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專題23《過秦論》(解析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2/0A/wKhkFmaqYfqARycRAAJNnbSoVPs623.jpg)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專題23《過秦論》(解析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2/0A/wKhkFmaqYfqARycRAAJNnbSoVPs6232.jpg)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專題23《過秦論》(解析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2/0A/wKhkFmaqYfqARycRAAJNnbSoVPs6233.jpg)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專題23《過秦論》(解析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2/0A/wKhkFmaqYfqARycRAAJNnbSoVPs6234.jpg)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專題23《過秦論》(解析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02/0A/wKhkFmaqYfqARycRAAJNnbSoVPs623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挖空、知識梳理與過關訓練專題23過秦論秦孝公據(jù)()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統(tǒng)治)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始皇既沒(),余威振()于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戌之眾,非抗()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敬鸢浮壳匦⒐珦?jù)(占據(jù))肴函之固(險固地勢),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像席子一樣)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樣)舉宇內(nèi),囊(像布袋一樣)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對內(nèi))立法度(規(guī)章、制度),務(致力于)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對外)連衡(同“橫”)而斗(使……相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兩手合抱,指毫不費力)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繼承)故業(yè),因(沿襲)遺策,南(向南)取漢中,西舉(攻取)巴蜀,東割(割占)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使……弱)秦,不愛(吝惜)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招納)天下之士,合從(同“縱”)締交,相與(幫助)為一(一體)。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古今,愛護別人),尊賢而重士,約(結(jié))從離(使……離散)衡,兼韓、魏、燕、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一類人)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一類人)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一類人)制(統(tǒng)帥)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攻打)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迎戰(zhàn))敵,九國之師,逡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敢前進)而不敢進。秦無亡(丟失)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困窘)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制服)其弊(同“敝”,困乏),追亡(動作名,逃亡的敵兵)逐北(動作名,敗北的敵兵),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憑借)利(形作名,有利的形勢)乘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勢),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到)至始皇,奮(發(fā)展)六世之余烈,振(揮舞)長策而御(統(tǒng)治)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名動,登上)至尊而制(統(tǒng)治)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名動,用鞭子打、用竹竿打)天下,威振(同“震”,震動)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使……退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報復、怨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使……愚蠢)黔首;墮(毀壞)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銷毀)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削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依據(jù))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險固的地方)。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同“呵”,呵問)。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名動,稱帝稱王)萬世之業(yè)也。始皇既沒(同“歿”,死),余威振(同“震”,震動)于殊俗(邊遠地區(qū))。然而陳涉,甕(名動,用破盆作)牖繩(名動,用繩子系)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同“崛”,崛起)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像云一樣)集響(像回聲一樣)應,贏(擔負)糧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樣)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使……滅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形作動,變小變?nèi)酰┮?,雍州之地,肴函之固(形作名,險固的地方),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鋒利)于鉤戟長鎩也;謫戌之眾,非抗(抗衡)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趕得上)向(先前)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比較)長絜(衡量)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發(fā)展)萬乘之勢,序(名動,招致)八州而朝(使……朝見)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滅亡),身死人手,為(被)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通假字1、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通“橫”2、孝公既沒/始皇既沒通“歿”,死亡3、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通“縱”4、威振四海通“震”,震動5、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贏糧而景從通“影”,像影子一樣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異義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從散約敗古,在這種情況下;今,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以致天下之士古,來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情況造成的結(jié)果,多指不好的事情。3、寬厚而愛人古,愛護人民;今,丈夫或妻子。4、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古,在這時;今,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秦人開關延敵古,打開函谷關;今,可以使電路開路、使電流中斷或使其流到其他電路的電子元件。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劃分;今,整體的事物分開。7、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古,這樣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發(fā)生另一件事。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為雙方介紹買賣、調(diào)解糾紛等并做見證的人。9、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山東省。三、重點實詞:1、蒙:繼承?;菸?、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2、相與:一道,共同。相與為一3、延:迎接,引進。秦人開關延敵4、櫓:盾牌。流血漂櫓5、奮:振作。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yè)。奮六世之余烈6、隳:毀壞。隳名城,殺豪杰7、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地方。余威震于殊俗8、躡足:插足,參加,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躡足行伍之間9、揭:舉。揭竿為旗10、謫戍:因有罪而被貶調(diào)去守邊??梗浩常喈?。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12、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致萬乘之勢13、作難:起事,首事。一夫作難而七廟隳14、固據(jù)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詞作名詞,險固,堅固,特指險要的地勢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形容詞,牢固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防御15、舉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動詞,并吞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動詞,攻取16、度內(nèi)立法度名詞,制度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動詞,用尺量17、因因遺策動詞,沿襲因利乘便介詞,趁著因河為池介詞,憑借,依據(jù)18、遺因遺策動詞,遺留下來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動詞,遺失,丟失19、策蒙故業(yè),因遺策名詞,策略、計策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名詞,馬鞭子20、愛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動詞,吝惜寬厚而愛人動詞,愛護,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動詞,招納,招致致萬乘之勢動詞,達到、獲得22、制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動詞,統(tǒng)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動詞,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動詞,控制,統(tǒng)治23、兵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名詞,軍隊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名詞,兵器24、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動詞,丟失,損失追亡逐北動詞作名詞,逃亡的軍隊吞二周而亡諸侯使動用法,使……滅亡25、北追亡逐北動詞作名詞,潰敗的軍隊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名詞作狀語,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詞,等到……時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時之士動詞,比得上四、重點虛詞1、而外連衡而斗諸侯/會盟而謀弱秦/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表目的,來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贏糧而景從/則不可同年而語矣表修飾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關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表承接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表轉(zhuǎn)折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連詞,表目的,來嘗以十倍之地介詞,用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介詞,憑借以為桂林、象郡/鑄以為金人十二/臨不測之淵,以為固以之為,把……當作自以為關中之固動詞,認為?然后以六合為家把……當作3、之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戰(zhàn)之具/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兼韓、魏……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九國之師/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奮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據(jù)億仗之城,臨不測之淵/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始皇之心/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陳涉之位,……之君也/謫戍之眾,……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試使山東之國/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助詞,的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指示代詞,這自以為關中之固指示代詞,這樣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代詞,他們商君佐之代詞,代秦孝公聚之咸陽代詞,代天下之兵五、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樣;像布包一樣;像口袋一樣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在國內(nèi),對內(nèi);對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向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2、名詞作動詞過秦論過:指摘過失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做;繩:用繩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3、形容詞作動詞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變小變?nèi)?、形容詞作名詞據(jù)崤函之固/崤函之固/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險要的地勢/堅固的防御尊賢而重士賢:賢者,賢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賢、富:賢能;財富5、動詞作名詞追亡逐北亡、北:逃跑的軍隊;潰敗的軍隊6、使動用法外連衡而斗諸侯使……爭斗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約從離衡使……離散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滅亡卻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卻,擊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為動用法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斷句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2、被動句一夫作難而七廟隳(意念被動)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鑄(之)以(之)為金人十二/臨不測之淵,以(之)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陽/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賓語前置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5、定語后置鑄以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狀語后置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7、固定句式試使……則,表假設,如果……那么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八、文化常識1、天下的別稱:宇內(nèi)、四海、八荒,六合(天地四方)。2、合縱、連橫合縱:是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3、戰(zhàn)國四公子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四人均以“善養(yǎng)士”聞名,都是當時僅次于國君的當政者。又稱“戰(zhàn)國四君子”。4、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5、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則都鞏,史稱東西二周。6、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7、黔首:秦朝對百姓的稱呼。古代表示百姓的稱呼還有:氓隸,民,匹夫,布衣,黎民,庶人,黎庶,蒼生,白衣,白丁,丁口,白身,褐夫,閭左,野人等。以愚黔首氓隸之人8、金城湯池:金屬造的城,滾水的護城河,形容堅固不易攻破的城池。9、陶朱、猗頓:陶朱,就是春秋時越國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跑到陶(今山東省定陶縣的西北),自稱陶朱公。他善于經(jīng)營生計,所以后人常以“陶朱”為富人的代稱。猗頓,春秋時魯國人。他向陶朱公學致富之術,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省臨猗縣)的南部,積累了很多的財物。10、行伍:我國古代兵制,5人為伍,25人為行,100人為卒。泛指軍隊。阡陌,田間縱橫交錯的小路。也指田野。南北走向的田埂為阡,東西走向的土埂為陌。11、山東:指崤山以東。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12、九州:古時天下分九州,一般認為包括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于其他八州。九州常用來代指“中國”。13、七廟:天子的宗廟。國家的代稱?!抖Y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廟、墳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稱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在住處的廳堂中祭祀祖先)?!币?、選擇題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以”與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A.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B.然后以六合為家C.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D.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常見虛詞在句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以”,連詞,表目的,“來”。A.介詞,拿;B.介詞,把;C.介詞,憑借;D.連詞,表目的,來。故選D。2.下列各項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約從離衡
合從締交B.制其弊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C.陳利兵而誰何
倔起阡陌之中D.贏糧而景從
百有余年【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從”通“縱”,“衡”通“橫”,橫向聯(lián)盟/“從”通“縱”,縱向聯(lián)盟。B.“弊”通“敝”,困敝、疲敝/沒有通假字。C.“何”通“呵”,喝問/“倔”通“崛”,突起。D.“景”通“影”,像影子一樣/“有”通“又”,用在整數(shù)和余數(shù)之間。故選B。3.對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④天下云集響應⑤不如登高之博見也⑥伏尸百萬,流血漂櫓⑦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⑧故木受繩則直⑨五畝之宅,樹之以桑⑩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A.①⑥/②④⑦/③⑧/⑤/⑨⑩ B.①⑥/②⑩//③⑨/④⑦/⑤⑧C.①⑥⑩/②⑨/③/④⑦/⑤/⑧ D.①⑥/②⑨/③⑩/④⑦/⑤/⑧【答案】D【詳解】此題考查文言實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①“外連衡而斗諸侯”中“斗”,使動用法,使……爭斗。譯文:(秦)對外采取連橫政策,使諸侯(互相)爭斗。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中“帝王”,名字用作動詞,稱帝稱王。譯文: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yè)。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中“恥”,意動用法,以……為恥。譯文: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④“天下云集響應”中“云”“響”,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譯文:天下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⑤“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中“高”,形容詞用作名詞,高處。譯文:還不如登上高處看的范圍廣。⑥“伏尸百萬,流血漂櫓”中“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譯文:百萬敗兵橫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起來。⑦“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中“甕、繩”均名詞作狀語,用破甕,用繩。譯文:陳涉不過是一個用破甕做窗子、用繩系著戶樞的貧窮人家子弟。⑧“故木受繩則直”中“直”,形容詞用作動詞,變直。譯文: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變直。⑨“五畝之宅,樹之以?!敝械摹皹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譯文:在五畝宅的空地上栽是桑樹。⑩“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的“師”,意動用法,以……為師。譯文:孔子以于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老師。故加點詞語的用法歸類:①⑥/②⑨/③⑩/④⑦/⑤/⑧。故選D。4.下列對各句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進行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④小學而大遺⑤朝避猛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 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秦孝公占據(jù)崤山、函谷關那樣險固的地方。固,形容詞作名詞,險固的地方。②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履,本意為鞋子,此處意為登上。名詞作動詞。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五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衣:名詞作動詞,穿。④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⑤朝避猛虎:白天躲避猛虎和長蛇,朝,白天,名詞作狀語。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水,游泳,名詞用作動詞。⑦吞二周而亡諸侯:將西周、東周和各諸侯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亡:使(諸侯國)滅亡,使動用法。⑧囊括四海之意:像裝口袋一樣裝走四海,囊,像用口袋一樣,名詞作狀語。故選C。5.對下列各句加點字用法歸類正確的是①天下云集響應
②外連衡而斗諸侯
③卻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⑧陳勝甕牖繩樞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實詞中詞類活用詞活用類型判斷能力。所謂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之時要參照現(xiàn)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具體而言,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的活用。對于詞類活用,要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判斷,平時注意多積累,總結(jié)規(guī)律。本題要求選出“對下列各句加點字用法歸類正確的”,①云、響,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②斗:動詞使動用法,使……相斗;③卻:動詞使動用法,使……退卻;④履:名詞作動詞,走,登上;⑤弱:形容詞作動詞,削弱;⑥朝:動詞使動用法,使……來朝拜;⑦囊:名詞作狀語,像用口袋一樣;⑧甕、繩:名詞作動詞,用破甕做,用繩子系。①⑦名詞作狀語;②③⑥動詞使動用法;④⑧名詞作動詞;⑤形容詞作動詞。故選D。6.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課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詞語還有“宇內(nèi)”“四海”“八荒”。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統(tǒng)稱,后泛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各民族。C.“黔首”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稱謂還有“布衣”“黎民”“生民”“蒼生”“鯫生”“氓”等。D.陶朱就是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自稱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為富人的代稱?!敬鸢浮緾【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nèi)容。C項,“古代百姓的稱謂還有……‘鯫生’等”錯誤,“鯫生”,①小子,古代罵人之詞;②小生,謙稱。故選C。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秦無亡矢遺鏃之費C.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D.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運用常用的修辭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然后回顧常見修辭手法,把握各種修辭的特點,再結(jié)合所給句子分析。A、B、C三項是夸張,“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拱手”形容秦人奪取黃河以西土地地輕而易舉,“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中“無亡矢遺鏃之費”也是形容輕而易舉,“伏尸百萬,流血漂櫓”中“百萬”“流血漂櫓”展現(xiàn)戰(zhàn)況之慘烈;D項,“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是比喻,以“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故選D。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贏糧而景從B.百越之君,俯首系頸
聚之咸陽C.余威震于殊俗
非尊于齊、楚、燕……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臨不測之淵,以為固【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A項,兩個“而”都是連詞,都表順承;B項,前者是助詞,的,后者是代詞,代兵器;C項,前者是介詞,到,后者是介詞,表比較,比;D項,前者是目的連詞,來,后者是介詞,把。故選A。9.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蒙故業(yè),因遺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為)B.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共同、一道)
奮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潰敗的軍隊)
揭竿為旗(揭開)D.將數(shù)百之眾(率領)
金城千里(堅固的城池)【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然后應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A項,“因利乘便”意思是“秦國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因”,憑借;B項,“奮六世之余烈”意思是“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余烈”,遺留下來的功業(yè);C項,“揭竿為旗”意思是“舉起竹竿當旗幟”,“揭”,舉。故選D。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蒙故業(yè),因遺策
蒙:繼承B.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愛:喜愛C.贏糧而景從
贏:擔負D.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
絜:衡量【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題中,B項,“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從文中來看,這句話是說“不吝惜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句中的“愛”應解釋為“吝惜”,解釋為“喜愛”錯誤。故選B。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B.收天下之兵
以致天下之士C.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蒙故業(yè),因遺策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A項,第一個“而”是連詞,表并列;第二個“而”是連詞,表轉(zhuǎn)折。B項,兩個“之”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C項,第一個“以”是介詞,把;第二個“以”是連詞,表目的,來。D項,第一個“因”是動詞,沿襲;第二個“因”是介詞,憑借。故選B。12.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③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④北收要害之郡A.兩個“固”相同,兩個“北”相同B.兩個“固”相同,兩個“北”不同C.兩個“固”不同,兩個“北”相同D.兩個“固”不同,兩個“北”不同【答案】D【詳解】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xiàn)以今釋古的現(xiàn)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①形容詞作名詞,險固地勢;②牢固;③潰敗的軍隊;④名詞作狀語,向北,向北邊。1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外連衡而斗諸侯B.贏糧而景從C.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D.倔起于阡陌之中【答案】C【詳解】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考核的重點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釋詞語意思和文言翻譯中考核,平時注意積累。一般通假有兩類: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聲通假(相同的聲旁的字或聲旁),平時注意積累。題中A項,“衡”通“橫”;B項,“景”通“影”;D項,“倔”通“崛”。二、文言文閱讀(2023春·黑龍江齊齊哈爾·高二齊齊哈爾市第八中學校??计谀╅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仆射蕭瑀進曰:“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碧谠唬骸安蝗?,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茲乎!”(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辨興亡》)材料二:秦滅周祀,并海內(nèi),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nèi)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發(fā)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jié)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中》)14.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答案對應字母填寫到橫線處。當此A之B時C專D威E定F功G安H危I之J本K在L于此矣1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指趁著,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B.抑,而且,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抑本其成敗之跡”的“抑”字意思相同。C.南面,指面朝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位面朝南,故常用以代稱帝位。D.弊,困乏、疲憊,與《答司馬諫議書》中“以興利除弊”的“弊”字意思不同。16.下列對材料二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朝王室的權(quán)力衰微,天子的政令得不到執(zhí)行,諸侯紛爭引發(fā)戰(zhàn)事不斷,導致民生凋敝,秦國的統(tǒng)一可以說是順應百姓的意愿。B.秦始皇貪婪卑鄙且獨斷專行,不施仁政,焚毀文書,施行嚴苛刑罰,以欺詐和武力統(tǒng)治天下,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義。C.賈誼認為,如果秦始皇能以史為鑒,效法先朝來治理政事,縱使后世秦王驕奢淫逸,秦朝也會安穩(wěn),不用擔心國家會傾覆危亡。D.秦二世即位,天下百姓都對他實施新政滿懷期待;對勞苦百姓而言,吃穿用度較易滿足,但他卻沒抓住這個時機施展政治才干。17.對秦失去天下的原因,蕭瑀、唐太宗和賈誼三個人有什么看法?【答案】14.CGK15.B16.B17.①蕭瑀認為,秦在六國沒有罪過的情形下侵占他們的國家,其政權(quán)得不到百姓的普遍接受;②唐太宗和賈誼的看法相似,都認為秦國平定天下后,以欺詐與暴力的手段統(tǒng)治天下?!窘馕觥?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在這個時候,保住威權(quán)穩(wěn)定功業(yè),安定和危敗的根本,就在于此了?!爱敶酥畷r”是時間狀語,獨立存在,“時”后斷開,即C處;“專威定功”省略主語“秦始皇”,并列短語共同陳述主語,獨立成句,“功”是“定”的賓語,可在“功”后斷開,即G處;“安危”是“本”的定語,“安危之本”是下一句的主語,“在于此矣”是“安危之本”的謂語,可在“本”后斷開,以突出強調(diào)主語,即K處。故需要加句讀處為CGK。15.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因”,趁著。/依靠。意思不同。句意:秦始皇趁著周王室的衰微。/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B.錯誤,意思不同。“抑”,而且,表遞進。/或者、還是,表選擇。句意: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或許探究他的成敗的根源。C.正確。D.正確?!氨住保Х?,疲憊。/弊端。意思不同。句意:軍民疲憊。/興辦對國家人民有益利的事業(yè),除去各種弊端。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義”錯誤。原文“先詐力而后仁義”,是說秦始皇施行欺詐和暴力而不顧仁義。故選B。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蕭瑀認為是“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即秦國依靠才智與武力奪取天下,不被百姓認可。對此,唐太宗不太認同,認為是“秦既得志,專行詐力”。即秦國達到目的以后,卻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材料二中,由“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可以看出,賈誼認為秦始皇奪取天下和守護天下的方式?jīng)]有差別,都采用了欺詐和武力的手段,所以孤立無援,滅亡很快就到來了??梢?,唐太宗和賈誼的看法相似,都認為秦國平定天下后,以欺詐與暴力的手段統(tǒng)治天下。參考譯文:材料一: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王之亂,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國。他們?nèi)〉锰煜聸]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國運長短如此懸殊呢?”尚書右仆射蕭瑀回答說:“商紂王不行正道,天下人對此感到痛苦,所以八百諸侯國沒有約定而會合在一起。周朝雖然衰微,六國無罪,秦國完全是倚仗智詐暴力,像蠶吃桑葉一樣,逐漸吞并諸侯的。雖然同是平定天下,人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卻不一樣?!碧谡f:“這樣的說法不對,周滅殷以后,努力推行仁義;秦國達到目的以后,卻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它們不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別,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國運之所以有長有短,道理大概就在這里吧!”材料二:秦滅周,吞并天下及各諸侯,面南背北稱帝,供養(yǎng)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的慕風向往,為什么會像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已經(jīng)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著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zhàn)事不止,軍民疲憊。如今秦皇南面稱帝統(tǒng)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保住威權(quán)穩(wěn)定功業(yè),安定和危敗的根本,就在于此了。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quán)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quán)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后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quán)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jīng)歷了戰(zhàn)國到統(tǒng)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現(xiàn)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yè)長久。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zhí)政才能的表現(xiàn)。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打開倉庫,散發(fā)錢財,來賑濟孤兒、孤老以及處境困窘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jié)操,修養(yǎng)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2023春·山東菏澤·高二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禮樂則修,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如是,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禮樂則不修,分義則不明,舉錯則不時,愛利則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誅不服也審,其刑罰重而信,其誅殺猛而必,黭然而雷擊之,如墻壓之。如是,百姓劫則致畏,贏則教上,執(zhí)拘則聚,得間則散,敵中則奪。非劫之以形勢,非振之以誅殺,則無以有其下,夫是之謂暴察之威。無愛人之心,無利人之事,而日為亂人之道;百姓歡教,則從而執(zhí)縛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賁【注】潰以離上矣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謂狂妄之威。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強,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滅亡也。(選自《荀子·強國》)材料二: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字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選自《過秦論》)【注】賁:同“奔”,跑。18.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的橫線處。如是A下比周B賁潰C以離上矣D傾覆E滅亡F可立而待也G夫是之謂H狂妄之威。1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分義,“分”謂上下有分,遵守名分;“義”謂各得其宜,為所宜為,這是儒家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B.不時,意思是不合時宜,其中“時”的用法與《項脊軒志》“小鳥時來啄食”中的“時”用法相同。C.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屬于古今異義詞,與《石鐘山記》“酈元以為”中的“以為”用法不同。D.因,文中指憑借、依仗,與《蘭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的“因”詞義相同。2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根據(jù)統(tǒng)治者采取的措施、管理的目的和管理的結(jié)果的不同,把統(tǒng)治的威嚴分為三種,認識深刻。B.“三威”之下,百姓的生活和命運不同,對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也不同,暗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C.秦始皇攻取南方諸地之后,俘虜了當?shù)氐慕y(tǒng)治者,委派下等的官員到這些地方去行使治理的職權(quán)。D.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擴大了疆域,加強了統(tǒng)治;他志得意滿,自認為國家長治久安,可以綿延不絕。2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2.材料二中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采取的措施,與材料一中“三威”的哪一種最符合?請簡要說明理由?!敬鸢浮?8.ADG19.B20.C21.(1)所以不用獎賞而民眾就能勤勉,不用刑罰而威權(quán)就能推行,這就是道德的威嚴。(2)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銷毀兵器,用來鑄成十二個金人,來削弱天下百姓。22.符合“狂妄之威”。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廢王道、焚百家、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弱天下,致使秦朝迅速滅亡,這些都與“狂妄之威”的做法和結(jié)果相符合?!窘馕觥?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像這樣,臣民就會結(jié)伙逃散而離開君主,國家滅亡就會立刻到來,這就是放肆妄為的威嚴?!叭缡恰保襁@樣,作狀語,放在句首單獨成句,A處斷開;“下比周賁潰以離上矣”,“下”為主語,“矣”為句末語氣詞,D處斷開;“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傾覆滅亡”為主語,“也”為句末語氣詞,G處斷開。故在ADG三處斷句。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B.“用法相同”錯誤?!靶▲B時來啄食”中的“時”是時常,不時。句意:采取措施不合時宜/小鳥不時地飛過來啄食。C.“酈元以為”中的“以為”是認為。句意: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酈道元認為。D.句意:依據(jù)黃河為城池/有的人把情懷寄托在所愛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約束,狂放不羈。故選B。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委派下等的官員”理解錯誤,“委命下吏”的意思是百越的君主把性命交給下級官吏。故選C。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勸”,獎賞;“行”,推行;“是之謂”,這就是。(2)“兵”,兵器;“以為”,用來鑄成;“弱”,使之弱,削弱。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觀點的能力?!翱裢笔恰盁o愛人之心,無利人之事,而日為亂人之道;百姓歡教,則從而執(zhí)縛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賁潰以離上矣,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謂狂妄之威”。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廢王道、焚百家、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弱天下,致使秦朝迅速滅亡,這些都與“狂妄之威”的做法和結(jié)果相符合。參考譯文:材料一:威嚴有三種:有道德的威嚴,有嚴酷督察的威嚴,有放肆妄為的威嚴。這三種威嚴,是不可不仔細考察的。禮樂制度完善,名分道義明確,采取措施切合時宜,愛民利民有法。像這樣,百姓就會像對待上帝那樣尊重他,像對待上天那樣景仰他,像對待父母那樣親近他,像對待神靈那樣敬畏他。所以不用獎賞而民眾就能勤勉,不用刑罰而威權(quán)就能推行,這就是道德的威嚴。禮樂制度不完善,名分道義不明確,采取措施不合時宜,愛民利民不能落實,但是他禁止暴亂很明察,他懲處不服的人細致而謹慎,他施行刑罰從重而有信,他處決犯人嚴厲而堅決,突然地就像雷電閃擊一樣,像墻壁倒塌一樣。像這樣,百姓一受到威脅就會產(chǎn)生畏懼,一放松就會傲視君主,強行集中就聚在一起,一得到機會就四散逃跑,敵人一進攻就會被爭取過去。君主如果不是用權(quán)勢地位脅迫他們,不是用懲罰殺戮震懾他們,那就無法控制臣民,這就是嚴酷督察的威嚴。沒有愛護百姓之心,不做有益于百姓之事,而天天干那些擾亂百姓的勾當;百姓喧囂,就逮捕他們,嚴刑拷打,而不去調(diào)和民心。像這樣,臣民就會結(jié)伙逃散而離開君主,國家滅亡就會立刻到來,這就是放肆妄為的威嚴。這三種威嚴,是不可不仔細考察的。道德的威嚴能使國家安定強盛,嚴酷督察的威嚴造成國家危險衰弱,放肆妄為的威嚴導致國家滅亡。材料二:到始皇的時候,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以武力來統(tǒng)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愿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下級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墻,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借華山為城墻,依據(jù)黃河為城池,憑借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zhí)強弩,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jīng)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yè)。(2023春·江蘇徐州·高二統(tǒng)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xiāng)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上篇》)【乙】秦王懷貪負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quán)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桓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nèi)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帑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xiāng)里;發(fā)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jié)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內(nèi),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最有較之民,無離上之心,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中篇》,有刪改)【丙】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繕津關,據(jù)險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擾白梴,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于是山東大擾,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悟。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ü?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下篇》,有刪改)2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quán)/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B.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quán)/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C.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quán)/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D.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quán)/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2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乘,指一萬輛兵車。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以“萬乘"指天子、帝王。B.振孤獨窮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與“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中的“振”意思不同。C.“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與《孔雀東南飛)“六合正相應”中“六合”意義相同。D.“修甲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意思相同。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把秦與大國、秦與陳涉、陳涉與山東諸國進行對比,指出雙方實力懸殊,為抒發(fā)“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了有力的鋪墊。B.假設秦王夠考慮古代的情況,比較商,周興亡的往事,來控制治理國家,么后代即使出現(xiàn)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楓想C.秦朝吞并了流過諸侯以后,修筑渡口關隘,占據(jù)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著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缺所向無敵。D.因為子嬰連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備,又選取了中等以下的輔佐之臣,所以雖然有險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觀眾之地,也難免秦朝的敗亡。2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27.賈誼在《過秦論·下篇》中為什么說秦“亡,不亦宜乎”?請簡要概括?!敬鸢浮?3.B24.C25.D26.①然而他們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②假使拿東方諸國(崤山以東的諸侯國)跟陳涉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比權(quán)勢,衡量實力,則不可以相提并論了。27.①秦王自滿,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25320.4-2024電力系統(tǒng)管理及其信息交換數(shù)據(jù)和通信安全第4部分:包含MMS的協(xié)議集及其附件
- GB/T 45159.3-2024機械振動與沖擊黏彈性材料動態(tài)力學性能的表征第3部分:懸臂剪切梁法
- GB/T 45205-2024經(jīng)營者公平競爭合規(guī)管理規(guī)范
- Lactofen-生命科學試劑-MCE-2687
- Dityrosine-dihydrochloride-Bityrosine-dihydrochloride-生命科學試劑-MCE-2022
- 2025年度酒店安全管理責任免除協(xié)議書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產(chǎn)項目財務風險評估顧問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茶餐廳員工勞動保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荒山承包與植被種植一體化合同
- 施工現(xiàn)場施工圖紙會審制度
- 《AP內(nèi)容介紹》課件
- 醫(yī)生定期考核簡易程序述職報告范文(10篇)
- 市政工程人員績效考核制度
- 公園景區(qū)安全生產(chǎn)
- 安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
-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點解讀
- 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課件
- 《處理人際關系》課件
- TSGD7002-2023-壓力管道元件型式試驗規(guī)則
- 2022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整體解讀課件
- 2024年實驗小學大隊委競選筆試試題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