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楊絳父親楊蔭杭先生_第1頁
記楊絳父親楊蔭杭先生_第2頁
記楊絳父親楊蔭杭先生_第3頁
記楊絳父親楊蔭杭先生_第4頁
記楊絳父親楊蔭杭先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記楊絳父親楊蔭杭先生楊蔭杭(1878―1945年)字補塘,筆名老圃。20年多年前,李慎之先生曾在《讀書》雜志上發(fā)表一篇介紹楊先生的文章,題為《通才博識,鐵骨冰心》。文中寫到:“補塘先生之博學多聞,往往使我撟舌不能下。無論什么材料,都是信手拈來皆成妙諦。尤其難得的是,它們并不是專門著作,而是排日作文、觸事生感、隨寫隨刊的東西。然而文章詩詞、中外故實都準確得像從電腦信息庫中調出來的一樣,無怪乎楊絳先生要對我說:‘我爺讀的書都是嚼爛了吃到肚皮里的?!┭湃珏X鐘書先生也深信凡老丈人之所引舉‘決不會記錯’?!蔽闹袟罱{所謂“我爺”,就是她的父親楊蔭杭先生。

讀了李先生的文章以后,我也去書店買了一本《老圃遺文輯》翻看。這本書收集了楊蔭杭上世紀20年代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發(fā)表的數百篇文章。這些文章都很短,卻涉及中外歷史、地方文化、社會不公、官場腐敗等許多方面的內容。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楊蔭杭有三個特點:一是滿腹經綸,博聞強記;二是不寫高頭講章,只寫簡短評論;三是繼承了中國文人關心政治的傳統(tǒng)。

《老圃遺文輯》一書后面附有楊絳的長文《回憶我的父親》。文中提到楊蔭杭的祖父在杭州做過“很小的小官”,楊小時候頗受祖父寵愛,記憶最深的就是祖父一邊給他剝瓜子,一邊教他背古詩。楊絳還說:“我的祖父也在浙江做過一個小地方的小官”,所以兩代人都是只有住宅沒有田產的窮書生、窮小官(參見《老圃遺文輯》第934頁,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第1版)。

早年求學經歷

1895年,17歲的楊蔭杭考入天津中西學堂。該學堂由盛宣懷是年創(chuàng)辦,第二年改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官辦大學。辛亥革命以后改名為國立北洋大學,1949年以后又改名為天津大學,成為一所專門培養(yǎng)國防工業(yè)人才的學校。1964年我高中畢業(yè)時,曾把這所學校當作第一志愿,沒想到因為家庭出身問題,在考試之前就已經被打入另冊。因此所謂考試,也就是走走過場而已。更有意思的是,到了2008年4月,該校校長曾邀請我和謝泳、丁東、傅國涌4人前去研究其校史,后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前往。

話說回來,當年楊蔭杭之所以選擇這所學堂,是因為它不僅對學生一律免費,還在教員配備、教學計劃、講授內容和教科書選擇、實驗室器材等方面都采用美國模式,故有“東方康奈爾”之譽。另外,它還分為頭等學堂和二等學堂兩部分。頭等學堂相當于本科,設工程、電學、礦務、機器、律例等5個專業(yè);二等學堂不分專業(yè),相當于預科,畢業(yè)后可以直接升入頭等學堂。

1897年,該學堂因伙食問題爆發(fā)學潮,校方對此采取強硬態(tài)度,決定將帶頭鬧事者一律開除。據楊絳說,當時他的父親并未參與其事,但是在學校當局追查時,他因為看不慣那些事前慷慨激昂、事后畏葸不前的人,便挺身而出主動承擔了責任。結果他被開除學籍,離開了這所條件優(yōu)越的學校。

隨后,他又考入剛剛在上海成立的南洋公學(上海交大的前身)。該校也是由盛宣懷創(chuàng)辦,聘請張煥綸與福開森分別擔任中、西文總教習。它原計劃分為外院、中院、上院和師范院4個部分,前3院相當于小學、中學和大學,但由于缺乏師資,只好先在師范院招了一個班的學生。有人對這個班評價很高,說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師范教育的先河,是一所值得紀念的學校。

保送日本留學

1898年,楊蔭杭被南洋公學保送到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深造。隨后,國內發(fā)生了和運動。遠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為了“聯(lián)絡感情、激勵志氣”,成立了一個宗旨不太明確的團體――勵志會。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說:“勵志會為庚子(1900年)東京留學界所組織。其時各省學生東渡留學者不過百數十人,尚無何種結合,此會實為留學界創(chuàng)設團體之先河。有會章五條,不外以聯(lián)絡情感策勵志節(jié)為宗旨,對于國家別無政見。惟是時革命思潮已風起云涌,會員中主張光復主義者大不乏人。激烈派如戢元丞、沈云翔等均任會中干事,故亦不啻一革命宣傳機關。”(參見《革命逸史》初輯第99頁,中華書局1987年1月第1版)

馮自由還說,早在1900年,楊蔭杭與楊廷棟、雷奮等人就創(chuàng)辦了《譯書匯編》。該報以“編譯歐、美法政名著為宗旨,如盧騷之民約論,孟德斯鳩之萬法精理,約翰穆勒之自由原論,斯賓塞之代議政體,皆逐期登載。譯筆流麗典雅,風行一時。時人咸推為留學界雜志之元祖。自后各省學生次第倡辦月刊,吾國青年思想之進步,收效之巨,不得不謂《譯書匯編》實為之倡也”。后來,曹汝霖在回憶錄《曹汝霖一生之回憶》中也提到了這份雜志。

有趣的是,楊蔭杭在日本還遇上過兩件趣事:一是日本舍監(jiān)偷吃中國留學生的皮蛋,被大家發(fā)現(xiàn);二是日本下女把留學生帶去的牙粉當作化妝品,涂抹在臉上。后來楊蔭杭給楊絳講這些趣聞軼事時,還使用了章回小說的標題:“偷皮蛋舍監(jiān)嘗異味,搽牙粉丑婢賣風流”。這件事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也有記錄,標題是《日教員竊皮蛋之笑話》??梢姡敃r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生活水平還是不錯的。

東瀛歸來譯書

1902年,楊蔭杭尚未畢業(yè)就返回中國。對于這件事,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中是這樣說的:“我父親一九二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當時稱‘東京專門學?!┍究谱錁I(yè)?;貒蠛屠讑^、楊廷棟同被派往譯書館譯書。最近我有一位朋友在北京圖書館找到一本我父親編譯的《名學教科書》(一九三年再版),想是那個時期編譯的。孫寶恂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九三年)日記里曾提到這部書:觀《名學》,無錫楊蔭杭述。余初不解東文哲學書中‘內容’、‘外延’之理,今始知之?!逼渲小懊麑W”即早年“邏輯學”的稱謂。

關于這段話中“派往譯書館譯書”,文后的注釋是:“見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一)第72頁。譯學館前身是‘北京同文館’。庚子后,京館改稱譯書館。”此說法似有訛誤。

“譯學館”是個冷僻的名詞,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詞典》對它的解釋是:“清末培養(yǎng)翻譯人才的學校。1902年初(光緒二十七年底)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后,于北京北河沿置房改設,名譯學館……”該詞條與上述注釋和介紹基本一致,只是沒有“庚子后,京館改稱譯書館”的說法。

另據楊絳說:“勵志會里有激烈派和穩(wěn)健派之分,激烈派鄙視穩(wěn)健派,兩派‘勢如水火’。我父親屬于激烈派?!睋宋乙詾闂钍a杭等人留日歸來后,是不會選擇北京同文館的,他們不可能主動向清朝政府投懷送抱。

為弄清楊蔭杭留日歸來后的去向,我查找了相關資料。最后在寧波大學吳小鷗女士的《中國現(xiàn)代教科書之父張元濟》一文中找到了答案。她說:早在1899年3月,張元濟經李鴻章介紹擔任了南洋公學譯書院主事,開始編譯出版各種新式教科書。其中包括《格致讀本》《萬國通商史》《英國文明史》等著述。1902年夏天,南洋公學留日學生雷奮、楊蔭杭、楊廷棟從日本留學回來,被派往譯書院任職。后來,楊蔭杭編譯《名學教科書》,楊廷棟有《法律學教科書》《法制理科教科書》和《政治學》問世,雷奮編著了《國家學講義》和《地方自治講義》。這些著述在當時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楊蔭杭等人是由南洋公學派往日本留學的。后來母校急需翻譯人才,他們尚未畢業(yè)就提前回國,顯然是為了解決母校的燃眉之急。上海南洋公學“譯書院”與北京“譯書館”雖然只差一字,卻相去甚遠,所以我猜測楊絳先生所謂北京譯書館云云,很可能是上?!白g書院”之誤。

楊蔭杭等人編譯的這些社會政治讀物,雖然是南洋公學的教材,但卻為整個社會提供了難得的思想資源,產生了很好的效應。后來張元濟在商務印書館非常重視教科書的出版,顯然與他主持譯書院的經歷有關。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03年,譯書院因經費問題而停辦,于是楊蔭杭離開上海返回家鄉(xiāng)無錫。

執(zhí)教澄衷學堂

據楊絳說:“我父親回到家鄉(xiāng),與留日學生蔡文森、顧樹屏創(chuàng)辦了‘理化研究會’,提倡研究理化并學習英語。我母親形容父親開夜車學理化,用功得背上生了一個‘搭手疽’,吃了多少‘六神丸’?!睆倪@里,可以看出其科學救國的熱忱。楊蔭杭的妹妹楊蔭榆后來去日本留學時,選擇了東京女子高等師范的理化專業(yè),也正是受了楊蔭杭的影響。

楊絳說:不久她的父親又到了上海,“在《時事新報》館任編輯,也在上?!短K報》任編輯及撰稿工作并在澄衷學校、務本女校、中國公學教課”。

查《中國近代史詞典》有關詞條,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說法也有問題:《時事新報》的前身是1907年創(chuàng)辦的《時事報》,到1911年才改名為《時事新報》,而1906年楊蔭杭已經赴美國留學了。另外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經有過兩個《時報》:一個是1886年在天津創(chuàng)辦的《時報》,著名傳教士李提摩太曾擔任主筆;另一個是1904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時報》,由康有為的弟子狄楚青擔任主筆。楊蔭杭離開南洋公學譯書院以后,他的同學雷奮和楊廷棟都在后一個《時報》館擔任過編輯,所以我懷疑楊絳先生所謂《時事新報》,很可能是上?!稌r報》之誤。

楊蔭杭任教的澄衷學堂是寧波籍企業(yè)家葉澄衷在1900年創(chuàng)辦的,少年時代在上海求學,曾經就讀于這所學校。所以他在《四十自述》中說:“澄衷的教員之中,我受楊千里先生(天驥)的影響最大。我在東三齋時,他是西二齋的國文教員,人都說他思想很新。我去看他,他很鼓勵我,在我的作文本上寫上‘言論自由’四個字?!保▍⒁姟度返?8卷第57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楊天驥與楊蔭杭不僅是近親,而且二人都在澄衷學堂當過教員,所以楊絳說:“抗戰(zhàn)勝利后,我在上海,陳衡哲先生請我喝茶,曾見過。他用半上海話對我說:‘我認識你的姑母,認識你的叔叔,你老娘家(蘇滬土語‘尊大人’的意思)是我的先生?!瘬f他那時在中國公學讀書。錢鐘書對我說,決不肯亂認老師,他也不會記錯?!?928年,、徐志摩、葉公超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以后,錢鐘書和楊絳都是該雜志的作者。錢署的是筆名“中書君”,寫的是書評;楊署的是本名“楊季康”,發(fā)表的是譯文。據說當時楊絳和錢鐘書正在熱戀之中,有一次錢領她去看望自己的老師葉公超先生。葉知道她是學英文的,便讓她翻譯了《共產主義是不可避免的嗎》一文,發(fā)表在1933年6月1日出版的《新月》第4卷第7期上。從此以后,楊絳便走上了翻譯之路。

遠赴美國留學

1906年,就在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國內各種勢力異?;钴S的時候,楊蔭杭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法律專業(yè),開始對西方民主法制作系統(tǒng)研究。對于父親這一選擇,楊絳有如下評論:父親出國以后,“他原先的‘激烈’,漸漸冷靜下來。北伐勝利后,我經常聽到父親對母親挖苦當時自稱的‘廉潔政府’。我在高中讀書的時候,1927或1928年,我記得父親曾和我談過‘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得失,他講得很仔細,可是我不大懂,聽完都忘了,只覺得父親傾向于改良”。

1910年楊蔭杭學成回國。他的碩士論文是《日本商法》,被收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叢書第一輯。楊絳從來沒聽父親提起過自己的學位和論文,倒是錢鐘書是個有心人。有一次他在岳父書櫥的最高層看到一本紅皮書,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就是老岳父的碩士論文。那個時代的人對學位論文是不當回事的,他們認為如果只有學歷沒有能力,只能是一個兩腳書櫥?;貒鴷r,楊蔭杭還路過歐洲游歷一番,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一種風尚。

回國以后,楊蔭杭經張謇推薦,在北京法政學堂任教。肅親王善耆聽說他精通東西方法律,便請他利用晚上的時間為自己講課。善耆是清朝末年銳意改革的一位皇室成員。動亂以后,他引進了警察制度,修整了王府井一帶的路面和大大小小的店鋪,還建成了東安市場和文明戲院。此外,他還因為同情革命,主動釋放了刺殺載灃的。

據楊絳說:“辛亥革命前夕,我父親辭職回南,肅親王臨別和他拉著手說:‘祝你們成功?!肿YR,只表示他有禮貌,而‘你們’兩字卻很有意思,明白點出東家和西席之間的不同立場?!D銈兂晒Α@句話是我父親著重和我講的?!庇纱丝梢?,當時的大清王朝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堅持司法獨立

辛亥革命以后,楊蔭杭就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兼司法籌備處處長。不久,因北洋政府有本省人不能擔任本省官職的回避制度,而被調任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

楊蔭杭上任后,曾接手一件惡霸殺人案件。據說此人仗著自己與督軍有裙帶關系,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甚至把殺人不當回事。民國初年,各省的督軍、民政長和高等審判廳廳長,實行三權分治。當時浙江的督軍是朱瑞,民政長是屈映光。屈曾為這個惡霸說情,但是堅持司法獨立的楊蔭杭還是以“殺人償命,不能寬宥”為由,將這個惡霸判處極刑。為此屈映光在晉見的時候,以“此人頑固不靈,難與共事”為由,先告了楊蔭杭一狀。幸虧的秘書長張一也是江蘇無錫人,在他的干預下,親筆批了“此是好人”4個字,然后把楊蔭杭調到了北京。

不久,稱帝失敗,黎元洪上臺執(zhí)政,楊蔭杭被任命為京師高等檢察廳廳長。1917年,有報紙揭露許世英在擔任交通總長期間,任用親信擔任鐵路局長,并假借調查之名要求各路每月進貢1000元。另有報紙披露,許世英賣官鬻爵,濟南鐵路事務所所長、徐州車務段段長、浦口港務處處長等人皆因賄賂許世英而得到官位。更惡劣的是,許世英還在對外交涉中有致使國家財政損失上百萬元的嫌疑。楊蔭杭得知這些消息后,便下令傳訊許世英并把他羈押起來。

許世英字靜仁,安徽秋浦人,是近代中國政壇的著名人物。早在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后,他就因為護駕有功得到清政府重用。1907年東北設立行省后,他被任命為奉天高等審判廳廳長。1910年,他奉命赴華盛頓參加萬國司法制度及改良監(jiān)獄會議,會后又考察了10余個歐美國家的司法制度,被視為近代司法制度的專門人才。辛亥革命期間,他與山西巡撫張錫鑾聯(lián)名吁請清帝退位,擁護上臺。民國成立后,他先后在、黎元洪、段祺瑞政府擔任大理院院長、司法總長、內務總長、交通總長和國務總理等職。

按理說許世英也是司法界元老,楊蔭杭的前輩,但是楊卻不顧一切地傳訊了他。許世英被扣押后,許多人前來說情,致使楊蔭杭家“那一夜的電話沒有停”過。

對于這件事情,有人說楊蔭杭在擔任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時,就與許世英結怨,因此這一次純屬報復。也有人說楊蔭杭沒有掌握充分證據就下令抓人,不僅是魯莽之舉,還有濫用職權之嫌。

最后,許世英被宣告無罪并辭去了交通總長的職務;楊蔭杭也辭去高等檢察廳廳長一職,于1919年離開北京回到無錫。

為此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中說:“第二天,父親就被停職了。父親對我講過:‘停職審查’雖然還不如‘褫奪查辦’嚴重,也是相當重的處分;因為停職就停薪。我家是靠薪水過日子的。我當時年幼,只記得家里的馬車忽然沒有了,兩匹馬都沒有了。大馬夫、小馬夫也走了。想必是停薪的結果。”在《老圃遺文輯》中,附有當年刊登在《申報》上的《聲辯中之高檢長懲戒案》,其中有《司法部呈文》和《楊蔭杭抗辯書》等文件,這應該是進一步研究這一公案的原始材料。

2009年5月,我有幸應臺灣“中央研究院”邀請,參加90周年紀念活動?;顒悠陂g,我在臺灣大學附近的舊香居書店淘到一本《人間世》月刊社印行的《許世英回憶錄》。據該刊發(fā)行人劉濟民說,《許世英回憶錄》是在的敦促下,通過記者采訪的形式開始的。這本書“原擬分成上中下三集,上集為滿清時代,中集為民國初年,下集為國民政府時代,不幸《人間世》在五十年九月間,突遭意外,被政府強迫停止發(fā)行一年,至五十一年十月復刊,回憶錄仍繼續(xù)刊載至年底,嗣因有某要人勸阻靜老不要在《人間世》上繼續(xù)發(fā)表回憶錄,故不得已只有將滿清一部分,勉強予以結束,至堪惋惜!”(參見《許世英回憶錄》第2頁,《人間世》月刊社中華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十日初版)

劉濟民還說:“因為靜老是我們安徽人的鄉(xiāng)長,他畢生為國家民族服務,清廉自守的精神與風范,實令我輩后生非常的敬佩!這是我要求替他發(fā)表回憶錄的動機?!蓖ㄟ^采訪,他發(fā)現(xiàn)“靜老一生做大官,但不愛錢……身后很是蕭條,在他的故鄉(xiāng)――安徽省至德縣并未治產,還是祖遺的幾間老屋,至于北平上海,亦無華廈別墅,美國銀行更無存款。在近代史中凡是擔當大任的安徽人,還沒有發(fā)現(xiàn)到有貪污的劣跡?!?/p>

劉濟民的話是否可信,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不過他的最后一句話,似乎有點武斷。

加盟《申報》副刊

回到家鄉(xiāng)以后,楊蔭杭患了傷寒,病情最嚴重的時候,已經到了準備后事的階段。據楊絳說:“我父親在病中,經常得到好友陳光甫先生和楊廷棟(翼之)先生的資助。他們并不住在無錫,可是常來看望。父親病中見了他們便高興談笑,他們去后往往病又加重。我雖是孩子,經常聽到父母談到他們,也覺得對他們感激……慚愧得很,我雖然常常聽到楊翼之的名字,卻從未見過面。更不知他的后人――我實在想見到他們,表達我的感激?!痹谶@句話的后面有注釋說:“1992年我得到楊翼之先生外孫女的信,欣知遙寄的感激已經寄到?!?/p>

1920年,楊蔭杭病愈之后再次到上海,出任上?!渡陥蟆飞绺敝骶帯!渡陥蟆肥侵袊飞蟿?chuàng)辦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也被視為新聞自由的典范。特別是該報副刊“自由談”自1911年問世以后,始終以文人論政為特點,在主張民主自由、抨擊社會時弊、揭露官場腐敗、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當時楊蔭杭已經年過不惑,能夠加盟這家報館并擔任要職,對他個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在楊絳整理的《老圃遺文輯》中,收集了楊蔭杭1920年到1925年間,在《申報》發(fā)表的600多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的評論,當時叫“時評”和“常評”。這些評論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這一點,從它們的標題中就可以看出。比如僅僅在1920年,談論政局的有《今之時局》《湘事與和議》《與徐樹錚》《保定會議》《我之廢督觀》《南軍閥與北軍閥》等;談論財經的有《新銀行團與軍黨》《新銀行團與內政》《新銀行團與田賦》《新銀行團與鐵路》《政客與災民》《所得稅》等;談論移風易俗的有《娶妾之罪惡》《中國人嗜賭之特性》《禁煙之笑談》《家庭改良之第一步》《早婚與濫婚》等;普及社會常識的有《論宗教》《鄉(xiāng)曲主義與大一統(tǒng)主義》《內訌時代之常識》《釋法》等;談論歷史借古諷今的有《談史》《惡言考》《太平新義》《虜獲品》《今小學》等。這些雜文隨筆不僅字字珠璣,篇篇錦繡,而且那信手拈來的史料功夫和發(fā)微探賾的考證本領,實在令人嘆服。其中,他在《今小學》中對“黨”字和“民”字的解析,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晚年逸聞趣事

1923年,楊蔭杭因為不喜歡上海的復雜環(huán)境,便“遷居蘇州,專營律師事務。兼為報刊撰文”。當律師要有律師事務所,于是楊蔭杭便買下了被當地人稱為“一文廳”的大宅院定居下來。

“一文廳”是明代高官徐如珂的宅第,當年徐因為得罪魏忠賢被趕回蘇州服毒自盡,后來當地民眾為紀念他,每家各捐一文修建此廳,故稱為“一文廳”。楊蔭杭買下以后,經過簡單修繕住了進去,然后請張謇書寫“安徐堂”3個大字掛在正廳。楊絳聽父親說:“那是張謇一生中末一次題的匾額?!睏钍a杭這樣做,既為宅第的故主留下痕跡,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種抱負。當時楊絳才十二三歲,正處在娉娉裊裊的豆蔻年華,因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