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教師用書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1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教師用書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2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教師用書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3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教師用書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4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教師用書第一部分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eq\b\lc\|\rc\(\a\vs4\al\co1(,,,,,,,,))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一講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一、內力作用1.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2.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表現(xiàn)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地殼運動水平運動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系垂直運動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巖漿活動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tài)變質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二、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主要是太陽輻射能。2.表現(xiàn)形式及作用表現(xiàn)因素作用結果風化作用溫度、水、生物使巖石發(fā)生崩解、破碎;為其他外力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侵蝕作用水、冰川、空氣等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搬運作用風、流水、冰川等移動風化或侵蝕的產物;為堆積地貌的發(fā)育輸送大量物質堆積作用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溫馨提示]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的區(qū)別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遭到破壞,形成許多松散物質,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風化作用與風力無關。而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概念。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1.巖石的分類:A是巖漿巖;B是沉積巖(或變質巖);C是變質巖(或沉積巖)。2.地質作用:①冷卻凝固;②外力作用(或變質作用);③變質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一、知識聯(lián)系串一串二、核心問題想一想1.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有哪些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產生怎樣的影響?2.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有哪些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產生怎樣的影響?3.三大類巖石的性質和特點是什么?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以考綱為綱eq\b\lc\|\rc\(\a\vs4\al\co1(,,,))1.地殼物質循環(huán);2.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以真題為范eq\b\lc\|\rc\(\a\vs4\al\co1(,,,))eq\a\vs4\al(深挖考題內涵·把握命題精髓)[考題精妙][典例](2017·全國卷Ⅱ)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如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據此完成(1)~(2)題。(1)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A.坡度和緩B.巖石裸露C.河流、溝谷眾多D.降水集中(2)與其他洪積扇相比,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較少②山地相對高度較?、酆恿鬏^長④風化物粒徑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題,據材料可知,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溝谷多、降水豐富是其形成的必備條件。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與山體的坡度和植被覆蓋率關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2)題,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說明流水搬運能力較弱,沉積能力較強。山地相對高度小會導致水流速度較慢,流水搬運能力較弱;河流流程較長,大顆粒的礫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積。[答案](1)C(2)B[命題出發(fā)點]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形成、分布及物質組成。[命題落腳點]考查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試題評價](1)材料選取之“鮮活”:賀蘭山這一區(qū)域就在我們身邊,考生熟知程度高,加之材料對“洪積扇”的解釋,有利于激發(fā)考生對賀蘭山東麓洪積扇成因和特點的探究興趣,也體現(xiàn)了地理學科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理念。(2)命題設置之“靈活”:本題兩問從不同角度考查洪積扇特點的成因,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將所學知識和圖文信息進行了有機結合,有效地調動了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键c(一)內力作用對地表的影響[學法:練全悟透·快速通關]eq\a\vs4\al([題點全練])題點1地殼運動與地貌形成1.桌狀山是頂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圍限的方形山體。大瓦山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地處橫斷山東側,海拔3222m,為世界第二桌狀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體分兩層,下部是構成山體基底的石灰?guī)r,上部是層層堆疊的玄武巖。讀圖完成(1)~(2)題。(1)大瓦山桌狀地貌的形成過程可能是()A.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地殼抬升→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B.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地殼抬升→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C.地殼抬升→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D.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地殼抬升→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2)大瓦山形成過程中,假若玄武巖層和石灰?guī)r層的上下位置顛倒一下,則地表呈現(xiàn)的地貌最可能是()A.平頂?shù)淖罓钌?B.起伏和緩的丘陵C.沉積層深厚的盆地 D.林立的峰林、峰叢解析:(1)A(2)D第(1)題,石灰?guī)r位于下部,玄武巖位于上部,說明先有沉積作用形成石灰?guī)r的過程,后有巖漿噴發(fā)形成玄武巖的過程,據此可判斷A正確。第(2)題,若位置顛倒,則上部為石灰?guī)r層。由材料可知該地位于橫斷山東側,地勢較高的石灰?guī)r層在流水溶蝕、侵蝕作用下,會形成峰林、峰叢等喀斯特地貌。2.結合我國某區(qū)域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圖,回答(1)~(2)題。(1)有關圖中地貌的成因,正確的為()A.圖中地貌的形成主要與外力作用有關B.圖中地貌的形成主要與板塊張裂有關C.甲、乙兩座山脈的形成原因相同D.丙河流的形成與斷層處巖體破碎有關(2)圖中()A.①處為良好的儲水構造B.②處可能形成于干旱環(huán)境C.③處可能含有生物化石D.形成時間順序為②①③解析:(1)D(2)D第(1)題,結合圖中巖層的構造、斷層、河流等信息可知圖中地貌的形成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力作用可能與板塊的擠壓作用有關;甲山脈所處的地質構造為向斜,乙山脈所處的地質構造為背斜,因而兩山脈的形成原因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斷層處,主要與斷層處巖體破碎,容易被侵蝕成河谷有關。第(2)題,圖中①處位于背斜為儲油、儲氣構造;圖中②處為石灰?guī)r,主要是在淺海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③處為巖漿巖,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圖中②處巖層位于①處巖層下面,說明②巖層形成時間早,③處巖石侵入①巖層,說明③巖層形成時間晚。題點2板塊運動與地貌3.讀部分板塊構造示意圖,回答(1)~(3)題。(1)上圖中板塊共有()A.1塊 B.2塊C.3塊 D.4塊(2)上圖中虛線圈內的板塊邊界可能位于()A.冰島 B.非洲東部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3)以下地貌單元中,成因與圖示機理無關的是()A.喜馬拉雅山 B.馬里亞納海溝C.日本島弧 D.安第斯山脈解析:(1)C(2)C(3)A第(1)題,從上圖中板塊的運動方向及分別出現(xiàn)一個海溝和海嶺可以判斷圖中板塊共有3塊。第(2)題,上圖中虛線圈內為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的碰撞區(qū),屬于消亡邊界,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下面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到擠壓抬升形成島或島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況。第(3)題,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形成的褶皺山。下圖中K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fā),植被消失殆盡。1987年,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盛。據研究,百年之內該島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復。據此完成下題。4.K島處于()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東側B.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西側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南側解析:選C由經緯度可知,K島位于印度尼西亞,結合板塊分布知識可知該島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eq\a\vs4\al([知能全握])1.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內力地殼運動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陸變遷等變化,按地殼運動方向和性質可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如下表所示:運動類型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巖層運動方向地殼運動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地殼運動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隆起和凹陷對地形的影響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常形成高原、斷塊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舉例東非大裂谷、喜馬拉雅山臺灣海峽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變遷相互關系①它們相伴發(fā)生;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qū)域,兩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2.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舉例巖漿活動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巖漿噴出經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島、五大連池變質作用巖石在一定溫度、壓力下發(fā)生變質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3.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相對移動而發(fā)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板塊運動張裂相撞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邊界類型生長邊界消亡邊界對地球面貌的影響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海溝、島弧、海岸山脈舉例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圖示[知識拓展]常考的板塊邊界地震帶板塊位置邊界類型形成的地貌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千島群島、千島海溝;日本群島、日本海溝;臺灣海溝;菲律賓群島;馬里亞納海溝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阿留申群島、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新西蘭南、北兩島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消亡邊界地中海、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邊界喜馬拉雅山非洲斷裂帶非洲板塊內部生長邊界東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生長邊界紅海、死海大西洋斷裂帶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及亞歐板塊生長邊界冰島、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嶺考點(二)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學法:通知識·提能力·融會貫通]eq\a\vs4\al([貫通知識])1.主要侵蝕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現(xiàn)作用結果流水濕潤、半濕潤地區(qū)的水的流動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水蝕地貌,如溝谷(“V”型谷)、瀑布等風力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風力破壞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物,并將侵蝕掉的物質帶離原地風蝕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冰川高緯度或高山地區(qū),冰川運動不斷侵蝕底部巖石和側面巖壁冰蝕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巖石海岸,波浪不斷擊打、侵蝕巖壁,使海岸后退海蝕地貌,如海蝕柱、海蝕崖等2.主要堆積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現(xiàn)作用結果流水地勢變緩或河道彎曲,流水的速度減慢山間河流流出山谷:沖積扇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沖積平原河流入??谔帲喝侵揎L力氣壓梯度減小或遇到地形阻擋,風速減慢堆積物質以沙粒為主:沙漠(沙丘)堆積物質以黃土為主:黃土高原冰川冰川在移動過程中融化,其中夾雜的物質發(fā)生堆積冰磧地貌、冰磧湖等波浪波浪遇傾斜海岸,速度減慢沙灘、潟湖3.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相應地貌的判斷(1)不同區(qū)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沉積地貌。②濕潤、半濕潤地區(qū)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沉積地貌。③高山地區(qū)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磧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丘陵、冰磧湖等。③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或風力強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特別提醒]1.怎樣理解河岸形態(tài)對流水作用的影響河道比較平直時,一般可以從地轉偏向力方面來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蝕、左岸沉積,南半球左岸侵蝕、右岸沉積。如果是彎曲的河道,應該根據凹岸與凸岸的情形來判斷,不論哪個半球,凹岸侵蝕,凸岸沉積。2.怎樣理解外力沉積規(guī)律“顆粒較大、比重較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較小、比重較小的物質后沉積?!绷魉练e、風力沉積、波浪沉積均遵循以上規(guī)律,而冰川沉積則為雜亂堆積。eq\a\vs4\al([典題領悟])(2016·全國卷Ⅰ)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qū)經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如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據此完成(1)~(3)題。(1)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A.向陸地方向推進 B.向海洋方向推進C.位置穩(wěn)定 D.反復進退(2)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A.形成新的貝殼堤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小B.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大C.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小D.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學審題析題](在“____”上填關鍵點)題號(1)(2)(3)題干解讀“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即一條貝殼堤形成時間段內“堤外”堆積,海水搬運的泥沙應該堆積在海岸線與海洋之間“多條貝殼堤”說明河流入??谔幠嗌吵练e大于海浪搬運知識遷移流水沉積作用海浪沉積作用河流沉積作用信息獲取文字信息貝殼堤是死亡的貝類生物堆積形成的,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必須是海岸線穩(wěn)定,死亡貝類生物持續(xù)堆積才能形成泥沙在貝殼堤外持續(xù)堆積,海岸線不斷向前推進,加大貝殼堤與海岸線的距離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圖中信息三條貝殼堤形狀都是較平直,形成過程中海岸線位置較穩(wěn)定距今越早,貝殼堤離海岸線越eq\a\vs4\al(遠)海岸線隨時代而變化,貝殼堤位置不斷變動[答案](1)C(2)B(3)Deq\a\vs4\al([題組沖關])題點1典型外力地貌及其特征1.扇三角洲是由鄰近高地推進到穩(wěn)定水體中的沖積扇。讀圖回答(1)~(2)題。(1)對圖中扇三角洲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①一定發(fā)育在河流入??冖谌侵耷熬壋练e物顆粒較?、垡欢òl(fā)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體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列關于圖中辮狀河流的敘述,正確的是()A.流量穩(wěn)定 B.河道較淺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補給解析:(1)D(2)B第(1)題,依據概念可知,①說法不準確,D項正確。第(2)題,圖中顯示辮狀河流主要分布在沖積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勢較低平,河流以側蝕和堆積作用為主,故河道較淺。辮狀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結果。2.(2013·福建高考)如圖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丘,讀圖完成(1)~(2)題。(1)該沙丘位于()A.沖積扇 B.洪積平原C.三角洲 D.河漫灘(2)正確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D(2)C第(1)題,一般沖積扇位于山前開闊地段,圖中沙丘地勢高、坡度大,不屬于洪積平原,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區(qū)。而題干明確告知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再結合景觀圖可確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灘。第(2)題,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動受山地阻擋時,沙在風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風坡面較緩,背風坡面較陡,再結合景觀圖可確定選C項。題點2外力作用及其影響3.如圖為某河河口沙島群演變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據圖可知,一百多年來,該河河口地區(qū)()A.島嶼數(shù)量增多,島嶼面積擴大B.海浪侵蝕作用大于河流沉積作用C.河流徑流量不斷增大D.泥沙沉積速率大于海平面的上升速率(2)圖示時間內,甲島嶼輪廓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島嶼南側的侵蝕作用大于沉積作用B.島嶼北側的侵蝕作用大于沉積作用C.受板塊移動影響,島嶼位置逐漸北移D.受板塊擠壓影響,島嶼因抬升而不斷擴大解析:(1)D(2)A第(1)題,從圖中看出,島嶼數(shù)量是減少的,A錯;該河河口地區(qū)的島嶼總面積擴大,說明海浪侵蝕作用小于河流沉積作用,B錯;河口地區(qū)河流徑流量增大,搬運能力增強,使泥沙沉積減弱,島嶼面積應該縮小,C錯;圖中島嶼面積在擴大,說明泥沙沉積速率大于海平面的上升速率,D正確。第(2)題,甲島嶼輪廓在不斷向北移動,說明島嶼南側的侵蝕作用大于沉積作用,島嶼北側的沉積作用大于侵蝕作用;圖中島嶼位置的變化是由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受板塊運動的影響不大,故A正確。黃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觀?!疤旃贰笔怯苫◢弾r組成,獨居峰頂,翹首望月。據此回答下題。4.將棱角分明的花崗巖,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C.冰川侵蝕 D.風化作用解析:選D題干所說的過程為花崗巖受風化作用形成的,即花崗巖的球狀風化物。題點3外力地貌的成因與描述5.讀圖,回答問題。根據環(huán)境特征對比分析黃河形成了三角洲,而剛果河沒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解析:結合圖示和所學知識,從三角洲形成的地形(動力)、物質(泥沙)和海洋(洋流)等條件進行分析。答案:黃河入??诟浇匦纹鸱。恿鞫逊e作用強;黃河流經的大部分地區(qū)降水集中,(中游)流經(植被較差或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黃河(注入的渤海相對封閉,)入海口附近洋流攜帶泥沙的能力弱。剛果河入??诟浇匦纹鸱?,河流侵蝕作用強;剛果河流域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植被覆蓋率高(森林茂密),河流含沙量?。粍偣?注入開闊的海洋,)入海口附近洋流攜帶泥沙的能力強。[鎖定命題熱點——備考超人一步][熱點關注]1.以典型地貌景觀圖為背景,聚焦沖積扇(或三角洲)、黃土高原等外力作用地貌,從地表形態(tài)、地形結構、地理環(huán)境特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角度,考查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形成和特征的影響。2.以地質剖面圖為基本讀圖構架,以地質構造、地殼物質循環(huán)為考查重點,考查內力作用對地貌的形成和變化的影響,綜合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熱點押題]1.科考隊在大興安嶺考察時,發(fā)現(xiàn)當?shù)氐脑嫉孛矠樯角皼_積扇前緣,土壤分為粗顆粒層和細顆粒層兩種。土壤類型主要為淋溶黑鈣土。但在背風坡海拔200m處(45°45′01″N,122°33′47″E)發(fā)現(xiàn)土壤變?yōu)槔踱}土,并且該處地層的上部偏紅,說明氧化鐵(三氧化二鐵)在該處富集。據此回答(1)~(2)題。(1)若土壤溫度與鐵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則土壤變?yōu)槔踱}土的條件應為()A.高溫多雨 B.低溫多雨C.高溫少雨 D.低溫少雨(2)當?shù)卦娇拷鼪_積扇的前緣方向,土層的變化情況為()A.粗顆粒層變厚,細顆粒層變厚B.粗顆粒層變薄,細顆粒層變厚C.粗顆粒層變厚,細顆粒層變薄D.粗顆粒層變薄,細顆粒層變薄解析:(1)C(2)B第(1)題,讀圖分析可知,栗鈣土的上層往往富集氧化鐵,而鐵元素的富集能力與土壤溫度呈正相關,說明栗鈣土形成的條件為高溫狀態(tài),又由材料可知栗鈣土分布在背風坡,說明該地降水較少,因此土壤變?yōu)槔踱}土的條件應為高溫少雨。第(2)題,沖積扇是由于河流沖擊而形成的沉積地貌。由出山口到沖積扇的前緣,流速逐漸減緩,攜帶能力逐漸減弱,沉積顆粒逐漸減小,因此越靠近沖積扇的前緣粗顆粒層變薄,細顆粒層變厚,故答案選B項。2.如圖為我國季風區(qū)某山地的地質橫剖面示意圖,該地區(qū)裁彎取直開挖了引水隧洞,連接了同一條河流的不同河段。據此完成(1)~(2)題。(1)關于圖中地質構造的判斷,正確的是()A.甲位于向斜的槽部B.隧道沿線地質條件穩(wěn)定C.圖中的河谷均位于背斜構造之中D.F1斷層形成早于F2斷層(2)圖示地區(qū)巖溶地貌廣泛存在,主要原因是()A.碳酸鹽巖具有可溶性 B.植被稀疏C.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 D.地勢起伏較小解析:(1)C(2)A第(1)題,根據圖示巖層形態(tài),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構造。向下凹,是向斜構造。巖層有明顯錯動和位移的是斷層構造,斷層處地質構造不穩(wěn)定。圖中的河谷處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構造,均處于背斜構造之中。F1斷層形成可能與F2斷層在同一時期。第(2)題,圖示地區(qū)巖溶地貌廣泛存在,主要原因是該地巖層以碳酸鹽巖為主,碳酸鹽巖具有可溶性,A對。植被稀疏、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地勢起伏較小不是巖溶地貌分布的主要原因,B、C、D錯。[解讀熱點素材——認知多人一點]1.沖積扇的形成條件(1)造山運動:導致母巖區(qū)剝蝕作用的增強和河流能量的提高,碎屑物質的大量搬運造成了大型沖積扇的形成。(2)干旱或半干旱的氣候條件:有利于提供形成沖積扇的碎屑物質。(3)地形坡度的突變:因其突然變緩,使得山區(qū)河流流速驟減,使碎屑物質沿山麓大量沉積。(4)長期相對沉降的構造條件:有利于沖積扇的保存。2.兩種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巖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tài)特質,發(fā)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巖層中,從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于100m,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貌。(2)天生橋:是由于地下河與溶洞的頂部崩塌后,殘留的頂板橫跨河谷兩岸,形似拱橋。廣西、貴州、云南等喀斯特地貌區(qū)是“誕生”天生橋的“多發(fā)區(qū)”。??紙D表專攻eq\b\lc\|\rc\(\a\vs4\al\co1(,,,,,))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的判讀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是展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過程的圖示,常見圖示有兩類:以地質剖面圖為背景的循環(huán)示意圖和以關聯(lián)圖為背景的示意圖。[常見圖示]圖1以地質剖面圖為背景的循環(huán)示意圖圖2以關聯(lián)圖為背景的示意圖[判讀技巧]1.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以下圖為例)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區(qū)分:(1)巖漿:三進一出。(2)巖漿巖:一進三出。(3)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注:沉積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積巖,沉積巖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層理構造。2.判斷箭頭含義(1)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2)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4)指向巖漿的箭頭——重熔再生作用,是內力作用。[應用體驗][典例](2013·上海高考)巖石物質循環(huán)模型說明巖石通過不同的過程可以從一種形態(tài)轉化成為另一種形態(tài)。讀圖回答(1)~(2)題。(1)大理巖是石灰?guī)r經過程①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A.溫度升高,壓力降低 B.溫度降低,壓力升高C.溫度升高,壓力升高 D.溫度降低,壓力降低(2)圖中能夠反映大洋中脊處新的洋殼形成過程的代碼是()A.②B.③C.④D.⑤[學審題析題](在“____”上填關鍵點)1.從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1)第(1)題設問中大理巖為變質巖,石灰?guī)r為沉積巖。(2)第(2)題設問中的大洋中脊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巖漿從板塊的張裂邊界處噴出經冷卻凝固形成新的洋殼。2.從圖表中獲取信息[答案](1)C(2)Ceq\a\vs4\al([對點訓練])1.(2016·江蘇高考·節(jié)選)如圖為地球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關于圖中①②③④所示箭頭代表的地質作用,正確的是(雙選)()A.①指化學沉積作用 B.②指搬運作用C.③指成巖作用 D.④指火山噴發(fā)作用解析:選AD根據箭頭指向,圖中①箭頭由水圈指向沉積巖,發(fā)生了化學沉積作用;②箭頭由土壤、沉積物指向沉積巖,發(fā)生了沉積作用;③箭頭由變質巖指向土壤、沉積物,因此應為外力作用中的風化、侵蝕、搬運與堆積,沒有固結成巖作用;④箭頭由巖漿指向大氣圈,因此應為火山噴發(fā)作用。2.圖甲為板塊運動示意圖,圖乙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在圖甲所示板塊邊界區(qū)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為()A.東非裂谷 B.海岸山脈C.大西洋 D.喜馬拉雅山脈(2)若圖甲中的①處形成變質巖,則圖乙中與其巖石類型相對應的是()A.a B.bC.c D.d解析:(1)B(2)B第(1)題,從圖中可知該圖是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擠壓碰撞區(qū),可以形成海岸山脈、海溝、島嶼等。第(2)題,從圖中外力作用指向可知a為沉積巖,結合箭頭指向可知b“二進二出”為變質巖,c“三出一進”為巖漿巖,d“三進一出”為巖漿。3.位于澳大利亞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巖(如圖1),是一塊巨大而完整的花崗巖體,大約在25億年前形成。經過日積月累的風雨沖刷和早晚劇烈的溫差變化,它漸漸地被侵蝕成波浪狀。讀圖完成(1)~(2)題。(1)圖2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上述波浪巖與圖2中序號表示的巖石類型一致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波浪巖的形成過程依次是()A.固結成巖—風化剝蝕—侵蝕搬運—地殼抬升B.巖漿侵入—地殼抬升—風化剝蝕—侵蝕搬運C.地殼抬升—侵蝕搬運—巖漿侵入—風化剝蝕D.侵蝕搬運—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固結成巖解析:(1)B(2)B第(1)題,讀圖可知,碎屑物質形成沉積巖,④是沉積巖。沉積巖可以演變成巖漿或變質巖,對應①③,所以②是巖漿巖。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形成,所以①是巖漿,③是變質巖。花崗巖屬于巖漿巖,對應序號②。第(2)題,波浪巖是一塊巨大而完整的花崗巖體被侵蝕而形成的。所以首先是巖漿侵入形成花崗巖,其次是地殼上升遭受風化和侵蝕。[課時跟蹤檢測]一、選擇題(2018·岳陽模擬)某實驗小組做如下實驗:在花崗巖表面淋上25℃1.花崗巖的形成過程是巖漿()A.高溫變質 B.侵入冷凝C.高壓成巖 D.噴出冷卻2.該實驗模擬的地質作用是()A.風蝕作用 B.水蝕作用C.溶蝕作用 D.風化作用解析:1.B2.D第1題,花崗巖屬于侵入巖,是巖漿侵入巖石圈未噴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選B。第2題,該實驗通過在花崗巖表面淋上25℃(2018·贛州模擬)如圖為我國某河谷剖面圖,完成3~4題。3.圖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巖漿活動 B.外力作用C.地殼運動 D.變質作用4.圖中河流的流向是()A.自西向東 B.自東向西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解析:3.B4.A第3題,圖中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正常形成山脈,現(xiàn)在為谷地,主要是因為背斜頂部受張力,巖石破碎易受侵蝕形成谷地,所以說圖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選擇B。第4題,根據圖中的指向標可以判斷河流的南側受侵蝕,位于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可知河流自西向東流,選擇A。(2018·重慶南開中學月考)沉積地層剖面以及其中的地質構造,就像一本地質歷史教科書,記錄了地殼發(fā)展、演化的一系列事件,是我們了解地殼發(fā)展演化的窗口。讀圖回答5~6題。5.已知石灰?guī)r、頁巖、砂巖分別是深海、淺海、河湖沉積的產物。根據該地層剖面順序,判斷C層所處的海陸環(huán)境()A.深海 B.淺海C.陸地 D.無法判斷6.從E層到G層海平面升降的過程是()A.一直上升 B.一直下降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解析:5.C6.D第5題,讀圖可知C層為砂巖層,由題干信息可知,砂巖是河湖沉積的產物,因此C層所處的海陸環(huán)境應是陸地。第6題,已知石灰?guī)r、頁巖、砂巖分別是深海、淺海、河湖沉積的產物,E、F、G分別為石灰?guī)r、砂巖和頁巖,可知E到G經歷了深海到河湖再到淺海的過程,即海平面先降后升。(2018·達州模擬)岱崮地貌是繼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巖地貌、張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國第五大巖石造型地貌。組成該地貌的巖石中普遍含有三葉蟲化石。該地貌在地貌學上屬于地貌形態(tài)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頂端較平坦。崮頂之下梯田層層,溝壑舒展。該地貌在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境內普遍分布。如圖示意岱崮地貌景觀。據此完成7~9題。7.臨沂市蒙陰縣境內組成岱崮地貌的巖石主要為()A.花崗巖 B.玄武巖C.大理巖 D.石灰?guī)r8.岱崮地貌的形成過程為()A.固結成巖巖層斷裂地殼抬升外力侵蝕B.巖層斷裂裂隙擴張巖漿噴發(fā)地殼抬升C.巖石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D.巖石沉積變質作用外力作用9.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岱崮地貌頂部應當()A.開墾耕地,種植作物 B.禁止開發(fā),保持原狀C.植樹種草,保護地表 D.修建亭榭,以供觀賞解析:7.D8.A9.C第7題,本題考查巖石的種類。材料指出“組成該地貌的巖石中普遍含有三葉蟲化石”,而三葉蟲化石存在于沉積巖中,故臨沂市蒙陰縣境內的巖石主要為石灰?guī)r?;◢弾r和玄武巖屬于巖漿巖,大理巖屬于變質巖。第8題,石灰?guī)r形成后,地殼運動使石灰?guī)r巖層斷裂,之后地殼抬升,海拔增高,經外力的風化、侵蝕形成岱崮地貌。第9題,岱崮地貌頂部海拔較高,土層淺薄,極易受到外力的破壞,因而應當植樹種草,保護地表。(2018·石嘴山模擬)讀某地地質剖面圖,完成10~11題。10.巖石①可能是()A.花崗巖 B.石灰?guī)rC.大理巖 D.石英巖11.圖中巖石形成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⑥③②C.④⑤⑥①③② D.①④⑤③②⑥解析:10.A11.C第10題,巖石①從地下冒出,但未噴出地表,為侵入巖(花崗巖),選A。第11題,根據圖示信息,巖石①未能噴出地表也未能進入③,故④形成早①,④⑤⑥上有完整的侵蝕面,所以,④⑤⑥形成均早于①,③早于②,且③②覆于①上,據此選C。二、非選擇題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科學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以每年7~30mm的速度整體向北和向東移動。下圖示意青藏高原移動的主要原因。材料二下圖為青藏高原地形與地殼厚度簡圖。(1)材料一圖中板塊a是________板塊,和材料二圖中________(A或B)處的板塊一致。(2)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最顯著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自然資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珠穆朗瑪峰頂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這種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據材料一,從地殼運動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動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題,板塊a向下俯沖,結合青藏高原地形及緯度位置,判斷板塊a是印度洋板塊,與材料二圖中B處的板塊一致。第(2)題,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受流水侵蝕作用明顯。該地位于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地熱資源豐富;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能資源豐富;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第(3)題,結合材料中“尖尖的金字塔”“山峰外形”和海拔判斷珠穆朗瑪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第(4)題,結合板塊碰撞、向北運動等分析即可。答案:(1)印度洋B(2)流水侵蝕作用水能、地熱能、太陽能等(3)冰川作用(4)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持續(xù)碰撞,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使亞歐板塊受擠壓抬升。13.新疆地貌景觀豐富多彩。結合下列新疆的景觀圖片,回答問題。(1)按照內、外力作用把圖中地貌景觀進行分類。(2)吐魯番盆地位于天山南側,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簡述其形成原因。(3)結合圖中信息,比較雅丹地貌與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異同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地質作用及其地貌形成過程。吐魯番盆地、天山山脈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吐魯番盆地為典型的地塹盆地,由巖層斷裂下陷而成。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風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結果,雅丹地貌主要與風力侵蝕有關,沙丘地貌主要與風力堆積有關。答案:(1)吐魯番盆地、天山山脈是內力作用形成的,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2)巖層斷裂下陷而成。(3)相同點: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與風力有關。不同點:雅丹地貌是風力侵蝕的結果,沙丘地貌是風力堆積的結果。第二講山地的形成一、褶皺山、斷塊山與火山1.褶皺山(1)褶皺:①概念:巖層在強大的擠壓作用下,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②基本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名稱地形判斷依據背斜未受侵蝕,成為山地;久經侵蝕,形成谷地中部巖層較eq\a\vs4\al(老),兩翼巖層較eq\a\vs4\al(新)向斜未受侵蝕,成為谷地;久經侵蝕,地形倒置,形成山嶺中部巖層較eq\a\vs4\al(新),兩翼巖層較eq\a\vs4\al(老)2.斷塊山(1)斷層: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發(fā)生破裂,并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2)斷層的位移類型:位移類型表現(xiàn)水平方向會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相對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對上升發(fā)育成山嶺或高地3.火山(1)熔巖高原:巖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而形成。(2)火山:①形成: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而形成。②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溫馨提示]地質構造和構造地貌的區(qū)別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導致的巖層變形變位,它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它主要有褶皺(向斜、背斜)、斷層。構造地貌是由地質構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特征,它的主要類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別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斷塊山均為地貌類型。二、山地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戇\輸方式線路分布延伸方向表現(xiàn)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運輸為輔主要分布在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迂回前進原因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難度均低于鐵路這里地勢相對和緩,施工難度較小、建設和運營成本低地勢起伏大一、知識聯(lián)系串一串二、核心問題想一想1.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類型?研究這些地質構造對生產、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2.地表形態(tài)對交通線路的選擇和分布有怎樣的影響?

以考綱為綱eq\b\lc\|\rc\(\a\vs4\al\co1(,,,))1.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2.地表形態(tài)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以真題為范eq\b\lc\|\rc\(\a\vs4\al\co1(,,,))eq\a\vs4\al(深挖考題內涵·把握命題精髓)[考題精妙][典例](2017·天津高考)讀圖,回答下題。圖中地貌景觀顯示的巖石類型和主要的地質構造最可能是()A.巖漿巖、褶皺B.沉積巖、褶皺C.巖漿巖、斷層D.沉積巖、斷層[解析]讀圖可知,巖石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據此可判斷巖石類型為沉積巖;圖示景觀顯示的地質構造是巖層受擠壓作用彎曲變形形成的褶皺。綜上可知,選項B正確。[答案]B[命題出發(fā)點]甘肅張掖雅丹地貌景觀圖。[命題落腳點]考查巖石類型和地質構造的判讀。[試題評價](1)取“實景”考“實功”:本題材料選取甘肅張掖雅丹地貌實際景觀圖,給考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考生根據實景,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讓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或活動中得到運用和驗證,就是學生真實能力的體現(xiàn)。(2)取“局景”見“全景”:本題考查褶皺的判斷,只是截取了整個褶皺的一部分,而非整個褶皺。但是考生只要抓住巖層“彎曲變形”這一特征,就可準確判斷,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貌”的效果。(3)取“小景”觀“美景”:圖示景觀是典型的雅丹地貌,五彩斑斕,景色迷人。本題正是通過這一“小景”,向學生展示祖國的美麗風景,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河山、探索美好自然的目標??键c(一)地質構造及其實踐意義[學法:通知識·提能力·融會貫通]eq\a\vs4\al([貫通知識])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地貌背斜向斜巖層形態(tài)巖層新老關系(巖層①~③由老到新)構造地貌未侵蝕地貌常形成山嶺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蝕后地貌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圖示(巖層①~⑥由老到新)2.斷層及地貌表現(xiàn)(1)斷層成因及其圖解巖石受力破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錯動、位移(即發(fā)生錯位)的斷裂構造叫斷層,如下圖所示:(2)斷層的地貌表現(xiàn)斷層在山區(qū)是經??梢钥吹降模31憩F(xiàn)為懸崖、陡壁、峽谷等。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常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由斷層發(fā)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tǒng)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層形態(tài)上升巖塊下降巖塊斷裂帶構造地貌塊狀山地或高地谷地或低地裂谷與河流實例廬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東非大裂谷3.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1)利用地質構造找水——向斜槽部、斷層處。向斜巖層向槽部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匯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斷層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質構造找礦——向斜槽部探礦、背斜處找油。(煤、石油、天然氣均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巖中形成)煤礦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掉)油、氣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油、氣質量輕,分布于背斜頂部,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注意:背斜處開采煤炭等,易發(fā)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處開采煤炭,易發(fā)生透水事故。(3)利用地質構造確定工程建設——避開斷層帶、背斜建隧道。避開斷層易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開向斜向斜是雨水匯集區(qū),隧道可能會變?yōu)樗浪淼肋x在背斜背斜的巖層呈天然拱形eq\a\vs4\al([典題領悟])(2015·浙江高考)如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中①~⑧為巖層編號,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題。(1)圖中甲、乙兩地有關地質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A.甲—背斜巖層受到水平擠壓成山B.甲—向斜槽部巖層向下彎曲成谷C.乙—背斜頂部受張力被侵蝕成谷D.乙—向斜上覆巖層差別侵蝕成谷(2)有人稱丙處山峰為“飛來峰”,其巖石可能是()A.石灰?guī)r砂巖 B.花崗巖流紋巖C.大理巖石英巖 D.安山巖玄武巖[學審題析題](在“____”上填關鍵點)題號(1)(2)題干解讀關鍵提示詞“地質地貌”,隱含對“地質構造”和“地貌”兩方面的考查信息關鍵詞“飛來峰”,引導考生對“丙處”的觀察和分析知識遷移地質構造及其影響的判讀巖石類型的判斷信息獲取文字信息信息1:巖層①~⑧層理結構明顯,為沉積巖。信息2:巖層“年代由老到新”圖中信息信息1:甲處巖層向下彎曲,巖層中間新兩翼老,可推知其為向斜。信息2:從形態(tài)上看,甲地比兩側地勢要高,應為山嶺。信息3:乙處巖層向上拱起,巖層中間老兩翼新,可推知為背斜。信息4:從形態(tài)上看,該處地勢低洼,應為背斜頂部受張力被侵蝕變成谷地兩處山峰巖層有明顯層理結構,最可能是沉積巖[答案](1)C(2)Aeq\a\vs4\al([題組沖關])題點1地質構造成因及判讀1.(2018·廈門質檢)如圖示意某地地質剖面。讀圖完成(1)~(2)題。(1)甲、乙、丙三處的地質構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斷層 B.斷層、向斜、背斜C.背斜、向斜、斷層 D.背斜、斷層、向斜(2)丁處山嶺的形成原因是()A.沿背斜頂部裂隙侵蝕而成 B.因向斜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C.因背斜頂部堅實抗侵蝕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蝕而成解析:(1)C(2)B第(1)題,根據巖層的形態(tài)判斷,甲處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構造;乙處巖層向下凹,是向斜構造;丙處巖層有明顯錯動和位移,是斷層構造。第(2)題,丁處山嶺是向斜構造,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圖中向斜槽部無裂隙。2.如圖為某地巖層及等高線分布示意圖(單位:m)。讀圖完成(1)~(2)題。(1)該地地質構造及地表形態(tài)是()A.背斜,山脊B.向斜,山脊C.背斜,山谷D.向斜,山谷(2)形成該地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地殼運動 B.火山地震C.搬運作用 D.沉積作用解析:(1)D(2)A第(1)題,該處巖層兩翼老,中間新,是向斜。等高線向高值處凸出,判斷該地地表形態(tài)為山谷。第(2)題,該地地表形態(tài)屬于“向斜成谷”,主要是受地殼運動的影響而形成的。題點2地質構造的應用3.某地質勘探組對某一沉積巖層進行探測后,得到如下表數(shù)據。甲、乙、丙三地為自西向東水平距離各相差500m的三個探測點,斜線左側數(shù)據為探測點所在地區(qū)的海拔(單位:m),右側數(shù)據為該巖層層頂?shù)穆癫厣疃?即與地面的垂直距離,單位:m)。據此回答(1)~(2)題。地點甲乙丙數(shù)據500/300300/50500/300(1)乙地地形可能屬于()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 D.背斜山(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乙地地形主要是內力作用的結果B.適合在乙地尋找油氣C.修建一條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適宜選擇在乙地D.在甲、丙兩地鉆井會發(fā)現(xiàn)同一煤層解析:(1)B(2)A第(1)題,從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該地為一谷地;從沉積巖層的埋藏深度分析,該段巖層向上拱起,表明該地質構造為一背斜。第(2)題,由上題結論可知,乙地為背斜構造,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易被侵蝕,從而形成谷地,故乙地地形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乙地為背斜,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儲氣構造,在背斜巖層下修建隧道,巖層穩(wěn)定,水向兩側流走,所以適宜在乙地修建一條南北走向的隧道;甲、丙兩地位于背斜的東西兩翼,兩地存在相同的巖層,因此在這兩地鉆井可能會發(fā)現(xiàn)同一煤層。4.煤層氣是指儲存在煤層中以甲烷為主的非常規(guī)天然氣,是近年來在國際上迅速崛起的潔凈、優(yōu)質能源和化工原料。如圖是山西省東南部沁水盆地南部3號煤層中煤層氣含量與水文、地質的關系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沁水盆地富氣區(qū)的地質構造是()A.背斜 B.向斜C.地塹 D.地壘(2)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層氣開發(fā)的條件是()A.煤層的埋藏深度淺,裂隙不發(fā)育B.變質巖分布面積廣,厚度大C.地下水活動較弱,地下水封閉好D.煤層氣覆蓋范圍小,且距離市場遠解析:(1)B(2)C第(1)題,根據水流方向和滯流水區(qū)等信息判斷富氣區(qū)有利于水體匯集,應為向斜構造。第(2)題,煤層氣儲存在煤層中,因此煤層有裂隙發(fā)育才有利于煤層氣的開發(fā),A錯誤;變質巖分布面積、厚度與煤層氣開發(fā)無關,煤層氣主要分布在沉積巖中,B錯誤;地下水活動頻繁的地區(qū),水的交替作用強,易將煤層氣帶走,因此地下水活動較弱的地區(qū)形成封閉環(huán)境,有利于煤層氣的儲存,同時也有利于煤層氣的開發(fā),C項正確;煤層氣覆蓋范圍小且距離市場遠,不利于其開發(fā),D錯誤??键c(二)地表形態(tài)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學法:練全悟透·快速通關]eq\a\vs4\al([題點全練])1.過去,山區(qū)公路多為“之”字形盤山公路?,F(xiàn)在,修建高速公路則是逢山開道,遇溝建橋,盡量取最短距離(如圖)。據此完成(1)~(2)題。(1)早期山區(qū)公路選線多為“之”字形,主要是考慮()A.氣候因素 B.居民點分布C.地形因素 D.工業(yè)分布(2)現(xiàn)在在山區(qū)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①經濟實力的增強②汽車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為節(jié)省投資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1)C(2)A第(1)題,早期山區(qū)公路選線多為“之”字形,是因為山區(qū)坡陡,公路要沿著等高線延伸方向修建,這樣可使線路坡度較緩,安全性較高。第(2)題,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盡量走直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區(qū)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溝搭橋,使道路盡量沿直線延伸。2.讀規(guī)劃中的川藏鐵路走向示意圖,回答(1)~(2)題。(1)川藏鐵路沿線經常出現(xiàn)地質災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地震等災害②穿過我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地形復雜多樣,相對高度大③受外力作用影響明顯,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變得崎嶇④屬于我國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接合處,多滑坡、泥石流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2)川藏鐵路采用了分段建設的方案,拉薩—林芝、成都—雅安段已開工建設,而林芝—雅安段要到2018年開工。那么林芝—雅安段開工建設時間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路線較長 B.地形復雜C.人口稀少 D.資金不足解析:(1)B(2)B第(1)題,川藏鐵路要穿越橫斷山區(qū),該地區(qū)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受外力作用影響明顯,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變得崎嶇,多地質地貌災害。故①③正確。該線路穿越地勢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所處區(qū)域位于我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接合處,故②④錯誤。第(2)題,林芝—雅安段開工建設時間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復雜,路線設計需要考慮的要素多,技術要求高,故B項正確。eq\a\vs4\al([知能全握])1.山區(qū)交通線的選擇原則及原因影響山區(qū)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原因實例方式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①山地修建交通運輸干線的成本高、難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鐵路線路走向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線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狀(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fā)地段;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⑥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選線一般應按地形走勢來確定路線的走向。原因:①盡量節(jié)約建設成本;②降低技術難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如果選取最直、最短的線路,就必須開拓較多的山坡,填平溝谷,建造較多的橋梁或隧道)①同蒲鐵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隴海鐵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鐵路沿漢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鐵路沿地形走勢曲折伸展線網密度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fā)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山區(qū)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聯(lián)系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新疆的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均沿山麓分布,連接綠洲2.圖解地表形態(tài)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鎖定命題熱點——備考超人一步][熱點關注]以山區(qū)工程建設資料為載體,如水庫建設、隧道建設等,在充分認知山地形成的基礎上,重點考查山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因找水找礦而對山地的開發(fā)和保護。[熱點押題]興山縣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脈與巫山余脈交匯處。2015年8月9日,興山縣古夫鎮(zhèn)至昭君橋的“水上公路”竣工通車。完成(1)~(3)題。(1)圖中水上公路選線的主要原因是()A.避免侵占耕地 B.保護坡地生態(tài)C.連接圖中村落 D.縮短線路長度(2)大巴山和巫山的成因分別是()A.火山、褶皺山 B.褶皺山、斷塊山C.斷塊山、褶皺山 D.褶皺山、褶皺山(3)山脈往往成為河流分水嶺、行政區(qū)的界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大巴山是陜西省與四川省的界線B.巫山是湖北省與四川省的界線C.大巴山是重慶市與陜西省的界線D.巫山是湖北省和陜西省的界線解析:(1)B(2)D(3)A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水上公路鋪設于河面之上,沿河谷延伸,有助于保護坡地生態(tài)。第(2)題,大巴山和巫山都是我國的大型山脈,都是褶皺山。第(3)題,這兩條山脈都是省區(qū)界線,其中大巴山是四川省和陜西省的界線,巫山是重慶市與湖北省的界線。[解讀熱點素材——認知多人一點]水上公路中國最美的水上公路——永吳公路大湖池段。永吳公路連接江西省永修縣和吳城鎮(zhèn)。其中“最美水上公路”指的是永吳公路經過鄱陽湖風景區(qū)的大湖池一段,全長5.05km。永吳公路大湖池段正式開通于2013年11月,它為三級過水公路,“水上公路”的特別景觀出現(xiàn)在夏季,而到了平常季節(jié),它就恢復成一條正常的公路。每年到了6、7月份的時候,鄱陽湖水域進入一年一度的汛期,這時,因大湖池公路地勢較低,海拔僅為16.5m,當水位暴漲至18m左右時,整個大湖池段就會被淹沒在水中。??紙D表專攻eq\b\lc\|\rc\(\a\vs4\al\co1(,,,,,))地質剖面圖的判讀地質剖面圖是對某一地質構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圖,包括地質地貌示意圖、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圖、褶皺和斷層構造示意圖等。判斷內容主要是根據地質剖面圖判讀地球內部的圈層構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態(tài)特征、地層形態(tài)和發(fā)展演變等,或分析并判斷該地區(qū)的巖石類型及其礦產分布狀況等。[常見圖示]圖1地質地貌示意圖圖2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圖圖3褶皺和斷層構造示意圖[判讀技巧]地質剖面圖既可以體現(xiàn)靜態(tài)的結構特征,也可以反映動態(tài)的演變過程。正確判讀的關鍵是明確各種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1)根據地層層序律確定:一般巖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圖1中Ⅲ巖層位置靠下,巖層較老;Ⅰ巖層位置靠上,巖層較新。(2)根據生物進化規(guī)律判斷:由于生物進化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復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巖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巖層新。(3)根據巖層的接觸關系確定:巖漿巖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巖的關系來判斷,噴出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其所在的巖層。如圖1中Ⅳ巖層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Ⅲ和Ⅱ。變質巖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而這多是在巖漿活動的影響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巖的形成晚于與其相鄰的巖漿巖。2.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1)看巖層是否連續(xù):褶皺由連續(xù)的褶曲組成。如圖3中的乙、丙為由連續(xù)的褶曲組成的褶皺。(2)看巖層的形態(tài)和地貌形態(tài):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成山嶺(如圖3中乙);巖層向下彎曲一般為向斜,未侵蝕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圖3中丙)。(3)看巖層的新老關系:核老翼新為背斜,核新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4)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即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圖1中Ⅱ處、圖3中甲處均為斷層。若只有破裂而無位移,只能稱為斷裂而不能稱為斷層。3.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方法(1)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歷了地殼的水平(或垂直)運動。如圖1中的斷層,巖層未發(fā)生彎曲,說明經歷了垂直運動;圖2中的褶皺、圖3中的褶皺和斷層,都說明該地經歷了水平擠壓作用。(2)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下降運動。如圖1中左側巖層Ⅰ的存在。圖2、圖3中的各巖層都說明經歷了沉積作用。(3)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qū)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應用體驗][典例](2016·浙江高考·節(jié)選)如圖為某河谷地質、地貌剖面圖,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圖中階地(用T表示,數(shù)字下標表示階地的級數(shù))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階梯狀地貌。此河段階地主要由于地殼抬升形成。完成下題。對河谷處的地質構造類型和兩側地殼抬升幅度的判斷,正確的是()A.向斜東側大 B.背斜東側小C.向斜西側大 D.背斜西側小[學審題析題](在“____”上填關鍵點)1.從文字中獲取關鍵信息(1)“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根據地層分布判斷地質構造。(2)“階地主要由于地殼抬升形成”→階地高低與地殼抬升幅度有關。2.從圖表中獲取解題信息[答案]Ceq\a\vs4\al([對點訓練])1.(2017·江蘇高考)如圖為某地區(qū)的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地質構造和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乙(2)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褶皺的次數(shù)是()A.1 B.2C.3 D.4解析:(1)B(2)B第(1)題,據圖可知,甲為砂巖層,乙為斷層,丙為巖漿巖。圖中甲巖層未被巖漿巖沖斷,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處巖漿巖形成晚于乙斷層上覆侵蝕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順序為乙丙甲。第(2)題,圖示地質剖面圖上沒有一個完整的褶皺構造,但褶皺構造留下的痕跡——巖層傾斜比較明顯。圖中甲處巖層和被乙斷層錯斷的巖層明顯傾斜,且傾角不同,表明這是兩次褶皺造成的。2.如圖為某地地質地貌示意圖,圖中丁處為流動沙丘。讀圖回答(1)~(2)題。(1)圖中甲、乙、丙三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為()A.甲、乙、丙 B.甲、丙、乙C.乙、丙、甲 D.乙、甲、丙(2)圖中發(fā)生過的地質作用不能確定的是()A.水平拉伸作用 B.巖漿活動C.變質作用 D.堆積作用解析:(1)C(2)A第(1)題,一般情況下下部的巖層先形成,即乙?guī)r層先形成,而后形成丙巖層,甲巖層為花崗巖,花崗巖是巖漿侵入乙、丙兩巖層形成的。第(2)題,圖中花崗巖從地殼深處向上侵入,說明有巖漿活動;巖層斷裂,說明有地殼運動;圖中巖漿巖與石灰?guī)r等的交界處受巖漿的高溫作用及地殼內部的高壓作用,形成大理巖(變質巖),說明有變質作用;沙丘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不能確定圖中是否發(fā)生了水平拉伸作用。3.(2018·河北百校聯(lián)考)研究地質構造,可以科學的推斷地層形成過程與地貌的關系。如圖示意某地區(qū)地質構造剖面,據此完成(1)~(2)題。(1)對巖石①②③形成的先后順序的推斷,正確的是()A.①→②→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2)對巖石②形成后,地質作用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巖漿噴發(fā)→地殼下降→深海沉積→地殼上升→水平擠壓→外力侵蝕B.地殼下降→沉積作用→地殼上升→侵蝕堆積→水平擠壓C.地殼下降→沉積作用→地殼上升→水平擠壓→外力侵蝕→堆積作用D.地殼下降→沉積作用→巖漿噴發(fā)→水平擠壓→堆積作用→外力侵蝕解析:(1)D(2)C第(1)題,根據巖層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的規(guī)律,據圖可知,③巖層在巖層①②的下面,所以巖層③最早形成,①曾經是個火山口,被后來形成的②層覆蓋,所以D正確。第(2)題,據圖可知,②上面有很厚的沉積物,說明其形成后,曾經歷過地殼下沉,沉積物沉積,后來地殼上升加上受到水平擠壓,形成背斜,背斜頂部受到外力侵蝕形成谷地,后來由于堆積作用,形成了松散的沉積物,所以C正確。[課時跟蹤檢測]一、選擇題(2018·唐山模擬)如圖為位于美國太平洋沿岸一處火山口湖附近等高線圖。讀圖回答1~2題。1.湖中小島最高處的海拔可能為()A.1898m B.1945mC.2048m D.2123m2.該小島的巖石類型及物質來源最可能為()A.頁巖地殼 B.花崗巖地殼C.玄武巖地幔 D.大理巖地幔解析:1.D2.C第1題,觀察圖示,結合文字信息,該湖為火山口湖,結合圖中等高線形態(tài)及2050兩側的數(shù)字,可以判斷這個湖泊的水位高達1950m,湖中小島出露的地方有兩條等高線,一條應該為1950m,另一條應該為2050m,島嶼最高處應高于此2050m,故只有D項符合。第2題,由文字信息火山島可以推測這是由于巖漿噴出冷卻形成的島嶼,巖漿主要源自地幔中的軟流層。答案選C項。(2018·河南六市聯(lián)考)某地煤炭資源豐富,該地中學生在考察古生物化石的過程中繪制了一地形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3.B處地貌為()A.斷塊山B.火山C.背斜山D.向斜山4.下列關于該區(qū)域的敘述,正確的是()A.B處地下采煤易發(fā)生瓦斯爆炸B.D處地下適合修建隧道C.該地巖層主要由巖漿巖構成D.該處地質構造受東西方向的擠壓作用而成解析:3.D4.B第3題,B處地貌為山地;巖層中間新、兩翼老,為向斜構造。第4題,瓦斯易在背斜頂部集聚,而B處是向斜構造;D處巖層中間老、兩翼新,為背斜地質構造,巖層上拱,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且地下水沿巖層向兩側滲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適合修建隧道。該地巖層富含化石,主要由沉積巖構成;結合指向標可知,該處地質構造受南北方向的擠壓作用而成。(2018·豫北模擬)如圖為某地地質地貌剖面圖。完成5~6題。5.關于圖中四地地貌成因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A.甲—向斜谷地乙—背斜山地B.甲—向斜谷地乙—向斜山地C.丙—向斜平原丁—背斜山地D.丙—背斜平原丁—向斜山地6.圖中有可能形成溶洞和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巖層分別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④和⑤解析:5.B6.C第5題,甲處地下巖層向下彎曲,地表表現(xiàn)為中間低,四周高,所以甲地為向斜谷地;乙處地下巖層向下彎曲,地表海拔較高,崎嶇不平,所以乙處為向斜山地;丙處地下巖層向下彎曲,該地為向斜構造,地表平坦廣闊,該地為平原地形,所以丙處為向斜平原;丁處地下為明顯的斷層構造,在地表上表現(xiàn)為崎嶇的山地,故該地為斷塊山,綜上分析,A、C、D選項明顯錯誤,B選項符合題意。第6題,溶洞常形成在地下,內部往往有大量的地下水匯集(巖層之間滲水性強),周邊存在大量的鐘乳石(石灰?guī)r的一種),故適合溶洞發(fā)育的地質構造為向斜結構(儲水性),③(石灰?guī)r層)巖層斷裂發(fā)育明顯,滲水性強,符合溶洞形成條件;恐龍化石往往布局在年代相對久遠的沉積巖中,圖中的⑤(砂巖)形成年代較晚,不符合恐龍化石分布條件,④(頁巖)內部分層明顯,適合恐龍化石的保存,綜上分析,C選項正確。讀我國某地區(qū)交通干線(虛線)分布圖,回答7~8題。7.由圖可以看出,該地區(qū)交通干線分布的共同特點是()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C.沿等高線延伸 D.沿經緯線延伸8.下圖中能反映圖示地區(qū)交通線形態(tài)的是()解析:7.A8.C第7題,從圖中可直接看出該地區(qū)交通干線基本上沿圖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處應為山谷。第8題,讀圖可判斷出該地區(qū)為山區(qū),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為公路。山區(qū)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減小工程量與施工難度,減小路面坡度。如圖為我國某世界地質公園的景觀圖,流紋巖六邊形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巖脈、縱橫交錯的裂隙,展現(xiàn)出地質歷史時期山河變動的畫卷。后期次生節(jié)理構造及海蝕作用對該地質公園的原生柱狀節(jié)理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據此完成9~11題。9.圖示景觀的形成過程最可能是()A.巖漿噴發(fā)—冷卻收縮—內力擠壓—巖漿侵入B.巖漿侵入—內力擠壓—巖漿噴發(fā)—冷卻收縮C.內力擠壓—巖漿噴發(fā)—巖漿侵入—冷卻收縮D.巖漿噴發(fā)—內力擠壓—巖漿侵入—冷卻收縮10.推測巖漿噴發(fā)和冷卻收縮的過程()A.噴發(fā)劇烈,冷卻迅速 B.噴發(fā)劇烈,冷卻緩慢C.噴發(fā)平和,冷卻迅速 D.噴發(fā)平和,冷卻緩慢11.該地質公園位于()A.吉林B.內蒙古C.江蘇D.香港解析:9.A10.B11.D第9題,冷卻收縮一定排在巖漿噴發(fā)之后,故C、D錯。根據交互關系,先形成的被后形成的穿插,可知穿過主巖體的巖脈在后,即巖漿侵入在巖漿噴發(fā)之后。完整的過程是巖漿噴發(fā)、冷卻收縮形成六邊形流紋巖主巖體。后來受到內力擠壓扭曲變形,最后玄武巖侵入形成巖脈。第10題,流紋巖是酸性噴出巖,酸性巖漿巖噴出過程往往是劇烈的。冷凝收縮形成規(guī)則的六邊形,說明冷卻時間充足,即冷卻緩慢。第11題,材料提到后期受到海水侵蝕破壞,所以該地靠海。吉林、內蒙古的火山噴發(fā)后所在地區(qū)沒有瀕臨海洋的階段,始終是內陸。江蘇的海岸為淤泥質海岸,岸邊沒有火山。所以選香港。二、非選擇題12.讀某區(qū)域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說出該區(qū)域的褶皺形態(tài)及判斷依據。(2)說出圖中甲城鎮(zhèn)所處的地形類型,并分析成因。(3)該地打算修建一條連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請在圖中設計一條較為合理的線路。(4)指出圖示區(qū)域鐵路選址的原則,并說明原因。解析:第(1)題,結合圖例可判斷出該區(qū)域巖層中間為形成時間早的石灰?guī)r,兩側為形成晚的砂巖和花崗巖,因而為背斜構造。第(2)題,結合圖中的等高線可判斷出甲城鎮(zhèn)地處盆地,其形成為背斜成谷。第(3)題,線路的設計盡量沿等高線延伸。第(4)題,從圖中可以看出鐵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為了降低建設成本和難度。答案:(1)背斜。巖層中間老,兩翼新。(2)盆地。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形成低地。(3)繪圖略。(4)鐵路選址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原因:在山區(qū)修建鐵路,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該選址原則是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13.巖層的空間方位通常用傾角和傾向來描述。如下圖中“”表示巖層與水平面成50°夾角且向東傾斜。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下圖中畫出A—B一線的地形剖面圖,并在垂直剖面圖上畫出巖層分布情況。(要求:用粗實線表示巖層分界;用符號表示巖層名稱;先用鉛筆作圖再用黑色水筆描黑)(2)從地形形態(tài)看,年輕的褶皺地區(qū),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3)從地表形態(tài)看,甲處為________。從地質構造看,甲處為________。(4)簡析甲處地表形態(tài)的成因。解析:第(1)題,首先在圖中標出A-B一線與等高線的各個交點,然后根據各個交點的海拔和與A、B的位置關系畫出地形剖面圖;然后在圖中標出A-B一線與巖層分界線的各個交點,然后根據各個交點的位置及相連兩交點之間的巖層類型畫出巖層的分布。第(2)題,年輕的褶皺地區(qū),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第(3)題,甲處等高線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為山脊;甲處巖層中間新兩側老,因而為向斜。第(4)題,甲處地貌為向斜山,主要與向斜槽部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有關。答案:(1)(2)谷地或盆地山嶺(3)山脊向斜(4)向斜槽部的巖石受到擠壓,巖性堅硬,抗侵蝕能力強,形成凸起的山地。第三講河流地貌的發(fā)育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時期(或部位)作用過程地貌類型侵蝕地貌初期以向下和向源頭侵蝕為主,側蝕為輔河谷不斷加深和延伸,形成“eq\a\vs4\al(V)”型谷中期下蝕減弱,側蝕加強,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谷彎曲,出現(xiàn)連續(xù)的河灣成熟期以側蝕作用為主河谷進一步展寬,呈“eq\a\vs4\al(U)”型堆積地貌山前泥沙堆積洪(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河漫灘平原河流入??诘暮I地區(qū)三角洲[溫馨提示]在分析側蝕作用時應注意兩種情況:1在河道比較平直時,一般從地轉偏向力方面解釋。2如果是彎曲河道,則根據凹岸和凸岸的情形來判斷: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1.河流對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2)方便對外聯(lián)系和運輸。(3)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2.河流對聚落規(guī)模的影響地區(qū)耕地狀況鄉(xiāng)村規(guī)模河網密布區(qū)破碎相對較小河網稀疏區(qū)連片較大3.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1)平原低地區(qū):聚落一般沿河成線狀分布。(2)山區(qū)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溫馨提示]說明:凸岸處泥沙堆積,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為農業(yè)用地和聚落點,凹岸處河道較深且少泥沙沉積,可以建港。一、知識聯(lián)系串一串二、核心問題想一想1.河流地貌的類型有哪些?其成因是什么?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及規(guī)模大小產生怎樣的影響?以考綱為綱eq\b\lc\|\rc\(\a\vs4\al\co1(,,,))1.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2.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分布的影響。以真題為范eq\b\lc\|\rc\(\a\vs4\al\co1(,,,))eq\a\vs4\al(深挖考題內涵·把握命題精髓)[考題精妙][典例](2015·全國卷Ⅰ)如圖示意在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監(jiān)測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m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起始點是位于海岸一側的固定點。讀圖完成(1)~(2)題。(1)1975~2004年,該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蝕、淤積的變化趨勢是()A.持續(xù)淤積B.先侵蝕、后淤積C.持續(xù)侵蝕D.先淤積、后侵蝕(2)推測1992~1997年期間()A.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C.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D.黃河沿岸農業(yè)灌溉面積減少[解析]第(1)題,根據題意,要明確以下關系:該海域海底若以淤積為主,則近海地區(qū)海水變淺,那么水深2m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就變大,反之,該海域海底若以侵蝕為主,則近海地區(qū)海水變深,那么水深2m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就縮小。從圖中不難發(fā)現(xiàn),此距離在1979年之前不斷擴大,說明該時間段海底以淤積為主;1979年至2004年兩者距離總體趨勢逐漸縮小,說明海底以侵蝕為主,因而該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蝕、淤積的變化趨勢為先淤積、后侵蝕。故選D。第(2)題,讀圖可知,1992年至1997年間,水深2m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在總體上趨于縮小,說明該海域海底的淤積在持續(xù)減弱。由于該海域位于黃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慮這是黃河輸沙量變小所致。而黃河輸沙量變小存在兩種可能:一是黃河水量變小導致其搬運能力降低;二是黃河流域的植被覆蓋率提高導致入河泥沙減少。若該時間段黃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黃河的水量會增大,河流輸沙量能力會提高,故A錯;此時段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小,會導致入海泥沙量減少,故B正確;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進入黃河的泥沙會增多,故C錯;黃河沿岸農業(y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