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2《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2《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2《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2《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憐憫是人的天性》學案(含答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4.2《憐憫是人的天性》

學習目標課程標準/素養(yǎng)目標重點難點

1.了解盧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寫作的相關背景。2.理解文章中的關鍵概念,把握核心觀點,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3.梳理文章論證的脈絡,分析論證特點。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及其秉持的價值觀念,探究其人文價值。分析論證特點,探究其人文價值。

(一)基礎知識

作家作品

盧梭(1712—1778),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解題

“憐憫"指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②“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外界難以改變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

了解“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指發(fā)生在17~18世紀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以法國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

了解“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DeductiveReasoning)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與“歸納法”相對。推論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是一種確實性推理。

運用此法研究問題,首先要正確掌握作為指導思想或依據的一般原理、原則;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課題、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特殊性;然后才能推導出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結論。

演繹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論、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等。在教育工作中,依據一定的科學原理設計和進行教育與教學實驗等,均離不開此法。

生字注音

捐棄(juān)妨礙(ài)汲汲(jí)摒棄(bìng)

解釋詞語

恰恰相反:指所指的事物截然不同,正好相反。

混為一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

嗜血成性:意思是愛好吸血成了習性,指貪婪地進行敲詐勒索,榨取民脂民膏。

無動于衷:指心里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

設身處地: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境地。指站在別人的處境替別人著想。

明目張膽:現指無所顧忌,膽大妄為。

若無其事:形容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的樣子。

一往無前:一直往前,無所阻擋。形容勇猛無畏地前進。

動蕩不安:動蕩搖擺,不安定;形容局勢不穩(wěn)定,不平靜。

避而遠之:指對某事或某人不喜,厭惡或恐懼,所以避開,遠遠的離開。

充耳不聞: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二)了解背景

1743年,盧梭在威尼斯逗留時,就已經打算寫一部關于政治制度的鴻篇大論。1753年,第戎學院公布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題目。盧梭應第戎學院的征文競賽,撰寫了他的論文《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后結集出版?!稇z憫是人的天性》即節(jié)選自該部書。

【思考1】研讀內容,把握觀點

1.盧梭所說的“憐憫"指的是什么?

明確盧梭認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兩種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愛心和憐心。自愛心是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內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產生的欲念。憐憫心可以人的自愛心擴大到愛他人,愛人類,產生仁慈、寬大等人道精神。而憐憫心可以指代是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受苦的人著想的一種感情。

2.請分條概括《憐憫是人的天性》所表達的觀點。

明確①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似乎彼此間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聯系,既無邪惡之心,也無為善的美德。

②欲望是社會造成的,也才使法律成為必需的東西。

③憐憫心是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3.從文章第二段來看,霍布斯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他是怎樣得出結論的?

明確霍布斯認為,人天生是惡人。在他眼中,人生來就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從來不對他的同類效勞,人總是以為自己是整個宇宙的主人。

4.如何理解“這是純粹的天性的運動,是先于思維的心靈的運動”這句話的含意?

明確這里是就憐憫心而言的,作者認為,憐憫心是一種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維的心靈運動而產生,這種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敗壞的風俗也難以摧毀。憐憫心是一種感性認識,而不是理性思維。

5.作者寫《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明確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為陌生人,雖然與當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關系,而且孩子的安危與他的自身利益也沒有切實關系,但他卻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產生巨大的悲傷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難過。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贊美,只是出于對受害者難以抑制的強烈的憐憫之心。這有力地證明,憐憫心是人類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盧梭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具有強大的力量,為下文闡述其作用張本。

6.從文章倒數第二段來看,自愛心是怎樣產生的?它與憐憫心有何不同?

明確作者認為,自愛心是在理智的情況下產生的,它主要是關心自我,使自己遠離一切使其感到為難和痛苦的事物。自愛心引導人肯定自我價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憐憫心,使人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人,關愛世界。

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憐憫之心的哪些作用?

明確①能緩和每一個人只知道顧自己的自愛心,從而有助于整個人類的互相依存。②不僅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而且還可以讓每一個人都能獲得需要的東西。③在訓導人們方面,強調“在謀求自己的利益時,要盡可能不損害他人”的原則。

【思考2】分析論證

1.簡述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明確首先說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既無邪惡之心,也無為善的美德,提出“邪惡"與“美德”的概念。接著從生理意義上解釋“邪惡"和“美德”:把對保護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質稱為邪惡,把對保護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質稱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沖動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過層層設問,將“文明人"與“美德”和“邪惡"聯系起來,提醒人們思考:處于自然狀態(tài)中和處于被動狀態(tài)中,哪一種更幸福。

2.盧梭是如何評價霍布斯的觀點的?運用了什么方法對他的看法進行了批駁?

明確盧梭認為,霍布斯對人性的解釋著眼點是錯誤的,他把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混為了一談,他還忽略了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這種事實。盧梭在批評霍布斯觀點時主要運用了邏輯推理中的歸謬法。

3.試分析第二段的破立結合。

明確前半部分是對霍布斯理論的批評,“我們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樣……唯一的主人”,首先樹立批駁的靶子;進而指出其錯誤認識的實質,“然而他在書中所說的話卻恰恰相反,因為他把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混為一談了";隨后進行逐級批駁,“霍布斯沒有看出……”“霍布斯還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這是“破”。然后,在這些批評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憐憫心是人類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這是“立"。

4.作者在談論憐憫心會派生出許許多多的社會美德時,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文中以“在旁邊觀看的動物”為例,運用類比的方法,指出愈是對受難的同類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憐憫心愈是強烈。

【思考3】鑒賞語句,品味語言

1.我們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樣,因為人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便認為人天生是惡人;因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認為人是邪惡的……

明確先亮出觀點:不可像霍布斯那樣;接著運用兩個相同的句式“因為人……便認為……",列舉霍布斯的錯誤認識,用簡約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內容,句式整齊,語言簡潔、有力。

2.他看到的這件事情雖與他個人無關,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傷啊;目睹這種情景,而自己卻不能對暈過去的母親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難道不難過嗎

明確援引事例,發(fā)揮想象,由一個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軟最本真的“憐憫心”。“何等"即“多么”,表示程度之深;“難道不難過嗎"反問句式,表示難過之極。

【思考4】盧梭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在中國,最著名的莫過于孟子的“性善論”。請結合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憐憫是人的天性"的理解。

明確盧梭認為,“憐憫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這同孟子所講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轍?,F代情商理論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共情,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從而能夠體會并為對方著想的心理,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將心比心。孟子有時也把人的“惻隱之心”稱作“不忍人之心",從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現代所講的“同理心”?!皭烹[之心,仁也",孟子又把“惻隱之心”表現為主動地對外物秉持的“仁"的觀念,成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動力,進而以“性善論”作為根據,主張在政治上實行“仁政",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保民而王”。可見,這種“同理心",或者說“憐憫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程度,每個人卻不盡相同。只有通過個人不斷的努力和社會的弘揚,甚至有賴于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使它發(fā)揮出最大效能。

【思考5】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文章在選擇和運用材料方面以及論證風格上有其獨特之處,不光蘊含著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還體現出深摯的人文關懷,富有理趣。

探究本文的寫作特色,簡要結合文本分析。

(一)破立結合。作者在批駁霍布斯的觀點的同時,及時闡述自己的結論邊破邊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沒有看出時,作結說,“因此,我們認為野蠻人之所以不是惡人,其原因恰恰在于……"

(二)舉例論證。依托大量翔實的事例,充分論證自己的觀點。

(三)演繹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認為惡人是一個強壯的孩子……他就會咬別人的腿?!本褪怯苫舨妓沟挠^點推理出野蠻人所干的許多過分的事,從而駁斥了霍布斯觀點的錯誤。

【思考6】明晰主旨

本文在批評霍布斯“人天生是惡人"觀點的基礎上,用事實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憐憫心作為一種善,是人類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種美德。憐憫心對于人類生活、對于調節(jié)人與人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梳理文章的論證脈絡

①首先從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談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話題。話題的引出,為下文展開論述做好了準備。

②然后,批駁“人天生是惡人”的觀點,擺出觀點。

后指出“憐心"的作用。

題組A基礎過關練

1.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辯證法辯解分辨濫用職權

B.摒棄撕開賦予明目張膽

C.稟性依附汲汲名實一致

D.邪惡撕拼叢生一往無前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

D項,“撕拼”中的“撕"應為“廝”,“廝拼"意思是“廝殺拼打”。

故選D。

2.下列對《憐憫是人的天性》原文內容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提出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類沒有善惡之分,除非從生理意義上以能否幫助自我保存的性質作為區(qū)分標準,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觀點做鋪墊。

B.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惡的……瘋狂地把自己看作是整個宇宙的唯一所有主"的觀點錯誤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視了欲望是社會的產物,這不是野蠻人對自我保存的關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運用了大量事實論據來證明憐憫心是人的天性,關懷、友誼也是對特定對象的持久憐憫心的產物。

D.盧梭認為哲學使人與世隔絕,智慧和理性使人變得冷酷無情。因此要回歸自然情感,遠離理性。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項,“因此要回歸自然情感,遠離理性”理解錯誤,盧梭認為哲學家缺乏憐憫心,智慧和理性使人產生自愛心,更多地關心自己,而非他人。盧梭在于證明憐憫是人的天性的觀點,而非要遠離理性和智慧。故選D。

二、課內鑒賞

3.根據文章《憐憫是人的天性》的內容,辨析“自愛心"和“憐憫心”。

【答案】自愛心是使人關心自己的生存的一種情感。在自然社會中,每個人都自由地追求著各自的利益,每個人對同一事物都擁有平等的權利,每個人都竭力保護著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憐憫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害別人,并在同類遭受災害和痛苦時,會感到天然的憎惡的一種情感。這種憐憫心是人們與生俱來的。

盧梭認為,人們心中的這兩種情感相互協調,使得人們能夠和諧相處。

【詳解】本題考查對詞語或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自愛心是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生而平等,野蠻人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鍛煉出勇敢機敏的品性,為了保護他的生命,他的智力逐漸提高,初步顯示了他自由主動的資質,當他反饋自身意識到的自由時,意志力或選擇利便在心靈的靈性下暗中生根,人也因此天生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這種能力首先表現為依靠智力所得到的欲望的滿足和由此滋生的自愛心,自愛心不關心他人,只為了自身利益。

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它可以通過克制個體的“自愛"來促進整個物種的相互保存。正是在憐憫心的驅使下,我們毫不猶豫地去幫助那些我們所見到的受苦的人。同時,在自然狀態(tài)下,正是這一憐憫心代替了所有的法律、風俗和道德,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嘗試違背它溫柔的召喚:正是有了憐憫心,強壯的野蠻人只要能夠在別處覓得食物,就絕不會剝奪一個柔弱的小孩或者一個年邁的殘疾人本就脆弱的生命。

每個人都有自愛心和憐憫心,但與人相處時需要善良、大愛的情感來控制,而不是謀求利益的理性,讓憐憫心戰(zhàn)勝自愛我們的社會便是和諧安寧幸??鞓返摹?/p>

4.《憐憫是人的天性》在論點的提出上有何特點?

【答案】本文在否定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惡的”觀點后,自然引出憐憫心是人最普遍最有益的一種美德,善是人的本性,對于調節(jié)人與人的關系有重要意義。

【詳解】本題考查對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文在論點的提出上使用了破立結合法,也就是說先批評錯誤觀點或者提出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認知——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惡的”,然后再亮出作者的觀點(中心論點)——“《憐憫是人的天性”,這樣論證的好處是通過正反對比更突出觀點,顯得立場鮮明,也便于讀者理解接受,增強說服力,另外運用名人事例和認知也增強可信性。這時候再作進一步闡釋,憐憫即是一種善性,更是一種美德,對于群居生活的人類而言是受益匪淺不可或缺的修養(yǎng)、素質,若人人善良具有憐憫心同情感,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讓國與國之間減少矛盾沖突,意義重大,不可不重視。這樣論證可謂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5.《憐憫是人的天性》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總結全文,深化主旨。總結中心論點,點明這一論點是唯物主義原則,增強觀點的正確性、說服力。

(2)與開頭觀點相照應。形成總—分—總結構,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詳解】本題考查對段落作用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

這類題一般思考三個角度,即內容主旨、結構思路、語言修辭。思想內容方面:寫憐憫心的社會意義和重要性。結構上看總結全文:可以肯定的是,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感情,它能緩和每一個人只知道顧自己的自愛心,從而有助于整個人類的互相保存,它使我們在看見別人受難時毫不猶豫地去幫助他。并升華、升華中心論點:在自然狀態(tài)下,憐憫心不僅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而且還有這樣一個優(yōu)點:要盡可能不損害他人,出自善良天性。照應題目和開頭,把憐憫心上升到善良和美德的角度??偡挚偟恼撟C思路,條理清晰,行文自然,結構安排縝密嚴謹。表達效果方面:有引用、有類比、對比,增強真實性說服力可信度。

題組B能力提升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儒家對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有很多深刻的論述,孟子便對道德情感,尤其是惻隱之心做了細致的闡述。他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并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說明任何一個路遇此事的人都會對將要掉入井里的孩子產生同情,這種同情并非為了結交孩子父母,也不是為了邀譽于鄉(xiāng)黨朋友。由此看來,惻隱之心是純然的善,是無條件地具有道德價值的。這意味著,儒家學者不會同意盧梭認為的同情心源于自愛的觀點。根據儒家的觀點可以推知惻隱與自愛截然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或源流的關系。惻隱固然也需要對自身感受的關切,因為惻隱是經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愛卻無法解釋一個人為什么一定要從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無法解釋那種自我奉獻的意愿和行為。

那么,惻隱是人類道德的源頭嗎?概括地講,可以這么說,但還需要做些具體分析。完整意義上的道德包括三種現象——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對道德心理而言,惻隱之心無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推動著其擴展和深化;對道德行為而言,惻隱只是一種最初的動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動力;對道德知識來說,惻隱則是形成它們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動力,必須經過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惻隱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細流,雖不洶涌澎湃,但卻源源不斷。人類歷史上雖不乏以所謂“原則”“主義"扼制甚至消滅惻隱之心的企圖,但最終都歸于失敗。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惻隱之心是從政治角度立論的。惻隱之心還有必要發(fā)展,它不能滿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發(fā)展當然是和理性結合,使單純個人主觀的惻隱之心轉向普遍客觀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轉向法治。

在當今的社會,理性規(guī)則、道德義務都是必要的,但規(guī)則和義務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僅僅是規(guī)則和義務的普遍履行,我們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深厚同情。它會讓規(guī)則與義務不至于硬化干枯,會提醒我們道德與生命的深刻聯系。道德也會與時俱進,只要人類還有惻隱之心,我們就可以對它的變化基本放心。

(選自何懷宏《道德情感》,有刪改)

材料二:

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利益或互利雖然可以普遍解釋人類一般道德行為和道德現象,卻并不能解釋人類道德現象和道德行為的全部。無論是在人類的道德生活史上,還是現實道德實踐中,都可以發(fā)現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為,它們并不是出自某種求利、互利動機。人類對老弱病殘的天然同情感,個體對某種價值理念或信念的絕對忠誠和無條件的道德奉獻與道德犧牲,出自公益精神的無報酬社區(qū)服務,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動機理論所能解釋的道德現象。

為什么人類會做出這類無私無利的道德行為?人類的道德顯然還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倫理學史上有過各種不同的人性理論,但歸結起來無外乎性善、性惡、性無善無惡、性善惡混說四種類型。總體上,西方倫理學家對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較消極的理解。與之相比,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對人性的看法總體上較為積極,以儒家主流為代表的傳統(tǒng)倫理學基本上是持性善論的,這其中尤以孟子為最。出于對人的美德倫理的高度關切,設定人天性善良,通過既定嚴格的人倫秩序,以積極擔負自身所承諾的人倫角色為基點,盡力實現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潛能。孟子云:“人皆有四端?!痹唬骸皭烹[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灿兴亩擞谖艺撸詳U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四端”乃人性善之種子,若人盡心養(yǎng)性,既能秉持人倫物理,又能存心養(yǎng)氣,勵精磨煉,終究可以養(yǎng)成“浩然之氣”,成為頂天立地的仁義“大丈夫”。

在孟子等性善論者的道德推理邏輯中,人性本善的預設是絕對必要的,人若無善性之“端”,將難以解釋人如何達至道德仁義和圣賢境界。

(選自《人為什么要有道德》,有刪改)

材料三:

“善”與神學中的德行、“仁愛"相符合,并且不會過度,只能有錯誤。過度的求權力的欲望使天神墮落,過度的求知識的欲望使人類墮落;但是在“仁愛”之中卻是沒有過度的情形的,無論是神或人,也都不會因它而受危險。在這種“善"與“仁愛”的德行中,錯誤有時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罵人的話:“他太老好,好得簡直成了廢物。"我們要努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們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隸;因為若是那樣,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誠實的人的。

世間不僅有一種受正道指揮的為善的習慣,并且有些人在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種向善的心理趨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種天生的惡性一樣。因為也有些人天生不關心他人。惡性中較輕的一種趨向于暴躁、不遜、喜爭或頑強,等等;而較深的一種則趨向于嫉妒或純粹的毒害,這樣的人可說是靠別人的災難而繁榮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這樣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潰瘍,它們就如同曲木一樣,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顛簸的,但是這種木材卻不適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

性“善”的特質和特征是很多的。一個人對待異鄉(xiāng)人溫和而有禮,那就足見他是個“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個與別的陸地隔絕的島嶼,而是一個與那些陸地接連的大洲。一個人對別人的痛苦災難是同情的,那就表明他的心有如那療他人之傷而自己受割的珍貴的樹木。一個人對于別人的過惡很容易寬宥不究,那就足見他的心智是種植在超越傷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傷害所不能及的。一個人對于小惠很感謝,那就表明他重視人們的心而不重視他們的錢。

(選自培根《論善與性善》,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說儒家認為惻隱與自愛不同,兩者雖都關注自身感受,但它們之間并無因果聯系。

B.材料一談到惻隱對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的推動作用呈逐漸增強的趨勢。

C.材料二談到利益或互利是人類道德行為和現象的客觀基礎。因而,人的道德行為源于人們追求利益或互利的動機。

D.材料二談到,儒家學者的代表孟子認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擴大并充實它們,“四端"就會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樣不可遏止。

【答案】D

【解析】A項,張冠李戴,這不是儒家的觀點,而是作者依據儒家觀點提出來的看法。B項,“呈逐漸增強的趨勢”錯誤,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惻隱對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的推動作用是呈逐漸減弱的趨勢的。C項,材料二第一段指出:“利益或互利雖然可以普遍解釋人類一般道德行為和道德現象,卻并不能解釋人類道德現象和道德行為的全部……它們并不是出自某種求利、互利動機"。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談到只有保持惻隱之心,道德規(guī)范才會具有人性的溫度,道德的演化才不會違背人性。

B.材料一談到惻隱是經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因此它會推己及人,完全認同他人的痛苦。

C.材料二首段列舉了非功利道德的諸多行為,意在引出論述重點:人的無私無利的道德行為源自人性。

D.材料二認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對人性的看法雖有不同,但總體上是積極的,基本持性善論的觀點,這與西方倫理學的認識有所區(qū)別。

【答案】B

【解析】“完全認同他人的痛苦”說法錯誤,由材料一中的“惻隱固然也需要對自身感受的關切……更無法解釋那種自我奉獻的意愿和行為"可推知,惻隱只是“同情他人的痛苦”。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中的觀點的一項是()

A.母親哺育自己的孩子,無私地愛他們,無論他們是聽話的、聰明的,還是淘氣的、智力低下的。

B.方志敏、江姐等無數共產黨人為新中國的成立殞身不恤。

C.古羅馬帝國思想家奧古斯丁認為人生而有罪,提出了“原罪論"。

D.古代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勸學》一文中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的觀點。

【答案】D

【解析】荀子是中國古代“性惡論”思想的代表,正是由于這一觀點,荀子在《勸學》中反復強調應通過后天的學習改變、提升自己。

4.材料三末段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答案】①本段采用總—分的論證結構,先總說“性‘善’的特質和特征是很多的”,然后從不同角度列舉了性“善”的特質和特征,論證了其特質、特征的多樣性。②采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如將“世界公民"的心比喻成“大洲”,使論證形象生動,深入淺出;依次列舉了幾種不同的“善"行,具體地論證了“善”的特質、特征。

5.培根的觀點與孟子的“性善論"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①培根認為性善不會過度,但會犯錯誤,孟子沒有提出這種看法;②培根認為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惡,孟子認為人性本善;③培根提出性“善”是著眼于宗教;孟子提出“性善論"是著眼于政治,是為了推行“仁政”。

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法]盧梭

為了到花園里看日出,我比太陽起得更早;如果這是一個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訪者擾亂這一天的寧靜。我用上午的時間做各種雜事。每件事都是我樂意完成的,因為這都不是非立即處理不可的急事,然后我匆忙用膳,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歡迎的訪者,并且使自己有一個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熱的日子,在中午一點鐘前我就頂著烈日帶著小狗芳夏特出發(fā)了。由于擔心不速之客會使我不能脫身,我加快了步伐??墒?,一旦繞過一個拐角,我覺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動而愉快地松了口氣,自言自語說:“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接著,我邁著平靜的步伐,到樹林中去尋覓一個荒野的角落,一個人跡不至因而沒有任何奴役和統(tǒng)治印記的荒野的角落,一個我相信在我之前從未有人到過的幽靜的角落,那兒不會有令人厭惡的第三者跑來橫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間。那兒,大自然在我眼前展開一幅永遠清新的華麗的圖景。金色的燃料木、紫紅的歐石南非常繁茂,給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悅;我頭上樹木的宏偉、我四周灌木的纖麗、我腳下花草的驚人的紛繁使我眼花繚亂,不知道應該觀賞還是贊嘆:這么多美好的東西競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在它們面前留步,從而助長我懶惰和愛空想的習氣,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輝煌的所羅門也無法同它們當中任何一個相比?!?/p>

我的想象不會讓如此美好的土地長久渺無人煙。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兒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輿論、偏見和所有虛假的感情遠遠驅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遷進這大自然的樂園。我將把他們組成一個親切的社會,而我相信自己并非其中不相稱的成員。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個黃金的世紀,并用那些我經歷過的給我留下甜美記憶的情景和我的心靈還在憧憬的情境充實這美好的生活。我多么神往人類真正的快樂,如此甜美、如此純潔,但如今已經遠離人類的快樂。甚至每當念及此,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啊!這個時刻,如果有關巴黎、我的世紀、我這個作家的卑微的虛榮心的念頭擾亂我的遐想,我就懷著無比的輕蔑立即將它們趕走,使我能夠專心陶醉于這些充溢我心靈的美妙的感情!然而,在遐想中,我承認,我幻想的虛無有時會突然使我的心靈感到痛苦。甚至即使我所有的夢想變成現實,我也不會感到滿足:我還會有新的夢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我覺得我身上有一種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填滿的無法解釋的空虛,有一種雖然我無法闡明,但我感到需要的對某種其他快樂的向往。然而,先生,甚至這種向往也是一種快樂,因為我由此充滿了一種強烈的感情和一種迷人的感傷——而這都是我不愿意舍棄的東西。

我立即將我的思想從低處升高,轉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轉向事物普遍的體系,轉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議的上帝。此刻我的心靈迷失在大千世界里,我停止思維,我停止冥想,我停止哲學的推理;我懷著快感,感到肩負著宇宙的重壓。我陶醉于這些偉大觀念的混雜,我喜歡任由我的想象在空間馳騁;我禁錮在生命的疆界內的心靈感到這兒過分狹窄,我在天地間感到窒息,我希望投身到一個無限的世界中去。我相信,如果我能夠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奧秘。我也許不會體會這種令人驚異的心醉神迷,而處在一種沒有那么甜美的狀態(tài)里;我的心靈所沉湎的這種出神入化的佳境使我在亢奮激動中有時高聲呼喚:“啊,偉大的上帝呀!啊,偉大的上帝呀!"但除此之外,我不能講出也不能思考任何別的東西。

遺忘,但他們肯定不會把我忘卻;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反正他們沒有任何辦法攪亂我的安寧。擺脫了紛繁的社會生活所形成的種種塵世的情欲,我的靈魂就經常神游于這一氛圍之上,提前跟天使們親切交談,并希望不久就將進入這一行列。我知道,人們將竭力避免把這一處甘美的退隱之所交還給我,他們早就不愿讓我待在那里。但是他們卻阻止不了我每天振想象之翼飛到那里,一連幾個小時重嘗我住在那里時的喜悅。我還可以做一件更美妙的事,那就是我可以盡情想象。假如我設想我現在就在島上,我不是同樣可以遐想嗎?我甚至還可以更進一步,在抽象的單調的遐想的魅力之外,再添上一些可愛的形象,使得這一遐想更為生動活潑。在我心醉神迷時這些形象所代表的究竟是什么,連我的感官也時常是不甚清楚的;現在遐想越深入,它們也就被勾畫得越清晰了。跟我當年真在那里相對比,我現在時常是更融洽地生活在這些形象之中,心情也更加舒暢。不幸的是,隨著想象力的衰退,這些形象越難以映入腦際,而且——也不長時間的停留。唉!在一個人開始擺脫他的軀殼時,他的視線卻被他的軀殼阻擋得最厲害!

1.有人說“自然和社會是對立的,自然和社會又是相通的”結合這篇文章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談談你的理解。

2.“在遐想中,我承認,我幻想的虛無有時會突然使我的心靈感到痛苦。"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意。

【答案】

1.①自然和社會具有一定的對立性,現實世界讓人煩躁、不得安寧;自然世界能讓人平靜安寧?,F實世界充滿輿論、偏見和虛情假意;自然世界快樂、甜美、純潔?,F實世界處處充滿束縛;自然世界可以自由馳騁。

②自然和社會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人和自然世界的設想其實來源于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對自然世界的虛構其實是對現實世界的追求。任何一個人總是生活在現實和虛幻的自然世界之中。

2.夢想有時很難成為現實,而且即使有些夢想實現了,新的夢想又會折磨我,這些都讓我痛苦。

【分析】

1.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

這是一道開放性探究試題。答案并不唯一。本文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崇尚自由,蔑視世俗觀念的思想感情,本文表面上是寫大自然,實際上也是在論自由。回答問題時,要扣住自然和社會既對立又相通的關系進行闡述。考生可基于對文章的理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回答問題。

首先談對立:依據原文“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訪者擾亂這一天的寧靜”“我匆忙用膳,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歡迎的訪者"我把輿論、偏見和所有虛假的感情遠遠驅走”“擺脫了紛繁的社會生活所形成的種種塵世的情欲"等內容可知,社會讓人煩躁,無法安寧,社會中充滿了輿論、偏見和虛假的感情,并且社會處處充滿著束縛;而自然界卻和這些剛好相反,自然界是“一個人跡不至因而沒有任何奴役和統(tǒng)治印記的荒野的角落,一個我相信在我之前從未有人到過的幽靜的角落,那兒不會有令人厭惡的第三者跑來橫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間”,在這里能讓人平靜安寧,在自然界里充滿了“真正的快樂,如此甜美、如此純潔”,可以讓“我還可以做一件更美妙的事,那就是我可以盡情想象”。由此可知,自然和社會具有一定的對立性。

接著談相通:自然和社會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文章從開始就設想“如果這是一個晴天”,包括后面的“我的想象不會讓如此美好的土地長久渺無人煙”,這些設想均源自對現實世界的不滿。這里作者對自然世界的種種虛構,如“我邁著平靜的步伐,到樹林中去尋覓一個荒野的角落……從而助長我懶惰和愛空想的習氣"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兒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個黃金的世界……"等等,這些對自然世界的虛構其實是對現實世界的追求。同時說明了任何一個人都生活在現實與虛幻的自然世界之中,而這正是自然和社會相通性的表現。

2.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分析文章中某句話的含意,可以從分析句子結構入手,對于文中“在遐想中,我承認,我幻想的虛無有時會突然使我的心靈感到痛苦”的含意的理解可以這樣思考:作者為什么說他的幻想是“虛無"的?有為什么說這幻想會使他的心靈感到痛苦?然后結合前后文的內容“甚至即使我所有的夢想變成現實,我也不會感到滿足:我還會有新的夢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等可知,原來,這主要表達了作者認為:夢想有時很難成為現實,而且即使有些夢想實現了,新的夢想又會折磨他,讓他痛苦。

(二)語言表達

《憐憫是人的天性》中采用了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邊破邊立。而盧梭的這篇文章與《修辭立其誠》又都旁征博引,大量運用引證法。請分別運用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引證法各寫一段文字,每段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1:俗話說:“皇帝開金口。"宋太宗的“開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讀書人的座右銘。但開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对娊洝贰妒酚洝贰顿Y本論》可稱為“卷”,希特勒的《我之奮斗》,可預測前程的《八卦全書》也可稱為“卷”,可這些“卷"讀了都會對讀者有益嗎?特別是現在,街頭書攤上擺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穢書刊。一些青少年整天捧著言情小說掉淚,喪失了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有的成了奇招怪術的試驗品;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們的陣陣感:“這種‘卷’開不得啊!”由此可見,開有益之卷,開卷方能有益?!伴_卷"未必都“有益”。我們要有選擇地開“有益"之“卷”,讓“卷"真正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示例2: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的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屈原抱石懷沙,投身汩羅江時,想到的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fā)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屠刀,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陸放翁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夢魂為縈、念茲在茲的也是“祖國";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就義時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甘灑熱血,視死如歸,所報者,也是“祖國"。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論證方法的掌握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作答本題,考生要弄清楚什么是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什么是引證法?!傲ⅰ?,是證明自己的觀點、主張正確,而“破"則是對片面的、錯誤的、反動的觀點進行批駁;所謂“破立結合”,是在反駁錯誤觀點的同時,要注意樹立自己的正確觀點,這就是邊破邊立,先破后立,破立結合。比如,古人說“開卷有益”,我們可以批駁這種觀點,列舉街頭書攤上的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穢書刊并非對人有益,這就是“破”。同時,我們可以“立"一種正確的觀點:開有益之卷,開卷方能有益。有了“破”,又樹立了自己正確的觀點,這就是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答案示例:俗話說:“皇帝開金口。"宋太宗的“開卷有益”就自然成了讀書人的座右銘。但開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对娊洝贰妒酚洝贰顿Y本論》可稱為“卷”,希特勒的《我之奮斗》,可預測前程的《八卦全書》也可稱為“卷”,可這些“卷"讀了都會對讀者有益嗎?特別是現在,街頭書攤上擺的是清一色的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淫穢書刊。一些青少年整天捧著言情小說掉淚,喪失了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有的成了奇招怪術的試驗品;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于是不由得引出人們的陣陣感:“這種‘卷’開不得??!”由此可見,開有益之卷,開卷方能有益?!伴_卷"未必都“有益”。我們要有選擇地開“有益"之“卷”,讓“卷"真正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所謂引證法,全稱為引用論證法,是通過引用經典語錄、約定成俗的市井言論、生活常識等作為論證論據來證明論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引證法的作用是引用權威性的話語,使說理更加深刻、透徹,具有說服力,著力體現理論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如,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的終極目的,是要把“死"書讀活,讓書發(fā)揮作用。這段文字運用引證法,引用“盡信書,不如無書”,有力批駁了死讀書的危害。答案示例: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的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屈原抱石懷沙,投身汩羅江時,想到的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fā)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屠刀,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陸放翁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夢魂為縈、念茲在茲的也是“祖國”;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就義時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甘灑熱血,視死如歸,所報者,也是“祖國”。

拓展閱讀:

盧梭銅像前的思索

我獨自去游日內瓦湖,為了上盧梭島。

盧梭島的面積不足兩畝,數株高大的白楊,茂盛的枝葉幾乎將小島遮了個嚴實。綠影間的一塊小小的草地上,高高地聳立著十八世紀激進的資產階級理論家、著名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盧梭的銅像。

凡是讀過一些外國書的中國人,誰不知道盧梭的《民約論》《物競天擇》《愛彌爾》和《懺悔錄》呢?誰沒有聽說過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呢?微風從遠處亮晶晶的湖面上吹來,片片被秋色染黃的楊樹葉,輕輕飄落在碧綠的草坪上,黃黃綠綠,重疊相間,編織著我異鄉(xiāng)的夢幻和靈魂的追求。

1712年6月28日,盧梭誕生在日內瓦一個貧苦的鐘表匠的家里。后來,他在這座湖濱城市受過苦,逃過難,著過書。因此,后人為他在此塑造了這座銅像。

像底座呈四方型,盧梭坐在一把舊木椅上。他將厚厚的一疊書稿置于左膝上,身體稍微前傾;右手擎筆,正陷入沉思。他赤著一雙大腳丫,兩只補過的拖鞋閑置一邊,左腳蹺放在一個小凳上。那神態(tài)和造型,表現出這位思想家不接受任何拘束的本性。這尊銅像,顯然頗費雕塑家們的匠心:他既像個流浪者,又像個作家、不屈的斗士和思想家。

盧梭的幾部名著發(fā)表后,曾受到巴黎最高法院的通緝和周圍一些人甚至朋友們的圍攻,他不得不倉皇逃到瑞士的圣皮埃爾島上。使人難以相信的是,小島上的植物竟然使他喜出望外:“我動手寫起《圣皮埃爾島植物志》,我一樣不漏地去描寫島上的各種植物……我手拿放大鏡,挾著《自然的體系》,在島上考察。我將小島劃分成若干方塊,以便按不同季節(jié),逐片將這些方塊走完。"

這就是大師與常人的區(qū)別,盡管條件極其有限,他可以讓整個心思從一個領域進入另一個領域,用全部精力去進行新的研究與思索,而且“一不注意”,就會有新的偉大的成果產生。他發(fā)現“夏枯草兩只長長的雄蕊是如何分叉的;蕁麻和墻草的雄蕊是怎樣具有彈性的……"這些細微的變化,只有在專業(yè)的植物學家眼中才可能被注意,然而竟被一位逃難的思想家和大作家發(fā)現了。

盧梭也喜歡找一處綠樹與碧水相間的細膩的沙灘,看那一波一波的湖水怎樣拍擊堤岸,聽那湖里的濤聲與樹上的蟬聲如何交織共鳴。在這寂靜美妙的時刻,他那不安分的思維的觸角又開始了運動:“它們取代了我那因幻想而停止的內心活動,不費心神就足以使我愉快地感到自己的存在?!彪S著那風聲與濤韻的相互會話,“‘我們自身的存在’這惟一的感覺就能夠把我們的心靈完全充實,凡是處于這種狀態(tài)中的人就都可以稱自己為幸福的人"。

我們常聽說,這個孤獨,那個孤獨。但看到樹葉和水波就能獲得充實和幸福感覺的人,怎么會產生孤獨呢?但世上最復雜的莫過于人的思想。盧梭還說:“人類的絕大部分,由于不斷受到各種欲望的糾纏,他們很少能夠感受到這一境界……他們若是渴望這些甜蜜的沉醉而討厭積極的生活,那是沒有益處的,因為對生活不斷產生的需要給他們規(guī)定了義務。”

一個人能否在任何環(huán)境中拒絕孤獨,排除欲望的糾纏,獲得充實與幸福,而又能完成那種因生活不斷產生的需要給他們規(guī)定了的義務,這才是應該追求的高尚境界。

盧梭島,是處寧靜、高雅、詩化了的土地,是他進行思索的一塊凈土。生前,他在漫長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奔波,在生活的苦海里掙扎,在圍攻謾罵中反擊,在困惑與彷徨中探索。如今,他冤屈而明凈的靈魂,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安息。

當我要告別的時候,似乎聽到黑色的銅像在訴說什么:你讀過我的書嗎?你能理解我嗎?

(取材于李存修的同名散文)

問題:作者為什么說“盧梭島,是處寧靜、高雅、詩化了的土地"?

明確①盧梭島環(huán)境優(yōu)美,靜謐自然,使人內心寧靜。②在島上瞻仰盧梭銅像,能感受到盧梭高雅的心靈世界——盡管條件有限還能對新領域潛心研究且成果顯著;融于自然,排除欲望的糾纏,獲得心靈的充實與幸福;能完成因生活不斷產生的需要給他們規(guī)定了的義務。③人們因此領略到盧梭島豐富的文化內涵,給人無限遐想空間和豐富的聯想,并獲得心靈的啟迪。

素材積累—盧梭名言

1.任何一個人,只要他的心和他的愛好遭到了破壞,他如花似錦的年華就會像春夢似地消磨過去。

2.奢侈的必然后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

3.賢人哲士是絕不追求運氣的。

4.深入肺腑,深入肌膚。

5.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能夠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就受到教育了。

6.自然既把眼淚賦與人類,就表示出:它曾賜與人類一顆最仁慈的心。

7.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一直留戀那令人愉快的悠閑生活,對唾手可得的富貴榮華毫無興趣,甚至厭惡。4.2《憐憫是人的天性》

學習目標課程標準/素養(yǎng)目標重點難點

1.了解盧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寫作的相關背景。2.理解文章中的關鍵概念,把握核心觀點,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3.梳理文章論證的脈絡,分析論證特點。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及其秉持的價值觀念,探究其人文價值。分析論證特點,探究其人文價值。

(一)基礎知識

作家作品

盧梭(1712—1778),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解題

“憐憫”指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②“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外界難以改變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

了解“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指發(fā)生在17~18世紀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以法國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

了解“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DeductiveReasoning)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與“歸納法"相對。推論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是一種確實性推理。

運用此法研究問題,首先要正確掌握作為指導思想或依據的一般原理、原則;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課題、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特殊性;然后才能推導出一般原理用于特定事物的結論。

演繹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論、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等。在教育工作中,依據一定的科學原理設計和進行教育與教學實驗等,均離不開此法。

生字注音

捐棄()妨礙()汲汲()摒棄()

解釋詞語

恰恰相反:

混為一談:

嗜血成性:

無動于衷:

設身處地:

明目張膽:

若無其事:

一往無前:

動蕩不安:

避而遠之:

充耳不聞:

(二)了解背景

1743年,盧梭在威尼斯逗留時,就已經打算寫一部關于政治制度的鴻篇大論。1753年,第戎學院公布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題目。盧梭應第戎學院的征文競賽,撰寫了他的論文《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后結集出版?!稇z憫是人的天性》即節(jié)選自該部書。

【思考1】研讀內容,把握觀點

1.盧梭所說的“憐憫”指的是什么?

明確盧梭認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兩種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愛心和憐心。自愛心是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的、內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產生的欲念。憐憫心可以人的自愛心擴大到愛他人,愛人類,產生仁慈、寬大等人道精神。而憐憫心可以指代是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受苦的人著想的一種感情。

2.請分條概括《憐憫是人的天性》所表達的觀點。

明確①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似乎彼此間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聯系,既無邪惡之心,也無為善的美德。

②欲望是社會造成的,也才使法律成為必需的東西。

③憐憫心是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3.從文章第二段來看,霍布斯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他是怎樣得出結論的?

明確霍布斯認為,人天生是惡人。在他眼中,人生來就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從來不對他的同類效勞,人總是以為自己是整個宇宙的主人。

4.如何理解“這是純粹的天性的運動,是先于思維的心靈的運動"這句話的含意?

明確這里是就憐憫心而言的,作者認為,憐憫心是一種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維的心靈運動而產生,這種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敗壞的風俗也難以摧毀。憐憫心是一種感性認識,而不是理性思維。

5.作者寫《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明確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為陌生人,雖然與當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關系,而且孩子的安危與他的自身利益也沒有切實關系,但他卻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產生巨大的悲傷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難過。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贊美,只是出于對受害者難以抑制的強烈的憐憫之心。這有力地證明,憐憫心是人類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盧梭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具有強大的力量,為下文闡述其作用張本。

6.從文章倒數第二段來看,自愛心是怎樣產生的?它與憐憫心有何不同?

明確作者認為,自愛心是在理智的情況下產生的,它主要是關心自我,使自己遠離一切使其感到為難和痛苦的事物。自愛心引導人肯定自我價值,追求自由,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憐憫心,使人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人,關愛世界。

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憐憫之心的哪些作用?

明確①能緩和每一個人只知道顧自己的自愛心,從而有助于整個人類的互相依存。②不僅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而且還可以讓每一個人都能獲得需要的東西。③在訓導人們方面,強調“在謀求自己的利益時,要盡可能不損害他人"的原則。

【思考2】分析論證

1.簡述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明確首先說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既無邪惡之心,也無為善的美德,提出“邪惡”與“美德"的概念。接著從生理意義上解釋“邪惡”和“美德":把對保護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質稱為邪惡,把對保護自已的生存有益的品質稱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沖動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過層層設問,將“文明人”與“美德"和“邪惡”聯系起來,提醒人們思考:處于自然狀態(tài)中和處于被動狀態(tài)中,哪一種更幸福。

2.盧梭是如何評價霍布斯的觀點的?運用了什么方法對他的看法進行了批駁?

明確盧梭認為,霍布斯對人性的解釋著眼點是錯誤的,他把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混為了一談,他還忽略了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這種事實。盧梭在批評霍布斯觀點時主要運用了邏輯推理中的歸謬法。

3.試分析第二段的破立結合。

明確前半部分是對霍布斯理論的批評,“我們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樣……唯一的主人”,首先樹立批駁的靶子;進而指出其錯誤認識的實質,“然而他在書中所說的話卻恰恰相反,因為他把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混為一談了”;隨后進行逐級批駁,“霍布斯沒有看出……"霍布斯還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這是“破"。然后,在這些批評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憐憫心是人類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這是“立”。

4.作者在談論憐憫心會派生出許許多多的社會美德時,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文中以“在旁邊觀看的動物"為例,運用類比的方法,指出愈是對受難的同類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憐憫心愈是強烈。

【思考3】鑒賞語句,品味語言

1.我們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樣,因為人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便認為人天生是惡人;因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認為人是邪惡的……

明確先亮出觀點:不可像霍布斯那樣;接著運用兩個相同的句式“因為人……便認為……”,列舉霍布斯的錯誤認識,用簡約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內容,句式整齊,語言簡潔、有力。

2.他看到的這件事情雖與他個人無關,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傷啊;目睹這種情景,而自己卻不能對暈過去的母親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難道不難過嗎

明確援引事例,發(fā)揮想象,由一個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軟最本真的“憐憫心"?!昂蔚取奔础岸嗝?,表示程度之深;“難道不難過嗎”反問句式,表示難過之極。

【思考4】盧梭認為,憐憫是人的天性;在中國,最著名的莫過于孟子的“性善論"。請結合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憐憫是人的天性”的理解。

明確盧梭認為,“憐憫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這同孟子所講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轍?,F代情商理論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共情,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從而能夠體會并為對方著想的心理,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將心比心。孟子有時也把人的“惻隱之心"稱作“不忍人之心”,從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現代所講的“同理心"?!皭烹[之心,仁也”,孟子又把“惻隱之心"表現為主動地對外物秉持的“仁”的觀念,成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動力,進而以“性善論"作為根據,主張在政治上實行“仁政”,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保民而王"??梢?這種“同理心”,或者說“憐憫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程度,每個人卻不盡相同。只有通過個人不斷的努力和社會的弘揚,甚至有賴于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使它發(fā)揮出最大效能。

【思考5】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文章在選擇和運用材料方面以及論證風格上有其獨特之處,不光蘊含著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還體現出深摯的人文關懷,富有理趣。

探究本文的寫作特色,簡要結合文本分析。

(一)破立結合。作者在批駁霍布斯的觀點的同時,及時闡述自己的結論邊破邊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沒有看出時,作結說,“因此,我們認為野蠻人之所以不是惡人,其原因恰恰在于……”

(二)舉例論證。依托大量翔實的事例,充分論證自己的觀點。

(三)演繹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認為惡人是一個強壯的孩子……他就會咬別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觀點推理出野蠻人所干的許多過分的事,從而駁斥了霍布斯觀點的錯誤。

【思考6】明晰主旨

本文在批評霍布斯“人天生是惡人”觀點的基礎上,用事實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憐憫心作為一種善,是人類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種美德。憐憫心對于人類生活、對于調節(jié)人與人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梳理文章的論證脈絡

①首先從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談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話題。話題的引出,為下文展開論述做好了準備。

②然后,批駁“人天生是惡人"的觀點,擺出觀點。

后指出“憐心”的作用。

題組A基礎過關練

1.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辯證法辯解分辨濫用職權

B.摒棄撕開賦予明目張膽

C.稟性依附汲汲名實一致

D.邪惡撕拼叢生一往無前

2.下列對《憐憫是人的天性》原文內容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提出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類沒有善惡之分,除非從生理意義上以能否幫助自我保存的性質作為區(qū)分標準,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觀點做鋪墊。

B.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惡的……瘋狂地把自己看作是整個宇宙的唯一所有主"的觀點錯誤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視了欲望是社會的產物,這不是野蠻人對自我保存的關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運用了大量事實論據來證明憐憫心是人的天性,關懷、友誼也是對特定對象的持久憐憫心的產物。

D.盧梭認為哲學使人與世隔絕,智慧和理性使人變得冷酷無情。因此要回歸自然情感,遠離理性。

二、課內鑒賞

3.根據文章《憐憫是人的天性》的內容,辨析“自愛心”和“憐憫心"。

4.《憐憫是人的天性》在論點的提出上有何特點?

5.《憐憫是人的天性》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題組B能力提升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儒家對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有很多深刻的論述,孟子便對道德情感,尤其是惻隱之心做了細致的闡述。他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并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說明任何一個路遇此事的人都會對將要掉入井里的孩子產生同情,這種同情并非為了結交孩子父母,也不是為了邀譽于鄉(xiāng)黨朋友。由此看來,惻隱之心是純然的善,是無條件地具有道德價值的。這意味著,儒家學者不會同意盧梭認為的同情心源于自愛的觀點。根據儒家的觀點可以推知惻隱與自愛截然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或源流的關系。惻隱固然也需要對自身感受的關切,因為惻隱是經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愛卻無法解釋一個人為什么一定要從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無法解釋那種自我奉獻的意愿和行為。

那么,惻隱是人類道德的源頭嗎?概括地講,可以這么說,但還需要做些具體分析。完整意義上的道德包括三種現象——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對道德心理而言,惻隱之心無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推動著其擴展和深化;對道德行為而言,惻隱只是一種最初的動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動力;對道德知識來說,惻隱則是形成它們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動力,必須經過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惻隱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細流,雖不洶涌澎湃,但卻源源不斷。人類歷史上雖不乏以所謂“原則"主義”扼制甚至消滅惻隱之心的企圖,但最終都歸于失敗。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惻隱之心是從政治角度立論的。惻隱之心還有必要發(fā)展,它不能滿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發(fā)展當然是和理性結合,使單純個人主觀的惻隱之心轉向普遍客觀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轉向法治。

在當今的社會,理性規(guī)則、道德義務都是必要的,但規(guī)則和義務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僅僅是規(guī)則和義務的普遍履行,我們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深厚同情。它會讓規(guī)則與義務不至于硬化干枯,會提醒我們道德與生命的深刻聯系。道德也會與時俱進,只要人類還有惻隱之心,我們就可以對它的變化基本放心。

(選自何懷宏《道德情感》,有刪改)

材料二:

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利益或互利雖然可以普遍解釋人類一般道德行為和道德現象,卻并不能解釋人類道德現象和道德行為的全部。無論是在人類的道德生活史上,還是現實道德實踐中,都可以發(fā)現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為,它們并不是出自某種求利、互利動機。人類對老弱病殘的天然同情感,個體對某種價值理念或信念的絕對忠誠和無條件的道德奉獻與道德犧牲,出自公益精神的無報酬社區(qū)服務,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動機理論所能解釋的道德現象。

為什么人類會做出這類無私無利的道德行為?人類的道德顯然還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倫理學史上有過各種不同的人性理論,但歸結起來無外乎性善、性惡、性無善無惡、性善惡混說四種類型??傮w上,西方倫理學家對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較消極的理解。與之相比,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對人性的看法總體上較為積極,以儒家主流為代表的傳統(tǒng)倫理學基本上是持性善論的,這其中尤以孟子為最。出于對人的美德倫理的高度關切,設定人天性善良,通過既定嚴格的人倫秩序,以積極擔負自身所承諾的人倫角色為基點,盡力實現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潛能。孟子云:“人皆有四端。"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薄八亩?乃人性善之種子,若人盡心養(yǎng)性,既能秉持人倫物理,又能存心養(yǎng)氣,勵精磨煉,終究可以養(yǎng)成“浩然之氣”,成為頂天立地的仁義“大丈夫"。

在孟子等性善論者的道德推理邏輯中,人性本善的預設是絕對必要的,人若無善性之“端”,將難以解釋人如何達至道德仁義和圣賢境界。

(選自《人為什么要有道德》,有刪改)

材料三:

“善"與神學中的德行、“仁愛”相符合,并且不會過度,只能有錯誤。過度的求權力的欲望使天神墮落,過度的求知識的欲望使人類墮落;但是在“仁愛"之中卻是沒有過度的情形的,無論是神或人,也都不會因它而受危險。在這種“善”與“仁愛"的德行中,錯誤有時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罵人的話:“他太老好,好得簡直成了廢物?!蔽覀円耍遣灰鋈藗兊拿婷不蛲氲呐`;因為若是那樣,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誠實的人的。

世間不僅有一種受正道指揮的為善的習慣,并且有些人在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種向善的心理趨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種天生的惡性一樣。因為也有些人天生不關心他人。惡性中較輕的一種趨向于暴躁、不遜、喜爭或頑強,等等;而較深的一種則趨向于嫉妒或純粹的毒害,這樣的人可說是靠別人的災難而繁榮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這樣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潰瘍,它們就如同曲木一樣,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顛簸的,但是這種木材卻不適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

性“善"的特質和特征是很多的。一個人對待異鄉(xiāng)人溫和而有禮,那就足見他是個“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個與別的陸地隔絕的島嶼,而是一個與那些陸地接連的大洲。一個人對別人的痛苦災難是同情的,那就表明他的心有如那療他人之傷而自己受割的珍貴的樹木。一個人對于別人的過惡很容易寬宥不究,那就足見他的心智是種植在超越傷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傷害所不能及的。一個人對于小惠很感謝,那就表明他重視人們的心而不重視他們的錢。

(選自培根《論善與性善》,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說儒家認為惻隱與自愛不同,兩者雖都關注自身感受,但它們之間并無因果聯系。

B.材料一談到惻隱對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的推動作用呈逐漸增強的趨勢。

C.材料二談到利益或互利是人類道德行為和現象的客觀基礎。因而,人的道德行為源于人們追求利益或互利的動機。

D.材料二談到,儒家學者的代表孟子認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擴大并充實它們,“四端”就會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樣不可遏止。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談到只有保持惻隱之心,道德規(guī)范才會具有人性的溫度,道德的演化才不會違背人性。

B.材料一談到惻隱是經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因此它會推己及人,完全認同他人的痛苦。

C.材料二首段列舉了非功利道德的諸多行為,意在引出論述重點:人的無私無利的道德行為源自人性。

D.材料二認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對人性的看法雖有不同,但總體上是積極的,基本持性善論的觀點,這與西方倫理學的認識有所區(qū)別。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中的觀點的一項是()

A.母親哺育自己的孩子,無私地愛他們,無論他們是聽話的、聰明的,還是淘氣的、智力低下的。

B.方志敏、江姐等無數共產黨人為新中國的成立殞身不恤。

C.古羅馬帝國思想家奧古斯丁認為人生而有罪,提出了“原罪論"。

D.古代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勸學》一文中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的觀點。

4.材料三末段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培根的觀點與孟子的“性善論”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法]盧梭

為了到花園里看日出,我比太陽起得更早;如果這是一個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訪者擾亂這一天的寧靜。我用上午的時間做各種雜事。每件事都是我樂意完成的,因為這都不是非立即處理不可的急事,然后我匆忙用膳,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歡迎的訪者,并且使自己有一個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熱的日子,在中午一點鐘前我就頂著烈日帶著小狗芳夏特出發(fā)了。由于擔心不速之客會使我不能脫身,我加快了步伐??墒?,一旦繞過一個拐角,我覺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動而愉快地松了口氣,自言自語說:“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接著,我邁著平靜的步伐,到樹林中去尋覓一個荒野的角落,一個人跡不至因而沒有任何奴役和統(tǒng)治印記的荒野的角落,一個我相信在我之前從未有人到過的幽靜的角落,那兒不會有令人厭惡的第三者跑來橫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間。那兒,大自然在我眼前展開一幅永遠清新的華麗的圖景。金色的燃料木、紫紅的歐石南非常繁茂,給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悅;我頭上樹木的宏偉、我四周灌木的纖麗、我腳下花草的驚人的紛繁使我眼花繚亂,不知道應該觀賞還是贊嘆:這么多美好的東西競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在它們面前留步,從而助長我懶惰和愛空想的習氣,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輝煌的所羅門也無法同它們當中任何一個相比?!?/p>

我的想象不會讓如此美好的土地長久渺無人煙。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兒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輿論、偏見和所有虛假的感情遠遠驅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遷進這大自然的樂園。我將把他們組成一個親切的社會,而我相信自己并非其中不相稱的成員。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個黃金的世紀,并用那些我經歷過的給我留下甜美記憶的情景和我的心靈還在憧憬的情境充實這美好的生活。我多么神往人類真正的快樂,如此甜美、如此純潔,但如今已經遠離人類的快樂。甚至每當念及此,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啊!這個時刻,如果有關巴黎、我的世紀、我這個作家的卑微的虛榮心的念頭擾亂我的遐想,我就懷著無比的輕蔑立即將它們趕走,使我能夠專心陶醉于這些充溢我心靈的美妙的感情!然而,在遐想中,我承認,我幻想的虛無有時會突然使我的心靈感到痛苦。甚至即使我所有的夢想變成現實,我也不會感到滿足:我還會有新的夢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我覺得我身上有一種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填滿的無法解釋的空虛,有一種雖然我無法闡明,但我感到需要的對某種其他快樂的向往。然而,先生,甚至這種向往也是一種快樂,因為我由此充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