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238-2016、DBJ50-218-2015城軌快線車輛技術標準_第1頁
DBJ50-T-238-2016、DBJ50-218-2015城軌快線車輛技術標準_第2頁
DBJ50-T-238-2016、DBJ50-218-2015城軌快線車輛技術標準_第3頁
DBJ50-T-238-2016、DBJ50-218-2015城軌快線車輛技術標準_第4頁
DBJ50-T-238-2016、DBJ50-218-2015城軌快線車輛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重慶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城軌快線車輛通用技術標準DBJ50/T-347-2020主編單位:重慶市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批準部門: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施行日期:2020年5月1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文件渝建標〔2020〕1號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發(fā)布《城軌快線車輛通用技術標準》的通知各區(qū)縣(自治縣)住房城鄉(xiāng)建委,兩江新區(qū)、經(jīng)開區(qū)、高新區(qū)、萬盛經(jīng)開區(qū)、雙橋經(jīng)開區(qū)建設局,有關單位:現(xiàn)批準《城軌快線車輛通用技術標準》為我市工程建設推薦性標準,編號為DBJ50/T-347-2020,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本標準由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重慶市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解釋。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2020年1月14日前言根據(jù)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完善城軌快線技術標準的通知》文件要求,標準編制組經(jīng)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工程實踐經(jīng)驗,參考有關國家標準,并在廣泛充分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本標準是我國首次編制的城軌快線車輛通用技術標準,共有16個章節(jié),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符號和縮略語;3.基本規(guī)定;4.車體及內裝設備;5.車輛連接系統(tǒng);6.轉向架;7.電氣系統(tǒng);8.列車控制與管理系統(tǒng)(TCMS);9.制動和供風系統(tǒng);10.空調通風系統(tǒng);11.列車廣播與乘客信息系統(tǒng);12.安全設施;13.電磁兼容性;14.試驗與驗收;15.標識;16.運輸與質量保證期限。本標準由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重慶市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本標準執(zhí)行過程中,請各單位注意收集資料、總結經(jīng)驗,并將有關意見和建議反饋至重慶市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地址:重慶市渝北區(qū)交通開投大廈,郵編:400020,電話傳真電子郵箱:zzb-929@163.com),以供修編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參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和審查專家:主編單位:重慶市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參編單位:重慶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重慶市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起草人:王猛牟兵馬艷波趙志強王懷東肖靜飛賀觀張正彬姚鴻洲尚魁軍李雪飛張洋姚平陳波楊遠燕丁治雨潘承聰水新虎邵國輝何昌艷張榮強周昱亮廖泳竣廖俊峰陳俊宏趙鵬徐峻趙卓姜德偉董雪妍張云峰蘭海婷陳東東陳楊崔愛嬌方炅任王超趙勤坤王學文高靖添趙塔王晨光陳海波王雁飛高登科于秀潔孫正陽羅猛董磊孫洪亮馬法運張春磊杜廣群蔡紀衛(wèi)譚德祥劉川文彬劉藜余婧雅吳健審查專家:仲建華馮伯欣王開云李杰波沈大慶張士臣何丹爐1總則 12術語和符號 22.1術語 22.2符號 42.3縮略語 53基本規(guī)定 73.1車輛使用條件 73.2一般規(guī)定 94車體及內裝設備 4.1一般規(guī)定 4.2車體驗證 4.3車體結構設計和試驗載荷 4.4車體結構材料和工藝要求 4.5司機室 4.6客室 215車輛連接系統(tǒng) 245.1一般規(guī)定 245.2車鉤緩沖裝置 245.3列車前端開閉機構 255.4車輛間貫通道 265.5車輛與車輛之間的風、電連接 266轉向架 276.1一般規(guī)定 276.2轉向架構架 286.3懸掛系統(tǒng)結構 286.4輪對和軸箱裝置 306.5牽引裝置與機械傳動裝置 317電氣系統(tǒng) 327.1一般規(guī)定 327.2電傳動系統(tǒng) 337.3輔助電源系統(tǒng) 388列車控制與管理系統(tǒng)(TCMS) 428.1一般規(guī)定 428.2列車控制 438.3故障診斷 449制動和供風系統(tǒng) 489.1一般規(guī)定 489.2功能要求 489.3性能要求 509.4制動控制裝置技術要求 519.5基礎制動裝置 5210空調通風系統(tǒng) 5410.1一般規(guī)定 5410.2主要部件的技術要求 5510.3通風系統(tǒng) 5611列車廣播與乘客信息系統(tǒng) 5811.1一般規(guī)定 5811.2廣播系統(tǒng) 5811.3顯示系統(tǒng) 5912安全設施 6013電磁兼容性 6213.1一般規(guī)定 6213.2電磁兼容性的要求 6314試驗與驗收 6615標識 6916運輸與質量保證期限 70附錄A(資料性附錄)全自動駕駛車輛的要求 71本標準用詞說明 87引用標準名錄 88條文說明 93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symbolsandAbbreviation 22.1Terms 22.2symbols 42.3Abbreviation 53BasicRegulations 73.1conditionsofvehicleuse 73.2GeneralRequirements 94carbodyandInterior 4.1GeneralRequirements 4.2carbodyconditions 4.3DesignandTestLoadofcarbodystructure 4.4processandMaterialRequirementsofcarbodystructure 4.5Driver,scab 4.6passengercompartment 215vehicleconnectionsystem 245.1GeneralRequirements 245.2couplerandDraftGear 245.3openingandclosingMechanismofFrontendofTrain 255.4Gangways 265.5pneumaticandElectricconnection 266Bogie 276.1GeneralRequirements 276.2BogieFrame 286.3suspensionsystemstructure 286.4WheelsetandAXleboXDevice 306.5TractionDeviceandMechanicalTransmissionDevice 317Electricalsystem 327.1GeneralRequirements 327.2ElectricTransmissionsystem 327.3AuXiliarypowersystem 388TraincontrolandManagementsystem(TcMs) 428.1GeneralRequirements 428.2Traincontrol 438.3TrainFaultDiagnosis 449BrakingandAirsupplysystem 489.1GeneralRequirements 489.2FunctionRequirements 489.3performanceRequirements 509.4TechnicalRequirementsofBrakecontrolDevice 519.5BrakeActuator 5210Airconditioningandventilationsystem 5410.1GeneralRequirements 5410.2TechnicalRequirementsforMajorcomponents 5510.3ventilationsystem 5611TrainBroadcastingandpassengerInformationsystem 5811.1GeneralRequirements 5811.2Broadcastingsystem 5811.3passengerInformationsystem 5912safetyandEmergencyFacilities 6013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6213.1GeneralRequirements 6213.2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Requirements 6314TestandAcceptance 6615Identification 6916TransportationandQualityWarrantyperiod 70AppendiXA(informativeappendiX)RequirementsforAutomatedvehicles 71EXplainationofTerms 87ListofQuotedstandards 88EXplanationofprovisions 9311.0.1為使重慶市城軌快線車輛(以下簡稱車輛)適應重慶特殊地理環(huán)境,達到重慶城軌快線建設更加規(guī)范、安全可靠、節(jié)能環(huán)保、經(jīng)濟適用、技術先進的目的,特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城軌快線鋼輪鋼軌,速度等級為120km/h、140km/h、160km/h,供電制式為交流25kv/50Hz車輛的設計、制造、試驗及驗收。1.0.3車輛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城軌快線車輛urbanRailEXpressvehicle運行在標準軌距軌道上的大、中運量,服務于大都市區(qū)范圍的120~160km/h的軌道客車,可以是有動力的動車或無動力的拖車。以下簡稱車輛。2.1.2城軌快線列車urbanRailEXpressTrain由城軌快線車輛組成、有固定編組、兩端分別設可進行駕駛操作的司機室,且配備現(xiàn)代化服務設施的旅客列車。以下簡稱列車。2.1.3沖擊率jerkrate列車在牽引力或制動力變化過程中,加速度(或減速度)的變化率。2.1.4車輛最高運行速度maXimumrunningspeed車輛實際運行的最高速度。2.1.5車輛構造速度maXimumdesignspeed也稱結構速度,國際上又稱最高設計速度,是考慮到車體、轉向架結構強度和動力性能等所設定的理論最高行車速度。車輛構造速度確定為最高運行速度的1.1倍。2.1.6平均起動加速度averagestartingacceleration列車從起動指令發(fā)出開始加速到某一指定速度為止的速度除以加速時間再除以3.6所取得的值。2.1.7平均制動減速度averagebrakingdeceleration列車的制動初速度除以從制動指令發(fā)出到停車的時間再除以3.6所取得的值。32.1.8常用制動servicebrake調節(jié)列車運行速度或使列車在預定地點停車的制動。2.1.9緊急制動emergencybrake使列車迅速減速并達到在最短距離內緊急停車的機械制動。2.1.10停放制動parkingbrake防止靜置狀態(tài)下的列車發(fā)生溜逸的制動。2.1.11保持制動holdingbrake列車自動或人工施加的一種防止在一定時間內發(fā)生溜逸的空氣制動方式。2.1.12快速制動fastbrake使列車迅速減速的一種制動方式,其制動方式應與常用制動采用相同控制方式。2.1.13電制動electro-dynamicbrakeEDbrake牽引電機在列車制動時作為發(fā)電機使用,將列車動能轉化為電能的制動方式。2.1.14電空制動electro-pneumaticbrakeEPbrake電氣控制的空氣制動方式。2.1.15空車載荷(AW0)zeroload車輛在裝備完整且無乘客時的質量,簡稱AW0。2.1.16坐席載荷(AW1)fullyseatedload車輛在客室坐席滿員且無站席乘客的車輛質量,簡稱AW1。2.1.17定員載荷(AW2)nominalload車輛在客室坐席滿員且站席乘客達到5人/廳時的車輛質量,簡稱AW2。2.1.18超員載荷(AW3)maXimumload車輛在客室坐席滿員且站席乘客達到8人/廳時的車輛質量,簡稱AW3。注:以上按每位乘客的平均質量為60kg考慮。2.1.19電空混合制動electro-pneumaticblendingbrake4電制動和空氣制動相互配合實現(xiàn)制動能力的方式。2.2符號2.2.1電壓V—電壓計量單位(伏特);kV—電壓計量單位(千伏);2.2.2電流A—電流計量單位(安培);kA—電流計量單位(千安);2.2.3增益dB—表示增益的相對單位(分貝);2.2.4噪聲dB(A)—計權聲壓級單位(分貝);2.2.5質量kg—質量的計量單位(千克);t—質量的計量單位(噸);2.2.6力N—力的計量單位(牛頓);kN—力的計量單位(千牛);2.2.7照度lX—光照強度的單位(勒克斯);2.2.8長度mm—長度計量單位(毫米);m—長度計量單位(米);km—長度計量單位(千米);2.2.9時間h—時間計量單位(小時);S—時間計量單位(秒);5min—時間計量單位(分鐘);ms—時間計量單位(毫秒);2.2.10溫度℃—溫度計量單位(攝氏度);2.2.11壓力pa—壓力的計量單位(帕);kpa—壓力的計量單位(千帕);2.2.12頻率Hz—頻率的計量單位(赫茲);kHz—頻率的計量單位(千赫茲);2.2.13速度km/h—速度的計量單位(千米每小時)。2.3縮略語DCDirectCurrent直流電ACAlternatingCurrent交流電AWOurbanRailvehicleloadisempty車輛載荷狀態(tài)為空車AW1urbanRailvehicleloadstatusisfull車輛載荷狀態(tài)為滿座AW2urbanRailvehicleloadstatusforratedload車輛載荷狀態(tài)為定員AW3urbanRailvehicleforfullload車輛載荷狀態(tài)為超員TCMsTrainControlandManagementsystem列車控制和管理系統(tǒng)WspWheelslideprotection車輪防滑控制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絕緣柵雙極型6晶體管HMIHumanMachineInterface顯示屏73基本規(guī)定3.1車輛使用條件3.1.1車輛使用環(huán)境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海拔不應大于1200m;2環(huán)境溫度應為-25℃至45℃;3月平均最大相對濕度不應高于90%(月平均最低溫度不高于25℃);4車輛應能承受風、沙、雨、雪、霧等天氣的侵蝕;5車輛應能耐受酸雨的長期侵蝕,以及清洗時清潔劑的作用;6地震烈度最高動峰值加速度應為0.3g;7最大風速通常情況應為15m/s,特殊情況時為33m/s。3.1.2線路及車站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線路軌距應為1435mm;2正線最小豎曲線半徑應符合表3.1.2-1的規(guī)定:表3.1.2-1正線最小豎曲線半徑線別一般情況困難情況最高運行速度(km/h)160140120160140120正線區(qū)間(m)1000080006000600050004000車站端部(m)300020003最小水平曲線半徑應符合表3.1.2-2的規(guī)定:表3.1.2-2正線最小水平曲線半徑最高運行速度(km/h)160140120一般條件(m難條件(m)1300100070084區(qū)間隧道正線坡度不宜大于45%,困難地段可采用50%,隧道聯(lián)絡線、出入線最大坡度不應大于50%;露天線路及洞口100m以內線路坡度不宜大于35%。當采取防雨雪措施時,并通過技術論證,坡度不應大于50%。各種最大坡度值均不應計入各種坡度折減值;5車站站臺面距軌面高度應為1250mm,站臺邊緣距軌道中心的距離應為1750mm,門踏板與站臺的間隙應為100mm;6軌底坡應為1/40;7正線道岔型號不宜小于9號;車場線道岔型號不應小于7號。3.1.3供電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供電制式應采用單相交流,頻率應為50Hz;2標稱電壓值及接觸網(wǎng)允許電壓波動限值(V)應符合表3.1.3的相關規(guī)定,供電電壓標準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軌道交通牽引供電系統(tǒng)電壓》GB/T1402的有關規(guī)定。表3.1.3標稱電壓值及接觸網(wǎng)允許電壓波動限值(V)標稱電壓值最低非持續(xù)電壓最低持續(xù)電壓最高持續(xù)電壓最高非持續(xù)電壓25000175001900027500305003受電方式應為架空接觸網(wǎng)-受電弓受電;4供電系統(tǒng)中的牽引變電所、接觸網(wǎng)及供電保護裝置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市域鐵路設計規(guī)范》T/CRSC0101的有關規(guī)定;5接觸線距軌面高度不應小于5150mm;6車輛應具備過分相區(qū)的功能。列車過分相區(qū)可有下列方式:1)手動過分相方式;2)地面磁缸模式的車載自動過分相方式;3)車載信號系統(tǒng)自動過分相方式。7供電系統(tǒng)對列車的性能指標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列車輸出功率達20%額定功率以上時,功率因數(shù)不9應小于0.97;2)當列車在額定功率時,整車網(wǎng)端總電流畸變因數(shù)應小于5%;對一個變壓器或一個牽引單元,在額定功率時的原邊電流畸變因數(shù)應小于10%;3)當列車發(fā)揮額定功率時的等效干擾電流(Jp)應小于3.1.4列車每側應設置外接電源接口。3.2一般規(guī)定3.2.1車輛的主要技術規(guī)格應符合表3.2.1的規(guī)定。表3.2.1車輛的主要技術規(guī)格名稱規(guī)格供電電壓(V)AC25000車體基本長度(mm)無司機室車輛22000帶司機室車輛≈22700車鉤連接中心點間距離(mm)無司機室車輛22800帶司機室車輛≈23500車輛最大寬度(mm)3300車輛落弓高度(mm)≤4510受電弓工作高度(mm)5150~6500列車兩端車鉤中心線距軌面高度(mm)1000(十10,-30)車頂高度(不含空調、受電弓)(mm)≤3900車內凈高(mm)≥2200地板面高(mm)1280每側客室車門數(shù)(對)4(中間車)、3(頭車)客室車門寬度(mm)1400車輛定距(mm)15700固定軸距(mm)2500車輪直徑(mm)860(新輪)、825(半磨耗)、790(全磨耗)車輛定距(mm)15700固定軸距(mm)2500車輪直徑(mm)860(新輪)、825(半磨耗)、790(全磨耗)軸重(t)車輛軸數(shù)4最高運行速度(km/h)120140160試驗速度(km/h)132154176載員(人)定員(AW2)(立席按5人/m)4輛編組10106輛編組1554超員(AW3)(立席按8人/m)4輛編組15446輛編組2384通過最小曲線半徑(m)連掛運行時(含S曲線)180注:1計算軸重時按乘客人均質量為60kg/人計算;2定員站立面積為除去縱向座椅及前緣250mm外的客室面積計算;超員站立面積為除去縱向座椅及前緣100mm外的客室面積計算。3.2.2車輛主結構和轉向架構架設計使用壽命不應小于30年。3.2.3車輛限界應符合重慶市《城軌快線設計標準》相關章節(jié)內容,并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標準軌距鐵路機車車輛限界》GB146.1的有關規(guī)定。3.2.4車輛電氣裝置和設備的設計、制造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鐵路應用機車車輛電氣隱患防護的規(guī)定》GB/T21414的有關規(guī)定。3.2.5車輛電氣設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鐵路應用機車車輛電氣設備》GB/T21413的有關規(guī)定。3.2.6車輛電子設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軌道交通機車車輛電子裝置》GB/T25119的有關規(guī)定。3.2.7車輛控制電源額定電壓應為DC110V。3.2.8列車兩端的車輛應設司機室,且外形應為流線型,具有一定的空氣動力學性能。3.2.9列車動拖比應根據(jù)起動加速度、制動減速度、旅行速度、故障運行能力等因素確定,不應小于2:1。3.2.10車輛應確保在壽命周期內正常運行時的行車安全和人身安全,并應具備故障、事故和災難情況下對人員和車輛救助的條件。3.2.11車輛允許公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新輪直徑應為8603mm;2新造車同軸的兩輪直徑之差不應大于0.5mm,同一轉向架各輪徑差不應大于1mm,同一車輛各輪徑差不大于2mm;3輪對內側距應為1353mm士2mm;4整備狀態(tài)下的車輛重量不應大于合同規(guī)定值的3%;5同一動車的每根動軸上所測得的軸重與該車各動軸實際平均軸重之差不應大于實際平均軸重的2%;6每個車輪的實際輪重與該軸兩輪平均輪重的偏差應為該軸兩輪平均輪重的±4%。3.2.12車輛客室地板面距軌面高度應與車站站臺面相協(xié)調,車輛高度調整裝置應能有效地保持車輛地板面高度不因載客量的變化而明顯改變。3.2.13列車應能以規(guī)定的速度安全通過最小半徑曲線區(qū)段,并應能在規(guī)定的小半徑圓曲線上(S型曲線除外)進行列車正常摘掛作業(yè)。3.2.14列車的起動加速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列車在平直道上、電網(wǎng)電壓為AC25kV、定員載荷狀態(tài)、半磨耗輪徑、計算黏著系數(shù)為0.16至0.18的條件下,速度范圍為0km/h至40km/h的平均起動加速度值不應低于0.9m/s2;2速度范圍為0km/h至車輛最高運行速度的平均起動加速度值不應低于0.35m/s2;3.2.15列車制動減速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常用制動減速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電制動能力應滿足:列車在干燥平直道上、電網(wǎng)電壓為AC25kV、載荷狀態(tài)為AW0至AW3、半磨耗輪徑的條件下,平均制動減速度值應為0.6m/s2至0.7m/s2;3)最大電空混合制動減速度:列車在干燥平直道上、電網(wǎng)電壓為AC25kV、載荷狀態(tài)為AW0至AW3、半磨耗輪徑的條件下,速度范圍為車輛最高運行速度至0km/h,平均制動減速度值不應低于0.8m/s2。3)緊急制動減速度:列車在干燥平直道上、載荷狀態(tài)為AW0至AW3、半磨耗輪徑的條件下,速度范圍為車輛最高運行速度至0km/h,平均制動減速度值不應低3.2.16列車縱向沖擊率不應大于0.75m/s3,緊急制動時不受沖擊率限制。3.2.17車輛動力學性能應符合表3.2.17的規(guī)定,其他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鐵道車輛動力學性能評定和試驗鑒定規(guī)范》GB/T5599的有關規(guī)定。表3.2.17車輛動力學性能脫軌系數(shù)Q/P≤0.8輪重減載率△P/P≤0.65客室平穩(wěn)性指標W≤2.5司機室平穩(wěn)性指標W≤2.753.2.18車輛及各部件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軌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維修性和安全性規(guī)范及示例》GB/T21562的有關規(guī)定。3.2.19車輛各種設備的沖擊振動試驗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軌道交通機車車輛設備沖擊和振動試驗》GB/T21563中的有關規(guī)定或相關的國際標準規(guī)定。3.2.20安裝于車體上的設備其懸掛裝置應能承受最大沖擊加速度為(每種載荷分別施加):1縱向3g;132橫向1g;3垂向(1十C)×g;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g=9.8m/S2);C為計算系數(shù)(在車端C=2,在車輛中間線性下降為0.5)。3.2.21車輛密封性能要求應符合表3.2.21的規(guī)定,并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市域鐵路設計規(guī)范》T/CRSC0101的有關規(guī)定。表3.2.21車輛密封性能要求等級動態(tài)密封指數(shù)靜態(tài)密封性能密封性車輛160km/h等級車輛:在整備狀態(tài)下,單節(jié)車輛關閉門窗及空調設備的對外開口時,車廂內室氣壓力由2600pa降至1000pa的時間應不小于15S。120~140km/h等級車輛:在整備狀態(tài)下,單節(jié)車輛關閉門窗及空調設備的對外開口時,車廂內室氣壓力由2100pa降至1000pa的時間應不小于12S。非密封性車輛τ<0.5S—注:非密封性車輛適用于速度等級不高、并以地面及高架為主的線路上運營。3.2.22噪聲值的測量應在自由聲場環(huán)境中進行,車外噪聲應在開闊地面除道床的枕木、道碴及相鄰地面以外,沒有其它任何反射表面時測量噪聲等級;車內噪聲的測量應在車輛組裝完成,且車輛為空載狀態(tài)下進行;測量時應使包括空調機組在內的所有輔助設備處于工作狀態(tài)。車輛噪聲的測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車內噪聲水平列車非特殊說明的車內噪聲測量位置應為沿車輛中心線距離地板面1.5m高處(客室至少測3個點)。噪聲測量分為靜止與運行,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靜止條件下輔助設備的噪聲:列車處于靜止狀態(tài)和自由聲場內,所有輔助設備正常運行時,測得的客室噪聲不應大于69dB(A),司機室噪聲不應大于68dB(A)??照{回風口下方噪聲不應大于72dB(A)。2)列車在地面線路道碴軌道上運行時的噪聲:當列車以正常方式加速、惰行或制動時,測得的客室噪聲不應大于75dB(A),司機室噪聲不應大于75dB(A)。在貫通道附近和空調回風口下方,距離任意墻面不少于0.3m處,噪聲不應大于77dB(A);列車以不超過其最高運行速度75%士5%的恒定速度運行,恒速運行時間為60S,測得的車內噪聲不應大于75dB(A)。2車外噪聲水平列車的車外噪聲測量位置應沿水平方向距離走行軌線路中心線7.5m、距離軌面高1.2m處進行。噪聲測量應分為靜止與運行兩種情況,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靜止條件下輔助設備的噪聲:空載列車在靜止狀態(tài)、在露天地面區(qū)段自由聲場內,當所有輔助設備同時運行時,在列車任意一側,在列車長度范圍內的任意點測得的噪聲不應大于72dB(A)。2)列車在地面線路道碴軌道上運行時的噪聲:當列車以正常方式加速、惰行或減速運行時,在車外測得的噪聲不應大于85dB(A);當列車以不超過其最高運行速度75%士5%的恒定速度運行時,在車外測得的噪聲不應大于85dB(A)。3.2.23列車應具有下列故障運行能力及救援能力:1當列車損失1/4的動力,在AW3下,應能在正線的最大坡度的上坡道上起動,并運行到終點,清客后返回車輛基地;2當列車損失1/2動力,在AW3下,應能在正線的最大坡度的上坡道上起動,并行駛到最近車站,清客后返回車輛基地;3一列空車載荷狀態(tài)的救援車,應能將另一列停在正線最大坡道上處于超員載荷狀態(tài)的故障列車牽引或頂推通過坡頂并運行至前方車站,清客后返回車輛基地。3.2.24列車應滿足自動過分相和手動過分相的要求,宜采用地面裝置感應、車上自動切換的斷電過分相方式。3.2.25列車應具有保持制動功能。3.2.26在車輛的車體和轉向架上安裝電氣裝置、制動裝置和其他機電設備時,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軌道交通機車車輛電子裝置》GB/T25119或相關國際標準的規(guī)定。3.2.27車輛的防火性能應符合《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防火要求》CJ/T416的規(guī)定,車輛的主體結構、零部件應采用不燃材料制造。當無法完全滿足要求時,其橡膠件、非金屬座椅、吊件、窗簾可采用無鹵、低煙、低毒的阻燃性材料制造。車輛上使用的電線電纜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鐵路客車用電線電纜技術條件(V1.0)》TJ/CL254的有關規(guī)定。3.2.28車體內裝材料、隔音、隔熱、防腐、輔助材料等須采用符合環(huán)保檢測標準的材料,環(huán)保性能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車輛內裝材料及室內空氣有害物質限量》TB/T3139的有關規(guī)定。3.2.29車輛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軌道交通電磁兼容》GB/T24338的有關規(guī)定。3.2.30接地裝置應拆裝方便。3.2.31車輛涂裝前表面處理及防護涂裝應符合現(xiàn)行鐵道行業(yè)標準《鐵路機車車輛涂料及涂裝第3部分金屬和非金屬材料表面處理技術條件》TB/T2879.3和《鐵路機車車輛涂料及涂裝第5部分客車和牽引動力車的防護和涂裝技術條件》TB/T2879.5的有關規(guī)定。3.2.32車輛組裝后投入使用前的檢查和試驗,試驗方法應按照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車輛組裝和運行前的整車試驗規(guī)范》IEC61133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3.2.33當車輛需經(jīng)鐵路運送時,應滿足無動力回送。3.2.34車輛可安裝列車全自動系統(tǒng),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實現(xiàn)目視下列車運行(GOA0)、非自動列車運行(GOA1)、半自動化列車運行(GOA2)、有人值守下列車自動運行(GOA3十)、無人值守下列車自動運行(GOA4)。4車體及內裝設備4.1一般規(guī)定4.1.1車體結構應采用整體承載結構,并應能滿足運營、維修、調車、聯(lián)掛、救援和復軌的要求。4.1.2車體結構的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4.1.3車體結構在正常載荷或交變載荷條件下不應發(fā)生疲勞斷裂,并應能在30年內正常運用。4.1.4設計制造者必須通過計算或載荷試驗來驗證車體結構在最大載荷下不發(fā)生永久變形及斷裂。4.1.5當滿足下列情況之一時,其制造的車體結構必須進行車體靜載荷試驗:1新設計的制造出來的首輛車體結構;2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制造出來的首輛車體結構;3批量生產(chǎn)的車體結構制造一定數(shù)量后,有必要重新確認其性能時,抽樣進行測試;4首次生產(chǎn)該型號車體結構;5轉廠后生產(chǎn)的車體結構。4.1.6車體結構的靜載荷試驗方法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4.1.7車體結構應按碰撞安全理念進行設計,列車兩端的車輛可設置防意外沖撞的撞擊能量吸收區(qū),車鉤上應裝設壓潰管或緩沖器等吸能裝置,防撞能力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4.1.8車輛應設架車支座、車體吊裝座、救援復軌座,并應標注允許架車、起吊和復軌器支撐的位置。4.1.9全列車客室車門中心距宜為等間距。4.1.10在地面行駛的列車兩端應設可調整的排障器,其形狀應有利于排除軌道障礙物。4.1.11車體結構應計及隔音、降噪。4.1.12車體的固有振動頻率應避開轉向架的固有振動頻率,并應避開車下吊裝電氣設備固有頻率的整數(shù)倍點,及空壓機等產(chǎn)生振動的頻率點。4.1.13車體在確保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的前提下實現(xiàn)輕量化。4.2車體驗證4.2.1車體結構的強度驗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第一臺動車和拖車必須進行靜強度計算和試驗,通過計算確認設計強度時,必須考慮安全系數(shù);2在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下進行試驗,實測應力或復合應力不應超過屈服強度。4.2.2車體結構的剛度驗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根據(jù)《地鐵車輛通用技術條件》GB/T7928,在AW3垂直載荷作用下車體靜撓度不應超過兩轉向架支承點之間距離2用實測值評價車體結構的剛度時,應根據(jù)車體結構垂直載荷試驗和扭轉載荷試驗的試驗載荷和車體結構的最大變形,分別計算出等效彎曲剛度及等效扭轉剛度。4.3車體結構設計和試驗載荷4.3.1車體的試驗用縱向靜載荷可采用縱向壓縮靜載荷為1500KN,縱向拉伸靜載荷為1000KN。4.3.2運行中加載于車體的垂向最大載荷應按4.3.2公式計算。垂向最大載荷=1.3×g×(m1十m2)(4.3.2)式中:g—重力加速度(9.8m/s2);m1—運轉整備狀態(tài)下的車體質量(不含乘務員)(t);m2—最大載員質量,包括乘務員、坐席和車輛超員時站席乘車人員的質量等的總和(t)。4.3.3車體結構靜載荷疊加應符合表4.3.3的規(guī)定。表4.3.3車體靜載荷的疊加載荷類型載荷大小(KN)縱向壓縮載荷和垂向靜載荷1500和g×(m十m)縱向壓縮載荷和垂向靜載荷的最小值1500和g×m縱向拉伸載荷和垂向靜載荷1000和g×(m十m)縱向拉伸載荷和垂向靜載荷的最小值1000和g×m4.4車體結構材料和工藝要求車體結構材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一般工業(yè)用鋁及鋁合金擠壓型材》GB/T6892以及《一般工業(yè)用鋁及鋁合金板、帶材》GB/T3880.1、GB/T3880.2、GB/T3880.3的規(guī)定或相關國際標準有關規(guī)定。4.4.2車體結構與內部裝飾之間應敷設吸濕性小、膨脹率低及性能穩(wěn)定的隔熱、隔音材料。4.4.3車體前端結構和車輛內裝宜采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4.4.4車體涂裝前,側墻任意方向平面度應不大于2mm/m。4.5司機室司機室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司機室應視野寬廣,運行中應能清楚方便地觀察到前方信號、接觸網(wǎng)、軌道設備、前方軌道和車站。司機室布置既保障具有清楚的外部視野又方便司機工作。4.5.2司機室的密封與環(huán)境控制要求應與客室相同。4.5.3應配備警惕裝置,警惕裝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警惕按鈕應安裝在司機控制器主控手柄上;2在非信號車載設備列車自動運行駕駛模式下,主控手柄在牽引1至4位至制動3位之間,警惕按鈕應被按住,當松開警惕按鈕超過一定時間(3S至10S可調)時,輸出信號將會激活蜂鳴器,松開警惕按鈕超過一定時間(5S至10S可調)時,車輛將施加緊急制動;3在信號車載設備列車自動運行駕駛模式下,警惕按鈕可被電氣柜內設有帶鉛封的開關觸點旁路。4.5.4司機室前窗擋風玻璃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機車船舶用電加溫玻璃第2部分:機車電加溫玻璃》GB14681.2或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動車前窗玻璃》TB/T1451的有關規(guī)定,并參照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飛機透明件鳥撞試驗方法》GJB2464A(K)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2應采用無色透明安全窗玻璃;3應具有抗飛彈沖擊、防飛濺、抗礫石、隔聲、隔熱性能,且玻璃內裝有電加熱裝置,具有防霜、防凍性能。在最低環(huán)境溫度下,應能滿足列車運行的瞭望要求;4應采用整體框機械安裝、密封膠密封的方式,便于擋風玻璃整體更換。4.5.5司機室的前窗應設刮雨器和遮陽裝置。4.5.6司機室兩側應設司機室側門,側門應為折頁門;司機室與客室之間應設隔門,凈開寬度不應小于550mm,高度不應低于1800mm。4.5.7司機室側門的門上窗應采用鋼化安全玻璃,并應符合現(xiàn)20行國家標準《鐵道車輛用安全玻璃》GB/T18045的有關規(guī)定。當車窗采用中空玻璃時,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中空玻璃》GB/T11944的有關規(guī)定。4.5.8司機操縱臺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操縱臺的外型、結構、各種操縱裝置及信息顯示與司機座位的布置應符合人機工程學,應確保司機在有限的活動范圍內舒適駕駛,并應能觀察到信息設備和前方線路;2操縱臺功能區(qū)主要包括儀表盤和臺面,儀表盤功能區(qū)應布置各系統(tǒng)顯示設備;臺面功能區(qū)應布置控制器手柄、行車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的操作按鈕開關。開關、按鈕等應通過顏色、文字標識或通用圖示區(qū)分,重要的操作按鈕應加保護罩措施;緊急制動按鈕、司機鑰匙等應合理布置;3司控器應具有控制牽引、制動的主手柄和方向手柄;牽引、制動的主手柄和方向手柄應具有常規(guī)的機械聯(lián)鎖功能;4操縱臺關鍵操縱設備、按鈕開關的名稱應統(tǒng)一;5操縱臺表面應鋪設透明防護層。4.5.9車輛運行時司機室內燈光照明,在地板中央地板面處的照度為3lX至5lX,司機操縱臺面為5lX至10lX,指示燈、信號燈和人工照明均不應引起司機瞭望行車信號產(chǎn)生錯覺,并應設置較強照度的應急照明裝置,以適應故障處理時的需要。司機室應裝設維修檢查時使用的燈,可單獨控制,在司機室中央距地板面800mm的照度不應小于200lX。4.5.10司機臺儀表和指示燈應安裝在遮陽框架內,在隧道內或晚上關閉照明時或地面日光下,都能在500mm遠處清楚地看見其顯示值。4.5.11司機室應設有一個軟式或半軟式的司機座椅,座椅高度、前后位置應能調節(jié),并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動車司機座椅》TB/T3264的有關規(guī)定。司機座椅的設計應使司機在必要時能迅速離開。214.5.12司機室應設置防火設備,如滅火器。4.6客室4.6.1客室地板應使用阻燃性材料,并應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熱性能。當?shù)匕逯尾牧显谲囅掳l(fā)生火災時,應能隔斷火焰。地板布應具有良好的抗拉強度、耐磨性、阻燃性、防化學腐蝕、防水和防靜電性能。4.6.2客室內頂板、內墻板和端墻板應采用環(huán)保、阻燃、易清洗、裝飾性美觀的材料制造。并應具有抗涂寫、抗刻劃性、老化穩(wěn)定性、抗集塵性及可清潔性。4.6.3客室側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客室兩側應合理布置乘降車門,每個門的凈開寬度不應小于1400mm,凈開高度不應低于1850mm。同一列車每側縱向車門中心距宜相等;2客室側門應采用對開塞拉門。3客室側門的門上窗應采用鋼化安全玻璃,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鐵道車輛用安全玻璃》GB/T18045的有關規(guī)定。當車窗采用中空玻璃時,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中空玻璃》GB/T11944的有關規(guī)定;4門驅裝置宜以電力為動力,由司機或信號系統(tǒng)向電氣控制系統(tǒng)發(fā)出車門開、閉的指令,并應具有司機操作的“再開閉”按鈕;5控制系統(tǒng)中應具有非零速自動關門的電氣聯(lián)鎖,確保行駛中車門保持鎖閉狀態(tài);6每個車廂的每一側應至少有一套車門帶“緊急解鎖裝置”,緊急解鎖應在車內操作;7客室側門應具有隔離單個側門的裝置,當發(fā)生故障時,應能將車門與門控系統(tǒng)隔離;228車門隔音性能應良好,并應具備保護措施(如護指膠條)。當側門關閉時,應具有緩沖動作。車門的結構應滿足車輛氣密性要求;9每個車廂的每側應至少有一個車門外側解鎖裝置;10車門應具有障礙物檢測功能。4.6.4客室車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側窗應采用整體框機械安裝、密封膠密封的方式的固定式車窗;2側窗外層玻璃應能承受±4kpa的壓力載荷,窗固定后應能保證氣密性要求;3側窗傳熱系數(shù)應小于1.4W/m2K,計權隔聲值應大于40dB;4車窗應采用鋼化安全玻璃,并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鐵道車輛用安全玻璃》GB18045和《中空玻璃》GB/T11944的有關規(guī)定。4.6.5應急車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每節(jié)車廂的客室應設置不少于4個應急用車窗;2車窗除滿足正常運營的要求,并應能在緊急情況發(fā)生時,使用應急破窗錘打碎逃生;3窗上應設有紅色圓形標記;4車窗標記應具有夜光功能。4.6.6客室內座椅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采用橫縱結合、橫向或縱向型式的座椅;2座椅應符合人機工程學的原理。4.6.7客室內可設行李架,行李架應為半透明,并應具有足夠的強度。4.6.8車體內的設備布置應易于人員接近,機組及各屏柜的設置應便于單獨吊入、吊出,各屏柜門鑰匙應采用統(tǒng)一形狀和尺寸。4.6.9列車中應設置不少于兩處輪椅專用位置及相應的標識,23同時應設有乘輪椅者適用的抓握或固定裝置。4.6.10客室內立柱及扶手桿設置的數(shù)量應能滿足使用需求、且牢固美觀,并應根據(jù)使用需求加裝適量的吊環(huán)。設置立柱時應滿足人機工程學和不影響乘客在客室內移動的要求。4.6.11當車外無任何光照時,距地板面高800mm處的照度平均值不應低于200lX,照明均勻度不低于1:1.3;當正常供電中斷時,應備有應急照明,照度客室內距地板面1m處不應低于30lX,車上障礙物及進出通道的地板面照度不應低于5lX??褪艺彰鲬犀F(xiàn)行行業(yè)標準《鐵道客車電氣照明技術條件》TB/T2917的有關規(guī)定。4.6.12客室內應設有廣播裝置和乘客信息顯示裝置。245車輛連接系統(tǒng)5.1一般規(guī)定5.1.1連接系統(tǒng)應包括下列內容:1機械連接:如車鉤緩沖裝置、貫通道、空氣管路等;2高壓電器連接:如車頂高壓電纜、主電路電氣設備的電纜連接等;3輔助系統(tǒng)和列車供電連接:如中壓供電母線、直流供電母線等;4控制系統(tǒng)連接:如列車通訊和控制總線、制動控制線等。5.1.2車輛間的各種連接應設有防雨措施,解編時有保護措施。5.2車鉤緩沖裝置5.2.1車鉤緩沖裝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能在不架起車體的情況下進行拆裝和檢修;2應能滿足列車在回送和救援時機車牽引制動工況下的運行要求;3應能滿足5Km/h連掛速度要求。5.2.2端部車鉤緩沖裝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列車的兩端應采用密接式車鉤緩沖裝置,車鉤應帶有壓縮空氣連接器,并應根據(jù)需要配備電氣自動連接器;每個動力單元的兩端應采用密接式車鉤緩沖裝置或半永久性車鉤緩沖裝置,車鉤應帶有壓縮空氣連接器;2密接式車鉤及緩沖裝置的拉伸載荷應為1000KN,壓縮載荷應為1500KN。車鉤連接面幾何尺寸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25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3電氣自動連接器的設置不應干涉機械連掛作業(yè);4車鉤緩沖裝置宜采用氣液緩沖器、膠泥緩沖器或橡膠緩沖器。5.2.3中間車鉤及緩沖裝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每個動力單元中間車與車之間的中間車鉤應采用半永久車鉤緩沖裝置。分為帶緩沖器半永久車鉤和無緩沖器半永久車鉤兩種,車鉤之間采用卡環(huán)進行連接;2中間車鉤緩沖裝置宜采用氣液緩沖器、膠泥緩沖器或橡膠緩沖器。5.2.4過渡車鉤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滿足僅在列車被既有機車救援及回送時使用;2應滿足列車端部車鉤與救援機車車鉤連掛;3過渡車鉤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制動軟管連接器總成》TB/T60的有關規(guī)定。5.3列車前端開閉機構5.3.1列車宜設前端開閉機構。5.3.2當列車聯(lián)掛運行時,非聯(lián)掛端的開閉機構應處于關閉狀態(tài),聯(lián)掛端開閉機構應處于打開狀態(tài)。5.3.3前端開閉機構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為電控氣動機構;2應能在司機室進行控制;當司機給出指令后,開閉機構應自動開啟或關閉。3當列車回送及救援時,應能手動操作開閉。5.3.4前端應設置防爬裝置。265.4車輛間貫通道5.4.1列車車輛間應設貫通道。貫通道宜采用雙層折棚氣密貫通道。5.4.2貫通道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通過高度不應小于1900mm,通過寬度不應小于1200mm;2貫通道聯(lián)掛及解編應易于操作;3貫通道棚布的物理機械性能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車輛風擋》TB/T3094的有關規(guī)定。5.5車輛與車輛之間的風、電連接5.5.1車輛與車輛之間的風連接應包括:列車空氣管。5.5.2車輛與車輛之間的電連接應包括列車通信總線、制動控制線、供電母線、旅客信息數(shù)字信號傳輸線、旅客信息模擬信號傳輸線、主電路電氣設備連接電纜和25kv動力電纜。276轉向架6.1一般規(guī)定6.1.1轉向架基本型式應為無搖枕兩系懸掛兩軸轉向架,分為動力轉向架和非動力轉向架。6.1.2轉向架的性能、主要尺寸應與車體和軌道相互協(xié)調,確保列車以最高允許速度安全平穩(wěn)運行。當懸掛或減振系統(tǒng)損壞時,應能確保車輛在軌道上安全運行到終點。6.1.3對于運行中可能脫落并危及車輛運行安全的裝置,其組裝緊固件應有可靠的防松措施。6.1.4轉向架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轉向架的結構應能對車鉤高度、車體傾斜、輪重差等進行調整;2轉向架及其部件在相同功能的情況下應具有互換性;3應設置能夠整體吊裝輪對與構架、轉向架與車體的裝置;4構架和車體之間應設置限位裝置;5應設置性能良好的接地回流裝置;6應預留信號系統(tǒng)天線的安裝位置;7構架設計壽命不應小于30年;8應設置接地、起吊點、軸距標識,并應設有質量追溯標記的轉向架銘牌。6.1.5列車應設置輪緣潤滑裝置,潤滑劑應采用可降解的環(huán)保材料。286.2轉向架構架6.2.1轉向架構架應采用H型焊接結構,橫梁應采用無縫鋼管,側梁應采用鋼板箱型焊接結構。6.2.2轉向架構架的強度計算、焊接及探傷檢查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6.2.3轉向架構架應進行去應力處理,并應采取防腐處理。6.2.4轉向架在下列情況之一時,轉向架構架應進行靜載荷試驗以及疲勞載荷試驗:1新設計制造的轉向架;2批量生產(chǎn)的轉向架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其性能、構造、材料、部件有較大改變者;3批量生產(chǎn)的轉向架制造一定數(shù)量后,有必要重新確認其性能時,抽樣進行測試;4首次生產(chǎn)該型號轉向架;5轉廠后生產(chǎn)的轉向架。6.2.5轉向架構架進行靜載荷試驗以及疲勞載荷試驗的試驗載荷和試驗方法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6.3懸掛系統(tǒng)結構6.3.1一系懸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采用圓柱螺旋彈簧并配置并聯(lián)安裝的垂向液壓減振器;2圓柱螺旋彈簧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車輛懸掛裝置鋼制螺旋彈簧》TB/T2211的有關規(guī)定,液壓減振器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車輛油壓減振器》TB/T1491的有關規(guī)定;3圓柱螺旋彈簧下部加橡膠墊或聚氨酯類墊減振,并應確29保電氣絕緣,緩沖高頻振動;4當在最大超載重量下運行時,鋼制螺旋彈簧及止擋處應無壓碰,彈簧不應發(fā)生折斷。6.3.2二系懸掛應采用空氣彈簧,并應設置高度自動調整裝置,空氣彈簧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鐵道車輛空氣彈簧》TB/T2841的有關規(guī)定。6.3.3二系懸掛的空氣彈簧裝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空氣彈簧裝置應由空氣彈簧、輔助空氣室、高度調整閥、差壓閥和水平調整墊等組成;2空氣彈簧應由空氣彈簧膠囊、緊急橡膠堆、摩擦片等組成,在整個環(huán)境溫度范圍內均應確保氣密性??諝鈴椈傻膽毕鹉z堆應能確??諝鈴椈蔁o氣故障工況下轉向架的安全運行和通過彎道;3橡膠彈性元件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車輛用橡膠彈性元件通用技術條件》TB/T2843的有關規(guī)定;4高度調整閥應能根據(jù)載重的變化自動調整空氣彈簧的內壓,并應保持車體高度一定。6.3.4車輛應設置空氣彈簧異常上升止擋。當空氣彈簧失氣時,應向列車網(wǎng)絡系統(tǒng)發(fā)出空氣彈簧的失效信號,使列車降速運行。6.3.5車體和構架之間宜設置有抗側滾扭桿。6.3.6二系懸掛應設置有橫向止擋,止擋應為金屬橡膠元件,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車輛用橡膠彈性元件通用技術條件》TB/T2843的有關規(guī)定。6.3.7轉向架構架與車體之間應設抗蛇行減振器。液壓減振器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車輛油壓減振器》TB/T1491的有關規(guī)定。306.4輪對和軸箱裝置6.4.1輪對分動力輪對和非動力輪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輪對內側距應為1353mm士2mm;輪對組裝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鐵道車輛輪對組裝技術條件》TB/T1718的有關規(guī)定。2車輪踏面宜為LM或LMA型;3輪對組裝后應進行動平衡測試,輪對動不平衡值應小于4應采用整體輾鋼輪,并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鐵道車輛用輾鋼整體車輪技術條件》TB/T2817的有關規(guī)定;車輪直徑磨耗限度有溝槽標記,車輪側面有序列號標識;5車輪應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疲勞試驗;6車軸應符合現(xiàn)行鐵道行業(yè)標準《鐵道車輛用LZ50鋼車軸及鋼坯技術條件》TB/T2945的有關規(guī)定。當采用空心軸時,空心軸內孔徑小應于30mm,并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進行強度計算;7車軸應根據(jù)相關國際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全尺寸車軸試樣疲勞極限測試;8車輪宜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6.4.2軸承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輪對軸承應采用成熟應用的單元式自密封免維護滾動軸承,軸箱密封應良好,軸箱溫升不應超過90K;2軸承試驗應參照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或相關國際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6.4.3軸箱及定位節(jié)點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采用轉臂式軸箱定位裝置;2定位節(jié)點應為金屬橡膠減振元件;313軸箱上應設有不落輪鋮修的固定點;4軸箱軸承裝配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鐵道車輛滾動軸承》TB/T2235的有關規(guī)定;5所有與軸承相關的旋轉部件的密封均應采用非接觸迷宮式密封件。6.4.4軸端應設有速度傳感器的軸箱蓋。6.4.5軸端宜設置接地裝置。6.5牽引裝置與機械傳動裝置6.5.1車體與轉向架之間設置的牽引裝置宜采用無間隙、無磨損、免維護的柔性結構。6.5.2牽引電機應采用架懸式安裝,每個構架上應反對稱布置牽引電機。6.5.3聯(lián)軸節(jié)宜采用齒式柔性聯(lián)軸節(jié),其變位能力應滿足轉向架變位及動態(tài)運動要求,聯(lián)軸節(jié)與牽引電機和齒輪箱應連接可靠、便于拆卸。聯(lián)軸節(jié)應能充分滿足運行時牽引電機的最大轉速、最大轉矩要求,應能承受列車起動、制動以及由于軌道條件產(chǎn)生的振動和沖擊。6.5.4傳動齒輪宜采用斜齒輪單級傳動,飛濺潤滑,應具有根據(jù)速度自動調節(jié)飛濺油量的結構和功能。箱體應采用臥式分隔型,齒輪箱應設有防止脫落的安全保護支承。6.5.5齒輪箱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動車組用驅動齒輪箱》TB/T3134的有關規(guī)定;大小齒輪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機車車輛牽引齒輪》TB/T2989的有關規(guī)定。齒輪箱應具有良好的抗振動性能,并應能確保齒輪的平穩(wěn)工作。設計的大小齒輪的齒形應能承受載荷的變化,并應確保齒輪工作低噪音。327電氣系統(tǒng)7.1一般規(guī)定7.1.1車輛各電路系統(tǒng)應具有完善的保護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短路保護、過電流保護、過電壓保護、接地保護、缺相及欠電壓保護等。7.1.2車輛保護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主斷路器前后均應設避雷器;2電氣設備的金屬殼體應通過車體接地;3相鄰的車體應用導線連接,保持等電位。7.1.3電子和電氣設備應采取可靠電噪聲的抑制措施。7.1.4電路中儲能元件所儲存的能量應能通過固定放電電阻或其他特定設備進行釋放。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電壓應降低到人體安全電壓以下,以保證維修人員的人身安全。7.1.5列車接地回路應能保護軸承不受電腐蝕。7.1.6車體外安裝的需要保持內部清潔的電氣設備箱應具有不低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T4208中規(guī)定的IP54等級的防護性能。7.1.7各電路的電氣設備連接導線應采用多股銅芯電纜,電氣耐壓等級、導電性能和阻燃性能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鐵道客車用電線電纜技術條件(V1.0)》TJ/CL254的有關規(guī)定或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使用光纜和通信電纜應符合產(chǎn)品相關技術標準要求。7.1.8車輛布線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軌道交通機車車輛布線規(guī)則》GB/T34571的有關規(guī)定或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定。7.1.9電線電纜接線端子壓接應牢固、導電良好,兩接線端子間的電線不得有接頭。每根電線電纜的兩端應有清晰耐久的線號33標記。7.2電傳動系統(tǒng)7.2.1列車由兩或三個相對獨立的基本動力單元組成,每一個基本動力單元主要由變壓器、牽引變流器和牽引電機等組成。當基本動力單元中的電氣設備發(fā)生故障時,可全部或部分切除該動力單元,并不應影響其它動力單元的使用。7.2.2電傳動系統(tǒng)應具有空轉、滑行保護和防沖動控制功能。應充分利用輪軌黏著條件,從空車(AW0)到超員載荷(AW3)范圍內自動調整牽引力和制動力的大小,保持起動加速度和制動減速度不隨載荷變化而變化。7.2.3牽引電機功率的確定,應根據(jù)線路平縱圖通過模擬運行計算,初步確定牽引電機的容量。牽引電機的容量應有必要的裕量,并應滿足下列條件:Im≥Irms/(0.85~0.9)(7.2.3)式中:Im—牽引電機額定電流(連續(xù)制)(A);Irms—列車正常運行條件下全線一個往返的模擬運行計算得到的均方根電流(A)或故障運行條件下計算得到的均方根電流(A),應取其高值。7.2.4當多臺牽引電機由一個逆變器供電時,額定功率應計及輪徑差與牽引電機特性差異引起的負荷分配不均以及在高黏著系數(shù)下運行時軸重轉移的影響因素。7.2.5列車應設耗電量統(tǒng)計裝置,分別統(tǒng)計列車總耗電量及再生制動電量。7.2.6牽引特性曲線和制動特性曲線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基本的牽引力對速度的牽引特性曲線應由沖擊率限制區(qū)、恒牽引力區(qū)、恒功率區(qū)、自然特性區(qū)組成;2基本的制動力對速度的制動特性曲線應由沖擊率限制34區(qū)、恒功率區(qū)、恒制動力區(qū)組成;3電制動利用率應大于85%;4當牽引系統(tǒng)運行于牽引工況額定工作點時,效率不應小于0.85,其中:1)牽引變壓器效率不應低于0.95;2)牽引變流器效率不應低于0.96;3)牽引電機在持續(xù)點的效率不應低于0.94。7.2.7在信號車載設備列車自動運行模式下,方向手柄和主手柄的放置位置應符合信號系統(tǒng)的規(guī)定。7.2.8列車控制指令的發(fā)出和傳遞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在信號車載設備列車自動運行模式下,列車控制指令由信號系統(tǒng)傳遞給網(wǎng)絡,再由網(wǎng)絡傳遞給牽引控制單元;2當人工駕駛模式時,列車控制指令應由司機控制器傳遞給網(wǎng)絡,再由網(wǎng)絡傳遞給牽引控制單元;3當網(wǎng)絡系統(tǒng)故障時,由司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