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西方繪畫的區(qū)別與聯系_第1頁
論中西方繪畫的區(qū)別與聯系_第2頁
論中西方繪畫的區(qū)別與聯系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中西方繪畫的區(qū)別與聯系

摘要: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藝術都有著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它們一致追求和諧與真、善、美的統(tǒng)一,但由于地域、文化、觀念等的影響,在長期在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明顯區(qū)別的各自傳統(tǒng),成為中西兩大繪畫體系,影響著世界畫壇的發(fā)展。本文將以這兩大體系的代表畫種“中國畫”和“油畫”位論點,對這兩大體系的性質、特點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為以后的藝術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夯實基礎。論文關鍵詞:中西方;繪畫;區(qū)別;聯系畫由人為,畫的不同,即是人的不同,價值觀的不同,也是環(huán)境文化的不同。這又離不開人所處的特定的環(huán)境和時代。馬克思認為:對藝術的思潮,流派或藝術家,只有從歷史的發(fā)展中才能認識它產生的原因,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從而便于我們批判的借鑒。通過中西方繪畫性質、特點進行比較分析,最終認識到中西方在差異和區(qū)別之上的共同目標。一、中國繪畫藝術特點植根于儒道文化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影響下,追求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中國畫是“人化了的自然”之審美理想的心印,是筆墨概念根與自然發(fā)于心源,而又超越自然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線的結合,是情質并發(fā)的思想感受。中國人的禪學思想比較發(fā)達,形和意之間的關系不是很實在的,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觀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樸實、返璞歸真為美,往往借助山水、花鳥、蟲魚等抒發(fā)個人的情懷,“情景交融”,并將自然物象盡收筆墨之下。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中國畫家對待被描繪的自然態(tài)度不是被動的、對立的,而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正如唐朝張b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強調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研究、體驗,感受大自然之靈氣,吸取其生命之精華,融入自己的心靈與感情,并將自己的感情與精神注入大自然之中,使二者融為一體,達到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地步。這樣作畫時,便是畫家發(fā)自心得的感受,有了然于心中之意象,在達到自由地表現自然的富有生命的神韻的同時,也抒發(fā)了個人的情懷,表現了畫家的心靈、人格與精神風韻。這就是中國畫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形神統(tǒng)一”的創(chuàng)作觀念,即形式與內蘊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藝術思想。在這種創(chuàng)作觀念的影響下的中國繪畫,是自由的、寫意的,是以筆墨造型的,所以構成的藝術世界是意象的、表情的、意境的。同時,中國畫不是定點寫生,而是將不同時間,不同角度觀察對象獲得的形象特點,有機的組合在一起,著重表現審美感受的真實。是將作者所見所感綜合組織于一體的繪畫。中國畫還重視空白的運用,有“虛實相生”的效果。中國山水畫,是將作者游覽山水的所見所感的田野之平闊、山間樹木重重之幽深、登上路途之盤曲、仰視主峰之高聳等,綜合組織于一畫,小學語文教學中國花鳥畫還可以將四季之花畫在一起等。中國畫的構圖,是以立意、氣韻為根本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重視情勢,講究畫面物象內在聯系上脈通氣貫;在位置的經營上講究環(huán)環(huán)相扣,節(jié)節(jié)相連,從內外兩個方面形成一種起伏而又連貫的情感節(jié)奏。二、西方繪畫藝術特點西方哲學觀念主張將事物一分為二,將認識分為感性與理性,將世界分為主觀與客觀,將社會分為人與上帝,其概念和范疇都具有明確的規(guī)定性。古希臘哲學家和藝術家共同的理論就是“模仿自然”。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藝術起源于人們善于模仿的天性,藝術家的任務就是按照真理的指引去創(chuàng)造那些合情合理并給人快感的東西,實現該目標的方式就是模仿事物,“照事物的本來的樣子去模仿,照事物為人們所說所想的樣子去模仿,或是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去模仿。”歐洲的創(chuàng)作觀念是將人擺在與所描繪的客觀對象相對立的位置上,作者面對客觀對象進行寫生,正如達芬奇所說:如同是鏡中之像的真實再現。這種創(chuàng)作觀念的繪畫,是科學的肖似再現,構成的藝術世界是鏡像的、理性的。西洋畫里的景物,非常注重物體上的光和其色彩因受到光的影響所引起的變化,要求描繪的肖似,重視形似,與真實景物一般無二,并且在一幅畫面上,只能有一個固定的視點,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在空間處理上是定點觀察、定點寫生。為了再現人的視覺經驗如同“鏡像”般的真實,以色彩和明暗造型,畫面不留空白,理智的進行構圖,采用科學的透視學和色彩學,表達近大遠小的色彩的空間變化,形象立體感很強,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西方這種再現性藝術傳統(tǒng),經過文藝復興、巴洛克、羅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等不同風格的大幅度變化及延續(xù),其創(chuàng)作觀念直至東方繪畫思想傳入并影響了塞尚、凡高、高更等一批畫家,才開始出現大的變化。三、中西繪畫的區(qū)別與聯系無論是中國繪畫,還是西方繪畫,它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有其共同的特征。從繪畫內容方面來說,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歷史,其發(fā)展的初期,都注重人物畫,并且都曾為宗教服務過,構成所謂宗教畫。中國古代長期是封建制度,在帝王、貴族、地主的統(tǒng)治下,繪畫要為他們服務。繪畫多宣揚封建禮教和宣揚宗教及其出世思想。其目的都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麻痹人民鞏固其政權的手段。西方繪畫也有相似的情況,就是西歐各國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世紀時期,其文化完全為基督教神學所籠罩,科學、教育、文學、藝術都帶有宗教性質,西洋畫也沒有例外,是為宗教服務的。從繪畫表征來看,繪畫這主要表現在他們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體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抒發(fā)畫家對客觀現實的感受的。繪畫是整個美術以至整個藝術門類中特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之一。從繪畫內涵來看,中西繪畫,雖然面貌有很大區(qū)別,但它們都是追求和諧與真、善、美的統(tǒng)一。四、結語總結來看,盡管中西美術家的著眼點和創(chuàng)作方式不盡相同,但在探究真善美方面,在挖掘人類共同情感方面,在維系社會責任方面,又存在著眾多相同之處。相互比較也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更是一種文化建設,重要的是不斷尋找中西方藝術結合的契合點,做到既保持中國藝術的傳統(tǒng)精神,又在吸收西方藝術的同時有所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對于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參考文獻:[1]王帆.中西繪畫空間范式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1.[2]施W.形似與非形似:西方人視角中的中國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