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操作常規(guī)_第1頁
放射科操作常規(guī)_第2頁
放射科操作常規(guī)_第3頁
放射科操作常規(guī)_第4頁
放射科操作常規(gu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放射科診療常規(guī)

第一章X線攝片造影操作常規(guī)

第一節(jié)X線攝影基本規(guī)范

一、x線攝影工作流程

(-)受檢者憑本院醫(yī)師x線攝影申請單辦理登記編號后,在指定機房門外

等候檢查。

(二)攝影前必須核對受檢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檢查號、檢查部位及檢查要

求等無誤。

(三)造影檢查前,應向受檢者告知碘對比劑使用說明并簽署同意書,做好

過敏試驗并記錄。

(四)請受檢者去除檢查部位可能造成偽影的較厚衣服和各種飾物,貴重物

品應妥為保管。

(五)在操作面板輸入或調(diào)出受檢者檢查號、姓名等基本信息,信息標記應

完整準確。

(六)按檢查要求準確合理擺放攝影體位,胸部、腹部攝影時應訓練屏氣配

合。

(七)應對受檢者檢查部位以外的相鄰射線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

X線曝光時其他人員應當離開機房,受檢者無法配合而需陪扶時應讓陪扶人員穿

戴防護用品。

(八)在攝影菜單中選定對應的體位和參數(shù)程序。

(九)嚴格執(zhí)行各部位的X線攝影檢查常規(guī),遵守機房操作規(guī)范制度。

(十)攝片完畢在申請單上記錄重要的攝影參數(shù)。向受檢者告知取報告時間

和地點。

二、X線攝影信息標記要求

(-)每天攝片前核對數(shù)字設備的日期、時間。

(-)數(shù)字圖像的四角分別顯示有關電子信息。左上:日期、時間;右上:

檢查號、姓名;左下:檢查項目;右下:醫(yī)院名稱、操作者工號。

(三)屏片模擬攝片的每一攝片部位必須包括貼鉛字號碼,包括右或左、攝

片者代碼或工號。鉛字號碼按順序排列:橫向排列從左至右、豎向排列自上而下

(四肢為近端至遠端),并在圖像中應正面顯示。各部位鉛字號碼排列規(guī)范:

1.胸片正位:標“右”貼右肩部軟組織上約2cm處,橫向排列。

2.胸片側(cè)位:標被檢側(cè)標記,貼前面,豎向排列

3.肋骨攝片:標被檢側(cè)標記,貼在被檢側(cè)外側(cè),豎向排列。

4.頭部攝片:正位標“右”貼在右側(cè);側(cè)位標被檢側(cè)標記,貼在前面;均

豎向排列。

5.軀干攝片,正位標“右”貼在右側(cè);側(cè)位標被檢側(cè)標記,貼在腹側(cè);均

豎向排列。

6.四肢長骨攝片:標被檢側(cè)標記,貼在被檢側(cè)外側(cè),豎向排列。正側(cè)位連

拍,貼正位即可。

第二節(jié)頭顱(神經(jīng)系統(tǒng))攝片常規(guī)

一、頭顱正側(cè)位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先天性疾病:形態(tài)、大小畸形等。

(2)顱骨疾?。貉装Y、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3)外傷。

2.一般適應癥

(1)顱內(nèi)疾?。衡}化性顱內(nèi)占位,如腦膜瘤、海綿狀血管瘤、松果體瘤、

結(jié)核、寄生蟲等。

(2)顱內(nèi)壓增高癥。

(3)顱內(nèi)鈣化。

3.非適應癥:非鈣化性顱內(nèi)占位、炎性病變。

(二)禁忌癥:無。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一般不需作準備。

2.如疑有顱骨病變,必要時加攝頭顱切線位片。

(四)攝片要求

1.正位:受檢者俯臥,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中線重合,聽眥線與

臺面垂直,兩側(cè)耳垂根部與臺面等距。照射野上緣超過頂部3cm,下緣包括下頜

骨。中心線通過枕外隆凸,經(jīng)眉尖射入成像板中心。濾線器(+)。

2.側(cè)位:頭轉(zhuǎn)向?qū)?cè),頭部矢狀面與臺面平行,瞳間線垂直于臺面,雙眼

直視前方。照射野上緣超過頂部3cm,下緣包括下頜骨。中心線通過外耳孔前上

2cm處垂直射入成像板中心。

二、顱底位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顱底先天性疾病。

(2)顱底骨疾病:炎癥、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3)外傷。

2.一般適應癥

(1)顱內(nèi)疾病所致顱底病變。

(2)眼、耳、鼻、鼻竇、鼻咽等部位疾病所致顱底病變。

3.非適應癥:無顱底侵犯病變。

(二)禁忌癥

臨床擬診為外傷性頸部骨折或脫位。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不需作準備。

(四)攝片要求

顱底頜頂位:受檢者仰臥,背部墊高15-20cm,頭后仰,頭頂部觸及臺

面,聽眥線盡可能平行臺面,前額用棉墊和沙袋固定,照射野上緣超出額部,

下緣包括枕部隆凸。中心線向頭側(cè)傾斜17度與聽眶線垂直,經(jīng)兩下頜角連

線中點射入成像板中心。

三、頭顱切線位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顱骨凹陷性或凸起性病變的鑒別診斷。

(2)顱頸交界骨源性疾病,如炎癥、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進一步檢查。

2.一般適應癥:顱內(nèi)病變所致顱骨凹陷性或凸起性病變。

3.非適應癥:無顱骨凹陷性或凸起性病變。

(二)禁忌癥:無。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一般不需作準備。

2.被攝部位的外側(cè)應放一金屬標記。

(四)攝片要求

根據(jù)病變部位安置受檢者體位,目的使病變區(qū)域(凹陷或凸起部位)與頭顱

邊緣成凹進或凸起的關系。病變顱骨邊緣置成像板中心,中心線與病變顱骨邊緣

垂直相切。

四、顱頸交界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顱頸交界先天性疾病。

(2)顱頸交界骨源性疾?。貉装Y、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3)外傷

2.一般適應癥

(1)顱后窩及上頸段疾病所致顱頸交界病變。

(2)眼、鼻、鼻竇、鼻咽等部位疾病所致顱頸交界病變。

3.非適應癥

無顱頸交界侵犯的病變。

(二)禁忌癥:無。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不需作準備。

(四)攝片要求

受檢者側(cè)立于片架前,正中矢狀面與成像板平行,下頜抬高,使聽鼻線呈

水平,雙手放于背后并盡力下伸,使雙肩下垂。成像板上緣位于枕外隆凸上6cm,

下緣位于上頸椎。中心線對準成像板中心垂直射入。

五、內(nèi)聽道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內(nèi)聽道先天性疾?。盒螒B(tài)、大小畸形等。

(2)內(nèi)聽道炎癥、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2.一般適應癥:聽神經(jīng)瘤引起的內(nèi)聽道擴大。

3.非適應癥

無內(nèi)聽道擴大的聽神經(jīng)瘤。

(二)禁忌癥:無。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不需作準備。

(四)攝片要求

受檢者俯臥,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中線重合,聽眥線與臺面垂直,

中心線經(jīng)兩外耳孔連線與正中矢狀面交點上方.1cm處垂直射入成像板中心。

第三節(jié)五官頜面攝片常規(guī)

一、鼻竇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外傷。

(2)先天性發(fā)育畸形。

(3)鼻腔內(nèi)異物和結(jié)石。

(4)急、慢性鼻竇炎及特源性鼻竇炎。

(5)鼻竇的息肉和囊腫。

(6)鼻竇的良、惡性腫瘤。

2.一般適應癥

(1)來自鄰近部病變的浸潤。

(2)轉(zhuǎn)移性腫瘤。

3.非適應癥:嚴重顱、面骨急性復合傷,病情危重者,以及其他不適于俯

臥攝片的病變。

(-)禁忌癥:臨床擬診為外傷性頸部骨折或脫位。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不需作準備。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華氏(Waters)張口位

受檢者俯臥于攝影臺,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中線重合,亥頁部緊貼臺

面頭部稍后仰,鼻尖約離臺面約0.5?1.5cm。照射野前緣包括前額,下緣包括

劾部,或?qū)⒈羌馀c上唇間的中點放于成像板中心。中心線垂直于成像板中心。

2.柯氏(Caldwell)位

受檢者俯臥于攝影臺,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中線重合,前額和鼻部

緊靠臺面,使聽眥線與臺面垂直,鼻根下1cm置于成像板中心。中心線向足側(cè)傾

斜23°,對準枕骨隆凸上3cm處,通過眉間射至成像板中心。

(五)攝片要求

華氏位要求顯示所有鼻竇的前后位影像,柯氏位要求顯示額竇、前組篩竇和

眼眶的前后位影像。

二、鼻骨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各種鼻部外傷,了解是否存有骨折及骨折移位情況。

2.一般適應癥:鼻骨和鼻部整容前了解鼻骨的情況。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無特殊準備。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鼻骨側(cè)位

受檢者立于胸片架或俯臥于攝影臺上,頭部呈標準側(cè)位,矢狀面與成像板平

行,鼻根下方2cm處置于成像板中心。中心線對準鼻根下方2cm處垂直射入。焦

片距75cm。鼻骨側(cè)位要求顯示鼻骨的側(cè)位影象。

2.鼻骨軸位

受檢者俯臥于攝影臺,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中線重合,頭后仰,下

頜部貼于臺面,使眉間-齒槽連線與臺面垂直,頸部前緣置于成像板中心,中心

線沿眉間-齒槽連線垂直入射。焦片距75cm。

鼻骨軸位要求顯示鼻骨的軸位影象。

三、潁骨乳突部平片

(一)適應癥

1.滲出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慢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

2.膽脂瘤。

3.顆骨乳突部良、惡性腫瘤。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無特殊準備。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倫氏(Runstrom)位

受檢者俯臥于攝影臺,成像板放置于向足側(cè)傾斜35°角的角度板上。被檢

側(cè)緊靠成像板,頭顱矢狀面與成像板平行?;紓?cè)耳廓向前折疊,外耳孔放于膠片

中心的前上方處,下頜略上翹,遮線筒靠近頭部。中心線對準成像板中心,經(jīng)健

側(cè)外耳孔上方約7.5cm處射入。

2.側(cè)位一許氏(Schuler)位

受檢者側(cè)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cè)耳郭向前折疊,可用膠布粘住。被檢側(cè)靠于

成像板,頭部擺成側(cè)位,對側(cè)前胸稍抬高,并用沙袋支撐。外耳孔放于成像板中

心前方和上方1cm處,頭部矢狀面與成像板平行,瞳間線與之垂直。對側(cè)手握拳

支撐下頜部或用棉墊墊平,保持頭部穩(wěn)定。中心線向足側(cè)傾斜25°?30°,對

準對側(cè)外耳孔后方2cm和上方7cm處射入成像板中心。

(五)攝片要求

Runstrom位顯示乳突的全部影象,鼓竇及其入口顯示清晰。Schuler位顯

示乳突小房、乙狀竇、乳突導水管、鼓室、潁頜關節(jié)、內(nèi)外耳孔和潁骨巖部的側(cè)

位影像。

四、顆骨莖突部平片

(-)適應癥

1.莖突過長以及過度彎曲,增粗,莖突舌骨韌帶鈣化。

2.外傷。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無特殊準備。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莖突(雙側(cè))前后位

受檢者仰臥于檢查臺,頭部置于頂端墊高呈向足傾斜13°的成像板上,下

頜稍仰起,使聽鼻線垂直于成像板。頭正中矢狀面對成像板中線,乳突尖連線置

于成像板中心,投照時口張大。中心線:對準鼻尖垂直射入。

攝片要求:兩側(cè)上頜竇對稱,兩側(cè)莖突清晰地顯影于兩側(cè)上頜竇內(nèi)。

2.莖突(單側(cè))前后位

受檢者仰臥于檢查臺,頭部置于頂端墊高呈向足傾斜13°的成像板上,下

頜抬起,使聽鼻線垂直于成像板,然后頭顱正中矢狀面向?qū)?cè)旋轉(zhuǎn)5°,患側(cè)乳

突尖置于成像板中心外2cm處,投照時受檢者應盡量張大口。中心線對準患側(cè)乳

突內(nèi)側(cè)2cm處,垂直射入。

3.莖突側(cè)位

受檢者俯臥于檢查臺上,頭側(cè)轉(zhuǎn),被檢側(cè)貼近臺面,下頜前伸,頭部矢狀面

與臺面平行,瞳間線垂直臺面,患側(cè)外耳孔置成像板中心。中心線向頭側(cè)傾斜

10°,經(jīng)對側(cè)外耳孔下方3cm處射入。

(五)攝片要求

前后位突顯示在下頜升支內(nèi)側(cè)與頸椎之間的空隙中或上頜竇內(nèi),應雙側(cè)對

照。側(cè)位:莖突顯示于下頜角和頸椎間隙內(nèi),應分別投照雙側(cè)對照。

五、面骨平片

(-)適應癥

1.面骨腫瘤與囊腫。

2.外傷。

3.先天性發(fā)育畸形。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無特殊準備。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面骨后前位一一華氏位

受檢者俯臥于攝影臺,肘部彎曲,兩手放于胸前或胸旁,頭部正中矢狀面對

臺面中線并垂直,前頜抬起,鼻部與頗部緊靠臺面使聽眥線與臺面約成25°,

鼻尖放于成像板中心。中心線對準鼻尖,垂直入射。

此位置顯示眼眶、鼻部、上頜骨、翻骨、翻弓等的上部面骨的后前位影象。

2.面骨前后位

受檢者仰臥于攝影臺上,兩臂放于身旁,頭部正中面對臺面中線并與之垂直。

下頜稍向下傾,使聽眶線與臺面垂直,面骨與臺面平行,將枕骨隆凸上方5cm處

放于成像板中心。中心線向頭側(cè)傾斜25°?30°,對準門齒咬合面射入成像板

中心。此位置適用于面部嚴重損傷而不能俯臥的病例。

六、額弓平片

(―)適應癥

1.額弓部外傷,了解是否存有骨折及骨折移位情況。

2.戳弓部手術前準備。

3.各種累及額弓部的腫瘤性病變。

4.各種累及額弓部的炎性病變。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無特殊準備。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額弓頂頜斜位

受檢者俯臥于檢查臺,頭部盡量后仰,亥頁部前伸,下頜置于成像板中心上方

5cm處,頭向?qū)?cè)轉(zhuǎn)15°,使頭部矢狀面與臺面成75°,中心線向足側(cè)傾斜,使

中心線與聽眶線垂直,對準額弓中心或眼角外方約4cm處射入成像板中心。焦片

距75cm。

2.額弓軸位

受檢者仰臥于檢查臺上,頭部盡量后仰,使頭部與臺面接觸。聽眥線盡可能

與臺面平行,背部適當墊高。中心線稍向頭側(cè)傾斜與聽眥線成95°,對準下頜

角連線的中點射入成像板中心。焦-片距70?100cm。

(五)攝片要求

額弓頂頜斜位要求顯示翻弓的斜軸位影像,對額弓的凹陷骨折常能很好顯

示。翻弓軸位主要顯示兩側(cè)飄弓的軸位影像。

七、潁頜關節(jié)平片

(―)適應癥

1.外傷。

2.顆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潁頜關節(jié)脫位、顆頜關節(jié)強直。

3.腫瘤性病變累及潁頜關節(jié)。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無特殊準備。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受檢者俯臥于檢查臺上,被檢側(cè)緊靠臺面,頭部轉(zhuǎn)成側(cè)位,對側(cè)前胸稍抬高

并用適當支撐,使矢狀面與臺面平行,瞳間線與臺面垂直,外耳孔置于成像板中

心后方1cm和上方2.5cm處。中心線向足側(cè)傾斜25°?30°,對準對側(cè)潁頜關

節(jié)上方5cm處。焦-片距75cm。

(五)攝片要求

要求以同樣方法攝取張口位和閉口位各1張,以觀察關節(jié)活動情況,并應攝

取兩側(cè)潁頜關節(jié)進行比較。此位置清楚顯示兩側(cè)潁頜關節(jié)的側(cè)位影像。

八、下頜骨平片

(-)適應癥

1.外傷。

2.腫瘤與囊腫。

3.炎癥性病變,包括化膿性下頜骨骨髓炎、特異性下頜骨骨髓炎及物理性

(放射性)與化學性引起的下頜骨骨壞死而繼發(fā)感染的骨髓炎。

4.下頜骨發(fā)育畸形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一般無特殊準備。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下頜骨后前位

受檢者俯臥于檢查臺,兩臂彎曲伏于頭部兩側(cè),前額、鼻尖貼臺面,頭顱正

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中線重合。兩唇咬合線對成像板中心。中心線對準成像板

中點垂直入射。顯示部位:下頜骨后前位影像。

2.下頜骨側(cè)位

受檢者側(cè)臥于檢查臺上,患側(cè)貼于臺面,健側(cè)軀體抬高,兩肩下垂,下頜骨

體部下緣與臺面平行,中心線向頭側(cè)傾斜15°?25°,經(jīng)對側(cè)下頜角后下約1cm

處,通過被檢側(cè)第三磨牙射入成像板中心。

(五)攝片要求

下頜骨后前位顯示下頜骨后前位影像,要求圖像上緣包括眼眶部分,下緣包

括下頜骨須部,頭正中矢狀面位于圖像中線。下頜骨側(cè)位顯示下頜骨側(cè)位影像,

要求下頜骨體及角部形態(tài)展示完全,骨紋理清晰。

第四節(jié)胸部(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攝片常規(guī)

一、胸片正位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肺部及氣道病變。

(2)胸膜和胸壁病變。

(3)縱隔和橫膈病變。

(4)心臟大血管病變。

2.一般適應癥

(1)來自鄰近部病變的浸潤。

(2)轉(zhuǎn)移性腫瘤。

3.非適應癥

(1)各種手術前常規(guī)檢查。

(2)常規(guī)體格檢查。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訓練受檢者吸氣及屏氣。

2.脫去過厚上衣?lián)Q棉制單衣,并除去胸部所有飾品。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攝片體位:受檢者面向攝片架直立,前胸緊靠成像板,身體正中矢狀面

對成像板中線,冠狀面與成像板平行,頭部稍后仰,將下頜擱于成像板上緣,雙

肘彎曲,手背放于我部,兩肩盡量內(nèi)轉(zhuǎn)緊靠成像板,兩肩盡量放平,使鎖骨呈水

平位。成像板上緣超出雙肩約3?5cm,下緣包括第十二胸椎。

2.球管中心線:對準第四胸椎與成像板垂直。

3.距離:180?200cm。

4.屏氣情況:曝光時囑受檢者深吸氣后屏氣。

(五)攝片要求

1.胸部投照于影像正中,包括兩側(cè)肺尖、膈上肋骨側(cè)緣和肋膈角。

2.肩胛骨應投影于肺野之外,雙側(cè)鎖骨對稱放平,胸鎖關節(jié)對稱。肩部軟

組織影上留3?5cm。

3.與心臟重疊的肺紋理能夠清晰可見。第1?4胸椎及心影后肋骨應隱約

顯示。

4.曝光條件應使密度層次豐富,對比度適當,無移動模糊現(xiàn)象。

5.影像顯示要求:能分辨肺野與縱膈、肺野與胸壁、肺野與肩部軟組織的

層次,肺紋理清晰可見。

二、胸片側(cè)位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肺部及氣道病變。

(2)胸膜和胸壁病變。

(3)縱隔和橫膈病變。

(4)心臟大血管病變。

2.一般適應癥

(1)來自鄰近部病變的浸潤。

(2)轉(zhuǎn)移性腫瘤。

3.非適應癥

(1)各種手術前常規(guī)檢查。

(2)常規(guī)體格檢查。

(二)禁忌癥:一般無禁忌癥。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訓練受檢者吸氣及屏氣。

2.脫去過厚上衣?lián)Q棉制單衣,并除去胸部所有飾品。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攝片體位:受檢者側(cè)立,兩臂上舉,患側(cè)緊靠攝片架,身體正中冠狀面

對成像板中線,矢狀面與成像板平行,成像板上緣超出雙肩約3?5cm,下緣包

括第十二胸椎。

2.球管中心線:對準與成像板垂直。

3.距離:不少于100cm。

4.屏氣情況:曝光時囑受檢者深吸氣后屏氣。

三、心臟、大血管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先天性心臟病。

(2)瓣膜病、高心病。

(3)肺心病。

(4)原發(fā)性心肌病、繼發(fā)性心肌病。

(5)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

(6)真性主動脈瘤、假性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

(7)主動脈弓分支發(fā)育畸形

(8)肺梗死

(9)肺水腫

2.一般適應癥

(1)冠心病。

(2)大動脈炎。

(二)禁忌癥:休克患者禁忌立位拍片。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取下照射野范圍內(nèi)各種金屬玉石等可能造成偽影的飾物。

2.訓練受檢者吸氣后屏氣或保持平靜呼吸。

3.對不能站立攝片者采用半坐位、臥位攝片。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一般采用立位屏氣投照,根據(jù)需要依次攝后前位,左、右斜位或左側(cè)位。

1.后前位片:

焦一片距2.0m,遠距離攝影,減少心臟血管放大率。受檢者直立,兩腳分

開站穩(wěn),雙手反叉腰,面向攝影架,胸貼成像板。平靜吸氣下屏氣,必要時服銀。

曝光條件比常規(guī)胸片略高

2.左前斜位

左前胸貼近膠片,身體冠狀面與成像板成60"左右夾角,屏氣和服鋼攝片。

3.右前斜位

右前胸貼近胸片,身體冠狀面與成像板成45°左右夾角,屏氣和服領攝片。

4.左側(cè)位

左前胸貼近膠片,身體冠狀面與成像板垂直,屏氣和服銀攝片。

第五節(jié)腹部(消化系統(tǒng))攝片造影常規(guī)

一、胃腸道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胃腸道中空臟器穿孔。

(2)胃腸道梗阻,各種原因引起的胃腸道扭轉(zhuǎn)、套疊、粘連。

(3)誤吞異物。

(4)腹部及腹腔內(nèi)臟器創(chuàng)傷。

(5)腸氣囊腫癥(小、大腸)。

2.一般適應癥

(1)腹腔內(nèi)占位病變(腫瘤、炎癥)等平片可觀察胃腸道反射性腸淤積、

鈣化等協(xié)助診斷。

(2)急性胃擴張。

(二)禁忌癥:休克者,禁作立位攝片,可改為仰臥水平側(cè)位投照。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胃腸道(腹部)平片檢查一般不需作準備,但攝片前應讓受檢者排尿。攝取

腹部立位片時,應讓受檢者坐、立片刻,再進行攝片,以使腹腔內(nèi)可能的游離氣

體自穿孔部位逸出到達膈下;游離液體沉降到小骨盆腔。對危重不能站立者,可

作左側(cè)臥位(右側(cè)向上)水平前后位投照。

(四)檢查方法和技術

1.攝片應使用裝有濾線器的檢查床和攝影架進行。

2.如檢查食管異物或疑有食管破裂時,須同時攝取頸、胸部正側(cè)位片,甚

至斜位片。胃腸道穿孔時須攝取腹部立位平片;疑有腸梗阻須攝腹部立、臥位平

片。急性胃擴張時攝片范圍應包括下胸部。

3.為避免腸管蠕動,使圖象失真,應盡量縮短曝光時間(大容量X線機、

濾線柵,均有幫助)。

4.胃腸道平片范圍應包括全腹部,以便能觀察腹部全貌。成人腹部平片,

需要保證兩側(cè)壁、腹脂線(皮下脂肪層,腹膜外脂肪層)均能被包含。

5.仰臥前后位投照時,膠片下緣應包括恥骨聯(lián)合;直立前后位投照時,照

射野上緣應包括膈肌,投照中心線對準成像板中心。

6.為觀察橫膈運動、確定膈下量少的游離氣體以及了解腸蠕動情況等,透

視是腹部平片的必要補充。

7.某些急腹癥患者,胃腸道平片檢查無異常時,可加攝胸部平片或其他胸

部影象學檢查,以排除胸膜炎及心肌梗死、胸主動脈瘤等。

二、小兒腹部平片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先天性胃腸道狹窄或閉鎖畸形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十二指腸或

小腸閉鎖等。

(2)小兒腸套疊。

(3)新生兒壞死性腸炎。

(4)腹膜炎,胎糞性腹膜炎。

(5)先天性巨結(jié)腸癥。

2.一般適應癥

(1)原因不明的嬰幼兒嘔吐、腹痛等。

(2)原因不明的新生兒排便障礙(腹瀉、秘結(jié))。

(3)腹部(包括后腹膜)腫塊。

(4)出現(xiàn)腹部癥狀的某些胸內(nèi)病變,如胸膜炎、肺炎等。

(二)禁忌癥:無。

(三)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小兒胃腸道(腹部)平片檢查一般不需作準備,但為了減少對病兒的X線

輻射劑量,應根據(jù)臨床作出病變的大致部位(食管、胃至直腸)及病因(先天性

閉鎖畸形、炎癥)的判斷,以便選擇恰當?shù)臋z查方法(直立、倒立等)及檢查部

位(上、下或全腹部),并對軀體的非投射部位作好放射防護。

(四)攝片要求

1.小兒腹部平片通常攝取位置有仰臥正位、仰臥水平側(cè)位或站立側(cè)位以及

倒立側(cè)位。

2.新生兒上胃腸道閉鎖畸形,一般攝取仰臥位及直立位片。

3.先天性肛門閉鎖者,需攝倒立側(cè)位片,將患兒倒立l-2min,于原肛門凹

口處放一金屬標記,攝倒立側(cè)位平片。

4.疑有新生兒胎糞性腹膜炎或嬰幼兒壞死性腸炎時,則應攝仰臥前后位及

水平投照側(cè)位片,以利于發(fā)現(xiàn)腹內(nèi)鈣化、腸道梗阻、游離或包裹性氣腹、門靜脈

充氣等征象。

5.臨床如疑有食管閉鎖位伴(或不伴)食管氣管瘦或膈疝時,則需加攝胸

部正側(cè)位平片。

6.腹部平片應包含兩側(cè)腹壁、腹脂線在內(nèi);上腹部平片則應包括橫膈、肝

臟;下腹部平片則應包括全部小骨盆腔。

7.必要時可加作胸、腹部透視以幫助診斷。

三、食管根餐造影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食管良、惡性腫瘤。

(2)食管異物:有誤吞異物史,造成吞咽不適或疼痛者。

(3)腐蝕性食管炎:誤食強酸、強堿后。

(4)食管憩室及憩室炎。

(5)結(jié)締組織疾病:硬皮病、皮肌炎。

(6)食管創(chuàng)傷、破裂。

2.一般適應癥

(1)食管靜脈曲張。

(2)食管屢:食管氣管屢、食管縱隔屢。

(3)食管運動紊亂癥。

(4)縱隔腫塊(腫瘤、炎性),了解腫塊與食管關系,幫助病變定位與定性。

(5)感染性食管炎,念珠菌感染。

(二)禁忌癥

1.昏迷、神志不清,不能自主吞咽者。

2.有嚴重食管瘦癥狀伴有縱隔炎癥或隔膿腫者。

(三)并發(fā)癥

稀鋼劑經(jīng)會厭或內(nèi)痿進入呼吸道,量多時可引起窒息或呼吸道繼發(fā)感染。

(四)器械準備

帶電視透視和點片功能的攝片機(診視床)。

(五)[藥物準備]

1.產(chǎn)氣劑(粉劑):作食管雙對比造影時用。

2.硫酸冷貝制劑

(1)浸銀糊的棉絮片:檢查食管異物、魚刺時用。

(2)銀糊劑:幫助心臟、縱隔腫塊作診斷時用。

(3)1.4g-l.8g/ml雙對比造影用細顆粒型(1號)硫酸鋼混懸液或2.5g/ml

雙對比造影用顆粒不勻型(3號)硫酸鋼混懸液,作食管雙對比造影時用。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臨床提示為食管胃連接區(qū)病變,如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賁門癌、食管裂

孔疝、食管下段先天性異常時須作包括胃底賁門區(qū)在內(nèi)的上胃腸道造影檢查,而

不應單作食管造影檢查,以免漏診。

2.食管下段病變伴有食管梗阻臨床表現(xiàn)時,應空腹準備,檢查前禁食。

3.如無食管梗阻情況,食管檢查一般不須做禁食準備,但亦不宜于進食后

立即檢查,以免食物殘渣附著在食管粘膜上造成假象而誤診。

4.根據(jù)不同臨床表現(xiàn)(有無梗阻、梗阻程度)及不同的檢查目的(診斷食

管自身病變、協(xié)助診斷食管外病變)選用合適的對比劑和劑型及采用不同的檢查

方法。

5.已經(jīng)確診為晚期食管癌或重度賁門失遲緩癥者,且伴有嚴重的食管梗阻

癥狀(嘔吐)時,不應重復檢查。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1.食管造影前都應作常規(guī)胸透,特別是要注意縱隔形態(tài)及其鄰近器官(心

臟、胸主動脈)情況。對食管異物檢查前更應作頸、胸部透視,觀察有無不透光

異物存在。

2.食管雙對比造影檢查受檢者取右、左前斜位立于檢查床,連續(xù)大口吞服

高濃度雙對比鋼混懸液,即刻攝取點片。

(八)攝片要求

1.多相點片(充盈、半充盈及粘膜相):有利于發(fā)現(xiàn)管壁的輕度舒張受限,

輪廓改變,確定管腔的充盈缺損以及食管粘膜的細微變化。

2.多軸位觀察攝片:為正確反映食管病變的全貌,食管造影檢查還必須攝

取多軸位點片。

3.立、臥位點片:食管造影通常在立位下攝片,但有時鋼液通過較快,則

可改取臥位,甚至頭低位,使鋼液通過緩慢,有利于病變(如曲張的靜脈充盈)

的顯示及攝取。

(九)檢查后注意事項:如有較多鋼劑進入呼吸道時,應囑其盡量咳出,必

要時用抗生素。

四、食管異物鋼絮造影

(-)適應癥:食管異物:有誤吞異物史,造成吞咽不適或疼痛者。

(二)禁忌癥

1.昏迷、神志不清,不能自主吞咽者。

2.有嚴重食管瘦癥狀伴有縱隔炎癥或隔膿腫者。

(三)并發(fā)癥:稀鋼劑經(jīng)會厭或內(nèi)瘞進入呼吸道,量多時可引起窒息或呼吸

道繼發(fā)感染。

(四)器械準備:帶電視透視和點片功能的攝片機(診視床)。

(五)[藥物準備]

1.硫酸領領糊200-250%(W/L),浸鋼絮。

2.清水一杯。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一般不須做禁食準備,但亦不宜于進食后立即檢查,以免食物殘渣附著在食

管粘膜上造成假象而誤診。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1.造影前做常規(guī)胸透,特別注意縱隔形態(tài)及鄰近器官(心臟,胸主動脈)

情況。并做頸部透視,觀察有無不透光異物存在。如有不透光異物,攝片(含正

側(cè)位)。

2.受檢者口含浸領絮鋼糊,于站立右前斜位,透視下囑其咽下口中對比劑,

自上而下進行跟蹤觀察食管逐段被充盈擴張、收縮排空(粘膜像),直至對比劑

經(jīng)賁門口入胃;再于左前斜位進行觀察,再進行正位進行檢查。

3.觀察過程中,加攝照片。

4.如發(fā)現(xiàn)懸掛鋼絮,囑受檢者反復做吞咽動作或咽清水一口,如鋼絮仍存

在,加攝點片(正側(cè)位);如鋼絮消失,再吞浸銀絮鋼糊一口,再觀察,并攝點

片。

5.如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非異物性病變,檢查醫(yī)師必須在報告上描述,并建

議行GI檢查。

(八)攝片要求

1.透視下未見異物:食管全長粘膜像(左或右前斜位),受檢者疼痛部位

點片。透視下發(fā)現(xiàn)懸掛鋼絮:食管全長粘膜像(左或右前斜位),異物發(fā)現(xiàn)部位

點片(含正側(cè)位)。

2.影像顯示要求:腔壁線連續(xù),氣泡盡量減少,粘膜皺裳顯示良好,對比

度滿意。病灶顯示清楚,診斷明確。

(九)檢查后注意事項:如發(fā)現(xiàn)異物,囑不能劇烈活動,包括咳嗽,喘氣等。

及時出報告。

五、上消化道鋼餐造影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食管裂孔疝。

(2)胃食管返流、返流性食管炎。

(3)胃底靜脈曲張。

(4)賁門失弛緩癥。

(5)胃及十二指腸良、惡性腫瘤(含早癌)食管胃連接區(qū)鱗癌、腺癌、

淋巴瘤等。

(6)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7)胃及十二指腸慢性炎癥疣狀胃炎、糜爛、胃竇炎等。

(8)胃及十二指腸息肉(增生性、腺瘤性)。

(9)胃及十二指腸先天性發(fā)育異常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幽門隔膜、

重復畸形、十二指腸閉鎖和狹窄。

(10)胃石癥、胃異物。

(11)胃及十二指腸憩室。

(12)巨大肥厚性胃病。

(13)胃及十二指腸迷走胰腺。

(14)胃嗜酸性肉芽腫。

2.一般適應癥

(1)上腹部腫塊(炎性、腫瘤),了解腫塊與胃及十二指腸關系。

(2)十二指腸壺腹部腫瘤等占位病變。

(3)胃及十二指腸手術后,了解吻合口及其功能,殘胃病變。

(4)十二指腸淤積癥。

(5)慢性胃扭轉(zhuǎn)。

(6)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

(7)Peutz-Jeghers綜合征。

(8)胃類癌。

3.非適應癥:胃腸道急性炎癥,如急性胃腸炎。

(二)禁忌癥

1.急性腸道梗阻(尤其是梗阻程度嚴重或低位梗阻者)。

2.急性胃腸道穿孔。

3.神志不清和其他不能自主吞咽者。

(三)并發(fā)癥:無。

(四)器械準備

1.帶電視影像增強及點片裝置的X線診斷機。

2.小焦點球管、搖籃床、數(shù)字成象與圖象處理功能(DSI、DR),都能使檢

查更方便,圖像質(zhì)量更優(yōu)越。

(五)藥物準備

1.產(chǎn)氣劑。

2.硫酸鋼制劑:雙對比造影專用的硫酸鋼顆粒不均勻型,加水配制成濃度

200-250%(W/L),200ml左右。

3.山葭若堿10mg-20mg:作低張雙對比造影時用。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禁止飲食6h(檢查前一日晚餐后起,不再進食)。

2.對幽門梗阻者,應插胃管抽取胃液后再進行造影檢查。

3.嚴重便秘者,在檢查前服泄劑(番瀉葉)以清除腸內(nèi)過多的糞渣及氣體。

4.胃內(nèi)滯留液過多,不但會影響鋼涂布,還易產(chǎn)生鋼絮凝,需先作如下處

理:檢查前先服下溫水(可加入碳酸鈉)100mlo于臥位下,軀體向左作360°

翻滾5圈,后每隔5min翻滾一次,共4-5次。翻滾間隙,軀體保持右側(cè)臥位,

以引流胃內(nèi)液體排出至十二指腸。也可用清胃酶或糜蛋白酶20mg代替碳酸鈉,

效果更佳。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在常態(tài)或低張情況下服產(chǎn)氣劑(產(chǎn)氣粉3g),用10ml水吞服后約可產(chǎn)生氣

體300ml,使胃囊充氣擴張。隨即口服胃腸道雙對比造影專用的硫酸鋼混懸液

200ml左右,直立于檢查床前。常規(guī)作胸腹部透視后,受檢者臥位向左側(cè)360°

翻身三圈左右,使釧劑在胃內(nèi)充分均勻涂布,然后左側(cè)臥位,使用貝劑沉積于胃底

部??砂聪铝谐绦蛴^察及攝片。

1.觀察食管

受檢者直立,右前斜位45"位,以食管不與脊柱相重疊為準。囑受檢者將口

含的一滿口領液一次咽下,先透視食管全長,及賁門口食管胃環(huán)充氣擴張的雙對

比相。一般在此一個體位即可發(fā)現(xiàn)食管有無異常,如無異常發(fā)現(xiàn)一般不需再取其

他體位。在檢查食管過程中,須令受檢者作多次吞咽動作,從上而下地觀察食管

蠕動及收縮,賁門口關閉,及鋼液經(jīng)賁門口下流情況。

2.仰臥位水平位胃雙對比相

將檢查床轉(zhuǎn)至水平位,受檢者仰臥,軀體向左(或向右)作360"旋轉(zhuǎn)2-3

周后正位仰臥,胃內(nèi)腔壁已見有鋼液涂布,游離領液積聚于胃底部。胃體、胃

竇呈雙對比相。

3.仰臥右前斜胃幽門前區(qū)雙對比相

受檢者取右前斜位使胃內(nèi)粉液盡量流向胃底內(nèi),構(gòu)成胃幽門前區(qū)及胃竇部雙

對比相??墒刮赣拈T前區(qū),球部不互相重疊,同時亦可使十二指腸降段顯影。

4.仰臥左前斜位胃體雙對比相

然后向右轉(zhuǎn)動軀體,直至左前斜位,胃底內(nèi)胃液逐漸流向胃竇,則構(gòu)成胃角

切跡部及胃體上部雙對比相。

5.仰臥右后斜位賁門正面相

自左前斜位繼續(xù)向右轉(zhuǎn),顯示賁門口及其周圍結(jié)構(gòu)的正面相。如此時仍有賁

門口鋼液不能流出時可將檢查床頭側(cè)升高15-30"促使領液流出,這一位置的轉(zhuǎn)

動應緩慢并需重復作2-3次,充分利用潮礁現(xiàn)象的各相。此程序不但有利于賁門

區(qū)病變的觀察,在轉(zhuǎn)動中也能見到胃食管返流的發(fā)生,是食管胃連接區(qū)鋼劑檢查

所必須采用的。

6.俯臥右后斜位胃前壁雙對比相

受檢者俯臥于檢查臺上,向右轉(zhuǎn)身呈右后斜位。目的是顯示胃竇部前壁的雙

對比相。必要時還可使床面傾斜至頭底足高。如再借助自身腹壁脂肪或用棉墊墊

壓,可以顯示胃竇部前壁的粘膜紋。

7.俯臥左后斜胃體與胃竇部充盈相

受檢者向左轉(zhuǎn)身呈左后斜位。使胃竇、幽門前區(qū)及十二指腸充盈鋼劑,此時

胃底部則成雙對比相。軀體旋轉(zhuǎn)角度視需要而定。它可以觀察胃體下部、胃竇部、

大小彎的輪廓改變,及發(fā)現(xiàn)胃壁的柔軟度變化。

8.俯臥左后斜十二指腸充盈相

與上一體位相同,但觀察的目的不同,為了完整地顯示十二指腸框(球部、

降部及部分水平部)的形態(tài)、大小。需要在電視下將軀體轉(zhuǎn)動至合適的角度。

9.仰臥右前斜十二指腸雙對比相

受檢者體位旋轉(zhuǎn)至仰臥右前斜位,使胃竇十二指腸由充盈相轉(zhuǎn)變成充氣擴

張,可獲得幽門前區(qū)及十二指腸框的雙對比相。

10.立位胃竇部及球部充盈加壓相

恢復立位,使胃體下部、胃竇部與十二指腸充盈鋼劑。然后依次壓迫球部、

胃幽門前區(qū)及胃竇等處。

11.立位充盈相

取立位,使胃體、胃竇部及十二指腸呈充盈相,胃底部呈立位雙對比相,部

分小腸也可顯示,應充分顯示胃角切跡。

在上述各體位檢查中,根據(jù)需要和可能都應配以相當強度的加壓檢查,尤其

是在充盈時。

(A)攝片要求

1.影像顯示要求

(1)完整的上胃腸道雙對比(低張)造影檢查,必須包括充盈、粘膜、雙

對比及加壓相。

(2)滿意的雙對比相片腔壁線連續(xù),無氣泡無絮凝,粘膜皺震顯示良好,

對比度滿意。

(3)病灶顯示清晰,診斷明確。

2.體位要求

準確的攝影體位及位置,包括上下左右邊緣部位及感興趣區(qū)的顯示。

3.攝片要求

(1)攝片范圍:從食管至屈氏韌帶。全胃及十二指腸各部被分區(qū)分段攝取。

(2)嚴格按照常規(guī)位置攝片(見下表),如發(fā)現(xiàn)病灶,病灶部位必須包括二

個相以上,以便于明確診斷。

表:消化道鋼餐造影常規(guī)攝片位相

1食管雙重相7胃底、賁門右前斜位雙重相

2食管充盈相或粘膜相8十二指腸球部和圈充盈相

3仰臥左前斜位胃雙重相9十二指腸球部雙重相

4仰臥右前斜位胃雙重相10十二指腸球部加壓相

5俯臥位胃體胃竇充盈相11胃竇部加壓相

6胃底賁門左前斜位雙重相12立位或半臥位全胃充盈相

六、結(jié)腸鋼劑灌腸雙對比造影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結(jié)腸及直腸(壺腹部以上)良、惡性腫瘤:如癌、淋巴瘤、絨毛狀腺

瘤、類癌等。

(2)結(jié)腸炎癥性病變:如結(jié)核、潰瘍性結(jié)腸炎。

(3)結(jié)腸息肉綜合征:家族性結(jié)腸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綜合征、

Peuts-Jeghers綜合征。

(4)結(jié)腸憩室?。ㄑ祝?。

(5)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

(6)結(jié)腸肉芽腫病、血吸蟲、阿米巴。

(7)腸易激綜合征(過敏性結(jié)腸炎)。

(8)腸氣囊腫癥。

(9)缺血性結(jié)腸炎。

2.一般適應癥

(1)回盲部腫塊的鑒別診斷。

(2)結(jié)腸慢性穿孔、瘦道、膿腫(炎癥、腫瘤所致)。

(3)結(jié)腸吻合術或結(jié)腸造瘞術后復查,了解吻合口情況。

3.非適應癥

(1)直腸下端(近肛門部)病變易遺漏,可作肛指檢查、直腸CT或腸鏡。

(2)內(nèi)痔便血。

(二)禁忌癥

1.結(jié)腸急性穿孔或有可疑引起急性穿孔(疑有腸壞死)時。

2.急性大量便血時。

3.假膜性腸炎。

4.中毒性巨結(jié)腸。

5.直腸活檢后。

(三)并發(fā)癥

硫酸領藥物極為穩(wěn)定,注氣、粉用肛管又較柔軟,故結(jié)腸雙對比造影檢查極

為安全。但偶有穿孔、鋼劑進入靜脈、門靜脈積氣的并發(fā)癥。

(四)器械準備

1.帶電視影像增強及點片裝置的X線診斷機。

2.帶活塞的注氣、領兩用肛管。

3.灌腸桶。

4.注射器及注射針。

(五)藥物準備

1.輕瀉劑。

2.雙重造影硫酸鋼干混懸劑(顆粒均勻型),配置成0.7?0.8g/ml領液

300?800ml。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檢查前腸道準備:腸道清潔是結(jié)腸雙對比造影質(zhì)量好壞的關鍵。要求腸

腔內(nèi)無糞便、無液體。具體做法:

(1)少渣飲食:檢查前2天少渣或無渣、低脂肪飲食。檢查前1天無渣飲

食。

(2)多飲水:檢查前2d內(nèi)飲水量每日不少于1500?2000ml。

(3)通便:檢查前日晚上服用輕瀉劑,檢查日晨用開塞露通便。

2.檢查前6h內(nèi)禁食,勿用清潔灌腸。

3.檢查前先作腹部透視。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1.造影前5min給予肌注低張藥物。

2.肛門內(nèi)插入注鋼、氣兩用肛管,俯臥,檢查床頭低約10°?20°。

3.于透視下經(jīng)肛管注入0.70-0.80g/ml鋼混懸液,當領液前端經(jīng)脾曲達橫

結(jié)腸中部或遠端時即停止注鋼。

4.接著經(jīng)肛管用加壓氣球緩慢注入空氣,由氣體將鋼液推至右半結(jié)腸,氣

體的注入量約在700ml?1000ml。透視見右側(cè)升結(jié)腸橫徑擴張至5cm左右時停止

注氣。

5.拔除肛管,讓受檢者于臥位狀態(tài)下作俯臥一仰臥一俯臥翻轉(zhuǎn)2次,見鋼

劑在結(jié)腸表面已形成良好涂布時,即可分段依次攝片。

(八)攝片要求

1.一般先攝取直腸、乙狀結(jié)腸和降結(jié)腸下部的雙對比相(包括仰臥位和俯

臥位)及直腸乙結(jié)腸段側(cè)位。攝片時應適當變動體位,使重疊腸曲展開。再轉(zhuǎn)動

體位于半立位或頭低位下分別依次攝取脾曲、橫結(jié)腸、肝曲及盲升結(jié)腸的雙對比

相。分段攝片時應注意腸段的連接,勿遺漏部位。

2.攝片過程中,發(fā)現(xiàn)病變時應進行局部多角度、多相(雙對比、充盈相或

半充盈相及加壓相等)攝片,分段攝完腸曲點片后,再攝取全結(jié)腸片。

3.整個檢查過程不應超過15min,否則鋼劑易在腸壁上形成“龜裂紋”,妨

礙診斷。

(九)檢查后注意事項

1.肌注山管著堿類低張藥可引起視物模糊、心率加快等副作用,稍作休息

即可消失。

2.檢查完畢可囑受檢者多飲水,有便秘者可口服輕瀉劑加速鋼劑排出。

七、胃腸道碘液造影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急性胃腸梗阻:有顯著臨床癥狀,但腹部平片不能作肯定診斷。

(2)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

(3)胃腸道瘦:食管縱隔屢、直腸、盆腔(子宮、陰道)瘦、闌尾腹壁瘦。

2.一般適應癥

(1)小腸麻痹性腸梗阻。

(2)胃腸道術后吻合口狹窄、瘞。

3.非適應癥:結(jié)腸機械性腸梗阻。

(-)禁忌癥

1.藥物過敏。

2.極度脫水。

(三)并發(fā)癥:對比劑有關并發(fā)癥。

(四)器械準備

1.帶電視影像增強及點片裝置的X線診斷機。

2.胃腸減壓管。

3.50ml注射器。

(五)藥物準備:碘對比劑,如60%?76%泛影葡胺40?100ml。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造影前,如透視或腹部平片中顯示胃內(nèi)有大量液體或食物殘余時,須先

抽去胃內(nèi)容物。

2.碘劑味苦不宜口服,可先置胃腸減壓管,碘油經(jīng)管內(nèi)注入。

3.適當補液。

4.正常時碘劑通過胃腸道吸收量少,故一般不需要作碘劑過敏試驗。但如

小腸梗阻嚴重時,則腸內(nèi)碘劑可進入腸壁血管,經(jīng)泌尿道排出。為安全起見,可

先作碘劑過敏試驗。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通過碘液在胃腸道內(nèi)走行的速度、腸腔充盈的形態(tài)和碘液有無滲漏來診斷小

腸梗阻和胃腸道穿孔等急腹癥。

(1)經(jīng)胃腸減壓管內(nèi)注入碘液40T00ml,取右側(cè)臥位。

(2)疑為胃腸道梗阻者,則注藥后囑受檢者保持右側(cè)臥位,然后間隔攝取

仰臥位全腹片。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在碘液自胃內(nèi)排入小腸前的每次攝片間隔時間

內(nèi),必須使受檢者保持在右側(cè)臥位,否則碘液可長時間留在胃底部,使檢查失敗,

妨礙診斷。

(3)疑為胃十二指腸穿孔者,注藥、右側(cè)位臥5min后,即可進行攝片觀察。

(4)攝片后則囑受檢者取左側(cè)臥位,使碘液滯留于胃底或胃體上部,不致

排出,以便必要時可進行重復檢查。

(八)攝片要求

1.檢查梗阻病例:于注藥后分別于1、3、6h各攝取仰臥位全腹片1張,

如6h片仍不能確診,而需繼續(xù)觀察時,攝片間隔時間可依據(jù)具體情況而定。

2.檢查穿孔病例:應于注藥右側(cè)臥位5min后即攝取腹部平片。

(九)檢查后注意事項

檢查結(jié)束后,胃內(nèi)如有過量碘液可由胃管抽出。進入腸道或漏入腹腔的碘水,

對腹膜刺激性小,不需要特別處理。

八、急診結(jié)腸鋼劑灌腸造影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成年結(jié)腸低位梗阻,診斷及尋找病因,如腫瘤、乙狀結(jié)腸扭轉(zhuǎn)。

(2)小兒腸套疊。

2.一般適應癥

(1)小兒巨結(jié)腸。

(2)先天性腸道回轉(zhuǎn)不全。

(3)急性闌尾炎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二)禁忌癥

疑有腹腔中空臟器穿孔或腸壞死者。

(三)并發(fā)癥

1.領劑排出困難者或領液進入腸狹窄處以上時可誘發(fā)腸梗阻。

2.腸套疊時間較久且程度較嚴重者可能發(fā)生腸穿孔。

(四)器械準備

灌腸筒、肛管(小兒及老年人灌腸可用帶氣囊的肛管)。

(五)藥物準備

普通硫酸鋼配置成0.2~0.3g/ml鋼混懸液,800?1000ml。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肛門內(nèi)用開塞露通便或低位清潔灌腸,甚至不作腸道準備。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受檢者取左側(cè)臥位,經(jīng)肛門插入肛管后,采用低壓灌注(注意灌腸筒的高度)。

透視下,注視銀灌逆流進入腸腔情況,如未發(fā)現(xiàn)異常,則待鋼流前端抵達升結(jié)腸

時,即應停止灌注,避免使鋼劑進入盆腔小腸(6組)太多,與直腸、乙狀結(jié)腸

相重疊,影響診斷;如發(fā)現(xiàn)病變或鋼流受阻,應停止灌領(不可勉強,甚至采用

高壓灌注,使領液過多地進入梗阻以上腸腔)。轉(zhuǎn)動受檢者使病變暴露清晰且盡

可能地顯示梗阻段及其兩端的形態(tài)改變后,及時攝取點片。

(八)攝片要求

急診領灌腸要求快速、準確顯示疾病所在腸段。強調(diào)病變腸段在被充盈狀態(tài)

下的形態(tài)改變,于充盈、半充盈相及充盈加壓相下攝取不同角度X線點片即可。

(九)檢查后注意事項

1.檢查完畢后,盡可能將灌入的鋼液排出。

2.注意腹痛情況(避免已壞死或已絞窄的腸段回復后,發(fā)生穿孔)。

九、經(jīng)引流管(T管)造影

(―)適應癥

1.了解術后膽管內(nèi)殘留結(jié)石。

2.膽管狹窄。

3.了解肝胰壺腹括約肌情況。

4.經(jīng)T管行溶石藥物灌注。

5.經(jīng)T管瘦道用網(wǎng)籃套取殘留結(jié)石。

6.行膽道鏡檢或膽管病變活檢用

7.膽道蛔蟲復發(fā)。

(二)禁忌癥:無。

(三)并發(fā)癥

1.如壓力超過2.94kPa,即可出現(xiàn)膽汁反流,經(jīng)淋巴入血液,引起感染的

擴散或誘發(fā)膽管壁潰瘍出血。

2.過高壓力可引起肝胰壺腹括約肌痙攣,使對比劑逆行入胰管,誘發(fā)急性

胰腺炎。

(四)器械準備

帶透視的攝片機。50ml?100ml注射器,血管鉗一把。

(五)藥物準備

60%?76%泛影葡胺20?40ml,生理鹽水。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造影前一般不需特殊準備。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1.受檢者仰臥于X線檢查床上,頭低30°,取右側(cè)抬高位或側(cè)位。

2.抽出引流管內(nèi)膽汁,或先用溫生理鹽水沖洗膽管,抽出沖洗液。并用血

管鉗夾閉引流管。

3.經(jīng)引流管緩緩注入用生理鹽水稀釋成60%的泛影葡胺10ml,以便左側(cè)

肝管分支充盈良好,然后轉(zhuǎn)至仰臥位,在影屏監(jiān)視下見多級肝管充盈良好后攝片。

4.注意并發(fā)癥

(八)攝片要求

1.攝片條件略高于腰椎。

2.在透視下仰臥位右側(cè)抬高20°,必要時加攝側(cè)位片。

3.攝片時要屏氣,保持不動。

(九)檢查后注意事項:

若有梗阻存在,造影完畢后將注入對比劑盡量吸出,或開放T管引流,并觀

察受檢者反應。

十、經(jīng)內(nèi)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

(-)適應癥

1.主要適應癥

(1)胰腺癌。

(2)膽管癌。

(3)壺腹癌。

(4)膽總管結(jié)石。

(5)膽管狹窄(手術后、炎癥)。

(6)肝胰壺腹括約肌狹窄癥。

(7)膽系手術后,復查殘余結(jié)石。

2.一般適應癥

(1)慢性胰腺炎。

(2)功能性與非功能性胰島素細胞瘤(癌)。

(-)禁忌癥

1.急性胰腺炎。

2.病毒性肝炎。

3.胃、結(jié)腸內(nèi)鏡禁忌證。

4.急性膽系感染。

5.胰腺假性囊腫為相對禁忌癥。

(三)并發(fā)癥

1.急性胰腺炎、出血性胰腺炎、膽管炎。

2.乳頭及膽管損傷。

3.器械損傷,可造成十二指腸穿孔和對比劑注入十二指腸壁內(nèi)。

4.膽系和胰腺的敗血癥,是本造影常見的死亡原因。

(四)器械準備

帶電視影像增強及點片裝置的X線診斷機。

(五)藥物準備

碘對比劑,利多卡因等。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

1.禁食6h以上。

2.做好解釋工作,讓患者了解檢查過程,取得患者的合作。

3.對比劑過敏試驗。

4.全面了解病史、體格檢查、B超以及CT資料。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由??漆t(yī)師插管。插管成功后,經(jīng)導管尾端連接的注射器,輕緩注入接近體

溫的碘對比劑(60%泛影葡胺),充盈胰管需2?5ml,膽管則需10?20mlo

(八)攝片要求

1.電視透視下,膽管充盈后取頭低足高位攝片,使上段膽管及左右肝管分

支充盈。

2.觀察膽總管下段,有時需用半立位才能使其充盈滿意。

3.膽管和膽囊充盈后可在立位加壓下觀察,有利于顯示結(jié)石。

4.拔管前需再攝片觀察胰管內(nèi)對比劑排出情況。如15?30min主胰管未排

空,膽總管30?60min未排空,則可能有梗阻。

(九)檢查后注意事項:

1.術后2h及次日空腹檢查血清淀粉酶,如超過200u以上又伴有腹痛或發(fā)

熱,應按急性胰腺炎處理。

2.造影后應食低脂半流質(zhì)飲食2-3d。

3.造影后給廣譜抗生素3-7d以防感染。

4.如對比劑進入狹窄段以上的管腔中或進入囊腫內(nèi),應密切觀察其排空,

若排出困難,必要時進行手術,以早期引流梗阻的膽管或胰管。

十一、術中經(jīng)引流管膽管造影

(一)適應癥

1.可作為膽系切開探查前的檢查用,以便先明確膽系病變情況,避免作不

必要的膽系檢查。

2.了解肝內(nèi)外膽管的解剖關系,有無先天性異常及結(jié)石,如有結(jié)石,可明

確結(jié)石位置、數(shù)目、大小以及形態(tài),為手術較徹底清除結(jié)石提供可靠資料。特別

是再次手術者,造影能指明膽管位置,減少手術困難,防止傷及膽總管及其他組

織。

3.鑒別梗阻性黃疽的病因,良性還是惡性。

4.鑒別肝胰壺腹括約肌功能障礙是器質(zhì)性還是功能性的,以進一步了解膽

總管的下端。

(二)禁忌癥

1.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2.大量膽系出血。

3.病情危急及嚴重黃疸應先搶救治療。

(三)并發(fā)癥:同T管造影

(四)器械準備:移動X線攝片機。

(五)藥物準備:60%?76%泛影葡胺20?40ml,生理鹽水稀釋。

(六)受檢者準備和注意事項:患者已麻醉,無需作其他造影前準備。

(七)檢查方法和技術

1.經(jīng)膽總管造影:膽囊已切除或膽囊閉塞時,可直接穿刺膽總管,或在膽

管上切一小口,插入導管后注入對比劑。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