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知識梳理_第1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知識梳理_第2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知識梳理_第3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知識梳理_第4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題知識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一一文言文閱讀專題知識梳理

知識梳理

一、考查形式

多以選擇、簡答的形式考查。一般考查實詞、虛詞、文言斷句、古代文化常識、篩

選概括信息、翻譯等。

二、知識講解

(一)五類??紝嵲~

1.通假字

所謂通假,就是兩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的分類如下:

(1)通用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

寫那個。

例:《燭之武退秦師》中“失其所與,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

和“智”這兩個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現(xiàn)代一般認為“知”通“智”。

(2)假借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時也可以借代。

例:《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本義是跳蚤,因為它和

“早”的讀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義?!霸纭笔潜咀郑霸椤笔羌俳枇x,“蚤”

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qū)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

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

例:《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

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如

“道”的本義是“路途、道路”。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

他意義。如“道”的引申義為“方向、方法、道理”。詞的比喻義,就是詞建立在比喻

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義是“得力的

幫手或武士”,現(xiàn)在屬貶義詞。

3.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詞語。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

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詞意擴大、詞意縮小、詞意轉移、詞意強化、感情

色彩變化幾種。

(1)詞義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中國”,古義指“中原地區(qū)”,今義

指“整個中國”。

(2)詞義縮?。汗帕x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含在古義之中。如“谷”,古

義是糧食作物的總稱,故有''五谷”“百谷”之說;今義在北方專指“小米”,在南方

專指“稻谷”。

(3)詞義轉移:詞義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如“孫子臏腳”的“腳”,

古義指“小腿”,今義專指“足”。

(4)詞義弱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強,現(xiàn)在表示的語義較弱。如

“羞”,古義是“羞愧,感到恥辱”,今義是“害羞,不好意思”。

(5)詞義強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弱,現(xiàn)在表示的語義較強。如

“宣言”,古義是“揚言”,今義是“宣告、聲明”。

(6)感情色彩變化: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如“逢迎”,古

義是“迎接”,中性詞;今義是“迎合”,貶義詞。

4.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是指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構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

另外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如《鴻門宴》中“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的“出入”,

翻譯的時候詞義偏在“入”。

5.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指在古漢語中某些實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也有少量數(shù)詞)的

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了詞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義。

(1)名詞的活用

名詞作狀語:“日扳仲永謁于邑人”中“日”是名詞作狀語,“每天”的意思。

名詞作動詞:“沛公軍霸上”中“軍”是名詞作動詞,“駐扎、駐軍”的意思。

名詞的使動用法:“既東封鄭”中“封”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

的意思。

名詞的意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中“鄙”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把……作為邊境”

的意思。

(2)動詞的活用

動詞活用為名詞:“蓋失強援”中“援”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援助者”的意思。

動詞的使動用法:“項伯殺人,臣活之”中“活”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

的意思。

動詞的為動用法:”等死,死國可乎”中“死”是動詞的為動用法,“為……死”

的意思。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四美具,二難并”中“美”和“難”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意思分別為“美好的事物”和“難得的賢主和嘉賓”。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火尚足以明也”中“明”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照明”的

意思。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

變綠”的意思。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

為……美麗”的意思。

(4)數(shù)詞的活用:

數(shù)詞活用為名詞:”其一犬坐于前”中“一”為數(shù)詞活用為名詞,“一匹狼”的意

思。

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貳”為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從

屬二主”的意思。

數(shù)詞活用為形容詞:“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中“一”為數(shù)詞活用為形容

詞,“全、滿”的意思。

(二)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常見文言虛詞18個。

18個文言虛詞為:于、與、焉、何、其、若、因、為、所、以、貝!]、而、且、乃、之、

乎、者、也。

三、技法指津

(一)文言實詞推斷七法

1.字形推斷法

漢字雖歷經(jīng)演變,但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

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推知字的意義。如“禾”與五谷有關,“貝”與

金錢有關,“皿”與器皿有關,“系”與捆綁有關,“名”與絲織品有關。

2.成語推斷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文言實詞的

含義。

3.聯(lián)想推斷法

很多實詞的意義都能在所學課文中找到印證。因此,我們要善于聯(lián)系課內所學實詞的含

義,判斷試題中的實詞含義。

4.語法推斷法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也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

提供了依據(jù)。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

大多由副詞充當。

5.語境推斷法

利用語境(句內語境和句外語境)來推斷實詞的含義,這是最主要的推斷方法。

6.結構推斷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

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進行分

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7.通假推斷法

當?shù)揭粋€句子中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據(jù)通

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二)文言虛詞推斷七法

1.語境推斷法

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因此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

意解題。

2.語法推斷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

性和用法。

3.標志推斷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

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是以"“無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斷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今者項莊拔劍

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其李將軍之謂也);在句中

動詞后一般是代詞(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望、祈使

語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對稱推斷法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對應位置上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

熟悉的虛詞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虛詞用法。如“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

壁賦》)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并列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

也是表并列的連詞。

6.句意推斷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

學》)一句的大意是“堆積上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

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

7.詞性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蘭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

“不能不以之興懷”兩句,前一個之”是動詞(往、到達);后一個“之”是代詞(代

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通過詞性即可推斷二者不一樣。

(三)文言斷句八法

1.實詞斷句法

(1)抓名詞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

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等。

(2)抓動詞

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

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

(3)抓代詞

①人稱代詞

A.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

章的人。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xiàn)在。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

語中都不用了。

B.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

受話人,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C.第三人稱代詞: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他”

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D.無定指代詞:“或”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莫”相當于“沒有誰”。

E.互指代詞:“相”,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

行為及于己”。

②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

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③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

“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

To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

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2.虛詞斷句法

(1)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2)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3)以、于、為、貝!)、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

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4)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

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5)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

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6)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貝!|、然則、

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

斷開。

3.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

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4.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1)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薄撸病笔堑湫团袛嗑涫?;“不

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

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

(2)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叭纭巍薄皼r……乎”“何(以)……為”等固定句

式。

5.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講究修辭,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

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6.總分關系斷句法依據(jù)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7.再回首,細檢驗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

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

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

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斷錯。

8.重平時,需勤練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yǎng)語感讀經(jīng)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

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

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

“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

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四)分析綜合題(選擇題)答題技巧

1.設誤類型

(1)時序錯亂。在概括傳記有關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常把時間順序故意顛倒,從而造

成敘述混亂。

(2)張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說之話“嫁接”到甲人物身上;或將甲的觀

點態(tài)度說成是乙的觀點態(tài)度,東拉西扯,混亂不清。

(3)因果混亂。將毫無因果關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強加因果關系,或者將原有的因

果關系顛倒。

(4)曲解文意。即曲解個別字詞句的含義,或者故意忽略關鍵詞語,致使轉述背離原

文意思。

(5)以偏概全。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將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擴大成整體的判

bkr

斷。

(6)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信息,致使選項的分析概

括于文無據(jù)。(7)地點不合。指將不同空間的事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

關系。

2.解題關鍵點

(1)準確定位信息區(qū)間

分析綜合題,通常按照文本內容的先后順序設置選項。因此解答時,考生應依照選項內

容,篩選出與選項相對應的語段或語句,鎖定比對區(qū)間。

(2)從七大角度思考比對

比對就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地比對、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

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比對的內容一般包括比對人物、時間、地點、關鍵詞語、添

加內容、因果關系、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及其他類的詞語等。

比對的七大角度:

①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生的不同結果,

防止張冠李戴、顛人物倒事實。辨析時應重點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

做過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②時間: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搞錯。分析時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時間

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某事,識破“時間錯誤”的陷阱。

③地點: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點概括錯誤。

④關鍵詞語:命題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這種方式是

命題的主要陷阱。因為故意曲解的詞語往往起關鍵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認真、細心

比對。

⑤添加內容:比對選項中是否被命題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防止無中生有

或于文無據(jù)。

⑥因果關系:比對命題人是否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間施加因

果關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

⑦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比對一些增刪的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看看有無以

偏概全或歸納不完整等陷阱。

(五)分析綜合題(簡答題)答題技巧

1.六大命題角度

(1)概括特點:從命題實際來看,可分為人物形象特點和事物形象特點。

(2)概括主要情節(jié):情節(jié)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的發(fā)展過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準確厘清相關人物在不同時段(或

任職的不同時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題干的指向概括相關情節(jié)。

(3)概括情感態(tài)度:情感態(tài)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

文言文整體閱讀的重點、難點。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虛詞來表達,

如“耳、耶、焉、豈”等語氣詞,或批評或贊賞或置疑,考生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用心揣

摩。

(4)探尋事件原因:原因與結果是無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

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fā)生的條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現(xiàn)象或結果要求

考生結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文言文本,應引起重視。

(5)提煉作者觀點:對于議論類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內容或闡

發(fā)觀點。因而閱讀時,把握文本的中心內容是理解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關鍵。

(6)探究寫作目的:寫作目的是文章寫作的出發(fā)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以實現(xiàn)文章

的社會價值。這種題型多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

2.答題三步驟

第一步:審設問,明方向

認真審讀題干,抓住關鍵詞,明確提問方向,閱讀文本及組織答案時始終扣住關鍵詞,

使思考和答案緊緊圍繞提問方向,避免答非所問。比如2015年江蘇卷“歐陽發(fā)在治學

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關鍵詞是“治學方面”“哪些特點”“簡要概括”,

找出了關鍵詞,也就找出了提問方向及答題注意點,就是“簡要概括治學特點”。

第二步:讀文本,定區(qū)間

明確提問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準答題的區(qū)間。有的題目給出答題的區(qū)間,有的

沒有給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鎖定區(qū)間,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幾段。無論

是某段還是某幾段,都要找準,不要遺漏。

第三步:用技巧,組答案

在確定答案的要點時,可依據(jù)賦分猜測有幾個要點,比如賦分4分,答案要點一般為2

個或4個;賦分3分,答案要點一般為3個。在組織答案時,可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①摘錄法這是選摘原文詞句作答的一種方法。解題時應抓住與答案有關的關鍵語句,如

觀點句或抒情議論句。如果吻合題意,可直接摘錄;如只出現(xiàn)關鍵詞,那還需要考生去

改寫。如題目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須翻譯。

②句意(層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內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無明顯的中心句,考生要通過

閱讀文章,自己去感受、體會、把握和提煉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一方

法的關鍵點在于根據(jù)句意或層意提煉出這一層或這一句的內涵與本質的東西,答題時一

定要按關鍵點作答。

(六)文言文翻譯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

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

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

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

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

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模擬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①,故吳王遠跡至

于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鷗夷②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

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節(jié)選自《樂毅報先王書》)

材料二:

昔者,吳王夫差也配伐越,敗兵就李。大風發(fā)狂,日夜不止。吳王曰:''寡人晝臥,

夢見井嬴溢大,與越爭彗,越將掃我,軍其兇乎?孰與師還?"子胥日:“王其勉之哉,

越師敗矣!臣聞井者,人所飲;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吳在北,水。水制火,王

何疑乎?風北來,助吳也。昔者武王伐紂時,彗星出而興周。武王問,太公日:'臣聞

以彗斗,倒之則勝。,胥聞災異或吉或兇,物有相勝,此乃其證。愿大王急行,是越將

兇,吳將昌也?!弊玉阒林?,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是非不諱,直言不休,

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范蠡聞之,以為不通:“知數(shù)不用,知懼

不去,豈謂智與?”胥聞,嘆曰:“吾萱楚荊,挾弓以去,義不止窮。吾前獲功,后遇

戮,非吾智衰,先遇闔廬,后遭夫差也。太古以來,未嘗見人君虧恩,為臣報仇也。臣

獲大譽功名顯著胥知分數(shù)終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猶難忘,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

蠡見其外,不知吾內。今雖屈冤,猶止死焉!"子貢日:“胥執(zhí)忠信,死貴于生;蠡審

兇吉,去而有名;種留封侯,不知令終。二賢比德,種獨不榮?!蔽樽玉愀干?,為楚王

大臣。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超悅之,欲自御焉。奢盡忠入諫,守朝不休,欲匡正

之。而王拒之諫,聽讒邪之辭,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③孝而入,子胥勇而難欺。

累世忠信,不遇其時,奢諫于楚,胥死于吳?!对姟吩疲骸白嬋素铇O,交亂四國。”是

之謂也。

(節(jié)選自《越絕書》)

【注】①闔閭:一作闔廬,春秋時吳國國君。②鷗夷:馬皮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

奢的大兒子。L文中標紅的句子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3分)

臣獲A大譽B功名顯C著D胥知E分數(shù)F終于G不H去

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蚤,通“早”,與《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字含義相同。

B.興師,文中是大規(guī)模舉兵、起兵的意思,與成語“興師動眾”中的“興師”含義不

同。

C.背,指反叛、背棄,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皆背晉以歸梁”中的“背”含義相

同。

D.私,指私自、私下,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臣之妻私臣”中的“私”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樂毅認為善始不一定善終,伍子胥說動闔閭是一個好的開始,被夫差溺死江中是一

個不好的結局。

B.夫差攻打越國期間,白天休息時做了一個夢,伍子胥根據(jù)五行學說和歷史典故,認

為夫差的夢境是吉利的預兆。

C.伍子胥知道要被殺也沒有離開吳國,而范蠡審視利害后離開了吳國,雖然兩人結果

不同,但子貢對兩人的做法都是肯定的。

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沒有馬上殺他,想誘騙伍奢的兩個兒子回來一塊殺掉,但伍奢

的兒子們沒有被欺騙,逃離了楚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胥聞災異或吉或兇,物有相勝,此乃其證。

(2)吾前獲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闔廬,后遭夫差也。

5.材料二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話語“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請結合

材料二簡要說明。(3分)

參考答案

1.BDF(每處1分)【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臣獲大譽”中,“臣”是

主語,“獲”是謂語,“大譽”的賓語,該句是完整的句子結構,中間不能斷開,第一

處應在B處斷開?!榜恪笔呛笠痪涞闹髡Z,應在“胥”前斷開,所以第二處應在D處斷

開。“胥知分數(shù)”是獨立完整的句子結構,“知”是謂語,“分數(shù)”是賓語,第三處應

在F處斷開。

2.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A項正確。句意:伍子胥不能預見新

舊兩主的氣量不同。/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B項“含義不同”錯誤。

含義相同,都是大規(guī)模舉兵、起兵的意思。句意:吳王夫差大規(guī)模舉兵攻打越國。/大

規(guī)模出兵發(fā)動戰(zhàn)爭,現(xiàn)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C項正確。句意:我背棄了楚國。

/都背叛了晉國去投靠了梁國。D項正確?!俺贾匏匠肌敝械摹八健苯忉尀椤捌珢邸?。

句意:楚王私下很喜歡。/我的妻子偏愛我。

3.D【解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內容要點的能力。D項“但伍奢的兒子們沒有

被欺騙,逃離了楚國”錯誤,依據(jù)原文“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難欺”可知,當時逃離的

只有伍子胥,伍尚因為孝順而回到了楚國的朝廷。

4.(1)我聽說災異有的吉利有的兇險,萬物都有相互壓服、制約的地方,這就是它的

證據(jù)。(2)我先前獲取功勞,后來遭到殺戮,不是我的智慧減少,而是因為我開始時

遇到的是闔廬,后來遇到的是夫差。【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能力。(1)“或”,

有的;“相勝”,相互壓服、制約;“乃”,是;“證”,證據(jù)。(每點1分,句意1

分)(2)“戮”,殺戮,殺害;“智衰”,智慧減少;“遭”,遇到。(每點1分,

句意1分)

5.(1)伍子胥直言進諫,忠貞報國,卻因為“讒人”的挑撥離間,最終身死;(2)

伍奢勸諫楚王,被“讒人”誣陷,之后被楚王殺掉。(答出1點1分,2點3分)【解

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白嬋素铇O,交亂四國”的意

思是奸邪之人沒有極限,擾亂各個國家。依據(jù)原文“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

虧命為邦。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可知,

“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體現(xiàn)在:伍子胥直言進諫,忠貞報國,卻因為“讒人”的挑撥

離間,最終身死;依據(jù)原文“奢盡忠入諫,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諫,聽讒邪

之辭,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可知,“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體現(xiàn)在:伍奢勸諫楚王,

被“讒人”誣陷,之后被楚王殺掉。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臣聽說,善于創(chuàng)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終。從前,伍子胥說動了闔閭,

因此吳王能夠遠征到楚國的郢都;夫差不這樣做,賜給伍子胥一個皮囊,讓伍子胥的尸

體浮在江上。吳王夫差卻不信伍子胥的預見能夠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后悔;

伍子胥不能預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還不改變他的怨憤。

材料二:

從前,吳王夫差興兵攻打越國,在就李被越軍打敗。當時,大風發(fā)瘋似的猛刮,日

夜不停。吳王說:“我白天睡覺的時候,夢見井水往外溢出,和越王爭奪掃帚星,越王

將栗用掃帚掃我,我軍栗遭殃了吧?我們的軍隊還是回去吧?”伍子胥說:“大王還是

要努力啊,越國軍隊要失敗了!我聽說井是人們飲水的地方,井水溢出說明食物有余。

越國在南方,五行中屬火,吳國在北方,五行中屬水。水是克制火的,大王還有什么疑

慮呢?風從北邊來,是要幫助吳國。曾經(jīng)武王伐紂的時候,彗星出現(xiàn),周朝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