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_第1頁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_第2頁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_第3頁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_第4頁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1篇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1篇選定論題。文獻綜述的選題往往是明確的,一般情況下不同*會有指導老師指定一系列的題目要你選擇。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畢業(yè)生可根據(jù)自己具體的情況選擇。但是就個人建議而言,如果是沒有經(jīng)驗初次撰寫文獻綜述,最好選小一點的題目,這樣查閱文獻的數(shù)量相對較小,易于歸納整理。否則,如果題目選得過大,則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查閱文獻,而且一旦方向有誤,最后寫出的綜述往往會文不對題。

歸納整理。搜集好與選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后,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科學*和可靠*大的研究文獻。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

文獻綜述格式

一、文獻綜述的引言:

包括撰寫文獻綜述的原因、意義、文獻的范圍、正文的標題及基本內(nèi)容提要;

二、文獻綜述的正文:

是文獻綜述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某一課題研究的歷史(尋求研究問題的發(fā)展歷程)、現(xiàn)狀、基本內(nèi)容(尋求認識的進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尋求研究方法的借鑒),已解決的問題和尚存的問題,重點、詳盡地闡述對當前的影響及發(fā)展趨勢,這樣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確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該課題研究的起點和切入點,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

三、文獻綜述的結(jié)論:

文獻研究的結(jié)論,概括指出自己對該課題的研究意見,存在的不同意見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等;

四、文獻綜述的附錄:

列出參考文獻,說明文獻綜述所依據(jù)的資料,增加綜述的可信度,便于讀者進一步檢索。

要求:

一、文獻綜述不應是對已有文獻的重復、羅列和一般性介紹,而應是對以往研究的優(yōu)點、不足和貢獻的批判性分析與評論。因此,文獻綜述應包括綜合提煉和分析評論雙重含義。

三、文獻綜述不是資料庫,要緊緊圍繞課題研究的“問題”,確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與本課題研究直接相關,其內(nèi)容是圍繞課題緊密組織在一起,既能系統(tǒng)全面地反映研究對象的歷史、現(xiàn)狀和趨勢,又能反映研究內(nèi)容的各個方面。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2篇古代文學參考論文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范疇理論。中國古代文學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古代文學參考論文篇1

試談中國古代文學的橋意象

“橋”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是跨越障礙的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特有的一個重要理論,即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橋”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各種文學體式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運用非常廣泛。

《詩經(jīng)·大雅·大明》寫周武王之母太姒來歸的情景:周文王親自迎親于渭水,渭水無車,于是立即“造舟為梁”,以通親好,顯示了周文王對太姒的真摯感情和遇事果斷的魄力。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1](P100)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xiàn)的最早的詠橋詩句,開中國古代文學橋意象的先河。

橋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情況進行解析。

一、構成畫境的元件

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首要內(nèi)涵就是通過展現(xiàn)橋的實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學作品中形成以橋為點睛之筆的優(yōu)美畫面,給讀者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

劉禹錫《竹枝》:“江上春來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紋生。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2](P108)就很好的寫出了橋的實用價值。

橋是連接兩岸的紐帶,是人們?nèi)粘I畋夭豢缮俚囊徊糠帧?/p>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3篇一、問題的提出

粗略的概覽這些項目和文章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研究和關注的領域既深入又全面。研究的對象既有歷時性問題又有共時性問題,既有以戲劇本身研究為主的第一層次問題,又有與之相關的外圍的第二、第三層次問題。

二、問題的解決

依據(jù)上述問題的提出因由,問題的解決主要在于兩者:一為教師,二為學生。

(一)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作為教學任務的承擔者與實施者,教師自身的學識與素養(yǎng)直接關乎教學的質(zhì)量,而教學的方法則關乎學生的成長。

所以不僅要求教師廣泛的搜羅已有的研究成果豐富自己,更要求教師通過自己的發(fā)見,撰寫出具有獨創(chuàng)見解的文章,發(fā)見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

(1)戲劇外圍的相關藝術研究成果:如音樂——因為古代的戲劇又稱樂府,其繁榮衰敗與音樂有很大關系,有學者就從北曲的發(fā)展來探討元雜劇的興衰;如繪畫———因為古代戲劇中的臉譜和布景都是寫意畫的直接體現(xiàn),而戲劇中的人物故事更是繪畫的重要題材,有學者就探討其與中國畫的關系;如舞蹈———因為古代戲劇“唱、念、做、打”中的“做”,就是舞蹈動作,它不但與現(xiàn)代的舞蹈動作一樣,富有傳情寫意的功能,還肩負著故事承接、暗示時空等更為豐富是職能,這也引起了現(xiàn)代學人的注意。如影視資料———隨著越來越多的古典戲劇搬上銀幕,它們成為戲劇原作的另類解讀,以其不同于原來舞臺的色彩、聲音等,協(xié)整著不同的功能為戲劇發(fā)展做著貢獻。這些屬于外層次的資料。

(2)戲劇本身的問題研究成果。戲劇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本身就是一個大家庭,枝條繁亂,成員眾多。每一個劇種,每一個劇目,都有各自的傳承、發(fā)展、演變過程。這之中劇目是重點,學者從劇目的故事來源進行的對照研究:如水滸戲與《水滸傳》的關系,三國戲與《三國演義》的關系;從劇目的體式進行的研究:如關漢卿的《拜月亭》與丘惠的《幽閨記》何以故事相同而體式不同?白樸的《梧桐雨》與洪升的《長生殿》有何演變?從劇目的產(chǎn)生進行的研究:如明代中期為何出現(xiàn)《中山狼》的題材熱?明代后期又為什么會有大量的情愛傳奇?———這些有的屬于純學術問題,有的屬于歷史范疇,有的是不同文學樣式的交叉,均應關注。

(3)劇本作為文學本身的研究成果。作為文學的一種,它是文學研究者關注的重點之一。這包括:劇本的主旨———《竇娥冤》悲劇性何在?《牡丹亭》“至情”的文化意味;劇本的結(jié)構———元雜劇一本四折的產(chǎn)生與功能,《黃粱夢》中的夢中之夢;劇本的人物塑造———《西廂記》中張生的志誠、紅娘的機智、鶯鶯的狡黠,《桃花扇》中侯生的軟弱、香君的剛烈等等。不論有關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應該涉獵之范疇,還是獨辟蹊徑的陌生劇目的新發(fā)現(xiàn),都該搜羅。

(4)科研成果與教學互動的研究成果??蒲械慕K極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為實踐服務,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彌足珍貴。雖然就現(xiàn)有的成果來看,仍然不系統(tǒng)、不全面,但足資借鑒,同時這也是本論文提出的原初依據(jù)。

2、教學方法的探索:戲劇是一個包含了各種藝術的綜合體,對于戲劇的研究應包含三個路向:劇本、音律、舞臺。但長期以來學者———特別是中文系的師生,僅僅把它作為純文學來進行研究,即著眼點僅僅在劇本,間或涉及音律,而完全忽略了最重要,也是最鮮活的舞臺研究。而正是被忽略的舞臺上有豐富的舞蹈、美術、聲腔,以及戲劇的生命力———不同于電影copy的可復制性,它具有即時性的特點,根據(jù)不同的觀眾,不同的演出時間、地點而具有不可復制性。這使得學生得到了對于戲劇的片面認識,也影響了學生提高自己藝術素養(yǎng)愿望的進度。那么如何彌補此項教學不足呢?茲提出兩種方法。

(1)影像資料。關于一個劇目,可以通過影像資料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感性認識,感受它的舞臺與動作的寫意性;感受其音樂與人物情感的共振性;感受劇中人物與自己的情感交流。然后通過其在不同文學門類的誕生進行主旨的對比和藝術的優(yōu)劣對照,加深對于劇作宣揚觀念的了解和體悟,培養(yǎng)正確的認識和判斷,之后通過對于其音樂、舞蹈等藝術的賞析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對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產(chǎn)生熱愛,并弘揚它,為祖國文化事業(yè)的繁榮作貢獻。

(2)田野調(diào)查法:這是掌握鮮活的第一手材料的不二方法,因為戲劇在現(xiàn)今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仍在蓬勃的發(fā)展、存在中,幾乎所有的地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原生態(tài)的劇團存在。大部分的劇團目前的演出都擁有自己的傳統(tǒng)劇目,其或多或少改編自古代的戲劇文本。進行田野調(diào)查,不僅可以進行感性方面的訓練,直觀地感受戲劇的舞臺美術,享受新鮮的音樂教育,而且可以跟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靈魂體驗和情感交流。更可以用理性的精神探討劇種的發(fā)生發(fā)展等歷史淵源,劇目的特色,包括音樂、乃至樂器的獨到之處,別致的聲腔,異樣的舞臺設計與舞蹈程序,也可以探討劇本的改編、流傳以及流傳的原因和其中深摯的內(nèi)涵。

(二)就作為受教者的學生層面而言,戲劇教學的改革亦有兩方面的意義。

1、由于劇本是古人對于社會、人生、歷史、倫理等等形形色色對象的思考結(jié)晶,是文學技藝的再次大演練,所以傳統(tǒng)的單就文學方面的戲劇教學,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和自身的思考中,學習到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打開一扇通向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認識到古老文化的思想、道德、倫理精髓,又能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字的奧秘,通過去偽存真,健全自己的心智,陶冶自己的情操。但戲劇———尤其是中國元明清的戲曲,更是藝術的綜合體,它融合了古代幾乎所有的藝術因素,有音樂、舞蹈、繪畫、歌唱、武術等等。而各種技藝的觀摩與感受,不僅能夠從技術層面鍛煉自己、豐富自己,亦可提高自己的綜合人文素質(zhì)。故而傳統(tǒng)的單一文學路向的教學不能夠達到完全的教學目的,也沒有充分利用好戲劇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

2、戲劇是操作性很強的一門藝術,學生通過參與自編自演的劇目,將會受益無窮。周光凡在《大學、大學生與大學生戲劇》中指出: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讓他們欣賞戲劇演出、參與戲劇活動、體驗戲劇魅力的人文意義起碼有以下幾點:

(1)讓大學生獻身一個團隊和集體并從中體驗集體創(chuàng)造的歸屬感和滿足感。

(2)讓大學生在一個交往的平臺上訓練表達和思維能力,習慣于流露和宣泄情感,學會與人交往。

(3)讓大學生學會體驗理解和同情另一個人的情感、尊重和欣賞另一個生命。

(4)戲劇的創(chuàng)作和排練過程幫助大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自主建構知識和能力。

(5)戲劇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6)戲劇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超越功利的理想主義精神和真誠的生活態(tài)度。

(7)戲劇提供給大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和建立自信的機會。加拿大藝術教育家韋愛詩(Wilkinson)博士認為通過戲劇開發(fā)人的潛力過程中至少能促進以下八種能力:感覺能力、動作能力、交際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感情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識力。這一觀點和周凡光的總結(jié)頗為相似,這些都提示我們參與戲劇搬演實踐的重要。

三、結(jié)論

戲劇是民眾最為喜歡的文藝形式之一,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影響力的精神文化陣地,可資利用的教育資源無窮無盡。戲劇是大專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課程中的重要一員,元明清文學的重點即在于戲劇。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僅是未來文化消費的主體,更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者和弘揚者。戲劇因為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如戲劇作品的不可復制性,投入與產(chǎn)出的反比例等),在現(xiàn)代文化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但它又有著其它文藝形式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與功能,這就為以教書育人為職業(yè)的教師提出了任務:在授課中讓學生全面認識戲劇,進行教學的改革。資料的整理工作,就是要增加教師的內(nèi)涵,促進教師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而要培養(yǎng)好肩負文化傳承、作為未來社會建設主力軍的當代大學生,搞好對于他們影響巨大而且迅捷的戲劇的教學工作,就要讓學生對戲劇有完整的認識,就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參與進來。既幫助搜羅相關的資料,進行田野調(diào)查的工作,又適當開展戲劇的編、導、演活動。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4篇1試論巴蜀牌坊銘文所見清代農(nóng)民暴動與起義

2試論商山四皓漢初事跡

3試論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賈平凹精神家園的追尋

4試論龍文化的歷史職能、精神底蘊和重要使命

5淺談張之洞調(diào)整中日俄三角關系的外交主張

6作于楚襄王四年考論

7試論西漢前期的策問與對策

8試論避諱和古籍版本鑒定

9淺談魏了翁對實現(xiàn)蜀學義理化所做出的貢獻

10試論唐五代詩格的形式批評研究

11試論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傳統(tǒng)文人形象解析

12試論從語用學角度看郭靖語言運用和理解特征

13試論透過紅樓看清朝貴族的奢華飲食生活

14淺談《四庫全書總目》對《漢紀》研究的意義

15試論蘇南文化家族中的夫妻唱和:以孫星衍與王采薇為中心

16試論《聊齋志異》花妖故事中的男性形象賞析

17試論“食臣棗”和“食巨棗”的辨析

18試論《剪燈新話?永州野廟記》敘事分析

19試論為愛言情:淺談宋代七夕詞

20試論叛逆的石頭

21試論大觀園里“奇花異草”:薛寶釵

22試論古詩詞中“燕子”意象拾零

23簡析詩歌鑒賞方法

24試論杜甫詩作“沉郁頓挫”風格成因

25試論讓古典文學再放光芒

26試論詩歌與人生:從詩歌中看李白的人格魅力

27、從《氓》到《孔雀東南飛》──論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發(fā)展

28、陶淵明的田園詩(可側(cè)重內(nèi)容,也可側(cè)重藝術特色)

29、三曹詩歌比較30、論“正始詩風”與“建安風骨”的關系31、嵇康與阮籍詩歌風格比較32、南朝樂府特色及其成因33、陸機詩論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

34、《玉臺新詠》所選宮體詩研究35、從《世說新語》看西晉文人的心態(tài)36、論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37、論唐人的詠馬詩38、王孟山水田園詩(可分別寫王、孟,也可分寫山水、田園)

39、中唐山水田園詩(可選某一、二個作家,也可以比較研究)40、李白詩與酒的關系41、論李白的古題樂府42、杜甫詠史懷古詩研究43、論李商隱詩歌的朦朧多義性

44、唐宋詠物詩之比較(也可著眼于一個朝代,或者某一主題)45、論柳宗文散文風格的發(fā)展變化過程46、論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演變過程47、論李賀與李白詩歌想象藝術的異同

48、論中晚唐詠史詩的藝術49、論唐傳奇中的愛情小說50、論唐傳奇中的佛道思想51、唐傳奇與中國史傳文學52、花間詞與宋詞的雅化53、論柳永詞語言的俗與雅

54、蘇軾詞與北宋詞壇的本色之爭55、論蘇軾的婉約詞56、論蘇軾的豪放詞57、二晏詞主題比較研究58、論宋人的愛情詞59、陸游與李白比較談60、陸游與杜甫比較談

61、論易安詞中的女性形象62、關漢卿的雜劇創(chuàng)作研究(可側(cè)重內(nèi)容或者藝術特色)63、關漢卿雜劇女性形象研究64、論馬致遠的散曲創(chuàng)作65、論西廂故事的流變及其文化意義

66、《西廂記》、《牡丹亭》之比較(可比較人物形象塑造或者主題的區(qū)別)67、論古代長篇小說的神話結(jié)構68、談《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塑造(或諸葛亮、劉備、關羽形象)

69、論《水滸》的人物描寫(亦可選擇某一個人物,如論武松,論宋江,論李逵等)70、《水滸傳》中對女性形象與女性價值的曲解71、試談《西游記》的藝術特色

72、《西游記》主旨探討73、《西游記》對儒佛道三教的反諷74、孫悟空形象的道德審美意蘊75、《西游記》中的神魔世界的現(xiàn)實意義76、論西門慶形象的典型意義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5篇論國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

摘要國學與古代文學文脈同宗,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底色,中國古代文學是國學的情感建構。

關鍵詞國學古典文學文化

國學熱再次升溫,古代文學能否波瀾不驚,兩者的關聯(lián)度如何,對兩者關系進行研究具有現(xiàn)實緊迫性。筆者從歷史的視角,粗略審視國學與古代文學的文脈關系。

一、國學與古代文學的淵源

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范疇將書籍分為四類,即四部。晉武帝秘書監(jiān)荀勖的《中經(jīng)新簿》將群書分為四部。唐玄宗時期,集賢院分書為四類:經(jīng)、史、子、集。清乾隆年間,紀昀主持整理書籍,歷十年共收書三千四百七十種,三萬六千余冊,亦分為四類:經(jīng)部(類十)、史部(類十五)、子部(類十四)、集部(類五)??鬃訒r有六藝,漢代設立太學,隋立國子監(jiān)協(xié)調(diào)國子學與太學并另設有算學、書學、醫(yī)學等。

國學詞匯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周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少舞?!吨芏Y周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因此,原初的國學,指周代中央設在王城的國家教育機構與學校,與地方鄉(xiāng)學相對應,由樂師、大司樂負責,與現(xiàn)代作為學術知識體系劃分是不同。國學正式稱謂產(chǎn)生于西學東漸,為區(qū)別西學而生,始于清朝末年。光緒年間,劉師培、章太炎、鄧實創(chuàng)辦《國粹學報》,一般認為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第一次國學思潮。第二次國學思潮發(fā)生在新文化運動,標榜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1]。第三次國學思潮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方興未艾。[2]但國學依然沒有嚴格意義上定義。

文學一詞最早出在《論語》,指孔門四學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一,專指古代典籍。漢朝文學指學術,就是儒學,律令、軍法、章程、禮儀,都屬于文學范疇,另有文章指學術之外詞章。古代文學是個斷代概念,指中國有文學以來至古代社會結(jié)束整個歷史時期作品,研究與教學古代文學作品成為獨立學科。文學分為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等。古代文學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之下。

二、國學是古代文學的底色

經(jīng)、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包括大部分作為文學作品詩文文本,經(jīng)部與子部屬于廣義哲學范疇,史部屬于史學范疇。經(jīng)學是國學核心,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許多朝代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式,對各個領域,尤其是對古代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文學許多審美觀念與美學范疇以儒家經(jīng)典為底色。不了解中國先秦儒學,就不能深入理解古代文學諸多觀念。如中國古代詩歌的和諧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含蓄委婉,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審美效果,這就和儒學中庸思想密切相關。子書也對中國古代文學有巨大影響力。如《莊子》的汪洋恣肆、飄逸奔放行文,追求精神自由逍遙境界與全身遠害隱逸人生,心齋坐忘、虛靜澄明與言不盡意等方式,都對中國古代文人與古代文學觀念影響深遠,并構成中國詩歌、繪畫基本精神與審美范式?!肚f子》看重人生個體價值,所有論述均圍繞個體生命安頓,為那些現(xiàn)實中受挫、失望甚至絕望文人提供了有效精神支撐。失意文人不能在現(xiàn)實政治中有所成,往往轉(zhuǎn)而追求個體適意藝術人生,這種藝術人生物化形態(tài)便是詩文書畫,于是就成就了中國純藝術精神。因此,不了解莊子學說,就不能完整認識中國古代文人人格與精神,也就不能全面認識其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以及其古代文學思想。

三、古代文學是國學的情感建構

古代文學以或細膩或婉約或豪放的多種表現(xiàn)手法,抒發(fā)人類特有的情感體驗,留下眾多千古傳唱的文學名篇。研究古代文學的歷史發(fā)現(xiàn)它們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于國學的精神內(nèi)核,塑造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與文化。古代文學研究從孔子整理詩三百開始,也有兩千五百多年。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按照作品類別主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先秦時期,或詩騷時期;秦漢至唐代中期,或詩賦時期;唐中葉至元末,或詞曲話本時期;明初至五四,傳奇與長篇小說時期。古代文學范圍主要是詩賦、詞曲、小說、文章,也包括俗文學、戲劇。古人敘述的古代文學主要為國學的詞章之學,現(xiàn)代的古代文學范圍已經(jīng)涵蓋了文學的全方位情感表現(xiàn)領域。胡適先生對國學理解很寬泛,他認為,國學在我們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縮寫,中國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文化歷史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國學[3]。按照這種理解,古代文學就成為國學之一部分,筆者認為是很重要的核心情感表現(xiàn)部分。

古代文學的感物道情表現(xiàn)形式尤其突出,古代文學表現(xiàn)國學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很多經(jīng)典,很多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國學精華?!对娊?jīng)》與《易經(jīng)》、《書經(jīng)》、《禮經(jīng)》、《春秋經(jīng)》并重,現(xiàn)存《詩經(jīng)》古籍就有六百余種。經(jīng)尊為經(jīng)稟圣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是天下之公理,思想統(tǒng)治地位極其崇高。先秦時期,《詩》產(chǎn)生和被整理,并在外交和生活中廣泛傳播。儒家的分支主張以《詩》說《詩》,還原其民歌面目,反映文學所描繪社會生活與人的思想情感,滿足審美需要,基于此,《詩經(jīng)》的創(chuàng)作旨趣是感物道情,《詩經(jīng)》品賞方式是諷誦涵泳,《詩經(jīng)》審美品格是性情中和。《詩經(jīng)》兼有經(jīng)學和文學雙重身份。

古代文學本身是文學家自身的情感體驗。國學與古代文學既面對人對宇宙、社會、人生之道的體現(xiàn)也是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事件、生活、行為所思所想的情感敘事。有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宗教家、史學家、經(jīng)學家也有文學學說;有的中國古代文學家也有哲學的、思想的、科學的、宗教的、史學的、經(jīng)學的學說,呈現(xiàn)出一種國學與古代文學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貫通態(tài)勢。

參考文獻:

[1]胡適.新思潮的意義[J].新青年,第七卷第四號,1919.

[2]何愛國.人文與市場的糾結(jié):第三次國學思潮反思[J].福建論壇,20xx.

[3]胡適.胡適全集[M](第一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6篇摘要:老子的名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體現(xiàn)了老子反對積累提倡概括的學習觀,但它遭到了古往今來學者們的各種誤解,乃至嚴重曲解。糾正這些誤讀,消除這些曲解,還其本來面目,對于提高當今人們的學習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習觀

在《老子》一書中,我們看到了對“道”這一概念的界定,也看到了對道的價值的反復申說,但對如何達到道的層次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卻只講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這幾句話,而其中最為關鍵的第一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歷來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大部分的解釋離文本相去甚遠,于是老子的學習觀也就遭到了被曲解的命運,或者說正是由于一些人對老子的學習觀缺乏了解,才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本來并不艱深的話搞得復雜化,使人如墜五里霧中了?,F(xiàn)在,是讓我們探幽發(fā)微,來欣賞這久已深埋于地下的千年瑰寶之奇光異彩的時候了!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古往今來學者們對于這句話的幾種有代表性的理解:西漢河上公的《老子注》卷下對“為學日益”的解釋是:“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睂Α盀榈廊論p”的解釋是:“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彼紫劝选皩W”限定為對政教禮樂這些方面的修習,認為在老子所處的時代,這些方面的學習功利性越來越強,越來越虛浮,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明道,明道的辦法就是讓私欲和虛浮的作風日漸減少;三國時期王弼的《老子注》下篇將“為學日益”籠統(tǒng)地解釋為“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而將“為道日損”簡單地解釋為“務欲反虛無也。”在他看來,“為學”和“為道”都是必要的,只是層次不同罷了;宋代李綱在《梁溪集學箴》中說:“益為損資,學為道本。未嘗務學,何以絕為?赤子匍匐,乃能奔馳。名以告子,學以聚之”。他將為學與為道看作學習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并明確地認為學習就是積累,積累性的學習是達到無為的必由之路;清代張爾歧的《老子說略》卷下則指出:“為學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損。損之者,無欲不去,亦無理不忘?!彼故菍ⅰ盀閷W”與“為道”看做兩回事,但他認為“為道”所要減少的不但是欲,還包括理文學。

縱觀前賢的解釋,真是歧義紛出,令人摸不著頭腦。為學的“學”到底指什么?為學在老子那里是肯定的對象還是否定的對象?“為道日損”中所要減損的到底是是什么?“為學日益”和“為道日損”是何種關系?對于這些根本性的問題,連近當代的一些著名學者似乎也沒有搞得很清楚,更因帛書《老子》乙本中兩處“日”字前都有“者”字,郭店楚簡本《老子》中“為學者日益”一句還脫一“為”字,于是造成了更大的混亂,產(chǎn)生了更嚴重的誤解。

朱謙之所撰《老子校釋》根據(jù)《莊子知北游》中“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之句將“為學”的“學”干脆限定為學禮這樣一個很小的范圍。王樹人、俞柏林所著《傳統(tǒng)智慧再發(fā)現(xiàn)》一書雖然十分正確地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視為對儒家理性異化的超越,但也只將“為學日益”理解為“儒家的倫理教條”,并將其與“為道日損”的關系當成前因后果的關系,認為“為學日益”的結(jié)果使人與“道”日漸隔離和失去本真。高明在《帛書老子校注》中雖然打破了“學”的局限性,將“為學”理解為“積累性地鉆研學問”(如將“鉆研”二字去掉更準確),并將“為道”正確地理解為“靜觀玄覽”,但對后面的“損”字卻產(chǎn)生了誤解,認為是指情欲方面的減損。尹振環(huán)的《楚簡老子辨析》竟然根據(jù)楚簡本《老子》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理解為“學者一天天增多,(功名欲望與偽行偽善也會隨之增大與蔓延),因而遵行大道的人會一天天減少。”更是是謬以千里了。

比較起來,旅美華人學者陳鼓應先生的解釋似更接近老子的本義。他在《老子注譯及評介》一書中說: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識活動。這里的“為學”,范圍較狹,僅指對于仁義圣智禮法的追求。這些學問是能增加人的知見與智巧的?!盀榈馈笔峭ㄟ^冥想或體驗以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tài)的“道”。就是說,在他看來“為道”與“為學”是兩種全然不同的學習方法,前者是外求,后者是內(nèi)觀,前者是積累,后者是消化。不過“為學”不應局限于對仁義圣智禮法的追求。如果說陳先生對“為學”和“為道”的理解還基本正確的話,那么他在書中所引任繼愈先生的一段話問題就更多了:“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越豐富。至于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guī)律,或是認識宇宙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guī)律和認識個別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老子的錯誤在于把理性思維絕對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義,甚至排斥感性知識的錯誤?!笔紫龋献拥摹盀榈馈安⒉恢皇菫榱苏J識宇宙變化的總規(guī)律或宇宙最后的根源,正如陳鼓應先生在該書的代序中所指出的那樣:“老子是個樸素的自然主義者。他所關心的是如何消解人類社會的爭紛,如何使人們生活幸福安寧。”老子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是個逃避現(xiàn)實的隱士,也不是脫離實際的空談家,他不過是反對靠仁義和禮法來治國的做法,認為“德、仁、義、禮”都是低層的東西,甚至認為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對于國君他認為應該“以道蒞天下”(《老子》第30章)。至于他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16章)和“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9章),更是對全人類的生存都具有重要意義的啟示。其次,在老子那里,宇宙之道和人生之道并非兩個東西,當然也就沒有大小之別,他是由宇宙論到人生,由人生說到政治,宇宙之道、人生之道、政治之道并不是三個不同的東西,而是“一以貫之”,它們都是認識的最高層次?!爸未髧襞胄□r”(《老子》第60章),治國之道與烹飪之道并無本質(zhì)的區(qū)別。到了莊子那里,甚至“道在屎溺”,連拉屎撒尿都存在著“道”這一最高原理。因此,“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里,老子并不是說“為道”與“為學”的不同在于認識總規(guī)律和認識個別東西的方法上,不是說這兩者各有各的作用,可以互補。而是說“為道”與“為學”是根本對立的兩條認識路線,他是極力提倡“為道”而堅決反對“為學”的。他還尖銳地指出:“大道廢,存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老子》第18章),就是說對仁義的標榜實際上說明道已經(jīng)被世人遺忘,而人們靠“為學”得到了所謂的智慧后,嚴重的虛偽現(xiàn)象就隨之產(chǎn)生了,正因為如此,他明確提出了“絕圣棄智”的口號。這難道不足以說明老子是在反對“為學”而提倡“為道”嗎?其實,陳鼓應先生在《老子》四十八章譯文后的《引述》中也已明確地指出:“老子認為,政教禮樂之學實足以產(chǎn)生機制巧變,戕傷自然的真樸。老子要走‘為道’的路子,減損私欲妄見,返歸真純樸質(zhì)?!辈贿^這里還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引述》來看,“為道日損”中減少的是“私欲妄見”,但在《譯文》中“私欲妄見”卻成了“情欲”。以“私欲”代替“情欲”當然未嘗不可,但“妄見”到哪里去了?還有,同書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譯文是“求學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見】,求道一天比一天減少【情欲】?!崩献拥倪@句話雖未指明“益”和“損”的對象,我們在翻譯時完全有權將其補出,但這對象總應該是同一個東西,而不應當半路上再殺出個程咬金吧?

其實,“益”和“損”的對象都是“知見”,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知識”。問題就在于我們往往不把知識當作思維能力,而只當成一些死的信息,于是積累就成了掌握知識的方法,并認為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殊不知,真正的學習應當是對知識的消化,這個消化過程是一個提煉概括的過程,這正是一個日有所損的過程。韓愈所說的“提要”、“勾玄”,蘇軾所說的“博觀約取”和以前學者們常提而今已為許多人所忽視的“把書讀薄”,都屬于“損”的方法。孔子也堅決反對記問之學,提出了“舉一反三”的命題,并啟發(fā)子貢要像顏回那樣“聞一知十”,不要只在聞見上下工夫。當然,老子在這里所說的“損”與以上這些說法又有所不同,上面這些說法一般都停留在意識的層面上,老子所說的“損”則是潛意識層面上的靜觀玄覽,這種對事物和知識的提煉概括更為高級也更加迅速,當然也就更加值得我們效法。

如果說“為學日益”的誤解還僅只是知識觀的問題的話,那么對“為道日損”的誤解則牽涉到道德觀了。人們往往只認識到私心雜念會影響人的認知水平,而忽略了人的認知對情感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為要想悟道就必得先清除私心雜念,于是“為道日損”就多被理解為要想求道就得不斷地減少私心雜念。“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減少私心雜念固然使人容易悟道,但私心雜念怎樣才能真正地日漸減少呢?禁欲早已證明是不可取的,看來還得靠明理,靠不斷的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包括直覺思維水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道德認知”不應該只被理解為對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更應該提高到價值觀乃至世界觀的層面,因為正是世界觀決定了價值觀,決定了人的情感和行為。可見道德的最高層面也就是認知的最高層面,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絕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老子那里固然沒有道德認知的提法,但他所說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老子》第38章)卻分明指出了道德和仁義的最高境界,告訴我們只有達到道的層面才有真正的德和仁義。

總之,“為道日損”從根本上來說是認識論或?qū)W習觀,這種認識論和學習觀與“為學日益”的認識論和學習觀存在著本質(zhì)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就是概括與積累的差別。這樣看來,“為道日損”之后的“損之又損”就絕對不應該理解為情欲的一天天減少(那仍是量的積累),而應理解為不斷地提煉與概括,這樣才能達到“無為”這一道的境界。這樣理解,才體現(xiàn)了“為學日益”與“為道日損”的真正關系,才能與其后的“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相貫通,才符合老子的認識論和學習觀,也才對我們今天的認知和學習具有重大意義。時至今日,許許多多的人不是仍熱衷于累銖積寸地去“為學”,而與“損之又損”的“為道”全然相悖嗎?

參考文獻:

[1]王繼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什么含義._.2008-5-12.

[2]王樹人喻柏林.傳統(tǒng)智慧再發(fā)現(xiàn).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7篇級別姓名論題指導教師

劉敬清代(1840年以前)小說中的異國形象饒道慶

龐二建葉適論三國張靖龍

酈惠萍魏晉南北朝應制類詩歌研究張一平

黎慧冉初唐四帝(太宗至中宗)時期應制詩研究張一平

趙明月《續(xù)琵琶》研究俞為民

張明明中晚唐傳奇與詩歌的雅俗演化原因研究羅筱玉

潘曉侃“為情而造文”與“為文而造情”之比較研究孫蓉蓉

林帥宋人筆記小說中的宋代僧人形象研究饒道慶

胡炳嫻明末清初白話小說中的“東京”研究饒道慶

石峰唐詩詠三國張靖龍

劉開耿南宋應制詩研究張一平

陳京榮明代戲曲版畫研究俞為民

浦晗“溫州南戲新編系列工程”研究俞為民

陳嬌龍明代小說中的異國形象饒道慶

王金云清代筆記小說中的僵尸形象——以《子不語》為中心饒道慶

王志強李綱論三國張靖龍

殷衛(wèi)萍《人物志》視野下的三國人物張靖龍

謝桂芳君子儒與小人儒——《三國志通俗演義》研究張靖龍

袁貝貝集陶詩研究張一平

張汝佳初唐中書舍人詩歌研究張一平

肖芳陳耆卿研究羅筱玉

魏光燦論明清小說中塾師的生存處境饒道慶

呂冰瑩明清小說評點中的比喻與類比手法饒道慶

余本娟秦觀論三國張靖龍

彭飛龍?zhí)魄瓣P涉三國詩研究張靖龍

王順唐代干謁詩研究張一平

聶宏梅唐代郊廟歌辭研究張一平

李文靜中晚唐苦吟現(xiàn)象研究張一平

盛輝葉適的交游與文學羅筱玉

劉芳芳明清通俗小說中的民間樂人陳克秀

尚光輝“趙氏孤兒”故事溯源饒道慶

張金婷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疾病隱喻饒道慶

蔣俊杰論元明清文學中的吝嗇鬼形象饒道慶

魏青青“范張交友”故事的傳播及其文化意蘊饒道慶

楊靜靜朱熹論三國張靖龍

上官文坤《三國志通俗演義》俊杰論張靖龍

馬健《人物志》及其與文學的關系研究張靖龍

閆盼盼唐代樂舞詩研究張一平

胡小龍?zhí)拼略侯}材詩研究張一平

王楠北宋應制詩研究張一平

林國欽先秦兩漢“歌”的研究陳克秀

王進林《西游記》中的諧謔因素與狂歡精神饒道慶

邵路燕世德堂本《西游記》成書前“西游“故事的傳播饒道慶

王瑤“三寸舌”初探張靖龍

賈偉陳亮史論散文研究:以三國為中心張靖龍

田明偉漢末三國“縱橫之世”芻議張靖龍(歷史學,專門史)

周蘭邦無定交,人無定主—論《三國志通俗演義》之縱橫結(jié)交張靖龍

吳國強《墨子》研究之研究張一平

徐凱宋詩論審美異變研究張一平(文藝學,古代文論)

范智慧昆蟲賦研究王茂福

萬婷婷漢代服飾文化對漢賦的影響王茂福

裘寧寧京劇“紅樓戲”改編研究饒道慶

孫云明清小說評點中的戲曲因素饒道慶

郝慧娜清末民初溫州地方戲曲演出研究-以《杜隱園日記》為中心張靖龍、劉水云

周真甲慨黃民、醉夢未曾醒,從今覺——洪炳文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張靖龍、劉水云

劉志遠唐詩折射下的`“夜市”及其經(jīng)濟研究張一平

成頌玄學語境下六朝詩學的審美建構張一平(文藝學,中國古代文論)

牛素紅《詩經(jīng)》女性世界的重新透視林維民

王愛軍漢末三國游子文學研究張靖龍

張東全唐五代詩格創(chuàng)作思想研究張一平(文藝學,古代文論方向)

張業(yè)志《文心雕龍》批評論之批評方法研究張一平(文藝學,文學批學)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8篇古代文學課程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功用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包含了眾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這門課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繼承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更有利于鑄就學生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古代文學傳統(tǒng)文化愛國美德審美人格

古代文學是我國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所開設的主干課程之一,此課程包含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一系列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種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等內(nèi)容,信息量極為豐富。

同時,古代文學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

學習古代文學課程,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古代文學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上的功用。

1學習古代文學有助于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與民族自豪感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向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教育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古以來,無數(shù)先民都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古代的知識分子在任何時間都不忘此教誨。

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已經(jīng)在炎黃子孫的心中早已扎根,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也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

而如今,愛國主義思想已經(jī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

我們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才讓我們的國家在世界歷史長河里屹立不倒。

尤其是當我們國家遇到民族危難之際,這種愛國意識便會大放異彩。

而事實上,在我們古代文學史上便留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優(yōu)秀詩篇,每當讀到這些作品,我們都會為之感動。

當讀到屈原的《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詩句時,我們不禁為他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而動容。

當看到范仲淹在岳陽樓上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句,我們難道不為他憂國憂民的思想而敬佩嗎?當讀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時,

我們難道不為他以死明志的決心而感動嗎?當聽到陸游臨死前還對子孫報有殷殷期望時,喊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呼號,我們不禁為后世林景熙的“青山一發(fā)愁濛濛,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9篇淺析古代文學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態(tài)

摘要:古代文學史上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多元文化形態(tài)的特征。

漢魏六朝小說體現(xiàn)了地理博物學、史學和宗教的多元文化特點,又具有文學想象、敘事、寫人等小說文體元素。

這種多元文化形態(tài)的存在在各個方面制約了作品的文學性。

其情節(jié)、形式乃至藝術手法往往成為某種文化形式或著述動機的附著因素。

文學史寫作應格外注意這一特征。

關鍵詞:文學史寫作:多元文化形態(tài);漢魏六朝小說

在中國古代,“文學”這一概念的范疇比今天要大得多。

章太炎曾說過:“文學者。

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

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凡文理、文字、文辭,皆稱文。

”章氏此說,五四以來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因為它缺乏現(xiàn)代的科學性,也和西方的文學觀念不符,然而這正是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

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文學理論的大量傳人。

學術界對于“文學”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產(chǎn)生了后來影響較廣的狹義文學和廣義文學觀念或日純文學與雜文學觀念的爭論。

狹義文學或純文學的觀念是在西方文學理論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它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實際,將其牽強地套用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則有削足適履之弊。

因此,本文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分析和立論,以廣義文學或雜文學的觀念為基礎。

雜文學的觀念意味著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往往具有多元文化形態(tài)的特征。

《詩經(jīng)》、《楚辭·九歌》都是詩、樂、舞的統(tǒng)一體,《左傳》、《史記》等既是史學著作又是文學著作,《莊子》、《孟子》等既是哲學著作又是文學著作,

《水經(jīng)注》、《洛陽伽藍記》既是地理學著作又是文學著作,《西廂記》、《牡丹亭》等既是戲曲表演的劇本,又是杰出的文學作品,而宋元以后的話本與擬話本、

明清時期的長篇小說則雜糅了歷史、哲學、宗教、神話和說話藝術等文化形態(tài)。

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應對這種情況予以充分的重視。

一方面,不應該忽略作品的其他學科屬性及價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種多元文化形態(tài)的存在也在各個方面制約了作品的文學性,對其進行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學性,從而作出較為合理、客觀的文學史敘述。

本文試以漢魏六朝小說為例闡述這一問題。

首先,我們應確定漢魏六朝小說的文體內(nèi)涵。

“小說”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于得大魚難矣。

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

”[2](P707),但這里《莊子》所說的“小說”與《論語·子張》中子夏所謂“小道”,《荀子·正名》中所謂“小家珍說”一樣,都是指與本學派的“大道”相對的小道理、瑣屑的言談,并不具有文體意義。

首次在文體意義上使用“小說”一詞的,當推西漢末年的劉歆。

劉向、劉歆父子校書秘府,劉歆總?cè)簳唷镀呗浴?今亡),班固《漢書·藝文志》(下簡稱《漢志》)即據(jù)《七略》刪節(jié)而成。

所以《漢志》中對小說家的著錄及關于小說家的議論實出于劉歆。

《漢志》小序云: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論語·子張》作“子夏日”):“雖小道,必有可觀焉。

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

”然亦弗滅也。

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51(P1745)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小說專論,它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小說和小說家的概念。

此后,第二個對小說進行專門論述的是西漢末、東漢初的桓譚。

他在《新論》中寫道:

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

[6](P1453)

劉歆、桓譚、班固等人所說的“小說”,是“短書”的同義語,即所謂的“叢殘小語”,其內(nèi)容則是瑣碎的“街談巷語”,乃“道聽途說者之所造”。

這實際上就是一些瑣碎、駁雜的歷史資料、遺聞逸事和百家之言,因而在文化形態(tài)上必然具有多元的特征,但與現(xiàn)在“小說”的文體概念是不同的。

《漢志》著錄小說十五家,至隋時已全部失傳。

侯忠義根據(jù)其書名、班固自注、顏師古注與部分佚文考察、推測其性質(zhì)、特點,將這十五家小說分為三類:“第一類近史之書,包括《周考》、

《青史子》、《天乙》、《臣壽周紀》四種;第二類似子之書,包括《伊尹說》、《鬻子說》、《師曠》、《務成子》、《宋于》、《待詔臣饒心術》、《百家》七種;第三類方土之書,包括《皇帝說》、《封禪方說》、《待詔臣安成未央術》、《虞初周說》四種。

”[7](P7)可見這些小說還具有史、子或方士之書的文化形態(tài)。

以上就是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

漢魏六朝小說就是這種小說觀念的典型代表。

因而也具有多元文化形態(tài)的特征。

當然,文人學者們對小說的認識和理解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始終處于發(fā)展和變化之中。

僅以《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下分別簡稱《隋志》、《舊唐志》、《新唐志》)對漢魏六朝小說的著錄而言,

除《燕丹子》、《笑林》、《郭子》、《世說新語》、殷蕓《小說》等都一致地著錄于三《志》的子部小說家外,《列異傳》、《_》、《幽明錄》、

《續(xù)齊諧記》、荀氏《靈鬼志》、《孔氏志怪》、祖臺之《志怪》、《冤魂志》、《冥祥記》等在《隋志》和《舊唐志》著錄于史部雜傳類,在《新唐志》

中則著錄于子部小說家類;《列仙傳》、《漢武內(nèi)傳》、《神仙傳》等在《隋志》和《舊唐志》著錄于史部雜傳類,在《新唐志》中則著錄于子部道家類;

《神異經(jīng)》、《十洲記》等在《隋志》和《舊唐志》著錄于史部地理類。

在《新唐志》中則著錄于子部道家類。

此外,《漢武故事》著錄于《隋志》史部舊事類、《舊唐志》和《新唐志》史部故事類,《博物志》著錄于《隋志》子部雜家類、《舊唐志》和《新唐志》子部小說家類,《洞冥記》著錄于《隋志》史部雜傳類、《舊唐志》史部傳記類、《新唐志》子部道家類,《西京雜記》著錄于《隋志》史部舊事類、《舊唐志》史部雜傳類、《新唐志》史部故事類,又見史部地理類。

這種變化說明當時的小說觀念出現(xiàn)了一些起伏,但主要是因為圖書分類法的變化。

《漢志》采用六分法,《隋志》和兩《唐志》采用四部分類法,更為系統(tǒng)和細致,因而由于分類時著眼點的不同而產(chǎn)生了著錄上的差異,這也表明了這些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態(tài)特征。

具體而言,漢魏六朝小說較為突出地具有地理博物學、史學和宗教等多元文化形態(tài),下面分別論之。

漢魏六朝小說系統(tǒng)中最先發(fā)展并繁榮起來的是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

它成熟并繁榮于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繼續(xù)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如《神異經(jīng)》、郭憲《洞冥記》、《十洲記》、張華《博物志》、郭璞《玄中記》、任昉《述異記》等。

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源

于先秦的地理學和博物學。

地理博物學受巫術方術、陰陽五行學說及社會心理等的影響而趨于志怪化,產(chǎn)生了大量的地理博物傳說。

最后導致了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的產(chǎn)生。

一般認為。

戰(zhàn)國時代“閎誕迂夸,多奇怪做儻之言”[81(P541)的《山海經(jīng)》的問世,標志著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的產(chǎn)生。

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鮮明地帶有地理博物學著作的形態(tài)特征。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10篇摘要唐詩精煉主導抒情,宋詞篇幅略長趨于事理描述。通過對唐宋代詩體的異同進行比較,可以闡明唐宋詩形式形成的原因,從而對詩體形態(tài)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古代文學唐詩宋詩異同比較

一、唐宋詩歌異同深入研究探討

唐宋階段古代詩文學,是古代文學課程中的重頭戲。教師帶領學生很好地把握“唐宋詩歌”兩種迥然不同的審美體裁,是對唐宋詩歌進行深入了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教師在進行唐宋元階段古代文學課程講解時,可以從“唐宋詩歌存在異同”話題入手,帶領學生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唐代詩歌風格賞析

(二)宋代詩歌風格賞析

(三)唐宋詩作風格迥異

綜觀上述,可以看出,唐代詩作側(cè)重于抒發(fā)情韻,在詩作中更多的是活潑而生動的景物形象描寫,富于抒情。而宋代的詩作側(cè)重于思辨和分析道理,在詩作中更多的是詰問和追問道理,十分富有哲學研究價值、富有哲理性。如著名文學家繆鉞在《論宋詩》一書中所言:“唐詩如芍藥海棠,裱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

二、唐宋詩作風格迥異事出有因

唐宋詩作風格迥異的形成原因如下。

(一)唐宋詩作各自所繼承的研究詩作對象的歷史基礎條件迥然不同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11篇試談中國古代文學的橋意象

《詩經(jīng)大雅大明》寫周武王之母太姒來歸的情景:周文王親自迎親于渭水,渭水無車,于是立即造舟為梁,以通親好,顯示了周文王對太姒的真摯感情和遇事果斷的魄力。造舟為梁,不顯其光,[1](P100)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xiàn)的最早的詠橋詩句,開中國古代文學橋意象的先河。橋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情況進行解析。

一、構成畫境的元件

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首要內(nèi)涵就是通過展現(xiàn)橋的實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學作品中形成以橋為點睛之筆的優(yōu)美畫面,給讀者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

詩歌在描寫橋外在美的同時,往往也能借助橋的建成歷史體現(xiàn)出橋所在地的悠久歷史。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4](P4290)萬里橋是處于成都繁華鬧市的一座著名的橋,橋之得名據(jù)劉光祖《萬里橋記》有兩種說法:羅城南門外笮橋之東,七星橋之一,曰長星橋者,古今相傳,孔明于此橋送吳使張溫,曰:此水下至揚州萬里。后因以名?;蛟唬嘿M祎聘吳,孔明送之至此,曰:萬里之道,從此始也。[5](P307)可見萬里橋的名稱由來已久。此處橋意象與錦江、煙波、荔枝等意象共同再現(xiàn)了成都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繁榮的社會經(jīng)濟,表現(xiàn)出成都風物人情、市井繁華的景況和百姓安寧富足的生活狀況,同時萬里橋的悠久歷史反襯出成都悠久的歷史。

二、感傷情懷的藝術載體

(一)表現(xiàn)離別、相思、旅途的感傷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12篇畢業(yè)生古代文學論文

古代文學一般包括歐洲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歐洲古代文學又包括古希臘文學和羅馬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按時間分類,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

【一】古代文學經(jīng)典與影視改編分析

摘要:在科學技術和數(shù)字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

我國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經(jīng)典早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書本上,

更多的古代文學經(jīng)典在當前的科學技術的支持下化作屏幕上的影視形象,

實現(xiàn)了古代文學經(jīng)典多形式、多渠道的傳播。

工業(yè)革命以后,

社會和科技在飛速進步,

傳播方式的變化日新月異,

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

有了數(shù)字化技術、多媒體視頻技術等的支持,

有越來越多的古代文學經(jīng)典將得到改編,

與影視改編欣欣向榮相反的是,

以往傳統(tǒng)的以書本、戲曲等傳統(tǒng)方式的傳承、傳播渠道門庭冷落、門可羅雀。

關鍵詞:古代文學;經(jīng)典;影視改編

過去以書本為主體的紙質(zhì)傳播當中,

人們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去揣摩文學經(jīng)典里蘊涵的深刻內(nèi)涵,

方式比較單一、缺少趣味性等,

于是,

在科技條件的支持下,

有越來越多的古代文學經(jīng)典被改編翻拍成影視劇。

與傳統(tǒng)的書本相比,

影視劇的翻拍和改編能夠改變過去單一、枯燥的閱讀方式,

影視翻拍和改編除了融入文學內(nèi)容之外,

更多的以視頻、圖片、聲音等吸引大眾的眼球[1]。

一、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形成與傳播

我國的古代文學作品種類繁多,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這些古代文學經(jīng)典是我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社會背景下,

這些經(jīng)典一直處在起伏和動蕩當中,

同時,

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又能夠產(chǎn)生不同的文學經(jīng)典。

與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學經(jīng)典相比,

這些經(jīng)典文化中所蘊含的深意和內(nèi)涵遠非是一部影視劇所能夠闡述的,

尤其是文學經(jīng)典中所蘊含的價值。

對于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形成,

基本上可以說是眾所周知了,

每一部古代文學經(jīng)典,

其中都包含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情況、經(jīng)濟條件和文化背景,

一旦有名人作家創(chuàng)作了一部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之后,

就會深受后輩的尊崇和模仿,

同時也引來批評家的推出或者批判,

有人對文學作品大加贊揚,

就會有人對其大肆貶低,

一部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向來都是褒貶共有的。

而一部文學作品能否成為經(jīng)典,

還與該作品創(chuàng)作之時及其往后的社會風氣、人們的審美心理、價值追求等具有密切的關系,

當然,

不可否認的是,

這其中還夾雜著些許的運氣與機緣[2]。

文學經(jīng)典具有顯著的相對恒定性的特點,

正因為是經(jīng)典,

所以才能夠喚起讀者反復的閱讀和揣摩,

文學經(jīng)典必然是能夠引起人們反復閱讀,

并能夠給我們帶來深刻影響的作品。

俗話說“各花入各眼”,

對于一部古代文學經(jīng)典,

通常情況下都不太可能對其品質(zhì)進行一個較為完整的總結(jié)和解讀,

所以,

對于一部古代文學作品是否能夠成為經(jīng)典,

向來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

對于一部文學作品能夠被奉為經(jīng)典,

至少應該具備以下條件:其內(nèi)容具有流傳性、且傳承下來的內(nèi)容、精神和價值與大部分人的需要保持一致,

只有能夠滿足絕大多數(shù)人需求的作品、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審美和價值追求的作品,

才有可能成為經(jīng)典[3]。

二、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影視改編

對于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影視改編,

由于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

使得影視改編的可實踐性變得愈加廣泛起來,

影視的改編除了廣泛性之外,

同樣還具有多樣性、多渠道等特點,

由不同的編劇、導演等去改編,

文學經(jīng)典的改編方式和改編觀念各不相同,

因此,

也沒有辦法去精確的界定“改編”這一概念和定義。

每個人對“改編”這一詞的認識和理解不同,

所以理論界至今也沒辦法給“改編”冠以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

對于電影改編,

美國一位著名的電影理論學家認為小說和文學作品只是影視作品眾多素材中的一個,

而非有機體,

經(jīng)過電影的改編豐富以后,

會出現(xiàn)一個與小說不一樣的、全新的一個完整藝作品[4]。

這是美國一位電影理論學家的觀點,

或許另外一位理論學家,

就不是這么認為了。

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

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等高科技的支持,

能夠顯著縮短古代文學經(jīng)典被影視改編后的傳播時間,

使得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傳播渠道更加豐富多樣,

影視改編后的傳播速度也由此加快,

影視改編后傳播時間的縮短、速度的加快和傳播方式的豐富多樣促使更多人對古代文學經(jīng)典進行影視改編,

也因此激發(fā)了更多影視改編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熱情和創(chuàng)作欲望。

在如今快餐時代中,

以年輕人為主的大眾普遍選擇通過網(wǎng)絡搜尋和觀看影視劇,

這樣觀看影視劇的方式省時省力,

還能不用出門,

簡直就是懶癌癥患者的福音。

經(jīng)過影視改編后,

這些古代文學經(jīng)典不用再和以往一樣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埋頭苦讀,

反而能夠通過影視改編獲得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

同時,

網(wǎng)絡平臺的快速發(fā)展也為古代文學經(jīng)典題材的發(fā)揮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間,

網(wǎng)絡平臺的開放性很好的迎合了當今青年向往沖破束縛和自由的心理。

總結(jié)雖然影視改編能夠視為是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一種傳播方式,

且這種傳播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同時必然也有很多不足和缺陷,

這意味著文學經(jīng)典的影視改編這條路上存在巨大的風險。

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一旦進入另一種藝術形式,

以另一個方式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同時也為受眾提供了一次全新的審美體驗。

自古以來,

只要是成為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都被烙印上當時的社會背景,

也帶有非常強烈的作家個人的鮮明特點,

與這些文學經(jīng)典一樣,

經(jīng)過影視改編后,

這些文學經(jīng)典自然也被烙印上了這個時代的特定因素,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13篇地域文化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實踐教學內(nèi)容與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秉承了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是在地方發(fā)展的歷程中經(jīng)過不斷積淀形成的,我們應該把這些當?shù)氐奈幕烦浞值匕l(fā)掘出來,從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文化學習的層面進行調(diào)查了解。

由于地域文化不是直接的教學內(nèi)容,對地域文化的利用要圍繞教學內(nèi)容而展開,從幾個層面來鍛煉學生的能力:

1.地方文化資源的調(diào)查

地方文化資源是個廣義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在實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有針對性的調(diào)查活動,選擇適宜古代文學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查。

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跡則是其中重要的內(nèi)容。

文化古跡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qū)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跡留存之地,許多詩詞作品都和文化古跡分不開,有些詩詞成就了一方名勝古跡,而文化古跡又孕育了詩詞。

考察這些文化古跡,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環(huán)境與氛圍,不再停留于書本文字之間。

此種實踐教學一是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由老師組織學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跡考察,二則可布置學生在寒暑假等節(jié)假日在自己家鄉(xiāng)或者旅游地進行實地考察,

考察的內(nèi)容可以包含了解這些文化古跡的歷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與其相關的詩詞,探討歷朝歷代往來文人足跡,分析積淀下來的文化蘊含,并進而結(jié)合考察的親身感受來鑒賞與之相關的詩詞,

從而感受與文本分析不一樣的詩詞魅力。

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調(diào)查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積淀共同的孕育下每個地方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會顯現(xiàn)在城市的各個方面。

如湖南衡陽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廣東肇慶的端硯文化、龍母文化,這些地域文化現(xiàn)在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宣傳名片,成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從而具有當代特色。

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中,讓學生調(diào)查了解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關資料,調(diào)查其在城市各處之運用,讓學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和探尋了古代文學作品在今天之運用和古代文化在當今之顯現(xiàn)。

如可組織學生調(diào)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樓盤命名、小學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學生在調(diào)查研究中不但可以進一步了解當?shù)氐胤轿幕部梢越佑|到古代詩詞在今天之運用。

再次,地方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曲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內(nèi)容。

地方民間傳說有著濃厚的地域風情,與地方風物、特產(chǎn)、古跡聯(lián)系在一起,往往成為傳奇、小說的母題,折射當?shù)孛耖g信仰。

對他們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調(diào)查,故而在實踐教學中多布置給學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組織的形式對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間傳說進行搜集整理。

地方戲曲是以藝術形式流傳地方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面臨發(fā)展傳播的困境,讓學生參與到地方戲曲的了解、傳播中去,既培養(yǎng)了學生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藝的認同,

又從表演層面讓他們體會到古代戲曲的魅力,這是對書本戲曲文本的有力補充。

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承。

最后,地方節(jié)慶風俗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可以開展的內(nèi)容。

節(jié)慶風俗,有著顯著的時間性特點,每到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tǒng)佳節(jié),則可布置學生搜集家鄉(xiāng)相關節(jié)慶風俗,就不同地區(qū)的差異可探討原因,同時查找有關節(jié)俗的民謠民歌,

比較其與傳統(tǒng)節(jié)慶詩詞的異同。

2.地方文學文獻整理

古代文學有著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學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為學界的熱點,那么與之對應的地域文學文獻的搜集整理,則是區(qū)域文學史的編寫與研究之基礎。

而這自然也應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

地域文學留存的方式有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以及碑刻文獻,傳世文獻中的地域文學文獻搜集,主要讓學生到地方圖書館查閱地方志,找出相關地方文學資料,同時讓學生利用文獻查找知識,使用文學電子軟件,用地方特色詞匯搜索出地域文學作品。

出土文獻的地方特色文獻搜集,主要是搜羅整理地方近年來出土文獻以及文物古跡、碑刻等留存下來的文學作品。

主要的文體有楹聯(lián)、詩歌、碑刻、墓志等。

搜集工作可以與文化資源調(diào)查共同進行,如組織學生在考察文化古跡、調(diào)查地方特色文化與調(diào)查地方民間傳說、戲曲等時同時進行搜集文學資料,把參觀走訪時看到的聽到的隨手記錄下來。

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讓學生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所搜集的文學作品匯總,分文體、分內(nèi)容整理。

這些搜集與整理鍛煉了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讓他們感覺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

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也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就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到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中來,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

學生在對地方文化進行課外考察和文獻搜集整理中遇到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以此作一個選題,幾位同學組成興趣小組,把相關問題探討清楚,弄清來龍去脈。

如學生在調(diào)查某個古跡時發(fā)現(xiàn)在此題詠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師據(jù)此鼓勵學生探討古代曾經(jīng)到過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過此,在此題詠的詩詞主題有哪些等等。

這類學習研究無論選題大小,都為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提供相關參考,也讓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從學習深入到研究的領域。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選題是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自己發(fā)生疑問而產(chǎn)生的,對學生而言有研究興趣和動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勵學生將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匯總,繼而可以向開發(fā)地方文化研究資料數(shù)據(jù)庫等方向進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傳與承繼

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目標之一。

課外考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對地域文化的承繼,青年學子必將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礎上,

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地域文化進行宣傳,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識底蘊,另外也在宣傳活動中加強其對地域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同時也將古典文學知識運用到宣傳寫作中。

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課外考察的時候以地域文化為主題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古文游記寫作等。

同時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參加一些社會宣傳和服務活動。

二、地域文化與實踐教學方式

實踐教學必然不能拘泥于課堂,要走進現(xiàn)實生活。

而地域文化也廣泛地存在于課堂之外的生活之中,故而在實踐教學的開展方式上二者也可以很好地融合。

1.課外考察

課外考察是了解、利用、開發(fā)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徑。

可以從多方面展開:一是組織參觀地方文化古跡,這類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關知識準備,如布置學生查閱文物古跡的歷史地理資料,檢索與此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外出參觀的時候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感受其歷史人文環(huán)境,了解當?shù)氐奈幕尘昂腿宋木?,故而可以在參觀完后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相關的詩詞作品。

二是調(diào)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這類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當?shù)氐赜蛱厣?,從建筑、街道、飲食各個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觀察與積累中讓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共同探討當?shù)靥厣幕?/p>

三是走訪民間藝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曲,記錄那些還存留在口頭的故事、戲曲,對一些演出以圖片、錄像等形式拍攝記錄下來。

總之,課外考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開展的基本方式,是學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礎,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掌握調(diào)查、走訪的研究方法。

2.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的實施

現(xiàn)今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已成為我國高校發(fā)展最快、潛力最大的一項學生活動,許多高校以學生項目申報、立項和完成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對于許多大一學生而言,在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的前提下,他們往往選擇關注地方社會、地域文化做完選題,因此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將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調(diào)查了解轉(zhuǎn)化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來實施,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

古代文學文獻綜述范文1000字第14篇一、中國古代文學課是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

我們應該重視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本科教育的根本性質(zhì)。漢語言專業(yè)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承擔著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的責任。所以,漢語言本科專業(yè)教育與我們的漢語國際教育還有一些區(qū)別,即它更應該具有大學本科教育的系統(tǒng)性以及育人性。崔永華老師在其論文中非常有見地地提出了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文章認清了留學生漢語言本科教育與單純的漢語國際教育即漢語教學的區(qū)別。對留學生進行美育和德育教育是我國大學教育的要求,而中國古代文學中優(yōu)秀的文學篇目可以給學生這樣一種熏陶和培養(yǎng)?!霸诠糯膶W中學習中國語言之美,學習中國文人憂國憂民,淡泊致遠的精神操守,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觸及中國文化的靈魂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p>

二、對比國外高校的中文專業(yè)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的重要性

在國內(nèi)大學中文系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體系中,中國古代文學課或者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是一門專業(yè)必修課,是中文專業(yè)的重中之重。該課程一般有兩學年的教學任務量,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中文專業(yè)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國外大學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在歐洲,開展?jié)h學研究較早的大學里,教授很重視對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甚至很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原典的解讀學習。在近鄰韓國,中國文學課在很多高校的中國語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韓國大學里開設中文本科專業(yè)的學?,F(xiàn)在超過了一百所,各大學的專業(yè)名稱不盡相同,有的稱作中國語言文化專業(yè),有的稱作中國語專業(yè),還有的是在中文系下面設立不同的專業(yè)方向,比如中國通商、中國語言文化等。這里談的主要是中國語言文化方向的中文專業(yè)的情況。筆者2012年曾在韓國慶南大學中國學部講授一年漢語,了解了慶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在大二和大三兩個學年中,學部為中國語言文化專業(yè)的學生分別開設了中國古詩選讀、中國古代散文、中國古代小說和中國古代文論四門課程,學時與其他專業(yè)基礎課等同,均為每周3學時。通過對這四門課程的學習,中國語言文化專業(yè)的學生比較系統(tǒng)分項地學習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閱讀了經(jīng)典的原典,同時對中國文學的特質(zhì)以及主要的文學類型的發(fā)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學生們學習的文本是繁體漢字,這樣可以一邊學習古代文學一邊實現(xiàn)認知繁體漢字的目的,這對于中國語言文化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韓國的其他高校也很重視古代文學課程。韓國學者文大一在其文章中列舉對比了首爾大學和成均館大學的中文課程。其中首爾大學在一年級開設中國古典文學探索,二年級開設中國歷代詩歌講讀,三年級開設中國文學史課程,文學類課程占總課程的47%。成均館大學二年級開設中國文學史,三年級開設中國名詩鑒賞、中國小說概論、中國詩曲的理解等課程,文學類課程占總課程的26%。有的學校在專業(yè)學習的初級階段概括介紹中國的文學概況,隨著學生漢語學習的不斷深入,在三四年級開設文學、詩歌等文獻閱讀課程,此階段倡導學生閱讀中國文學原著,切身感受中國文學的魅力。朱錦嵐老師提到韓國加圖立國立大學自20世紀80年代末,取消了畢業(yè)論文,代之以5門課的畢業(yè)考試,而這5門課中,有3門是必選課,包括中國文學史、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2007年畢業(yè)考由5門減少為3門,即中國語、漢字和中國文學史??梢?,在對中文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學科知識要求方面,中國文學史的內(nèi)容絕對不可缺少,是在課程體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專業(yè)課程。同時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言專業(yè)與中國學生學習外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相類似,都是以學習母語以外的其他語種的語言文化為基準的四年制本科學習。從國內(nèi)外語專業(yè)的名稱來看,我們的外語專業(yè)的名稱都是語言與文學并重,如: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等,專業(yè)的名稱就體現(xiàn)出了學習的內(nèi)容,即要學習該門語種的語言也要學習用該語種成就的文學。例如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就一定要開設英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選讀或英美文學史這類課程。學生們通過對這類課程的學習,可以學習到經(jīng)典英語作品,真正掌握該語言在文學方面的體現(xiàn)和運用,進一步增強其對語言的領悟。因此,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專業(yè)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古代文學是留學生探尋中國文化內(nèi)核的一把金鑰匙

語言是工具,是載體,文學以語言為工具,展現(xiàn)豐富的人性以及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國古代文學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一種映現(xiàn)。它對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文化底蘊有重要意義?!捌ぶ淮?,毛將焉附”?失去文化精華土壤的語言是蒼白的,也是沒有深度的。季羨林老先生曾寫道:“離開了內(nèi)容,離開了語言的內(nèi)涵,根本談不上什么語言。不涉及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風習等等,語言是學不好的。這是學習語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學習外國語言者,都必須把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結(jié)合起來?!敝袊幕膬?nèi)核追求平和、含蓄、中庸,中國文人高潔的品性,憂國憂民的情懷,謙遜重義的處事準則都體現(xiàn)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承載著中國寶貴文化的文字都傳承著中國文化的血脈。“文學語句中包含著漢語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及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中國古代文學以生動具體的方式體現(xiàn)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惫糯膶W作品中深深地蘊含著中國的精神和中國的脊梁。外國學生學習中國文化,一方面體現(xiàn)在中國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多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精髓中。中國古代文學課就是這樣一門讓學生體會文化精髓的課程,它承擔了審美鑒賞與性情熏陶的美育任務。黃愛華老師認為“古代文學課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們講授、闡釋、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借助文學這一載體傳播中華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專業(yè)基礎課,它是通過對語言藝術的審美鑒賞進而吸收和理解中國文化,在傳授文化知識之外,通過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輻射出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精神內(nèi)核,通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獨特價值的課程。透過語言的外衣深入到一個民族的精神,這才是文化重要性所在?!闭\哉斯言!通過朗讀并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歌可以讓學生在平淡醇美的自然風光中見詩人心情的恬靜,淡泊名利,在率真的白描中透顯深遠的精神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文人的精神情懷;在白居易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中與詩人一同體會平民百姓的艱難生活,從而也培養(yǎng)學生對勞苦大眾的深切的同情心和情操;在易安詞作中領悟含蓄蘊藉,詞的委婉曲折并留有無限想象,好似中國水墨畫般悠長。這些都是屬于中國的文化經(jīng)典,是中國文化的驕傲。

四、從中國古代文學的世界性意義

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的重要性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孫康宜教授說:“以前,在比較文學系,不管是斯坦福,還是耶魯,選擇的經(jīng)典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