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教案_第1頁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教案_第2頁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教案_第3頁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教案_第4頁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教案

河流的特征與天氣、地形的聯系十分密切。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希望

對大家有所幫助。

:亞洲及歐洲(1)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

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學會世界上不同時區(qū)之間,時間的相互換算。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

知識的能力。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時

區(qū)和換算能力

3.教育目標: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

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一一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

豪感。

重點、難點

重點: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教學方法:啟發(fā)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投影儀,亞歐地形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

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泰國景觀、蒙古人摔跤、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

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fā)言:中國、亞洲I、日本.....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jié)亞洲及歐洲

二、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

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

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卜1,進行討論后總結。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

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

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T,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先進性小組討論,發(fā)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

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2、時區(qū)及換算

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qū),每一個時區(qū)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qū)(也叫中時區(qū)),從西經7.5度一東經7.5度。

東十二區(qū)和西十二區(qū)和為一個時區(qū),稱東西十二區(qū)。范圍是東經172.5

度-一西經172.5度。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3、北京時間:東八區(qū)的區(qū)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

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guī)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

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三、練習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以及時間的換算。

請同學們讀圖1-3,完成《課程基礎訓練》相關內容。

三、作業(yè):《課程基礎訓練》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練習讀圖能力,通過地圖掌握你所需要的地理知識。

本節(jié)課可以多加入一點學生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圖獲得地理知識。

:亞洲及歐洲(2)

教學目標

運用亞洲地形圖,能說出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區(qū),掌握地形特征

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歐洲地形的特點。

重點、難點

說出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區(qū)

教學方法:啟發(fā)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世界地形圖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①亞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②陸地地形的五種基本形態(tài)是什么?

1、出示《亞洲地形圖》在圖中找出相關的地理事物:

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

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一恒河

平原

日本群島馬來群島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死海

然后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把相關的地理事物,用標牌粘到《亞洲空白地

形圖》相應的位置。游戲過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做出評價。

[說明:用活動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好地理的一

個重要條件]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的地形特點,讓學生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找到

亞洲境內分布范圍最廣的顏色,根據高度表,判斷出亞洲境內分布范圍最

廣的地形類型是海拔超過1000米的高原山地。得出亞洲地形的第一個特

征:亞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為主。然后讓學生分析,了解到亞洲是除南

極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而且還擁有世界最高峰和世界陸地的最低

點,得出亞洲地形的第二個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亞洲地形的其他特征:①亞洲高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哪里?②亞洲大陸四周有哪些大平原?③亞洲地勢有何特

征?通過提問總結出亞洲地勢的特征:高,四周低。

[說明:這部分主要采用的是讀圖分析法,讀懂地圖的關鍵是弄明白圖

例,充分利用讀圖分析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4、教師出示《亞洲地形圖》,請同學找到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一

組弧形群島,說明這些群島的特點(地形崎嶇,地殼不穩(wěn)定,多火山、地

震。),讓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這些群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說明:用上學期已學的知識來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完成知識的

遷移和深化。]

5、指導學生小結學習大洲的地形特點應從那幾方面總結。

[說明: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為歐洲地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亞洲及歐洲(3)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

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

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

己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

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亞洲歐洲的氣候特征。

難點:亞洲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教學方法啟發(fā)討論講授法直觀教學法

教學用具亞洲歐洲氣候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回憶已學過的知識。

1、亞洲的地形有什么特征?

2、歐洲的地形又與亞洲的地形有哪些不同呢?

3、世界陸地最高和最低點在哪里?

4、〃世界屋脊〃是哪里?

5、任是一個大洲需要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分析?

二、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qū)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qū)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

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

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

候特征以及成因。

板書:㈢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三、教授新課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后回答問題。

1、氣候復雜多樣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

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2、大陸性特征明顯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懸殊。

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3、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地處世界最大大陸的東部,瀕臨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陸差異特別顯

著。

亞洲的氣候比較復雜,總結亞洲海洋與陸地的差異非常顯著,引出季風

的形成。根據圖分析總結亞洲的冬季風和夏季風,強調〃亞洲季風氣候顯

葦〃

o

二.歐洲的氣候特征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yǎng)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征的不同。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氣候的

2.海洋性特征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四、小結:結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五、布置作業(yè)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

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亞洲及歐洲(4)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4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

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

名的河流。

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

會閱讀亞歐政區(qū)圖。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

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通過咸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

的環(huán)境理念教育。

重點、難點

重點: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難點: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綜合法教學用具亞洲及歐洲地勢、氣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

判斷下列有關氣候的描述哪些是有關亞洲的,哪些是有關歐洲的?

(1)除溫帶海洋氣候外,大多數氣候類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的分布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區(qū)域。

(3)季風氣候顯著

(4)大陸性特征顯著

(5)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

二、講授新課我們都知道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句子〃君不見黃河之

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說說我國黃河注入到那個海洋中去?看圖1-L

找找亞洲還有哪些大和分別注入到周圍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六、河流

(-)亞洲

1、大河眾多

2、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qū)面積廣大。(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

學生在1-1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些湖

泊的位置

貝加爾湖一一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一一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一一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鹽度很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一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簡單了解亞洲的湖泊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歐洲的河流,并根據亞洲河流的特點,總結歐洲河流

的特點有哪些。

通過地形圖,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總結。

(二)歐洲

氣候溫暖濕潤一水量豐富,大部分無結冰期地形平坦一流程長,航運價

認識多瑙河和萊茵河

歐洲河流的特征是:

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

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

3.航運價值高

小練習。學生看圖,回答問題。

利用地圖找出歐洲著名的伏爾加河、萊茵河、多瑙河等觀察河流流經的

國家。

列表總結亞洲、歐洲河流與湖泊的特點。河流特點。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

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烏克

蘭9個國家,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三)亞洲人口

指導學生讀圖,亞歐人口密度圖,回答人口分布的特點。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列舉。

(占世界百分之60,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占十分之六)

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2、人口分布不均勻

學生閱讀11頁材料,歐洲的人口。

教師總結。

(四)歐洲人口

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I。

2、城市文化水平高

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

4、人口老齡化現象較嚴重。

搜集亞洲和歐洲的世界之最。放錄像。學生看錄像,回答看到的是哪

里。

三、布置作業(yè)

教學后記河流的特征與天氣、地形的聯系十分密切,對學生綜合分析

問題的要求較高,在講授是要注意指導學生結合地圖。總體學生的掌握情

況較好。

:非洲⑴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

2.初步學會從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種特征;從歷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

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這一現象。

3.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

地形區(qū).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

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人人平等的觀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

陸位置)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

著名地形區(qū).

教學難點: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人人平等的觀念。

教學方法:啟發(fā)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海陸分布的內容,可以考察學生亞洲I、歐洲相臨近的大洲一一非洲。

而非洲的名稱〃亞非利加〃的本意是〃陽光灼熱〃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

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種,這又

是為什么呢?創(chuàng)設地理情境,提出假設,調動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進

一步指導學生讀圖。

板書:

㈠國家最多的大洲

二、講授新課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分析某一區(qū)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閱讀

地圖學習地理的方法。

1、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

北面與歐洲之間隔著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

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蘇伊士運河、紅海

東臨印度洋,與大洋洲隔海相望

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

西臨大西洋,與美洲隔海相望

經緯位置:

最北在30N以北,最南在30s以南

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都穿過非洲

最東在50E以東,最西在20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東半球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爭歷史,重點知道非

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為主的地形

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自己總結。

通過讀地形圖和各種統(tǒng)計圖表,逐步回答問題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1.根據〃不同海拔高度的陸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餅狀圖)及地形圖

上山脈高原的名稱總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2.根據〃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總結〃非洲的平均海

拔一般〃定基礎。

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地形圖,及各種統(tǒng)計圖表,

掌握讀圖的方法,鍛煉讀圖能力熟練讀圖的技巧。3.根據〃全球、各大

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計算相對高度,總結〃非地形地面

起伏不太大〃

4.根據地形圖,總結〃非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通過地圖、課本使學生觀察到非洲的幾處特別之處: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陸地裂谷

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非洲的海岸線十分平直。

請了解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介紹。

閱讀課文,簡單介紹、以人文教育、德育為主。

三、小練習:利用書、目標檢測當堂練習。

四、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五、布置作業(yè)

提前看圖嘗試分析非洲的氣候突出的特點,旨在讓學生熟練這種方法。

教學后記:

非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大洲I,講課時適當插入一些關于例如:裂

谷、剛果盆地的一些地理講述,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今后的課堂中

要適當加入一些錄像效果會更好。

:非洲⑵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讀圖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3、學會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

4、從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饒的物產。

教育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口管自然環(huán)境觀的

教育。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過渡到非洲的氣候

二、講授新課

㈢讀圖卜22非洲1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西北、東部、南部有小面積閉合曲線。用

一連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間,北部以及東

部南部一些地區(qū)在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讀圖分析

㈡讀圖1-23非洲7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比1月時密集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為明顯的閉合曲線,

是非洲的炎熱中心。

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總結,非洲無論冬夏氣溫總在0C以上,且絕大部分

地區(qū)在20℃以上,說明非洲是〃熱帶大陸〃并試著分析其中原因。

三.讀圖-24非洲年降水量

1.看讀數,小于200mm,到大于2000mm的地區(qū)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線密集,差異顯著

3.看走向,北部地區(qū)大致與緯線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區(qū)大致與海岸

線平行。

四.讀圖1-25非洲氣候類型

1.看類型,非洲的氣候類型很少,除高山氣候外都是熱帶氣候類型2.

看典型,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熱帶沙漠(撒哈拉沙

漠)面積在各大洲中面積最大;非洲剛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qū)之一。

3.看分布,氣候類型呈帶狀分布,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10℃?20℃之

間,小部分在0C~10°C之間,沒有高于30c的地區(qū),也沒有低于0C的地

區(qū)。大部分在20c?30c之間,北部撒哈拉沙漠在30℃~40℃之間,東部

南部一些地區(qū)在10℃~20℃之間,小部分在0℃~10℃之間,沒有高于40c

的地區(qū),也沒有低于0℃的地區(qū)。由此可以總結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

赤道附近和幾內亞灣沿岸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南北回歸

線兩側的熱帶沙漠地區(qū)則降水很少。

五.氣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導學生讀圖歸納

讀圖1-26完成題目要求學生讀圖分析

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練習讀圖分析能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

1.乞立馬扎羅山位于赤道附近,為什么山頂卻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

赤道雪峰〃乞力馬扎羅山以5895米的海拔為非洲的最高峰

2.說說從山下至山頂自然景觀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根據上學期所學的知識總結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溫下降0.6C。

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顯著。

讀圖-27尼羅河和剛果河

1.說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條河的支流更多。2.尼羅河

和剛果河的干流各流經哪些氣候區(qū)?想一想,哪條河的水量較小、水位季

節(jié)變化大?

3.找出尼羅河的兩個源頭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結合圖-25,看看他們

分別位于哪個氣候區(qū)。你能解釋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嗎?

4.尼羅河與剛果河在流經山區(qū)時,形成一系列峽谷,多險灘瀑布。所以,

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水利資源都很豐富。請問這種推斷是不是正確?

六、物產豐饒的非洲

讀圖6-27非洲主要礦產與農產品分布。指導學生讀圖,尤其是培養(yǎng)學

生讀圖的習慣,強調圖例的作用。

觀察非洲主要的礦產品:石油、金、鐵、銅、鈾、鋁土、磷灰石、金剛

非洲的主要農產品:可可、咖啡、花生、棉花、香蕉、油棕、劍麻。

對照圖例在圖中找出各種礦產品、農產品的名稱、分布地區(qū)。

討論。列舉。初步了解自然資源的含義養(yǎng)成科學的資源觀。

通過閱讀課文總結:

1.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金剛石、黃金、銘鐵礦、磷酸鹽)

2、植物資源豐富(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名貴樹種、熱帶經濟作物)

3、動物資源豐富(大型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均居世界各洲之首)

三、總結:總結整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

四、布置作業(yè)《課程基礎訓練》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的內容較多,學生全部掌握較為困難,圖表也很多。在課堂中應

讓學生通過閱讀,自己總結地理知識,積極主動的從各個方面思考問題,

逐步鍛煉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美洲⑴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

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

加拿大的差異。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

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事學生了解

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特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

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huán)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學難點:

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

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

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這個〃新大陸〃

的存在,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塔,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

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jié)課

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板書:第三節(jié)美洲

二、教授新課

㈠新大陸

(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

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卜31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極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

經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

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

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w以

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

相望(麥哲倫海峽)。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最后教師進行綜述。)

3.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有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鼓勵學生講解,鍛煉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

學生平日中對地理事物、地理問題的搜集、思考。逐步養(yǎng)成獨立自主思考

地理問題的習慣。

三、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對于知識的回憶要積極主動。)

四、作業(yè):

目標檢測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經過前面課程的學習,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析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對于

怎樣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較熟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

獨立、主動學習,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傮w掌握情況較好。

:美洲⑵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huán)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tǒng)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的

地形的異同之處。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總結作業(yè)情況。

二、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繪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

(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三、教授新課:

㈡對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運用地形圖「35、1-36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qū)的名稱。

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qū)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

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

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

1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

1地勢起伏較大

1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

1世界第四(600米)

1地勢起伏一般

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qū),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出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qū)

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

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

物。

四、練習:

教材27頁第1、2、3題。

五、小結:

強調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對比。

六、作業(yè):

列表對比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的知識直觀性比較強,學生可以通過地圖輕松的找到答案,學生

的成就感比較高,應適時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美洲⑶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對書25頁26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6-41、圖6-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解美洲的主要國家、語言,政治區(qū)劃等

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tǒng)計圖表對比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與南美洲

的亞馬遜河的水文特征。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書28頁29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41、圖1-42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