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上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西省宜春上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西省宜春上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西省宜春上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西省宜春上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宜春上2025屆高考臨考沖刺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qū)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甲骨文考證,殷商時期已經開始對“災”進行記錄和研究;春秋時期對自然災害已經開始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記錄;《漢書》《晉書》《宋書》《齊書》《宋史》《金史》《明史》等皆有記錄各種災害的《五行志》這表明A.自然災害是朝代更替的決定因素B.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影響深刻C.我國最早開展對自然災害的研究D.崇尚自然是史學家的治史傳統(tǒng)2.19世紀上半期起,法國美術界興起“農村熱”,描繪農村景象或生活的畫作明顯增多,著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會上層人土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龍”也逐漸選入此類畫作。這主要說明當時A.農村是法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B.城市壓力使人們向往農村悠閑生活C.畫家同情農業(yè)的衰敗和農民困苦D.社會生產的改進和城鄉(xiāng)聯系的密切3.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標志著中蘇關系走向一個全面合作的歷史時期,2001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標志著雙邊關系進入了成熟和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上述兩個條約A.都體現出不結盟的原則 B.都體現了中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C.都簽署于冷戰(zhàn)的世界格局下 D.都是中國與意識形態(tài)相同國家簽署的條約4.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李大釗等人認為,三綱五倫是孔學的核心思想,曰忠、曰孝、曰節(jié),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為以己屬人之奴隸道德。由此可見,新文化運動的反孔主要表現在A.從現代社會發(fā)展角度評判孔教價值B.揭示孔學與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聯系C.強調尊卑貴賤阻礙了民主權利實現D.個性解放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義精神5.弗格森在《美國革命史》中說:“1776年革命派認為自由是保護個人權利,反對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聯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們的理解,則是反對群眾暴政的侵犯”。以下解釋中,合乎美國歷史的有A.前者主張建立松散的邦聯以保護個人權利并反對暴政B.后者主張建立緊密的聯邦以保護個人權利并反對暴政C.革命派與聯邦派都篤信啟蒙思想并主張保護個人權利.D.革命派與聯邦派在保護個人權利問題上是根本對立的6.從每個時代的流行詞匯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時代最典型的特征。比如15、16世紀流行詞匯有“新航路”“新教”;17、18世紀的是“革命”“殖民擴張”。那么,19世紀中葉的流行詞匯應該是A.壟斷、罷工 B.進化論、大危機 C.理性、危機 D.工業(yè)家、社會主義7.如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部分直屬機構和下屬機構示意圖,這說明當時清政府A.中央權力結構完善B.中樞決策過程變化C.中央機構趨于近代化D.中央權力下移的傾向8.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與其他各家不同,為君主參謀,專替君主打算。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9.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學,同時規(guī)定他們每3個月要學習14天《孝經》和圣諭。這可以說明清政府派遣留學生的宗旨是A.改革傳統(tǒng)教育制度B.維護清朝專制統(tǒng)治C.宣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D.加強中外友好往來10.近代外國領事最早出現于中國東南沿海的時間當在A.鴉片戰(zhàn)爭后 B.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C.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 D.中法戰(zhàn)爭后11.英國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麥哲倫之后第二位完成環(huán)球航海的探險家,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動,推動其活動出現的主要因素是英國時間主要事件1566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約翰·霍金斯帶領五艘販奴船前往墨西哥,失敗險被殺。1572年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搶劫西班牙運輸隊,受到女王召見并成為其親信。1579年完成繼麥哲倫之后的第二次環(huán)球航行,成為英國“民眾的英雄”。1588年協助英國海軍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被封為英格蘭勛爵。A.新生產方式的開放性B.新型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新性C.產生了人文主義思想D.資本主義經濟成為主流12.蔣廷黻曾指出:“協定關稅和......是近年來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可是當時的人并不這樣看。......在道光時代的人眼中,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文中省略的應為A.領事裁判權 B.五口通商權C.最惠國待遇 D.內地傳教權13.西蒙·玻利瓦爾被譽為美洲的“解放者”。他領導的起義軍解放的圖示地區(qū)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羅馬遺囑繼承法規(guī)定,遺囑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財產,后來又規(guī)定遺囑人必須在給近親屬留足遺產后,才能根據自己意愿處分剩余財產,以保護家庭其他成員的法定繼承權。這表明羅馬法A.堅持折中調和的審判原則 B.側重民事糾紛的調解C.關注權利主體的利益平衡 D.遵循權力制衡的原則15.1970~1978年英國社會福利支出增長率變化表(單位:%)由上表可知,英國A.經濟狀況制約政策實施 B.逐步向非福利國家轉型C.政府放棄對經濟的干預 D.社會保障對象顯著縮減16.“NIRA于1933年6月16日通過。它促使屬員和雇主一起協商并就勞動時間、工資以及其他雇傭問題達成協議。只要這些協議符合政府法規(guī),他們就不受反托拉斯法的約束?!辈牧现械摹癗IRA”指的是A.《農業(yè)調整法》 B.《全國工業(yè)復興法》C.《全國勞工關系法》 D.《公平勞動標準法》17.1991年,歐共體12個成員國簽署《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guī)定:建立歐洲統(tǒng)一市場,實現貨物、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同時,決定實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對上述條約內容的解讀,最深刻的是A.歐洲經濟一體化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 B.歐洲從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邁進C.歐洲一體化實現需要入盟各國主權的讓渡 D.條約內容使入盟各國喪失了完全的獨立性18.1982年,在聯合國第二屆裁軍大會上,中國就裁軍問題提出了基本原則,包括反對軍備競賽;各國均有權在平等的基礎上參加討論和解決裁軍問題,而不應由少數大國包辦壟斷;制止侵略,公正合理地解決地區(qū)沖突等。1985年6月和1997年9月,中國主動宣布單方面裁減100萬和50萬軍隊員額。此舉表明,中國A.打破美國遏制所形成外交僵局 B.外交主導了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C.倡導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 D.將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19.從1840年到1861年,中國至少出現了22種有關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紀行》反映了當時中國的邊疆和世界形勢,《中西紀事》提出中國已被納入世界局勢變化的軌道中。這A.直接引發(fā)了中國近代化運動B.揭露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C.反映國人對西學的迫切要求D.推動國人重新審視世界局勢20.15世紀中期,德國人古滕貝格發(fā)明了一種可以成批澆鑄字模的手工澆鑄機,用活字與機械來印制書籍,并建立了印刷廠。他的發(fā)明很快得到推廣,到1500年德國約有60多個城市有印刷廠,歐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廠。這反映出當時A.畢昇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B.科學技術轉化成為生產力C.宗教改革推動了信息傳播D.社會需求與商業(yè)發(fā)展結合21.同盟會發(fā)動的多次起義常因經費和器械沒到位而失敗。而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革命軍卻能利用湖北的大量財政存款和漢陽兵工廠的軍火堅持到清王朝大勢已去。據此分析,武昌起義的成功應得益于A.湖北革命軍奮勇作戰(zhàn) B.同盟會準備工作到位C.洋務派官僚參與革命 D.晚清改革的客觀推動22.《放足歌》:“玉齡女子哭吞聲,哭向床前問慈母。母親愛兒自孩提,如何縛兒如縛雞。兒足骨折兒心碎,晝不能行夜不寐。鄰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學堂去讀書?!边@種現象出現于()A.鴉片戰(zhàn)爭之后 B.洋務運動之后 C.戊戌變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23.19世紀70--90年代,一部分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逐漸融合,由此,一個新的社會階層——紳商,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誕生了。紳商階層的誕生A.表明近代社會結構變化 B.得益于傳統(tǒng)經濟的解體C.阻礙了洋務企業(yè)的發(fā)展 D.顛覆了晚清的政治格局24.下表據許滌新、吳承明編寫的《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相關內容編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產業(yè)資本的發(fā)展變化情況。對其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政府的政策推動了1894、1914、1936三年資本總額快速上漲B.中國資本總額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與外資相比優(yōu)勢不明顯C.“實業(yè)救國”思潮有力促進了民間資本在本國資本中占據優(yōu)勢D.外國輸華資本的下降、時局的動蕩導致1948年資本總額下跌25.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各大洋行中任職買辦的廣東人遠超半數。之后,經營絲業(yè)的外國商行雇傭了更多浙江人代替廣東人;幾乎所有外商銀行的中國買辦都來自江蘇。這種變化反映了A.江浙已取代廣東的經濟地位 B.近代中國經濟格局的變動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平衡 D.江浙的文化底蘊超過廣東26.下表為1979年與1997年中國部分經濟數據對比表。該表數據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建立 B.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對外貿易主導經濟發(fā)展27.下圖為一幅農民壁畫,繪制于1958年。圖中文字為:“稻子玉米搭彩門,悟空說是南天門,社員高坐哈哈笑,這是俺的幸福門?!北诋嬻w現了:A.農民的美好夢想 B.農業(yè)的巨大成就C.“左”傾的虛幻激情 D.社會宣傳需要28.1928年12月,中國共產黨頒布《井岡山土地法》,規(guī)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次年4月,頒布的《興國土地法》修改:“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一變化()A.標志土地革命路線正式形成 B.有利于促進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C.有利于孤立和打擊地主階級 D.標志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29.“一切國家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就是自保。……但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它的政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政治自由?!保ǎ鄯ǎ菝系滤锅F(1689-1755),《論法的精神》上冊)這個國家是()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俄國30.《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主要體現在A.列強強迫清政府承擔巨額賠款B.列強勢力開始進入中國腹地C.列強從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D.列強開始爭奪在華路礦權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達兩個半世紀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至四艘載重由三百噸至一千噸不等的大帆船,橫渡太平洋,來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與菲律賓馬尼拉之間。在16—18世紀間,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運往菲律賓的銀子,有時多達四百萬西元(即比索),有時只有一百萬西元,但以二三百萬西元的時候為居多……這四百萬西元當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國。——摘編自樊樹志《江南市鎮(zhèn):傳統(tǒng)的變革》材料二事實證明,朝貢社會不能容忍那些可能引起重大進步的技術創(chuàng)新。他們擁有充足的人力:自由民、農奴或奴隸,相對于研制新型機器來說,使用人力勞動更加廉價。朝貢社會不僅缺乏技術創(chuàng)新的刺激因素,也缺乏進行此類創(chuàng)新的必不可少的意愿,精英人士把從事此類活動視為有失身份。他們研究天文學,預測日食和月食,但連獨輪小車都發(fā)明不出來,而正是這些簡單的裝置,使人力和畜力的勞動效率實現成倍增長?!幾运顾蚶锇⒅Z斯《全球史綱:人類歷史的譜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6—18世紀中西貿易的特點,并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之際東西方經濟地位發(fā)生轉變的原因。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漢武帝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取得勝利后,繼續(xù)大規(guī)模地執(zhí)行漢文帝時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策略,同時又開發(fā)出軍屯。公元前111年,武帝派吏卒五、六萬人到今甘肅永登一帶屯戍,接著不斷擴大到上郡、西河,及新建的武威、張掖、敦煌、酒泉四郡,人數增加到六十萬人。在桑弘羊的謀劃和組織下,這次大規(guī)模的軍屯活動得到了圓滿成功。多達六十萬人的屯田卒一邊從事于農業(yè)生產,一邊肩負著邊塞保衛(wèi)任務,為保證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發(fā)揮出了安置流民、開發(fā)西北邊疆、減少軍費開支和鞏固邊防的重要作用。----摘編自張維華<論漢武帝》(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武帝在推行軍屯策略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桑弘羊軍電活動成功的歷史意義。33.材料郭守敬(1231—1316年),順德邢臺(今河北省邢臺市)人。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精通五經,熟知天文、算學,“習水利,巧思絕人?!敝猎辏?264年),西夏境內的唐來、漢延等古渠,廢壞淤淺,“守敬更立閘堰,皆復其舊”。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張文謙等主持修訂新歷,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至元十六年,郭守敬領導開展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至元十七年,《授時歷》告成。有人建議利用灤河和渾河溯流而上,作為向上都運糧的渠道,郭守敬經探測發(fā)現這些建議不切實際。帝命郭守敬主持修建大都運河。至元三十年,“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敝水,大悅,名曰通惠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歲。后代史家稱贊“守敬開物成務,功施于千載”?!獡对贰返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郭守敬的歷史功績。(2)根據材料,簡析郭守敬取得功績的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農耕社會對自然具有很大的依賴性,而災害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危害非常大,所以,歷朝歷代都重視對自然災害的記錄與研究,故選B;自然災害可能引發(fā)社會危機,危及王朝統(tǒng)治,但不是決定因素,排除A;C材料不能體現,排除;古代史學家治史重視記錄各種災害,談不上崇尚自然,而且崇尚自然不是治史傳統(tǒng),排除D。2、D【解析】

材料說明社會上層的人士的聚會中逐漸選入現實主義繪畫的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導致城鄉(xiāng)生活的變化,這說明社會生產的改進和城鄉(xiāng)聯系的密切,D正確;材料并不是說明農村是法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A錯誤;材料說明的是現實主義畫作的題材問題,并不是說明城市壓力使人們向往農村悠閑生活,B錯誤;材料也沒有突出畫家同情農業(yè)的衰敗和農民困苦的信息,C錯誤。3、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是執(zhí)行一邊倒外交方針的體現,《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是執(zhí)行不結盟政策的體現,兩者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但它們都建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故選B;《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是執(zhí)行“一邊倒”外交方針的體現,排除A;《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訂于兩極格局崩潰之后,排除C;《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訂時,中國已經突破了意識形態(tài)對外交的束縛,不再僅僅局限于與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排除D。4、D【解析】

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材料反映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批判孔教提倡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乃束縛人性的“奴隸道德",從而反對孔教,提倡主張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的西方資本主義道德,故D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批判孔教提倡的封建倫理道德,而非批判孔教價值,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揭示孔教與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聯系,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孔教提倡的封建倫理道德束縛人性,而非強調孔教提倡尊卑貴賤阻礙民主權利的實現,故C項錯誤。5、C【解析】

根據材料“1776年革命派認為自由是保護個人權利”可知革命派主張保護個人的權力;根據材料“1787年聯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們的理解,則是反對群眾暴政的侵犯”可知聯邦派反對群眾暴政威脅個人權力,但是二者都主張保護個人權利,C選項符合題意;革命派強調的是保護個人權利,未體現主張建立邦聯制,A選項排除;聯邦派強調的是反對民眾的暴政,未涉及主張建立聯邦制國家,B選項排除;材料中的聯邦派和革命派都主張保護個人權利,D選項排除。6、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工業(yè)家和社會主義等成為當時的流行詞,D項正確;壟斷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生產關系調整的產物,A項錯誤;大危機是20世紀30年代的流行詞,B項錯誤;理性與危機是冷戰(zhàn)時期的流行詞匯,C項錯誤。7、C【解析】

依據表格中信息可知,總理衙門的架構體現了近代化的特征,因此C選項正確。材料僅涉及辦理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的機構特征,A、B選項均未體現,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權力格局的變化,D選項錯誤。故選C。8、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戰(zhàn)國時代,法家主張厲行法治,加強君主集權,因此最受統(tǒng)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項正確。儒家主張“仁”和“仁政”,道家講求自然無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均不符合題干“專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項??键c:戰(zhàn)國百家思想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戰(zhàn)國百家思想的主要內容。戰(zhàn)國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樣,觀點也不是一樣,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試的重點。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戰(zhàn)國百家思想出現的背景和對后世產生的影響等也需要掌握。9、B【解析】

從時間1872到1875年可以看出中國此時正在進行洋務運動,根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是為了維護清朝統(tǒng)治的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題干中“他們每3個月要學習14天《孝經》和圣諭”可以看出清政府派遣留學生的宗旨是維護清朝統(tǒng)治,故B正確;清政府派遣留學生的宗旨是維護清朝統(tǒng)治,A不是清政府派遣留學生的宗旨,排除;清政府派遣留學生去國外學習西方科技,宗旨是維護清朝統(tǒng)治,并非宣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加強中外友好往來,排除CD。10、A【解析】

試題分析: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使?jié)M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近代外國領事最早出現于中國東南沿海的時間就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故A項符合題意??键c:天朝的危機?鴉片戰(zhàn)爭與《南京條約》?五口通商與戰(zhàn)后中國社會的變化【詳解】11、A【解析】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國“1566—1588”年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從材料“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搶劫西班牙運輸隊,受到女王召見并成為其親信?!笨芍@一時期英國實行重商主義,促使經濟活動呈現開放性,故A項正確。英國新型政治制度出現是在17世紀,資本主義經濟成為主流是在工業(yè)革命之后,故BD兩項表述錯誤。C項與題意無關。所以A選項是正確的。點睛:本題主要考查英國的早期殖民擴張,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抓住表格材料時間關鍵詞“1566—1588”,利用時間信息就可以排除錯誤選項。12、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材料信息獲取能力。從材料中“不平等條約”“道光時代”“讓夷人管夷人”等信息可以得出1843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附件中“領事裁判權”之規(guī)定,又被稱為“治外法權”。所以答案選。A考點: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點評:領事裁判權又叫治外法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列強取得治外法權實際上是干涉了中國的司法主權。13、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率領起義軍解放了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地區(qū),①②符合這兩個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故A項正確;③④是巴西和阿根廷,不是玻利瓦爾解放的地區(qū),故B、C、D三項排除。故選A。14、C【解析】

材料“遺囑人必須在給近親屬留足遺產后,才能根據自己意愿處分剩余財產,以保護家庭其他成員的法定繼承權”表明羅馬法即保護家庭成員的權力又保護了遺囑人的自由,家庭和自由都得以保護。C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規(guī)定,未涉及折中調和的審判原則,A錯誤;一項內容不能概括整個羅馬法重視民事糾紛,B錯誤;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權力制衡的原則,D錯誤。故選C。15、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出現“滯脹”,影響了政府的福利支出,故才有材料各項福利開支大體呈縮減的態(tài)勢,故選A項;各項福利開支的縮減,是迫于無奈的現實,而非向非福利國家轉型,排除B項;政府縮小福利開支,并不代表政府放棄了對經濟的干預,故C項錯誤,排除;支出的縮減有可能是福利額度的縮減,不一定是對象的減少,故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16、B【解析】

《全國工業(yè)復興法》建立了關于公平競爭和關于產量、價格、銷售方面的規(guī)則,給工人集體談判的權力,規(guī)定了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該法案以恢復工業(yè)生產為目標,將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置于國家監(jiān)督之下,以減少盲目生產。因此根據材料“它促使屬員和雇主一起協商并就勞動時間、工資以及其他雇傭問題達成協議”可判斷出是《全國工業(yè)復興法》,B正確;《農業(yè)調整法》主要是向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以提高農產品的價格,A排除;《全國勞工關系法》主要是重申工人的權利,規(guī)定雇主不得干預和圖謀控制勞工組織,C排除;《公平勞動標準法》主要是規(guī)定工人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D排除。故選B。17、C【解析】

外交、安全和防務政策,是一個國家主權范圍內的事項,“決定實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需要成員國讓渡一定的主權,說明歐洲一體化的實現需要入盟各國主權的讓渡,故答案為C項;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經濟一體化程度,排除A項;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歐盟成立的標志性意義,排除B項;“喪失了完全的獨立性”說法絕對,排除D項。18、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中國反對進行軍備競賽,要求各國要有平等的討論權,并率先做出了裁軍的表率,反映出中國倡導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故C正確;A項是中國重返聯合國,排除;B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D項。19、D【解析】

根據材料主旨可知,鴉片戰(zhàn)爭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解西方,通過著書立說介紹西方,故D正確;A項直接表述有誤,扼;B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迫切要求表述有誤,排除D。20、D【解析】

根據材料“到1500年德國約有60多個城市有印刷廠,歐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廠”,說明當時社會需求與商業(yè)發(fā)展推動了印刷術的普及,故D正確;材料反映手工澆鑄機的發(fā)明和影響,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手工澆鑄機不屬于科學,排除B;材料與宗教改革無關,排除C。21、D【解析】

根據材料“革命軍卻能利用湖北的大量財政存款和漢陽兵工廠的軍火堅持到清王朝大勢已去”可知,革命軍的主體是新軍,訓練新軍是清末新政的軍事改革內容,新軍利用漢陽兵工廠的武器和湖北的資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說明晚晴新政客觀推動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故選D;ABC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22、D【解析】

材料“鄰家有女已放足”反映的就是放足,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曾頒布廢止纏足的法令,故D正確。鴉片戰(zhàn)爭之后和洋務運動之后尚未沒有提及放足事宜,故A項和B項錯誤。戊戌變法之后是提出,并沒有強制執(zhí)行,故C項錯誤。23、A【解析】

19世紀后期,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逐漸融合產生新的經濟和階層,表明了近代社會結構的變化,A項正確;投資近代企業(yè)的紳商階層的誕生不是自然經濟解體的結果,沒有阻礙政府興辦洋務運動,BC兩項錯誤;紳商階層的誕生不足以“顛覆”晚清的政治格局,D項錯誤。24、D【解析】

依據表格信息分析選項內容可知,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各國普遍衰落、中國國內時局的混亂導致1948年資本總額下跌,D選項正確;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動1894年資本總額快速上漲的原因,A選項錯誤;中國資本總額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但仍不占優(yōu)勢,B選項錯誤;依據表格信息可知,官辦、官僚資本在本國資本中占據優(yōu)勢,C選項錯誤。25、B【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中江浙商人買辦在近代對外通商中占主要地位,反映了鴉片戰(zhàn)后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廣東的傳統(tǒng)對外通商地位下降,推動了江浙地區(qū)經濟地位的上升,B項正確;“取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排除C項;題干并未強調文化底蘊問題,排除D項。故選B。26、B【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可知,1979-1997年期間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依存度迅速增長,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1992年南方談話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因此材料所述得益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B項正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于21世紀初,A項錯誤;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C項錯誤;材料所述數據變化得益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不是對外貿易主導經濟發(fā)展,并且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27、C【解析】

根據“1958年”和圖片及文字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大躍進時期的“左”傾錯誤造成的“浮夸風”,故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排除。28、C【解析】

由之前不沒收地主土地到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的變化,有利于孤立和打擊地主階級。故答案為C項。A項發(fā)生在1931年,排除;B項此時國共合作已破裂,排除;D項是1935年遵義會議,排除。29、A【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代議制。依據所學,孟德斯鳩生活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上半期,故可判斷:英國早在17世紀末建立了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故A符合題意;法國民主共和制確立的標志1875年憲法的頒布,德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是1871年憲法的頒布,俄國18世紀上半期仍然屬于封建專制制度,故BCD與題意不符?!驹斀狻?0、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轉變?yōu)橘Y本輸出為主,列強侵華進入到一個新階段,C選項符合題意;列強強迫清政府承擔巨額賠款始于1842年的《南京條約》,列強勢力進入中國內地始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列強掠奪在華礦權是從1885年《中法新約》簽訂后開始的,ABD三項不符合題意。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以西歐國家為主導;全球性的貿易形式(世界各地貿易聯系密切加強);中西貿易往來頻繁(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影響:經濟上:有利于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推動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農副產品的商品化趨勢;高產農作物甘薯、玉米等傳入中國并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文化上,出現了西學東漸現象(利瑪竇傳播基督教、天文、數學等,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引入《泰西水法》內容;宋應星《天工開物》引入西洋紅夷火炮鑄造法等);外交上:西方殖民者東來,葡萄牙侵占澳門、荷蘭侵占,明清王朝的海禁和清閉關鎖國政策。(2)原因:東方: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小農經濟的穩(wěn)定性使社會發(fā)展缺乏新的動力;程朱理學占主導地位帶來的重道輕器的傳統(tǒng)不利于科技的發(fā)展;西方:新航路開辟后以歐洲為主導的世界市場雛形出現和拓展;工業(yè)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文藝復興后的思想解放與科技進步;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以及代議制的確立【解析】

(1)特點:據材料“自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達兩個半世紀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橫渡太平洋,來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與菲律賓馬尼拉之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