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605-2024 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36T 605-2024 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36T 605-2024 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36T 605-2024 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36T 605-2024 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80.20CCSP66DB36代替DB36/T605—2011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warmmixasphaltconstruction江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IDB36/T605—2024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一般規(guī)定 25材料 36溫拌瀝青制備 47溫拌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 58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 69施工質量與檢查驗收 7附錄A(資料性附錄)表面活性溫拌劑檢測方法 9附錄B(資料性附錄)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制備 11附錄C(資料性附錄)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 13附錄D(資料性附錄)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拌和 14DB36/T605—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本文件代替DB36/T605-2011《溫拌瀝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與DB36/T605-2011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變化如下:——修改了標準名稱;——修改了范圍(見第1章和2011版的第1章);——修改了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見第2章和2011版的第2章——修改了術語和定義(見第3章和2011版的第3章);——增加了一般規(guī)定,刪除了分類標準(見第4章和2011版的第4章);——修改了表面活性劑型溫拌劑技術要求(見表格1和2011版的表格1——增加了溫拌瀝青制備(見第6章);——補充了機械發(fā)泡瀝青溫拌技術路線相關的技術要求(見6.2、7.4、8.2、附錄B);——修改了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拌制溫度范圍的要求(見表格5和2011版的表格4、5、6);——修改了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范圍的要求(見表格6和2011版的表格10、11、12——增加了資料性附錄,即瀝青發(fā)泡效果評估和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制備(見附錄B);——刪除了條文說明(見2011版的條文說明)。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運輸廳提出,江西省交通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JX/TC014)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西贛粵高速公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西省橋梁智能養(yǎng)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道淳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吳建明、李艷紅、萬麗霞、顏靈勝、任盼、王觀陽、劉政軍、陶卓輝、熊文勇、黃志剛、高宇、雷鳴。本文件首次發(fā)布為DB36/T605-2011,本次為首次修訂。1DB36/T605—2024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技術規(guī)范本文件規(guī)定了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的術語和定義、一般規(guī)定、材料、溫拌瀝青制備、溫拌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施工工藝和質量驗收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采用表面活性劑型溫拌和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的新、改建瀝青路面。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JGJ63混凝土用水標準JT/T860.6瀝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劑第6部分:溫拌劑JTG5220公路養(yǎng)護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第一冊土建工程JTGE20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guī)程JTGF40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80/1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第一冊土建工程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溫拌劑warmmixadditive添加到瀝青或瀝青合料中,通過物理或化學作用,瀝青混合料能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正常施工,滿足熱拌瀝青混合料技術要求的添加劑。3.2溫拌瀝青warmasphalt將溫拌劑與瀝青通過攪拌、剪切或膠體磨等方式加工得到的,或者通過機械發(fā)泡的方式得到的,可在較低溫度下正常施工,滿足熱拌瀝青混合料技術要求的瀝青。3.3溫拌瀝青混合料warmmixasphalt(WMA)2DB36/T605—2024通過溫拌劑或發(fā)泡工藝作用,瀝青及礦料在降低拌和溫度(20-60)℃條件下拌和得到的滿足熱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技術要求的混合料。3.4低溫施工coldseasonconstruction在氣溫介于0℃~10℃條件下進行的溫拌混合料施工。3.5溫拌界定溫度warmmixthresholdtemperature溫拌界定溫度是判斷熱拌瀝青混合料和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控制溫度。溫拌瀝青混合料的出料溫度須低于“溫拌界定溫度”,出料溫度高于“溫拌界定溫度”的混合料被認定為熱拌瀝青混合料。3.6表面活性劑型溫拌技術surfactantbasedWMAtechnology在拌和過程中,通過表面活性劑型溫拌劑獨特的界面作用,在瀝青內部形成獨特的潤滑結構,幫助瀝青混合料在溫拌界定溫度下維持足夠的工作性,且不對路面使用性能構成負面影響。3.7泡沫溫拌技術foamedbasedWMAtechnology通過專門的瀝青發(fā)泡設備,向高溫道路石油瀝青或改性瀝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其產生泡沫,形成一種膨脹狀態(tài),并用于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技術。3.8膨脹率expansionratio指瀝青在發(fā)泡狀態(tài)下的最大體積與發(fā)泡前的體積之比。3.9半衰期halflife指泡沫溫拌瀝青從最大體積衰減到最大體積一半時所需的時間。4一般規(guī)定4.1溫拌技術類型本規(guī)程所指瀝青溫拌技術包括兩類,一類是采用表面活性劑型溫拌劑的溫拌技術,第二類是采用機械發(fā)泡方式的泡沫溫拌技術。4.2溫拌技術特點4.2.1表面活性劑型溫拌技術是指以表面活性劑為主要材料,可以降低瀝青表面張力,暫時性在瀝青內部形成潤滑結構,溫度下降時潤滑作用能夠抵消瀝青粘度的增大,從而實現(xiàn)瀝青溫拌效果,既可采用3DB36/T605—2024“干法”加工工藝,又可采用“濕法”加工工藝。在路面壓實完成后,表面活性劑會向石料與瀝青界面轉移,還具有一定的抗剝落效果。4.2.2泡沫溫拌技術是指將熱瀝青和水在專用的機械發(fā)泡裝置內混合、發(fā)泡膨脹,形成含有大量均勻分散氣泡的溫拌瀝青技術。5材料5.1溫拌劑5.1.1表面活性劑型溫拌劑應符合表1要求。表1表面活性劑型溫拌劑技術要求pH值--5.1.1.1“干法”(直投)型添加劑(H型)設計固含量計算公式見式(1):Rd100..............................................................................(1)a式中:Pr——活性成分殘留量(相對瀝青用量),規(guī)定在0.45%~0.7%范圍內,%;Rd——設計的干法直投型添加劑固含量,%;Pa——“干法”直投型添加劑與瀝青的比例,一般推薦5:100,但最高比例不宜超過1∶10。5.1.1.2“濕法”(與瀝青預混)添加劑(M型)與瀝青的比例,一般推薦為0.6%~0.8%,使用前直接投放至瀝青儲存罐中,并在加熱狀態(tài)下充分攪拌均勻。5.1.2溫拌劑的胺值和固含量的檢測方法,詳見本規(guī)范附錄A。5.1.3為確保溫拌劑的有效性,溫拌劑應在密閉容器中避光保存,使用前添加劑應保持均勻狀態(tài),沒有懸浮物和沉淀物。5.2瀝青5.2.1道路石油瀝青和SBS改性瀝青的技術指標應符合JTGF40要求。5.2.2若選用其他天然瀝青、橡膠瀝青等高粘度膠結料,應滿足其相應標準的技術要求。5.3集料5.3.1粗集料生產溫拌瀝青混合料時,不宜采用多孔性或內部吸水性強的集料,粗集料技術指標應符合JTGF40規(guī)范要求。5.3.2細集料4DB36/T605—20245.3.2.1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瀝青混合料,細集料宜采用機制砂;其他等級公路的瀝青混合料,細集料也可選用潔凈的石屑。5.3.2.2機制砂應采用優(yōu)質堿性石料為原料,使用專用制砂機生產,其質量應滿足JTGF40規(guī)范要求。5.3.2.3石屑應清潔、干凈,不得含有泥土雜質,其質量應滿足JTGF40規(guī)范要求。5.4填料5.4.1填料應采用潔凈的堿性石料磨細的礦粉,可同時摻加1%~2%(與混合料重量比)的消石灰粉或水泥替代部分填料。5.4.2礦粉應干燥、潔凈、無結塊,其質量應符合JTGF40規(guī)范要求。5.5纖維5.5.1在瀝青混合料中摻加的纖維穩(wěn)定劑宜選用木質素纖維、有機纖維等。5.5.2纖維應在250℃的干拌溫度條件下不變質、不發(fā)脆,使用纖維必須符合環(huán)保要求,不危害身體健康。纖維必須在溫拌拌和條件下能充分分散均勻,避免采用在高溫條件下才能分散的纖維。纖維的技術指標要求應符合JTGF40規(guī)范要求。5.6水自來水可直接作為泡沫溫拌瀝青的發(fā)泡用水,當沒有條件使用自來水時,水質標準不應低于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JGJ63的規(guī)定。6溫拌瀝青制備6.1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制備6.1.1試驗室制備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時應采用“濕法”,將表面活性溫拌劑混入加熱的瀝青中,并通過剪切攪拌均勻,具體方式可參見JT/T860.6中附錄C溫拌瀝青制備方法。6.1.2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制備后,按照JTGE20的試驗方法進行檢測,應符合JTGF40中對于原瀝青的相關技術要求。6.2泡沫溫拌瀝青制備6.2.1試驗室加工泡沫瀝青時應采用室內瀝青發(fā)泡設備,現(xiàn)場加工時應在拌和樓加裝專用的瀝青發(fā)泡設備,按照附錄B的要求進行試驗。6.2.2泡沫溫拌瀝青在加工時,道路石油瀝青發(fā)泡時的加熱溫度宜控制在150℃左右,SBS改性瀝青發(fā)泡時的加熱溫度宜控制在160℃~170℃。其他改性瀝青發(fā)泡時加熱溫度應根據(jù)不同的瀝青類型通過試驗確定,泡沫溫拌瀝青加工時的發(fā)泡用水溫度為常溫。6.2.3泡沫溫拌瀝青發(fā)泡效果的評價指標為膨脹率和半衰期,適宜的用水量需要通過試驗確定,基質瀝青的發(fā)泡用水量為1%~3%,SBS改性瀝青的發(fā)泡用水量為2%~4%。6.2.4道路石油瀝青和SBS改性瀝青的膨脹率和半衰期宜符合表2的要求,當發(fā)泡效果不滿足要求時可采用合適的發(fā)泡助劑。5DB36/T605—2024表2泡沫溫拌瀝青的膨脹率和半衰期7溫拌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7.1一般規(guī)定溫拌瀝青混合料配合比組成設計應在借鑒以往同類材料的配合比設計經驗基礎上進行目標配合比設計、生產配合比設計、生產配合比驗證。7.2溫拌瀝青混合料礦料級配溫拌瀝青混合料礦料級配范圍應符合JTGF40要求,江西高速常用的易密實薄層瀝青混凝土(ECA-10及ECA-7)的級配范圍應符合表3、表4要求。表3ECA-10礦料級配表4ECA—7礦料級配7.3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7.3.1根據(jù)所設計的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類型和本規(guī)程對材料的要求,選用符合要求的材料,進行配合比設計。7.3.2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按照JTGF40規(guī)定的馬歇爾混合料設計方法(推薦采用旋轉壓實成型),并符合附錄C的技術要求。7.3.3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性能應滿足相同條件下熱拌瀝青混合料的要求,符合JTGF40規(guī)范標準。7.4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7.4.1根據(jù)所設計的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類型和本規(guī)程對材料的要求,選用符合要求的材料,進行配合7.4.2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應在借鑒以往同類材料的配合比設計經驗基礎上進行目標配合比設計、生產配合比設計、生產配合比驗證。7.4.3對于選定的瀝青,按照附錄B中B.2規(guī)定的方法,評價瀝青是否可以發(fā)泡,并確定泡沫瀝青的最佳發(fā)泡用水量。6DB36/T605—20247.4.4當瀝青滿足發(fā)泡效果標準時,對未發(fā)泡狀態(tài)瀝青按照JTGF40規(guī)定的熱拌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方法進行礦料級配和最佳瀝青用量的確定,其瀝青用量即為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最佳瀝青用量。8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8.1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拌和8.1.1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拌和應符合附錄D的技術要求。8.1.2如采用“干法”添加表面活性溫拌劑,在生產過程中應采用自動添加裝置,直接噴灑溫拌劑至瀝青混凝土拌缸中,在拌和力作用下完成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拌和程序。8.1.3如采用“濕法”添加表面活性溫拌劑,應安排單獨瀝青貯罐用于投放溫拌劑,根據(jù)瀝青罐中瀝青重量按照比例添加并攪拌均勻,溫拌劑投放后應盡快組織生產用完,高溫儲存時間不得超過7d。8.2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拌和8.2.1泡沫溫拌瀝青生產設備應包括供水系統(tǒng)、發(fā)泡系統(tǒng)、熱瀝青添加系統(tǒng)及控制系統(tǒng)。8.2.2泡沫溫拌瀝青現(xiàn)場生產時應采用與拌和設備配套的專用發(fā)泡設備,發(fā)泡設備應能高效、穩(wěn)定的生產出滿足要求的泡沫溫拌瀝青,能準確定量設定瀝青和用水量的比例、流量、定時、壓力等參數(shù)。8.2.3在施工之前,預設置泡沫溫拌瀝青生產設備的工作參數(shù),試制泡沫溫拌瀝青,并對其性能評價,確定泡沫溫拌生產設備的工作參數(shù)。8.3溫拌瀝青混合料拌和溫度兩類溫拌(表面活性劑型溫拌和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拌制溫度要求都應符合表5的要求。表5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拌制溫度范圍8.4運輸溫拌瀝青混合料運輸時,應符合JTGF40熱拌瀝青混合料運輸?shù)囊蟆?.5攤鋪及碾壓7DB36/T605—20248.5.1根據(jù)溫拌瀝青混合料的級配類型,參考熱拌瀝青混合料的相關要求,選擇合理的壓路機組合方式及碾壓要求,以達到最佳碾壓效果。8.5.2氣候條件不利因素較多時,輪胎壓路機進行初壓有助于保證壓實效果,但是為了避免輪跡,需盡早安排鋼輪壓路機進行振動壓實。8.5.3溫拌瀝青混合料在碾壓作用下,瀝青膠漿的擠出效應與熱拌時有顯著的不同,在復壓階段可以采用輪胎壓路機部分或全部替代鋼輪振動壓路機碾壓。8.5.4施工溫度8.5.4.1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溫度按照表6選擇,攤鋪和初壓溫度比熱拌瀝青混合料降低20℃~60℃。表6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范圍---8.5.4.2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最低施工溫度見表7的規(guī)定。3cm厚的薄層、2.5cm以下的超薄面層不適合于低溫施工,寒冷季節(jié)遇大風、降溫天氣不得進行施工,每天開工時宜采用較高溫度的混合料進行施工。表7溫拌瀝青混合料適宜施工溫度條件和最低攤鋪溫度40mm~50mm~40mm~50mm~8.6養(yǎng)生和開放交通溫拌瀝青混合料路面的養(yǎng)生和開放交通,應符合JTGF40對熱拌瀝青混合料路面的要求。9施工質量與檢查驗收9.1一般規(guī)定溫拌瀝青混合料路面施工質量控制與驗收,應包括原材料、配合比設計、混合料生產和施工以及完工后檢查評定的整個過程。9.2原材料檢驗8DB36/T605—2024原材料技術指標要求,應按照JTGE42和JTGE20要求進行試驗,應符合JTGF40的相關技術要求。9.3瀝青混合料檢驗9.3.1溫拌瀝青混合料生產過程中,溫拌瀝青和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性能試驗應按照JTGE20要求進行,檢驗的頻度和質量要求應符合JTGF40的相關技術規(guī)定。9.3.2溫拌混合料的現(xiàn)場取樣和成型必須連續(xù)進行,料溫下降到失去工作性后不允許重新加熱再成型;一般要求,取樣量要至少為試驗需要量的3倍,取樣時立即測溫,溫度應在允許出料溫度范圍內;樣品運送途中要注意保溫,料溫下降超過20℃的混合料,不允許使用;取回的樣品,立即放入恒溫箱,樣品堆積厚度,不低于8cm,恒溫1h~2h后進行成型試驗。9.4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溫拌瀝青混合料路面鋪筑過程中必須隨時對鋪筑質量進行評定,質量檢驗的內容、頻度、允許差應符合JTGF40要求。9.5溫拌瀝青混合料路面質量驗收溫拌瀝青混合料路面的質量驗收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JTGF40、JTGF80/1和JTG5220的規(guī)定執(zhí)9DB36/T605—2024(資料性附錄)表面活性溫拌劑檢測方法溫拌劑是瀝青混合料實現(xiàn)溫拌施工的關鍵要素,在混合料拌和過程中,它可以在膠結料內部形成特殊的潤滑結構,在不影響瀝青對石料裹附的前提下,確?;旌狭峡梢栽谳^低的溫度下被壓實。為了確保溫拌劑的活性和效果,宜按照以下方法完成各項測試。A.1pH值的測定pH值是指添加劑溶液的酸堿度,它是一個表面活性劑活性特性指標。測試方法如下:a)宜使用帶有溫度補償功能的pH計,pH計在使用前必須經過標定,確保pH計工作正常;b)溫拌劑取樣時應先充分攪拌,以確保取樣均勻;c)測試酸值時確保溫拌劑樣品的溫度在25℃±0.5℃,并在測試過程中保持適度攪拌;d)由于添加劑的緩釋效應,pH計讀數(shù)如果能穩(wěn)定保持≥0.5min即可取為最終的酸值結果。A.2固含量的測定固含量指添加劑去除可揮發(fā)成分后的含量,表征有效成分在混合料的最終殘留量。測試方法如下:a)常溫下準確稱取溫拌劑M,放入潔凈的1000mL燒杯中,記錄“干法”直投型溫拌劑(H型)與燒杯的總質量為M1;b)將盛有溫拌劑的燒杯在110℃烘箱中放置5h后取出,在干燥器皿中冷卻至少1h后,記錄其總質量為M2。固含量R的計算見公式(A.1):R100.................................................................(A.1)式中:R——固含量,%;M——溫拌劑的質量。20g±0.02g;M1——溫拌劑與燒杯的總質量,g;M2——燒杯與固體質量,g。A.3胺值的測定胺值是表面活性溫拌劑常用特定(活性)成分性指標,通過檢測胺值,可以用于溫拌劑活性的初步確認。測試儀器和方法如下。A.3.1化學試劑和設備:——異丙醇;——0.5mol/L的標準鹽酸溶液;——天平,精確度0.001g;——燒杯,250mL;——磁力攪拌器;DB36/T605—2024——50mL滴定管,精確度0.1mL;——蒸餾水;——精密式pH計。A.3.2樣品測試步驟如下:a)取適量溫拌劑樣品(H型一般為28g~30g,M型一般為2g~3g)到燒杯中,同時記錄實際重量,精確度為0.001g;b)繼續(xù)往燒杯里加90g±3g異丙醇的水溶液(異丙醇:蒸餾水重量比=75∶25);c)放入磁力攪拌轉子,將燒杯放置于磁力攪拌器上,攪拌至充分溶解;d)用pH=7和pH=4的標準溶液,標定pH計;e)往滴定管(50ml,精度0.1mL)里加入0.5mol/L的標準鹽酸溶液,緩慢扭動閥門,消除氣泡后記錄下鹽酸溶液的初始刻度讀數(shù);f)將pH電極頭放入溶液中,觀測pH計顯示讀數(shù);g)緩慢地往燒杯里滴定加入0.5mol/L的標準鹽酸溶液,同時觀測pH計顯示讀數(shù),當讀數(shù)接近3.5時,逐滴地加入標準鹽酸溶液,直到使pH值讀數(shù)穩(wěn)定在3.48~3.52之間;h)記錄終點的滴管讀數(shù),初始刻度讀數(shù)減去結束時讀數(shù)為標準鹽酸的用量,用以下的公式(A.2)計算胺值。A.3.3胺值計算公式胺值.....................................................................(A.2)式中:胺值單位——mg/g;N——鹽酸標準溶液的摩爾濃度,mol/L;Va——滴定消耗的鹽酸體積,mL;Sa——實際添加的添加劑樣品量,g;R——溫拌劑固含量,H型取實測固含量。DB36/T605—2024(資料性附錄)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制備B.1一般規(guī)定B.1.1本方法規(guī)定了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試件制備方法,以供在試驗室開展瀝青混合料的后續(xù)試驗。B.1.2根據(jù)對應的熱拌瀝青混合料類型,按照JTGF40規(guī)定的馬歇爾混合料設計方法進行配合比設計。B.1.3瀝青發(fā)泡最佳用水量確定后,方可進行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的生產。B.1.4每次配制的材料質量應當符合拌和鍋的容積要求,材料應直接采用生產現(xiàn)場所用材料。B.1.5馬歇爾試驗的穩(wěn)定度和流值,僅作為配合比設計的參考性指標,高溫性能、低溫性能和水穩(wěn)定性是判斷瀝青混合料性能的關鍵指標。B.2瀝青發(fā)泡效果試驗B.2.1本方法適用于使用室內瀝青發(fā)泡裝置確定泡沫溫拌瀝青的膨脹率和半衰期,瀝青發(fā)泡試驗宜在常溫條件下進行,瀝青發(fā)泡時的水溫為常溫?,F(xiàn)場施工可參考本方法對瀝青發(fā)泡性能進行檢驗。B.2.2準備標定所需的鋼桶、量尺與秒表,鋼桶直徑為275mm,容積為20L,秒表精度不低于0.1s。B.2.3試驗步驟如下:a)標定瀝青的噴射流量,并設置計時器,使每次瀝青的噴射量為500±10g;b)設定水流量控制計,達到需要的加入量(1%用水量);c)通過試驗機泵送循環(huán)的瀝青應加熱至適宜的發(fā)泡加熱溫度。其中道路石油瀝青150℃、SBS改性瀝青160℃~170℃,并在開始試驗前至少維持5min;d)將泡沫溫拌瀝青噴射到加熱至75℃的鋼桶里,在噴射結束后,瀝青體積膨脹到最大的瞬間按下秒表,開始記錄時間;e)使用標尺(與275mm直徑鋼桶和500g瀝青標定過測量桶內泡沫溫拌瀝青的最大高度,并作為泡沫溫拌瀝青的膨脹率記錄;f)使用秒表測量泡沫衰落至最大體積一半所持續(xù)的時間(精確到0.1s并作為泡沫溫拌瀝青的半衰期記錄;g)重復三次試驗,當平行試驗結果與其平均值誤差不超過10%時,取其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否則應重新試驗;h)根據(jù)試驗結果,評價發(fā)泡效果是否滿足要求。B.3泡沫溫拌混合料室內生產B.3.1試驗室加工時應采用室內泡沫瀝青發(fā)泡設備。B.3.2將室內拌和鍋與發(fā)泡設備對接,以便泡沫溫拌瀝青直接噴入拌和鍋中,通過試驗機泵送循環(huán)的瀝青應加熱至適宜的發(fā)泡加熱溫度。其中A級70號道路石油瀝青的加熱溫度宜控制在150℃±5℃、SBS改性瀝青的加熱溫度宜控制在165℃±5℃。B.3.3根據(jù)需要的最佳瀝青用量、最佳發(fā)泡用水量及發(fā)泡設備的噴出流量,設定好發(fā)泡設備的各項參DB36/T605—2024B.3.4集料加熱溫度比拌和溫度應高15℃,加熱后的石料(纖維)放入預熱好的拌和鍋進行干拌,在噴射泡沫溫拌瀝青前,集料干拌20s,噴射泡沫溫拌瀝青后持續(xù)拌和90s,再進入礦粉持續(xù)拌和90s。B.3.5將拌制好的泡沫溫拌瀝青混合料,在對應擊實溫度下養(yǎng)護1h~2h后,以備后續(xù)的試件成型。B.4泡沫溫拌混合料成型方法B.4.1泡沫溫拌混合料養(yǎng)護結束后,在規(guī)定的成型溫度下(應比同型號的熱拌瀝青混合料低20℃~30℃)成型。B.4.2成型方法可采用馬歇爾擊實方法成型,條件允許時,可采用具有揉搓作用的旋轉壓實成型。DB36/T605—2024(資料性附錄)表面活性劑型溫拌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C.1一般規(guī)定C.1.1溫拌瀝青混合料的設計按照JTGF40馬歇爾混合料設計進行。C.1.2馬歇爾試驗的穩(wěn)定度和流值,僅作為配合比設計的參考性指標,動穩(wěn)定度、水穩(wěn)性等性能指標是判斷瀝青混合料的關鍵指標。C.2混合料室內制備C.2.1“干法”直投添加型(H型)溫拌混合料拌和程序如下:a)石料加熱溫度比出料溫度應高10℃~20℃,加熱好的石料(纖維)放入預熱好的拌和鍋進行干拌;b)用拌鏟將干拌后的石料拉成一斜面,露出拌鍋底部;c)熱瀝青(溫度與熱拌同)倒入露出來的拌鍋底部;d)采用50mL的燒杯,充分潤濕后,按照規(guī)定比例稱量添加劑;e)攪拌槳下降,降到正好可以將燒杯/紙杯探入的位置,將添加劑倒在瀝青液面上,盡量避免倒在石料上;f)降下攪拌槳,開始攪拌,攪拌時間約為1min~1.5min;g)略微升起攪拌槳,倒入礦粉(不加熱),再次攪拌(一般不超過1min);h)出料溫度應比同型號的熱拌瀝青混合料低30℃以上。C.2.2“濕法”(與瀝青預混)添加型(M型)溫拌混合料拌和程序如下:a)將瀝青加熱至拌和溫度,計算M型溫拌劑的添加量,準確稱量后,在攪拌狀態(tài)下緩慢將溫拌劑倒入瀝青中,隨后攪拌約10min,維持加熱溫度備用;b)石料加熱溫度比出料溫度應高5℃~10℃,加熱好的石料(纖維)放入預熱好的拌和鍋進行干c)按照同類型的熱拌瀝青混合料的試驗流程完成溫拌瀝青混合料的拌和過程,出料溫度應比同型號的熱拌瀝青混合料低30℃以上。C.3混合料成型方法C.3.1混合料在規(guī)定的成型溫度(應比同型號的熱拌混合料低30℃以上)條件下恒溫2h后成型。C.3.2成型方法宜采用具有搓揉作用的旋轉壓實機。C.4確定最佳瀝青用量最佳瀝青用量的確定方法,應符合JTGF40要求。通常情況下,在確定最佳瀝青用量后,宜對該瀝青用量下溫拌瀝青混合料和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