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林氏歷史源流_第1頁
西河林氏歷史源流_第2頁
西河林氏歷史源流_第3頁
西河林氏歷史源流_第4頁
西河林氏歷史源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西河林氏歷史源流中國的林姓,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殷代。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關(guān)于林姓的起源,有一段生動悲壯的故事。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淇縣)人,商朝貴族,子姓,是帝辛(即殷紂王)的叔父,帝乙之庶弟,官少師,有賢德,忠心輔佐紂王。殷商末期,紂王荒淫暴虐,生靈涂炭,民怨沸騰,紂王寵愛妲己,荒淫無道,殘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諸侯反叛,國勢危殆。紂的同母庶史微子,數(shù)諫不聽,遂出走;紂的叔父箕子,諫而不聽,佯狂為奴。比干在朝內(nèi)任少師,屢次規(guī)勸紂王恤民廉政,勵精圖治。紂王卻充耳不聞,反在宮中營造鹿臺苑林,設(shè)立酒池肉林,驕奢淫逸,醉生夢死。比干目睹這種局面,嘆息道:“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庇谑牵八澜o紂王提意見,紂王不聽,他竟“進(jìn)諫不去者三日”,結(jié)果惹惱了紂王。紂怒問:“何以自恃?”比干義正辭嚴(yán)地回答:“善行仁義所以自恃也?!奔q大怒,說:“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接著,當(dāng)場將比干剖腹挖心處死。比干死于武王克商的前一年。根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認(rèn)定武王克商年份為公元前1046年。比干逝于公元前1047年十月二十六日,他享年63歲(虛歲),推出生年為公元前1110年(夏歷四月初四)。比干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之典范??鬃淤澴u比干為“三仁第一”,故稱“天下第一仁”。在太行東麓、衛(wèi)河之濱、牧野大地上,有一座古廟——比干廟。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憂國恤民、以死諫君、耿耿正氣的忠臣比干的塋葬地。它位于新鄉(xiāng)市東北20公里處,衛(wèi)輝市境內(nèi)的頓坊店鄉(xiāng)。比干因規(guī)諫獲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為林姓,故比干廟又是中國林姓家廟。林氏的宗祖比干,葬于殷畿牧野,即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城北十五里比干廟村。比干廟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一千五百多年來,幾經(jīng)修葺,漸成規(guī)模。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強了維修管理,公元1963年被河南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今天的比干廟建筑,為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孝宗重修。廟院占地一百三十余畝,影壁、山門、二門、三門、大殿、石坊、碑廊、墓亭等古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廟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樸壯觀,廟院四周,古柏交柯,郁郁蔥蔥,廟院內(nèi)石碑林立,有七十多通。最著名的有孔子劍刻《殷比干莫》(墓字缺土,是以土為基)碑,北魏孝文帝的《吊殷比干墓文》碑,唐太宗的《祭比干文與追贈殷太師比干詔》碑,元仁宗、清高宗的《祭比干文》碑,以及歷代文人雅士的詩文碑。不少碑碣、詩文書法都有重要史料和藝術(shù)價值。比干墓位于廟院的后端。墓冢高大茂密的沒心菜(藥名半夏)覆蓋著二十多畝大的墓體。站在墓頂,極目四顧,古柏成林,樹干多開裂而生,人們稱為“開心柏”。還有板柏、側(cè)柏等。比干墓被稱為“忠臣古墓”。比干廟、墓已成為著名的名勝古跡。據(jù)唐朝貞觀年間中書令溫彥博于公元632年為《林氏正宗源流族被晉明帝封為晉安郡王,林祿死后葬于福建省惠安且涂嶺九龍崗,成為海內(nèi)外林姓拜謁的勝地。其苗裔居倏官、福建、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筱化、惠安、龍溪、漳浦等地,稱“閩林晉安世系”,成為林氏最寵大、最著名的一支。林祿有二子:長子林景(字明徹),東晉咸和五年(330年)為通直郎。后從征南將軍朱寶平南有功,授鎮(zhèn)威將軍、散騎常侍,封桂陽郡(今湖南省郴州)南平侯。次子林暹,為威武將軍,居侯官都西里。入閩林氏第9世(林景一支)林元次,南朝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任功曹;后入梁,任建安縣令。他有三個兒子:長子林既為梨嶺長城始祖;其次子林茂,字汝盛,隋開皇三年(583年)為右丞,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為莆田林氏開基始祖;三子林詵的兩個兒子遷居龍溪縣,為龍溪始祖。林氏的宗族,從林堅食邑博陵,世為大夫,族支分散到山東、江蘇。經(jīng)過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至西晉的林禮,成為江蘇第一大家族,傳至林禮的孫子晉安郡王林祿,敕治晉安郡。到唐朝定天下后,由晉安一族遷徙到福建莆田,一族遷徙到河南光州(即今光山、潢川、固始、羅山縣一帶)?!督鹗洝ぶ匦尢珟熞蟊雀伸裟贡洝份d:“比堅為比干子,武王封河清公。河清公子孫延綿,一在河南光州,一徙福建莆田。”因此,河南不僅是林姓起源命氏的地方,而且,除福建之外,也是林姓的宗源之地。林氏先祖林堅之后,子孫興旺,自周秦及漢,做官的很多。歷代對林氏后裔也多擇仕封爵,以致形成“無林不開榜”。《西河九龍族譜,西河世紀(jì)·重修殷太師比干墓碑》就記載有這樣的話:“長林盛天下,致身立朝,猶多忠貞節(jié)義之士,無林不開榜?!币虼?,林姓官員布滿天下。古史上稱“玉鈕金繩,枝黨繁興,榮蔭當(dāng)世?!备=ǖ牧中者w往海外,始于唐代。唐定天下后,陸續(xù)遷往臺灣、南洋以及更遠(yuǎn)的地方。據(jù)《臺灣府志·學(xué)?!ぷ趶R》記載,臺灣不小宗廟,學(xué)校都供有林放的牌位和塑像,作為祖先哲人頂禮膜拜。林放,字子立,戰(zhàn)國周敬王時為大夫,是比干的第十二世孫。宋高宗賜號“林清河伯”加封“長山候”。莆田林氏是晉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從而使莆田成為繼西灌、濟(jì)南、下邳、晉安之后林氏的第五個發(fā)祥地。九牧堂是唐代人林披開基,其后瓜瓞綿綿,遷衍廣泛,名人輩出。晉安林氏又派出許多支脈,最盛的有兩支:一為侯官(今福建福州)世系,開基祖是林祿的兒子林景、林暹,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則徐即是此支林氏后裔;一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祿之孫林綏始,世居莆田,簪纓相繼,至林綏的13世孫林披(林氏85世),任唐朝太子詹事,唐玄宗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20歲時選明經(jīng)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職,有政績,賜紫金魚袋,封上柱國公。學(xué)識淵博,精通詩書,著書《無鬼論》傳世。林披生九子:長子葦,任端州刺史;次子藻,為開閩進(jìn)士,官嶺南節(jié)度使;三子著,明經(jīng)及第,官為通州刺史;四子蘊,明經(jīng)及第,官為尚書員外郎,邵州刺史;五子蒙,為循州刺史;六子逐,明經(jīng)及第,官為雷州刺史;七子蒙,明經(jīng)及第,官為福州刺史;八子邁,雷州刺史。九子蔬,福州刺史。(另載四至六子為:薦、曄、蘊)。世稱甫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氏有以“九牧”為堂號。莆田林氏還有林?jǐn)€,貞元中為福唐尉,居母喪,水漿不入口號五日,因此,詔作二闕于母墓前,又表其閭,以表揚其孝,時號“闕下林家”。晉安世系分支較著名的還有瓊州(今海南省)世系、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世系、長城(今屬浙江)世系、連江(今廣東廣州、連平、始興一帶)世系、浙杭(杭州、溫州一帶)世系、江西(南昌、吉水一帶)世系、臺灣(云林、臺北、臺中、彭化一帶)世系等。瓊州世系有兩支:一支是林祿的20世孫林裕,于唐光化二年(899年)自福建省福清縣太平鄉(xiāng)平原里入瓊,其后裔多居住在瓊山縣;一支是南宋扁宗時自莆田徙入瓊,其后裔主要居于文昌、澄邁、萬寧、儋縣。睢陽林氏的一世祖為林起,明太祖時奉命屯睢陽衛(wèi),其后裔除居商丘外,還散處開封、杞縣、蘭考、柘城、淮陽、項城、南陽等地。唐朝開元年間,東石林知祥之子林鑾,經(jīng)商航海至臺灣,當(dāng)是林氏最早入臺灣者。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擊荷蘭殖民者,有參軍、福建同安人林圯隨其收復(fù)臺灣。此后,林圯率領(lǐng)部眾在竹山鎮(zhèn)一帶開墾地,發(fā)展生產(chǎn);龍溪人林鳳率眾在臺灣六甲莊開墾;清康熙年間,漳洲人林天生、林萬披、林浮泉合墾嘉義策港,雍正年間,漳浦人林成祖赴臺灣開墾大甲……閩粵沿海地區(qū)林氏大量移居臺灣,繁衍發(fā)展,成為臺灣族眾的姓氏。目前,臺灣林姓約180萬人,占臺灣人口總數(shù)的9%左右,與陳姓一起號稱“陳林半天下”。林氏移居海外,大多系由福建、臺灣過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也有居于日本、韓國、文萊、美國、加拿大、法國及其它地方者。為了弘揚祖德,敦睦宗誼,促進(jìn)社會繁榮,林氏族人于1981年10月8日成立了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制訂了會旗、會歌,并于1986年創(chuàng)辦了會刊《長林》。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地區(qū)性的林氏宗親會,如美國舊金山林西河總堂、檀香山村西河堂、族居加拿大林族堂所、泰國林氏宗親總會、新加坡林氏大宗祠九龍?zhí)眉彝プ灾螘⒙梅莆骱恿质献谟H總會、菲律賓林氏公會、太平叻叻林氏九堂、印尼雅加達(dá)林氏宗親總會、日本林氏宗親總會、香港林氏家庭互助會有限公司等。旅居海外的林姓華人,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