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匯文實驗學校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匯文實驗學校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匯文實驗學校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匯文實驗學校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匯文實驗學校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匯文實驗學校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新高考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意大利法學家格羅索認為,羅馬法主要包含有ius.lex兩種形式。其中l(wèi)ex指專人制定、由世俗權力機構認可、頒布的律條,而ius指自然形成的禮法、習俗。他認為法律體系是在實踐者對原初lex的不斷闡釋中逐漸成形的。材料中“原初lex”指的是A.羅馬習慣法 B.羅馬公民法 C.《民法大全》 D.《十二銅表法》2.有學者指出,在西方多黨選舉制度下,由于不同政黨的存在,整個國家的政治人才被政黨切割成幾個部分,并隨政黨共進退。一黨獲勝,哪怕原來的政務官再有能力,也需統統大換血。這揭示出西方政黨政治A.導致了政治人才的匱乏B.實現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C.影響了國家治理的質量D.擴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間3.下表為4932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統計。據此可知蘇聯428—429年五年計劃規(guī)定的指標4932年工業(yè)中4.52.43.5農業(yè)中4.844.76.4零售商品流轉額中7594400國民收入中447.393A.社會主義建設急躁冒進 B.各經濟部門之間實現基本平衡C.斯大林模式已基本確立 D.提前完成了一五計劃各項目標4.下圖為美國某一時期的宣傳海報,海報所要表達的意圖是A.支持中國反抗法西斯侵略 B.幫助蔣介石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C.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的改善 D.加強交流適應經濟全球化5.下表是19世紀中后期某國向資本主義強國邁進的過程,“某國”應是1領土擴張2工業(yè)革命3南北戰(zhàn)爭A.美國 B.英國 C.德國 D.法國6.美國歷史學家杰里·本特利指出:當1945年同盟國擊敗軸心國,摧毀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帝國時,隨著另一場戰(zhàn)爭的開始,世界不得不重建。下列選項最符合文中“世界重建”的是A.雅爾塔體制/布雷頓森林體系B.歐洲聯盟/歐元C.不結盟運動/亞非會議D.冷戰(zhàn)/北約7.1912—1919年的八年間,民族工業(yè)新建廠礦和新增資本的速度和規(guī)模超過了過去半個世紀的成就,紡織、面粉、火柴、榨油造紙等工業(yè)有了顯著的發(fā)展,其中面粉除內銷外,還大量出口。這說明當時中國A.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已經形成 B.民族資本占據了主導地位C.民族工業(yè)迎來了“短暫的春天” D.重工業(yè)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8.羅斯福新政得到廣大工人的擁護,但是也有部分資本家將其稱為“剝削富有者的暴政”。以下新政政策最容易引起資本家反對的是()A.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B.復興工業(yè),調整農牧業(yè)C.政府擔保存款,恢復銀行信用D.實施社會保障,縮小貧富差距9.1953年我國對糧食統購統銷模式制度化并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2004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重點提及運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針,兩年后,廢除了兩千多年的農業(yè)稅。上述政策發(fā)生轉變的主要目的是A.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 B.增強國有企業(yè)經濟活力C.優(yōu)先發(fā)展我國的重工業(yè) D.使農民獲得生產自主權10.國際格局變化的基礎是經濟實力變化。引發(fā)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國際格局變化的主要新興力量是A.德日美 B.英法美C.英蘇美 D.中美蘇11.據文獻記載,遠古時期天地相通、民神雜糅,人人皆可通過占卜祭祀溝通天神。五帝之一的顓頊“絕地天通”,把溝通神靈、祭祀天地的特權統歸于專職巫師,其他人不能參與。這一變化A.推動了早期國家的形成 B.成為了階級分化的源頭C.導致了神權王權的分離 D.促成了專制統治的建立12.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qū)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判斷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qū)B.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交流廣泛,生活方式趨同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南方在公元前已經種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漿。戰(zhàn)國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就有“有柘漿些”之句,柘漿即甘蔗汁?!缎绿茣酚涊d唐太宗派專使到印度學習熬糖法。當時制糖規(guī)模有限,產量不高,尚屬名貴產品,供少數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時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謂糖霜的技術。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分別敘述了甘蔗移裁技術,并畫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設備。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費逐漸進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調元《粵東筆記》載,此時糖最白者“售于東西二洋,稱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薄幾浴肚宕_灣制糖業(yè)的發(fā)展》等材料二臺灣大規(guī)模種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紀上半期。1624年荷蘭人占據臺灣后,在臺灣南部實行貸款、貨種等手段推進蔗植業(yè),臺灣成為荷屬東印度公司產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災人禍使無數貧民流亡至臺,多以從事農業(yè)為生,甘蔗的種植面積繼續(xù)擴大。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利用天時地利發(fā)展蔗植業(yè)。1683年康熙統一臺灣后,閩粵等省先進的制蔗糖技術工具很快傳入臺灣。為追求經濟利益,臺灣農民大面積種植甘蔗。甘蔗的廣泛種植帶動了臺灣制糖業(yè)的興起。清代后期,臺糖是臺灣外銷的主要商品,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幾浴肚宕_灣制糖業(yè)的發(fā)展》等材料三近代以來,歐洲甜菜糖業(yè)迅速崛起,在20世紀初已占據世界糖品生產總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業(yè)也空前發(fā)展,直接左右著北美及東亞糖品市場的走勢。受其影響,東亞傳統甘蔗糖業(yè)大國——中國主導的前近代東亞糖業(yè)舊格局解體,傳統的手工制糖技術也逐漸衰落?!幾浴吨袊菢I(yè)史研究的新開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大陸地區(qū)制糖業(yè)發(fā)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之際臺灣地區(qū)制糖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制糖業(yè)衰落的啟示。14.(20分)古代世界的法律材料一倘自由民以銀與自由民合伙,則彼等應在神前均分其利益。倘自由民損毀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則應毀其眼。倘彼損毀自由民之奴隸之眼或折斷自由民之奴隸之骨則應賠償其買價之一半。倘自由民打地位較高者之頰則應于集會中以牛皮鞭鞭之六十下。倘自由民之子打與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則應賠銀一明那。倘自由民之奴隸打自由民之子之頰,則應割其一耳?!稘h穆拉比法典》材料二“十二銅表法”頒布后,羅馬共和國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律。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廢除了平民不得與貴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錫尼-塞克斯圖法案授予平民與貴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權利;公元前326年,彼特留法案廢除了債務奴隸制。問:(1)材料一中的法典產生于什么時間、哪一文明區(qū)域?(2)材料一提供了哪些歷史信息?(3)與《漢穆拉比法典》相比,材料二所述古羅馬的“公民法”體現出哪些人類法制的新特征?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據材料“他認為法律體系是在實踐者對原初lex的不斷闡釋中逐漸成形的”并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的開端,符合原初lex的定義,D正確;羅馬習慣法是依據某種社會權威和社會組織,具有一定強制性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A排除;公民法在《十二銅表法》的基礎上制定而來的,不屬于原初lex,B排除;《民法大全》是一部習慣法匯編,不符合原處lex,C排除。故選D。2、C【解析】

材料顯示,西方多黨制選舉造成政治人才的政黨化和閑置,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發(fā)揮,影響了國家治理的質量,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多黨選舉制度下政黨對政治人才的爭奪和政治人才的閑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項錯誤;多黨制下,不同黨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體現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與材料主旨不符,B項錯誤;不同政黨的政治人才隨政黨共進退,在野黨政治人才無法參與國家管理,縮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間,D項錯誤。3、A【解析】

據材料數據可知,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農業(yè)所占的比例428年只占4.8,五年計劃的指標也只有44.7,而到4932年卻達到了6.4,這明顯是急躁冒勁的表現,故A選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各部門之間的基本平衡,并且不符合史實,故B選項錯誤;斯大林模式于4936年建立,故C選項錯誤;材料的時間是一五計劃時間,但看不出提前完成一五計劃目標的內容,故D選項錯誤。4、A【解析】

圖片中的信息表明當時中美國之間正在合作互助,共同抗擊法西斯,故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整個中國,并不是特指蔣介石,排除B項;圖片中涉及的是戰(zhàn)爭的場景,與CD所述內容不符合,排除。5、A【解析】

美國獨立后進行了領土的擴張。19世紀中期爆發(fā)了南北戰(zhàn)爭,故A正確;英國沒有進行南北戰(zhàn)爭,排除B;德國在19世紀中后期完成了統一,沒有出現南北戰(zhàn)爭,排除C;法國此時沒有進行領土擴張以及南北戰(zhàn)爭,排除D。故選A。6、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晤,著重討論歐洲領土變動、成立聯合國、遠東事務安排等問題。雅爾塔會議的決定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人們通常把該時期大國圍繞戰(zhàn)后世界安排問題所達成的一系列協議稱為“雅爾塔體制”。大國在安排戰(zhàn)后世界的政治秩序時,也關注到世界經濟秩序?!笆澜缰亟ā本褪侵傅慕洕矫?。1944年7月,44個國家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正確答案為A。歐洲聯盟成立于1993年,歐元1999年問世,不結盟運動1961年誕生,亞非會議1955年召開,冷戰(zhàn)1947年開始,北約成立于1949年,都是雅爾塔體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后,排除BCD。7、C【解析】

1912—19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yè)快速發(fā)展,迎來了“短暫的春天”,故選C;AB不符合史實,排除;當時中國輕工業(yè)取得較快發(fā)展,重工業(yè)發(fā)展緩慢,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12—1919年”,聯系近代我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史實分析解答。8、D【解析】

羅斯福新政中的“實施社會保障”觸及到資本家的利益,一定程度體現下層民眾的利益,所以遭到資本家的反對,故選D;興辦公共工程也創(chuàng)造資本家投資機會,排除A;復興工業(yè),調整農牧業(yè),符合資本家的直接利益,排除B;政府擔保存款,恢復銀行信用,有利于化解資本家的融資問題,排除C。9、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農業(yè)由計劃經濟到“多予、少取、放活”,乃至廢除農業(yè)稅的轉變,其主要目的是促進農村和農業(yè)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農業(yè)發(fā)展,進而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故A正確;材料信息不涉及國有企業(yè)和重工業(yè),故BC錯誤;使農民獲得生產自主權不是主要目的,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錯誤。10、A【解析】

德國和美國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源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下,德國和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fā)展,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廣泛吸收兩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迅速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故A符合題意;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有廣闊的的殖民地,對吸收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成果的積極性不高,法國小農經濟和小企業(yè)大量存在,國內市場狹小,限制了工業(yè)新裝備和新技術的采用,加之普法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的割地賠款,在資金和資源上妨礙了法國經濟的發(fā)展,故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相對緩慢,故BC不符合題意;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吸收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成果有限,而蘇俄或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11、A【解析】

由“人人皆可通過占卜祭祀溝通天神”到“溝通神靈、祭祀天地的特權統歸于專職巫師”可知,貴族壟斷神權推動了早期國家的形成,A項正確;階級分化的源頭是生產力的發(fā)展,不是神權和祭祀的出現,B項錯誤;材料中的現象促使王權與神權的結合而非分離,C項錯誤;少數人控制神權的遠古時期并未建立起專制統治,D項錯誤。12、A【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新疆地區(qū)出土了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制品,由此可判斷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qū),故選A項;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帶有西域特征的說法也無從得出,故排除B項;沒有交往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東周時期楚國和西域地區(qū)的交流,但并不能說明生活方式趨同,故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制糖業(yè)歷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為主,分布于東南地區(qū);注重與國外技術交流,制糖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農書中注重對勞動人民經驗的總結;糖品由奢侈品逐步變?yōu)槿沼闷?,消費逐漸平民化。(2)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甘蔗廣泛種植;大陸移民提供了勞動力;當時統治者政策的推動(荷蘭和鄭成功時期);兩岸統一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臺灣制糖技術進步;臺糖外銷,經濟利益的驅動。(3)穩(wěn)定統一的政治環(huán)境是經濟發(fā)展的保障;技術革新是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加強區(qū)域經濟合作,實現優(yōu)勢互補?!窘馕觥?/p>

(1)根據材料一“公元前已經種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漿”結合所學得出中國制糖業(yè)歷史悠久且制糖原料以甘蔗為主,主要分布于東南地區(qū);根據材料一“《新唐書》記載唐太宗派專使到印度學習熬糖法”得出古代中國注重與國外技術交流;根據材料一“《天工開物》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分別敘述了甘蔗移裁技術”得出古代農書中注重對勞動人民經驗的總結;根據材料一“尚屬名貴產品,供少數官僚士大夫享用……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費逐漸進入日常生活中”得出糖品由奢侈品逐步變?yōu)槿沼闷?,消費逐漸平民化。(2)原因根據材料二“無數貧民流亡至臺……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利用天時地利發(fā)展蔗植業(yè)……先進的制蔗糖技術工具很快傳入臺灣……追求經濟利益……”從臺灣自然條件優(yōu)勢、勞動力輸入、統治者重視、技術進步及利益驅動進行分析闡述。(3)根據材料三“歐洲甜菜糖業(yè)迅速崛起……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業(yè)也空前發(fā)展……中國主導的前近代東亞糖業(yè)舊格局解體”結合近代中國社會環(huán)境從政治環(huán)境、技術革新、區(qū)域經濟合作進行分析闡述。14、(1)時間:公元前18世紀。區(qū)域:古代兩河流域。(2)信息:條文意在處理自由民與奴隸之間、自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