人內傳播—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處理的活動。具有典型的系統(tǒng)性,主要表現(xiàn)在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由相互聯(lián)系、制約的各部分構成,能對個人信息進行處理的有機整體(完整的信息系統(tǒng))。人際傳播—(個人與個人間的信息傳遞)是由兩個個體系統(tǒng)相互連結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里,人們通過信息的授受,保持著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關系。群體傳播—(主指自然發(fā)生的社會群體,如家庭、親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統(tǒng),它不僅存在許多個體系統(tǒng)的活動,這些個體系統(tǒng)的有機結合還產生了新的輸出物—群體規(guī)范和群體價值。群體信息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個人實現(xiàn)社會化,在社會化完成之后還依然對個人的社會態(tài)度和行為發(fā)揮重要的制約作用。組織傳播—組織是一個比自然群體結構秩序更嚴密的社會集合體。其特點:具有明確的組織目標,其結構和分工的設置都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因此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執(zhí)行特定功能的系統(tǒng)?,F(xiàn)代組織的典型形態(tài)—企業(yè)的基本目標是從事生產,而生產是一種綜合的活動,是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有機結合,系統(tǒng)性顯而易見。大眾傳播—伴隨著近現(xiàn)代印刷、電子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信息系統(tǒng)。大眾傳播特點體現(xiàn)在: (1)(主體活動)大眾傳播是專業(yè)傳播機構從事的有組織的傳播活動; (2)(對象)傳播對象是廣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數(shù)的一般社會成員; (3)(手段)采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大量生產、復制和傳播信息; (4)(內容)傳播內容是公開的,有別于私下或內部傳播; (5)(機制)也有反饋機制(如讀者來信或視聽眾熱線電話等),但是遲延的,受眾對傳播過程缺乏即時的干預能力。大眾傳播擁有廣泛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在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播是人們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來源,是實現(xiàn)國家和社會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團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會文化和娛樂的提供者。在這個意義上,大眾傳播既是社會互動系統(tǒng),也是極其重要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控制系統(tǒng)。二、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特點:1.社會信息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性系統(tǒng)。收集、整理、傳達系統(tǒng)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會內部的聯(lián)系與協(xié)調。開放性是社會信息系統(tǒng)執(zhí)行其功能的一個重要前提。2.社會信息系統(tǒng)是由各種子系統(tǒng)相互連結、相互交織而構成的整體。每個子系統(tǒng)既具有相對獨立的結構和功能,與其他子系統(tǒng)互為環(huán)境,又與其他子系統(tǒng)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其總體運動形成了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大運行。3.社會信息系統(tǒng)是一個具有雙重偶然性的系統(tǒng)。指傳播的雙方都存在著不確定性,通過傳播所作出的選擇有受到拒絕的可能性。是人類社會社會信息系統(tǒng)所特有的屬性,與它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有關。因為人的活動不僅受到生物運動規(guī)律的制約,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運動規(guī)律制約,影響社會信息系統(tǒng)運動及其結果的變量就更多、更復雜。社會信息系統(tǒng)是一個多變量的系統(tǒng),這些變量如果處理不當,便會引起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雙重偶然性: (德)魯曼:傳播的雙方都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通過傳播作出的選擇有受到拒絕的可能性。是人類信息系統(tǒng)特有的屬性,與它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有關。其存在說明,社會信息系統(tǒng)是一個多—9—變量的系統(tǒng),若變量處理不當,便會引起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傳播障礙:包括結構和功能障礙,如傳播制度是否合理、傳播渠道是否暢通、信息系統(tǒng)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傳播隔閡:由于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參加者—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組織—都是具有特定利益、價值、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背景的主體而產生的隔閡,既包括無意的誤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社會信息系統(tǒng)是以人為主體的,而人能夠主動發(fā)現(xiàn)社會自身以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不平衡,并主動地進行調整使之實現(xiàn)平衡。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的存在是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一個必然現(xiàn)象。社會信息系統(tǒng)永遠處于平衡與不平衡、矛盾的存在與克服的辯證運動的過程中。第三節(jié)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與傳播學一、學好傳播學的重要前提學好傳播學重要前提,必須從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立場出發(fā),樹立科學的傳播觀。第一、在我國傳播學是主從西方尤其美國引進的。其中不乏精華。但也有不少唯心主義的糟粕。為使它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我們必須從唯物史觀出發(fā)重新建構傳播學理論體系。第二、哲學指導的普遍性。傳播學屬于一門社會科學。離不開哲學世界觀的指導,考察人類的傳播活動,同樣必須從科學的傳播觀出發(fā)。第三、研究傳播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探索社會信息系統(tǒng)良性運行的規(guī)律,理順我國社會的傳播結構和傳播關系,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這也要求我們必須將唯物史觀貫穿于傳播學研究之中。二、在人類交往活動的大系統(tǒng)中把握傳播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構成人類交往活動的總體。兩者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兩者的辯證運動推動著人類交往活動的總體發(fā)展。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論為確立唯物主義的傳播觀提供了重要的出發(fā)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敖煌卑▋煞矫?,一是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二是以“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的精神交往關系。交往與生產密不可分,分工產生于生產的需要,而交往則是實現(xiàn)生產和分工的保障。生產和交往是有機的成對概念。人類的生產活動可分為兩大類:物質生產,與此相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交往活動;一類是精神生產,相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往。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構成了人類生產活動的總體,而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則構成了人類交往活動的總體。馬克思的“精神交往”概念與現(xiàn)代的“傳播”概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現(xiàn)代傳播學中,傳播指的是以“信息”(廣義上的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兩者涉及的對象和范疇沒有多大差異。我們把精神交往理論看作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傳播觀。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的發(fā)展,反過來也推動著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發(fā)展。在物質生產達到一定的發(fā)達程度之際,精神生產的狀態(tài)如何將會成為制約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矛盾。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既然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相區(qū)別,就意味著它具有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不同的特殊規(guī)律。2.精神交往理論與西方傳播學的區(qū)別 (1)行為主義傳播學,傳播基本是作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現(xiàn)象來看待的,單純地研究信息和傳播,精神交往理論則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類社會交往的大系統(tǒng)中加以考察,要研究精神活動與物質活動的關系、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關系。 (2)精神交往與精神生產相聯(lián)系,人們精神交往關系也是與一定階段上的精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關的。要考察精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對社會傳播發(fā)達程度的制約,考察人們在精神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對傳播關系的制約作用。行為主義傳播學回避這些重大問題。 (3)精神生產是一種生產,信息是其產品,有其價值和使用價值,這是與其他物質產品的共性。信息產品又有其個性。一般物質產品的消費是其本身,信息的消費是其精神內容(意義),物質產品的消費多是一次性的,信息產品的消費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內容的生產與一定的思想、觀系。“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傳播學所要堅持的幾項原則:(一關系兩化一宗旨)” (1)正確處理“批判”和“借鑒”的關系;傳播在西方誕生,無論是“管理”學派還是“批判”學派,其誕生環(huán)境和考察對象都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傳播活動,其結論并不能照搬于中國。必須進行全面、系統(tǒng)、客觀的分析,汲取精華,棄去糟粕。 (2)實現(xiàn)傳播學的本土化和中國化;因為西方傳播學理論在許多情況下并不能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傳播實踐問題,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說服力或引起邏輯和思想的混亂。 (3)研究傳播學,要從為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這一基本宗旨出發(fā)。我們應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信息系統(tǒng)及其運行狀況作為主要考察對象,探索中國社會信息傳播活動中的各種理論和實踐課題,包括如何通過理順我國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以及社會的、群體的、組織的、人際的現(xiàn)實傳播關系,來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重大問題。第二章人類傳播活動的歷史與發(fā)展第一節(jié)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信號:傳播并非人類特有現(xiàn)象。動物社會傳遞信息的常見信號就有以下幾種:1.氣味。(分泌特定氣味的荷爾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動物)2.發(fā)光。(螢火蟲求偶)動物傳播局限性:動物傳播與人類傳播不能同日而語的,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第一,動物的信息行為是一種先天的本能行為,取決于體內的信息功能和遺傳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統(tǒng)學習;第二,動物傳遞和接收信息的過程是基于條件反射原理的過程,而不伴隨復雜的精神和思維活動。總結:動物傳播只是對自然界的一種被動的適應,而不能成為對自然界和自身進行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改造。受過訓練的黑猩猩也無法表達抽象的、過去的和未來的事物。勞動:從傳播學角度講,語言的產生,標志著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的重大飛躍。語言產生的根本動力,來自于人類最基本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勞動。勞動中相互協(xié)作對語言的需要促進了早期人類發(fā)音器官的發(fā)達,經過漫長的進化和發(fā)展,終于出現(xiàn)了分音節(jié)的語言。人類語言區(qū)別于動物界信號系統(tǒng)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人類語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人類語言具有超越歷史時間和空間的能力,它不僅能夠表述現(xiàn)在,而且能夠表述過去和未來;不僅能夠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夠表述在遙遠空間發(fā)生的事情。人類語言具有無限的靈活性,可表達任何具體的、抽象的甚至虛構的事物,在表達內容上幾乎無任何限制。人類語言具有發(fā)音的經濟性,以有限的幾十種元音和輔音,配之以聲調變化,能夠組合成數(shù)十萬以上的語音單詞。這說明,人類能夠以最小的體能消耗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音聲能力。人類語言具有巨大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動物只能靠有限的聲音和特定的化學或物理信號進行傳播。而人類可以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詞語、新概念、新含義和新的表達方法,并且能夠將聲音語言轉換成文字或其他符號體系加以記錄和保存;人類不僅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生活語言,還創(chuàng)造出了科學語言、藝術語言以及以手語、計算機語言為代表的各種人工語言。語言的歷史,同時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歷史??偨Y: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類語言區(qū)別于動物界信號系統(tǒng)的最根本特征。人類語言活動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進行能動改造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還不斷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著自身,不斷開創(chuàng)著嶄新的語義世界。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語言。語言的產生,是完成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之巨大飛躍的根本標志。第二節(jié)人類傳播的發(fā)展進程重要意義:1.口語最初僅僅是一種將聲音與周圍事物或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的符號。2.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逐漸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種能夠表達復雜含義的音聲符號系統(tǒng)。同時,口語也大大促進了人類思維能力的發(fā)達。大大加速了人類社會進化和發(fā)展的進程,直到局限性:遞和交流。2.口語使用的音聲符號是一種轉瞬即逝的事物,記錄性較差,口語信息的保存和積累只能依賴于人腦的記憶力。因此,口語受到空間和時間的巨大限制,在沒有諸如電話等口語媒介的情況下,它只能適用于較小規(guī)模的近距離社會群體或部落內的信息傳播。文字是人類傳播發(fā)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結繩符號、原始圖畫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文字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套體外化符號系統(tǒng),它的產生大大加速了人類利用體外化媒介系統(tǒng)的進程。人類傳播的第一套體外化符號系統(tǒng)是什么?其產生有什么意義?重要意義:1.文字克服了音聲語言的轉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長久保存下來,使人類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儲存不再單純地依賴人腦的有限記憶力;《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2.文字能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地方,打破音聲語言的距離限制,擴展了人類的交流和社會活動的空間;3.文字的出現(xiàn)使人類文化的傳承不再依賴容易變形的神話或傳說,而有了確切可靠的資料和文獻依據(jù)??偨Y:文字的產生使人類傳播在時空兩個領域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作為第一套體外化符號系統(tǒng),它的產生加速了人類利用體外化媒介系統(tǒng)的進程。大大推進了各地區(qū)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局限性:手抄傳播效率低、規(guī)模小、成本高。一部書抄寫多冊,耗費大量時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產規(guī)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傳播基本上還屬于政府、官吏以及統(tǒng)治階層的特權。重大貢獻: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為推動世界文明和人類傳播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印刷術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已經掌握了復制文字信息的技術原理,有了對信息進行批量生產的觀念。印刷機使文字信息的機械化生產和大量復制成為可能。在社會政治、文化和教育領域中帶來的巨大影響。對社會經濟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實現(xiàn)了信息的遠距快速傳播。從人類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發(fā)展角度看,電子媒介還另具兩個里程碑式的意義:它形成了人類體外化的聲音信息系統(tǒng)和體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聲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復制、傳播及歷史保存。使文化傳承的內容更豐富,感覺更直觀,依據(jù)更可靠。一句話,它們使人類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文化傳承的效率和質量產生了新的飛躍。電腦的出現(xiàn)意味著人的大腦這一信息處理中樞也開始了體外化的進程。電子信號的傳輸也實現(xiàn)了由模擬信號向數(shù)字信號的發(fā)展。電子傳播技術的發(fā)展,使人類進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會。這個過程,是人類使用的傳播媒介不斷豐富的歷史,也是社會信息系統(tǒng)不斷發(fā)達、不斷趨于復雜化的歷史。第三節(jié)信息社會與信息傳播一、傳播媒介的進化與社會發(fā)展關系信息社會:指的是信息成為與物質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資源,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以信息為核心價值而得到發(fā)展的社會。美國傳播學家哈特把有史以來的傳播媒介分為三類:1.示現(xiàn)的媒介系統(tǒng)。即人們面對面?zhèn)鬟f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語,也包括表情、動作、眼神等非語言符號,它們是由人體的感官或器官本身來執(zhí)行功能的媒介系統(tǒng)。2.再現(xiàn)的媒介系統(tǒng):包括繪畫、文字、印刷和攝影等。對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者來說需要使用物質工具或機器,但對信息接收者來說則不需要。用機器,接受一方也必須使用機器。三類媒介按照先后順序依次累積出現(xiàn),人類傳播媒介手段日益豐富,人體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擴展、體外化信息系統(tǒng)逐漸獲得相對獨立性的過程??偨Y:傳播媒介的進化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曾提出著名觀點:媒介即訊息。核心思想是:從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看,真正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時代的具體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及其開創(chuàng)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每一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chuàng)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們把媒介和媒介技術理解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那么媒介的進步對社會變革的巨大影響是無可否認的。媒介的極大豐富和體外化信息系統(tǒng)的發(fā)達,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傳播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會由此產生。二、信息爆炸與信息社會媒介發(fā)達帶來的最為直觀的社會結果是信息量以指數(shù)函數(shù)的速度急劇增加,信息爆炸所產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沖擊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結構和形態(tài),并迎來全新的信息社會。產業(yè):社會經濟的主體由制造業(yè)轉向以高新科技為核心的第三產業(yè),即信息和知識產業(yè)占據(jù)主導地位主體:勞動力主體不再是機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交易:交易結算不再主要依靠現(xiàn)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貿易:貿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國內,跨國貿易和全球貿易將成為主流。階段初級信息化階段—從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此階段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得到高度普及,個人用的媒介也日趨多樣化,如電話、錄音、錄像、攝影、傳真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普及程度。這與50年代后人類社會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驟然加快是相對應的。高度信息化階段—從80年代末到今天?!秱鞑W教程》考點精講此階段特點是:大眾傳播媒介進一步發(fā)達,廣播電視進入數(shù)字化多頻道和衛(wèi)星跨國傳播時代;微型電腦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為個人進行綜合信息處理的媒介;以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絡和多媒體為代表的新傳播的發(fā)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現(xiàn)了融合的新趨勢。信息社會特點經過80和90年代的發(fā)展,逐漸變成社會現(xiàn)實。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媒介發(fā)達帶來的最為直觀的社會結果是信息的絕對量的增加。信息量正在以指數(shù)函數(shù)的速度急劇增加。信息洪流沖擊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結構和形態(tài),并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信息社會。丹尼爾·貝爾(DannielBell)美國著名社會學家。194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新領袖》雜志主編、《幸福》雜志編委和撰稿人1952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逗蠊I(yè)社會的到來》:前工業(yè)社會:多數(shù)勞動力從事農林漁礦業(yè)等采集作業(yè),生活主要是對自然的挑戰(zhàn)。工業(yè)社會:生產商品的社會,生活是對加工的自然的挑戰(zhàn)。技術化、合理化得到了推進。后工業(yè)社會:以服務業(yè)為基礎的社會。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體力勞動或能源,而是信息。從時間維度來看,前工業(yè)社會面向過去,注重保存與傳遞生活經驗;工業(yè)社會面向現(xiàn)在,強調改善與改良現(xiàn)代生活;后工業(yè)社會面向未來,強調預測與展望未來世界。他宣稱:如果工業(yè)社會以機器技術為基礎,后工業(yè)社會則是由知識技術為基礎;如果資本與勞動是工業(yè)社會的主要結構特征,信息和知識則是后工業(yè)社會的主要結構特征。他還提到后工業(yè)社會面臨的一些新問題:理論知識的首要性;新知識技術的產生;知識階級的擴展;從商品變?yōu)榉眨还ぷ餍再|的改變;婦女的作用;科學的蛻變;工作地點變?yōu)檎螁挝唬荒苷呓y(tǒng)治;信息經濟學等。阿爾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未來學大師、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紐約,紐約大學來三部曲,享譽全球,成為未來學巨擘,對當今社會思潮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來學者,兩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兩人的最新作品《財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第一次浪潮:從原始的漁獵采集社會向農業(yè)社會的變革。第二次浪潮: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變革。第三次浪潮: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的巨大變革。電子傳播科技、遺傳工程、太陽能等新的高科技的發(fā)展。第二次是“工業(yè)革命”,歷時300年,它摧毀了古老的文明社會。工業(yè)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10年達到頂峰。在第二次浪潮時期,以使用不能再生產的化石燃料,作為能源基礎;技術突飛猛進;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銷售系統(tǒng);技術突飛猛進;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銷售系統(tǒng)。家庭不再是共同勞動的經濟單位。小家庭、工廠式的學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潮時期的社會結構。業(yè)、遺傳工程組成工業(yè)群;社會進步不再以技術和物質生活標準來衡量,而以豐富多彩的文化來衡量。這個時代,鼓勵個人人性發(fā)展,但不是創(chuàng)造某個理想的超人,而是培養(yǎng)一種新的社會性格。在第三次浪潮條件下發(fā)展新的民主,擯棄謬誤和嚇人的觀念?!暗谌卫顺蔽拿鳌?,是對未來社會設計的一種藍圖,其立足點是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所闡述的內容反映了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的一些重要觀點。尼葛洛龐帝(NicholasNegroponte)是MIT媒體實驗室的主席和共同創(chuàng)辦人,并且是媒體科技Negroponte機械集團的奠基人,負責許多人-數(shù)字化生存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信息技術及理念發(fā)展的圣經,此書的流行和傳播對上個世紀信息時代的啟蒙、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深入淺出了講解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趨勢和應用、巨大的價值和數(shù)字時代的宏偉藍圖,闡明了信息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對時代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價值。作者尼葛洛龐帝成為了信息技術投資和趨勢分析領域的教父,他的知名度和因此帶來的無形價值不可估量。本書描繪了數(shù)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沖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shù)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尼葛洛龐帝向我們展示出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電視機與計算機期的18篇文章集結成書出版。《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屏幕的差別變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從前所說的“大眾”傳媒正演變成個人化的雙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給”消費者,相反,人們或他們的數(shù)字勤務員將把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拿過來”并參與到創(chuàng)造它們的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革命將把受制于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為我們能夠與之交談,與之一道旅行,能夠撫摸甚至能夠穿戴的對象。這些發(fā)展將變革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一句話我們的生活方式。犀利的見解使尼葛洛龐帝成為wried雜志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稊?shù)字化生存》一書充滿這種洞見,是數(shù)字化時代每個人的必讀之書。信息高速公路是把信息的快速傳輸比喻為“高速公路”。所謂“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個高速度、大容量、多媒體的信息傳輸網(wǎng)絡。其速度之快,比目前網(wǎng)絡的傳輸速度高1萬倍;其容量之人,一條信道就能傳輸大約500個電視頻道或50萬路電話。此外,信息來源、內容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網(wǎng)絡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聲音、數(shù)據(jù)、圖像或影像等多媒體方式相互傳遞信息。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實質上是高速信息電子網(wǎng)絡,它是一個能給用戶隨時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網(wǎng)絡、計算機、數(shù)據(jù)庫以及日用電子產品組成的完備網(wǎng)絡體系。開發(fā)和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不僅促進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且有助于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1992年,當時的參議員、現(xiàn)任美國副總統(tǒng)阿爾·戈爾提出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structureNII特網(wǎng)為雛形,興建信息時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國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資源。信息高速公路由四個基本要素組成: (1)信息高速通道。這是一個能覆蓋全國的以光纖通信網(wǎng)絡為主的,輔以微波和衛(wèi)星通信的數(shù)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網(wǎng)。 (2)信息資源。把眾多的公用的、未用數(shù)據(jù)、圖像庫連接起來,通過通信網(wǎng)絡為用戶提供各類資料,影視,書籍,報刊等信息服務。 (3)信息處理與控制。主要是指通信網(wǎng)路上的高性能計算機和服務器,高性能個人計算機和工作站對信息在輸入/輸出,傳輸,存儲,交換過程中的處理和控制。 (4)信息服務對象。使用多媒體經濟,智能經濟和各種應用系統(tǒng)的用戶進行相互通信,可以通過通信終端享受豐富的信息資源,滿足各自的需求。有五個基本要素: (1)用于傳輸、存儲、處理和顯現(xiàn)聲音、數(shù)據(jù)和圖像的物理設備。光纖傳輸線、微波網(wǎng)、打印機等。 (2)信息。包括資源、環(huán)境、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圖形、圖像、文本、多媒體等的海量信息,其中80%與空間位置相關。 (3)應用系統(tǒng)和軟件。它們允許用戶使用、處理、組織和整理由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給用戶的大量信息。 (4)傳輸編碼與網(wǎng)絡標準。這些編碼與標準促進網(wǎng)絡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和兼容,同時保證網(wǎng)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人員。包括信息及設施的生產者、使用者和決策者等。廣域網(wǎng)技術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光纖通訊、衛(wèi)星通信和微波通信技術,用戶與主干線之間采用光纜、同軸電纜、有線及無線信道相連。信息服務將由超級計算機,大、中、小、微型計算機以及大量的并行機參與。用戶終端使用傳統(tǒng)的PC機、掌上機、智能電話以及電視設備等。網(wǎng)絡上使用的軟件將包括網(wǎng)絡通信協(xié)議、用戶界面、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業(yè)務管理系統(tǒng)、信息獲取系統(tǒng)等。90年代以來,各種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現(xiàn)了融合的趨勢。由分散的媒介系統(tǒng)所執(zhí)行的不同的媒介功能,今后將會統(tǒng)合到信息高速公路這一綜合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當中。人類的社會信息系統(tǒng)已經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發(fā)展階段,迎來了重新統(tǒng)合的時代。一大飛躍,同時系統(tǒng)規(guī)模更加巨大,結構更加復雜。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xiàn)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tǒng)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媒介融合類型: 施這些媒介之間的內容相互推銷和資源共享,如美國佛羅尼達坦帕市的媒介綜合集團(theMedia所擁有的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和網(wǎng)站進行了融合。 (2)策略性融合(Tacticalconvergence),指所有權不同的媒介之間在內容上共享,如分屬不同媒介集團的報社與電視臺之間進行合作,相互推介內容與共享一些新聞資源。 (3)結構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ce)這種融合與新聞采集與分配方式有關,如美國《奧蘭多哨兵報》決定雇用一個團隊做多媒體的新聞產品,使報紙新聞能夠加工打包后出售給電視臺。在這種合作模式中,報紙的編輯記者可能作為專家到合作方電視臺去做節(jié)日,對新聞進行深入報道與解釋?!秱鞑W教程》考點精講第三章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第一節(jié)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人類傳播是一種交流和交換信息的行為。信息是符號和意義的統(tǒng)一體,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而意義則是信息的精神內容。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要素。聲音語言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聽覺符號體系,文字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視覺符號體系。并稱為語言符號體系。語言是人類傳播的基本符號體系。符號可分為信號和象征符。信號具有物理性質,象征符則具人類語義性質。信號是對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對象事物之表象的載體。信號與其表示的對象事物之間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號都是信號。如冒煙是著火的信號,這種對應關系是客觀的、具有因果性的聯(lián)系。信號與其表示的事物之間通常具有一對一的固定對應關系。必須是人工符號,是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物。不僅能夠表示具體的事物,還能表達觀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象征符不是遺傳的,而是通過傳統(tǒng)、通過學習來繼承的??梢宰杂蓜?chuàng)造,象征符與其指代的對象事物之間不需要有必然的聯(lián)系,它們的關系具有隨意性。象征符的作用已經超出了知覺的層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一種對象事物可以用多種象征符表示,而一種象征符也可以表達多種事物。語言就是一種典型的象征符體系。象征符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同一個象征符在不同社會里會有不同的解釋。三、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人類使用的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20—非語言符號的幾種類型:文字的字體、大小、工整度等。也稱為副語言。不僅對語言起著輔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義。加強語言符號的作用或傳遞著語言符號以外的信息。2.體態(tài)符號,如手勢、動作、表情、視線、姿勢等。在形成語境(傳播情景)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3.物化、活動化、程式化的符號。更具有獨立性和能動性。如儀式和習慣、服裝惡和飲食、音樂和舞蹈等。象征性和體系性是這一類符號的特點。傳播的目的是交流意義,需借助可感的物質形式。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活動首先表現(xiàn)為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傳播者,傳播對象。反饋的過程也伴隨著在符號解讀基礎上的再次符號化活動。意義具有了一定的物質形式,由符號承載,才能在時間和空間中得到傳播和保存。思考是內在意識活動,是內在的信息處理過程。思考本身就是一個操作符號、在各種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論知識補充巴赫金站在唯物論基礎上,指出符號作為意識觀念,由物質現(xiàn)實決定,是對現(xiàn)實的反映,任何符號都具有物質形式的外觀和載體。他極為重視符號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認為“一切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都有意義:它代表、表現(xiàn)、替代著在它之外的某個東西,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符號。哪里沒有符號,哪里就沒有意識形態(tài)?!狈柲軌蚍从郴蛘凵?、歪曲或證實現(xiàn)實,所以,對待每個符號,都有各種意識形態(tài)評價標準。巴赫金提出對唯心主義、心理主義的反對,認為對符號的理解的基礎,在于以已掌握的符號來闡釋新符號,而這個闡釋過程本身,是意識形態(tài)范疇行為。巴赫金符號學是根據(jù)語言實踐的社會基礎和歷史變化來解釋語言符號系統(tǒng)所確立的形式和意義統(tǒng)一的特殊性。巴赫金強調,個人意識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事實。這是由于,符號只產生于眾多單個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來解釋(對話理論)。單個意識本身就充滿著符號。而對意識而言,只有當它充滿思想的、相應的符號內容,只有在社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才能成為意識。這樣,符號的存在不是別的,就是這一交際的物質化,而意識的客觀定義只可能是社會學的。只有弄清意識與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才能明白符號與意識的關系。意識是在由有組織的集體的社會交際過程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符號材料中構成并出現(xiàn)的。個人意《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21—識有賴于符號,自身反映出符號的邏輯和符號的規(guī)律性。 (1)生平:卡西爾(1874—1945)德國哲學家,生于波蘭弗羅茨瓦夫,被認為是與愛因斯坦、羅素、杜威等當代名家相提并論的重要哲學家之一。他一生著述廣泛,在邏輯學、語言哲學以及美學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尤其是美學,被人們視為符號美學運動的“開路先鋒”,“馬堡學派的集大成者”。 (2)著作卡西爾的哲學思想是一種人類文化哲學,是從探討人和人類文化本質入手來展開全部思想體系的??ㄎ鳡枏娬{藝術是生命形式的符號化表達,讀者通過閱讀參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過程,通過對藝術品的直觀對其所表達的生命形式進行把握,使人的整個生命都發(fā)生運動和顫栗,從而更新自己的生命??ㄎ鳡柕倪@一理論后來被美國哲學家、美學家蘇柵·朗格所發(fā)揮,從而形成了20世紀較有影響的一個美學流派—象征符號美學。主要符號學論述:他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文化是符號的形式,人類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符號”或“象征”活動,在此過程中,人建立起人之為人的“主體性”(符號功能),并構成一個文化世界。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和歷史都是符號活動的組成和生成,彼此表示人類種種經驗,趨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塑造“文化人”。藝術是從人類最原初經驗的符號化—神話中分離出來的獨立的符號形式,藝術同其他的符號形式一樣是人的一種行為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獨特性在于藝術是對自然和生活的發(fā)現(xiàn),對自然和生活所作出的新的探討和解釋,美的形式是一種自由主動性的產物。由于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種生命的形式,都有一個直觀的結構,意味著一種理性的品格,因而藝術品應該具有“審美的普遍性”。審美價值的本質不僅是要激發(fā)起某種情感,而是要由所激發(fā)的情感洞見這種情感的本質,洞見一種生命形式,再由這種生命形式去統(tǒng)承由藝術所產生的激情,從而達到一種自由自主的境界,最終實現(xiàn)生命的解放。第二節(jié)人類傳播中的意義交流意義:人對自然事物或社會事物的認識,是人給對象事物賦予的含義,是人類以符號形式傳遞和交流的精神內容?!?2—在與自然和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中,人不斷地認識和把握對象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并從中抽象出意義。意義本身是抽象和無形的,但可以通過語言及其他符號得到表達和傳遞。的分類前者是符號的字面意義,是意義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號的引申意義,屬于意義的外圍部分。前者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后者較容易發(fā)生變化。外延是概念符號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內涵則是對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質屬性的概括。指示性意義是將符號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之際的意義。區(qū)別性意義是表示兩個符號的含義之異同的意義。區(qū)別性意義是通過分析符號間的關系來顯示的。語言符號的曖昧性:1.語言符號本身意義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詞,包容范圍很大,西紅柿、西瓜等屬于“水果”還是“蔬菜”,一般人很難分清。2.語言符號的多義性。指一種符號具有兩種以上的意義。傳播者通過符號來傳達他所要表達的意義,但符號有時并不能正確傳達我們的意圖或本意。符號本體的意義與傳播者的意義未必是一回事。對同一組符號構成的訊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符號本身的意義與受傳者接受到的意義也未必是一回事。每個受傳者都是根據(jù)自己的經驗、經歷等社會背景來理解和解釋符號的意義的。受傳者的意義既不等于傳播者的意義,也不等于符號本身的意義。傳播情境指的是對特定的傳播行為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的外部事物、條件或因素的總稱。包括具體的傳播活動進行的場景。廣義上還包括傳播行為的參與人所處的群體、組織、制度、規(guī)范、語言、文化等較大的環(huán)境。傳播情境會形成符號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義,并對符號本身的意義產生制約。社會學家托馬斯認為,一個人對情境的主觀解釋(或定義)會直接影響他的行為。他甚至得出了如下結論,《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23—“如果人們把某種情境定義為真實的,那么這種情境就會造成真實的影響?!鼻榫扯x:托馬斯認為,一個人對情境的主觀解釋(或定義)會直接影響他的行為。如果人們把某種情境定義為真實的,那么這種情境就會造成真實的影響。在任何自決行為之前,總有一個審視和考慮的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情境定義。一套支配人們行為、調節(jié)個人愿望的道德法規(guī)是通過連續(xù)的情境定義才建立起來的。情境定義的概念使人們主義在環(huán)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有一個人類行為特有的解釋、選擇、判斷等主觀心理活動。這也就是為什么托馬斯強調知道人們實際上怎樣想要比知道他們所想的內容在客觀知識意義上的真?zhèn)胃匾木壒???傊?,意義不僅存在于符號本身,而是存在于人類傳播的全部過程和環(huán)節(jié)當中。不能以明確的符號形式表達出來的意義不是清晰的意義,只能說是模糊的意義或者意義的胚芽。符號與意義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而與豐富的社會生活世紀相聯(lián)系的意義具有多變性。人類整體駕馭符號表述意義的能力是無限的,而作為個人這種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會出現(xiàn)辭不達意的情況。至于情境意義,也可以說是由一系列情境符號相互組合而成的意義?;魻柺荞R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價值循環(huán)論的影響,提出了信息交流的四階段理論:生產、流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是信息傳播的循環(huán)過程,各環(huán)節(jié)均有聯(lián)系,但又保持著相對自治。霍爾認為,信息在流通過程中是以符號為載體形式傳播意義,這一過程既有賴于技術和物質工具,也取決于信息發(fā)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會關系。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研究模式“由于僅只關注信息交流的層面而未能把不同時刻作為一個復雜關系結構的結構化概念而受到批判?!被魻柼岢鋈齻€“假想的立場”來描述話語的各種解碼過程。主導一霸權立場。傳播的目的是實現(xiàn)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實際相同含義的交流。處于這一立場的新聞傳播者的理想的傳播方式是“完全清晰的傳播”,即受眾在主導符碼的范圍內進行解碼,其對信息解讀的方式和過程完全符合于編碼時刻所設定的預期。協(xié)商式立場?;魻栐鹛m西的霸權思想:“在協(xié)調的看法內解碼包含著相容因素與對抗因素的混合:它認可旨在形成宏大意義(抽象的)的霸權性界定的合法性,然而,在一個更有限的、情境的(定位的)層次上,它制定自己的基本規(guī)則—依據(jù)背離規(guī)則的例外運作。”在此,霍爾看到了編碼一解碼過程中存在著包容與控制的雙向運作。抵制式或對抗式立場。—24—霍爾認為,雖然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在主導媒體文本中處于優(yōu)先解讀地位,但并非說明所有的受眾都會自動做出這種選擇,解碼人的社會狀況會激勵他們采用不同的姿態(tài)來對待同一媒體文本。因而,如霍爾所分析的,工人受眾往往會將主流媒體編碼的關于“限制工資必要性”的“國家利益”解碼為階級利益。這一立場富于批判性和抵制性。第三節(jié)象征性社會互動象征行為,指的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為。人類特有。象征符具有雙層意義,第一層是符號的字面意義,第二層是符號的類比或聯(lián)想意義。兩層意義之間必須要有某種類似性。這種類似性基于社會生活的聯(lián)想或想象。論,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會與自我》象征性社會理論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為的社會動物,把人類的象征活動看作是一個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廣泛的文化的一種活力。核心問題是考察以象征符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三個基本前提:認識根據(jù)“意義”(關于對象事物的認識)來從事行動的;意義是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意義是由人來“解釋”的。二、象征性社會互動與傳播象征性社會互動,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象征符和意義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也稱為符號互動,意義互動。象征性社會互動,首先是一個互動雙方通過象征符來交流或交換意義的活動。被交流或交換的意義,對傳播者是,為發(fā)出的符號賦予的含義和對符號可能引起的反應的預想。對受傳者而言,是對傳來的符號的理解、解釋和反應。通常具有賦予行為動機和確定行為取向的功能。意義交換有一個前提,即交換的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兩層含義:一是對傳播中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等符號含義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或文化背景。意義的交換或互動只能通過共通的部分來進行。作為社會互動過程的傳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擴大傳播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加深雙方的了解和互相理解。符號互動論是一種通過分析在日常環(huán)境中的人們的互動來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理論派《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25—別,它主要研究的是人們相互作用發(fā)生的方式、機制和規(guī)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被認為是符號互動論的開創(chuàng)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馬斯庫利等人也對符號互動論做出了重要貢獻。布魯默和G·庫恩等發(fā)展了米德的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魯默為首的芝加哥學派和以庫恩為首的衣阿華學派,它們在研究方法等問題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符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通過各種符號進行互動,人們可以借助于符號理解他人的行為,也可以借此評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符號互動論認為,人的行動是有社會意義的,人們之間的互動是以各種各樣的符號為中介進行的,人們通過解釋代表行動者行動的符號所包含的意義而做出反應,從而實現(xiàn)他們之間的互動。米德認為,自我是人們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逐漸獲得的,其中并無先天成份。人的思維過程很大程度上是主體的我(I)與客體的我(Me)之間的互動過程。就好像他人是一面鏡子,我們在他人那看到了自己,并且認為那是真正的自己。在符號互動論那里,符號是基本的概念。符號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種意義的事物,比如語言、文字、動作、物品甚至場景等。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符號是因為人們賦予了它某種意義,而這種意義是大家(相關的人們)所公認的。文字是一種符號,它是認識或使用該種文字的人的溝通工具。語言是所有符號中最豐富、最靈活的一個符號系統(tǒng),通過口頭語言、身體語言(包括表情與體態(tài))等人們可以傳達各種意義,實現(xiàn)人們之間的復雜交往。一定的社會情境也具有符號的意義。比如,中國人認為紅色代表吉祥,于是人們把婚姻的場合布置得紅火熱烈。組織中的成員遇到負責人在場且凝重的場面,他會意識到可能發(fā)生了什么事,因為在人們的經驗中這種場合代表了特殊的意義。在符號互動論那里,情境是指人們在行動之前所面對的情況或場景,包括作為行動主體的人、角色關系、人的行為、時間、地點和具體場合等。因為人們可以將上述因素進行組合以表達自己的意義。實際上,任何具有意義的符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確切地表示出其意義。同樣,人們只有將符號視為一個系統(tǒng),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號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涵義。比如,打了人耳光這一動作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下意義會有不同,甚至意義完全相反。解釋情境對于理解人的行為和進行互動就十分重要。托馬斯認為,人們在自覺的行動之前總有一個審視和考慮階段,即要對他所面對的情景做出解釋,賦予這一既定情境以意義,他稱此為情境定義。托馬斯認為,一個人對情境的主觀解釋(或定義)會直接影響他的行為。在這里,主觀的含義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納入考慮之中和怎樣去解釋它們。當然,所謂主觀解釋并不完全是主觀的,實際上一個人對情景的解釋是他以往社會化成果的反映。主要觀點有: (1)心靈、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心靈、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而是人際符號互動的過程。心靈、自我和社會的形成和發(fā)—26—展,都以符號使用為先決條件。如果人不具備使用符號的能力,那么心靈、自我和社會就處于一片混亂之中,或者說失去了存在的根據(jù)。 (2)語言是心靈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能使用語言這種符號系統(tǒng)。人際符號互動主要通過自然語言進行。人通過語言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心靈是社會過程的內化。事實上內化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動”過程,人通過人際互動學到了有意義的符號,然后用這種符號來進行內向互動并發(fā)展自我。社會的內化過程,伴隨著個體的外化過程。 (3)行為是個體在行動過程中自己“設計”的它并不是對外界刺激的機械反應。個體在符號互動中逐漸學會在社會允許的。限度內行動,但在這個限度內,個體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處世行事。 (4)個體的行為受他自身對情境的定義的影響人對情境的定義,表現(xiàn)在他不停地解釋所見所聞,賦各種意義于各種事件和物體中,這個解釋過程,或者說定義過程,也是一種符號互動。 (5)存在于互動之中在個體面對面的互動中有待于協(xié)商的中心對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義,個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動本身之中。 (6)自我是社會的產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動的結果主我是行動者,客我是通過角色獲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會我。行動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約束控制。前者是行動動力,后者是行動方向。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人類為了傳達關于生活的知識和態(tài)度,使之得到傳承和發(fā)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來表現(xiàn)的繼承性的觀念體系。人類創(chuàng)造出以語言為代表的象征符體系,又通過形成文化秩序反過來制約社會生活和人的行為。文化符號體系的內容和含義是以社會合約的方式形成的,而它們一旦具有了這種共同性和統(tǒng)一性,就會對社會成員的行為產生約束作用,這種約束有時甚至是強制性的?,F(xiàn)代社會的消費由物質消費變成了精神消費,變成了符號化的物品、符號化的服務中所蘊含的“意義”消費。購買商品或服務主要不是為了它的實用價值,而是為了尋找某種“感覺”體驗某種“意境”,追求某種“意義”。消費傳播體現(xiàn)出“差異化”特點,追求個性和與眾不同,“風格傳播”突出。流行性越來越強,流行周期越來越短。大眾傳播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流行語和流行話題,各種廣告、公關和營銷活動不斷策劃出新的符號和新的意義,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費意境)作為打開商品市場的主要手段。消費的符號化和象征化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特色。象征符過濫也會造成意義、價值和規(guī)范的流動化和無序化,使社會成員的認知、判斷和行動產《傳播學教程》考點精講—27—生混亂。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到處充滿了象征符,街頭的、路邊的、建筑物上的,報刊、廣播、電視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等。我們的生活空間正在成為一個符號空間或意義空間。 (1)概念“擬像理論”是鮑德里亞最重要的理論之一,他認為,正是傳媒的推波助瀾加速了從現(xiàn)代生產領域向后現(xiàn)代擬像社會的墮落。而當代社會,則是由大眾媒介營造的一個仿真社會,“擬象和仿真的東西因為大規(guī)模地類型化而取代了真實和原初的東西,世界因而變得擬象化了”。 (2)理論基礎鮑德里亞為后現(xiàn)代的文化設立了一個坐標系,他考察了“仿真”的歷史譜系,提出了“擬像三擬像的第一個序列時期是仿造(counterfeit),仿造是從文藝復興到工業(yè)革命時期的主導模式,這一序列的類像遵循“自然價值規(guī)律”,也就是承襲了亞歷士多德以來的“模擬說”,這一時期的仿真追求的是模擬、復制自然和反映自然。擬像的第二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